艾滋病患者护理工作中的自我防护

合集下载

医护人员对HIV阳性的恐惧心理和自我防护措施

医护人员对HIV阳性的恐惧心理和自我防护措施

病之一 。因此艾滋病 的预防 、 治疗要 求较高 的专业 知识 , 医 院 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 , 请医院的高级护士 为大家讲 解艾滋病 预防 的知识 , 使他们 了解 艾滋病传 播 的途 径 , 以便 在艾滋 病 患 者护理过程 中提高 自我防护的能力。( 2 ) 配制 防护设备 : 按照标 准配备好 口罩 、 手套 以及隔离工作服 , 在艾滋病护理过程 中 , 严 格按照操作标准 , 穿戴好 口罩 、 手套 以及隔离工作服 , 当手套 出 现损坏情况 , 要及时更换 , 提 高 自我 防护的能力 , 减少 艾滋病感 染的机会 。( 3 ) 锐利器具 的管理 : 在护理 过程 中 , 由于针头 和刀 片等锐利器具可能携带 患者 的血 液 , 也可能损伤护理 人员 自身 的皮肤 , 因此要特别小心 , 不要用手直 接接触这些锐利器 具 , 应 该借助镊子等辅助器材将这些锐利器具处理掉。
3 讨 论 艾滋病不 同于其他 疾 病 , 有着 高死 亡 率 和难 以治 愈 的特
点, 一旦病人 确认 自己感 染该疾病 , 就 产生愤 恨 、 孤独 、 恐 惧和 自责 的心理 , 艾滋 病也是传 染性疾 病 , 给患者 的工作 和生 活带 来很大 的影响 。因此 , 心理护理 对艾滋病 患者显得格 外重 要, 让患者保 持畏惧 的心 理产生 。根据 相关部 门的报道 , 从 事艾 滋病 医护人员 的感染几率高达 1 6 . 8 %, 严重威胁到护理人 员的身体 健康 和生命安全 。因此 , 护理 人员要 加强专 业知识 学 习 、 医 院 要配制 防护设备以及加 强锐利器具 的管理 , 提高医护人员 对艾
患者对健康照 顾的需求 较为复 杂。护理管理 者应从 加强护 理 人员有关艾滋病 的相关知识着手 , 同时注意培训护理人员 采取 安全适 宜的防护措施 , 以减少其 接触患者时 的恐慌感 。应 定期 对 护士进行 培训 , 提供 有关 防护知识 的指导 , 灌输正 确的 防护 观念 , 减轻护理人员的恐惧心理 , 以满足艾滋病患 者在生理 、 心 理、 社会等各方面的护理需求 。 1 . 2 加强 自我 防护 、 减少职业暴露 : 9 8 . 8 % 的护 士意识到静 脉 吸毒者是艾滋病 的高危人样 , 但却没有 注意到医务人员也是艾 滋病 的高危人 样。护理人员 应充分认 识到感 染艾滋病 最多 的 是针刺伤 , 从而在操作 上提 高警惕 。各类 职业 防护措施 中 , 经 常戴手套 减少 医务人员 职业暴 露起到重 要作用 。护 士要 有 意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及护士的职业防护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及护士的职业防护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及护士的职业防护目的:探讨对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及职业防护的措施,提高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病毒的防护意识,防止医护人员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方法:分析我科对艾滋病患者的认识及护理方法,同时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职业防护与管理,进行总结探讨。

结果:对我科医护人员每半年进行HIV抗体检测,现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艾滋病患者护理的同时,应加强对护士工作中的安全教育,把因职业防护不当引发HIV 感染的危险性降低到最低程度。

标签:艾滋病;护理;职业防护;职业暴露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俗称艾滋病病毒),导致人体的免疫系统被破坏,从而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是一种新发现的主要经性接触和血液传播, 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1]。

作为医护人员特别是医治和护理艾滋病患者的医护人员, 在日常的诊疗和护理工作中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那么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

现将我科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及职业防护进行分析探讨,如下:1艾滋病患者的宣教及护理方法1.1艾滋病的传播途径HIV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泪水、乳汁、脑脊液、羊水和尿液以及其他液体、渗出液、分泌液中,目前仅证实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与体液可以传染,并且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

1.2医护人员的易感因素艾滋病患者在疾病的急性期与晚期时,血液中的病毒含量较高,接触血液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大多数患者发病住院治疗。

美国一刺伤统计组数千名医务人员被含HIV血液的针刺伤后,发现其血清转化率为3.55‰,另一组统计为2‰[2]。

1.3护理1.3.1心理护理给予艾滋病患者悉心的入院指导和照料,同时做好卫生宣教。

让患者对艾滋病有深刻的认识,指导他们在与亲人或其他人接触时,应注意的相关防护问题。

1.3.2治疗护理在施行操作中,可能有血液、体液飞溅,需带口罩,防护眼睛。

当可能被血液、体液弄脏时,穿隔离衣,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

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

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

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摘要】艾滋病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

通过相关研究表明,艾滋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有性接触、母婴以及血液传播三种。

由于本病死亡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列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护理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医院要配制防护设备以及加强锐利器具的管理等几个方面,来提高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认识以及自我防护的能力,减少艾滋病感染的几率。

【关键词】艾滋病;自我防护;护理人员在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的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1]。

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

通过相关研究表明,艾滋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有性接触、母婴以及血液传播三种[2,3]。

由于本病死亡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列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由于艾滋病从感染到发病的间隔时间长,不但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对在临床中的医护人员是也重大威胁,如何做到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避免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1 防护体会1.1 艾滋病人的心理问题由于艾滋病的高死亡率,治疗难度大,当患者得知自己检查出艾滋病的时候,难以接受,产生各种心理因素,这也与我国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有很大的关系,认为一旦患有艾滋病,就产生一些异样看法,认为患者不洁身自好,生活作风不正,给患者的生活和家庭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因此,一旦患者查出艾滋病,就会极力否认自己感染,反复去医疗检测部门核实,难以接受自己感染艾滋病的事实。

之后,患者感觉受到他人的排挤,自己不属于这个社会,得不到他人的关心,产生孤独的心理,我们应该在这个时候帮助艾滋病患者,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积极与他们交流沟通,将艾滋病的保健和治疗的最新相关信息告诉他们,要学会尊重他们,用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们,作为一名艾滋病防治者,应该让他们感觉到人文关怀,感觉到心理的慰藉。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

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 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10分钟)
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
包扎伤口
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并报告主管部门及领导
预防用药
风险评估
定期随访
16
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风险评估
根据职业暴露的程度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暴露级别 及是否需要预防服药。鉴于医务人员暴露后的感染率很低, 而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大,所以应正确评估暴露级别,严 格掌握用药的指针。
10
2、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 为保证消毒效果,器具必须用热水和清洁剂洗干净
后再消毒。所有符合消毒规范的消毒程序都足可以杀灭 HIV、乙型肝炎病毒和丙性肝炎病毒。
11
3、认真洗手 医务人员手上沾着的体液,可以很容易地用肥皂和
水清除干净。
12
4、使用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体液 根据可能接触血液或体液量的多少 ,决定采用适
17
感染的危险性
据国外研究资料,暴露后的危险依次为:皮肤 完整<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受到损害,暴露时间短、 接触的血少<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受到损害后的暴 露,暴露时间长、接触的血多或由实心的针刺伤< 有空心针刺伤、伤口深、伤口有可视性出血,或针 曾穿破病人的动脉或静脉。同时结合病人的状态, 判断来自病人的危险性有多大。如果病人无症状或 高的CD4,危险性相对较小;如果病人有症状、高的 病毒载量,或是低的CD4,危险相对较大。
18
确定暴露级别
根据暴露类型、损伤程度、暴露量、暴露时间、部位 等分为三级。
一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损伤的皮肤、粘膜,暴露量 小且时间较短。

护理人员怎样自我保护免受艾滋病的困扰

护理人员怎样自我保护免受艾滋病的困扰

护理人员怎样自我保护免受艾滋病的困扰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0]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感染免疫缺陷病毒后引发的免疫缺陷。

[是感染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疾病的传染性大,且现阶段难以治愈,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是一种比癌症更为可怕的疾病。

疾病的主要症状为:盗汗、虚弱、持续恶性发烧以及全身淋巴结肿大、消瘦(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百分之十以上,最多可降低百分之四十)等等。

艾滋病主要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传染的方式包括四种:第一、性接触;第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感染;第三、使用污染的血制品输血;第四、哺乳或胎盘感染婴儿。

二、护理人员易受艾滋病困扰的原因护理人员在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中,容易出现血源性暴露。

血源性接触是指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血液或其他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体液。

研究发现,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现象越来越多,如在工作中被锋利的器械刺伤,溅入血液和体液。

由于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最容易直接接触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和体液。

护理人员易受艾滋病困扰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1)侵入性医疗操作:根据研究发现,侵入性医疗操作更容易存在暴露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从事HIV/AIDS工作的医护人员,其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较高。

(2)血液与体液传在艾滋病的传染中,其中血液与体液传播机会较大,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容易接触患者的血液与体液,所以更容易出现困扰。

(3)针刺伤与其他损伤:护理人员受到最大的感染风险就是针刺伤,主要的感染途径在于缝合针、注射针、手术刀、骨折碎片等等。

因目前无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所以临床需要采用确切的预防措施降低疾病的感染率。

三、护理人员怎样自我保护免受艾滋病的困扰?1、加强艾滋病专业知识的学习疾病死亡率较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工作在第一线的护理人员,必须对其进行专业知识教育。

要求工作在一线的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艾滋病护理知识,医院可以定期开展艾滋病专业知识讲座,提升护理人员对该疾病的防护掌握。

护理人员职业性感染HIV的暴露危险因素分析与自我防护

护理人员职业性感染HIV的暴露危险因素分析与自我防护

人 员应 充 分 认 识 HI 职 业 暴 露 的危 害性 . V 以及 可 能 造 成 职 业 暴 露 的环 节 , 采 取 积 极 有 效 的 防 范措 施 , 应
妥 善 保 护 好 自己及 其 她 相 关人 员 , 大 限度 地 减 少 因 HI 暴 露 所 造 成 的 医源 性 感 染 。 最 V
国被 确 诊 后 , 即在 世 界 各 地 不 断 扩 散 和 蔓 延 。 目前 我 国 艾 滋
病 正处 于 广 泛 流行 期 , 行 趋 势 十 分严 峻 , 滋 病 流 行 正 从 高 流 艾 危 人 群 向 普 通 人 群 扩 散 。 随 着 艾 滋 病 流 行 的 快 速 增 长 , 床 临
珍 AI S患 者 , 计 共 6 例 , 结 构 如 下 : 性 4 D 总 2 其 男 9例 , 均 年 平
龄 (3 7 ± 1 . 3 岁 , 大 者 7 4. 1 5 9 ) 最 7岁 , 小 者 1岁 3个 月 ; 性 最 女
1 例 , 均 年 龄 ( 9 2 ± 】. 1 岁 , 大 者 6 3 平 3. l 45 ) 最 3岁 , 小 者 2 最 3 岁; 已婚 4 2例 . 婚 1 未 , 儿 1例 ; 业 组 成 : 民 2 9例 婴 职 农 8人 ,
1人 ; 1天 就 诊 入 住 科 室 结 构 : 染 科 4 第 传 2名 , 吸 科 1 呼 O人 ,
2 2 利 器 刺 伤 医疗 锐 器 伤 为 护 理 工 作 最 常 见 的损 伤 。 经 . 是 血 液 传 播 疾 病 的 主 要 途 径 。在 针 刺伤 传 播 的 2 o余 种 疾 病 中 。 HI 经 过 血 液 传 播 的 概 率 最 高 , 次 即 可 感 染 。 HI 职 业 V 一 V

护理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1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
1.1护理人员自我安全防护意识淡漠是导致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护士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职业暴露是由于操作过程、整理用物过程中疏忽大意或没有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而造成的。
1.2不规范的操作习惯是导致职业暴露又一个因素,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暴露,多数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均因为护理人员不正确习惯动作,被用过的的针头刺伤而造成传播。如乙肝、艾滋病等。最容易发生在针头使用后针头复帽,摆弄针头,取下针头,针头丢弃等流程中。
3.1不直接接触血液和感染性体液的情况下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做常规体检。
3.2接触到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尿液、汗液、粪便、泪液和HIV感染者或艾滋人谈话、握手等。
4职业暴露后的HIV感染与下列几方面密切相关
4.1暴露接触的面积大小、深度。
4.2接触HIV污染物的多少。
4.3污染物中HIV的含量。
1.3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的特殊性,直接接触携带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等频率较高,这也是发生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
2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2.1局部紧急处理:发生艾滋病针刺伤后立即下垂受伤肢体,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反复挤压伤口(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使其尽量挤出血液,并尽可能地扩创伤口,用肥皂和大量流动清水冲洗伤口5~10min、2%碘酊消毒3~5min后,分别再用75%酒精、0.5%碘伏局部消毒。
5.4.3戴口罩、防护眼罩和穿隔离衣:处理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执行特殊操作时,预料到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应戴口罩、防护跟罩并穿隔离衣。
6心理疏导:为将暴露护士心理损伤降到最低限度,院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应多次主动找其交流谈心,耐心倾听其心里想法,让其多听音乐,跳健美操等缓解心里压力,为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同时联系暴露护士家人,认真解释取得家人的理解,联合家庭共同关心帮助她,消除悲观情绪。树立生活、工作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

面对艾滋病患者,应当如何护理

面对艾滋病患者,应当如何护理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012020年 第23期得在学生的实习教学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1]魏洁,林梅双,邓小燕.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检验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7(6):805-807.[2]王菲,杨长青.形成性评价体系在实习带教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5):246-248.[3]许聪丹.形成性评价在手术室护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025(009):151-152.[4]王梅华,曹颖平,郑培烝等.检验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形成性评价的思考与探索[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40(007):552-554.[5]赵馥,林新锋,陈伟焘.形成性评价在中医院校重症医学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009):1586-1588.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种疾病: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感染各种感染和肿瘤,导致患者死亡。

当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免疫细胞,在后期,会发生各种感染和肿瘤。

所以艾滋病是一种相对危险的疾病。

那么,面对艾滋病患者,应当如何护理呢?笔者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如何护理艾滋病患者的小知识,希望各位能认真阅读、耐心学习。

1.医药护理(1)隔离保护性隔离应在血液/体液隔离的同时进行。

(2)心理护理艾滋病人和普通人一样,需要自尊和尊重,需要爱和温暖,需要自我实现。

(3)密切观察情况艾滋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发烧,体温高于正常水平。

当艾滋病毒袭击我们的身体时,它会通过发烧表现出来。

艾滋病毒引起的发烧通常持续很长时间,有些甚至可能持续数月。

观察患者咳嗽、大便症状,观察皮肤、口腔及生殖道黏膜病变情况。

(4)用药期间观察监测全血细胞计数,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

观察周围神经炎症状。

例如手和脚的疼痛、刺痛或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护理 •3072.2 特殊护理①炎性反应针眼护理:针道周围皮肤变红、肿、热、痛、渗出物增多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换药频率每日1次。

②感染针眼护理:除上述炎性反应症状外,分泌物浑浊,甚至呈脓性,有异味,伤口细菌培养有细菌生长。

护理方法:首先用0.5%碘伏对针眼周围及钢针部分作常规消毒,再用盐水润湿针眼处硬痂,并揭去硬痂,排除针眼内积脓,依次用碘伏、盐水消毒针眼及其周围皮肤与钢针,针眼内脓液多的用生理盐水10mL 向两侧针眼内冲洗,Y 型无菌纱布覆盖固定,外露钢针用纱布包裹,QD 换药,直至感染完全控制3d 后,再改用一般方法护理。

③如果感染严重,需将钢针拔除后进行换药处理。

2.3 注意事项①注意无菌操作,操作时应动作轻柔,消毒时必须按顺序进行,即先针眼,后针眼周围;先针眼外,后针眼内,再针眼外。

每个部位用一个棉签,钢针处必须按照由近针眼端到远针眼端的方向清洗消毒,不得来回涂擦,钢针如偏向一侧,必须先对钢针及针眼进行严格消毒后方可移动。

②换药时针眼内脓液必须彻底清除,并清洗干净。

一份换药物品只供一个患者使用,不得与其他人共用,防止交叉感染。

③每次换药后用Y 型无菌敷料覆盖针眼及包裹外露钢针,以保持局部相对无菌。

3 讨 论骨牵引是骨科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1],钢针穿过骨骼、皮肤与外界相通,针眼和钢针长期暴露于体外,极易发生感染,若不给予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牵引则很难继续。

不但延误患者的治疗时间,还给患者带来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针眼护理在牵引治疗中显得尤其重要。

`传统针眼护理是每日QID 滴注75%的酒精来预防针眼感染,但酒精是挥发性液体,浓度不稳定,70%~75%的酒精才有消毒的作用,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杀菌效果,酒精挥发后,针眼处干燥,暴露于空气中,感染机会增加。

刘明兰报道[2]酒精滴针眼护理感染率29%,何丽玉报道[3]酒精滴针眼护理感染率47%,且滴酒精容易打湿床单,影响床单位整洁,在寒冷季节,滴注酒精的冰凉感容易造成患者舒适度降低。

碘伏储存稳定,杀菌作用强,对皮肤无刺激,对不锈钢无腐蚀作用,选择碘伏消毒液消毒针眼,可以避免酒精易燃、易挥发、浓度不稳定、作用时间短、杀菌作用弱、对皮肤黏膜有刺激的弊端[4]。

用生理盐水去碘,保持细胞间平衡[5],也方便观察针眼有无感染症状。

同时也改变传统的包扎方法,将牵引弓与针眼之间外露的钢针用无菌纱布包裹,外露钢针保持相对无菌的状态,即使钢针移动,也是在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内移动,减少感染机会,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牵引。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笔者改用碘伏与生理盐水消毒针眼及钢针,采用辩证论治的护理方法,258例患者有1例感染,感染率0.39%,与国内文献报道相比较,感染率明显下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 陈睿云,丁梅.碘伏与酒精消毒用于预防牵引针眼感染的比较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6(4):646.[2] 刘明兰.预防骨牵引致皮肤感染的护理[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9,28(2):151-152.[3] 何丽玉.骨牵引针眼护理方法的探讨[J].吉林医学,2005,26(3):246.[4] 方玉燕.碘伏用于骨牵引创面护理的临床探讨[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7 (11):1906-1907.[5] 卢欣,赵玉沛.局部应用抗生素的新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1998,10(1):36.艾滋病患者护理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时 磊(河南省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科,河南 项城 466200)【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现状,了解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意识,以便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过程中对于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

方法 对于我院内48名护理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工作者进行相关的调查分析,研究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避免职业暴露的解决方案。

结果 经过调查发现所调查的医护人员对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依旧存在较多的护理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的现象。

其中护士的暴露率最高,可达85.8%,主要的暴露方式为护理中的针刺、割伤,以及医护人员损伤后的皮肤与艾滋病患者接触,并且在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与职业暴露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 在护理艾滋病患者时,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技能以及自主的防护意识是降低临床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值得临床的加强和应用。

【关键词】艾滋病护理;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30-0307-02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其致病病毒HIV ,能够破坏人体内的免疫T 淋巴细胞,造成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疾病[1]。

有关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类的病史可达60余年,并且该病传播迅速,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艾滋病以来,全球几乎均有感染病例的产生,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未研制出能够有效地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因此艾滋病的死亡率极高。

艾滋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并且艾滋病病毒感染后潜伏期较长,不进行系统的检测很难发现,因此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自主防患意识以及相关的职业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2]。

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我院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职业暴露以及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研究医护人员的护理防患意识对于降低职业暴露现象产生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完善临床中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308• 临床护理 •选自我院内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工作者48名,平均年龄为28.6岁,所有护理人员均具有1~2年的护理经验,并且其中最低学历为大专,最高学历为本科,对于艾滋病护理的基本常识掌握较好。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自主防患意识强度、处理突发事件方式、临床护理措施、防护体会以及在临床护理中出现的暴露问题等,统计数据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以便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3]。

2 结 果经过调查发现,医护人员在临床护理中难免要与自己知道与不知道的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接触,因此医护人员的自主防护意识在临床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次的调查中发生职业暴露几率较小的医护人员,均具有较高的自主防护意识,另外在48名医护人员中,36名医护人员在对未知以患艾滋病的患者进行注射、穿刺、手术等护理时,为提高自己的防患意义而对患者的血液、体液接触造成职业暴露,同时还有几名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护理出现失误而造成职业暴露。

3 临床护理3.1 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过的锐器如注射器、输液器等应进行分离、浸泡和清洗,并进行分类和处理避免出现临床中的交叉感染。

同时对患者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等针头应随时用针帽套回针头,避免针头刺伤医护人员造成职业暴露。

另外对于护理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及分泌物等的处理,由于艾滋病患者的分泌物、体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艾滋病病毒,如医护人员的自主防护意识不高,很容易造成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4]。

3.2 护理方式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由于对于患者的病情并不了解因此护理人员时要严格的执行操作护理规程,保证在对患者进行针刺等高危操作时,应戴手套以防止手持无帽针头的注射器时刺伤自己,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在对患者的血液、体液的处理时应严格遵守综合性预防措施,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时,应使用人工呼吸器并用设有过滤器的面罩辅助。

3.3 基本防护在护理患者时,不论患者是否患有艾滋病都应该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进行统一的消毒处理,避免医护人员非完整皮肤或黏膜与患者的血液、分泌物间接触,当与上述物质接触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在护理过程中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并且用完后立即脱去手套同时及时的洗手、消毒处理避免造成感染。

在护理过程中为避免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可能出现的意外溅到皮肤黏膜或脸部,应佩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围裙、口罩等防护措施。

另外对于局部皮肤出现破损的医护人员应尽量避免以患者的接触。

3.4 暴露后处理当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意外溅到医护人员的皮肤黏膜时应及时的应用肥皂和流水进行反复冲洗,用生理盐水清洗黏膜,必要时可进行消毒处理,若医护人员已经发生职业暴露,应根据医护人员的暴露级别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在医护人员暴露2~3h内进行用药。

4 结 语综上所述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应建立和完善护理规章制度,并且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证医护人员树立“普遍防护原则”的观念,并建立相应的防护体系,以便于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和职业感染机会。

另外加强医护人员对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学习,要求医护人员了解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疾病传播途径等相关的知识,以便于医护人员护理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发生率。

参考文献[1] 陈照坤.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4):4-8.[2] 方映娜.艾滋病护理过程中职业暴鳝的风险评估及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2006,8(142):3-10.[3] 杨志华,万屏.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预防及防护体会[J].皮肤病与性病,2002,24(4):15-18.[4] 刘淑然,常华丽,耿艳玲.护理人员艾滋病认知态度及自我防护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6):14-18.胃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护理薛瑞珍沈桂荣樊彩霞(包头市肿瘤医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摘要】目的探讨总结胃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或甚至控制胃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发生。

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腹外科行胃部分切除术358例后并发7例胃瘫患者的护理措施。

结果7例患者除1例老年患者因发生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6例治愈出院。

结论对于胃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患者,给予早期确诊,对症治疗是治愈关键;严密观察,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是治愈重点。

系统护理管理如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管道的护理、病室环境管理、全面营养支持、中药、针灸等全面综合的护理措施,最终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关键词】胃部分切除;胃瘫;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30-0308-02胃瘫也叫“残胃排空迟缓症”、“残胃无张力症”、“功能性残胃无张力症”、“术后次早期暂时性梗阻”。

主要由胃肠运动功能减弱,吻合口炎症、水肿所致。

又因术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导致残胃处于无张力状态,蠕动消失;患者恐惧手术,思想过度紧张的精神因素不能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