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治疗

血友病治疗
血友病治疗

综合治疗的内容

血友病的综合治疗是血友病的最佳治疗,不仅包括血友病

的替代治疗(专业医生的治疗和家庭治疗)、药物治疗,还包括出血的预防、止血后的功能恢复锻炼、如何解决所遇到的诸如学习和就业等的一些特殊的社会问题。

4.1替代治疗仍然是目前血友病最有效的止血措施。4.1.1血友病A的替代治疗

(1)血浆冷沉淀:冷沉淀是从献血者全血分离的FFP制

备的,未经病毒灭活及FV!含量不稳定已被发达国家弃用,但仍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部分患者使用,适用于无浓缩物条件的轻、中型血友病A患者。

(2)新鲜冰冻血浆:适合无浓缩条件时轻、中型血友病A

的治疗。重型血友病A患者、大出血患者或手术患者不能单纯应用新鲜冰冻治疗出血。

(3)中纯度凝血因子FW浓缩制剂:适用于中型或重型血

友病A患者。该制品的优点是经过病毒灭活,纯度高,便于存放。

(4)高纯度凝血因子FVl浓缩制剂:适用于重型血友病A。

该制剂的优点是改进溶解性,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同种凝集素,对患者很少有免疫作用,输血后病毒感染率大大降低。

(5)重组凝血因子Ⅷ浓缩制剂:该制品不受病毒污染,避

免了血液制品相关疾病(如HIV感染、输血后肝炎等)的发生,

安全性高,无明显毒副作用。国外研究显示,采用rFⅧ进行预防性治疗,可以预防严重血友病A患儿关节损伤,降低其关节和其他部位出血发生一o。

4.1.2血友病B的替代治疗

(1)血浆:一般不适用于血友病B,仅用于无浓缩物时。

(2)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PCC):是目前国内血友病B

万方数据·90·

替代治疗的主要制品,但PCC治疗血友病并不十分理想,因其含有多种其他凝血闪子,有增加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

(3)高纯度FⅨ制剂:国外目前广泛使用。许多研究证实,

高纯度FⅨ制刺疗效高,无病毒、血栓危险,无抑制物的血友病B患者,应首选纯化的FIX制品。

4.2药物辅助治疗

4.2.1 l-去氨基-8·D-精氨酸加压素(DDA VP) 是治疗轻型

血友病A出血的首选药物,町避免替代治疗所致相关疾病的

发生(如肝炎、HIV或抑制物产生),但对血友病B无效。常见的副作用可引起水潴留、低钠血症‘10,11]。

4.2.2抗纤溶药物临床上常用的抗纤溶药物有氨基乙酸和

氨甲环酸等。此类药物对口腔、舌、扁桃体、咽喉部的出血及拔牙引起的出血有效,但对关节腔、深部肌肉和内脏出血疗效较差,血尿,肾功能不全出现时禁用。

4.2.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减少出血,加速血肿吸收,减轻关

节肌肉出血所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有一定效果,但疗程不宜长。一般多用于关节腔、咽喉部、深部肌肉、腹腔及其他部位出血而形成血肿者;或多次反复应用凝血因子Ⅷ制剂而产生抗体者;拔牙等手术前后者。

4.2.4止痛药物根据病情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弱、强)阿

片类药物。禁用阿司匹林、非甾类、吲哚美辛(商品名:消炎痛)等。

4.3物理治疗急性关节出血时除输注一定剂量的凝血因子

外,还需要遵循RICE原则:患肢休息制动;冰敷减轻疼痛及减少出血;根据受累关节不同给予压力绷带、夹板或枕头等局部压迫及抬高患肢¨…。

物理治疗运用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疾病、改善功能,

对改善和恢复血友病关节、肌肉、肢体功能失常有重要作用。国外报道物理因子在促进血肿吸收、消除炎症水肿缓解疼痛等方面有肯定疗效¨“。

4.4滑膜切除术关节出血是血友病患者肌肉骨骼系统最常

见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果对急性出血性关节炎治疗无效,继续进展为慢性滑膜炎,则需行滑膜切除术。

滑膜切除术包括外科手术滑膜切除或非手术滑膜切除

(化学性或放射性核素滑膜切除)。外科滑膜切除术目前已经

很少应用,放射性核素滑膜切除术是目前治疗慢性滑膜炎最有效、便捷、花费少、损伤小的治疗方法。放射性核素滑膜切除术

的适应证为:经3—6月积极保守治疗(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和

物理康复治疗)效果不佳,仍反复关节出血(月内至少>3次)

者,关节功能尚好且影象学无明显关节破坏表现者n0’11。41。Silva等¨副报道了130例次放射滑膜切除术的疗效,结果出血发生率降低75%~100%,平均初发病例为80%,复发病例为62%。

4.5血友病抑制物的治疗FⅧ/FⅨ抑制物的产生是血友病

替代治疗过程中的一个严重并发症。产生了抑制物的患者临

床出血症状可突然加重,或出血对以往常规替代治疗无效。10%一15%的血友病A患者及l%一3%血友病B患者可产生

FⅧ/FⅨ抑制物。治疗包括:①临床无出血或有轻度出血的低滴度抑制物(抑制物滴度<5 BU/nd)患者,可不应用凝血因子

制品,有条件时可用1-去氨基.8.D.精氨酸加压素(DDA VP)治

疗;f日.需应用免疫抑制剂以阻止抑制物的产生或加重,并进行

临床观察和实验监测。②临床有明显活动性出血、伴高滴度

抑制物(抑制物滴度≥5 BU/m1)的患者,需用凝血因子制品止血,并用免疫抑制剂以阻止抑制物的产生或加重。③对抑制

物呈高滴度或高反应性者,在rhFⅧ和PCC治疗无效时,可考

虑使用rhFVXa制品。免疫耐受治疗消除抑制物:大剂量使用

凝血因子25—200 u/kg,每天或隔日,连续数月或数年,消除

F

Ⅷ/FⅨ抑制物。并可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6一巯基嘌呤、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环孢素A(CsA)。国外研究表明,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单

药治疗合并有高反应性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是一个安全有效

地选择‘1引。

4.6健康知识教育Mammen‘17]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血友病健康教育应是医疗服务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针对重型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庭,如对疾病相关知识有充分了解,其死亡率及致残率均会显著下降,能够有效帮助患者避免残疾,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和生活自理。患者在被诊断为血友病时,专业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宣教,包括血友病的概念,血友病是怎样遗传来的,血友病出血时的症状、治疗方法、家庭治疗,血友病最重要的注意事项及合适的体育活动等。尤其要强调增强肌肉及关节的体

育锻炼的重要性,也要强调对所有血液制品安全性的认识,还要传播有关肝炎的知识。给予患者全面的健康指导,教会患者如何自我照顾,自我救助。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悲观心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4.7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可以使患者得到最便捷最及时的治

疗,因此已成为早期治疗的首选。凝血因子浓缩物和其它安全的冷藏药品可以储藏在家用电冰箱内,需要时可以方便地配置使用。家庭治疗必须是在充分的教导和预备性的教学之后才

能进行,而且要在综合防治中心的密切指导下施行。可以制定资格证计划,观摩时进行技术指导。鼓励,支持和监管是家庭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必须进行周期性的再教育,技术再培训和资格证再认证的计划。患者及其父母应当坚持纪录出

血情况,包括出血的日期和部位,使用药品的剂量和产品批号,以及任何的不良反应。家庭护理对静脉通路良好的患儿,由受过充分培训的家长实施。大一点的患儿可以在家庭的支持下

学会自己输液。

4.8预防治疗预防治疗指出血事件发生前,定期给以凝血

因子注射,维持体内凝血因子水平≥1%,最大可能减少出血,防止关节损伤累积。预防治疗作用:①明显减少出血次数,尤其是威胁生命的出血事件。②明显减缓关节损害程度与进

度。③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指数(QoL),包括急诊次数、住院天数、影响上学或工作天数等显著减少。患者可以更自由地参与近乎正常人的各方面活动,并获得正常人相同的生存期。尽管需要费用巨大,但由于明显减少后期并发症的治疗费用和综合关怀的社会总费用,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带来的益处,WFH和WHO均推荐预防治疗做为重型血友病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

预防治疗分临时预防、短期预防和长期预防。临时预防是估计可能出血事件前预防性单一剂量注射。短期预防是一段时期

内(数周至数月)预防性注射凝血因子。长期预防是西方国家

预防性治疗最常采用的方式,自患者被确诊为血友病起即开始

长期预防治疗,维持注射FⅡ,3次/周,从而减少出血次数,防

止关节损伤畸形,保持接近正常人的健康生活。预防治疗的条件:①费用承担能力;②能够较方便进行静脉注射;③患者及家庭成员能较熟练实施家庭治疗与自我注射,基本懂得出血评估与治疗记录方法等。风险:①<2岁患儿过早持续使用凝

血因子可能引致抗体发生率增加。②减少出血,但仍然存在

致残的危险。

综合治疗使血友病患者尽可能地过正常的生活,提高其生

活质量,减少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是治疗血友病最科学、最合理的治疗模式。

血友病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

?血友病论坛?血友病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 编写人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秋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学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鸿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孙 竞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华宝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吴竞生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陈丽霞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 张心声 山东省血液中心 钟小红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赵永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血友病(hemop hilia)是一组性联隐性遗传的出血病。其临床上分为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 陷症)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陷症)两型,分别由凝血因子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FⅨ)基因突 变所致。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000;所有 血友病男性患者中,血友病A约占80%~85%,血友病B约占15%~20%。女性血友病患者极 其罕见。 临床上,血友病以关节、肌肉、内脏和深部组织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为特征。该病 患者的身心健康终生受到疾病的摧残和折磨,求学、就业,家庭、婚姻、经济来源和社会活动因病 而受到困扰和挫折。血友病患者属社会弱势群体,应受到家庭、社区、学校和单位等全社会的关 爱和扶持。作为医护人员,要“尽心、尽力、尽责任”地为患者及其家属排忧解难,应熟练掌握血友 病的基础知识和规范化诊治手段,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本《共识》包括血友病的规范化诊断、替代治疗、围手术期处理、抑制物的诊治、辅助治疗、预 防治疗、康复/物理治疗、护理和教育及凝血因子制品简介等内容。着重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适 当参考国外资料,在诺和诺德血友病基金会的大力资助下,由国内部分血友病专家分工撰写、集 体修订和反复定凿,最后达成共识,仅供国内同行参考使用。限于编者的水平和经验不足,文中 难免有缺点或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逐渐修改、充实 和完善。着重声明,本《共识》不负法律责任。 编写者  2008年9月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一、定义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前者表现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后者表现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均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 二、流行病学 血友病的发病率无明显种族和地区差异。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 000;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血友病A占血友病患者80%~85%,血友病B占15%~20%。 由于医疗条件等各方面原因,血友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1986至1989年在全国24个省市的37个地区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的血友病患病率为2.73/10万。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 1.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相同,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出血,也可有胃肠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出血以及拔牙后出血不止等。若反复出血,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或)假肿瘤形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2.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是本病的特点。 3.轻型患者一般很少出血,只有在损伤或手术后才发生出血;重型患者自幼即有出血,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中间型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

4.分型:根据FⅧ或FⅨ的活性水平可将血友病分为轻型、中间型和重型(表1)。 表1 血友病A/B临床分型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出血时间等正常,血块回缩试验正常,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 2.重型血友病患者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轻型血友病患者APTT仅轻度延长或正常。 3.确诊试验:确诊血友病依赖于FⅧ活性(FⅧ∶C)、FⅨ∶C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的测定。血友病A患者FⅧ∶C减低或缺乏,VWF∶Ag正常,FⅧ∶C/VWF∶Ag比值明显降低。血友病B患者FⅨ∶C 减低或缺乏。 4.抑制物检测:若出现治疗效果不如既往,应该考虑患者可能产生了抑制物,应进行凝血因子抑制物滴度测定。有条件的患者应该在开始接受凝血因子治疗后的前50个暴露日定期检测抑制物。此外,患者接受手术前必须检测抑制物。 (1)抑制物筛选:

血友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

血友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 新鲜全血、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FFP)可用于凝血因子的替代法治疗。但需输注的量大,且有导致高血容量的危险,甚至在大量输注后血浆凝血因子仍不能达到足够水平。此外,输入的大量红细胞和晶体将导致原有的凝血因子稀释而加重出血倾向,因此在第一个血容量( L)输注时就应开始用浓缩因子制剂作替代性治疗,后者以较小的容量而达到足够的血浆水平。替代治疗的剂量选择,取决于血友病类型、出血的严重程度和所希望达到的血浆因子水平 (%)。因正常血浆中FⅧ或FⅨ平均水平为100% ,起止血作用的最小有效水平在血友病甲为25 ~30 % 血友病乙为 20~25 % 一般需将血浆因子水平提高到 30%以上。 1、局部止血治疗 包括局部压迫、放置冰袋、局部用血浆、止血粉、凝血酶或明胶海绵贴敷等。 2、替代疗法 (1)输血浆:为轻型血友病的首选有效疗法。新鲜血浆和新鲜冰冻血浆含有所有的凝血因子。故对严重出血,必须用因子Ⅸ浓缩剂。 (2)冷沉淀物:所含因子Ⅷ较新鲜血浆高5~10倍。须冷冻干燥存于-20°C下,室温下放1小时活性即丧失50%,故应于1小时之内输完。 (3)中纯度因子Ⅷ制剂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国内普遍使用的药物)。 (4)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 (5)重组人凝血因子。(国内刚刚开始采用,日后普及的趋势。高科技人工合成的,打破以前从人血中提纯的手段,没有病菌污染,使用更安全。) 3、去氨基-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 4、肾上腺皮质激素 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对控制血尿、加速急性关节积血的吸收及对有Ⅷ因子抗体的患者有一定疗效,可与输血浆及浓缩剂合用。 5、抗纤溶药物:常用6-氨基已酸,有血尿及脑出血者禁用。 6、达那唑。 7、避免创伤或较重的体力活动 尽量避免注射和手术。 (如必须手术,一定要咨询血友病医生,将凝血因子含量暂时提

《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要点

《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要点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F)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F)缺乏,分别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所致。近两年来,各种长效凝血因子产品和非因子类产品相继问世,部分产品已经在我国上市。因此,有必要对于过去的共识/指南进行更新。 一、治疗原则 血友病患者应该在血友病中心接受综合关怀团队的诊疗与随访。急性出血时应及早到附近的专业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或者在家庭进行自我注射。早期治疗可以减少疼痛、功能障碍以及远期残疾,并显著减少因并发症导致的住院。家庭治疗必须由血友病中心的专业人员密切监管,且只有在患者及其家属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培训后才能开始进行。 血友病患者应避免肌肉注射和外伤。原则上禁服阿斯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以及所有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若有出血应及时给予足量的替代治疗,进行手术或者其他创伤性操作时,应进行充分的替代治疗。二、替代治疗的药物选择和给药方法 血友病A的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制剂或病毒灭活的血源性F制剂,无上述条件时可选用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等。每输注1IU/kg体重的F可使体内F活性(FC)提高2%。F在体内的半衰期约8~12h,要使体内F保持在一定水平需每8~12h输注1次。 血友病B的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制剂或病毒灭活的血源性凝血酶原复合

物(PCC),无上述条件时可选用新鲜冰冻血浆等。每输注1IU/kg体重的F 可使体内F活性(FC)提高1%,F在体内的半衰期约为 18~24h,要使体内 F保持在一定水平需每天输注1次。 三、替代治疗的实施 (一)按需治疗和围手术期替代治疗 按需治疗是指有明显出血时给予的替代治疗,目的在于及时止血。及时充分的按需治疗不仅可以及时止血止痛,更可阻止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的发展。围手术期替代治疗是指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进行的替代治疗,目的在于保证血友病患者手术的顺利实施和手术后的顺利康复。具体替代治疗方案见表1和表2。 (二)预防治疗 预防治疗是指为了防止出血而定期给予的规律性替代治疗,是以维持正常关节和肌肉功能为目标的治疗,通常分为以下三种: (1)初级预防治疗: (2)次级预防治疗: (3)三级预防治疗: 我们建议在发生第一次关节出血或者严重肌肉出血或颅内出血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出血即应开始预防治疗关于预防治疗,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案。最低剂量为英国1976年在血友病A中使用12IU/kg,每周1次。 基于我国实际情况,目前仍普遍采用的是以下低剂量方案:血友病A:F制剂10IU/kg体重每周2~3次;血友病 B:F制剂 20IU/kg 体重每周1 次。非因子类产品的上市彻底改变了血友病 A 替代治疗模式。

血友病A临床路径

血友病A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血友病A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血友病A(ICD-10:D66.x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血友病》(杨仁池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患者几乎均为男性(女性患者为纯合子,极罕见),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X性联隐性遗传规律。 2.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及内脏出血,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为其特点,但也可自发性出血。反复出血可见关节畸形和假肿瘤。 3.实验室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能被正常新鲜血浆及吸附血浆纠正。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出血时间,血块收缩:建议根据条件选择性做)

(2)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减少,FⅧ:C>5–40%为轻型,1–5%为中型,≤1%为重型。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正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血友病》(杨仁池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血友病治疗指南(英国血友病中心医师组织,Haemophilia,2008)、《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局部止血措施和注意事项:包括制动、局部压迫包扎和放置冰袋、局部用止血粉、凝血酶或明胶海绵贴敷等。口腔出血可含服氨加环酸。避免肌肉注射、外伤和手术,如必须手术,需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禁服阿斯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及所有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2.替代疗法: (1)因子Ⅷ制剂:首选血浆源性因子Ⅷ制剂。因子Ⅷ半衰期8–12小时,常需每日输注2次(首次输注后2-4小时需重复,后8-12小时重复)。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为人工合成,病毒等病原污染的可能性更低,有条件者可选用。 (2)冷沉淀物:含因子Ⅷ、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因子Ⅷ较新鲜血浆高5–10倍,用于无条件使用因子Ⅷ制剂者。 (3)新鲜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含所有的凝血因子等血浆蛋白,仅用于无条件使用因子Ⅷ制剂和冷沉淀者。

血友病治疗

综合治疗的内容 血友病的综合治疗是血友病的最佳治疗,不仅包括血友病 的替代治疗(专业医生的治疗和家庭治疗)、药物治疗,还包括出血的预防、止血后的功能恢复锻炼、如何解决所遇到的诸如学习和就业等的一些特殊的社会问题。 4.1替代治疗仍然是目前血友病最有效的止血措施。4.1.1血友病A的替代治疗 (1)血浆冷沉淀:冷沉淀是从献血者全血分离的FFP制 备的,未经病毒灭活及FV!含量不稳定已被发达国家弃用,但仍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部分患者使用,适用于无浓缩物条件的轻、中型血友病A患者。 (2)新鲜冰冻血浆:适合无浓缩条件时轻、中型血友病A 的治疗。重型血友病A患者、大出血患者或手术患者不能单纯应用新鲜冰冻治疗出血。 (3)中纯度凝血因子FW浓缩制剂:适用于中型或重型血 友病A患者。该制品的优点是经过病毒灭活,纯度高,便于存放。 (4)高纯度凝血因子FVl浓缩制剂:适用于重型血友病A。 该制剂的优点是改进溶解性,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同种凝集素,对患者很少有免疫作用,输血后病毒感染率大大降低。 (5)重组凝血因子Ⅷ浓缩制剂:该制品不受病毒污染,避 免了血液制品相关疾病(如HIV感染、输血后肝炎等)的发生,

安全性高,无明显毒副作用。国外研究显示,采用rFⅧ进行预防性治疗,可以预防严重血友病A患儿关节损伤,降低其关节和其他部位出血发生一o。 4.1.2血友病B的替代治疗 (1)血浆:一般不适用于血友病B,仅用于无浓缩物时。 (2)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PCC):是目前国内血友病B 万方数据·90· 替代治疗的主要制品,但PCC治疗血友病并不十分理想,因其含有多种其他凝血闪子,有增加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 (3)高纯度FⅨ制剂:国外目前广泛使用。许多研究证实, 高纯度FⅨ制刺疗效高,无病毒、血栓危险,无抑制物的血友病B患者,应首选纯化的FIX制品。 4.2药物辅助治疗 4.2.1 l-去氨基-8·D-精氨酸加压素(DDA VP) 是治疗轻型 血友病A出血的首选药物,町避免替代治疗所致相关疾病的 发生(如肝炎、HIV或抑制物产生),但对血友病B无效。常见的副作用可引起水潴留、低钠血症‘10,11]。 4.2.2抗纤溶药物临床上常用的抗纤溶药物有氨基乙酸和 氨甲环酸等。此类药物对口腔、舌、扁桃体、咽喉部的出血及拔牙引起的出血有效,但对关节腔、深部肌肉和内脏出血疗效较差,血尿,肾功能不全出现时禁用。 4.2.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减少出血,加速血肿吸收,减轻关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 摘要:基因治疗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使之表达目的基因产物,从而使疾病得到治疗,为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而诞生的新技术。基因治疗作为疾病治疗的新手段,它已有一些成功的应用,并且科学突破将继续推动基因治疗向主流医疗发展。科学家们采取了合乎逻辑的步骤,试图直接将基因植入人体细胞中,其中具体关注一些由单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如囊肿性纤维化,血友病,肌肉萎缩症和镰状细胞性贫血。 关键词:基因治疗;基因应用;治疗前景;治疗伦理 引言:基因治疗法兴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基因疗法就是用健康的基因来填补和替代基因疾病中某些缺失和病变的基因,目前基因的疗法是先从患者身上取出一些细胞,然后利用对人体无害的逆转录病毒做载体,把正常的基因接到病毒上,再用这些病毒感染取出的人体细胞,让他们把正常的基因插入细胞的染色体中,使人体细胞获得正常的基因,其中也涉及到了许多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一.基因治疗的原理 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也就是将外源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其插入病人的适当的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产物能治疗某种疾病。从广义说,基因治疗还可包括从DNA水平采取的治疗某些疾病的措施和新技术。 二.基因治疗的途径 基因治疗主要以两种途径达到治疗目的。其一是正常基因来纠正突变基因,也就是在原位修复缺陷基因的直接疗法,此乃理想的基因治疗策略,由于多种困难,目前尚未实现;其二是用正常基因不替代致病基因的间接疗法,此法较前者难度小,也是目前众多主张采用的策略,并已付诸临床实践。而就基因转移的受体细胞不同,基因治疗又有两种途径,即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和体细胞基因治疗。 (1)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是将正常基因转移到患者的生殖细胞(精细胞、卵细胞中早期胚胎)使其发育成正常个体,显然,这是理想的方法。实际上,这种靶细胞的遗传修饰至今尚无实质性进展,基因的这种转移一般只能用显微注射,然而效率不高,并且只适用排卵周期短而次数多的动物,这难适用于人类。而在人类实行基因转移到生殖细胞,并世代遗传,又涉及伦理学问题。因此,就人类而言,多不考虑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途径。 (2)体细胞基因治疗:体细胞基因治疗是指将正常基因转移到体细胞,使之表达基因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方法的理想措施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体细胞内染色体特定基因座位,用健康的基因确切地替换异常的基因,使其发挥治疗作用,同时还须减少随机插入引起新的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对特定座位基因转移,还有很大困难,体细胞基因治疗采用将基因转移到基因组上非特定座位,即随机整合。只要该基因能有效地表达出其产物,便可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不是修复基因结构异常而是补偿异常基因的功能缺陷,这种策略易于获得成功。基因治疗中作为受体细胞的体细胞,多采取离体的体细胞,先在体外接受导入的外源基因,在有效表达后,再输回到体内,这也就是间接基因治疗法。 三.基因治疗的一些步骤

美国FDA发布6大指南,高调护航基因疗法

美国FDA发布6大指南,高调护航基因疗法 过去的2017年堪称基因疗法元年,FDA先后批准了3款重磅基因治疗产品。 近日,美国FDA局长宣布,FDA将继续大力推进基因疗法的开发,并发布6大新指南,作为全面监管框架的基石,确保新产品符合F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金标准。 厚积薄发的基因疗法 1963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乔舒亚·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首次提出了基因交换和基因优化的概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与沉寂,基因疗法以螺旋式的前进、遇挫甚至倒退、再前进的方式,最终走出困境,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这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2017年,FDA先后批准了以下3款重磅基因治疗产品: 1.首款CAR-T细胞产品Kymriah(tisagenlecleucel) 获批时间:2017年8月 适用范围:治疗25岁以下复发性或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2018年进一步获批用于治疗患有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的成年患者。 2. 第二款CAR-T细胞产品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 获批时间:2017年10月 适用范围:治疗至少接受过2种其他治疗方案后无缓解或复发的特定类型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 3. 首款“靶向遗传学眼疾突变”的基因疗法产品Luxturna(voretigene neparvovec-rzyl) 获批时间:2017年12月 适用范围:使用AAV(腺相关病毒技术)将健康的RPE65基因引入患者体内,让患者生成正常功能的蛋白(RPE65酶)来改善视力,不但能治疗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还能治疗其他由RPE65基因突变引起的眼疾,包括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等。 不同于市场上绝大多数药物,基因疗法的目的在于,纠正引发疾病的致病基因。它的出现让很多原本治疗无望的重大疾病有了治愈的希望,包括癌症、血友病、遗传性视网膜病变、脊髓性肌萎缩症等。目前有超过3000个基因疗法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包括120多个关键的2/3期或3期临床研究。 FDA发布的6大基因疗法新指南如下: 指南一:《治疗血友病的基因疗法产品的新指南草案(draft guidance on gene therapy products that are targeted to the treatment of hemophilia)》 目前正在开发的血友病基因治疗产品作为单次治疗,可以使患者长期生成体内缺失或异常的凝血因子,减少或消除对凝血因子替代品的需要。 该指南旨在提供关于临床试验设计和临床前考虑因素的建议,以支持这些基因治疗产品的开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一、定义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均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1]。 二、流行病学 血友病的发病率没有种族或地区差异。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 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 000。所有血友病患者中,血友病A占80%~85%,血友病B占15%~20%。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血友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1986至1989年期间在全国24个省的37个地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血友病的患病率为 2.73/100 000人口[1]。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 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相同,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出血,也可有胃肠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出血以及拔牙后出血不止等。若反复出血,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或)假肿瘤形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是本病的特点。根据患者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可将血友病分为轻型、中间型和重型[2](表1)。轻型患者一般很少出血,只有在损伤或手术后才发生;重型患者自幼可有自发性出

血(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中间型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 表1 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分型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凝血酶时间(TT)正常、出血时间正常;血块回缩试验正常,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 2.重型血友病患者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轻型血友病患者APTT仅轻度延长或正常。 3.确诊试验:确诊血友病有赖于FⅧ活性(FⅧ∶C)、FⅨ活性(FⅨ∶C)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的测定。血友病A患者FⅧ∶C减低或缺乏,VWF∶Ag正常,FⅧ∶C/VWF∶Ag明显降低。血友病B 患者FⅨ∶C减低或缺乏。 4.抑制物检测:若患者治疗效果不如既往,应检测凝血因子抑制物。对于儿童患者,建议在首次接受凝血因子产品后的前20个暴露日每5个暴露日检测1次,在21~50个暴露日内每10个暴露日检测1次,此后每年至少检测2次,直至150个暴露日[3]。此外,患者接受手术前必须检测抑制物。

我国血友病人数10万左右 应及早进行按需治疗

我国血友病人数10万左右应及早进行按需治疗 11日,世界血友病日公益纪念活动相互支撑共建家园在京举办。会上,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阮长耿表示:按照血友病的发病率为5~10/10万估算,预计目前我国的血友病患者人数达10万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患者因病致残。为了保护关节避免残疾,建议血友病患者及早进行按需治疗。据了解,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的创伤后或自发性出血。由于先天缺乏凝血因子,仅靠自身机能出血难以控制,严重情形下甚至有性命之忧。当面临关节出血时,患者通常会伴随一种出血预感,早期产生灼热感或针刺感,随后出现关节僵硬、疼痛、血肿;而这种血肿可能会引发组织坏死、外周神经病变、关节畸形等,致关节不能负重,最终导致正常活动受限制。阮长耿指出: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进行凝血因子补充,使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浓度达到正常人的水平从而实现止血。而且,一旦发生出血,患者必须早期及时补充足量凝血因子。此外,这种凝血因子替代治疗贵在坚持,无论患者接受按需治疗方案还是预防治疗方案,都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下去。若患者接受按需治疗,应当遵照医嘱尽早止血,越快止血对关节的损伤就越小。会上,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赵永强说:血友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持续性的规范治疗,儿童期是血友病治疗的黄金时期,因此患者家属应在患儿幼年时期即向患者传递血友病早期治疗及护理的知识,保护好关节。血友病的治疗伴随终生,患者每年需承担很高的治疗费用,很多血友病患者因病致穷,不能做到尽早治疗,造成关节损伤,最终

导致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鉴于此,中华慈善总会联合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自2009年起,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救助血友病儿童的活动,旨在为2至18周岁的中重度血友病患者提供援助,以减少关节损伤,避免残疾,提高其生命质量。本次活动旨在呼吁政府、慈善、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助力血友病患者规范治疗,帮助他们保护关节,提升生活质量。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一、定义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Ⅷ(FⅧ)质或量的异常所致,后者系F Ⅸ质或量的异常所致。 二、血友病的流行病学 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 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 000;血友病A占血友病患者80%~85%,血友病B占15%~20%。而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 三、临床表现 1.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相同,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出血,也可有胃肠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出血以及拔牙后出血不止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假肿瘤等,严重者可以危及生命。 2.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是本病的特点。 3.轻型患者一般很少出血,只有在损伤或手术后才发生出血;重型患者则自幼即有出血,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出血;中间型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出血时间等正常;血块回缩试验正常,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

2.重型血友病患者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轻型血友病患者APTT仅轻度延长或为正常高限。 3.简易凝血活酶生成纠正试验(仅限基层单位使用)可用于初步鉴别血友病的类型,血友病A能被吸附血浆纠正,不能被正常血清纠正;血友病B能被正常血清纠正,但不能被吸附血浆纠正。 4.确诊试验:要确诊血友病则有赖于FⅧ∶C、FⅨ∶C以及vWF∶Ag 的测定。血友病A患者FⅧ∶C减低或极低,vWF∶Ag正常,FⅧ∶C/vWF∶Ag比值明显降低。血友病B患者FⅨ∶C减低或缺乏。 5.抑制物检测:若发生患者治疗效果不如既往,应该考虑患者可能产生了抑制物,应进行凝血因子抑制物滴度测定。抑制物的滴度(以FⅧ为例):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浆与正常血浆等量混合,孵育2 h,测定残余FⅧ活性。能使正常血浆FⅧ活性减少50%时,则定义为FⅧ抑制物的含量为1个Bethesda单位(BU),此时患者血浆稀释度的倒数即为抑制物滴度,以BU /ml血浆表示。2001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规定以5 BU为界:若抑制物滴度>5 BU,则为高滴度抑制物;若抑制物滴度≤5 BU,则为低滴度抑制物。基层单位可以进行凝血因子抑制物筛选,即APTT纠正试验(正常血浆和患者血浆按1∶1混合后再测定APTT,不能纠正至正常应考虑为可能存在抑制物)。 6.分型:根据FⅧ或FⅨ的活性水平可将血友病分为3型(表1)。

血友病诊疗指南

血友病诊疗指南 概述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 (hemophilia A,HA)和血友病B(hemophilia B,HB)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均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 病因和流行病学 编码FⅧ和FⅨ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女性常是携带者(46;XX),而男性是患者(46;XY),女性患者极为罕见(通常是由2个FⅧ或者FⅨ基因同时发生缺陷,或者是X染色体非随机失活所致)。在FⅧ和FⅨ基因中点突变、缺失、插入和重排/倒位均可见,点突变是最常见的基因缺陷,约在90%的患者中存在。HA中45%的重型患者为重现性的基因倒位突变;而HB患者中无重现性突变。 血友病的发病率没有种族或地区差异。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 000。所有血友病患者中,血友病A占80%~85%,血友病B 占15%~20%。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血友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1986—1989年期间在全国24个省的37个地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血友病的患病率为2.73/100 000人口。 临床表现 HA和HB的临床表现相似。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出血,也可表现为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内部脏器出血等。若反复出血,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或)假肿瘤形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是本病的特点。根据患者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可将血友病分成轻型、中间型和重型(表36-1)。 表36-1 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分型 临床分型因子活性水平 出血症状 (IU/dl)

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10-15分享 血友病B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因编码基因的改变而导致凝血因子Ⅸ(F Ⅸ)的缺乏。在男性中发病率约为1/25 000 ,依据血浆FⅨ活性(FⅨ∶C)分为重型(F Ⅸ∶C<1%)、中间型(F Ⅸ∶C 1%~5%)和轻型(F Ⅸ∶C >5% ,≤40%)。 目前该病主要治疗手段为替代治疗(输注血浆提取物或重组FⅨ制剂),但反复输注外源性FⅨ可引起FⅨ抑制物形成、血制品输注相关疾病且医疗费用昂贵。 基因治疗则为血友病的长期缓解乃至治愈带来了希望。靶组织或细胞选择范围广泛、F Ⅸ基因片段小、低水平表达即可明显改善出血、具有良好的动物模型等优势,使得血友病B 成为基因治疗领域进展最为迅速的疾病之一。 一.载体系统 1.腺相关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AAV)是目前血友病B基因治疗最有前景的载体。AAV是一种可感染人细胞、具有天然复制缺陷的单链DNA 病毒,与已知人类疾病无关。AAV较之其他病毒载体具有免疫原性弱、转染效率高、可转染非分裂细胞、表达稳定且持续时间长等优点,缺点为容量小、基因表达滞后。 AAV包括AAV1、2、5、6、7、8、9 等多种血清型。AAV2 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血清型,可有效转染多种细胞,但人类是AAV2的天然宿主,人群中AAV2血清抗体阳性者较为常见。其他几种血清型则有不同的转染趋向性:AAV1具有明显的骨骼肌趋向性,AAV6具有心肌趋向性,AAV8具有明显的肝趋向性。针对不同的靶组织可以考虑选择趋向性不同的AAV。 总体而言,AAV7、8、9 产生的免疫反应较AAV1、2、5 轻。Wang 等分别应用AAV1、2、5、7、8、9 对FⅨ基因敲除小鼠和患血友病B犬进行基因治疗,然后对血浆中FⅨ∶C、抗FⅨ特异性IgG1 和IFN-γ进行检测,以比较其转染效率和免疫反应。 结果显示以肌肉组织作为靶组织时,AAV7、8、9 转染效率高于AAV1、2、5,未发现针对导入的FⅨ基因的B细胞反应,针对病毒衣壳蛋白的T细胞反应程度亦较弱。自身互补AAV 载体(self-complementaryAAV, scAAV)的发明则弥补了传统单链AAV 载体(singlestrandedAAV, ssAAV)表达滞后的缺点。 ssAAV表达滞后的原因在于其进入靶细胞并脱壳后,首先要合成互补DNA链才能进一步表达。scAAV则是将载体基因设计成1 个单链反向重复序列,当载体进入靶细胞后即可折叠形成1 条互补双链,从而绕开影响基因表达速度的步骤。

血友病发病机理及研究

血友病的发病机制及检测治疗 血友病最早在欧洲王室内发现,曾被称作贵族病。现如今我国的发病人数约8~10万。这种病的发病机理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呢? 血友病是由于遗传性凝血因子VIII(FVIII)和IX(FIX)基因缺陷,造成血浆FVIII和FIX含量不足或功能缺陷,引起的一组终生出血的凝血障碍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FVIII 缺乏)和血友病B(FIX缺乏),属X性联隐性遗传性疾病。 FVIII基因定位于Xq28,全长186kb,由26个外显子和25个内含子组成。已发现约300多种基因突变,基因型与表型密切相关。点突变,小的基因缺失引起轻度FVIII缺乏。终止密码子,大的基因缺失,插入,移位,无义突变往往引起严重的FVIII缺乏和临床表型。已证实FVIII 22内含子倒位突变引起FVIII严重缺乏是45%的重型血友病A的分子发病机制。最近在1%的重型血友病A中还发现FVIII内含子1倒位突变。 控制因子Ⅷ凝血成分合成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如患病男性(基因型:XbY)与正常女性(基因型:XBXB)婚配,子女中男性(基因型:XBY)均正常,女性(基因型:XBXb)为携带者;正常男性(基因型:XBY)与携带者女性(基因型;XBXb)婚配,子女中男性(基因型:XBY或XbY,其中XbY型为患者)半数为患者,女性(基因型:XBXB或XBXb,其中XBXb型为携带者)半数为携带者;患者男性(基因型:XbY)与携带者女性(基因型:XBXb)婚配,所生男孩(基因型:XBY或XbY,其中XbY型为血友病)半数有血友病,所生女孩(基因型:XBXb或XbXb,其中XbXb型为血友病,XBXb型为携带者)半数为血友病,半数为携带者。约30%无家族史,其发病可能因基因突变所致。 血友病症状 在我国,血友病的社会人群发病率为5~10/10万,婴儿发生率约1/5000。典型血友病患者常自幼年发病、自发或轻度外伤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不能自发停止;从而在外伤、手术时常出血不止,严重者在较剧烈活动后也可自发性出血,特别是出血关节、肌肉等出血,导致严重的关节肿胀及肌肉缺血坏死,长期发作可以影响骨关节的生长发育,导致关节畸形及肌肉萎缩,以致四肢(主要为下肢)活动困难,严重者不能行走。 血友病的出血特点为: (1)出血不止:多为轻度外伤、小手术后;(2)与生俱来,伴随终身;(3)常表现为

血友病

血友病 来源:日期:2011-6-17 一、概述 血友病是一组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以致出血性疾病。先天性因子Ⅷ缺乏为典型的性联隐性遗传,由女性传递,男性发病,控制因子Ⅷ凝血成分合成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患病男性与正常女性婚配,子女中男性均正常,女性为传递者;正常男性与传递者女性婚配,子女中男性半数为患者,女性半数为传递者;患者男性与传递者女性婚配,所生男孩半数有血友病,所生女孩半数为血友病,半数为传递者。约30%无家族史,其发病可能因基因突变所致。 凝血因子Ⅸ缺乏的遗传方式与血友病甲相同,但女性传递者中,因子Ⅸ水平较低,有出血倾向。因子X1缺乏,均导致血液凝血活酶形成发生障碍,凝血酶原不能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也不能转变为纤维蛋白而易发生出血。 二、临床表现 1.症状:主要为出血。多为自发性或轻度外伤后出血不止。常表现为软组织或深部肌肉血肿。负重关节如膝、踝关节等出血较为突出。重症者可发生呕血、咯血。创伤后出血也是血友病的主要表现,即使拔牙、肌内注射都可导致持久的出血或渗血,可历时数天甚至数周。由于骨膜下或肌腱、筋膜下出血形成血友病血囊肿的发生率很低,常见部位为骨盆和大腿。消化道出血、血尿也较为常见。颅内出血及硬脊膜下血肿不常见,多发生于外伤后,病死率高。血友病A出血程度与因子缺乏程度相关,一般分为轻、中、重3型。血友病B重型患者的比例较血友病A 少,因此临床出血表现较轻,但部分携带者FⅨ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可有出血表现。 ⑴重型病例:血浆中Ⅷ因子活性<2%,常在2岁以前就有严重出血,甚至结扎脐带时出血不止。 ⑵中间型:Ⅷ因子活性为2%~5%,起病在童年时期以后,以皮下及肌肉出血居多,亦有关节腔出血,但反复次数较少。

血友病综述

血友病B综述 血友病B的遗传基础: 血友病 B 是一种 X 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多为男性,女性患者极为罕见,男性人群的发病率约为 1/25000。因患者凝血因子 IX(factor IX, FIX)基因突变导致 FIX 水平缺乏引起。FIX 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全长约33.5 kb,由8 个外显子和7 个内含子组成,mRNA 全长2802 bp。血友病B的致病机制: FIX 是一类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主要由肝脏产生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分泌入血浆,它在血浆中浓度较低(2.5 ~ 5 mg/L),半衰期仅为24 h。全长FIX 蛋白共含有461 个氨基酸,其中包括一段28 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一段18 个氨基酸的前肽。FIX 基因的8 个外显子共编码蛋白的 6 个主要结构域。其中外显子1 和2 分别编码信号肽和前肽;外显子 3 编码GLA 结构域;外显子 4 和5 编码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外显子 6 编码活化结构域;外显子7 和8编码催化结构域,血友病 B 主要因患者FIX 基因突变导致的FIX 蛋白活性不足而引发,其中点突变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 血友病B的症状: 根据血友病 B 患者体内FIX 水平的不同,可以将患者分为 3 类:当FIX 水平低于正常水平1% 时为重型,患者会频繁发生自发性出血;当FIX 水平在1% ~ 5% 之间时为中间型,患者有自发性出血倾向;当FIX 水平在5% ~ 40% 之间时,为轻型,罕有自发性出血发生。重型患者会频繁发生自发性出血,如关节内出血、软组织血肿、腹腔出血和脑出血等,最终导致严重的关节病、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寿命。 常规治疗方式: 目前,血友病 B 的主要疗法是静脉注射FIX 生物制品,但患者需要频繁地接受注射,且FIX 制品价格昂贵。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早期研究发现当FIX 蛋白338 位由精氨酸变为丙氨酸(R338A)时,FIX 的体内外凝血活性可提高 2.5 ~ 3 倍。在一个意大利家族中也发现一类FIX功能获得性突变,FIX 蛋白的338 位由精氨酸变为亮氨酸(R338L,也被称为FIX Padua),该突变导致FIX 凝血活性增加 5 ~ 10 倍。这些功能获得性突变的研究对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和药物开发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早在2000 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就用腺相关病毒(AA V)作为载体,向重型血友病 B 患者的骨骼肌细胞导入了正常人FIX 基因。相关临床前研究中骨骼肌表达的FIX 实现了对血友病 B 小鼠和犬的表型纠正并能维持相对较长的时间,但在此次临床试验中参加研究的 3 例血友病B 患者均未显示同样的治疗效果。注射位点处可检测到FIX 的表达,但产生的FIX 总量不足以起到治疗效果。 吸取之前基因治疗研究的经验,后续的研究均将靶器官设定为FIX 的主要表达器官——肝脏,并利用AA V 病毒作为载体实现肝细胞特异性地表达人FIX。2011年,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发起的临床研究,

基因治疗技术综述指南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论文 2013年4月27日 姓名:曾宇翔 学号:1044002 专业:10生物技术 指导教师:徐小静 基因治疗技术综述

基因治疗技术综述 曾宇翔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基因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治疗遗传病,癌症,心血管病及其他难治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目前以取得一定进展。本文主要对基因治疗技术的现状、方法、问题和未来发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基因治疗;策略;方法;应用。 20世纪是科技空前发展的时代,同样也是“生物大发现”的时代,而21世纪是基因治疗技术发展的时代。自1989年人类史上首次基因治疗方案在北京实施以来,到目前为止,基因治疗技术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安全的、新的疾病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基因治疗啊依然存在诸如缺少高效的传递系统、缺少持续稳定的表达和寄主免疫等一系列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家对基因的不断深入研究,基因治疗一定会给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将国内外近年基因治疗技术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1 基因治疗概念 基因治疗是向靶细胞引入正常有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治病基因锁产生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生物学高新技术。基因治疗有着狭义和广义的概念,狭义概念指用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患者体内有缺陷的基因,因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广义概念指把某些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体内,使其在体内表达,最终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实施基因治疗的所需步骤大致有:(1)目的基因的筛选和植被;(2)基因载体的选择;(3)靶细胞的选择;(4)细胞转染:(5)基因的表达检测。 2 基因治疗的方法 目前基因治疗有二种形式:一是体内疗法,把一个将抗的基因拷贝插入靶细胞以补偿缺陷基因;二是体外疗法,引进经过改造的基因赋予细胞新的特征。这两者都属于体细胞基因治疗,还有一种生殖细胞基因治疗,通过干细胞或者生殖细胞进行介导的治疗手段,由于涉及一系列伦理学问题,目前仍属禁区。 体内疗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体内有关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体细胞基因治疗通过载体直接传送,将治疗性转基因制作出来,然后包装入载体中,直接注射到病人体内,到达靶器官。但其缺点是基因转染率较低。

血友病

FⅨ因子在血友病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血友病B一直以来都是危害人类的一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儿童期有严重出血倾向,但到青春期后自发出血减轻。本型亦多采用输血浆或浓缩血浆制剂治疗,将第Ⅸ因子活性提高到25%以上即有疗效。但是血液制品污染问题和长期使用的抗性问题,使得血液治疗不理想。产前诊断是防止本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方法。近年,我国薜京伦等在Ⅸ因子缺乏症的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有望在临床取得长期稳定疗效。本文主要简述的是我国在血友病B 的生物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情况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基因治疗血友病遗传 血友病B 是一个较晚发现的血友病类型。与经典的血友病A 比, 血友病B 发病率更低(1/50000 男性)。通常来讲症状也较轻一些。它是由于缺乏凝血因子FⅨ所导致的。 F Ⅸ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Xq27.1-q27.2, 疾病为X 连锁的隐性遗传病。FⅨ因子比FⅧ因子稳定, 所以通常是用鲜血和新鲜血浆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并且用药的次数也较少。 完整hFⅨ基因长约48 kb, 由8个外显子及7 个内含子组成, cDNA 编码区长约1.4 kb。在生理情况下, hFⅨ在肝细胞中表达并分泌到血液中, 成熟的hFⅨ蛋白由4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经过一系列翻译后修饰, 尤其是其中Glu 残基的羧基化,为凝血活性所必需.FⅨ分泌

后很容易进入血液系统并发挥作用。人体FⅨ的正常水平为5 μg/mL. 通常来说, 血浆FⅨ浓度达到正常1%就可以减轻症状, 达到5%就可以基本防止日常生活中的出血现象, 而达到25%则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活动。但是第一个血友病B 病人是死于AIDS的,所以输血提供血浆FⅨ不是万全之策,同时最大问题是血液制品污染问题和长期使用的抗性问题。近年来有报道利用转基因动物和生物乳腺反应器,由于面临转基因动物和生物乳腺反应器成本与安全性问题的困惑, 用细胞表达重组hFⅨ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因此,基因治疗和重组蛋白制剂可能是一个有希望的解决方案。 IX 因子基因的启动区有一系列肝细胞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 这就决定了它只能在肝细胞被激活,目前的遗传病基因治疗通常是以cDNA 或微小基因形式提供有功能的外源基因, 随机整合到人类染色体的基因组上, 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我们已经在离体细胞中表达hFⅨ[12,14],随后, hFⅨ在多种表达体系和细胞都得到了有效表达, 并且发现使 用人源元件和含有人工假内含子的mini 基因表达框架可以提高hFⅨ的表达,反转录病毒载体目前最为有效的载体系统, 利用反转录可高效表达。将带有内源内含子的人凝血IX 因子cDNA( hFIX 小基因) 构建到不含腺病毒基因而只带有反向末端重复顺序( ITR) 和包装信号ψ等顺式元件的微小腺病毒( mini adenovirus) 载体GT2073 上, 得到载体GTi IX。将该载体与带有lacZ 报告基因的微小腺病毒载体pRP1001 分别转移入腺病毒包装细胞293Cre4 中, 随后再转染辅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