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 讲国学铿锵悦耳

合集下载

唐文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

唐文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

唐文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唐文治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学家。

唐文治出生于江苏苏州,曾留学英国,后来成为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南京金陵大学的创立者之一。

在唐文治的办学思想中,科学与人文并重是其独到之处,这一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文治强调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唐文治非常重视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在他的办学思想中,科学与人文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文治认为,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人文教育则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唐文治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培养目标在唐文治的办学思想中,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培养目标是十分清晰的。

在科学教育方面,唐文治希望培养出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希望培养出具有顶尖科技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在人文教育方面,唐文治希望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具有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奉献精神。

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成效唐文治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南京金陵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唐文治大力推动了理、工、农、医、文等多学科的设立和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农学家、医学家、文学家等各类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唐文治还注重了学校的人文教育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出了许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唐文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

唐文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

唐文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唐文治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在他的执政期间,他提出了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唐文治的背景、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含义和对教育事业的影响等方面来阐述他的办学思想。

唐文治作为北魏时期的高级官员,身世显赫,博学多才。

他接受了儒家的经典教育,对儒家的人文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积极的倡导。

唐文治也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对科学思维和理性探索有着独到的见解。

这一背景使得他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提出了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理念。

科学,即指通过实证和实验等方法来探索自然规律和现象。

唐文治认为,科学的发展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有着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科学家既要有广博的学识,又要有勤奋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

科学家应该致力于解决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人文,指推崇人道主义价值观和人类灵魂的培养。

唐文治认为,人文教育是培养人们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通过研究经典文化和历史,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唐文治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弘扬人本主义价值观,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优秀公民。

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并不是简单的两者平衡,而是要将两种思维方式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唐文治认为,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

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的启发和引导,而人文的发展也需要科学的支撑和推动。

唐文治主张科学与人文并重,既要培养出有科学精神的人才,也要培养出有人文素养的人才。

唐文治的办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体制中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当今时代,科学与人文的知识结构被拉开,很多学生更偏向于崇尚科学,缺少人文关怀。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既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也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科学和人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唐文治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提出了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理念,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文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

唐文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

唐文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
唐文治,中国唐朝的一位著名教育家和政治家,他被认为是古代中国中期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之一。

唐文治认为,科学与人文应该相辅相成,教育应该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科技创新,也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唐文治主张在教育方面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他提倡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们深入认识中华文明的辉煌和源远流长。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和发现新的科学规律。

唐文治认为,科学也应该贴近人文,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把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带给全社会。

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但应该切实考虑其对人类的影响和利弊。

他反对过分追求科技进步而忽视人文因素,强调不应把科学技术单纯视为一种工具,而应该把其放在人文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

唐文治是一位实践者,他在治理和教育方面不遗余力地倡导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

他注重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强调教育的人文本质。

他提出的“兴学之政”不仅意味着兴办学校,更包括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等多个层面。

他以身作则,大力支持学术研究和各种创新实践,充分体现了他的实践成果和教育理念。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唐文治的品格和实践中获得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唐文治的精神,进一步深化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研究,努力推动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论唐文治先生的国文教育思想——以《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为中心

论唐文治先生的国文教育思想——以《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为中心

论唐文治先生的国文教育思想——以《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为中心作者:苗民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4期[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51039)。

[作者简介]苗民,男,江苏沭阳人,华侨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苗民(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摘要]民国时期,有很多学术著作都是在授课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的,由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编撰的《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即为其最具代表者之一。

这部著作注重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注重国文教学的社会教化功能,注重国文写作教学和读诵教学的身体力行,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理念,应当引起我们当下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唐文治;国文经纬贯通大义;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4-0033-02民国时期,很多学术著作都曾经在大学或者中学中被作为教材使用。

单就文章学著作来说,较为重要的还有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其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刘师培的《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是其弟子罗常培根据其授课内容整理而成),唐文治的《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国文大义》(是其执教于上海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时的讲义),其他如张相的《古今文综评文》、徐昂的《文谈》也都是由作者本人的授课讲义累积整理而成。

这种以授课教材为基础形成的文章学著作在以往的宋元明清时期是罕见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并且从产生之初就带有必然的教育功能,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国文教育思想,应当引起我们当下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所要着重论述的这部由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编撰的《国文经纬贯通大义》是当时一部颇有影响力的授课讲义型的著作。

此书曾被上海南洋大学上院、中院、私立无锡中学作为课本(国文科)使用,体现出很强的教育指导性功能,凸显了唐文治先生独到的国文教育理念。

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唐文治古诗文诵读法的理论与实践

唐文治古诗文诵读法的理论与实践

唐文治古诗文诵读法的理论与实践摘要:唐文治古诗文诵读法是我国近现代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读文法。

在理论上,此读文法一方面传承了清代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另一方面它从古代音律之道和曾国藩的作文之道中推出读文的“阴阳刚柔”学说。

在实践中,唐文治将读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提出“三十遍读文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今天对唐文治读文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溯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科学地挖掘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法在文章情感表达和读者认知深化上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唐文治;读文法;桐城派;因声求气;阴阳刚柔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系列活动于2009年10月在北京举行。

作为系列活动的首场大型活动“唐调儒风”专场演出在首都师大音乐厅拉开帷幕。

全国各地的“唐调”传人汇聚一堂,热情献演,再现“唐调”魅力,足见“唐调”的深远影响。

这里的“唐调”就是指唐文治的古诗文诵读法(以下简称读文法)。

一、唐文治与吟诵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

生于江苏太仓市的浏河,晚年定居无锡。

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严格的家庭教育,十八岁省试中举,二十八岁中进士。

在朝为官十四载,官至农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书。

从政期间,他敢于抨击时政,倡言改革,并受到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成就的启迪,深感“人才者,国家之命根也;学堂者,又人才之命根也。

”[1]四十二岁以后,他去仕执教,尽瘁教育事业。

在近半个世纪里先后出掌两所学校:上海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以下简称国专),成绩卓著,成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先生的办学思想可以从国专的校歌中略窥一斑:“建功立业,博古通今,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唐文治对经学、理学和古文辞章有深湛的造诣,他以“厚植基础,博览专精”为训导,鼓励学生钻研国学元典,规定“每一位国专学生至少能背诵长篇古文五六百篇”。

唐文治 校训

唐文治 校训

唐文治校训
唐文治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工科先驱,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校训是“勤、俭、敬、信”。

这四个字分别代表了唐文治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1. 勤:指勤奋努力,不断进取,不怕困难和挫折。

2. 俭:指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不浪费。

3. 敬:指尊敬师长,尊重他人,有礼貌,有道德。

4. 信:指诚实守信,言而有信,不说谎,不欺骗。

这四个字体现了唐文治对学生品德、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的重视,也是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些校训不仅对当时的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也对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唐文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

唐文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

社科学论Social Science Theory唐文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思想季俊玲(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唐文治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科学与人文并重是唐文治先生办学思想的主要特点.他不仅注重科学,创办实学科目,力图使学生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注重通过国学和体育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修养,使学生成为具备第一等品行的人才。

关键词科学人文实学国学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9.04.072Tang Wenzhi*s School-running Thoughtof Emphasizing Science and HumanityJI Junling(Sichuan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Chengdu,Sichuan611130) Abstract Mr.Tang Wenzhi i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The main fea­ture of Mr.Tang Wenzhi's school-running thought is to lay equal stress on science and humanities.He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science and sets up practical subjects,strives to make students becom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bu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profound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through Chinese teaching and physical education,so that students become talents with first-class character.Keywords science;humanity;practical learning;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唐文治先生于1907年始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校长(当时称为都督),至1920年离任,共14个年头。

唐文治:存续中华传统文化创办世界一流教育

唐文治:存续中华传统文化创办世界一流教育

唐文治:存续中华传统文化创办世界一流教育作者:张彪来源:《中国德育》2017年第23期纵观唐文治波澜壮阔的教育人生,“存续中华传统文化”是他始终坚守的教育理念。

百年前的唐文治正是这样一位眼光卓绝、冷静睿智地走在潮流前面的智者。

他不为流俗所动,清醒地审视潮流中裹挟的片面倾向,这确实值得今人尊重和敬佩。

唐文治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历经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过政:1892年,28岁的他中举步入仕途,最后官至农工商部署理尚书,14年从政经历平坦通畅;从过教:1907年,43岁的他弃官从教,先后担任多所学校校长①,治教43年成绩斐然。

唐文治一生事业不在朝堂之上,而是在教育之中。

“平日之志愿,在造就中国之奇材异能”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唐文治,经历过甲午战败、戊戌政变、庚子国变,后以清朝官员的身份先后两次出洋,遍访日、英、法、比、美等国。

特别是第二次出访,“经途万里,为时十七旬,滂滂地圆,随日以行,左旋一周,极西极东”。

出访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他意识到:“立国之要,以教育为命根,必学术月新,而国家乃有振兴之望。

”他深感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现代文明,走实业救国之路,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

1907年秋,唐文治担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后更名为“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监督(校长)。

他提出“本学堂分设高等科学,造就专门人才,尤以学成致用振兴中国实业为宗旨”,立志办“第一等大学”。

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借鉴西方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以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同类工程专业为蓝本,教科书直接购自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他开设铁路、电机专科,增设商船驾驶、铁路管理科,建图书馆,添建金工厂、木工厂、水力实验室等实习场所,供学生实习试验之用,这些在当时都是国内首创。

他还聘请美籍教员主持专业教学,所培养的学生达到了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生水平。

中国在美留学生,但凡持有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毕业证书的,均可与美国学生一样享受直接报考大学研究院的待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文治讲国学铿锵悦耳原载《上海交大报》总第1223期,2008年3月10日第四版国学大师、教育家唐蔚芝老夫子,在后半生中先后出掌两所学校:一是创建至今已历112年的交通大学,一是解放后经过几次院系调整,现已并入苏州大学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我有幸成为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感到无比光荣。

1944年,老夫子80寿辰,我曾作为国专学生代表之一到南阳路唐府祝寿,并在讲授“应用文”课程的何芸孙师指导下献上寿联:“是潜龙勿用之身,寿登大耋;继鸣鹿重赓而后,颂献南山。

”1954年老夫子以90高龄逝世,我曾随先君文无公至万国殡仪馆吊奠,并带去挽联:“教泽记微言,最难忘致良知、道中庸、为生民立命;悲风托遗响,如闻读出师表、秋声赋、吊古战场文。

”今值老夫子142周岁诞辰,谨以小文寄托学生追思之忱。

交通大学原名南洋公学,在老夫子主持校政长达14年的时期内,曾用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和南洋大学等校名。

当时学校充满蓬勃向上的气氛,新创设电机科等,奠定了交大作为工科大学的基础。

电机科创设于1908年,《唐文治年谱》中说:“中国学校之有电机,自此始。

”这固然与老夫子曾任清朝政府农工商部署理尚书,并有出洋考察的经历有关,但在那时的条件下,从老夫子的学历和专长来说,仍不能不佩服他的远见卓识。

因此在交大校史上,乃至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是应该大书特书的。

1941年夏,我从省立上海中学高中理科毕业,决心报考交大电机系,因为交大是名牌大学,电机系是最难考的系。

结果侥幸被录取。

当时交大借用震旦大学的校舍,在法租界吕班路(今重庆南路)上课。

每逢星期天,老校长应门生故旧之请,特地到学校来作演讲。

演讲时由陆景周师辅助,内容分两部分:一半讲性理,一半讲文章。

老夫子那独特风格的读文法,我就是从这时开始接触到的。

12月8日“珍珠港事变”发生,租界风云突变,学期匆匆提早结束,每个学生领到一张由黎照寰校长签署的交大肄业证明书。

寒假后,校名暂由国立交通大学改为私立南洋大学,在原址继续上课。

由于敌伪势力蠢蠢欲动,学校处境困难,学期又提前结束,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由唐文治校长签署的南洋大学肄业证明书。

前途如何,令人担心不已。

老夫子创立无锡国专并任校长,我早就知道,不仅因为这学校在江南一带声名颇著,而且抗战前故乡江阴家中的房客、父执谢幼陶师的哲嗣学裘兄是国专学生,他家与他通信时,写在信封上的“无锡学前街国学专修学校谢学裘”中的四个“学”字,曾给予我深刻的印象。

幼陶师又是国专特别讲座主讲教授陈石遗先生的学生,与老夫子很熟识,因此常提及国专,提及“唐蔚老”。

但是我会进国专读书,则是始料未及的。

1942年暑假后,交大终于被敌伪强行接管,由“私立南洋大学”变成伪“国立交通大学”。

同学们都早就料到会有这一着,但各有各的打算。

面前有四条路可走:去内地进重庆交大,进伪交大,转学私立大学相同系科,停学。

我一没有能力去内地,二认为进伪交大是失节,三又不愿改入私立大学,决心停学自修。

父亲觉得光在家自修不妥当,考虑到我平素喜欢国文,而且从高中起就在学作诗词,建议进国专学习。

经过交大国文教授、国专教务长王瑗仲师介绍,考进了国专。

本来可以插班本科二年级,因为我只是利用交大停学期间有个地方读书,并没有想读到毕业,所以决定从一年级读起。

不料随着战事的拖延,年复一年地继续读下去,终于读到三年毕业,正好抗战胜利,国土重光,交大复员,我得以回交大复学,在时间上完全衔接。

至1948年从交大电机系毕业为止,我在连续7年内完成了与唐校长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两所不同学校的学业,并以此自豪。

在此后的就业生涯中,我始终没有忽视把两所学校的专业结合起来,以期不辜负老校长办学的苦心孤诣,我长期以来从事科技翻译,就是两者结合的体现。

我在国专学习时,校址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乐群中学内。

楼下有一个礼堂,每逢星期天,老夫子仍来作演讲。

同时我们一年级的课程中,有一门“中庸”是校长亲授的,用的课本是自著《中庸大义》。

此后校长除了演讲不再到校上课,我们这个班级的同学就成了校长正式授课的最后一批弟子,这又不能不说是我们的幸运。

用作其他课程课本的校长著作还有“基本文选”课的《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孟子”课的《孟子大义》等。

我则除售缺的书以外,将《茹经堂全书》几乎买全,可惜经过浩劫,散失殆尽,欲补无从,思之慨然。

国专学制,预科两年,本科三年,从本科二年级起,按学生志愿分为文学、史地、哲学三组。

我属文学组,自然对文学方面的学习较感兴趣。

老夫子的著作中,除文集外专属文学性质的有《国文大义》、《古人论文大义》和《国文经纬贯通大义》。

另有《国文阴阳刚柔大义》,我没有见到过,据说内容较深。

就我所学习到的来说,除了所谓古文四象,即太阳气势、太阴识度、少阳趣味、少阴情韵,像“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和“雄、直、怪、丽、茹、远、洁、适”两个八字箴言,还有像“必先潜研乎规矩之中,然后能超出乎规矩之外”这样的创作原则以及四十八法等,都有鞭辟入里的丰富内涵,真是多方启迪,沾丐无穷。

老夫子自己的文章更是提供了完美的典型,文集中既有《说龙》、《释气》一类汪洋恣肆的大文,又有《游日光山记》这种心境两闲的小品。

老夫子以古文名家,诗不多作,但是以《蔚蒿哭》组诗一百首为代表的韵文作品,其价值应不在散文之下。

(老夫子的骈文也有很深功底,但作品留下不多,《交通大学图书馆募捐启》是著名的例证。

)老夫子并擅作楹联,据哲嗣谋伯师回忆,昔日曾于观《白蛇传》戏剧后撰有一联:“怜卿误作白蛇娘,结终古无情眷属;愿我化为赤帝子,扫千秋离恨乾坤。

”蔼然仁者之心,溢于言表。

至于对昆曲的喜爱,则可从读文灌音片最后一面与谋伯师“乔梓合唱”《长生殿·小宴》中“粉蝶儿”一曲获得佐证。

凡此都说明老夫子不仅仅是一位严肃的古文家,而是兼擅各种文体,并且对民间文学也饶有兴趣的。

老夫子的读文法是颇具特色的。

读文法随文体而不同,按先生所读,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诗经》、《楚辞》和五七言诗歌。

这类文体句法整齐,结构前后重复,读法主要在表达出韵味来。

第二类是长短句,在诗歌读法的基础上,随词体不同而变化。

第三类是上古散文,以经书为主,因写法古朴,读法也比较庄重而拘谨。

第四类是先秦诸子以次的历代散文和骈文,以及一部分韵文。

随着文体的蓬勃发展,不仅句法变化多,文章结构变化亦多,相应地读法也错综复杂起来。

先生读文法的博大精深,特别体现在这一类文章中。

先生读文法的特色突出体现在它的音乐性上。

这是往日所学习的以及后来所听到的其他读法都不能相比的。

20世纪40年代中,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曾请先生录制读文灌音片一套,共10片,内容包括《诗经》中的《鸨羽》、《卷阿》、《常棣》、《谷风》、《伐木》,《楚辞》中的《云中君》、《湘夫人》,《左传·吕相绝秦》,《史记·屈原列传》,诸葛亮《前出师表》,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李华《吊古战场文》,欧阳修《秋声赋》、《丰乐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泷冈阡表》,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水调歌头》,岳飞《满江红》,唐若钦公《迎春诗》、《送春诗》,昆曲《长生殿·小宴》,其中除昆曲有现成曲谱外,《诗经》、《楚辞》和两首诗属上述第一类,《水调歌头》、《满江红》属第二类,《吕相绝秦》属第三类,余皆属第四类。

这一套灌音片保存了先生所读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古典文学作品,弥足珍贵。

惜为当时录音和制片技术所限,唱片又不耐久藏,今日听来,已有模糊和失真之处,较之昔日亲炙时的感受逊色多了。

茹经先生读文法,除随文体不同而异其调外,并随文章性质而改变音调及节奏。

所谓文章性质,首分阴阳,即柔性与刚性。

进一步分为太阳气势、太阴识度、少阳趣味、少阴情韵四种。

先生之言曰:“读法有急读、缓读、极急读、极缓读、平读五种。

大抵气势文急读极急读,而其音高。

识度文缓读极缓读,而其音低。

趣味情韵文平读,而其音平。

然情韵文亦有愈读愈高者,未可拘泥。

”谨就粗浅的实际体会来说:太阳气势文汪洋恣肆,雄劲奔放,读时要求高亢急骤,酣畅淋漓,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反之,少阴情韵文宛转缠绵,感人肺腑,读时要求曼声柔气,一唱三叹,达曲曲传情之旨。

少阳趣味文从容闲适,读时须舒展自如,不慢不急。

最难读的是太阴识度文,因其大都重在说理,潜气内转,锋芒收敛,读时既不宜图快,又不可使力量减弱,必须掌握高下疾徐的分寸,将文章的深刻内容通过优美的声腔表达出来。

先生读文法传自桐城吴挚甫先生,但桐城与先生原籍太仓方言相去甚远,读法肯定不会完全一样。

因此可以说,茹经先生读文法是具有创造性的。

可惜的是,吴先生如何读文已不可得而闻知。

茹经先生读文时,神完气足,感情充沛,虽届耄耋之年,仍旧声若洪钟,苍劲有力。

先生传人之中,哲嗣谋伯师神情酷肖,但醇厚有余,而老练不足;陆景周师温文尔雅,宜于读上古经文,得古朴庄重之意,其他则有未逮;唐尧夫师嗓音得天独厚,高亢洪亮,尤其在读太阳气势文时,响遏行云,铿锵悦耳,或如鹰隼盘空,忽又飞流直下,教学效果甚佳。

先生独具特色的读文法,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说,特别便于学习。

教我们“基本文选”的唐尧夫师是南汇人,在他的大力提倡和悉心指导下,这种读文法得到了普遍推广。

我在江阴读书时,原来学过当地的读文法,后来又在常州外家学到过另一种读文法,现在接触到新的读文法,觉得它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虽然我没有把过去的读法丢掉,但是用这种读法时,似乎效果更好些。

关于这一点,我有深切的体会,有一次用这读法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竟然深入文章境界,以至涔涔泪下。

这说明这种读文法对于表达文章的气势和感情确有独到之处。

有一个不大被注意的问题,老夫子常常提到:是入声的重要性。

在四声中,平上去入各具特点:平声平稳,上声高亢,去声悠远,入声短促而有力。

这短促大家都知道,而有力则往往被忽视。

老夫子曾以诗句“星垂平野阔”、“气蒸云梦泽”、“晚来天欲雪”、“地犹邹氏邑”等为例,说明入声的重要性,并特别介绍扬州史可法祠堂联:“心痛鼎湖龙,半壁江山双血泪;魂归华表鹤,二分明月万梅花。

”认为这副对联之所以声音响亮,部分原因在于壁、血、鹤、月都是入声。

我过去从未听到这种议论,受此启发,便在诗词联语等的写作中加以注意。

果然发现,往往一句句子看看不差,读起来就是没劲,原来里面缺少入声字,把个别字换成入声,效果顿然不同,这个诀窍,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老夫子的学术造诣,由门弟子们推崇为“性理兼考亭姚江之长,文章继昌黎庐陵而起”。

老夫子对宋明理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关著作有《性理学大义》、《紫阳学术发微》、《阳明学术发微》、《性理救世书》等。

宋明理学的内容,主要不外两部分:一是推论认识本原,二是讲述道德修养。

老夫子融会贯通,尤其注重道德修养方面的实践,并专门撰写了《人格》一书,用意可知。

老夫子经常讲的四句格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