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原典选讲1

合集下载

国学:绪论第一《教子要言》

国学:绪论第一《教子要言》

国学:绪论第一《教子要言》(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国学:绪论第一《教子要言》【原文】清陈文恭公言:“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

儒家经典选读讲义《论语》选讲一

儒家经典选读讲义《论语》选讲一

《儒家经典选读》《学而篇第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融)注: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周代的制度规定,公侯伯子男为五等爵位,其中“子”是五等爵位之一。

因此,能称为子,是具有一定身份的表现。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周制,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大夫虽贵,不敢称子。

春秋自僖文以后,执政之卿始称子。

”如周王辅臣有称刘子、单子者,齐国则有高子、国子者。

‘王朝生称子,没配谥称公,列国生称子,没配谥亦称子。

此其别也。

’(汪中《述学别录》)“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得称子,老子、孔子是也。

”(顾炎武语)其实,在春秋时代的外交场合,往往用“吾子”尊称他国卿大夫,用作第二人称。

一些人的“字”中间,也用“子”作为美称。

因此,子虽然是男子的通称,但是,其中包含者对其地位、道德的尊美之意,邢疏云:“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

”后世同他来称谓学派宗师,也是这个道理。

曰,直译为“说”。

皇侃疏引用《说文解字》云“开口吐舌谓之曰”。

邢疏也引用《说文解字》云“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

”所引文字不同。

段注校订为:“从口,乙象口气出也。

”学,《说文》云:“学,觉悟也。

”《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

”朱熹注云:“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时,以时,按时。

作为副词成分。

皇疏云: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是就年中为时,三是就日中为时。

一就身中者,《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也。

既必需时,故《内则》(《礼记·内则))曰:“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学书记,十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

”二就年中为时者。

《王制》(《礼记·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

”春秋是阳,三就日中为时,前身中、年中二时,而所学并日日休息,不暂废也。

“元典”与“原典”

“元典”与“原典”

“元典”与“原典”代\报刊\报刊精选\1994\02.txt)②头(具体物)上的紧箍.共46例,占56.1%.如:(4)哼哼哼,戒指掉都掉了,我又能咋办呢,真是的,下次只能买个跟紧箍咒一样紧的给某人了.(文件名:\当代\应用文\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哈佛经理的谋略.txt)(5)不把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套在土地上的”紧箍咒”便取摘不下,土地仍会是死水一潭.(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5\Rm9507a.txt)③束缚人(思想)的事物.共18例,占21.95%.如:(6)从各方的态度来看,所谓”公平自由贸易”不过是企图约束对手的紧箍咒.(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5\Rm9505b,txt)(7)”廉政卡”,”挡箭牌”,”紧箍咒”三者之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着密切的联系.(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51Rm9509a.txt)尽管以上我们是按三个义项分别统计的,但实际上义项②和义项(的关系十分紧密,因为某些具体的事物常常具有抽象的比喻义.这一点在例句(7)中体现得最为典型:例(7)中和”紧箍咒”并列的还有两个具体的东西——”廉政卡”和”挡箭牌”.”廉政卡”指一个具体实物是毫无疑义的,但“挡箭牌”此时已不指具体的盾牌,而是”推脱或掩饰的借口”(《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因而这里的”紧箍咒”既可以看做具体之物,也可看做抽象的比喻义,实际上更倾向于后者.因此,义项②和⑧应该可以合并为一个,即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比喻义,这时它就可以很自然地跟动词”戴”“套”“摘”“上”“安”“顶”“丢”等,以及名量词”个”“道”“根”等搭配使用了.一些作者特意给”紧箍咒”加上引号以标明使用的不是它的具体义,而是由具体事物引申来的抽象义.在82例”紧箍咒”中,共有39例使用了引号,占到47.56%.笔者又做了一个小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30人,均受过正规大学本科教育),请被试者回答”剥,悟空头上戴的东西叫什么”,结果有16位被试者认为孙悟空头上戴的是”紧箍咒”(包括写成”金箍咒”的).这从男一个侧面反映了”紧箍咒”“元典”与”原典”的语义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转喻.也许有人会说,这种”错误”可能是受电视剧《西游记》台词的误导所致.笔者没有调查电视剧《西游记》的台词,也认为没有调查的必要,因为即使电视剧中把“紧箍咒”当成了”金箍”,那也是编剧和台词制作者的理解,而他们也正是普通的用语大众.因此充其量是媒体扩大了这种用法,归根结底还是语言演变的内部机制在起作用,基于此我们认为,”紧箍咒”属于正常的语义扩展.结论: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认知隐喻是词义演变的重要理据,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紧箍咒”由最初的”念”发展到“套”“戴”等,正是人的主观认知在发生作用,它符合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因此当前文本中的灵活使用没有错.正如本文标题所表明的,”紧箍咒”不仅可以念更可以戴,后一种用法已初占主导地位,并有继续加强之态势.圈参考资料:[1]胡壮麟着《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2()o4年版.[2]赵艳芳着《认知语言学概论》,l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口浙江宁波大学文学院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宋闻兵近几年,出版界涌现出一股“元典丛书”热.例如广西民族出版社的”中国民俗元典注评丛书”(1999年),河南大学出版社的”元典文化丛书”(2001年).西苑出版社的”西方元典丛书”(2005年)等.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编辑出版了一套”科学元典丛书”,丛书包括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和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等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着作.至于何谓”科学元典”,丛书《弁言》中有这样的说明:”这套丛书中收入的着作,是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为了区别于时下被广泛使用的‟经典‟一词,我们,,c≤mzJIz∽卜{m称之为‟科学元典‟.”“这里所谓的科学元典,是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着作,是在人类智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理性精神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丛书《弁言》对”科学元典”的解释之所以不厌其烦,固然是为了与1/1前已被人们泛化使用的“经典”一词相区别,使丛书的名称新颖而又贴切,此外还应该有语言学方面的考虑,即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甚至《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中型语文辞书中都查不到“元典”这个词.对于一个新词,必要的解释与说明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学术界一般认为”元典”一词是冯天瑜教授首先使用的.孙友忠在《”中华元典精神”的现代阐释》(《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一文中指出: “…元典‟作为一个整词,系冯氏白创.”1992年,冯天瑜教授在《东南文化》第2期发表《论”文化元典”》一文,用”文化元典”这一概念”称呼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并特别阐明”…元典‟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原典,长(长幼之‟长‟)典,正典,大典,善典,美典,上典,宝典等意蕴”,与汉字系统中已有的”经”“藏”的含义相近.在冯教授此后的着述中,”元典”一直是颇受关注的一个学术概念,相关论文如《试论中华元典的”神人之辨”》(1992年),《中华元典重史传统论略》(1993年),《关于中华元典”人文性”的思考》(1994年) 等,专着如《元典:文本与阐释》(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中国元典文化十六讲》(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元典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与此同时,”元典”一词也逐渐出现在其他学者的着述中,相关论文如陈友峰《论元典文化对戏曲泛喜剧化审美特征之影响》(2003年),张远山《”江湖”的词源——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庄子)》(2004年),夏立安《法律元典与人本主义》(2006 年),专着如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刘大钧《元典哲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等.从最初的学术概念,到为出版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普遍使用, “元典”在当今社会语言交际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参考冯天瑜教授等专家的意见,结合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给“元典”下这样一个定义:”元典”是指对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内涵及其发展流变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典籍.例如古印度的”吠陀文献”与佛经,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着作,希伯来人的《旧约全书》,中国的《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都可以纳入”元典”的范畴.正如金宁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华文化研修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中所指出的,元典”集中反映了民族的集体经验和文化心态,往往具有首创性,博大精深,因而成为一个民族垂范永远的精神象征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因为是一个新词,加之缺少权威辞书的及时界定,”元典”一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经常与”原典”一词混用.冯天瑜教授”曾以…原典‟称呼此类特别文本,后经友人建议,决定改做‟元典‟,因为‟元典‟更能包容所要研讨的文本所具有的特征”.(《论”文化元典”》)王联斌在《中华武德文化研究》一文中说:”被学术界公认为具有民族文化元典(亦即‟原典‟)意义的《诗经》《易经》《尚书》《春秋》等着作中,无不散发着武德文明之花的馨香.”对“元典”与”原典”不加区别.李嗣水等着《中华民族精神论》书中有”原典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节,指出”冯天瑜先生将春秋战国时期定型的《诗》《书》《礼》《易》《春秋》等蕴涵着民族原创精神的典籍称为‟文化原典…,紧接着又指出”忧患意识是充溢于中华元典的一种基本精神”,对”元典”和”原典”也不加区别.人们之所以把”原典”与“元典”无区别地使用,是因为“原典”与”元典”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被当前各种中文辞书收录的词语.既然缺少权威性的界定,大家在具体使用时无据可依,混用当然也就难免了.但是,考虑到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准确性和经济性特征,对这两个词语的定义和区别还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使用中,”原典”所涵盖的范围相对于”元典”来说更加广泛,如载伟主编的《国学原典导读》一书就选录了儒家”五经”之外的《楚辞》《国语》《战国策》《孙子兵法》《庄子》《韩非子》等诸子着作.更为主要的是,”原典”多与被翻译或被重新诠释以后的文本相对,强调自身所具有的”原始文献”的性质.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朱庆之教授在《汉译佛典在原典解读方面的价值举隅》(1995年)一文中说:”在对汉语文建设Yu≤ENJI》NsHEoo∞-4应用指南<≤mZ∽21256译佛典作语文学研究时,或由于年代久远而语义淹没,或由于外来词语源不明而费解,我们常常会引用原典来对这些问题做出研判.”钱理群教授在《”回到传统”与”沉入国民”》(1999年)一文中说:”我这里说的…从头读起‟,就是从老老实实地.一本一本地读中国的原典开始.要抛开各种各样的分析,讲解.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塞满你的“小姚,张芳两人正在屋里说话,突然李菲破门而入.”问:门到底破了没有?上述文字摘自网络上一则标题为”让外国人目瞪口呆的汉语考试题”的短文.看后觉得挺有意思,外国人是否目瞪口呆暂且不管,门到底破了没有——咱们中国人能说得清吗?查阅《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商务印书馆第5版),它对”破门”的解释为:”I通过砸或撞等把门打开.”却没有具体说门是否破了.于是随机拿到自己所教班级去测试,105名学生(全部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级本科生)意见分歧.7名学生认为门肯定破了,29名学生认为门或门锁可能有轻微的破损,其他69名学生则认为门没有破.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对”破门而入”的认识虽然存在一定分歧,但是在社会语言心理中,对”破门而入”的头脑……直接面对古代原典的白文,自己去感悟其内在的意义与神韵,发现其魅力.”这两例中的”原典”部是指未经后人诠释或适译的原始典籍,并且这里的“适译”包括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译和同一种语言古今之间的翻译两种情况“原典”的这一内涵特征还有一个有趣的参证:在日文中,“原典”一词指的正是被引证或翻门到底破了没有——说”破门而人”口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小军金木根理解还是倾向于门没有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既然门没有破.为何却说”破门而入”.而不说”撞门而入”“推门而入”等呢?难道”破门而入”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或一种语言习惯吗?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近现代一些文献进行了考察,发现”破门而入”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主观化过程.即词义越来越虚,而主观感情色彩却越来越浓的过程.我们检索到”破门而入”的最早用例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1)明旦,日加辰巳,宫门不开.季述诣中书白崔胤日:”宫中必有变,我内臣也,得以便宜从事,请入视之.”乃帅禁兵千人破门而入.(卷二百六十二)宫门不开,是因为有事变,率领千余士兵去当然也不可能轻易就把宫门打开,得许多人一起猛力砸或撞,那么宫门的破损程度肯定译的原始文献.总之,作为汉语中刚出现不久而且使用较为广泛的两个新词, “元典”和”原典”在词义方面的差异性还是非常明显的:”元典”强调典籍对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所具有的根本而又深远的影响意义, “原典”则强调典籍所保有的未经诠释或适译的原始的性质,二者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不应混淆.固较严重.再如:(2)塔察儿与金人战南薰门,亦未尝破门而入.(清?赵翼《廿二史制记》卷二十九)(3)元鼎黎明起,盛仪从谒客,中道折至民家,破门入,缚治其豪,取出所略女妇数十人各放归,欢声雷动.(《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六》)例(2)”未尝破门而入”是因为城门紧闭,打不破,因而不能进去.例(3)元鼎破门而入把恶人捆绑起来解救妇女,那些恶人当然也不可能仅仅把门关着而任由元鼎推开,因而也可以肯定门是被元鼎砸破了.从上面所举用例来看,最早的”破门(而)入”确实指门被打破或撞破后才进去.但是在民国时期的小说《古今情海》中有许多“破门而入”的用例,语境上有些指门破了,有些似乎门没有破.。

国学基础知识讲座

国学基础知识讲座

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发行《 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发行《国粹学 报》,出版《国故论衡》,于是“国学”又 ,出版《国故论衡》,于是“国学” 有了“国粹” 有了“国粹”和“国故”的称谓。 国故” 胡适指出:“‘国故’ 胡适指出:“‘国故’这两字,是章 太炎先生提出,比从前用的‘国粹’ 太炎先生提出,比从前用的‘国粹’好多 了;其意义,即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史, 包括一切。”胡适又说:“‘国学’ 包括一切。”胡适又说:“‘国学’在我 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 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 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 ‘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 国故’ 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 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 学’。”
(三)经世之学
读书治学的目的,有内外两端,向内 讲究修身养性,发展完善的人性,向外则 主张贡献服务于社会人群,如此才能将知 识转化为有用之学。如果说义理之学为体 的话,那么经世之学便为用。 传统的经世之学借鉴现代科学的分类 方法可以分列为下述三项: 1.自然科学 1.自然科学 2.社会科学 2.社会科学 3.应用科学 3.应用科学
1.自然科学 1.自然科学
即研究人类生活与自然关系之学。 包括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 生物学等。
2.社会科学 2.社会科学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研究人类社团活 动的学问也相当多。如研究人群血统演进 的“氏族学”、记载人类活动的“史学”、 氏族学”、记载人类活动的“史学” 研究人群战争的“兵学” 研究人群战争的“兵学”、研究人群组织 管理的“政治学” 管理的“政治学”、研究社会秩序维护的 “刑法学”、研究财政食货的“经济学”、 刑法学”、研究财政食货的“经济学” 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外交学” 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外交学”、研究 人群相处规范的“礼俗学” 人群相处规范的“礼俗学”、研究学识经 验传递的“教育学” 验传递的“教育学”等,都可概称为社会 科学。

国学经典诵读01第一章 仁义

国学经典诵读01第一章 仁义
24
经典故事
深明大义是 义士:蔺相 如和廉颇
大义与小义: 徐晃与关羽
公正无私, 一片忠心: 祁奚
25
传承与发展
中国核潜艇 之父:黄旭 华
敬业奉献是 大义:李灵
扶孤助残, 爱护老人: 志愿者服务 队
江湖义气非 真“义”, 行凶杀人是 犯法
报效祖国, 造福人民: 林俊德
26
思考练习
• (1)孔子说:“言必信 ,行必果,硁硁(kēng )然小人哉!”意思说 :说话一定要守信用, 行动一定要果敢。孟子 说:“大人者,言不必 信,行不必果,惟义所 在。”意思说:通达的 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 ,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 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 行。这两个圣人所说的 话有矛盾吗?如何正确 理解这两句话?
16
•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 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 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 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 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子张有时过于偏激,办 事好走极端,这种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常显得不厚 道,所以当他请教仁德时,孔子讲得比较具体细致, 告诉他如何与人相处;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 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 ——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 问题: • ①同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会有五种不同的回答? • ②你要修养成有仁德的人,应当克服哪些不足?
29
• ⑤假如同学无意弄坏了我的书,或者在食堂打 饭不小心使汤泼出来,溅到了我的身上,我总 是非常生气,常常会先骂几句再说。 • ⑥在与同学产生纠纷时,我总是先自我反省一 下,是不是自己错了,而不是总说别人这不是 ,那不是。 • ⑦我总是喜欢借用别人的物品,当别人想借用 我的物品时,我却舍不得。 • ⑧当同班同学被别班的人欺负时,我总是仗义 相帮,要么打要么骂。 • ⑨我进老师办公室前,总是要先敲门,进门时 要跟老师打招呼。 • ⑩我从来不拿残疾人的身体缺陷来开玩笑。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张翼星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6日00:00:00“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韩愈《符读书城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学术界不同层次的“国学热”已经多次兴起,说明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线索不容中断,自古流传、溶入血脉的文化典籍的意义不会消失。

炎黄子孙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割断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应当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的原典和基因。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究竟首先或主要读什么书呢?历来有不少学者开列过“国学书目”,一般都在几十本以上,今日的专门研究者或尚可参考利用,广大读者多半望而生畏。

梁实秋先生曾说:“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论语新解》)1978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讲座中又提出七本“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近来也有学者建议读《论语》、《孙子兵法》、《老子》、《周易》。

我则主张更集中一点,先把《论语》和《老子》读好,然后逐步扩展。

理由如下:1.《老子》《论语》,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作。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两家,而儒家和道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线。

把这两家思想的源头抓住了,就比较容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向理解,易于进行儒、道两家思想的比较,铺垫一个较为开阔的思想平台。

《论语》和《老子》在问世以来的二千余年间,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无不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要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读懂、读通《论语》和《老子》。

小学生《国学》十六讲

小学生《国学》十六讲

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
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
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
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 第7课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唐代唐王维
•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 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 山僧饭讫而去。
• 第5课 三峡 北魏 郦道元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 (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 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 了青 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 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 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 有很深 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 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
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
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
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
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

国学12册课文.doc

国学12册课文.doc

《国学》第十二册第1课介之推不言禄左丘明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第2课谢太傅盘桓东山南朝宋刘义庆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第3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唐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第4课记承天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5课三峡北魏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指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思想、学术之总和。
1902年,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 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 名。1906年,章太炎等人成立“国学讲习会”。 內容:义理、辞章、考据
文献载体:经、史、子、集
义理、辞章、考据
1、程颐曰:“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 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 学。” ——《二程集》
吾校宅此,虎嘯生風;壯懷得地,看吐長虹。 展我鵬翼,騁我駿蹄;樹人樹木,霄漢思齊。 錬石鍛金,授業傳道;矩範良師,以鑄以造。 智求創獲,性仗陶熔;教之祈嚮,國之盛隆。 藝貴專精,學重融匯;摶合羣科,跋浪滄海。 招延俊傑,化育英豪;圖新稽古,寰宇爭高。 今茲國運,杲日斯昇;長風可御,巨嶽堪登。 勝景亙前,如霞如綺;路有平頗,輪馳毋已。
史部
二十四史
三国時已有“三史”之稱,指《史记》、《汉书》 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 现后,取代《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唐代出现“十史”,指记载三国、两晋、宋、齐、 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 书合称。加上《史记》、《汉书》、《后汉书》 称为“十三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 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 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 《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 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 十三史”。之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旧五 代史》,也被列入正史。乾隆钦定为“二十四 史”。
1、研究历史、语言等学科的一种方法。通过考核事 实和归纳例证,提供可信材料,从而作出结论。 2、明清之际,学者顾炎武等主张“通经致用”,推 崇汉儒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开创了考 据学之先河。至乾嘉時期惠棟、戴震、段玉裁、 王念孙、王引之等,考据学极盛。人尊之为“汉 学”,以示与“宋学”有别。
经、史、子、集
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
西晋 荀勖《中经新簿》(开创) 东晋 李充 (调整)
清 纪昀等編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经部 十三经:《易》、《诗》、《书》、《周 礼》、《礼记》、《仪礼》、《公羊传》、 《谷梁传》、《左传》、《孝经》、《论 语》、《尔雅》、《孟子》。 四库分类:易、书、诗、礼、春秋、孝经、 四书、乐、小学(《尔雅》、《方言》、 《说文解字》等)
3、姚鼐曰:“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 也,考证也,文章也。” ——《述庵文抄序》
义理:大致相当于现代学术中的哲学。
1、原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
《汉书· 刘歆传》:“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
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2、后指宋以来之理学为义理之学。 《二程遗书》卷十八:“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记古 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即物而处其当,皆穷 理也。”
子部分类 儒家(先秦两汉的儒家,理学家二程、朱 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语录体著作) 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 数、艺术、谱类、杂家、类书、小说、释 家、道家。
集部 楚辞类:本为楚地歌谣,屈原吸收其特色, 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 名篇继出,故成为一种特別的文学体裁, 通称楚辞。 別集类:指个人的诗文汇编。如杜甫的 《杜工部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 集》 。 总集:指汇集许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诗文集。 如《文选》、《全唐诗》等。
诗文评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类作品。 如《文心雕龙》、《六一诗话》等。 词曲类:词曲类作品。如《东坡词》、 《钦定曲谱》。 子部中的“小说”类与现代意义上的“小 说”不同,不可归入集部。
閔行校區大師石勒石銘
昔我擇基,淞江之浦;今我闢庠,申江之滸。 溯厥淵源,曰華曰夏;紹彼名黌,揚其風雅。 瀛海東西,遍吾桃李;麗娃微漣,所澤萬里。 其教其研,咸臻上上;九州師表,五洲矚望。 諸生日眾,不足迴旋;思求廣袤,以利薪傳。 如龍之躍,豈限故潭;如鯤之化,自欲圖南。 紫竹園中,櫻桃河畔;千畝其開,爰修學館。 講舍軒宏,書樓輪奐;文理工商,脈通氣貫。
辞章:大致相当于现代学术中的文学。 1、文彩 《尚书· 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 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孔传:“词 章。”孔疏:“言者,道其语有辞章也。” 2、诗词歌赋文
《后汉书· 蔡邕传》:“少博学,好辞章、术 数、天文。” 3、独立之学问
考据:大致相当于现代学术中的史学。
国学原典选讲
唐玲 zifeng116@ 公邮 xiyuan72@ 密码 x。《周礼· 春官· 乐师》: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唐韩愈《窦公墓志铭》:“教诲于国学也,严以 有礼,扶善遏过。” 相当于国子监 。
史部分类:
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別史、杂史、诏 令奏议、传记、史抄、載记、时令、地理、 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子部
所谓“子”,是指春秋战国期间的各种学 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当时百家争鸣,许多 思想家四出游说,著书立说,授徒讲学, 形成了各种学派,他们的代表人物被称为 “子”(子本男子的美称),他们的著作 亦然 。
参考书目
钱穆《国学概论》 龚鹏程《国学入门》
来新夏《目录学浅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