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①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集》)一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张丞相(673-7400,即张九龄,时任丞相,同时也是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②涵虚混太清:谁映天空,与天混同,形容湖水与天空混然一体。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太清,天空。
③云梦泽:云梦,古泽名。
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陆地。
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
④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⑤济:渡河。
⑥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⑦端居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⑧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眼睁睁的看着别的钓鱼的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望。
这里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坐观:坐视,旁观。
徒:白白地。
羡鱼情:想得到鱼的愿望。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意思是说有理想,就要采取实际行动。
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赏析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
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赏析及翻译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赏析及翻译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1:八月洞庭水满,河岸边几乎相平,湖水空明,与蓝天相接。
云梦泽上蒸腾像雾一样的水汽,湖中波涛澎湃动荡摇撼岳阳城。
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圣明时代无事可做,感到羞愧。
坐着观看垂钓的人,只是空有对鱼的羡慕之情。
译文2: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容。
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撼动了岳阳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却没有舟帆载乘;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译文3:仲秋八月的时节,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齐平了,湖水涵容着天空,水天浑然一体。
湖上蒸腾的雾气笼罩着整个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
(正像)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我想要出仕做官却没人引荐),(我)安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旁观垂钓的人,空有一厢羡慕之情。
【词语解释】涵虚:水汽浩茫。
云梦泽:古大泽名。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面。
济:渡过。
端居:闲居。
坐:因为。
徒:徒然。
背景:此诗旧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为相时,孟浩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引荐。
然有人说733年孟浩然在长安时,张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张于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
孟浩然此次未见到张九龄。
二人之相会当在张贬荆州长史时。
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云:"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浩然28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使期间。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原文我爱古诗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原文【原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注释】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清:指天空。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⑤济:渡。
⑥端居:安居。
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⑧ 徒:只能。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桨【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诗人介绍】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
有诗名。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文解释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文解释宋朝文学家苏轼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张丞相不被皇帝重用,但其实也反映了苏轼对张丞相的政治改革措施持怀疑态度,心中充满矛盾和不安,觉得张丞相是那样贤德却又孤高自许。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自己有志难伸的感慨。
全诗为: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人开头就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壮丽景象,诗人在万顷碧波荡漾、茫茫水天一色的洞庭湖面上泛舟湖上。
看着洞庭湖的浩淼气势,仿佛湖水吞没了云梦泽。
看着浩瀚无垠的湖水涌向广阔的南国洞庭。
想要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船只。
正当作者感到深深的忧虑时,却听到有人正在湖边垂钓。
作者的希望破灭了。
于是只好在湖边搭起帐篷独居在此,心中徒然生出无限羡慕之情。
前两句,诗人先用一个“平”字点明初秋湖水与洞庭湖的关系,接下来用一个“混”字形容水色澄澈的特征。
可见,诗人将湖水写成水色一片浑绿,是因为它是混合了云梦泽湖水的缘故。
这是把洞庭湖比作镜子。
作者观察很仔细,眼界开阔,因此才能把洞庭湖水气蒸腾白茫茫的景象表现出来。
这两句诗突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气势,同时也含蓄地显示出湖面景物的丰富多彩,像云梦泽那样迷茫,又像岳阳城那样壮观,体现出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三四句写景,转而进入抒情。
本来无奈地准备“居”下去,做一个闲官,也胜过那些争名夺利、钻营的心机之徒,然而他又受到了内心良知的谴责。
因此他索性就“坐观垂钓者”,暗中观察那些忙碌的人们。
他感到不解和羞愧。
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本应站出来挽救时局,而如今却只能“坐观垂钓者”。
这里的“垂钓者”,实际是指那些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场中人。
作者借此指责了那些钻营沽名、忘掉了治国救民的人。
诗人开头就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壮丽景象,诗人在万顷碧波荡漾、茫茫水天一色的洞庭湖面上泛舟湖上。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译文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1】坐着看那些垂钓的人,我没有钓竿,只是心里羡慕钓鱼者而已。
徒:空。
【意思2】我看到了那些钓鱼的人,空有羡慕的心情,可是手里没钓鱼工具。
婉转地表达了求人推荐提携的心情,但话说得曲折含蓄,不露痕迹。
“坐观” 二字,再加一个“羡” 字,已经把作者的心情全部写出,写得如此得体。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没有希望做某事,徒有羡慕之心,或形容只是袖手旁观别人做事,并不想参与其中。
[例] 一种是,面对大好形势,虽有动于衷,啧啧称赞,但只闻赞美,不见行动,在跃进声中立马踟蹰,在新长征中盼顾不前,颇类似唐诗写的那种人:“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李善阶《从“羡鱼”和“结网”谈起》)【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鉴赏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曾被人誉为“有唐五律之冠”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引“无名氏”语)。
诗题一作《临洞庭湖》。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728―729)曾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张九龄,两人结为忘形交。
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此诗即是张九龄为相期间孟浩然寄赠给他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推荐援引而出仕从政的心情。
首联两句写洞庭湖水面空阔,混茫无边。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境内,长约二百里,广约百里。
仲秋八月,湖水暴涨,渺无涯际,与岸齐平;在阳光的返照下,天空如同涵容在湖水中,浩瀚无垠的湖水仿佛与天空混而为一,水天一色,极为壮观。
“平”、“涵”、“混”三字用得极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秋水平湖,与天相接的景象。
“虚”与“太清”,均指天空。
颔联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
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云梦泽一带;湖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擂鼓,势若雷霆,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踞于湖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阅读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阅读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阅读及赏析【诗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面对浩浩的洞庭湖水,欲过却无舟可乘。
用“无舟楫”来喻自己想出仕却无人可以引见的现实,在如此“圣明”的时代端坐闲居怎能不惭愧呢?借助比喻来表白诗人希望被赏识、重用的心理,委婉、恳切的言辞中饱含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①涵虚:指水映天空。
太清:天空。
②楫(jí):划船工具。
【全鉴赏诗】唐代人要进入仕途,往往需贵人引荐,写诗作文给有名望的人看,以期得到赏识提携,时称干谒。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孟浩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孟浩然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隐居,政治上不得意。
因此,他迫切需要贵人的引荐,这首诗就是一首有名的干谒诗。
八月的洞庭湖水高涨,水面几乎与湖岸持平。
湖面浩渺无边,水天相接,含混一片。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波涛汹涌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
想渡水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在这个圣明时代,人人都在建功立业,自己却闲居无事,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开头四句着意写景。
看似不涉干谒,不关情思,其实不然。
“气蒸”句乃本诗中的.名句,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是咏洞庭湖的佳句。
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孟浩然洞庭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弱,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漱齿城岸,岁常倾颓。
”故有“波撼”一句。
《西清诗话》评诗的此联说:“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能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才情卓异,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泼墨如水,浓描洞庭,绝不是等闲之笔。
孟浩然的高明就在于表达心意旁敲侧击而不显山露水。
这天地之间的浩荡汪洋的一湖秋水,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凌云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勃勃雄心,又暗示张九龄宽宏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主旨大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主旨大意
诗人借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明了自己愿为国效力的心愿,希望张丞相予以引荐。
诗的主旨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意思是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写,全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赏析
这首诗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洞庭湖特别的景致,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将洞庭湖的景致描写得生气勃勃。
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孟浩然
作家作品:
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 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 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 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 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 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其代表作 有《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晚泊浔阳望庐山》《早寒江上有怀》。
首联
静
气
势
磅
颔联
动
礴
赏析“赠”部分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起过渡作用)
赏析:采用了类比的手法,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 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委婉地表达了自己 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民谋利, 深感惭愧。
赏析“赠”部分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用典巧设喻]
赏析:“徒”是空空地、白白地,表现作者羡慕垂钓 者,期望自己能被引荐的心情。诗人巧妙运用了“临 渊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 道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 望得到鱼的心情。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并将 自己希望得到对方引荐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传达出来, 不卑不亢。
首联 颔联
望——写景Leabharlann 颈联 赠——抒情 尾联赏析“望”部分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赏析:“平”字写出了水的充盈和湖面之阔; “涵”“混”两字呈现了洞庭湖的无边无际,与天相 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势。
赏析“望”部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蒸”写出了湖的广阔 浩大,蓄积丰厚。“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 大。这两个词从视觉、听觉的角度,不仅表现了洞庭 湖的壮阔与活力,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生机勃 勃的精神状态,营造了雄伟壮阔的意境。这两句写出 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合作探究:
根据诗题,我们知道诗歌可以分为“望”和 “赠”两部分,那么哪几句是在写“望”而哪几 句是在写“赠”?
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前四句写“望”即写景, 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后四 句写“赠”即抒情,委婉地写出诗人希望出仕做官, 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愿望。
诗歌主旨:
本诗通过描绘波澜壮阔的洞庭 湖,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张 丞相的引荐,出仕做官,一展才华, 做一番事业的愿望。
创作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 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 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 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 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 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 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朗读诗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