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哲学王与韩非子君主思想之比较

合集下载

探析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探析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探析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作者:王寒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7期摘要:柏拉图作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和核心人物,在“天下失序”的环境下构建了理想城邦的模型。

正义是理想城邦的来源和基础,除了正义论之外还有三要素说和理念论。

哲学家通过主观自身创造和客观环境影响而产生,并通过财产共产制、共产共妻制以及教育制度等配套制度成为“哲学王”。

柏拉图的“哲学王”与孔子的圣人之治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思想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上。

对这一思想进行评价并将其与同时期孔子的圣人之治思想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哲学王;孔子;圣人之治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7-0043-03城邦对于公民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它保护公民免受自然和战争的侵害,同时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保证公民权利的实现。

因此古希腊人十分重视公民资格,并且将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同参加公共政治生活结合起来。

所以柏拉图构建了一个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城邦,将个人生活与城邦至善结合起来。

柏拉图将社会分为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美德,每个等级各司其职,遵守各自的美德,城邦正义就实现了。

理念论是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基础,他将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并且区分了意见和知识的区别,指出只有哲学家才能无限地接近真理,掌握知识,从而统治城邦国家。

并且本文还论述了哲学家如何产生以及哲学家如何成为统治者等主要内容,将其与孔子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把握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异同。

虽然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城邦很难实现,但是并不否认它是正义的,并且其中包含的政治理念对中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来源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与正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义是建立理想城邦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正义城邦建构的基础主要有三要素说和理念论。

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

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

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第一篇: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珠海校区哲学(逻辑)陈悦 06312003引言:世界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一些大文明都出现了大思想家。

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而古希腊则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

人们希望把苏格拉底与孔子进行比较,因为二人都喜欢述而不作,且都是思想的范式的创造者,他们二人所考虑的问题都成为今后其所在文明的思考主题。

但本文现在尝试把柏拉图与孔子进行比较。

因为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设想极为相似。

关键词:柏拉图哲人王孔子内圣外王理想国论语一、柏拉图与孔子的相似之处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谈到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因为人的天赋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只有从实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好。

但是,人的生活需要的却是多方面的。

这就产生了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生活需要的多面性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就需要共同的社会生活、分工合作。

每个人从事一样最合适自己的工作,相互提供服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产者。

他们分别与人的理性、激情与欲望三要素相对应。

因为个人是城邦的缩影,城邦是个人的扩大,而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会使理性居主导地位的。

于是柏拉图认为在政治社会的角色分工中,最合适担当统治者角色的就是哲学家。

至于军人,则合适当统治者的辅助阶级,其他的劳动者,则合适当被统治者。

即城邦的最理想状态是由哲学家领导着军人统治着生产。

再看孔子,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天下大乱的时候。

奴隶制的社会伦常秩序产生颠倒与混乱,“礼崩乐坏”正是形容当时的社会情况。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利衰微,不能号令天下,齐桓晋文等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是对“礼”的僭越,所以孔子认为,要安定,必须拨乱反正,必须“正名”。

《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柏拉图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区别分析论文

柏拉图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区别分析论文

柏拉图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区别分析论文柏拉图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区别分析论文孔子的“仁政”思想是经过他一生的政治实践之后总结和归纳出来的一种道德实践法则,而柏拉图则不同,他的理想国家理论是未经过社会实践的,其政治伦理思想偏重于理论构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纯粹逻辑思辨的产物。

一、天下归仁与城邦秩序孔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都重视道德作用,赵敦华在其文章中写道:“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一生都在追求人心中的道德原则……他们关于道德原则的陈述虽然不同,但两者的功能是相同的,这就是,把各种不同的德目统一起来,并以德目的统一性来解释日常道德行为的共同本质。

”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的道德则更加重视实践的效用,更多的是以一种实践原则出现的。

而在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中的道德或者德性,更多的是一种理论的设计和构想,是以一种信仰和理念方式存在的。

孔子的施政原则是“仁者爱人”,是一种以道德准则为最高法则的政治原则。

而柏拉图施政原则是有限法制下的人治。

孔子的“爱人”思想是其“德政”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所谓“爱人”是一个表示人我关系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政治学、伦理学概念。

“爱人”包括对他人的关心、爱护、理解、尊重、宽厚、信任、尽心等。

“仁者,其言也讱”,“克己复礼为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爱人”的内涵。

只有通过“爱人”才能体现德政,才能使社会稳定和发展。

“爱人”体现的是“以民为本”、“民为贵”的思想,这是儒家“为政以德”的基石。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法治理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观念。

在柏拉图看来,法治国家是奉法律至上的,法律是最高的统治权威,统治者和臣民都应自愿而非强制性地接受法律的统治。

在政治秩序的构建上,孔子更加重视民心风化,主观意愿,自律自发,是一种崇尚自然,发自内心的自主性。

这种自主性不仅能提升个人修养推己及人,还能够由个人推及整个社会,这种伦理秩序的实现是自下而上的。

而柏拉图更加重视统治秩序,也更崇尚各司其职的节制,并认为伦理秩序的构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行为。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与柏拉图是世界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对于伦理政治的思考与探索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伦理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以及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观。

孔子强调个人修身。

他认为个人修身是一切美德的基础,通过自我调整、修炼和学习,实现道德的完善和进步。

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强调个人修身对于正义与道德的追求。

孔子主张做到“宽而得众”,即要广泛接纳他人的善意和友善,以实现和谐共处。

孔子重视齐家治国。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互相尊重和谦和相处。

孔子主张君主要做到“仁者爱人”,只有君主的仁爱之心才能得到臣民的拥护和忠诚,使社会充满和谐与稳定。

孔子强调天下大同。

他认为社会的和谐与统一必须基于“仁爱同感”之基础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孔子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培养,实现人类心灵的升华和道德的创造。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伦理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话篇《理想国》和《法则》中。

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强调理性和智慧的统治,以及“善”与“美”作为价值追求的核心。

柏拉图强调智慧与哲学家统治。

他认为有效的政治体制应该由哲学家统治,因为哲学家具备智慧与理性,能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家的执政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公正,哲学家应该成为国家的领导者,通过理性的决策和治理来达到社会的良好运行。

柏拉图主张人类追求善与美的价值观念。

他认为善是一种理智的追求与追索,人类应该通过知识和道德的提升去追求善和美。

柏拉图将“善”视为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他主张通过知识、智慧和道德的培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升华和理想的实现。

柏拉图认为社会需要建立在公正和平等的基础上。

“圣人”与“哲学王”:孔子与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比较

“圣人”与“哲学王”:孔子与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比较

“圣人”与“哲学王”:孔子与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比较金睿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4()11
【摘要】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物,他们分别构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圣人”和“哲学王”。

“圣人”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哲学王”是拥有真知识的人。

两种理想人格的相同点在于,“圣人”和“哲学王”都是国家的统治者,其意在实现的政治目标都是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两种理想人格的不同之处在于,“圣人”的本体论基础是“道”,“哲学王”的本体论基础是“善”的理念;“圣人”的塑造方式是“志”和“学”,“哲学王”的塑造方式是“优生学”和“回忆”。

不论何种理想人格,都为后世进行人格修养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页数】4页(P140-143)
【作者】金睿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2;B502.232
【相关文献】
1.孔子“圣人之治”与柏拉图“哲学王统治”比较分析
2.论柏拉图《理想国》的蓝图——兼与孔子的德治思想比较
3.孔子和柏拉图的理想社会思想比较
4.人格理想和政治宏图—柏拉图哲学王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部哲学著作,在书中他设想了一个完美的社会制度。

其中一个核心思想是“哲人王”,即只有具备哲学智慧的人才能够成为统治者。

本文将对《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进行详细解读。

柏拉图认为哲人是指那些通过哲学学习和思考获得了智慧的人。

他们具备无私的爱、理性的行为和智慧的判断力。

哲人是为理智和真理奋斗的人,他们是思想家、哲学家和智者。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人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能够正确判断、合理决策,并为整个社会的利益着想。

柏拉图主张“哲人王”应当统治国家,而非政治家或专业的政治家。

他认为常规的政治家只关注于权力和个人利益,容易被贪婪、权力欲望和欺骗所腐蚀。

哲人则是无私的、寻求真理和智慧的人,他们能够超越个人利益,以整体利益为导向来治理国家。

柏拉图认为哲人王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够胜任这一职责。

他提倡实行数学、哲学和逻辑等基础科学的教育,以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智慧。

哲人王还应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实践和辅导,以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责任感。

第四,柏拉图还认为,哲人王应当与哲人与君主之间结合起来。

他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和智者应该紧密合作,君主拥有行政和政策制定的权力,而哲人则提供智慧和建议。

通过这种合作,哲人王和君主相互补充,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的利益。

柏拉图对“哲人王”思想的背后有一个根本的信念,即真理、道德和公正是最高价值。

他相信只有以真理为导向,通过理性思考和智慧规划,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他认为哲人王具备了这种智慧和性格特质,能够引领国家走向美好的未来。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是一个有关统治者和统治方式的哲学理论。

他认为只有哲人才具备足够的智慧和道德品质来统治国家,通过哲人王的统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进步,使国家成为一个真正的“理想国”。

正是因为哲人王具备了智慧和道德,能够超越个人的利益,以普世的价值观和理性的思考来治理国家。

韩非子和柏拉图“法治”思想中“君”与“法”关系之辩

韩非子和柏拉图“法治”思想中“君”与“法”关系之辩
第 1 3卷
第 5期
大连 海事 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D a l i a n Ma r i t i me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因 为法治 与人 治 的 区分 就 在 于 “ 君” 与“ 法” 的地 位 统 一 中国 的思 想基 础 。韩非 子 的法 律 思想 也 经常 被
后 人拿来 作 为 我 国古 代 “ 法 治” 思想的代表 , 当然 ,
“ 人 治 的主要 特点是 个人 具有 最 高权威 , 法 治 的主要 这 里 的 “ 法治 ” 并 不 同 于 现 代 意 义 上 的法 治 概 念 。
( 天津商业大学 法学院 , 天津 3 0 0 1 3 4 )
摘要 : 首先解读韩非 子 的法律思 想, 指 出韩 非子将 法律 视为
专 制 君 主 治理 国 家 的 工 具 , 君 主 具 有 高 于 法 律 的权 威 , 阐释 “ 君” 对待“ 法” 的态度 和方 式, 提 出君 主 应 当遵 循 的执 法 原 则 分 别 为执 法 的 必 然 性 原 则 、 执 法 的依 据 事 实 原 则 、 执法的 严 格 性 原则 、 执 法 的 适 度 性 原 则 和 执 法 的平 等 性 原 则 , 并 分
析“ 君” 高于“ 法 ”的原 因。 然 后 解 读 柏 拉 图 的 法 律 思 想 , 指
式都 是法 治 , 凡是 法 律 权 威 屈 从 于 个 人 意 志 的 治 国 方式 都 是 人 治 。 ” _ 2 他 们认 为 , 从逻辑上来 看 , 主 张 “ 人 治 与法 治相结 合 ” 的观 点 就是 错 误 的 , 因为 不 可 能 既 同意 “ 君” 高于“ 法” , 又主 张“ 法” 高 于“ 君” 。 当然 , 在 这次 讨论 中 , 各 派之 间还 存在 着 其 他方 面 的 诸 多分歧 , 而且 各 派 内部 的学 者 对 于 法 治 与 人 治 的 理解 也不 尽 相 同 , 但“ 君” 与“ 法” 的关 系作 为 区分 法 治 和人 治 的一 个重 要标 准得 到学 者们 的普 遍认 同。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

孔子主要提倡“仁爱”和“礼之用”的思想,反对权力集中和暴力统治;而柏拉图则强调革命和哲学王治下的理想政治。

首先,两者均强调“德治”,即通过人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认为领导者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带动民众向善,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柏拉图则强调哲学家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与道德品质,只有哲学家能够理性思考、超越权力和私利,实现公正和普遍幸福。

其次,孔子和柏拉图对于政府的性质和职能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政府不应该过于强大和专制,而是应该依靠礼仪和家庭伦理来调和政治决策。

柏拉图则主张哲学人应该替代传统的统治层次,作为哲学王直接统治人民,使政府更加理性、高效,并建立一种公正平等的社会。

最后,从现实意义来看,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中,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仁爱”和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强调道德和理性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寻找适合自己的准则和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社会政治理论专题课程作业》题目:《柏拉图哲学王思想与韩非君主观之比较》年级:2011级本硕班专业:中国史姓名:郭赛飞学号:20113810201时间:2015年6月柏拉图哲学王思想与韩非君主观之比较摘要: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是经过系统教育、实践培养起来的哲学王,而韩非认为统治者应该由民众推举产生;对于统治者个人素质,柏拉图认为统治者要掌握政治家的技术,要有自制力、有天赋并且年纪较大,韩非认为统治者要具备虚静无为的个人修养,隐藏自己的想法。

在治国主张上,柏拉图认为统治者要维护城邦正义,让社会达到各司其职,韩非强调要“抱法”、“处势”与“行术”三者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柏拉图;哲学王;韩非;君主观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人类历史上思想极其活跃的一个时期。

在中国,出现了以孔孟、老庄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而在西方的古希腊,则出现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三杰”。

这些思想家们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对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自身价值以及社会构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与探索。

处于古希腊雅典的柏拉图与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两人,都提出了关于统治者的思想。

学界单独研究柏拉图哲学王思想与韩非子君主思想的成果较多,就作者所见,学界很少将两者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①一、统治者来源与使命柏拉图心中的统治者即哲学王,他首先提出“理想国家如何实现”的问题,柏拉图提出了“正义”这一概念,他认为正义就是从属于一个整体的各部分各尽其职,各司其能,各守其位。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依据这一原则来确立国家的统治结构。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这三个阶级其实又可以分为两个阶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于是正义问题便转化为“公民里面哪些人是统治者,哪些人是被统治者”②的问题。

之后他把“国家由谁统治”的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理想的正义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统治。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社会的各个阶层相对固定,各个阶层不能任意流动。

他将社会分为三个阶层,治国者、护卫者、生产者。

其中治国者阶层,是从护卫①可供学界参考的论文有:李英华:《先秦诸子圣王观探析—兼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比较》,《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1期;吴春雷、司马守卫:《韩非子和柏拉图“法治”思想中“君”与“法”关系之辩》,《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者阶层中的年长者中挑选出来的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基本品德与才能的人:一是确有保卫国家的智慧与能力,有治国的雄才大略;二是真正关心国家利益,“最愿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服务,而决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国家的事情。

”①柏拉图的心中的哲学王是经过严格的教育,已经把他理想的道德规范全部内化了的具有哲学家般慧的人。

为此,柏拉图为这位哲学王设计了严格的教育程序。

第一阶段。

所有10岁以上的有公民身份者的孩子,送到乡下去,由城邦统治集团安排接受音乐与体育的初等教育,并尽可能的学习初等数学,并用城邦确认的习惯(道德规范)与制定的法律来熏陶他们,改变父母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一直学习到17、18岁左右。

第二阶段,选择少数优秀青年,从20岁到30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等数理科学知识的高级课,程。

第三阶段,从上述优秀青年中筛选更少数有望成为统治者苗子的人,从30岁到35岁,正确、完整地学习辩证法,特别要防止他们像智者那样将辩证法玩弄成磨嘴皮子、耍诡辩的行为。

第四阶段是公务实践,候选的统治者从35岁到50岁,要下放到城邦的具体岗位中,负责指挥战争或做其他适合年轻人的公务,让他们获得实际工作的经验,培植治理城邦的能力。

那些在知识学习方面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并在长期实际工作中通过严格考验的人,已是50岁以上的年长者,才可被遴选为统治者。

而柏拉图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参加各阶段的学习与培训,可被遴选为统治者。

然而,韩非子在阐述早期君主产生的途径时主张君由民立。

他在《五蠹》篇曾以有巢氏、燧人氏等圣人的产生途径和目的为例,说明国君的产生是民众推举并最终为民利益服务:“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②他在《功名》篇很清楚地表明:“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

”③可见,柏拉图与韩非关于统治者来源有着很大的差别,一个是教育与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哲学王,一个是民众公举出的君主。

但是柏拉图与韩非关于统治者的使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认为统治者应该谋求整个国家的利益,而不能谋求一①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27页。

②周勋初:《韩非子校注》,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页。

己的私利。

韩非认为经由人民推举产生的君主必须是一位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大公无私的人。

人民之所以推选君主作为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威的象征,根本目的并不是奉君主一人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而在于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

韩非子在《奸劫弑臣》篇曾说:“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

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此亦功之厚也!”①《问田》更云:“窃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

”②《大体》篇“万民不失命于寇戎”③的理想表达等,这些言说都在彰显韩非子思想深处最根本的民本主义倾向,也即“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的政治原则。

柏拉图认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

④他以牧羊的技术为喻,认为“牧羊的技术当然在于尽善尽美地使羊群得到利益,因为技艺本身的完美,就在于名副其实地提供本身最完美的利益。

……我想我们也有必要承认同样的道理,那就是任何统治者当他真是统治者的时候,不论他照管的是公事还是私事,他总是要为受他照管的人着想的”。

⑤二、统治者个人素质统治者就个人素质而言,柏拉图认为哲学王必须是有自制力、有天赋、年纪较大的最优秀者。

“他们不肯为了职务公开拿钱被人当佣人看待,更不肯假公济私,暗中舞弊,被人当作小偷。

名誉也不能动其心,因为他们并没有野心”。

⑥“对于统治者来讲,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控制饮食等肉体上快乐的欲望”。

⑦“统治者必须是年纪大一些的”。

⑧并且还必须具有掌握统治艺术的天赋。

柏拉图较为强调的是统治者的德治。

柏拉图心中,哲学王对于国家的统治是一种政治管理模式,是一门技艺。

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实际上就是一位政治家。

这一推测可以在柏拉图稍晚时的作品①周勋初:《韩非子校注》,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②周勋初:《韩非子校注》,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481页。

③周勋初:《韩非子校注》,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247页。

④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5页。

⑤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8页。

⑥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0-31页。

⑦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90页。

《政治家》中得到印证。

柏拉图说,政治是对具有自由意志的二足动物的尊重意愿的管理,而非强制性的暴力统治。

因此,统治者就需要有专门的技艺。

柏拉图总结出了政治家所拥有的这种技艺的本质内涵,认为政治家的技艺是“一门控制所有这些技艺的技艺”、是一种“一般的技艺”、“它用完善的技能把这些事物全部完善的织起来。

”①“这是因为,真正国王的技艺不是为他自身而运作,而是为了控制那些指导我们行为方式的技艺。

国王的技艺是依照自己的权力控制它们,使它们明白什么是采取行动的正确时机,以此推动国家的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②由此不难看出,政治家拥有的这种技艺是以智慧为先导,以国家整体福社为权力目的从而最终编织成一个稳定而和谐的城邦。

韩非不在意君主品德高尚与否的问题,他强调君主要有虚静无为的个人修养。

《主道》中指出:“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

虚则知实情,静则知动者正。

③”他认为,君主只有保持虚静无为,才能了解事实真相,对事物有准确的认识。

虚静无为具体表现为“去好去恶”,“去旧去智”。

君主隐去自己的喜好和厌恶,大臣无法参透君主的心事,自然不能刻意逢迎,只好呈现出真实的样子;君主去除自己的偏见,也不因为自己有高超的才智去干涉大臣的工作,才能保证每人各司其职,秩序井然。

这一要求看似简单,是让君主无为而治,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需要君主有超乎常人的控制力。

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外露,喜好不显现,明明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要隐藏起真实的欲望和想法。

能满足这种有违人之常情的要求的君主,才符合韩非对理想型君主的预设。

三、统治者的治国主张柏拉图认为统治者的使命是维护城邦正义。

即让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守其位,解决可能出现的具体事务中的纠纷。

柏拉图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每一个人应该从事最适合他的天赋、最能展现天赋、实现天赋的职业。

“我们大家并不是天生下来就一样的。

个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一个人单搞一种手艺好。

”④“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于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的又多又好”。

⑤并且要控制城邦的大小,①柏拉图著:《政治家》,丁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②柏拉图著:《政治家》,丁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③《韩非子校注》,周勋初,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④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0页。

此外还要使国家免受他国的侵略。

“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是就是要他们做后代的好护卫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灵魂深处所混合的究竟是哪一种金属。

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要置于农民工人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

①这样做的意图在于昭示:“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该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离的多个”。

②韩非则从功利角度出发阐释了君主要“无为”。

他曾经写过《解老》和《喻老》③两篇作品,对于老子的无为而治他是耳熟能详。

但是他的无为也是对老子思想的改造,是作为一种帝王术提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