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观念史上的“两个上帝”

合集下载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呈现矛盾冲突和互补融合之势,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各自特色。

一.首先,对比看待两种文化,可知其各自独特及长短之处。

1.起源发展:希伯来文化中,摩西和耶酥是希伯来人的先知,他们为全人类创造了唯一神信仰的宗教和神学,创造了《圣经》的《旧约》和《新约》。

希伯来人的祖先为全人类提供了神学,唯一神论的宗教和圣经。

简而言之,摩西和耶酥创造了属于希伯来文化的神学和宗教,“十诫”和“基督”也是希伯来律法的开始,他们的文化大都就表现在宗教伦理思想方面。

希腊最早的文化则大概是诺索斯文化,在爱琴海最南部的克里特岛上逐渐发展起来,后来亚历山大国王大面积扩张土地,随着战争,希腊文化开始传播到印度河以西的广大亚洲和北非等地区。

其表现主要是以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为首的神学以及以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为首的哲学。

希腊在哲学这一层面的理论水平相当先进,其关于国家的建立、管理、立法等方面也对今天的西方颇有影响。

2.内容差异:希伯来文化则注重行,关心实践;正确的行为是希伯来人终极关切的事。

希伯来文化理想的人是有信仰的人。

是个作为整体的具体的有信仰的人。

希伯来文化并不仰望普遍的和抽象的事物,它始终盯着具体的、特殊的、个体的人;希伯来文化的重点是献身,是人对自己有死的存在(同时是肉和灵),对他的子孙后代、家庭、种族和上帝的热情介入;永恒在希伯来人看来是模糊的,除非在不可知的上帝身上;希伯来人认为理性和逻辑并没有触及生活得终极问题,这些问题发生在语言无法企及的深处,即信仰的至深处;希伯来人不把美和善等同起来,罪感乃是由于他的不完满性而达到的对他的彻底有限性的意识,善有时必须戴上丑的面具,恰如美对他可能是罪感和腐败的假面。

希腊文化注重知,关心知识;正确的思想是希腊人终极关切的事。

希腊文化理想的人是理性的人,是作为对所有时间和存在的旁观者必定超越哲学的哲学家,是历史上第一批思想家。

【良心出品】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良心出品】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

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的特点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

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与人生观和世界观互相影响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哲学思想的基础构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通过自觉学习修炼养成的价值观也可以使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异化和改变。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价值观分为普适性价值观和特定性价值观。

人们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观念是为普适性价值观。

而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为特定性价值观。

1、价值观的初始形成过程。

主体为尽快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进行价值观的修正以前,就应该合理确定价值观的初始值,以缩短价值观的修正过程。

在人的幼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这一过程往往由父母或启蒙老师来完成。

西方哲学人物关系及主要观点

西方哲学人物关系及主要观点

西方哲学人物关系及主要观点
1.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对话和提问来探究真理,强调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2.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创立了柏拉图学派。

他的主要观点是理念论,认为理念是真实存在的,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3.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主要观点是形而上学,强调实体的存在和本质。

4. 笛卡尔:法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怀疑论,认为只有通过怀疑和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5. 康德:德国哲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批判哲学,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只能通过感性和理性来认识世界。

6. 黑格尔:德国哲学家,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和对立来实现的。

7. 尼采:德国哲学家,是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权力意志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权力意志驱动的。

这些人物的观点和思想相互影响,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他们的思想对西方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试阐述卡尔拉纳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试阐述卡尔拉纳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试阐述卡尔拉纳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试阐述卡尔?拉纳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丁珊珊宗教学专业 0311263【内容提要】:在基督教哲学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始终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神学家们为了给信仰寻求理性的依据,一直乐此不疲地从事这项工作,直至今日都未曾终止。

卡尔?拉纳是一名重要的天主教正统神学家,他是在对传统的论证进行扬弃之后,从人的角度并结合现代因素开展论证的。

他既坚持了传统的基督教教义,又回应了康德对本体论的批判,以存在论为基础重建本体论证明,使得传统信理与现代境遇的矛盾得到了解决,大大推动了天主教神学的发展。

本文的主旨就是力图阐述卡尔?拉纳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的思想背景及其论证思路。

【关键词】:拉纳在在者毕竟在上帝本体论证明 (【正文】:第一部分学术回顾卡尔?拉纳(Karl?Rahner 1904——1984)是德国天主教神学家。

他的神学思想影响了在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产生革命性变化的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

正因如此,他被视为当代天主教会系统里最有影响的神学家,甚至有人断言他是这个神学系统里自托马斯?阿奎那以降最重要的神学家。

他对宗教哲学的两大主要贡献为:一是用存在主义哲学改造经院哲学,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入手将经院哲学重新阐释为超验论的哲学,即“超验论的托马斯主义”;另一方面是将传统的教义神学重新解释为神学人类学,即神学研究应该始终围绕信仰1主体而不是外在的超越性客体。

卡尔?拉纳一生著作颇丰。

但他语言极其晦涩难懂,令许多学者望而却步。

因此,国内学界对其思想的研究成果较少。

台湾辅仁大学的武金正神父曾著《人与神的会晤——拉纳的神学人观》,不仅详细介绍了拉纳的生平和背景,还从拉纳的超验人学方法入手,对拉纳思想的一些重要议题作了整理和论述。

为了纪念拉纳的百年诞辰,辅仁大学又推出了关于其思想的研究论文集——《拉纳的1《当代西方宗教哲学》单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46页1基督论及神学人观》。

哲学题1

哲学题1

1 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A.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B. 都不能超越进步阶级和保守阶级的对立C. 都不能回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A.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 B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分离C.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D.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3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 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4 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5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6 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7 中国古代哲学家陆象山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一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8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旧唯物主义观点9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实践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10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11 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有人认为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证明不重要,“上帝”观念代表的是一种终极关切,它是一种人心内在的价值观念。

解读_失乐园_中的_双面_上帝_王昕

解读_失乐园_中的_双面_上帝_王昕

解读_失乐园_中的_双⾯_上帝_王昕摘要:上帝是弥尔顿的代表诗作《失乐园》中颇具争议的⼈物形象之⼀。

⼀⽅⾯,他既专横⼜强暴,是⾃由意志的对⽴物;另⼀⽅⾯,他⼜是理性的化⾝。

这两种看似⽭盾的特征内部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同时,这也给他的个性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弥尔顿;上帝;理性《失乐园》是⼗七世纪英国著名诗⼈弥尔顿的代表诗作,它是欧洲⽂学史上的⼀座丰碑。

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了众多性格复杂的神话⼈物形象,⽽且巧妙地提炼出其多元的象征意义,因⽽导致了《失乐园》的主题不易把握。

三百年来,⽂学评论家为探明它的内涵⽽争执不休。

在《失乐园》中,⽆论是上帝、撒旦还是亚当、夏娃的形象,都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

这既是《失乐园》的主题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也是把握《失乐园》主题的关键所在。

⼀、上帝———⾃由意志的对⽴物《失乐园》中的上帝的形象包括⼆个层⾯。

在第⼀个层⾯上,上帝是⾃由意志的对⽴物,他专横、强暴、狭隘。

作为万物的创造者,他的态度武断⽽有失公平,只因为他赋予万物⽣灵以⽣命,他便要求它们⽆限的感激和绝对的服从。

⼈类和所有⽣灵必须献上他们的赞歌和祷告;⽇⽉星⾠的存在也只是为了给他引来爱慕的眼光。

他要求天使们对他百依百顺、屈膝折腰。

他凭借⾃⼰的权威在宇宙间称霸,他的话就是真理、法令,要求⼀切天使都遵从。

他任⼈唯亲,任⾃⼰的⼉⼦为诸圣之长,统摄天国政事。

当撒旦和其他天使不满进⾏反抗时,他残忍地将他们打⼊地狱,让他们在深渊⽕湖中备受煎熬。

他之所以创造⼈类,只是将⼈类作为⾃⼰的玩物,任意加以摆布,并向诸神炫耀其权威。

他要求⼈类永远匍匐于他的脚下。

禁果树其实就是其权威的⼀种象征。

弥尔顿在《基督教教义》中曾说:“知善恶树并⾮象⼈们称呼的那样是⼀种圣物,因为圣物是⼀种应该被利⽤的东西,⽽不应该被禁⽌;知善恶树实际上不过是顺从的象征与纪念物。

”[1](P21)⼈类在劳动和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由意志。

亚当意识到:“必须劳动才能得⾷,/这有什么不好呢?/懒惰原本是更坏的事”,[1](P179)他决⼼“从此出发”,满载⽽归。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汇总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汇总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资料2、希腊神话中的三代神王分别是乌兰诺斯、克洛诺斯、宙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是雅典娜,美神是阿佛洛狄忒,酒神是狄俄尼索斯。

3、关于希腊神话与传说的最著名的史诗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而对众神的源流谱系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则是赫西俄德的神谱。

4、在希腊神话中,真正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决定性力量是潜藏在诸神背后的命运。

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典型地表现在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故事中。

5、希腊宗教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的自然崇拜和明朗的感觉主义,而整个希腊文化的个性特征就是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

6、与奥林匹斯神话相对立的希腊民间神秘祭叫做酒神节。

7、西方的历史之父是希罗多德,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哲学之父是泰勒斯。

8、在希腊城邦时期因其思想的超越性而殉道、并且成为后来整个西方文化的“圣人”的是苏格拉底;希腊最杰出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柏拉图,他的哲学体系通常被称作理念论;希腊哲学和科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亚里士多德。

9、在罗马的早期扩张中罗马与它在地中海地区的头号劲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艰苦的战争,这些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10、罗马共和国末期,骑士集团结成了反对罗马元老院的“前三头同盟”,该同盟的缔结者是克拉苏、庞培和凯撒;罗马历史上的“后三头同盟”是指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之间的同盟。

11、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325年,在他的主持下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会议,即尼西亚公会议。

12、基督教虽然脱胎于犹太教,但是二者在文化特点上却迥然而异,一般说来,犹太教拘泥于外在的律法,而基督教更侧重内在的信仰。

13、从弥赛亚运动的末世论到救赎说的发展,是基督教最终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的重要标志。

14、《圣经》中的“旧约”是指梅瑟在西乃山上代表全体犹太人与上帝所订立的和约;“新约”则是指耶稣在十字架上代表全人类与上帝所订立的和约。

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

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

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西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变化,具有了丰富多样的特征,但其主流文化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统一的趋势。

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分别为: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阶段,形成了希腊精神。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时期,西方文化发展的黑暗时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

近代文化时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希腊精神得以复兴,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两大支柱共存、共荣。

现代文化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文化走向了现代化,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理性精神占居了统治地位。

下面是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精神。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西方文化史家一般认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古希腊是西方人的“家园”。

爱•麦•伯恩斯与菲•李•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也认为:“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民族中,其文化最能鲜明地反映出西方精神的楷模者是希腊人。

没有其他民族曾对自由,至少是对其本身,有过如此炽烈的热心,或对人类成就的高洁,有过如此坚定的信仰”。

伊迪斯汉密尔顿在谈到大希腊时也说,那时创造的艺术作品与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直到现在都没有被人们所超越,西方几乎所有的艺术与思想都有他们的烙印。

也许这些说法多少有些夸张,但整个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是肯定的,希腊精神成为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

希腊精神的核心是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科学精神和自由精神。

1、民主精神古希腊精神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它的民主精神。

古希腊民主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定期举行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国家大事都由人民的意志表决决定,任何个人不得凌驾于人民之上。

“轮番为治”与公民大会是“主权在民”原则的落实处。

人民轮流参加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处理国家事务,审理案件,调解纠纷是为“轮番为治”。

最能体现古希腊民主精神的是伯里克利的这段名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观念史上的“两个上帝”——读洛夫乔伊的《存在巨链》张继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摘要】洛夫乔伊在《存在巨链》中描述了“存在巨链”的产生、演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充足理由原则、充实性原则以及连续性原则等原则。

同时,《存在巨链》一书也体现了洛夫乔伊独特的写作方法——关注“单元-观念”,许多学者对这一独特的写作方法学者们提出了批评,其中最激烈的批评来自于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

虽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批评,洛夫乔伊的这种写作方式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关键词】洛夫乔伊;存在巨链;单元-观念;政治思想史【中图分类号】D0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97(2012)04-0025-10收稿日期:2012-07-28作者简介:张继亮(1983-),男,山东日照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9级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史。

阿瑟·洛夫乔伊(Arthur O. Lovejoy)(1873—1962)①,美国哲学家,批判实在论的重要代表、美国观念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

洛夫乔伊生于德国柏林,早年在美国接受教育,曾在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大学任教。

1913年他与约翰·杜威一起创办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1940年他创办《观念史杂志》。

他的主要著作有《反对二元论》(1930)、《存在巨链》(1936)、《观念史论文集》(1948)、《关于人性的思考》(1960)等。

洛夫乔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认为观念史研究的是人类观念史中的那些基本要素,“那些基本的、持续不变的或重复出现的能动的单元”[1](P5),这些基本要素或者“能动的单元”是构成各种思想和命题的主要成分,洛夫乔伊将这些基本要素或者“能动的单元”称之为“单元-观念”(unit-ideas),因此,在他看来,观念史研究的是这些“单元-观念”的产生、演变。

那么,何为“单元-观念”?洛夫乔伊并没有给出定义,他只是划分了五种类型的“单元-观念”。

第一种是一些人们头脑中潜在的一些思维习惯,“有一些含蓄的或不完全清楚的假定,或者在个体或一代人的思想中起作用的或多或少未意识到的思想习惯”,[1](P6)例如,那些“精神简单化者”——“那些在习惯上倾向于假设可以找到所处理的问题的简单的解决办法的人们”[1](P6)——持有的简单化的倾向。

第二种是人们明确意识到的一些假定或者思维习惯,“这些某地特有的假定,这些理智的习惯,常常是属于如此一般,如此的一类东西,以至于它们有可能在任何事情上影响人的反思进程”[1](P9),例如,人们持有的唯名论假设:“某些人几乎本能地倾向于把所有一般概念的意义归结为那些属于这类概念的具体可见的特殊事物的枚举”[1](P9)。

第三种是一种被洛夫乔伊称为“形而上学的激情”的东西,这种“形而上学的激情”是指“在一切对事物之本性的描述中,在对一个人所属的世界之一切特征的描述中,用这样一些富有诗意的语词,通过它们所造成的移情作用来唤起某种相同的情绪,或哲学家或其他读者所表现出来的情调”[1](P10),洛夫乔伊认为“审美的激情”和“奥秘的激情”便属于此类观念。

第四种是一些洛夫乔伊称为“哲学语义学”的东西,这种哲学语义学是指“对一个时期或一种运动中的神圣语词或成语的一种研究,用某种观点去清除它们的模糊性,列举出它们各种各样的含意,考察在其中由模糊性所产生的混乱结合的方式,这些模糊性曾影响到各种学说的发展,或者加速某一流行的思想由一个向另一个,或许正好是向其反面不知不觉的转化”[1](P14),例如,洛夫乔伊认为Nature这一词便是一个“神圣语词”,它在人类历史上曾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第五种是这样一些观念,它们“存在于被早期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所明白阐释的某种单一特殊的命题或‘原则’之中,以及和那些作为,或曾被设想为它的推论的进一步的命题处在一起”[1](P14),例如《存在巨链》中的存在巨链便属于这类观念,《存在巨链》一书意在考察“存在巨链”的产生与演变以及与此相关的充足理由原则、充实性原则、以及连续性原则等原则。

一、西方观念史上的“两个上帝”洛夫乔伊自己并没有明确定义存在巨链的含义,在笔者看来,洛夫乔伊所说的存在巨链是指从虚无一直到上帝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种,各个物种依据自身分有善的程度按照等级排列,而且任意连续的上下两个等级之间不存在空隙。

存在巨链体现了三个原则:充足理由原则、充实性原则以及连续性原则。

其中充实理由原则意在说明世界存在的理由——这个充满各种各样的不完满事物的世界存在的依据是自足的上帝,同时,这个充满各种各样的不完满的世界也是上帝存在的一个明证。

这一原则之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相互冲突的上帝:一个是自足的上帝,他是自足的、完满的,“这个上帝是自足的、不在时间之中的,超出普通人类思维和经验范围之外的,是不需要一个由较小的存在物构成的世界来补充或增加其自身永恒自我包含的完善性的”[1](P393);另一个是充满“创生力的”(generativeness)上帝,这个上帝是不完满的,他处在时间之中,而且他依靠各种被造物来展现他自身,他是“一个将在被造物的多样性中,因而在时间秩序以及自然进程的多种多样的景象中发现其显现的上帝”[1](P394)。

充实性原则是指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物种。

而连续性原则是指任意连续的上下两个等级之间不存在空隙。

理解“存在巨链”的关键在于理解“两个上帝”之间的冲突,即如何处理完满的上帝与不完满的上帝之间的冲突:“倘若由暂时的和不完善的被造物所构成的今世的存在被认定为真正的善的话,那么来世的善的理念必定是一种伪善的理念,而一个自足的和永恒完满的绝对者又无法和与时间性生成和变换以及创造性发展的世界相关联且体现于这个世界之中的那个上帝相同一”[1](P407),要解决这一矛盾实际上需要将完满的上帝与“创生力”的上帝结合在一起,这一结合肇始于古希腊。

在洛夫乔伊看来,2000多年以来,影响西方思想的“存在巨链”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蒂迈欧篇》中最早得以清晰地阐述,并且在新柏拉图主义者那里得到系统化,从此,西方思想史上形成了两个上帝②(或者说一个上帝的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的观念:一个是来世观的上帝,这个上帝是“自足的”、“完善的”、“不在时间之中的”[1](P393)以及超出人的思维及想象之外的。

另一个是具有“创生力”的上帝:他不是自足的,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在时间中的上帝,因为他只能在“时间的秩序以及自然进程的多种多样的景象中”[1](P394)才能显现,简言之,他是一个此世观的上帝。

这两个上帝的观念影响了西方思想史上各个时期的许多思想家:新柏拉图主义者、经院哲学家、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哲学家和诗人,然而,奇怪的是,虽然这两个上帝相互冲突,思想家却非常自然地接受了它们。

[1](P38)随着时间的推进,思想家们逐渐意识到他们面临的困境,他们试图调和这两个上帝的矛盾,但结果是或者强调自足的上帝,如奥卡姆,或者强调善的上帝,如阿伯拉尔,但更多的是努力地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虽然最终都大多强调善的上帝,如莱布尼茨。

直到18世纪,存在巨链开始逐渐解体:乐观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只是强调善的上帝而不再关注自足的上帝,从而存在巨链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因而最终趋于解体。

西方观念史上的“两个上帝”肇始于柏拉图。

在柏拉图思想中存在着两个神。

③[1](P50)一方面,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是绝对的、自足的以及至高无上的,而其它所有的理念和人都要以它为存在的依据,也就是说,“整个可感世界在时间中的存在以及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真正自足的所有有意识的存在物的存在——都不需要卓越的附加物也能成为现实。

善的丰富性一劳永逸地包含在自身之中,被造物不再为它增加什么东西”。

[1](P47)然而,如何看待这个变动的世界与不变的善的理念之间的关系?既然这个变动的世界对善的理念来说是无关紧要的,那么这个变动的世界存在的依据是什么?④其实答案就在善的理念当中,因为,如上所述,善的理念是所有东西存在的依据。

所以,世界存在的依据问题就转化为:善的理念如何产生这个变动的世界?所以,柏拉图就转向了善的理念的另一面:作为创世意义上的善的理念。

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将善的理念转化为伦理观上的神,如果可以将自足的善的理念看成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神的话。

由于善的理念是自足的,因此,他没有嫉妒,他希望世界都尽可能地像他那样完满,所以,除非他产生完满的(即包含一切不完美的物种)世界,否则他就不完满,他就不是善的理念。

⑤同时,“正是因为被创造的宇宙是理念世界的一个详尽的摹本,所以柏拉图认为只能有一次创世,它包括了‘所有别的可理解的被造物’的副本”[1](P55)。

否则,如果不包括所有的物种,那么,善的理念就不完满了,因为所有物种的理念都在善的理念那里。

至此,柏拉图将两种善的理念混淆在一起,“自足完满性的概念……被转换成一种自我超越的生育力的概念”。

[1](P54)一方面,善的理念是自足的以及完满的,完全与被造物无关,但是,这样就很容易使此世成为无根的世界,这使人们的理性失去观察世界的“坐标”,从而陷入混乱的状态,这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传统不符。

但是,将此世与善的理念联系起来,却面临着另外一个危险:善的理念的完满性需要一切不完满的被造物来证明,即所有的不完满的被造物加在一起等于善的理念,然而,这与善的理念的自足性相悖。

用一个等式可以表现这一矛盾:一等同于多。

因此,虽然柏拉图没有在一个文本当中将两个神统一起来,但是在他的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两个上帝的观念。

其次,亚里士多德贡献了连续性原则与等级性原则的思想。

虽然亚里士多德坚持神的自足性,而且神的自足性是所有不完满事物的终极原因,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它并不是被造物存在的根据,因此,所有被造物的存在物都是偶然的,所以,他在《形而上学》中拒斥充实性原则。

[2](P194)⑥但是亚里士多德却贡献了连续性思想和等级性原则(虽然他并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为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者继承):世界上的存在物的“等级系列倾向于表现出某种类型的属性以极其细微的差别逐渐改变成下一种类型的属性,而不是在他们之间表现出十分明确的区别来”[1](P61);同时他也根据事物幼体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它们所具有的“灵魂的能力”,及其潜能实现的程度来划分它们的等级。

[1](P64)其实,从柏拉图的充实性原则可以推出这两个原则:“给定的两个自然种之间有一种在理论上可能的出于中间的地位的类型,这种类型就必须被实现——这种情况延续下去,直到无限”,[1](P63)否则,如果这中间出现空隙,那么善的理念就不是完满的了,即任意上下两个物种之间是连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