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 距离衰减理论
6第六章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教程

2 大气的气象条件
所谓大气的气象条件,是 指大气的各种特性,如大 气的温度、强度、湿度、 密度等,以及它们随时间、 地点、高度的变化情况。
右图表示了海拔100km内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情 况。
大气温度 大气压强 大气密度
6.3 大气中的主要吸收气体和主要 散射粒子
大气中的主要吸收气体由水蒸气、二氧化 碳、和臭氧等。下面主要介绍这些气体的 浓度和变化范围。
(3)按给定条件,依次计算出各个吸收组分的 τai(λ)。其办法有: ①查表(大气透射率表) ② 带模型计算。
(4)利用所求得的τS(λ)和τai(λ),根据式(6-198) 可以算出大气的透射率。
大气透射率计算举例
气象条件:海平面水平路程长1.8km,气 象视程V=13.8km(在0.61µm处 )。
即在0.55µm处的气象视距为17.9km。
3 利用λ0处的视程求任意波长处的光谱散射 系数µS(λ)
一般可以将散射系数表示为
s()A qA 1 4
式中的A,A1,q都是待定的常数。 上式中,第二项表示瑞利散射。在红外光谱区内,
瑞利散射并不重要,因此,只需考虑式中的第一 项,即
s()Aq
对上式取对数,有
求:只考虑散射,计算在3.5~4.0µm光谱 带的平均大气透射率。
计算大气透射率
气象条件:海平面水平路程5km,气象视 程在V=27km(0.在61m ) 处,水蒸气含量 相当于5mm可降水量,考虑二氧化碳和水 蒸气的影响,计算 4.5m 附近光谱带的平均 大气透射率。(e取2.72)
6.9大气红外辐射传输计算软件介绍
谢谢
(6-185)
2 测量λ0处视程的原理 在已知的x距离上,在波长λ0处,测得大
区位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1.区位理论1.1基本理论概述区位理论是说明和探讨地理空间对各种经济活动分布和区位的影响,研究生产力空间组织的一种学说。
旅游活动足在空间上的活动.必定有审问布局和牵问组织优化的问题.因而也到了旅游规划者的重视。
但由于旅游系统和旅游资源的特殊性,传统的区位理论在旅游业中直接庀用存在一定的困难,且旅游活动是在一定区域上的活动。
因而必须用区位理论来指导从现有的文献看,旅游区位理论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1.1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中心地存在于一定范围的区域之内,不同大小的服务Ⅸ域对应于不同规模的中心地: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构成一个等级序列;中心地体系的具体空间排列服从于中心地的功能性质。
该理论的创始人是德田地理学家克坦斯塔勒,在此基础上,罗马大学学者马利奥德提出“旅游吸引中心理论”。
他认为“旅游者喜爱的足对艺术、考古、风土和保健的功能自然诸条件、人为诺条件和没施、娱乐、饭店的组织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土地”.他将前面的诸条件叫做“自然发生的吸引力”.后面的诸条件叫做“派生的吸引力”,能很好得取得这两者之间平衡的是“旅游吸引力”.其空间之所在即构成“旅游中心地”。
国内不少学者较寻运用中心地理论。
例如谢彦君、陈元泰在对锦州市国内客源市场的分布模式分析中,应用中心地六边形模式.刻画了锦州市的市场分布情形。
虽然有不少学者对旅游中心地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广泛应用的模型,只有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得出较实用的结论。
1.1.2距离衰减理论。
此原理认为,如果地理现象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则作用力随即离的增加而降低。
这个原理在60年代后期引入旅游研究,认为随着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距离的增加.接待的游客量在减少。
引力模型足其表现形式之一,主要用于预测游客量。
运输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可到达较远的地方,因而在旅游研究中运用距离衰减原理受根据实际情况.在距离客源地较近的区域,有时游客量反而不如距离较远的区域,这主要和旅游资源的品位、游客的心理需求及游客的经济条件有关。
休闲农业概论_福建农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休闲农业概论_福建农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要遵循哪些原则()。
参考答案:经济性原则_生态性原则_参与性原则_文化性原则2.休闲农业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类型有哪些()。
参考答案:自然资源_景观资源_人力资源_产业资源3.下面属于休闲农业文化资源的是()。
参考答案:宗教及民俗活动_传统雕刻艺术及手工艺品_节庆文化4.农家乐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这一主线展开丰富的旅游体验设计。
参考答案:正确5.根据休闲农场的特色定位和预算,休闲农场经营者常常选择差异化战略或聚集战略进行市场开拓。
参考答案:正确6.休闲农业的文化与创意经营,必须根植于农耕文化。
参考答案:正确7.参与式保障体系(PGS)是生产者、消费者通过社会化的方式来构建信任。
参考答案:正确8.完全消费“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根源在于政策不完善。
参考答案:错误9.现在的所谓社会生态农业主要的消费对象是小有产者。
参考答案:错误10.配第-克拉克定律指的是()参考答案: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11.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哪几种经济提供物()参考答案:产品_商品_服务_体验12.在我国,休闲农业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条件有()参考答案:传统农业的转型_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乡土文化的回归_休闲时间的增加_道路与交通的改善13.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
参考答案:民间自行发起模式_农会与政府合作发起模式_政府自行发起模式_农会自行发起模式14.____________理论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到访游客的到访人数通常随旅行距离增大而减少。
参考答案:旅行距离衰减15.休闲农业规划,要搜集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社会人口现状、_____________和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等。
距离衰减理论

距离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距离衰减规律的实质是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距离有关,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地理要素间的作用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距离 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公式:221R m m GF = m1和m2是主体和客体的质量;R是主体和客体的距离;G是系数。
19世纪50年代,凯雷发现地域间人类活动的相互吸引力与 万有引力模式相似,据此提出居民点间的吸引公式:2ijj i ij D P P I =i,j是两个居民点;I是两个居民点间的吸引力;Dij是两个居民点间的距离。
这一公式表明,两个居民点间的吸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与人口成正比。
1931年兰利在凯雷公式的基础上提出零售引力定理和断裂点概念:121P P d BP ij +=P1和P2是居民点1和居民点2的人口;BP是从居民点1 到断裂点的距离;dij是居民点1到居民点2的距离。
零售引力定 理和断裂点概念在研究城市吸引范围时被广泛地采用。
掌握距离衰减规律有助进一步认识地域分异的原由。
自然环 境中,水面对小气候的影响,地震烈度的递减,受距离衰减规律 制约。
1975年海城地震,震中烈度9度,沈阳烈度7度,北京烈 度4度,长江以南不受影响。
距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
社会环 境中,信息的传播,商品的流通,都与距离有一定关联。
孔子有 72位大弟子,鲁国人占44位。
孔子的思想从鲁国逐步向四周扩散(表21)。
表21 孔子七十二弟子分布表**资料来源:张弛、金士,孔子七十二弟子图谱,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7月。
摘自科学出版社《地理环境概述》。
《光学教程》(姚启钧)第六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2 朗伯定律
如图6-1所示,光强为I0的单色平行光束沿x轴 方向通过均匀物质,在经过一段距离x后光强 已减弱到I,再通过一无限薄层dx后光强变为 I +dI (dI<0)。实验表明,在相当宽的光 强度范围内,-dI相当精确地正比于I和dx, 即
光的吸收
I dx I+dI
x
x+d lx
dI a Idx
从广阔的电磁波谱来考虑,一般吸收的媒质是不 存在的,在可见光范围内一般吸收的物质,往往在 红外和紫外波段内进行选择吸收,故而选择吸收是 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以空气为例,地球 大气对可见光和波长在3000埃以上的紫外是透明的, 波长短于3000埃紫外线将被空气中的臭氧强烈吸收, 对于红外辐射,大气只在某些狭窄的波段内是透明 的。这些透明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这里的主要吸收气体是水蒸汽,所以大气的红外窗 口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 制作分光仪器中棱镜、透镜的材料必须对所研 究的波长范围的透明的,由于选择吸收,任何光学 材料在此外和红外端都有一定的透光极限。紫外光 谱仪中的棱镜需用石英制作,红外光仪中的棱镜则 常岩盐或CaF2、LiF等晶体制成。
6.4 光的色散
1 色散的特点
在真空中,光以恒定的速度传播,与光的频率无 关。然而,在通过任何物质时,光的传播速度要发 生变化,而且不同频率的光在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也不同,这一事实在折射现象中最明显地反映了了 出来,即物质的折射率与光的频率有关,折射率n取 决于真空中光速c和物质中光速u之比,即 n=c/u 这种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或介质的折射率) 随其频率(或波长)而变化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现象。1672年牛顿首先利用棱镜的色散现象,把日 光分解成了彩色光带。
n a b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六章 距离衰减理论

例二
美国纽约兴起是经济地理位置变化的结果
19 世纪初,纽约与费城、巴尔的摩、波士 顿在美国东部的地位不相上下。1825 年 580 公里长的伊利运河修通,纽约与五大 湖水系贯连,从布法罗到奥尔巴尼的运费 从每吨100 美元降低到每吨10 美元,从大 湖区运小麦到纽约的运费下降四分之三。 从此,纽约一枝独秀,超过波士顿、费城 和巴尔的摩成为全美国的首位城市。
假设条件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获取利润为目标。为了便于理论研究,杜能假设 农业在下列典型环境中经营。 (1)唯一的城市,位于平原中央。城市周围是农业用地。外层被荒地 包围。 (2)城市的农产品全部来自周围腹地,不从其它地区获得农产品。 (3)孤立国内部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输费用按马车运价计算。 (4)城市周围腹地的土地状况有均质性,各地的土壤肥力、气候等地 理条件相同。 (5)腹地内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6)农业经营者追求最大利润,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以获得最 大利润。 (7)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由农民负担。 在上述条件下,不同农业类型的农业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态分布。每 一个同心圆环状作物带到城市的最大距离受市场价格,产地生产成本 和两地间运费三个要素制约。这三个要素的变量决定利润量。 P=V-(E+T) P为利润;V为商品售价;E为生产成本;T为商品运费。生产成本 和商品售价稳定时,运费是决定利润的关键要素。
第四节 经典的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距离衰减规律 19 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形成巨大的农产品 消费市场。城市周围农业的商品率高,对 市场的依赖大。在这一背景下, 1826 年德 国经济学家杜能(1783—1850年)提出了农 业区位论。
杜中 是 杜 能农 距 能 环业 离 农 的布 衰 业 烙局 减 区 印的 规 位 随状 律 论 处况 的 所 可要 典 建 见复 型 立 。杂 模 的 得式同 多。心 。现圆 但实环 是生状 ,活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距离衰减规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科研热词 衰减 爆炸力学 数值模拟 冲击波 超压 衰减规律 聚集效应 环境振动 数值计算 散斑 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 首位联系 频域 预测分析 震动测试 集装箱运输 采矿工程 边界积分 转弯巷道 距离衰减规律 试验模态分析 试验 胡杨 网络结构 网络空间 空间相互作用 空气冲击渡 瓦斯爆炸 理论分析模型 现场试验 现场监测 现场测试 爆破震动波 爆破监测 爆破振动 爆破 爆炸场 爆炸冲击波 燃料空气炸药 热辐射 热弹性效应 热动态特性 炸药 激光物理 激光 滞后流 滚珠丝杠 混凝土 深部采场 深厚淤泥 浸泡试验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六章距离衰减理论

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方法可以考虑多种因 素对衰减的影响,从而提高预测 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距离衰减的应用领域
1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人口分布、交通状况、 经济发展等因素的空间分布和衰减关系。
2 电信和通讯
电信和通讯领域需要考虑信号传输的质量、 速度、容量等因素和衰减的关系。
3 地理信息系统
GIS中需要考虑地图数据的组织、检索、分析 和可视化,减的影响
放射性物质衰减的影响是科技和 工业进步的必然结果之一,它对 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距离衰减理论介绍
1
什么是距离衰减?
距离衰减是指随着距离的增加,某些特定属性、信号或现象以某种指数方式逐渐 变弱或消失的现象。
2
距离衰减的重要性
距离衰减理论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 护、电信、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4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需要考虑污染物的来源、传输和浓 度的空间变化和衰减规律。
距离衰减理论的挑战和限制
数据缺乏和不确定性
距离衰减方法需要大量的、可 靠的数据支持,但在实际应用 中往往存在数据缺乏和不确定 性的问题。
模型选择和评估
一些复杂场景下需要采用更复 杂的模型进行拟合,但模型选 择和评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 不确定性。
应用场景的局限性
距离衰减理论适用于特定的应 用场景和现象类型,不能简单 推广到所有情况。
总结和展望
距离衰减理论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 通讯、GIS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创新,距离衰减理论将在未来不断拓展和深入。
3
距离衰减的应用方法
距离衰减方法包括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多因素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每种方法 都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地理位置的影响
一、对区域开发的影响
地理位置是制约区域开发的重要因素。在历史上,文化和 技术有一个扩散过程。离文化和技术发源地近,接受扩散 较早。相反,离文化和技术发源地远,接受扩散较晚。 欧洲经济中心转移与地理位置有关。
13 世纪威尼斯是欧洲经济最活跃的城邦。那时丝绸之路畅通,威 尼斯处在丝绸之路西端,与远东、印度有大额贸易,是整个西欧 面向东方的门户。 15 世纪地理大发现的主力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当时奥斯曼帝国兴 起,陆上丝绸之路堵塞。开辟海上通往东方的航道时,西班牙和 葡萄牙成了前哨。不少意大利海员转到西班牙、葡萄牙谋生。 工场手工业兴起以后,经济富裕的来因河流域地位上升。位于来 茵河口的荷兰成为贸易的主要门户,逐渐超过西班牙和葡萄牙在 航海中的地位。 工业革命起源于航海便利,煤、铁资源丰富的英国。从18 世纪起, 英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
假设条件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获取利润为目标。为了便于理论研究,杜能假设 农业在下列典型环境中经营。 (1)唯一的城市,位于平原中央。城市周围是农业用地。外层被荒地 包围。 (2)城市的农产品全部来自周围腹地,不从其它地区获得农产品。 (3)孤立国内部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输费用按马车运价计算。 (4)城市周围腹地的土地状况有均质性,各地的土壤肥力、气候等地 理条件相同。 (5)腹地内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6)农业经营者追求最大利润,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以获得最 大利润。 (7)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由农民负担。 在上述条件下,不同农业类型的农业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态分布。每 一个同心圆环状作物带到城市的最大距离受市场价格,产地生产成本 和两地间运费三个要素制约。这三个要素的变量决定利润量。 P=V-(E+T) P为利润;V为商品售价;E为生产成本;T为商品运费。生产成本 和商品售价稳定时,运费是决定利润的关键要素。
二、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是物流、客流和信息流的焦点,是大量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在狭 小地域范围内的统一。城市能够在狭小的地域中集聚大量人口,建筑 物和社会经济活动,全赖良好的位置。 当一个区域需要一座城市的时候,它在什么地点诞生,决定性的因素 是位置。一座城市,只要有良好的位置,遇到天灾人祸以后,很快可 以得到重建。如飓风摧毁的中美州城市伯利兹城。 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我国古代有南船北马一说。 南方城市大都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有T 形战略、弓形战略等见解,都以城市位置的 轴线为根据。T 形战略是沿海一线与长江一线的结合。弓形战略在T 形战略基础上增添北京经武汉至广州轴线。 地理位置历史变迁是城市迁移的主要动因。城市在地理上的迁移有蠕 移和转移两类。 区域中的城市位置有中心位置和门户位置两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中心位置与门户位置的作用有区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我国不少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 心不在一处,给经济发展造成不少麻烦。
杜能农业环带
根据一些假设,杜能认为围绕一座城市,有六个同心的环 状农业地带。 第一带最接近城市:生产不易运输和不易保存的产品,主 要是牛奶和蔬菜。 第二带,生产林业产品:在杜能生活的时代,城市的主要 燃料是木柴。木柴的运输费用比谷物贵,分布的距离比谷 物近。 第三带、第四带和第五带主要生产谷物和牧草:这三个地 带,随着距离增加,经营的集约度不断降低。第三带没有 休闲地,分六区轮作,谷物占耕地面积50%。第四带分七 区轮作,谷物占三个区,休闲地占一个区。第五带分三区 轮作,休闲地、谷物、牧草各占三分之一,又称三圃制农 业。 第六带是家畜养殖业:在这一地带种植谷物的目的是供应 本地需要。谷物运到城市,距离远,运费贵,无利可图。 家畜可以赶到城市销售,运费低廉。干酪不易腐败,便于 运输,也是本区外销产品。 在第六带以外,是没有人烟的荒地。
鲁 卫 齐 秦 楚 陈 蔡 宋 晋 吴
表6-1 孔子七十二弟子分布表
国 别 弟子数 到鲁国距离(公里) 200 180 880 700 270 340 180 450 600
44 8 6 4 3 2 2 l l l
小 计
72
80(平均)
第二节 地理位置的特性—区位的基本条件,有5点
区位的概念:
五、地理位置的价值性
优异的地理位置可以促进区域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繁华, 可以对经商、办企业带来效益。——“风水”好 五口通商,开辟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个商埠。 上海鹤立鸡群,历一百余年不衰,得惠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我国许多良港,长期弃置不用。修建一条通向内地的铁路 后,很快成为商务繁忙的港口。50年代黎湛铁路建成,推 动湛江市兴旺。80 年代修建兖州到石臼所的铁路,出现 崭新的日照市。良好的经济地理位置由巨大的基本建设转 化而成。 “酒好不怕巷深”,讲的是质量对销售的决定性作用,却 忽视了位置对销售的影响。“酒好”加“巷浅”,经营更 红火。 美国埃丝黛· 劳德提出著名的“劳德”学说,其中有一条 讲柜台位置对销售的影响。他经过一周观察发现90%的妇 女走进商店后习惯先向右看。因此,他建议把色彩明快富 有吸引力的柜台放在右侧,以便抓住女士们的注意力。
Hale Waihona Puke 例一地理位置的历史性是城市迁移和兴 衰的重要原因
宋、明时期,朱仙镇与夏口(今天的汉口)、佛 山、景德齐名,称四大名镇。如今,唯有朱仙镇 衰退。原因是交通条件变化。宋明时代贾鲁河航 运畅通,朱仙镇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 极盛时人口达30 万,转运西北山货,河南牲口和 土特产,输入南方木材、瓷器、盐、糖、布匹、 粮食。后因黄河决口,贾鲁河淤浅,水运中断。 加上京汉、津浦铁路通车,华北平原上的运输网 络发生变化,朱仙镇成为闭塞的地方。
三、对工业布局和资源利用的影响
进行工业布局,先要解决大位置,建在什么地区, 哪一个省。然后解决小位置和具体厂址。全民所 有制企业布局时,大位置往往由上级主管机构经 过综合平衡决定。工业设计部门选择小位置和厂 址。 厂址选择不当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如60年代中 期军工企业“山、散、洞” (靠山、分散、隐蔽) 布局方针不太合理。 开发自然资源时,既要考察它的丰饶度,又要考 察它的位置。自然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不但与它的 丰饶度成正比,而且与它的可接近程度成正比。 按照国际标准,含铁30%以上的铁矿才有开采价 值,而在我国南京附近,含铁18%的铁矿便投入 开采,因为那里交通方便,接近消费中心,附近 铁矿缺乏。
二、距离衰减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应用
掌握距离衰减规律有助进一步认识地域分异的原由。
自然环境中,水面对小气候的影响,烟筒的污染物散布,地震烈 度的递减等,都受距离衰减规律制约。1975 年海城地震,震中烈 度9 度,沈阳烈度7 度,北京烈度4 度,长江以南不受影响。距离 震中越远,烈度越小。 社会环境中,信息的传播,商品的流通,都与距离有一定关联。 孔子有72 位大弟子,鲁国人占44 位。孔子的思想从鲁国逐步向 四周扩散 。
距离衰减规律的实质是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距离有关,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地理要素间的作用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距离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公式:
m1和m2。是主体和客体的质量;R是主体和客体的距离;G是系数。
•引申一 ——凯雷公式
•19世纪50年代,凯雷发现地域间人类活动的相互吸引力与 万有引力模式相似,据此提出居民点间的吸引公式:
standort(德),location:译为:即定位置、区位 (中)、立地(日)。涵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 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一、地理位置的综合性
地理位置是天文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的总称,是 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1)天文地理位置: 反映地表事物所在的经纬度。如,北京位于北纬39°57′,东经 116°19′,乌鲁木齐位于北纬43°47′,东经87°37′。 (2)自然地理位置: 反映地表事物与山、河、湖、海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例如, 聚落位于江的北岸,位于山的南坡。我国古代,称江河以南为阴,江 河以北为阳,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这一阴一阳,便是聚落的自然 地理位置。 (3)经济地理位置: 反映地表事物与人类活动创造的事物的相互关系,如对铁路、工厂、 城市的相互关系。
i,j 是两个居民点;I 是两个居民点间的吸引力;Dij 是两个居民点间 的距离。这一公式表明,两个居民点间的吸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与人口成正比。
引申二——零售定理 1931 年,兰利在凯雷公式的基础上提出零 售引力定理和断裂点概念:
P1 BP B
P2
P1 和P2是居民点1 和居民点2 的人口;BP 是从居民点1 到断裂点的距离;dij 是居民点1 到居民点2 的距离。零售引力定理和断裂点概 念在研究城市吸引范围时被广泛地采用。
如:从小位置比较,成都优于重庆。从大位置比较,重 庆优于成都。
四、地理位置的历史性-变化性、动态性
地理环境的变化引起地理位置的变化。 自然因素:沙漠扩张,海岸升降,河道改 流,洪水淹没,港口淤塞引起自然地理位 置的变更。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技术改进,交通网扩 展,行政区划变更,引起经济地理位置变 更。
第四节 经典的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距离衰减规律 19 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形成巨大的农产品 消费市场。城市周围农业的商品率高,对 市场的依赖大。在这一背景下, 1826 年德 国经济学家杜能(1783—1850年)提出了农 业区位论。
杜中 是 杜 能农 距 能 环业 离 农 的布 衰 业 烙局 减 区 印的 规 位 随状 律 论 处况 的 所 可要 典 建 见复 型 立 。杂 模 的 得式同 多。心 。现圆 但实环 是生状 ,活带
第六章 距离衰减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距离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地理位置的特性 第三节 地理位置的影响 第四节 经典的区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