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三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系统结构【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系统结构【圣才出品】

第10章课程与教学系统结构10.1复习笔记一、课程与教学系统概述课程与教学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共时态要素和理念、目标、内容、组织、方法与评价等历时态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

(一)课程与教学系统的要素和特征课程与教学是既有比较稳定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组合要素,又有理念、目标、内容、组织、方法和评价等时间进程要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系统。

这些要素本身变化多样且复杂,要素之间又构成了异常复杂的关系,产生着复杂难控的相互作用。

1.要素从空间结构看,组成课程与教学系统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四大要素,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如图l0-1)。

图10-l课程与教学系统的要素及结构模式图(1)教师教师作为课程研制者和教学实施的组织者,其基本作用就是在特定环境里对教育内容进行加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2)学生学生通过定向于内容的专门学习,逐步地将学习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成果。

(3)内容内容既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价值所在,也是师生间相互作用的中介。

(4)环境环境是指影响具体教育教学过程的各种条件,包括媒体、活动和狭义环境等。

教育教学环境,一般分为课堂或班级、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

2.特征课程与教学系统与一般系统有本质区别,具有以下特征:(1)独特性作为课程与教学系统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是由人类在诞生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所创造的产物,这决定了该系统的独特性。

(2)组合性组合性,是与累加性相对应的。

①两者的不同含义a.累加性特征指一个要素不论处在系统复合体内部或者外部都一样的那些特征,因而,只需要把要素在孤立状态中已知的特征和行为累加起来就可以得出。

b.组合性特征则指课程与教学系统具有依赖于系统复合体内部特有关系的特征,因此不仅必须知道要素,而且还需要知道要素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和把握这样的特征。

②两者的关系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之所以表现出“教师”独有的行为特征,是和学生、内容与环境有关的,因此在课程与教学研究中,我们既要理解和把握这些要素,又要理解和把握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学习方式)【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学习方式)【圣才出品】

第23章学习方式一、单选题1.教学模式具有()。

A.操作性B.直观性、完整性和稳定性C.完整性D.稳定性【答案】B【解析】教学模式,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及其操作体系。

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完整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2.学习方式的特点不包括()。

A.创造性B.多样性C.独立性D.科学性【答案】C【解析】学习方式,泛指各种教与学的组织实施方式,它使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根据具体学习内容,采用各种可能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以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并建构知识经验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方式具有“创新性”“主动性”“科学性”“多样性”“整体性”,以及“知行统一性”等特点。

3.角色扮演属于()。

A.简单的学习方式B.混合的学习方式C.有意义学习D.接受学习【答案】A【解析】简单学习方式,是指一种教学活动以一种学习形式开展,与具体而单一的方式和方法相联系。

如讲演、讲授、练习、提问、讨论、演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问题探究和个别指导学习等。

4.先行组织者,是()的主要策略。

A.学习方式B.自主学习C.合作学习D.有意义接受学习【答案】D【解析】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呈现学习任务本身之前,所呈现的一段引导性材料,这段材料比学习任务本身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都较高,并能与学生已有知识和观念联系起来,其作用是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条联系的桥梁。

它是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策略。

5.在自主学习中,发挥(),最终能让学生内化教师的外部言语,成为自己的老师。

A.元认知B.内部言语的作用C.教师调节D.交互性教学【答案】B【解析】当外部的教师教授策略转为学生自己掌握内部言语的能力时,教师的作用转向监控,使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主题,最终让学生能内化教师的外部言语,成为自己的老师。

6.基于任务的课堂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是()。

A.任务的结构化B.整合身份C.目标的具体化D.协作教学与评价【答案】C【解析】基于任务的课堂合作学习的步骤包括目标的具体化、任务的结构化、协作教学与评价、小组表现的监控和师生的总结与反馈五步骤。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本质【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本质【圣才出品】

第3章课程与教学本质3.1复习笔记一、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一)课程与教学影响因素的种类1.课程与教学自身因素(1)课程与教学传统课程与教学传统是课程与教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禀赋或历史限定,它决定课程与教学从哪儿来。

(2)现行课程与教学现行课程与教学是一种现实形态,是课程与教学发展的现实条件,它决定课程与教学发展从哪儿开始。

(3)课程与教学材料课程与教学材料是一种物化形态,是传统的和现行的课程与教学的一种特殊表现。

其中的教学材料,特别是课本或教科书,是主流传统的载体,表征着课程的现状。

(4)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是对传统和现状进行系统认识的成果,它源自过去和现在,但却指向未来,建构着人们的理想,决定着课程与教学发展可能和应该到哪儿去。

2.教育领域因素(1)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于教育的特殊认识结构,包括在一定社群中流行并反映了该社群在政治上、社会上、道德上和宗教上的偏好与兴趣的、相互依赖的有关教育的信念、观点、原理和思想等。

面对知识的价值问题时,教育意识形态就会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看法和行动,从而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

(2)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学制既影响课程的宏观结构、各学段关系,也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决定不同类型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性质与特点。

(3)个人知识“个人知识”指的是课程情景中的教师和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

它的主要问题包括师生的认知结构,师生的新经验如何与一般生活经验整合等。

“个人知识”不仅影响课程与教学的结构,而且决定师生是否愿意以及是否能够接受新的课程与教学。

3.学习原理(1)发展心理学原理发展心理学原理对课程的宏观结构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2)学习心理学原理学习心理学原理,不仅对微观的课程内容结构和课程形式结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且直接孕育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教育内容)【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教育内容)【圣才出品】
3.人们已经达成的共识是,现代教育内容主要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 【答案】知识 技能与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 【解析】人们对教育内容的组成成分,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现代教育内容主要由知识、 技能与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等组成。 4.当代知识概念的丰富内涵涵括了______、______、______和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 【答案】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 知识与认识者的关系 知识与社会的关系 【解析】当代知识概念,已经形成了丰富内涵,涵括了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知识与 认识者的关系、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
【答案】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 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解析】能力指使人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人格特质。能力有多 种类型:①根据表现形态不同,分为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②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则分为一 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7.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性来看,实践能力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动手操作能力 日常生活实践能力 职业活动实践能力 人际交往实践能力 【解析】实践活动有多种内容和形式,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性来看,实践能力主要 包括动手操作能力、日常生活实践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实践能力。
2.课程内容范畴的主要课题是( )。 A.课程内容的概念界定 B.课程内容的选择 C.课程内容的结构 D.课程内容的概念界定、选择和组织 【答案】D 【解析】在研制课程材料过程中,一门具体课程或科目中的内容概念界定、内容项目选 择并将其组织成一门具有连贯性的学习课程,是课程内容范畴的主要课题。
3.学校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2 / 19
圣才电子书

【答案】D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4章课程与教学理论4.1复习笔记一、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期1.简单介绍(1)时间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从学校课程与教学产生到16世纪的数千年中漫长的萌芽时期。

(2)局限性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这个时期的研究普遍是一种哲学行为,充其量是对整体教育问题加以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也就没有独立学科的出现。

(3)代表作中国的《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或末期(即公元前221年前),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论专著;古罗马昆体良所著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

2.主要特点(1)人们十分重视教育内容及其分科等问题。

在中国,有人已开始用“课程”一词来描述有关问题。

(2)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观念,经历了巨大变迁,从职能主义,到宗教道德主义,再到人文主义。

而在中国,从职能主义到了宗教人伦道德教育,就已停滞不前。

(3)课程与教学认识成果,包含在整个教育理论甚至哲学理论中,不仅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领域,就连最基本的学科、科目、课程与教学等基本概念都尚未形成。

如西方称“三艺”“四艺”或“七艺”;而中国则有“孔子以六艺教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4)教育内容的选择问题尚不突出,教育内容直接来自主流文化,课本就是经典著作。

(二)建立期1.简单介绍(1)时间课程与教学论在欧洲诞生,从出现雏形到基本成熟,经历了从l7世纪到20世纪初持续三百年的建立期。

(2)背景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社会急剧变革,大量的贫民需要接受教育,极大地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由于教师不够,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需要,产生了班级授课制,因而课程与教学理论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课程与教学论的专门的学科领域。

2.主要特点(1)拓宽了问题领域在深入探讨已有的“怎样教学”和“为什么教学”问题同时,课程与教学论加强了对“教学什么”问题的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课程与教学是什么”的新问题。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学方法【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21章教学方法21.1复习笔记一、教学方法概述(一)有效教学的概念1.定义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采用适当措施提高教学效能,同时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能,从而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影响因素有效教学取决于教师、学生及其使用的方法。

它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密切相关。

(1)教学效能感①内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功行为的主观判断。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所具有的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与信念。

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变量,教师教学效能感一般包含两个成分:a.一般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学和教的关系、对教学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等一般性问题的主观判断。

b.个人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期待。

②影响因素教师行为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以及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③培养的途径教学中设法让教师多体验成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多进行积极有效的言语鼓励;提高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引导教师进行积极的归因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④与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的区别a.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监督;b.教学策略指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c.教学行为是教学策略的外显;d.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育观念的核心成分,教育观念是教学监控能力的心理背景,教学策略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水平的指标,教学行为是体现教师素质的客观指标。

(2)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①定义教学风格是指教师个人的态度、价值、个性、先前的经验以及资源的可用性相整合的结果。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②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关系a.学习风格需适应教学风格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以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b.教学风格需适用于学习风格教师必须采取相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适应各个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章节题库(课程规划与设计)【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章节题库(课程规划与设计)【圣才出品】

第12章课程规划与设计一、单选题1.课程设计是课程规划的()。

A.结果或产品B.过程C.活动D.重点【答案】A【解析】课程设计既指课程规划,即研制课程实施计划的过程,又指课程规划过程的产品,即独立存在的实体和课程决策过程的结果。

2.课程设计是包含()于一体的概念。

A.教师和学生B.学校和社会C.过程和产物D.学校和家庭【答案】C【解析】课程设计作为特定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设计课程的活动,此时,“设计”为动词,课程设计也就是课程规划;二是指这种设计活动的产品,此时,“设计”为名词,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课程方案”。

因此,课程设计是包含过程和产品于一体的概念。

3.课程设计的两个基本维度是()。

A.范围和顺序B.广度和深度C.水平组织和垂直组织D.关联性和平衡性【答案】C【解析】课程设计,就是对课程的各种内容进行组织与开发,所以有水平组织和垂直组织两个基本维度。

课程设计的水平组织,涉及课程及其内容的横向安排,要求课程工作者形成“范围”和“整合”观念;垂直组织,则聚焦于顺序性和连续性,关涉课程成分的纵向排列。

4.课程设计的范围维度,主要指课程内容的()。

A.范围和顺序B.关联性和平衡性C.水平组织和垂直组织D.广度和深度【答案】D【解析】范围,关涉课程的垂直结构,主要指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课程内容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各种各样促进学生致力于学习的教育经验。

5.属于学习者中心设计的是()。

A.大范围设计B.核心设计C.生活领域设计D.活动经验设计【答案】D【解析】活动经验设计属于学习者中心设计。

它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产物,主张以儿童的兴趣、动机和需要为中心设计课程。

6.核心设计属于()。

A.学科中心设计B.学习者中心设计C.问题中心设计D.活动经验设计【答案】C【解析】问题中心设计,是指把重点放在现实中个人与社会生存和发展问题上的课程设计。

一般来说,这一类设计基本上要预先计划。

问题中心设计可以分为生活领域设计和核心设计两类。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校本课程开发)【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校本课程开发)【圣才出品】

第17章校本课程开发一、单选题1.当代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向是()。

A.中央集权B.地方分权C.学校自主D.课程分权【答案】D【解析】权利过分集中和分散都不利于教育计划的实施,改革的目的是试图根据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集权和分权之间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和最佳的结合点与生长点,即为课程分权。

2.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有()。

A.校长和教师B.教师和课程专家C.校长、教师和课程专家D.学校师生员工、教育行政官员、家长、校外专家及社区人士等【答案】D【解析】校本课程开发是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课程决策过程,反映了他们的需求和智慧,有助于实现教育决策特别是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3.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的课程决策过程。

A.开放民主B.教师C.学校D.校长【答案】A【解析】校本课程开发是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课程决策过程,反映了他们的需求和智慧,有助于实现教育决策特别是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4.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从开发主体、开发范围和()三个维度进行分类。

A.参与时间B.活动方式C.学校内部自发D.学校外部指令【答案】B【解析】根据开发主体、开发范围、活动方式三个维度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类,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网络结构。

5.以分析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为主要依据来开发校本课程的模式属于()。

A.情境分析模式B.学生需求模式C.问题解决模式D.目标主导模式【答案】A【解析】情境分析模式是指校本课程开发以分析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为主要依据和核心的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应该优先考虑学校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开发什么样的课程。

6.补充课程包括()。

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B.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C.集体提升课程与个别提升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答案】C【解析】补充课程包括群体性提升课程和个别性提升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章教学方法
21.1复习笔记
一、教学方法概述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1.定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采用适当措施提高教学效能,同时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能,从而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影响因素
有效教学取决于教师、学生及其使用的方法。

它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密切相关。

(1)教学效能感
①内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功行为的主观判断。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所具有的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与信念。

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变量,教师教学效能感一般包含两个成分:a.一般教学效能感
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学和教的关系、对教学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等一般性问题的主观判断。

b.个人教学效能感
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期待。

②影响因素
教师行为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以及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③培养的途径
教学中设法让教师多体验成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多进行积极有效的言语鼓励;提高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引导教师进行积极的归因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④与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的区别
a.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监督;
b.教学策略指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
c.教学行为是教学策略的外显;
d.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育观念的核心成分,教育观念是教学监控能力的心理背景,教学策略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水平的指标,教学行为是体现教师素质的客观指标。

(2)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
①定义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个人的态度、价值、个性、先前的经验以及资源的可用性相整合的结果。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②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关系
a.学习风格需适应教学风格
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以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
b.教学风格需适用于学习风格
教师必须采取相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适应各个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c.教学风格需灵活化
在一个班级中,教师不可能兼顾所有学生。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注意学生的言行举
止,创设能促进学生最快进步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能够灵活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

3.有效教学的发展
学习理论从行为取向到认知取向再到情境取向的变革,促使有效教学呈现出从“教师中心取向”到“学生中心取向”再到“生态化取向”的发展趋势。

这三种取向的有效教学,各有侧重,能够在多样化的教育实践中,发挥其独到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同时彼此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1)教师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
①研究基础
教师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决定作用,强调学生的客观行为的建立与改善,使学习结果外显。

教师以相应的教学手段作为外部刺激,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很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②研究主张
教师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主张“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和“对知识与技能进行个别化的定量评估”,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建构。

(2)学生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
①研究基础
学生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指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通过学生的认知、态度、自我调节等中介过程起作用,学生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获得与应用的过程,强调学生已有经验、学习策略和基本认知能力等在认知建构中的作用。

②研究主张
学生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主张创设有助于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开放式环境,提供与认知发展水平相符、有利于能力形成的、有组织的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等进行扩展性和表现性的评估。

(3)生态化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
①研究基础
生态化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情境认知,主张有效教学应该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置于开放性的、与外界不断互动的生态化的系统中来考虑。

②研究主张
a.主张情境是整个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
b.主张学习在实质上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及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与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
c.主张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提供包含着活动参与方式和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对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多元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发展
1.教学方法观的演变
(1)教学方法观的历史演变
价值观的转变促进了教学观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教学方法观的嬗变。

①文艺复兴后
在人类的价值观从以神为本转到了以人为本,进而又从成人本位转到了儿童本位的背景
下,教学观念从以神为中心转到了以儿童为中心。

②中世纪
占支配地位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神的虔诚的信徒,以凌驾于现世之上的神为中心。

它实质上是一种世界的终极关怀。

③科技兴起后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工业生产不断扩大,教育教学目标转向使儿童有一技之长,掌握进工厂当工人必需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典型的社会经济价值取向。

(2)西方教学方法观的演变
①西方教育界在古代重视和提倡的是教法;
②随着学习心理学的兴起,转到重视和倡导学法;
③为批判教法和倡导学法提出了教与学的方法;
④20世纪中期,人们更多的是使用教学,相应地在方法上强调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强调教学中的引导特性,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倡和使用教学方法。

(3)我国教学方法观的演变
①20世纪初,随着西方进步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人们开始重视和提倡教学方法;
②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首倡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③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传统教学方法观开展了批判,在理论上开始重视和提倡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与内容、目标的关系
(1)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学生学习规律。

因此,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反之,教学方法一旦选定之后,却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它会对教学内容产生重大的反作用。

(2)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并非是线性关系
教学方法并非仅仅与内容具有线性关系,仅仅考虑内容(学科)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是不够的。

教学方法“必须在构成一切教育学现象的基本目标、内容、方法的关系之中加以研究”。

(3)目标范畴是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
一切教育现象、教学过程得以形成的基点就是目标,所以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不是内容的范畴,而是目标的范畴。

(4)方法、内容与目标是多向和多样的网络结构关系
同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来实现,而同一种内容和同一种方法,可以实现不同的目标。

所以在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之间,目标和内容分别地制约着方法,而“目标—内容”关系则决定着方法;而方法,只是传递内容和实现目标的可供选择的工具。

3.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1)教学方法的内涵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有效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法
教法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
②学法
学法是指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发展个性过程中使用的方式;
③教与学方法
教与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式和学生在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