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_莫里森小说_宠儿_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合集下载

一个无意识主体的主体性追寻——托尼·莫里森《宠儿》的拉康式解读的开题报告

一个无意识主体的主体性追寻——托尼·莫里森《宠儿》的拉康式解读的开题报告

一个无意识主体的主体性追寻——托尼·莫里森《宠儿》的拉康式解读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色彩。

《宠儿》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非裔美国女性文学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拉康的视角出发,探讨小说中主人公的无意识主体性追寻,以及其对种族和性别困境的解构。

2. 研究意义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深受文学、社会、政治等领域的影响,能够用来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行为和意识流等方面的表现。

《宠儿》虽然强调了种族和性别问题,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主人公的无意识追寻,这与拉康的无意识主体性概念相关。

对小说进行拉康式解读,能够为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主人公的种族和性别困境,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

3. 研究方法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

本论文将采用拉康的理论框架,结合文本分析和唯象心理学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主人公的无意识主体性追寻拉康认为,人的无意识是受到社会语言结构的支配,个体的的主体是在符号秩序中形成的。

主人公珍妮是一个黑人家庭的孩子,她的无意识和母亲的语言和经验深刻相关,而母亲的经验又是受到社会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影响的。

本文将从珍妮的无意识反应和行为表现方面,探讨她对种族和性别问题的认识和追求。

(2)种族和性别困境的解构珍妮在小说中经历了种族歧视、家庭暴力、性侵犯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她深陷于种族和性别困境之中。

但拉康认为,个体的主体性是可以通过知识的修辞来建构的。

本论文将探讨珍妮如何通过知识的获取和内在自我表达来解构种族和性别困境。

(3)文化和社会的多元性本文将从拉康的复制和认同理论出发,探讨种族和性别认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拉康认为,个体主体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别人的经验和认同,而是通过文化和社会多元的经验和认同建构而成的。

本论文将探讨珍妮如何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认同来建立独特的主体性,同时也为其他种族和性别困境的人提供启示。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象征含义解析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象征含义解析

托妮·莫⾥森《宠⼉》的象征含义解析2019-06-02⼩说《宠⼉》是美国⿊⼈⼥作家托妮·莫⾥森的代表作,讲述了⿊奴塞丝等在“甜蜜之家”的悲惨遭遇。

为了能够逃离痛苦的深渊,她不惜铤⽽⾛险踏上逃亡之路。

最终,逃亡的奴⾪仍旧没有能够摆脱奴⾪主的追捕,为了不让⾃⼰的孩⼦和⾃⼰⼀样遭受奴⾪主的迫害,塞丝毅然决然地杀死了⾃⼰的孩⼦。

多年来,成为⿁魂的孩⼦“宠⼉”返回⼈间向⾃⼰的母亲塞丝追讨性命。

在⼩说的结尾,⽣活在⿊⼈社区的妇⼥共同努⼒终于将“宠⼉”赶⾛,塞丝终于摆脱了折磨⾃⼰的⿁魂。

⼀、跨越时空的“宠⼉”“《宠⼉》出版的时间是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

虽然当时奴⾪制已经从法律上被废除了,但是它对⿊⼈造成的⼼理创伤却是巨⼤的。

在《时代》杂志邦妮·安杰罗对莫⾥森的采访中,她曾谈到美国⼈试图抑制有关奴⾪制的愿望。

根据莫⾥森的看法,在美国对⾮洲⼈和美籍⾮洲⼈奴役的那段历史是‘书中⼈物不想记忆的,我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

”[1]正如出现在⼩说中的塞丝和保罗·D⼀样,对于这样⼀段不堪回⾸的历史,很多⼈选择了回避,即便是曾经遭受了严重伤害的⿊⼈群体也不愿意直接⾯对悲伤的过去。

但莫⾥森没有遗忘,她⽤⾃⼰⼿中的笔去直接记述了美国社会曾经上演的⼈间悲剧,迫使阅读⼩说的读者承认奴⾪制度曾经存在过,并且这⼀制度所产⽣的后继影响仍旧在美国社会中存在着。

为了能够让不愿意⾯对历史的读者接受⾃⼰的作品,莫⾥斯采取了全新的策略,这就是彻底改造“宠⼉”的⾯貌。

⼩说《宠⼉》所讲述的故事是以美国历史上真实发⽣的事件改编的,这是⼀段美国历史的⿊暗岁⽉,不仅在⿊⼈族群的⾁体和⼼灵中投下了阴影,也深深地打击了美利坚民族的灵魂。

在莫⾥森的笔下,“宠⼉”更多地被理解为⿁魂,但她的⾝上并⾮没有⼀丝⼀毫的⼈类特征。

我们认为正是由于作者将“宠⼉”描绘成为既具有⿁魂特征的存在,⼜似乎保留着⼈类特性,使得“宠⼉”不再是某⼀历史事件中被杀害的婴⼉,⽽是跨越时空的“宠⼉”。

里森《宠儿》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里森《宠儿》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宠儿》中的女性人物有几个重要的角色,包括母亲、丽特、艾米丽、贝琳达等。

首先,母亲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女性人物之一,她是主人公的养母。

在小说中,母亲代表着传统的妇女角色,她在家庭中扮演了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角色。

母亲的性格也很传统,她安静、温柔、敦厚,有着无限的耐心和爱心,她为了帮助主人公克服困难,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

其次,丽特是一个非常自由和独立的女性。

她有很多自由的想法和行为,这与当时的社会习俗大相径庭。

丽特尝试自己的巨大能力,在男权社会中闯出一片天。

她对爱情的追求也颇有自己的主见,她爱上了主人公,最终追求到了自己的爱情。

再次,艾米丽是一个另类女性,她是一个性取向为同性恋的女性。

在小说中,她对自己感到非常自豪,不愿因为自己的性向而自厌。

她支持女权主义,建立了自己的事业而不必依靠男性。

最后,贝琳达是一个充满独立和意志的女性。

她有强烈的愿望,希望成为自己一生的女性,她不愿意被任何人所支配。

在反对主人公的同时,她也试图追求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表现出了她对自立、自由和坚强的独立性。

综上所述,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她们中有传统的妇女角色,也有不受传统束缚的自由女性。


时,所有这些女性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追求,她们尝试挑战和改变社会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框架。

《宠儿》文学分析——女性主义

《宠儿》文学分析——女性主义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 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的黑人女作家,她主要关注 “种族”和“女性”这两大 主题,从女性的角度细致地 剖析黑人女性所受到的种族 和性别的双重压迫,给予黑 人女性极大的关怀和帮助。 “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够 进入那些非黑人和非女性所 不能进入的情感与感受的广 阔领域。”在《宠儿》中, 作者用残酷的故事阐释了夹 缝中生存的美国黑人女性独 特的自我意识并以此探求黑 人女性的出路,展现了她作 为女性主义者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形象 作为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在《宠儿》中为我们讲述了塞丝 杀婴的故事,她塑造的不再是温良淑德的“家庭天使”,而 是在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下奋力抗争的“恶女人”,深刻地 体现了主人公的女性解放意识,也表达了作家自己的女性主 义立场。 相比较而言,祖母贝比・萨格斯是一个极为传统的美国黑人 女性,她也有着所有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她曾说过:“在 这个国家里,没有一座房子不是从地板到房梁都塞满了黑人 死鬼的悲伤。”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默默隐忍的女性,在“林 间空地”进行“布道”时,号召她的黑人同胞们热爱自己的 肉体,“比眼睛比脚更热爱。比呼吸自由空气的肺更热爱。 比你保存生命的子宫和你创造生命的私处更热爱,现在听我 说,爱你的心。因为这才是价值所在”。这种对身体的热爱 是对身体本能的爱抚和赞颂,是对黑人女性自身顽强生命力 的认知和感叹,更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角度二:小说主题
小说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黑奴们在奴隶制下所 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这 些黑奴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与伤害,这些 伤害阻碍了他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 然而在作者看来,女性主义者还应献身于黑人 的民族事业,维护民族的整体性。所以小说不 单单停留在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 压迫,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写女性经验,在抨击 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或者主要反映 黑人妇女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斗争 ——主题 升华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
首先得说,这书里的故事就像一把锐利的钩子,一下子就把我给勾住了。

讲的是奴隶制时期那些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事儿。

塞丝,这个女主人公,她的经历就像是被命运无情地扔到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里,出来的时候已经是遍体鳞伤,但又顽强得如同荒野里的荆棘。

莫里森写那些奴隶的生活啊,真的是细致入微到让人害怕。

就好像她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通往黑暗过去的大门,里面弥漫着血腥、绝望和无尽的屈辱。

那些白人奴隶主就像是一群恶魔,在无辜的黑人身上肆意践踏他们的尊严和生命。

塞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再遭受奴隶制的折磨,居然选择亲手杀掉自己的孩子,这得是怎样一种深沉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母爱啊!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心里就像被重重地捶了一下,这简直是对奴隶制最悲愤的控诉。

再说宠儿这个角色,她就像一个神秘的幽灵,从过去的黑暗中飘然而至,搅乱了所有人的生活。

她到底是塞丝死去女儿的冤魂归来,还是塞丝心中愧疚和痛苦的具象化呢?莫里森就这么巧妙地让这个人物模棱两可,就像在雾里给我们看一个若隐若现的影子,让我们不断地去猜测、去思考。

我感觉宠儿就像一个漩涡,把所有人的秘密、痛苦和希望都卷了进去。

而且这书的语言也特别有味道,就像是从黑人民间故事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奇花异草。

有时候它是那种沉重的、压抑的,就像暴风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的天空;有时候又突然变得充满诗意,像在黑暗中透出的一丝温暖的阳光。

莫里森用词可太有讲究了,那些描写奴隶们情感的词汇,仿佛能让我直接摸到他们颤抖的灵魂。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托妮-莫里森《宠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导语】:《宠儿》是托妮·莫里森写的一部小说,关于《宠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宠儿化作肉身

莫里森:“使其真实的目的在于使历史可能, 使记忆真实——如果有人走进你的家门,坐 在你桌边,你就不得不去思考,不管她们可 能是什么?”
宠儿的叙事功能
廖炳惠: “莫里森运用小说中被杀害的小孩的灵魂向 母亲质疑这种直接的叙事策略,使人置身于 暴力与种族歧视的机制下,观看人如何在行 为和抉择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伦理与道德责 任,并利用语言的反省,来加深我们对人的 限制,以及多种选择之可能性 深刻探讨。

莫里森的作品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所罗门之歌》 之歌中,派特拉平坦、没有肚脐眼的腹部;戴德一世的鬼魂; 奶娃与神话小说中寻宝人经历相似的自我发现之旅;取材于 黑奴传说的“飞回非洲的黑人”;《柏油娃儿》中来自非洲 的“柏油夫人”这些超现实因素及黑人传说和神话,为莫里 森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和魔幻色彩。莫里森的语言吸取了 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看似简单却幽默,机智。那是经过精 雕细琢之后又不留痕迹的文学语言。她的作品还随处可见色 彩和音乐的意想,语言的美感更是得到了加强。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 埃利森和詹姆 斯· 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 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 ,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 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 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 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 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一、《宠儿》: 美国黑人历史的重写



LindaKrumholz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重新定义了美国历史。小说 中很明显具有历史的视角:莫里森通过非裔-美国奴 隶的行为和意识建构了历史,而不是通过白人主流 阶级的视角来建构历史。” “历史的方法论在《宠儿》中采用了另一种重要的 转变,即制造历史为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形 成了一个治愈心灵创伤的过程。” ——《〈宠儿〉评论文集》107页

从精神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从精神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二 、精神 污染
《宠J1) 中的女主人 公名 字 Ⅱq塞丝 ,它 讲述 的 是 1855年身 怀六 甲 的黑人 女 奴 塞丝 为躲 避 “甜 蜜 之家 ” 庄 园主 的侄 子 ,“学校老 师 ” 的凌辱 和 残酷
剥削 ,只身一 人逃 亡至辛 辛 那 提城郊 的蓝石 路 124 号 。路 上在 白人 女 孩 爱 弥 ·丹 芙 的帮 助 下 产 下 一 女 。在 与非 蓄奴州 已成为 自由人 的婆 婆萨格斯 团聚 28天后 ,被迫来 的奴 隶 主 “学 校老师 ” 带 人包 围。 情 急之下 ,塞丝 毅然 决然 地将 已会爬走 的一岁左 右 的大女儿 的喉咙 割断 。对 塞丝来说 ,能够 让 自己的 孩 子免受 奴役 的唯一 安全 的地方 就是天 堂 ,因此她 杀 害 了亲 生女儿 。她 宁愿 自己永远 背 负 着 “杀 子 ” 的罪 名 ,也 不愿 让 她 的 女儿 再 像 她 一 样 遭 到 “学 校 老师” 毫无 人性 的凌辱 和压 榨 。
收 稿 日期 :2010~l1 10 作者简介 :于 洋(1987一 ),女 ,黑龙江尚志人 ,硕 士研究生 ,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
8…
州 G…

于 洋 :从精神 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托尼 ·莫里森的 《宠儿》
关键 词 :《宠儿 》; 自然 ;文 化 ;精 神 生 态 中图 分 类 号 :I 106 文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号 :1672-5409(2011)01-0108-02
1993年 ,托尼 ·莫里 森 获得 了诺 贝尔文 学 奖 。 作 为获此殊 荣 的第 一 位美 国非 裔女性 ,她 的成功 表 明美 国非裔 文学 经典在 美 国文坛乃 至世 界文坛 历 史 地位的永久性确立。其作品 《宠JI)于 1988年荣 获普 利策奖 和 F·肯 尼 迪 奖 ,为莫 里 森 1993年 荣 获诺 贝尔 文学奖 奠定 了基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8年第2期(总第123期)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马应心(德州学院,山东德州 253023)收稿时间:2007212210作者简介:马应心(1966-),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外事处处长,副教授,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西方文化。

摘要: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宠儿》的叙述中从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挖掘了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黑人女性摆脱梦靥般悲惨命运,追求解放与独立的强烈愿望。

本文从生态女权主义观点解读该部小说,提供了理解托尼・莫里森小说的新视角。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生态女权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8)02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重要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宠儿》是美国黑人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已经跻身现代文学经典之列,西方许多大学文学系的现代派文学、意识流小说、黑人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等课程均将其选入必读书目。

一直以来,研究者多从重写非洲文化,表现族裔话语的角度解读这部现代经典,而很少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

因此,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对《宠儿》进行新的解读。

一生态女权主义(ecofeminism )一词是由法国女权主义者弗朗索瓦・德・伊奥布妮在《女性主义抑或死亡》(La Feminism ou la mort )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她把生态理论和女权理论结合在一起,揭示了自然和女性之间某种天然的联系。

伊奥布妮指出,父权制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一方的解放不能脱离另一方的解放。

(G ates ,1998:15-17)在文学中,女性被“自然化”、自然被“女性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女性主义和生态问题之间存在着概念、象征和语言的联系。

自此,生态女权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态度在西方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特别是妇女)从各个角度切入到这一思想态度中,包括环境运动、非传统政治以及女权主义的精神运动,但伊奥布妮的作品仍被视为西方生态女权主义观点的重要先驱。

(金莉,2004)生态女权主义一般认为,在自然造化中,有两种现象非常相似:一种是女性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生儿育女,并把食物转化成乳汁哺养他们,另一种是大地循环往复生产出丰硕物产,并提供一个复杂的容纳生命的生物圈,自然和女性的这种明显联系使它们在某一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总是遭遇着相同的命运,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象征的和政治的关系。

在父权社会建构起来的权力体系中,女性和自然同处于被对象化、他者化的客体地位,是男性主体利用、征服的对象。

因此生态女权主义首先要质疑、解构和颠覆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宇宙观,倡导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建设人的精神生态,它同时也质疑、解构和颠覆父权制中心文化。

女性对自然表现出更多的关爱,因此社会应赋予女性更多的权力,以此来矫正男权社会的偏见。

二莫里森的作品始终以表现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深入到黑人的灵魂深处,关注人物的精神状态。

自然在莫里森的笔下既是白人压迫黑人的工具,又是黑人快乐和希望的源泉,她从黑人的独特视角强调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自然意象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映射人与自然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种族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芭芭拉・克瑞斯蒂安指出:“在当代美国小说家201当中很少有人像莫里森这位黑人女性作家那样,在小说中自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对自然的理解不仅仅使人物了解自我至关重要,而且对莫里森叙述的故事及其叙事方式意义重大。

”(Christian,2002: 75)《宠儿》的主要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女黑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州的一座庄园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循踪追至;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的一个女儿。

18年后奴隶制早已废除,而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来,以自己的出现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

这部作品记述的是美国黑人从奴隶走向自由人的心路历程。

托尼・莫里森苦苦思索:在背负那么沉重的历史的情况下,黑人们如何才能作为一个民族在美国生存下去呢?小说让在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女性承担民族寻找自我、塑造形象的重任,经过种种心灵和肉体的磨难,黑人终于从民族悲剧中崛起,打破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隔离,找到了生存和希望之路,共同建立了和谐的精神家园。

在非洲传统中,植物被认为是人与神之间的媒介,人可以通过植物获得神的启示和力量,它们是人生命力的源泉,是心灵的依托。

托尼・莫里森让她笔下的主人公从植物中获得生存下去的力量,让植物引导他们从毁灭走向新生。

在《宠儿》的开头,自由的塞丝正走在美丽的田野上,可是她的眼前不断地闪现着巨大美丽的梧桐树的景象,黑人奴隶小伙子的尸体被吊在美丽的梧桐树上,她也目睹了黑奴西克索逃跑被白人抓住,被捆在树上活活烧死。

在这里,美丽的梧桐树成了黑人的死亡之树,自然在这里成了死亡的象征。

在奴隶制盛行的时候,奴隶们整日劳作在田野上,田野上茂盛的植物不可避免地成为黑人苦难的见证和象征。

在塞丝被“学校老师”的两个侄子按倒在地,吸走了她喂养女儿的奶水后,塞丝向前奴隶主加纳的夫人告状,但遭到了疯狂的鞭笞,在后背上留下了很大的疤痕。

它是奴隶制给塞丝造成的身体上的创伤,塞丝把自己背上的伤疤比作“树”,“我后背上有棵树,家里有个鬼,除了我怀里抱着的女儿我什么都没有了”。

(莫里森,1996:18)在这里,“树”的意象一方面深刻地揭示了白人男性疯狂虐待、摧残女性和肆意破坏、摧残自然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像树一样的疤痕,也使塞丝联想到自然之树的美景,使其摆脱不堪回首的往事,幻想一种新的生活。

美国女作家苏珊・格里芬在《女人与自然:女人心底的怒号》中指出:“我们能够战胜那些贬低自然、物质、身体和女人的思想;但只有女人学会为自己和自然讲话才行。

”(格里芬,1978:381)如同自然处于失语的状态,只有当塞丝打破沉默,参与叙述其惨淡的人生时,“树”的深层内涵与象征意义才逐渐凸显出来。

在塞丝与保罗・D的对话中,塞丝提到了她背上的树;为塞丝接生的白人女孩爱弥也把塞丝背上的伤疤比作“苦樱树”,有树干,有枝杈,有花,有叶。

“看哪,这是树干———通红通红的,朝外翻开,尽是汁儿。

从这儿分杈,你有好多好多的树枝,好像还有树叶,还有这些,要不是花才怪呢。

小小的樱桃花,真白!你背上有一整棵树,正开花呢……”(莫里森, 1996:79)在这里,莫里森把塞丝的惨痛经历与自然的美结合在一起,用自然的力量帮助她摆脱不堪回首的往事,向往新的生活。

表现了自然不仅能抚平黑人心灵的创伤,也给他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白人女孩对黑人的无私帮助,也体现了人类超越种族界限的仁爱之心,是对普遍人性的讴歌。

在塞丝的另一个女儿丹芙了解到母亲杀子之举后,内心充满恐惧,她躲进一个由五丛黄杨灌木交错而形成的圆而空的树屋里,“在生机勃勃的绿墙的遮蔽和保护下,她感到成熟、清醒,而拯救就如同愿望一样唾手可得”。

(莫里森,1996:35)在树屋的蔽护和陪伴下,丹芙获得心灵的宁静并逐渐变得成熟,她积极寻找黑人群体来帮助自己的母亲。

众人的帮助温暖了丹芙,也使她变得坚强和自信,她找到了一份工作来养活母亲和自己,也体现了她具备黑人新女性勇于担当责任的毅力。

在这里托尼・莫里森表达了黑人女性只有像男性一样坚强,追求经济的独立,才能摆脱心灵的困扰,获得精神的独立,在丹芙身上可以看到黑人女性的希望。

为了摆脱男权社会对女性歧视导致的生态伦理困境,生态女权主义提出一种爱护伦理学:强调爱护、关护、信任、友谊、平等及可持续性等价值,以爱护取代权利和责任,以关联取代分离,以协同取代冲突,建构“一种能使男性和女性的才能得到充分发301挥,基于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完整保持之上”的“道德价值和社会结构”。

(金莉,2004)塞丝的婆婆贝比花了几乎一生的时间才发现自己的身份,迈开了黑人女性确立自身主体意识的第一步。

她在林间空地布道时大声号召黑人们一定要爱自己的手、脚、头和内脏,黑人们在林间大声宣泄,林间圣地滋养了他们的心灵,给他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当塞丝深深陷入被幽灵困扰的绝境时,团结起来的黑人在她门前大声叫喊,就像在林间圣地激起的热量,震撼了塞丝,赶走了她心中的幽灵,使她获得了心中的平静。

林间圣地成为黑人情感和精神启迪的源泉。

纵览全篇,《宠儿》体现了生态女权主义的精神实质,讴歌了人性和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了女性与自然的认同,对自然与黑人关系的挖掘贯穿小说始终,从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作者追求女性,尤其黑人女性战胜天灾人祸,解放自己,解放自然的强烈愿望,为整个黑人民族找到了生存和希望之路。

参考文献[1]Christian B.C ommunity and nature:the novels ofT oni M orris on[A].In Bloom,H.(ed).Toni Mor2 rison[C].Philadelphia:Chelsea H ouse Publishes, 2002.[2]G ates,B.T.A root of ecofeminism[A].In G aard,G.&Patrick D.M.(eds.).Eco feminist Literary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C].Urbana and Chicag 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8.[3]金莉.生态女权主义[J].外国文学,2004,(5):57-59.[4]苏珊・格里芬.妇女与自然:女人心底的怒号[M].纽约:Harper&R ow,1978.[5]托尼・莫里森.宠儿[M].潘岳、雷格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An E cofeminist R eading of Toni Morrison’s BelovedMA Y ing2xin(F oreign A ffairs O ffice,Dezhou University,Dezhou253023,China)Abstract:In Beloved,T oni M orris on,through excav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and nature from the pecu2 liar angle of a w oman writer,dem onstrates the strong desire of black w omen to get rid of the miserable fate of slavery and pursue liberation and independence.The paper provides a new way of reading the novel by adopting ecofeminist view.K ey w ords:T oni M orris on;Beloved;ecofeminist4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