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合集下载

最新: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

最新: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

最新: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 ) 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是全球范围内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是欠发达以及发展中国家儿童感染性腹泻致死的主要病种,发展中国家的罹患水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菌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一步规范菌痢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菌体短小,无芽抱,无荚膜,无鞭毛, 有菌毛,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

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志贺菌属分为4种血清群: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 , A群I福氏志贺菌(S.flexneri ,B 群1鲍氏志贺菌(S.boydii ,C 群)、宋内志贺菌(S.sonnei , D群〉不同血清群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一,痢疾志贺菌最为严重,可引起中毒型痢疾,而宋内志贺菌与鲍氏志贺菌感染致泻的症状则较轻。

福氏志贺菌感染后较易转为慢性。

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

志贺菌可以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等。

外毒素又称志贺毒素,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

志贺菌生存能力较强,最适生长温度为37 ,最适PH为7.2 ~ 7.4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弱,对紫外线、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通过手、食物和水等经口摄入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为高发人群。

儿童、老年人和营养不良者较易出现重症和死亡。

部分成人感染后可无症状。

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

不同血清群间无交叉保护性免疫。

三、发病机制志贺菌进入下消化道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进入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 进而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固有层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充血,炎症细胞浸润, 血浆渗出,进而导致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细菌性痢疾是由致病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疾病传播至关重要。

以下是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1. 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患者通常表现为腹泻、腹痛和发热。

腹泻通常是水样或者黏液血性,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的症状。

发热常伴有寒战和全身不适感。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

2. 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粪便常规检查通常呈现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和隐血阳性。

(2)细菌培养,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氏菌等,可以确诊细菌性痢疾。

3. 影像学检查。

在一些病例中,可以通过腹部X光、CT或者MRI检查,发现肠道病变,如肠壁增厚、肠腔变窄等,这些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细菌性痢疾。

4. 免疫学检查。

(1)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沙门菌、志贺氏菌等致病菌的抗体水平,可以帮助诊断细菌性痢疾。

(2)免疫组化检查,在一些病例中,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发现肠道组织中的病原菌抗原,从而确诊细菌性痢疾。

5. 分子生物学检查。

近年来,PCR技术的发展为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检测特定的致病菌DNA,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细菌性痢疾。

综上所述,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的综合分析。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及时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于临床医生诊断细菌性痢疾有所帮助。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痢疾是一种由肠道内感染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疾病。

在发展中国家,痢疾是最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每年造成数千人死亡。

痢疾可分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其中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

本文将会对细菌性痢疾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病原体简介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志贺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肠道杆菌科。

在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中均有发现。

志贺氏菌具有较强的毒力,能够引起中毒症状和急性肠道炎症。

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因脱水和继发感染而死亡。

二、传播途径与发病机制志贺氏菌主要通过食物、饮水等途径传播。

这种细菌特别容易在水中存活,所以污染的水源是痢疾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此外,志贺氏菌也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特别是在不洁卫生条件下,如厕所、医院和托儿所等公共场所。

患有细菌性痢疾的人会排出大量的病原体,病原体可以通过粪便、呕吐物、尿液、血液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

由于志贺氏菌能够在肠道中附着和繁殖,使得肠黏膜受到炎症的攻击,进而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坏死。

炎症反应也会引起肠壁的水分、电解质的积聚,最终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患者可能因失去过多的水分和电解质而引起严重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三、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不一致,轻者可能只有轻微的腹泻,而其他人则可能有痉挛性腹痛、血便、热等症状。

经常伴随的血便是细菌性痢疾的特征,呈现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只有呈现黏液状的便便。

大约20%-50%的感染患者会出现腹泻、呕吐、高热、全身乏力、脱水等严重症状。

病程通常为1-3周,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四、治疗方法细菌性痢疾需要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案,包括症状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和液体补充等。

首要任务是保持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的供应,这通常需要口服或静脉注射液体。

对于脱水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对于志贺氏菌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包括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急性菌痢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大便。

慢性菌痢一般不发热,以长期腹泻为主。

【诊断标准】潜伏期为数小时~7天。

一般为1~2天。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可全年发病,以夏秋季多见;病前一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慢性菌痢可有急性发作史。

(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1)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每日排便10~20次,呈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左下腹有压痛。

儿童可有惊厥。

(2)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每日少于10次,便呈糊状或水样状,含少量粘液,常无脓血。

(3)重型:起病急骤,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恶心、呕吐等,呈脓血样便,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可有脱水表现,甚至澹妄,惊厥。

(4)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重度毒血症症状,以休克和脑病(频繁惊厥、昏迷、瞳孔改变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常无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中毒型菌痢又可细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三型。

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月不愈者为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粪便可带粘液,或呈脓血便。

(2)急性发作型:类似急性菌痢,大便次数增多,呈脓血便。

可反复发作。

(3)慢性隐匿型:常无明显肠道症状,但粪便培养仍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仍有明显病变。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粪便常规检查:典型者无粪质,量少,呈鲜红粘冻状,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3.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4.乙状结肠镜检查:急性期可见结肠粘膜普遍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

慢性病人可见肠粘膜增厚及息肉形成。

5.其他重型、中毒型菌痢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多渣、不易消化食物。

细菌性痢疾治疗

细菌性痢疾治疗

细菌性痢疾治疗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两方面。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主要是指针对细菌性痢疾的症状进行治疗。

例如,腹泻和腹痛时可以采用止泻药和止痛药;发热时可以采用退烧药。

此外,还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

抗菌治疗:抗菌治疗是治疗细菌性痢疾的关键,早期应用抗生素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等。

对于病情严重、伴有血性腹泻和高热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轻症患者,如果没有严重的脱水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可以采用对症治疗,不必使用抗生素。

此外,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应该注意抗生素的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细菌性痢疾的治疗,除了对症治疗外,抗生素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抗生素的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的问题。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28
3.急性中毒型

此型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起病急骤, 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突然高热起
病,肠道症状不明显,依其临床表现分为三种
临床类型: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2)脑型(呼吸衰竭型) (3)混合型
29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以感染性休克为 主要表现:
5
群 志贺氏 福氏 鲍氏 A B C
症状 重,产生神 经毒素 易转慢性
抵抗力 弱 较强
我国流行菌群 局部地区流行 最多见 较少见
宋内氏
D
轻,呈不典 型发作

多见
6
群、型的划分对流行病学的意义: 调查传染源 判定复发与再感染 了解流行菌群菌型的变迁 菌苗制备 临床上以特异性血清作凝集反应加以定型

急性发作型Acute episode type 慢性隐匿型Chronic covert

36
并发症


痢疾杆菌败血症 溶血尿毒综合症 关节炎
37
实验室检查
血象 急性期:WBC 增加 慢性期:轻度贫血 中毒型菌痢WBC可达15~30×109/L以上
38
粪便 急性期 肉眼观:粘液脓血 镜检: 大量脓细胞、红细胞、 巨噬细胞 抗菌治疗前 新鲜粪便的脓血部分 细菌培养可确诊
48
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
确诊需病原学证据 沙门氏菌肠炎 空肠弯曲菌肠炎 病毒性肠炎 产肠毒性大肠杆菌性肠炎 副溶血性弧菌肠炎

49
•2.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菌痢应与下列病症相鉴别: (一)高热惊厥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三)中毒性肺炎 (四)重度中暑 (五)脱水性休克 (六)脑型疟疾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新进展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新进展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新进展一、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及发病机制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痢疾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侵入肠道后,细菌在肠黏膜上皮细胞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导致细胞坏死、脱落,形成典型的地图状溃疡。

毒素还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二、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病例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腹泻和腹痛,而重度病例则可能出现剧烈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

细菌性痢疾的病程一般为12周,但部分患者可出现病情反复,甚至转为慢性痢疾。

三、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新进展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细菌性痢疾治疗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抗生素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氨苄西林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抗生素疗程通常为57天,以确保病情得到充分控制。

2. 免疫调节剂细菌性痢疾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免疫调节剂的应用有助于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减轻炎症反应。

目前,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包括泼尼松、泼尼松龙等。

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

3. 微生态制剂细菌性痢疾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减轻炎症反应。

目前,常用的微生态制剂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微生态制剂可降低抗生素耐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4. 支持治疗细菌性痢疾患者需充分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

严重病例需给予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

针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如肠穿孔、中毒性休克等,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中医治疗细菌性痢疾在中医学中属于“痢疾”范畴,中医治疗注重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病情,中医医师可能会给予清热解毒、调和气血、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案。

细菌性痢疾【35页】

细菌性痢疾【35页】

阿米巴原虫 散发 数周-数月 不发热,症轻 无 数次 右 多 暗红色果酱样
RBC>WBC
鉴别诊断
• 食物中毒 • 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 结肠癌,直肠癌 •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 慢性血吸虫病 • 乙脑
预后
• 一周 • 影响因素 • 菌型,临床病型,全身免疫状态,治
疗合理及时否。
• 败血症 • 关节炎
并发症
• 急性菌痢 • 慢性菌痢
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与急性阿米巴痢疾
• 病原 • 流行病学 • 潜伏期 • 全身症状 • 里急后重 • 便次 • 腹痛 • 粪便量 • 便性状 • 镜检
痢疾杆菌 流行性或散发 1-7天 发热,症重 有 十数次、数十次 左
少 脓血便
WBC>RBC
2. 抗生素的选择:一般先根据临床诊 断选择抗生素,待病原学诊断明确后, 再做更换或调整。
治疗
三、对症治疗:发热、腹痛、呕吐 四、保护肠粘膜:思密达、果胶铋等 五、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制剂等
慢性菌痢的治疗
一、全身治疗 二、病原治疗
病原分离、药敏;联合用药;延长疗程 保留灌肠 三、对症治疗
休克型
• 全身微血管痉挛引起 • 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紫
绀,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少尿及意识 障碍
脑型
• 脑血管痉挛引起 • 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瞳孔变
化,呼吸衰竭等,病情凶险,病死率 高。
混合型
• 兼有休克型和脑型的表现 • 病死率高
慢性菌痢
• 2月,反复发作 • 有关因素 • 急性期治疗不彻底 • 耐药菌株感染 • 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
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病原治疗 三、对症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从口入
苍蝇污染食品
消灭苍蝇
流行病学
3.人群易感性 普通易感。病后可获 得一定免疫力,但时间较短暂,1年后免疫 消失,而且各菌群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 疫,故菌痢可多次发病。 4.流行特征 本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 生,可出现暴发或流行;农村多于城市; 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多见;儿童发病率 最高。
鉴别诊断
3.慢性菌痢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结肠癌及直肠癌 此类病人继发肠道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但常伴进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等 有助于鉴别。 (2)慢性血吸虫病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大便孵化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3)克罗恩病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 长,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脆弱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诊 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儿童、不洁饮食史等。 2.临床表现 ①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左下腹压痛等考虑普通型菌痢 ;②急性菌痢病 程超过2个月考虑慢性菌痢;③儿童有高热、惊 厥、意识障碍及循环、呼吸衰竭,而胃肠道症 状轻微考虑中毒型菌痢。 3.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病人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 增高,慢性菌痢病人则可有贫血。粪便镜检有 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红细胞,粪便培养检出 志贺菌。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1~3d ,短者数小时,长者 可达7d。痢疾志贺菌感染临床表现较重, 宋内氏痢疾杆菌感染多较轻 ,福氏痢疾杆 菌感染病情轻重介于两者之间,但易转为 慢性。
临床表现
1. 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有畏寒、高热,继之出现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每日可十 多次至数十次,初为稀便,可逐渐转变 为粘液脓血便。体检有左下腹压痛及肠 鸣音亢进。及时治疗,多于1周左右病情 逐渐恢复而痊愈,少数未经治疗者可发 展为慢性。
临床表现
1. 急性菌痢
(2)轻型(非典型) 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 不发热或低热,腹泻次数少,每日可数 次,多为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腹痛轻, 无明显里急后重。病程短,3~7d可自愈, 亦可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根椐 其临床表现可分3型:
①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主要临床表现: 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意识障碍 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脉博细速,心音低远,血压下降,尿量减 少等。
预 后
急性菌痢经治疗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 数病人可转为慢性或带菌者。中毒型菌痢 预后差,尤其脑型和混合型,病死率较高。
治 疗
1.治疗原则:应根据临床类型制定 (1)普通型:积极抗菌治疗,做好一般对症治疗 (2)中毒性:积极对症治疗,兼顾病原治疗 (3)慢 性:一般治疗与抗菌治疗并重 2.治疗方法: (1)普通型:病原治疗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2)中毒性: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 (3)慢 性:一般治疗、病原治疗 、对症治疗
临床表现
(3)中毒型:
②脑型(呼吸衰竭型) 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脑 水肿及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发生脑疝。 表现为烦躁不安、频繁抽搐及程度不等的意 识障碍,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肌张力增高,亦可出现呼吸节律不整,深浅不均, 呈双吸气或叹息样呼吸等呼吸衰竭表现。此型较 严重,病死率高。
如有躁动不安及反复惊厥可用亚冬眠疗法。
治 疗(二)中毒型菌痢治疗
(2)抗休克:
①快速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葡萄糖盐水 扩充血容量; ②同时予以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③在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可应用血管扩张剂, 如山莨菪碱、解除微血管痉挛,如血压仍不回升可 加用升压药物,多巴胺、阿拉明,以增加重要脏器 的血流灌注,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④可短程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⑤有心力衰竭者可用西地兰或毒Κ。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象 急性期血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在 (10~20)×10 9/L,中性粒细胞比值 增高。慢性期可有贫血。
实验室检查
2.粪便检查 ①粪便常规检查: 外观为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大量 脓细胞、白细胞及红细胞,如发现巨噬 细胞更有助于诊断。 ②粪便培养: 粪便培养阳性为确诊依据,为提高 阳性率,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新鲜粪 便的脓血部分,勿与尿液相混,立即送 检。连续多次培养可提高阳性率。
发病机制
1.感染过程:
痢疾杆菌 口↓(吃、喝) 胃(HCl) ↓ 小肠(IgA) ↓ 结肠(排斥)借菌毛粘附于粘膜 (乙状结肠、直肠) →固有层(繁殖) ↓ 发热←血液(毒血症)←内毒素→过敏反应(中毒性) ↓ 局部炎症+中毒症状
病理
1.病理解剖(普通型):
结肠-粘膜坏死—溃疡—脓性分泌物、粘液渗出; 2.病理生理: ①普通型: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 重、休克、DIC;
病原学
痢疾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 在瓜果、蔬菜及粪便里可生存1~2周,但 对热及各种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痢疾杆菌
痢疾杆菌
痢疾杆菌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非典型病人、 慢性病人及带菌者由于症状轻或无症状流行 病学意义大。 2.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经消化道 传播)。病原菌污染水、食物、生活用品或 手,经口感染;亦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 播。在流行季节可进食被污染食物或饮用污 染的水,引起食物型或水型的暴发流行。
实验室检查
3.免疫学检查 因免疫学检测,对菌痢的早期诊断有一定 帮助,但因粪便抗原成分复杂,易出现假阳性, 故目前尚未广泛应用。 4.志贺菌核酸检测 用基因探针或PCR检测,具有早期、快速的 优点,尤其 PCR 尚能检测标本中死亡的志贺菌 DNA ,适用于已使用抗菌素细菌培养阴性的病 人,因检测设备关系,目前尚未广泛应用。
粪便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
鉴别诊断
(2)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 物而引起。常见的病原菌有沙门氏菌、 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等。有集体进食同一食物及在同一潜伏 期内集体发病病史。有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表现,大便多为 稀水便,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少见。确诊 有赖于从病人呕吐物、粪便及可疑食物 中检出同一病原菌。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3型: (1)慢性迁延型: 急性菌痢迁延不愈,长期反复出现腹痛、 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伴有乏力、营养 不良及贫血等症状。亦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2)慢性急性发作型 有慢性菌痢病史,因进食生冷食物、劳 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 泻及脓血便。 (3)慢性隐匿型 1年内有急性菌痢病史,临床无明显腹痛、 腹泻症状、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镜 检查肠粘膜有炎症甚至溃疡等病变。
细菌性痢疾
丁岗强
细菌性痢疾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 引起的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 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 便。主要流行于夏秋季,急性病例病程仅 数日,少数病例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中 毒性痢疾可因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死亡。
病原学
痢疾杆菌 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无鞭毛杆菌。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群47 个血清型: A群-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B群-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C群-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D群-宋内志贺菌只有1个血清型。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群福氏为主,痢疾杆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主要因素。A群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志贺毒 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起严 重的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3)其他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非志贺菌如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邻单 胞菌、气单胞菌等也可引起痢疾样症状,鉴别有 赖于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病原菌。 (4)其他 急性菌痢尚需与肠套叠及急性坏死性小肠 炎相鉴别。
鉴别诊断
2.中毒型菌痢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其他细菌所致感染性休克 血及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2)乙脑 脑脊液检查符合中枢神经 系统病毒性感染的改变,而粪便检查无异 常。
治 疗(二)中毒型菌痢治疗
(3)脑型的处理 ①脑水肿:可用20%甘露醇, ②并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如山莨菪 碱等改善脑血管痉挛; ③防治呼吸衰竭:吸氧,保持呼吸 道通畅,如出现呼吸节律异常应及时用 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等, ④必要时须行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 呼吸机。
治 疗(二)中毒型菌痢治疗
临床表现
(3)中毒型:
③混合型 可同时具有上述两型之表现,最为危 险,病死率很高。
临床表现
2.慢性菌痢 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 以上者即为慢性菌痢。 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如急性 期未及时诊断及抗菌治疗不彻底者;或 为耐药菌株感染;亦可因患者原有营养 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或原有慢性疾病 如胃肠道疾病、慢性胆囊炎或肠寄生虫 病等。
并发症及后遗症
1. 志贺菌败血症 发病率 0.4%~7.5% ,多 发生于营养不良儿童,症状重,病死率高。严 重者可出现溶血性贫血、感染性休克、溶血性 尿毒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及DIC。 2.关节炎 急性期或恢复期偶尔并发大关 节的渗出性关节炎,变态反应所致,激素治疗 有效。 3. 瑞特( Reiter )综合征 痢疾消退后 1 ~3 周发生,表现为尿道炎、结膜炎和关节炎 三联征。 4.神经系统后遗症 极少数儿童患脑型中 毒型菌痢后可有耳聋、失语及肢体瘫痪。
鉴别诊断
1.急性菌痢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阿米巴痢疾 (2)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3)其他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4)其他 急性菌痢尚需与肠套叠及急 性坏死性小肠炎相鉴别。
(1)急性菌痢与阿米巴痢疾的鉴别
鉴别要点 病原及流行病学 全身症状 胃肠道症状 急性菌痢 志贺菌;流行性 多有发热及毒血症状 腹痛重,有里急后重, 腹泻每日十数次至数 十次, 左下腹压痛多见 量少,黏液脓血便, 镜检有 大量白细胞及红细胞 ,可见 巨 噬细胞 , 粪 便培 养 有志贺 菌 肠粘膜弥漫性充血、 水肿及 浅表溃疡 急性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原虫,散发性 多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状 腹痛轻,无里急后重 腹泻每日数次 多为右下腹压痛 量多,暗红色果酱样血 便,有腥臭, 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 成堆,常有夏-雷晶体, 有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培养志贺菌阴性 肠粘膜大多正常,有散在 溃疡,边缘整齐,周围有 红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