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第一位女漫画家

合集下载

三十年代中国女运动员风采

三十年代中国女运动员风采
三十年代
中国女运动员
风采
1
三十年代中国体育的辉煌
• 20世纪30年代,中国曾经有过一个体育的黄金时代。当时,日本侵华 的威胁日甚一日,民间发出了“健身强体,以御外侮”的强烈呼声。 中小学体育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省、市、区域举办了大大 小小不计其数的运动会。在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上,中国
上海东亚体专三杰:(左起) 钱行素、潘瀛初、焦玉莲
11
马骥、孟健丽
• 1933年第五届全运会上,上海东南 女子师范学校学生马骥获铅球、铁 饼冠军,个人总分女子第二名。 • 上海选手孟健丽获铁饼第二名、铅 球第三名。
马骥在运动场上
参加第五届全运会的上海三杰: (左起)马骥、钱行素、孟健丽
12
陈荣棠
• 王春葳1939年在贵阳成婚, 1948年随夫去了台湾。1956 年丈夫病逝后移民美国,曾 在联合国总部工作。 • 1993年姐妹二人曾回故乡太 原观看全国老年网球比赛。
23
排球选手
1930年参加第九届远东运动会的中国女子排球队
24
体育师范学校的师生
• 在国难当头的时代,人们愈发意识到体育救国必须从小做起,有了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才能有“三千越甲可吞吴”。为了加强 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国急需大量体育师资。由于旧中国鲜有女子涉 足体育运动,女性师资尤为缺乏。因此,各种女子体育专科学校、 女子师范院校的体育科应运而生。 • 这些体育学校的师生是30年代参加各项竞技运动的主力军,前面所 述的几位明星大多都是这些学校的师生。 • 更多的女师、体专的学生毕业后走向各地城乡中小学校,把青春年 华默默地奉献给了普及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事业。 • 尽管“七七事变”的炮火搅碎了她们体育救国之梦,她们为中国最 终成为体育大国的贡献功不可没。 • 有若惊鸿一瞥,历史也曾留下她们的飒爽英姿。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二)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二)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二)三、填空题1.十九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

此后,他的《药》、《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接连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4.在受到老师们主办《新青年》影响而创办的北京大学学生刊物《新潮》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作家群,创作出新文学早期的一批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5.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6.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四十年代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和八十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7.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一是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一是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他们共同建构了创造社重主观抒情和浪漫主义的特色。

8.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9.1921年7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

10.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1.30年代前期的叶灵凤,和张资平一样,创作了《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等一批现代言情小说,将新文学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成为海派文学的重要作家。

12.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13.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14.乡土小说,最初得名于鲁迅的命名。

15.同样着力于乡土文学,却走着诗意化道路的废名(原名冯文炳)是“浅草社”成员。

丰子凯简介

丰子凯简介

丰子恺画作欣赏
Hale Waihona Puke • 他的诗词漫画 诗词漫画,把最耐人寻味的景象凝 诗词漫画 固了,定格下来,给人以细细的、长久 的回味。 •
• 在这些以古诗词为题 古诗词为题的漫画里,却一点 古诗词为题 也闻不出陈腐的味道。 • 意古人的意,生活却是今人鲜活的生活 生活却是今人鲜活的生活, 生活却是今人鲜活的生活 典雅的意境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毫无矛盾, 典雅的意境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毫无矛盾 让人感受到二、三十年代典型的文化氛 围。
丰子恺看漫画
• 当今漫画以讽刺居多,故人们以为漫画就是 讽刺画。 • 其实按子恺先生分类,尚有“感想漫画 感想漫画”与 感想漫画 “宣传漫画 宣传漫画”,并认为感想漫画是最艺术的 宣传漫画 感想漫画是最艺术的 一种漫画。 一种漫画 • 它是作者见闻思想所及,觉得某景象显示一 种人生相或世间相 人生相或世间相,心中感动不已,就用笔 人生相或世间相 描出这景象,以舒展自己的胸怀。如果这种 情感合乎理与义,则必能在看者心中引起感 引起感 动,而使心与心相共鸣 心与心相共鸣
中国的漫画家 —— 丰子恺
简介丰子恺
• 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 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 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 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 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 的艺术家” 的艺术家 。
漫画之由来
• 他在多处刊物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 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 自此中国才开始有“ 自此中国才开始有 漫画” 这一名称。 这一名称 •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 漫画作品影响很大, 漫画作品 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 内涵深刻, 内涵深刻 耐人寻味。 耐人寻味
• 这个染污的时代,纵 这个染污的时代, 得见南山, 得见南山,也不再悠 东篱寂寞, 然。东篱寂寞,渊明 也许折腰去了。 也许折腰去了。只有 她,在那儿瘦了一个 又一个秋。 秋,又一个秋。

现代文学常识试题

现代文学常识试题

1.莎菲是丁玲早期作品中一系列“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

2.在艺术上,鲁迅的两部散文集各呈特色,《野草》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朝花夕拾》流畅清新,表现散文的通脱与舒展。

3.《子夜》标志茅盾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

4.《雷雨》、《日出》以后,曹禺于 1937 年写了《原野》,这是一部描写农民向地主的复仇的悲剧。

5.冷清秋是《金粉世家》里的重要角色,这是作者张恨水别具匠心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让她走进金府,去见证这个大家庭的腐败与衰落。

1.在《新青年》、《新潮》上发表小说的除鲁迅外,还有(杨振声)3.凌叔华的小说集《花之寺》着力刻划的女性形象主要属于(高门巨族的少妇)4.茅盾描写从“五四”到“五卅”一代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长篇小说是(《虹》)5.冯至所属的新文学社团是(沉钟社)8.丁玲对知识女性的矛盾心理进行大胆、细腻描写的作品是(《莎菲女士的日记》)9.《蚀》三部曲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大革命失败后)10.叶圣陶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风格是:(冷隽平实)11.中篇小说《二月》的作者是(柔石 )12.王统照的小说《沉思》属于(抒情小说)13.《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线索是(.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 )14.老舍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属于(寓言体小说)15.巴金的《雪》描写的题材是(工人生活)17.一直称自己是“乡下人”的作家是(沈从文)18.长篇小说《风萧萧》的情节特点是(间谍传奇)20.下列作品中反映土地改革的作品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21.下列表现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是(《终身大身》)22.下列属于李健吾剧作的是(《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23.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点是(本土性、本族性与人性的哲理思考)24.沈从文小说创造了多种文体形态,下列不属于沈从文小说文体形态的是(自我抒情小说)25.沙汀《淘金记》所写的内容是(描写恶霸、封建帮会头子以及没落地主之间的斗争)26.提倡“恐怖。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漫画介绍

漫画介绍

生自安安,死亦碌碌,包围 人类的永远是无解的未知世界。 你摘下的小花,你遭遇的轻风, 你踏过的长街——谁明白它们的 本相? 隧道的另一端有想象之外的 幻境,所有不可能发生的事都是 这个城镇的理所当然,它和人界 比邻而居,但人类的双眼永远不 能捕捉到它的存在。因为有治愈 百病的温泉,幻境里聚集了无数 神仙精灵。迷路的十岁少女千寻, 无意间掉入了这个人类的禁地。 为了在幻境中生存,千寻被魔女 汤婆婆把名字改成千,彻底脱离 人界的生活;她还成为汤婆婆手 下的工人,在这个专横的魔女所 控制的温泉浴池里不停劳动。
BENJAMIN在内地原创漫画界里算是 个“怪才”。很多时候,无法用一个 确切的“职位”来定义他,搞设计、 作网页、出画集、画漫画、写文章, 几乎无所不包。作为国内新生代漫画 家,他作品中的男人常常在抽烟、喝 酒、弹琴、玩枪、打鼓,有着颀长的 身材,穿着低腰的牛仔裤,总之是一 径的狂放不羁,当然吸引漫迷的也正 是这份“COOL”。漫友文化以“新 锐”为号召,打造了这位国内实力派 漫画家,曾以超酷画技摘取《漫友》 首届“DOUBLE!”原创漫画大赏冠 军头衔的他,以其瑰丽的色彩、完美 的人物形象塑造、充满个性化的画面 气氛营造,一扫国内漫坛的沉闷局面, 为内地动漫的时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 推动作用。
日 本 漫 画 发 展 简 史
几米 BENJAMIN 宫崎峻
几米,文化大学美术系毕业,曾在广告公司工作十二年,后来为报纸、杂 志等各种出版品画插画,1998年首度在台湾出版个人的绘本创作《森林里 的秘密》、《微笑的鱼》,1999年至2001年陆续以《向左走.向右走》、 《月亮忘记了》、《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地下铁》等多部作品, 展现出惊人的创作力和多变的叙事风格,在出版市场兴起了一阵持续至今 热力不减的绘本创作风潮,2002年《我只能为你画一张小卡片》、《布瓜 的世界》持续令人充满惊喜,广受两岸三地读者的喜爱,2003年最新长篇 作品《幸运儿》,一本悲悯与传奇之书,突破以往的创作手法,带领我们 进入幾米创作的另一个境界。

走近叶浅予

走近叶浅予

浅予有句顺口溜儿记其事:“平反冤假错案,补发 工资三万,难煞老翁穷汉,捐讫浑身舒畅,老伴生性好 强,搜出多年积攒,五千一架钢
琴,送进小学课堂。” 80岁以后,浅予年年都要回老家住一两个月。他考 虑再三,1988年把自己的全部作品赠给家乡,连带把70
件藏画和800册藏书以及画册,也一起送去。有位文物家 估算了一下,时值当在几百万元。桐庐考虑到画家年年 回来,总住招待所不是办法,花了几
遇,一见钟情,遂成情侣。 梁白波是油画家,是上海油画沙龙决澜社的成员,主 其事的是庞薰和倪贻德。白波的艺风大胆而泼辣,她画的
抗日宣传画也有阳刚之气。但如苗子所说,有点疏懒,故留下的 作品很少。1938年她在武汉离浅予而去,与空军军官陈恩杰结为 夫妇。
陈苏州人,是陆志庠的小时同学,她因陆的关系跟梁 认识。他们婚后从南昌基地移居成都基地。梁白波在这 一长段时间内几与艺术界断了关系,只是
舞蹈捐献演出,介绍她跟叶浅予认识。他们由相识而相 恋,由相恋而结婚,速度极快,完全由女方主动。可能 是她为浅予的艺术才华所吸引,也可能是
为了填补伦敦失恋后的感情空白。那时,浅予也刚失去白波。 他们倒真是缺少共同语言,因为戴爱莲只会说英语。但 艺术上的共同语言,
使他们的感情生活丰富而新奇。戴说在香港只知浅予是 位画家,到了内地方知他是如此有名。她婚后曾因妇科 病回香港手术,术后医生告诉她不能生育
故人。梁白波当年住三厅的孩子剧团宿舍。他对白波为 他所作的牺牲是永世难忘的。 戴爱莲是舞蹈大家。她与叶浅予的结合,有点离奇。
她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特里尼达岛。英国的温莎公爵逊 位后一度到那岛上去做过总督。她后来随母住在伦敦学 舞,芭蕾和现代舞都学过。她在伦敦时倾
心一位捷克雕刻家,失恋后到了香港。因特里尼达老乡 陈友仁(中国早期外交家,其子陈伊范是画家)的介绍, 认识了宋庆龄。廖梦醒为筹办戴爱莲的

文坛“孟尝君”邵洵美

文坛“孟尝君”邵洵美

人76与事·往事钩沉作家兼出版家邵洵美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文化界的活跃人士。

他一生钟情于写文章、办杂志、经营出版公司,颇有影响。

他出身官宦家庭,博学多才,交游广泛。

又性格豪爽,乐善好施,有文坛“孟尝君”之称。

他和不少文化名人有过友谊和纠葛,尤其与徐志摩、林语堂、贾植芳之间的故事,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

挚友徐志摩邵洵美和徐志摩有许多相似之处。

两人均出生于富贵人家,一位是名声显赫的清末上海道邵友濂的长孙,一位为浙江海宁硖石首富徐申如的公子。

又先后留学英伦,前者从剑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者入依曼纽学院深造。

他们都酷爱文学,都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令人称奇的是,他们的品貌也十分相似,都是长鼻子长脸,清秀俊美,文质彬彬。

当年邵洵美在巴黎碰到徐悲鸿等朋友,他们都说邵洵美太像徐志摩了。

邵洵美自己在《儒林新史》一文中写道:“我们(指邵洵美和徐志摩)的长脸高鼻子的确会叫人疑心我们是兄弟;可是他的身材比我高一寸多,肌肉比我发达,声音比我厚实;我多一些胡须,他多一副眼镜。

”邵洵美归国时,徐志摩已在北京大学教书,又兼任《晨报》副刊主编。

缘于朋友张嘉璈牵线,两人相识,并结下深厚的情谊。

1926年9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欧美同学会结婚不久,便双双南下上海,暂住在朋友吴经熊位于大西路(今延安西路)的家里。

邵洵美闻讯,便时常前去探望。

有一次,他陪未婚妻盛佩玉去商店选购家具,一时兴起,便拉着她直奔大西路而去。

吴宅是一幢花园洋房,徐氏夫妇住楼下。

那天来开门的正是徐志摩,不待邵洵美介绍,徐志摩竟一眼便认出好友身边的佳人是盛佩玉。

徐笑着大声唤道:“啊!茶姐一起来了,请!请里边坐。

”盛佩玉听徐志摩叫她“茶姐”,不免一愣。

她出生于农历冬月,正是茶花盛开的时候,祖父盛宣怀便给出世不久的孙女取名“茶”。

她想这名字只有家里人或亲戚知道,徐志摩怎么会晓得呢。

这肯定是未婚夫邵洵美透露的,而且徐志摩还从邵洵美处看过盛佩玉的照片,所以一见面就能认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曾有过这样一段往事:一个有妇之夫和另一个女子相爱并
同居。

不久后,上海某小报刊登了这位才子离家出走、“为情失踪”的消息,一时成
了坊间八卦,向该报“报料”的是男子在乡下时迎娶的原配夫人。

原配还派出奶妈,
四处搜寻丈夫的住处,并屡屡上门捉奸。

她并没有打骂丈夫与“小三”,而是将他们
带回家里,以大太太自居,视“小三”为姨太太。

这是一种策略,她希望借此确立主
从地位。

可是,男子对这段婚姻已彻底失望,“小三”也是不甘受辱的新女性,二人
再度私奔,前往南京……
这原本是那个新旧碰撞的时代常常上演的戏码,但它又非寻常的男欢女爱故事,因为那是中国漫画的黄金时代,主角则是叶浅予和梁白波。

前者是中国漫画和速写的奠
基人,后者是上世纪30年代唯一的中国女漫画家,也许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漫画家。

相识
1935年的一天,叶浅予在《时代漫画》杂志社见到了前来投稿的梁白波。

梁白波并不美貌,但颇具艺术家气质,还有健康的麦色肌肤和大波浪头发,话不多,语调沉缓。

那时的漫画家多是男性,叶浅予还是第一次见到女性同行。

漫画的质量也不错,名为《母亲花枝招展,孩子嗷嗷待哺》。

这个题材让叶浅予感同身受,因为他的妻子正是
漫画所讽刺的那种人,将孩子扔给奶妈,自己终日流连于麻将桌。

于是,他和她认识了,而且第一印象极佳。

梁白波祖籍广东香山,出生于上海——那时的香山人以能闯著称,漂洋过海赴美者极多。

上海早年买办多为香山人,并称“四大百货”的永安、先施、新新和大新,创
办人均来自香山。

梁白波的父母也在上海摸爬滚打,但曾是铁路职员和洋行经理人的
父亲早逝,因此家境困窘。

母亲一个人带大了梁白波四姐妹,一家人生活在上海的一
个废品店楼上,但因母亲精打细算,每个孩子都有读书机会,作为长女的梁白波曾就
读艺专,妹妹甚至还能读贵族学校。

因为思想激进,不为当局所容,梁白波一度流亡
菲律宾。

返回上海后,生活难以为继,有人便介绍她向《时代漫画》投稿。

梁白波出众的才华、叛逆的性格和跌宕的经历,于叶浅予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很快,他们相爱了。

相爱
相爱的人往往需要一段旅行去确认和升华感情,他们也迎来了这样一次机会。

津浦铁路搞了一列卫生宣传车,招聘画家绘制宣传画。

列车每到一个大站,就会悬挂卫生
宣传画,工作人员空闲时还可在当地观光。

叶浅予和梁白波就这样一路搭乘着幸福列车,从上海到天津。

天津是这条铁路的终点站,但却不是叶浅予和梁白波的终点站。

抵达天津后,铁路局方面安排全体工作人员赴北平游玩,然后集体回上海,叶浅予却
和梁白波留在了北平,租房同居。

其间,他们不仅畅游北平,还拜访了诸多北平画家、摄影家和记者。

后来,他们又在上海租了一个亭子间,继续同居。

但叶浅予毕竟是有家室的人,原配罗彩云虽然醉心麻将,不管孩子,但却容不得老
公被抢。

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罗彩云是叶浅予父母为其物色的妻子,她
出身桐城望族,偏偏自己是个刚进小学便退学的半文盲,与叶浅予无法沟通。

婚后,
叶浅予与当时众多知识分子一样,准备单身回到大城市,将妻子留在乡下,可罗彩云
却主动提出要去上海,甚至为此要死要活。

也是在上海,罗彩云为叶浅予生下一子一女。

熟悉了大上海后,罗彩云开始沉迷于麻将和逛街,庞大的生活开支令叶浅予头痛
不堪。

这样的婚姻无疑早有裂痕,梁白波的才华和不羁则让这裂痕变成鸿沟。

私奔到南京的日子,是叶浅予和梁白波二人最恬静惬意的时光,叶浅予为《朝报》
画《小陈留京外史》,梁白波为《立报》画连环画《蜜蜂小姐》,这也是她的漫画代
表作。

那个丰胸细腰大臀、形似蜜蜂的都市小姐形象,不仅当时与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一样风靡上海滩,也是中国漫画史上的经典形象。

可罗彩云阴魂不散,和父亲一起找到了南京,要求叶浅予回上海。

叶浅予心意已决,提出离婚。

罗彩云虽不同意,但也知无法挽回,于是请律师立下分居字据,由叶浅予
每月提供生活费。

但叶浅予和梁白波并没有就此得到幸福,从上海的屡遭“捉奸”到南京的“突然袭击”,梁白波觉得自己失去了尊严。

她不在乎贫困、不计较名分,但不能容忍一次次
被羞辱。

纷争不仅仅让叶浅予和罗彩云的婚姻走向终结,也消磨了叶梁二人曾经的爱情。

相离
1938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

叶浅予与张乐平等漫画家组成漫画宣传队,奔赴武汉宣传抗战救国,梁白波是队中唯一女性。

但一个大时代的小女子,沉浮中也许总想抓
住点什么,这并不是醉心于画的叶浅予所能给的。

恰在此时,她结识了画家陆志庠的
同乡陈恩杰,职业为空军飞行员。

那年头的空军多是富家子弟出身,形象气质俱佳,
又是国难时期的英雄,可谓女性的梦中情人,这位也不例外,很快就俘获了梁白波的心。

不久后,梁白波离开了漫画队,也离开了叶浅予。

许多年后,叶浅予这样回忆:“她不能忍受情妇的地位,终于抛弃了我……漫画界
从此失去一颗发光的彗星。


梁白波的才华并不局限于漫画,她的速写和水彩更令行家赞许。

至于油画,她是中
国第一个油画团体“决澜社”的成员。

许多人都曾提及,在决澜社的首次画展上,梁
白波以一具无头无脚的躺卧女体参展,以那个时代少见的大胆展示女性肉体之美。


她的创作时光确实太过短暂,集中于和叶浅予同居的那三年间,也难怪画界提及她时,多流露惋惜之情。

毕克官在《中国漫画史话》写道:“梁白波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
的也是唯一的女漫画家。

其成就和影响,至今没有另外的女性漫画家能与之相比。


才华与个性从来都不会分开,梁白波的个性也是那个时代最吸引男性的一种吧。


浅予曾写道:“白波不是一个寻常的女性,她有不吝施舍的精神,也有大胆占有一切
的勇气……她的一切生活方式、艺术思维、人生观念,对我来说都是新生的、诱人的,我无法抗拒。


可梁白波却不是这样回忆这段经历。

她最爱的一本书是《邓肯自传》,那是舞蹈家
伊沙多拉·邓肯于上世纪30年代写成的自传,风行全世界,也被中国新女性奉为妇女
解放的圣经。

无论是书中的艺术见解,还是对自由解放的追求,都让同为艺术家的梁
白波感同身受,但她与叶浅予的这段感情经历,以自由开始,却也毁于对自由的追求。

多年后,身在台湾的她在给林海音的信里这样述说自己与叶浅予的感情:“我现在
像一块又湿又烂的抹布,随随便便地摔在那儿,对女人来说,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呀,我是在北平游山玩水那阵失了足的……”
那时的梁白波已经精神分裂。

有人说,对于一个病人而言,“失足”一说固然有恨意,但也说明她内心对这段感情的看重。

晚景
离开叶浅予之后的梁白波,很快就与陈恩杰结婚。

抗战胜利后,她与丈夫回到上海,淡出画坛。

黄苗子曾回忆,他在某次文艺界的茶会上见到了梁白波,在一众旗袍、正
装的宾客中,她身穿大红棉袄和蓝色棉裤,如村姑般出席,依旧那般特立独行。

也是
在黄苗子的回忆中,她那时便已有婚姻不顺的迹象,因为她已搬回了娘家,也就是那
个废品店的楼上。

1949年,梁白波随丈夫前往台湾,不久后离婚,独自带着儿子在台南生活。

生活困窘的她,有段时间曾只身前往台北,在龙门窑厂任美工,用执画笔的手画陶瓷瓶上的
花纹图案。

因为薪酬微薄,入不敷出,她求助于友人、《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
为《联合报》副刊的连载小说画插图,帮补生活。

比困窘生活更可怕的是情绪的消沉,梁白波并不适合俗世生活,所以放弃了婚姻,
也切断了自己与俗世的交流。

她在给林海音的信中写道:“像我这种人,还是躲在家
里比较好,因为在外面做事,我的应付和对付的手段,一点也谈不上呢。


那时的她,或许已有轻生念头。

1967年,长期幽居于海畔小屋的她自杀于台南海滩。

此时的叶浅予,正陷身于荒唐火热的文革,被关入秦城监狱。

他并不知道,自己曾经深爱过的女子,在彼岸经受着如斯折磨,直至弃世。

叶浅予与梁白波分手后,又经历过两段感情。

先是著名华侨舞蹈家戴爱莲,二人结识于1940年,不久后在宋庆龄主持下闪婚,十年后离婚。

之后,叶浅予又迎来第三段婚姻,对方是著名女影星王人美。

至于那位原配罗彩云,1949年后与叶浅予正式办理离婚手续。

1970年,不堪重病困扰的她自杀身亡。

1987年,刚刚过完八十大寿的叶浅予在回忆生命中的几段感情经历时,隐隐将梁白波置于最重要亦最难忘的位置。

虽然,他们并无婚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