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 III》课件:3_3 新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下)
汉代墓葬

汉代墓葬xx十一陵西汉十一个帝陵,除文帝霸陵在西安东郊、宣帝杜陵在西安市东南郊以外,其余九个帝陵都在渭河北岸咸阳市至兴平县境内。
公元1962年开始勘查武帝茂陵,以后陆续勘查诸陵。
公元1966年发掘文帝窦后墓的部分从葬坑。
公元1970—1978年,发掘长陵的一个陪葬墓——杨家湾大墓和安陵一个陪葬墓的从葬沟。
公元1982—1983年,勘查杜陵并发掘杜陵寝殿和陵园的部分门址。
渭河北岸西汉九陵的勘查,其主要收获是澄清诸陵的方位及其排列顺序。
排除咸阳原上有西周陵的可能性,同时又对汉唐间的有关西汉陵的记述作了详细校核。
认定《汉书》臣瓒注所记诸陵的方位是可信的。
《汉书》臣瓒注的诸陵方位被《三辅黄图》、《水经注》和唐《元和郡县志》所采纳,特别是《水经注》在记述北魏成国渠的流向时,详细标明西汉诸陵的方位和顺序,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可靠依据。
于是在探明北魏成国渠遗迹的基础上,对汉陵逐一进行审定。
审定后的西汉陵,自西至东的顺序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
目前的推论是否正确,尚待发掘验证。
西汉的陵寝制度,主要是勘查诸陵的坟丘,陵园的围墙、门道和门阙;还有它们的后妃墓和陪葬墓。
除文帝霸陵“依山为陵”情况不明外,其他十个帝陵的坟丘都作覆斗形,用夯土筑造。
茂陵坟丘最大,底边长230米、顶高46.5米。
其他略小,一般顶高30米左右,底边长150—200米。
坟丘居陵园中央。
陵园四周夯筑围墙,围墙平面呈方形,每边长400米左右。
四面围墙的中部辟一门,称司马门。
门道宽15米左右。
门道两侧各有一座土阙。
土阙长40、宽15米左右。
汉承秦制,设寝殿于陵园,并在陵园附近设庙。
在各个陵园的内外地面上,目前还可以见到西汉建筑的遗迹和遗物,大约就是寝殿或原庙这一类建筑的遗存。
除杜陵寝殿已发掘,情况比较清楚以外,其他都无法确定。
后妃墓的外形与帝陵同,而规模略小。
一般设在帝陵东边,但有少数例外。
汉代帝陵

从长陵开始置陵邑。汉朝建都长安以后,便 将齐、楚诸国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迁到长陵 邑来。自此而后,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迁到 各陵邑中去,将有实力的豪族控制在长安, 以便巩固汉朝的统治。因此,在各陵置邑移 民是西汉初期的一项很重要的巩固政权的措 施。 长陵邑在长陵之北,长陵陵园的北墙就是长 陵邑的南墙,长1245米,西墙长2200米, 北墙残长200米,没有发现东墙。保存最好的 南墙和西墙,宽约7~8米,夯筑坚固,有几 段尚存 6米多高。 汉代帝陵
汉代帝陵
西汉和东汉的皇帝陵墓。分别分布在今陕 西省西安市和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其年代 约自公元前 2世纪至公元2世纪 。1970年 以后,曾对西汉帝陵的方位和陵园形制作 过调查验证,还发掘过西汉帝陵附近的陪 葬墓。汉代帝陵的形制为中国古代皇帝的 陵墓制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帝陵制度 有很大的影响。
汉代帝陵 2015年12月19日
29
汉景帝(刘启)阳陵
汉代帝陵 2015年12月19日
30
汉元帝(刘奭)渭陵
汉代帝陵 2015年12月19日
31
汉昭帝(刘弗)平陵
汉代帝陵 2015年12月19日
32
汉成帝(刘骜)延陵
汉代帝陵 2015年12月19日
33
汉哀帝(刘欣)义陵
汉代帝陵 2015年12月19日
34
汉平帝(刘衍)康陵
23
霍去病墓前的石雕
汉代帝陵 2015年12月19日
24
汉文帝(刘恒)霸陵
汉代帝陵 2015年12月19日
25
崖墓
汉代帝陵 2015年12月19日
26
汉宣帝(刘询)杜陵
汉代帝陵 2015年12月19日
两汉墓葬

(11初)试论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发现及形制特征(11考古)汉代诸侯王墓的基本类型和特征(03考古)概述汉代诸侯王陵墓的主要发现和墓室建筑的结构特征汉代诸侯王和官爵二十级的列侯墓,都有边长10米以上的竖穴,多重棺椁,或黄肠题凑,或石室墓、砖椁墓、崖洞墓,葬品丰富。
目前已发掘的汉代诸侯王墓有60余座,列侯大墓数量更多,它们是汉代上层丧葬制度的代表,反映了除帝陵意外的一种墓葬类型最高和最完善的层次。
墓葬的基本类型主要有:1、木椁墓木椁墓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内用木板搭筑椁室,一般有斜坡式或阶梯式墓,多重棺,但西汉早已没有先秦天子七重、诸侯五重那样严格的棺椁制度,诸侯王和列侯墓多3—7重棺椁,南方地区多见3—4椁箱,椁一般不再分层,随葬鼎、盒、壶等成套铜、漆礼器组合。
马王堆汉墓是木椁墓中的典型类型。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五里牌,1972—1974年先后发掘初3座墓葬。
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
1号墓的墓坑最大、最深。
椁室由外、中、内三椁,外、中、内三棺和垫木组成,内棺中放置女尸1具,保存十分完好。
随葬物品非常丰富。
另外两座墓的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
2、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墓室木椁墓中的特殊形式,它比普通的木椁墓规格高,墓主是诸侯王或诸侯王级的高级贵族。
题凑即指以黄芯的短柏木枋顶端向内垒成墓壁,四壁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
目前所见10余座黄肠题凑墓皆为西汉诸侯王和列侯级墓,又以西汉早、中期为多。
东汉有仿黄肠题凑的石条题凑墓。
题凑墓不见于长江以南地区。
典型墓例有北京大葆台汉墓、定县北庄汉墓等。
北京大葆台汉墓位于北京丰台区黄土岗,两座墓的结构相同。
1号墓保存较好,墓室模拟地上宫室建筑的趋向非常明显,大致以题凑为界,题凑内的内回廊、前室、后室构成内藏部分,外回廊为外藏,从内到外,依次为棺室(梓宫)—前室(便房)—题凑—外藏。
2号墓被严重焚毁,结构与1号墓大致相同,出百余斤五铢钱。
单元9(秦汉考古秦汉墓葬3)PPT课件

二桃杀三士: -《晏子春秋》记载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的故事 。
2020年9月28日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12
2020年9月28日
(5)神话故事,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 蜗和羽人、神兽等。
(6)祥瑞:黄羊、白鹤、白兔、凤凰、灵龟、 麒麟、神鼎等。
(7)四神:或称“四灵”、“四象” 等。 通常指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灵兽。
-壁画墓:主要分布于东汉时的北方地区。 包括反映生前现实生活、死后神怪世界, 以及教化的内容。
-画像砖墓:将模印的画像砖镶嵌于墓壁, 主要流行于东汉四川境内。多见各种生产 生活场景。
-画像石墓:西汉后期出现,盛行于东汉一 代,集中于山东苏北、豫南鄂北、陕北晋 西、四川中部。
2
沂南画像石墓透视图
2020年9月28日
2020年9月28日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18
幕府(东汉宁城)
2020年9月28日
19
洛阳卜千秋墓
-1976年洛阳烧沟发现, 出土铜印“卜千秋 印”。
-西汉晚期元帝至成帝 时期墓,大约公元前 1世纪。
-壁画内容为升天与避 邪。
-右图脊顶绘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
2020年9月28日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2020年9月28日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24
2020年9月28日
前 导 - 轺 车
缇骑(警卫)
后从
25
成都羊子山画像砖墓
收 获
庭 院
盐 场
2020年9月28日
出 行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26
武梁祠画像石
2020年9月28日
《中国考古学 III》课件:3_1 秦代墓葬

• 关于地宫的埋藏情况,1961、1962,经中 国地质科学院物探研究的两次测试,发现 陵的封土中心位置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 面积达12000平方米,略呈规则的几何形。
5.道路遗存
• 环形道路系统 – 始皇陵周边的石道 ——祭祀道路 – 内城城垣所附设的廊道——徼道
• 十字形道路系统 – 封土下的斜坡墓道——羡道 – 陵园内——司马门道 – 陵园外——神道
• 从这段话可知,秦始皇陵的修建前后经历 了两个阶段:一是从“初即位”至“及并 天下(公元221年,”二是从“及并天下” (即统一)到始皇去世。始皇于公元前246 年继位秦王。到公元前210年死葬骊山,共 历时三十七年。前一段修筑规模较小、后
一段要大。“旷日十年”“吏徒数十万 人。”
• 秦始皇死时,陵园的修建工程并未完成。 刘向《论罢昌陵疏》说:“郦山之作未成, 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由于农民起 义,修陵的工程被迫与公元前209年9月草 草收工。如果把这段的陵园建筑的收尾工 程计算在内,那么,始皇陵的修建事实上 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历时三十八年。
• 此后,陵园考古工作基本上是配合当地经济建 设而展开的局部清理,如1995年因临马路拓宽 局部发掘了封土北侧建筑遗址、 1995年发掘 了鱼池遗址动物坑、 1997年局部试掘了石甲 胄坑等。
第三阶段:1998~2008年
• 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 馆联合组建了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地区开展进 一步的考古工作。
• 段清波先生认为,这座“高楼”是一座高达九级的 高台木构建筑。”它在秦始皇未死前就已建成,在 最后堆筑封土前被拆毁。也有观点认为它是供皇帝 灵魂出游登高望远的“中成观游”。
4.地宫
• 地宫,即墓室。 • 《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ppt课件

明清墓葬
黄泉下的艺术
明朝皇帝都建有规模宏大的陵墓,他们生前就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为他们建造死后的殿堂。皇室成员的墓葬也颇具规模,遍布全国的藩王、 郡王墓葬以及皇亲国戚、功臣勋贵的墓葬同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随着地区间社会经济差距的扩大,加上个地区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各 地区的墓葬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清代的墓葬制度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旧制,尤其是入关以后的清帝诸 陵,基本上都是仿明代帝陵而建。清代晚期,国家虽已积贫积弱,西 方文化也逐步影响到各个领域,但作为中华帝国的皇陵,在丧葬理念 和墓葬形式上看不到任何变化。而品官和士庶墓葬,较之明代,在规 模和形制上都趋于简化。
黄泉下的艺术
陵墓的起源——春秋、战国
辽宋元时期
黄泉下的艺术
五代混战时期军阀墓葬,两宋时期的富民墓葬,文人墓葬,僧道墓葬等等, 均可以按照自己的势力、财力或意愿进行营建。在新儒学影响下的文人士 大夫也在思考适合于自身价值理念的墓葬形式,在朱熹等人的倡导下,在 南方地区开始流行三合土浇浆墓。
除了民族成分、文化传统、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多样性之 外,影响辽夏金元墓葬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是佛教。辽夏金元时期是 佛教盛行的时期,佛教对辽夏金元社会的影响远较隋唐时期及同时代的两 宋王朝深刻。因此,各种形式的火葬墓、模仿佛塔营建的八角形墓室,以 及独具魅力的西夏王陵陵台等,都成为这一时期墓葬有别于前后时代的重 要特征。
夏商周墓葬
黄泉下的艺术
周王朝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形成了严格的身份等级,与不同的身份等级相对应, 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礼仪制度。表现在墓葬上,聚族而葬、墓地制度、棺 椁制度、列鼎列簋以及其他物品的随葬制度等等,无一不反映死者生前在宗法 制上的身份地位。有严格的棺椁制度。即“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 重,士两重”。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PPT课件

帝王陵墓外,两汉时期的墓葬在孝道盛行的风气下大多遵循“以厚葬 为德,薄终为鄙”,为此,“富者奢僭,贫者殚财”,厚葬成为炫耀 社会地位和自身财力的一种象征,也成为社会各阶层自觉追求的一种 风尚。
魏晋南北朝墓葬 ——薄葬之风
黄泉下的艺术
处于混乱分裂时期的墓葬,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除地域性、民族性
黄泉下的艺术
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分裂割据,政权交替频繁,战争不断发生,社会 秩序紊乱,以致许多大墓常被盗掘,帝王陵更难以保存,因而帝王不能不暂 时放弃陵寝制度。
1、曹魏时期
魏文帝因怕将来政权交替之后陵墓被发掘,因而废除陵寝,取消上陵礼。魏 文帝这一改革,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很大。
殷周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易·系词传下》说:“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是说没有封 土堆,“不树”是说不种树木。安徽屯溪1号西周墓就是如此。
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开始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 就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所有统治者的墓葬都有高大的坟丘。 例如今湖北江陵西北的楚都郢的周围,就有大小许多个坟丘 墓,多数属于战国中后期。
2、晋代时期
东晋虽然恢复了上陵之礼,但并没有恢复过去的的规模,东晋诸帝陵墓,大多 数在半山腰的南麓凿挖墓坑筑成,并不起坟,把墓室隐蔽起来。
3、南北朝时期
陵墓依靠山麓、山腰筑成,起坟的要比东晋多些。 北方十六国时期,多采用“潜埋”方式而不起坟。
黄泉下的艺术
4、北魏时期
北方分球是墓葬重新多起来,是从北魏开始的,这是鲜卑文化和汉族文化进一步 融合的结果。冯太后的永固陵建筑,标志着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和举行上陵的 礼仪。
黄泉下的艺术 墓葬
西汉11座帝陵分布示意图

西汉11座帝陵分布示意图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建都长安(今西安)。
自高祖刘邦至平帝刘衎〔kan看〕共历11帝,建陵园11座。
据文献记载: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开始营建陵园,此后的西汉各帝都在生前就为自己营造巨大的陵墓。
从本世纪60年代初开始,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西汉诸陵进行了多次实地勘查,基本上确定了诸陵的方位和陵园的建制、布局。
西汉11座帝陵(图4),分为南北两大陵区,分别位于汉长安城北的咸阳原和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杜东原。
分布在咸阳原上的有九座,西自兴平县南位乡,东至高陵县马家湾乡,绵延50余公里,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最东一区以高祖长陵为中心,西为惠帝安陵,东为景帝阳陵。
最西的一区武帝茂陵在西,昭帝平陵在东。
中部的一区,以元帝渭陵为中心,西为成帝延陵,东为哀帝义陵,西北为平帝康陵。
最东一区是西汉最早的几个帝陵,位于汉长安城以北,与都城隔渭河相望。
长陵南与长安城北面居中的安门大街正相对应。
陵墓的排列,体现了古代左昭右穆制度,这一点对后世帝陵的排列产生了很大影响。
白鹿原上为文帝霸陵和其母薄太后的南陵,杜东原上为宣帝杜陵。
图4西汉帝陵分布示意图(采自《秦始皇兵马俑坑》,文物出版社)"idesc="1.茂陵4.康陵7.安陵10.霸陵2.平陵5.渭陵8.长陵11.杜陵3.延陵6.义陵9.阳陵西汉初年高祖和吕后陵墓,在同一陵园内,此后,帝后的陵墓各自修筑方形陵园,陵园垣墙用夯土筑成,有的至今地面上还很清楚。
帝陵陵园一般边长410—430米,墙基宽8—10米,据墙体收分推测,墙高约10米左右。
后陵陵园一般边长330米,个别较大者边长近400米,墙基宽四米左右。
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前立双阙,两侧建房屋。
四座门的形制大小基本一致,据分析东门为正门。
汉宣帝和孝宣王皇后陵园的东门门址经过发掘,中间为门楼,中央为通道,门两侧有左右塾,两翼有配廊。
通道中间有门槛,门槛左右各有门墩一个,地面铺素面方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 灶、陶仓等模型明器;
民 墓
➢ 铜镜流行草叶纹镜和星云纹镜 ,偏晚阶 段开始出现日光镜和昭明镜
➢ 西汉五铢开始出现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隔 山 葬
“初祭肉”
五 内有兽骨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墓
星云纹镜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遗迹,西厢房为厨 房
门口有磨盘、 石臼,东厢房 为仓储设施
✓ 第四期:新莽时期
➢ 流行小砖券单穹隆顶的“前堂后室”墓。前室
汉 为方形,穹隆顶,为墓中设奠的场所;后室长 代 方形,弧形券顶,置棺木。 官 ➢ 仓、灶、井成必备组合而取代了鼎、盒、壶的 吏 位置。前室常有案、盘、耳杯一类用于墓中设 及 奠的陈设。 平 ➢ 新出铜镜有四神规矩镜、几何纹规矩镜、神兽 民 镜和连弧纹镜等。 墓 ➢ 新莽钱币在墓中出现,常见有“大泉五十”、
及
始,持续至东汉晚期。
平 ➢ 近年来,洛阳陆
民 墓
续发掘了一批等 级较高的墓葬, 其墓葬形制在烧
沟汉墓中基本不
见;
✓ 在《烧沟》分期的基础上,以纪年墓葬
和纪年事件为标准,参考钱币、铜镜等
汉 随葬品的分期与断代研究成果,可将洛
代 阳及周边地区的汉墓分为七期:即西汉
官 吏
早、中、晚三期、新莽时期、东汉早中 晚期三期;
、 汉 代 官
➢ 出现带斜坡墓道的双穹隆顶和“前堂横列”墓。
耳室内修筑灶台,出土食盒、陶碗,性质为厨 房
主 人 休 息 场 所
出土陶仓、 陶罐等。
出土有陶案,祭 祀等活动场所
出土陶井、石 磨等明器
二者性质与三杨庄院落东厢房相同, 粮食加工和仓储场所
• 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墓葬结构完全第宅 化,汉制已完全成熟并普及。
• 三杨庄院落布出土局有与铁釜同、灶时台期的墓葬十分相似
汉代普通官吏墓和平民墓
一、中原地区 二、关中地区 三、其它地区 四、壁画墓 五、画像石和画像砖墓
一、中原地区(关东地区)
五 、 汉 代
• 范围:豫西、晋南、冀南地区 (以洛阳
为中心,东至山东西境,西迄三门峡, 北抵石家庄-太原一线,南至南阳 )
官 • 政区:司隶部的“三河”为中心,涉及
吏 弘农郡东部,豫州刺史部的颖川和汝南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烧 沟
M82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变 形 四 螭
代
纹
官
镜
吏
及
平
民
墓
洛阳北郊C1M689
五 ✓ 第一期:西汉早期(约高祖至武帝元狩 、 五年)
汉 ➢ 墓葬形制为单棺空心砖或土洞墓,墓室
代 平顶,与流行土坑竖穴墓和曲肢葬的战
官 国墓葬有明显区别
吏 及 平
➢ 随葬品组合以鼎、盒、壶为主,间或出 陶俑头和铅质车马明器
民 ➢ 出有半两钱
墓 ➢ 铜镜见有素面镜、蟠螭纹镜等
五
高 后
、
二
汉
年 (
日
光
汉
镜
—
代
见
官
日
吏
之 光
及
,
平
天 下
民
大
墓
明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1:内清以昭明,光日月明
2:内清以昭明,光象月明
全文: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 月;心忽扬而原忠,然雍塞而不泄
✓ 第三期:西汉晚期(元帝至王莽居摄)
五 ➢ 多为小砖券顶的弧顶墓或梯形顶空心砖墓,也 、 有土洞墓 汉 ➢ 耳室发达,多有呈“T”形者,或多至四耳室 代 者,分置车马器、仓厨明器 官 ➢ 夫妇同穴合葬习俗大为流行 吏 ➢ 鼎、盒、壶的数量开始减少,大多不成组合出 及 现,井开始与仓、灶成为固定的陶器组合 平 ➢ 铜镜仍以昭明、日光镜为主,间或有四螭纹镜、 民 铜华镜等 墓 ➢ 铜钱以昭宣时期五铢钱为主;
“货泉”等。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四神规矩镜
几何纹规矩镜
日光连弧纹镜
连弧纹镜:日光湅冶铜
华清而明,以之为铜 (镜?)而宜文章。以延 年而益寿去不祥。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小布一百
五 、
✓ 第五期:东汉早期(光武帝、明帝、章帝、和 帝)
及 郡,兖州刺史部的陈留郡和淮阳国,并
平 州刺史部的上党郡,冀州刺史部的魏郡、
民 赵国、巨鹿郡、常山郡(常山国)南部,
墓 荆州刺史部的南阳郡等区域 。
• 选择该区地位最为重要,资料也最为丰富 的洛阳地区及所在河南郡为例,对中原地 区汉墓的特点及演化进行介绍。
• 需注意的问题,日益丰富的汉墓资料反映 出,受到先秦传统及秦汉时期政治、经济、 自然差异存在差异的客观影响,传统意义 上的中原地区汉墓的并非完全一致,而同 样存在区域性,应给予更多关注。
汉 ➢ 墓葬形制仍为单穹隆顶的“前堂后室”墓,但 代 有的墓开始出现竖井附阶梯的墓道。
官 ➢ 随葬品中鼎、盒、壶的组合形式已不复存在。
吏 ➢ 新出云雷纹连弧纹镜,规矩镜继续流行。
及 ➢ 东汉五铢在墓中大量出现,伴出新莽钱。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该范有光武帝年号
五 ✓ 第六期:东汉中期(汉殇帝至质帝时期)
及
平 钱币纪年:秦统一至汉武帝元狩四年,行
民 半两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五铢钱; 墓 新莽时期,铸行新莽钱币;东汉建武十六
年,始行东汉五铢;
五 (一)中原地区 、 汉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代 官 ➢ 可在《烧沟》分期的基础上,以纪年墓 吏 葬和纪年事件为标准,参考钱币、铜镜 及 等随葬品的分期与断代研究成果来进行。 平 民 墓
洛阳地区汉墓的分期
• 洛阳作为西汉的五都之一,东汉的都城所 在,其文化分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洛阳地区最早建立的汉墓的年代标尺; • 洛阳地区的汉墓数量较大,分布集中,代
表性较强;
➢ 1959年蒋若是执笔
汉 代
的《洛阳烧沟汉墓》 构建了两汉墓葬分期 断代的标尺。但烧沟
官
墓地没有西汉早期的
吏
资料,从西汉中期开
代
前
186
官
吏
) 铸
及
造
平
, 重
民
八
墓
铢
✓ 第二期:西汉中期(约当武帝元狩五年
至昭宣时期)
五 、 汉 代
✓ 墓葬形制方面,平顶空心砖墓继续流行, 但墓室空间增大,耳室的现象普遍,夫 妇同穴合葬成为常态,但“隔山葬” 较
官 多;
吏 ✓ 器物组合方面,鼎、盒、壶的组合仍为
及 主流,马头、俑头基本消失,新出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