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教育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基础性

合集下载

师德师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师德师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师德师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国家、社会和自身角色与责任的认同以及履行社会义务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引导者,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师德师风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教师树立榜样作用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示范和参照对象,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榜样,引领学生积极向上、正直善良。

他们应秉持诚信、坦诚、宽容的品质,对学生做到言传身教。

二、课堂教学营造公民意识氛围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场所。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通过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并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公共利益,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视野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实践和亲身经历,让学生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四、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制定正确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五、家庭教育的配合与引导家庭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场所。

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传达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家庭教育的现状,指导家长正确树立教育观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教导学生公民意识

教导学生公民意识

教导学生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作为公民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涉及到个体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责任与义务。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了解社会实践与国家发展的基本知识,更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以下将从教育环境、课程设计和教师示范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教导学生公民意识。

一、教育环境的营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环境非常重要。

首先,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场所。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社区、帮助弱势群体等,以便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与国家的运作。

同时,学校也可以引入一些社会问题教育,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提高他们对社会和国家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创新在教学中,课程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课程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引入一些与公民意识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社会问题与人民生活的困境。

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关于公民意识的研究项目,通过团队协作和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公民意识。

三、教师示范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方面要起到示范作用。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良好的公民素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和评价社会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通过教育环境的改善、课程设计的创新和教师示范的引导,我们可以有效地教导学生公民意识。

通过这样的教育和引导,我们相信学生们能够成为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公民,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经济师》2013年第1期般在年初时下达各高校,预算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以及公用支出,这些经费要在“人代会”通过后才生效,故有部份经费指标(特别是项目经费)的下达时间会较迟,影响了经费的报销,这些预算计划暂时不能报销的公务卡消费业务,教职工则要先在免息期内自行用现金补入公务卡,待预算计划下达后才能报销,并再一次打入公务卡,自行取款。

这些经费的报销给教职工的经费报销带来了诸多不便。

对上述公务卡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影响了教职工使用公务卡的积极性,或导致公务卡的利用率不高。

四、推进公务卡结算改革的几点建议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对公务卡的认识度。

财政部门、银行部门、学校内部加强协调和宣传,学校财务要及时了解上级主管部门对公务卡改革的政策动向和要求,在学校内部要及时对各二级学院和部门的财务经办人员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宣传公务卡结算改革的目的,明确用卡范围、报销流程、超期责任等,并通过校园网络向教职工宣传介绍公务卡的管理和使用要求,树立用公务卡结算的观念,提高对公务卡推行工作的认识度,为推广使用公务卡做好广泛的、基础的工作。

2.完善公务卡的网络系统,改革公务卡用卡环境。

公务卡的结算范围广、涉及面大,为进一步改善用卡环境,一方面要布设更多的POS机,提高POS机的普及率,方便刷卡消费,尽可能消除公务卡推广过程中的硬件上的制约条件;另一方面要明确相关消费的定点单位,并把银行刷卡受理作为条件之一,可以加快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改善。

3.进一步增强公务卡的服务功能。

虽然目前的公务卡功能比信用卡的功能强,但其产品的延伸开(下转第123页)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未来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公民教育要从大学生公民教育进课堂;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公民教育的全面系统性;校园文化建设的改变;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公民参与技能以社会实践为舞台,构筑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平台等方面重新构建,使其成为具备良好公民道德素质的优秀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论高校德育中同伴教育

论高校德育中同伴教育

浅论高校德育的同伴教育目前,高校德育出现实效性低的现状。

德育时效性是高校德育的重点和难点。

高校德育时效性低是指高校在德育中的投入大而收益低。

它主要表现为:文明行为习惯欠佳;基本道德品质缺失;公民道德不足;信仰道德不够高尚等。

可以说,国家教育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德育,可是却难以达到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传统的高校德育方法对当代大学生显得力所不及。

在不改变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情况下,高校只有着眼于探索新的德育方法来提高高校德育的时效性。

而同伴教育方法在此时也逐渐得到重视和开发。

一、同伴教育概述(一)同伴教育的历史简述及含义中国自古存在同伴教育的影子。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最初的人与人的交往是为了彼此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

因此,在一个集体里每个人都必须把对方作为自己的同伴,相互学习、帮助,共同生活。

此时的同伴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同伴教育”中的“同伴”。

而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的双方。

当人类没有文字、书籍、教师、教育机构,人类可以大体的分为成年和孩童时,主要由成人担负教育、引导非成年的责任。

而非成年之间的交往会使彼此相互模仿、相互学习,而且由于存在某些共性而更容易接受彼此的信息、观念、思想、情感等。

换言之,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观念、思想等即来源于长者前辈的传授,又来源于同辈的模仿、学习。

人类这种最初的交往和学习对当今“同伴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到西汉时期,董仲舒采取“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让学生教授学生的典范。

在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倡“小先生制”。

而在此后的教学改革中“能者为师”、“学生上讲台”的做法也被逐渐提出。

在西方,有组织的同辈教学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

英国的Andrew Bell 出于降低成本、节省学校开支的目的,首创“小老师”策略,让孩子教孩子。

之后,他便发现这种方法的可贵性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民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民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中起着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民教育是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贡献的公民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民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区参与和社会实践等方面。

学校教育是引导学生参与公民教育的首要途径。

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应该将公民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时间。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律、规章制度以及公民权利和义务等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益和责任。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活动,例如模拟选举、辩论竞赛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除了学校教育,社区也是学生参与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社区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公民教育体验。

学校可以积极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会服务。

通过帮助社区做一些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等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社区需求,并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样的参与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参与公民教育的机会。

社会实践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公益组织等,以亲身经历来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社区参与和社会实践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公民教育。

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公共事务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和价值观,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因此,教育部门、学校和社区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公民教育的机会和平台,培养他们成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

论公民的德性德行修养

论公民的德性德行修养

德性是人内在的道德品性 , 是人关于道德观念、 价值取向等 的综合意识 , 也指人 自然至诚之性。德 行, “ 主要是指伦理行为或道德行为, 是指 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 中所表现出的利与害 、 正 当与不 正当、 善 与恶等 具有 价值 取 向 的行 为 ” , …郑玄 日: “ 德行 , 内外 之称 , 在心为德 , 施 之 为行 ” , 即德性 是 被

92 .
德性在实践中具有价值认知 、 过滤 、 评价和约束作用。所谓德性 的价值认知作用 , 是指在道德实践 中, 通过设 定道德标准 , 理性认知善恶的过程 。道德主体通过道德标准的权衡 , 对 自己内心认 同的道德 产生情感 , 形成稳定的道德信念 , 最终指导道德行为 ; 对于不认 同的道德 , 从 内心摒弃它 , 使之脱离 自身 的道德体系, 并在实践 中尽量规避 。例如 , 人们在社会 生活 中, 逐渐把对 国家的认 同和民族的感情升华 为伟 大 的爱 国情 怀 , 并 在认 知过程 中 , 不断摒 弃不 热 爱 祖 国 的言行 , 最终 成 为 一名 理 性爱 国 的公 民。所 谓的德性价值过滤作用 , 是指在道德实践中, 人们根据 自己的道德标准对接收 的信息予以过滤 , 选择与 自己的价值 、 情感 、 期望相符 的道德意识 , 并不断强化这种 意识 , 使之稳定 的影响 自身的价值选择。例 如, 在人际交往中, 友善的人会更容易被认可、 受欢迎 , 于是人们不 断对 自己强化友善 的观念 , 使 自己成 长为友善的人。所谓道德价值评价作用 , 是指在道德实践中 , 道德主体根据 自 身构建的道德标准来评价 自己、 评价他人 , 并通过这种评价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相关的人和事。道德主体会通过判断一件事 情是否与 自己的道德标准相符 , 来决定是否做或者怎样做事。例如 , 在实际工作 中, 通过对身边敬业模

培养学生的与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与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与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作为公民所应该拥有的权利和责任的认知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和引导,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强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法律法规和政治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优质的公民教育,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意见,同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公民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民主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学校应当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组织模拟公民投票、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更能激发他们对公民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师和学校作为学生的榜样,应当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公民形象。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和个人示范,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学校应当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与家庭合作,共同培养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应当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并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给予学生良好的榜样和引导。

学生品德与公民教育

学生品德与公民教育

学生品德与公民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公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学生品德的培养与公民教育的实施。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生品德的培养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

家庭教育是学生品德的第一环节,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教育则是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道德伦理课程、组织志愿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基础。

教师应该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与成长,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

三、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应该注重校风校纪建设,倡导正气道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同时,学校还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道德伦理知识、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五、校外实践校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不同层面,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团队精神。

六、信息教育信息化时代,学生要接触到各种信息渠道。

学校应该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信息,并培养学生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只有真正掌握了信息素养,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约束,保持良好的品德。

七、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开设手工课、实验课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6 4— 2 5 2 1 )6— 0 6—0 17 9 3 (0 1 0 0 2 4
论公民 教育在高 校德育 教学 中的基础性
刘 颖
( 建 师 范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建 福 州 30 0 ) 福 福 5 18

要: 为了加强高校德 育效果 , 民教育的基 础地 位需要 强 化。原 因在于 : 一 , 公 第 从教 学 目的看 , 将要 全 面进入社 会生
On t e Ciie s i uc to a e Fo nd to n t e M or l h tz n h p Ed a n s t u a n i i h i h a Educ to o i s n tt i n a i n f Ch ne e I s iutO s
乏 弥补 中小 学公 民教 育 事 实上 缺 失 的意 识 , 本 已 原
况 实质上 要求 高校 德 育 的教 学 理念需 要 以结合 大 多 数学 生 实 际情 况 的 “ ” 人 才 模 范 、 会 栋 梁 的 下 向 社
“ ” 开。 上 展
从教 学 规 律 上 讲 , 有 高 校 德 育 课 程 主 要 指 现
第一 , 学生 作 为受 教方 , 大 已经 养成 基本 的行 为
习惯 。从 我 国现 状 来 说 , 部 分 已经 是 成 年 人 或 准 大 成 年 人 的大 学 生 依 然 极 为 缺 乏 一 种 自觉 的 公 民 意
性差 异 , 就 是在 被 动受 道德 标 准 约 也
相应 标 准 间 的波 动 。德 育这 种 由他 律
是使 人养 成 自律性 的 良好行 为 习惯 。这 种养成 本 身
就是 从点 点滴 滴 日常 行为人 手 的 。 自上 而下 的说 服
教育 可 以使个 人树 立 起 英 雄 情 结 、 助 于 形 成正 确 有 价值 观 , 从 实效 性 的习惯 养成 而言 , 不如 自下 而 但 则 上 的引导 效果 好 。 比较 而言 , 方 有 很 多 国家并 没 西 有相 应 的德 育 提 法 , 们 使 用 的是 公 民教 育 或 “ 它 教 育性 教学 ” 法 J这些 教 学 强 调社 会 实 践 , 过 布 说 , 通 置 活动 的方式 使 每个 孩子在 实 际生 活 中锻炼 与人交
青 海 民族 大学 学报 ( 育 科学版 ) 教

I oUR AL oF QD N GHAIN I AT ONA I I SUN LTE 眦
( d ct n SineE io ) E u ai cec dt n o i
R IY ST
N0 6.2 011
2 1 年 第 6期 01
现代 公 民教 育与 我 国传统 伦理 道德 教育 和 思想 教育
设 到位 , 为 稳妥 , 利于 为开设 其他 三 门课程 进行 更 有 探索 , 累经 验 , 出示 范 。 … 这 里 的“ 积 做 ” 探索 ” “ 和 积 累经 验 ” 非 是 指 如 何 使 德 育 课 程 能 受 到 学 生 欢 无
第 二 , 学 生 的心 智 发 育 正处 于 向成 熟定 型迈 大 进 的关键 期 , 大脑 的接 近 成 熟 提 高 了 心 理接 受 的 门 槛 。高校 德 育教 学 已经不 适应 以楷 模鼓 励 的说 服为 主导 , 需 要 代 之 以 观 察 思 辨 的 相 互 交 流 为 主 导 。 而
中 图 分 类 号 :4 0 3 G 0—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高校 德育 教 学与 其 它德 育 的不 同在 于 : 能够从 伦 理 、 治角 度 积极 进取 地 融 政 做 出贡献 。在这 种 人 与 社 会 的关 系 牛 成 功 与否 主 要表 现 在受 教育 者 执行 遭
Ab t a t T e ct e s i d c o l y h o n ai n lr l n te mo a d c o f i e e i si t n .W e s o l mp a sr c : h i z n h p e u tin p a st e f u d t a oe i h r l u min o n s n t u i s i o e Ch t o h ude h — sz h tg e ti o tn oe t ru h t e t r e a p cs i s y h n v r i t d n s w o wi n e oa l er f r c mi g s ca ie t a r a mp r tr l o g h h e s e t :f t ,t e u ies t su e t h l e t r ttl t i o t o n o il a h rl y l yh h l e e d t e t e p s a l i z n, i h i t e dr c i o e mo a d e o f h n s n t u in :s c n l h d a t g i s n e o b h a s b e ct e wh c i tam ft r l u mi n o i e e i si t s e o d y,t ea v n a eo v i sh e h e C t o f t e ctz n h p e u min i t e i tr c ic s i n meh d i l s ,whc a lva e t e c n r d c h i e s i d c o s h n e a td s u so t o n c a s i i h c n a e it h o t it ̄t u e o e s d n s twa d l a i d t t e t o rs t f h u t e p e c n t e mo a d c o h r a h i h r l e u tin:t e t idy,t e ct e s i d c o k h t d n s i d p n e tt i k n e r c ie ,t i h hrl h i z n h p e u ti n ma e t e su e t n e e d n h n i g g tp a t s h s i c k n fta h n u t s n t e it l cu e e o me t o i ai n w t r d c o i d o e c i g p t r so h n el t a d v lp n mb n t i l se e l c o } mo a e u tin.w ih i f v r b e t e e o h e t y l h c s a o a l o d v l p t e h a h l me t i o h n v ri t d n s n a t fr t e u ie st s e t . l y y u Ke r s:mo a d c o fi si t n ;t a h n ;ct e s i d c o y wo d r e u ti n o t u i s e c i g i z n h p e u min;f u d t n l n t o i o n ai o
活 的大学生首先要 成为合格 的公 民 , 这是高校德 育必须达到 的底 限 目标 ; 二 , 第 “自下而 上” 的对话 式教 学理 念是公 民教育 的 长处 , 它可 以化解 学生对传统说 教方式 的抵触情 绪 ; 三 , 民教育对 独立思考 能力 的强调适 应大学 生 的心智状 态 , 第 公 以智育 手 段提 高德 育效果有 助于大学生有效养成 健康 的公 民心 态。 关键 词 : 民教育 ; 公 高校德育 ; 教学 ; 基础
识 。从学 校教 育 的角 度 看 , 成 这 种 情 况 出 现 的 原 造
因主 要 由于在 我 国 中小 学 阶 段 的教 学 中 , 应试 教 育
质 决定 了它 的主要 手 段 是养 成 教育 。
收 稿 日期 :0 1 0— 1 2 1 —1 3
模 式 的长 期存 在 使德 育课 重 说教 、 形 式 , 走 而这 种 教
经教 条化 灌输 多 次 的德育 内容 就必 然导 致 效果 的空
谈 和失效 。
《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 的实践性、 应用性更 强, 在课 程体 系 当 中居 于 基 础 地位 , 合 教育 规 律 , 符
最适 宜作 为 大学 思想 政治理 论课 入 门课 程 。从 实施 新课 程方 案 的步 骤上 讲 , 首先 从 一 门课 人 手 陆续 开
LI Yi g U n
( o eeo u l o c C l g f bi P l y& Maae et Fj nN r l nvr t,uhuFj n3 0 0 ,C i ) l P c i n gm n , ui oma U i sy F zo ui 5 18 hn a ei a a
往 的意识 和 能力 , 在 学 校教 育 中强 调 把 公 民 意识 而
给学 生谋 生 发 展 的 “ ” 硬 素质 的 话 , 么 , 校 德 育 那 高 教学 则是 提供 学 生把 控心 态 、 他 人 沟 通 的 “ ” 与 软 素 质, 而这 种 素质 的基 础还 是公 民教 育 。
基金 项 目: 福建 省教育厅社会 科学规划研究
作者简 介 : 刘 颖 (9 5一) 女 , 西 太 原 人 17 , 山
阶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师范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讲师 , 主要从事德育 方面的研究 。

2 ・ 6

颖: 论公 民教育在高 校德育教学 中的基础性
育方 式违 背 了公 民教 育重 养成 、 参与 的教 学理 念 , 重 使得 原本 在 中小 学应 该 了解 习得 的公 民意识 并 没能 达 到一种 群体 性共 有 的普 遍效 果 。如果 高 校德 育缺
的最 大不 同就是 强 调 对 个体 独 立 辨 析 能 力 的培 养 , 这种 教育 本 身 就 更 容 易 培 养 受 教 育 者 心 智 的 成 熟 度 。这样 , 以观察 思 辨为 常态 教学模 式 、 以楷模 影 辅 响 的穿插 , 有效 激 发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同时 , 会 它能 从心 智成 熟 角度 给学 生 以真正 帮 助 。 第 三 , 很 多大 学生 而言 , 校教育 是 他们走 出 对 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