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传热学课件——第10章

合集下载

传热学(全套课件666P) ppt课件

传热学(全套课件666P) ppt课件
1A 1 (T 1 4T 2 4) ( 1-9 )
§1-3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一、传热过程 1 、概念
热量由壁面一侧的流体通过壁面传到 另一侧流体中去的过程称传热过程。
2 、传热过程的组成 传热过程一般包括串联着的三个环节组成, 即:
① 热流体 → 壁面高温侧; ② 壁面高温侧 → 壁面低温侧; ③ 壁面低温侧 → 冷流体。 若是稳态过程则通过串联环节的热流量相同。
二、对流
1 、基本概念
1) 对流:是指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从而使 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 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 对流仅发生在流体中,对流的同时必伴随 有导热现象。
2) 对流换热:流体流过一个物体表面时的 热量传递过程,称为对流换热。
2 、对流换热的分类
1)根据对流换热时是否发生相变分:有
第一章


§1-0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 1 、传热学 ❖ 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 ❖ 1)物体内只要存在温差,就有热量从物
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 2)物物体。
2 、热量传递过程 根据物体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热量传递过程 可分为两类:
t f1 tw1
Ah 1
tw1 tw2 A /
t w 2 t f 2 Ah 2
(d) (e) (f)
三式相加,整理可得:
A(t f 1 t f 2 )
1 1
h1 h2
也可以表示成:
(1-10)
A(tkf1tf2)A k t (1-11)
式中, k称为传热系数,单位为

W/ m2K
⑤热辐射现象仍是微观粒子性态的一种宏 观表象。
⑥ 物体的辐射能力与其温度性质有关。这 是热辐射区别于导热,对流的基本特点。

清华大学热工基础课件工程热力学加传热学11第十章-对流换热、单相流体

清华大学热工基础课件工程热力学加传热学11第十章-对流换热、单相流体

综上所述,边界层具有以下特征: (a) 、t l
(b) 流场划分为边界层区和主流区。流动边界层内存 在较大的速度梯度,是发生动量扩散(即粘性力作用) 的主要区域。主流区的流体可近似为理想流体;热边 界层内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是发生热量扩散的主要 区域,热边界层之外温度梯度可以忽略;
(c) 根据流动状态,边界层分为层流边界层和湍流边 界层。湍流边界层分为层流底层、缓冲层与湍流核心 三层结构。层流底层内的速度梯度和温度梯度远大于 湍流核心;
20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的变化趋势:
流动边界层厚度 与热边界层厚度t的比较 :
两种边界层厚度的相对大小取决于流体运动粘度 与
热扩散率a的相对大小。令
对于层流边界层:Pr≥1 t ;Pr≤1 t
Pr a
对于湍流边界层: t
普朗特数
一般液体:Pr=0.6~4000;气体:Pr=0.6~0.8。 21
4
(2) 流动的状态
层流 湍流
:流速缓慢,流体分层地平行于壁面方 向流动,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热量传递 主要靠分子扩散(即导热)。
:流体内存在强烈的脉动和旋涡,使各 部分流体之间迅速混合,因此湍流对流 换热要比层流对流换热强烈,表面传热 系数大。
(3) 流体有无相变 沸腾换热 凝结换热
5
(4) 流体的物理性质
7
(5) 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
换热表面的几何形状、尺 寸、相对位置以及表面粗糙 度等几何因素将影响流体的 流动状态,因此影响流体的 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对对 流换热产生影响。
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很
多,表面传热系数是很多变
量的函数,
特征长度(定型尺寸)
h fu ,t w ,t f, , ,c , , ,l,

【精品】传热学第十章传热过程和换热器计算PPT课件

【精品】传热学第十章传热过程和换热器计算PPT课件
传热方程式: Φ= KAΔt
式中:K为传热系数(总传热系数)。对于不同的传热过程,
K的计算公式不同。
K 1 R tot
10.2 换热器的型式
1 换热器的定义:用于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 体,以满足规定工艺要求的装置。
2 换热器的分类:
混合式:换热器内冷、热流体直接接触、互相混合来实现 热量交换。
传热工程技术的两个方向:强化传热技术与削弱传热技术 (又称隔热保温技术)。
无论是强化传热还是削弱传热,一般都是从改变传热温差和 改变传热热阻两方面入手。 以换热器内的传热过程为例:
kAtm 1 tm R tkmRh1 R tm Rh2
kA
传热强化途径: (1)加大传热温差 t m ; (2)减小传热热阻 R k 。
Ti
dq
T
dT c
In
Ti
To
T dq
dT c
Out
In
dT h
To
Out
2 算术平均温差
平均温差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算术平均温差,即
tm,算术 tma2 x tmin
tm,对数
tmax tmin ln tmax
tmin
算术平均温差相当于温度呈直线变化的情况,
当 tmax tmin 2时,两者的差别小于4%; 当 tmax tmin1.7时,两者的差别小于2.3%。
通常,对逆流的对 数平均温差进行修 正以获得其他复杂 流动方式下的平均 温差。
tm(tm)ctf
教程中图10-23~10-26分别给出了管壳式换热器和交叉流式 换热器的 。
值取决tc
Rth th tctc
式中:下标h、c分别表示两种流体,上角标 ` 表示进口,`` 表示出口,图表中均以P为横坐标,R为参量。

传热学PPT学习课件PPT教案

传热学PPT学习课件PPT教案
第10页/共66页
气膜冷 却
气膜冷却基本原理是:从高温环境的 壁面上 的孔向 主流引 入二次 气流( 冷却工 质或射 流), 这股冷 气流在 主流的 压力和 摩擦力 作用下 向下游 弯曲, 附着在 壁面一 定区域 上,形 成温度 较低的 冷气膜 将壁面 同高温 燃气隔 离,并 带走部 分高温 燃气, 从而对 壁面起 到良好 的冷却 保护作 用。
空气 0.026 W (m C ) (20 C)
第21页/共66页
(6) 一维稳态导热及其导热热阻 如图所示,稳态 q = const,于是积分Fourier定
律有:
q Φ dt
A
dx
定积分
W m 2
t
dx
tw1
dt
Q
tw2
q dx tw2 dt q tw1 tw2 0
。 解:参见前图及一维稳态导热公式有:
第23页/共66页
铜:
q tw1 tw2 375 300 100 1.5106 W m2
0.05
钢: q tw1 tw2 36.4Im 300N a 10o 0g 1e .46105 W m2
0.05
铬砖 :
q tw1 tw2 2.32 300 100 9.28103 W m2
—— 当流体与壁面温度相差1度时、每单位壁面面积上、单 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表征对流传热过程强弱的物理量
影响h因素:流速、流体物性、壁面形状大小等 强调:表面传热系数与导热系数的区别 a) 单位上的区别 [W/( m K)]~ [W/( m2 K)] b) 表面传热系数不是一个物性参数,它不仅取决于流体
文字表述:在导热现象中, 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截面的 热流量,正比于该截面方向 上的温度变化率和截面面积 ,而热量传递的方向则与温 度升高的方向相反。

传热学(第10章--辐射换热)

传热学(第10章--辐射换热)

1 2
1、强化辐射换热的主要途径有两种: (1) 增加表面黑度; (2) 增加角系数。
2、削弱辐射换热的主要途径有三种: (1) 降低表面黑度; (2) 降低角系数; (3) 加入遮热板。
遮热板:在两辐射换热面之间放置的一黑度很小 的,用于削弱辐射换热的薄板。
22
遮热原理:通过在热路中增加热阻来减少辐射换热量。
)4
式中,Cb=5.67 W/(m2K4) ,为黑体的辐射系数。
实际物体的辐射力------引入修正系数(黑度)
8
黑度ε:实际物体的辐射力与同温度下黑体辐
射力之比。
E
Eb
式中,Eb为黑体的辐射力,E为实际物体的辐射力。
f (物体本身的性质 )
实际物体的辐射力为:E
Eb
Cb
(T 100
)4
1
热辐射穿过气体层时的衰减
30
2.火焰辐射的特点
火焰中含有固体微粒 火焰辐射类似于固体辐射 可视为灰体处理
31
思考题
教材P154.思考题10-2、10-4、10-5
32
本章小结
热辐射的本质及特点; 黑度、黑体及灰体等概念; 四次方定律; 有效辐射的概念;角系数的性质; 两灰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计算(两种特例); 辐射换热的增强与削弱
1 A1 X 1,2
A1 X1,2
A2 X 2,1
黑体间的辐射换热网络图
式中,1/A1X1,2为空间辐射热阻,其大小完全取决于物体表面间的几何 关系,而与物体表面的性质无关,故是所有物体均具有的辐射热阻。
16
三、灰体表面的有效辐射
17
有效辐射 本身辐射反射辐射
表面1的有效辐射:
J1 E1 1G1 1Eb1 (11)G1 表面1与外界的辐射换热:

热工基础第10章 传热学基本概念

热工基础第10章 传热学基本概念

3.辐射换热
(1)定义:当物体间存在温差时靠热辐射进行的热量 传递。 (2)特点:
a 不需要冷热物体的直接接触;即:不需要介质的存在,在 真空中就可以传递能量
b 在辐射换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换 物体热力学能 电磁波能 物体热力学能
c 无论温度高低,物体都在不停地相互发射电磁 波能、相 互辐射能量;高温物体辐射给低温物体的能量大于低温物 体辐射给高温物体的能量;总的结果是热由高温传到低温
电磁波波谱
2
热射线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上常见的温度范围内,热辐射的 波长主要在0.1~100m之间,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 红外线三个波段。可见光的波长在0.38~0.76 m。
对流和辐射换热的简化
热水
对流
管壁内 表面
导热
管壁外 表面
对流 辐射
对流和辐射同时存在时,
简化成对流换热形式计算。
周围 环境
第十章 传热学基本概念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热量传递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热 量 传 递 的 基 本 方 式 : 热 传 导 ( 导 热)、 热对流、热辐射
热对流
热辐射
热传导
一、热传导(导热)
1.定义和特点
定义:指温度不同的物体各部分或温度不 同的两物体间直接接触时,依靠分子、 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进 行的热量传递现象。
自然界不存在单一的热对流
2.对流换热
1)定义:流体与温度不同的固体壁面间接触 时的热量交换过程
2)对流换热的特点
对流换热与热对流不同,既有热对流,也 有导热;不是基本传热方式
导热与热对流同时存在的复杂热传递过程 必须有直接接触(流体与壁面)和宏观运

传热学第十章ppt课件

传热学第十章ppt课件

h A ( t t ) h ( t t ) o 1 wo fo o fA 2 wo fo h A ( t t ) o o o wo fo
(A f A 1 2) A o
肋面总效率
o
A ( t t ) 0 f i f0 1 1 A A 1 1 o o h A A h A hA A h i i i oo o i i i oo
外部对流: h d l ( t t ) o o wo f2

1 1 d 1 o ln h 2 d h d id i i o o
对外侧面积而言得传热系数的定义式由下式表示:
kk o 1 d d d 1 o o o ln hd 2 d h i i i o
所以,只要 o 就可以起到强化换热的效果。 1 由于β 值常常远大于1,而使η 0β 的值总是远大于1,这就使
肋化侧的热阻显著减小,从而增大传热系数的值。
9.1.4 临界热绝缘直径
Φ
l( tfi tfo )
1 1 d 1 ln( o) h 2 d h d id i i o o
传热学课件第 十章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定量:传热过程的计算;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 间壁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及校核计算。 定性:掌握传热过程的热阻分析法;传热过程 强化与削弱措施。
9-1 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
• 传热过程:热量由壁面一侧的流体通过壁面传到另 一侧流体中去的过程称传热过程。 • 传热过程分析求解的 基本关系为传热方程式
从热阻的角度来看
1 1 1 d 1 o ln kA h 2 l d h A o iA i i o o
9.1.3 通过肋壁的传热

传热学,第十章

传热学,第十章

(2)浓度扩散的两种基本方式 分子扩散: 分子扩散:在浓度梯度作用下由分子运动而引 起的质量传递过程。 起的质量传递过程。 对流扩散: 对流扩散:在浓度梯度存在的情况下由宏观对流 而引起的质量传递过程。 而引起的质量传递过程。 (3)混合物的浓度
mA mB , ρB = kg/m3 质量浓度ρ : ρ A = V V nA nB 3 , cB = kmol/m 物质的量浓度c :cA = V V 对于理想气体, 对于理想气体, piV = ni RT pi ci = R = 8.314 J/(mol ⋅ K) RT
(4)通量密度 定义: 定义 : 单位时间内在垂直于扩散方向单位面积上 通过的某组分的物质的数量称为该组分的通量密度 通过的某组分的物质的数量称为该组分的通量密度。 通量密度。 质量通量密度: 质量通量密度: 单位时间内在垂直于扩散方向单位面积上通过的 某组分的质量, 表示,单位为kg/(m 某组分的质量,用Mi 表示,单位为kg/(m2·s) 。 物质的量通量密度(摩尔通量密度 物质的量通量密度(摩尔通量密度): 通量密度) 单位时间内在垂直于扩散方向单位面积上通过的 某组分的物质的量(摩尔数量) 表示, 某组分的物质的量(摩尔数量),用Ni 表示,单位为 kmol/(m2·s) 。
D dp w D dpw D dpw cwx Nw = − + cwx ⋅ = − − RT dx RT dx RT dx cAx
cwx pw pw pA = cwx = , cAx = cAx pA RT RT D pw + pA dpw D p0 dpw Nw = − =− RT pA dx RT p0 − pw dx
dpA dp w =− dx dx
由于空气几乎不溶于水, 由于空气几乎不溶于水,不 能向水中扩散,在水面处, 能向水中扩散,在水面处,空气 的分压力梯度接近于零。 的分压力梯度接近于零。但由于 筒口处的空气分压力大于水面处, 筒口处的空气分压力大于水面处, 必然有空气不断从筒口向下扩散, 必然有空气不断从筒口向下扩散, 会使水面处的空气越来越多。 会使水面处的空气越来越多。为 了维持稳定的扩散过程, 了维持稳定的扩散过程,一定存 在一股自下而上的混合气流, 在一股自下而上的混合气流,其 中携带的空气量正好等于向下扩 散的空气量,即在任一截面处, 散的空气量,即在任一截面处, 都有 D dp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