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化学实验方法-蒸馏、萃取和分液

合集下载

蒸馏和萃取

蒸馏和萃取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 萃取和分液
1.检验自来水中的Cl-时,可先用稀盐酸酸化,再加
AgNO3溶液.
(
)

)
2.蒸发和蒸馏都是利用了混合物各组分沸点的不同.( 3.分液时,两层液体可先后从下端流到两容器中.
(

)
4 .分液时,将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的目的是为了平 衡分液漏斗内外的气压,便于液体流下. (

)
5.食盐水的蒸发和自来水的蒸馏都能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 酒精灯、石棉网等. (
)
)
6.使用分液漏斗前必须先查漏.
(

[例1] 在蒸馏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B.冷凝管中冷却水的流向是从上向下流 C.加入沸石的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
(
)
D.加热时,蒸馏烧瓶下面要垫石棉网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 萃取和分液
4.自来水中Cl-的检验
(1)试剂: 稀HNO3和AgNO3溶液 ; (2)现象:生成 白色沉淀 ; (3)化学方程式(如向NaCl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 NaCl+AgNO3===AgCl↓+NaNO3 ; (4)某溶液 白色沉淀
沉淀 不消失 ,证明原溶液中
实验过程
6. 旋开活塞,用烧杯接 收溶液
7. 将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上层水溶液
现象
液体分层 上层液体显(黄或无 )色 下层液体显(紫红 )色
分析讨论
1、上层液体中的溶剂是( H2O ),下层液体 中溶剂是( CCl4) 2、碘单质(I2)在哪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 四氯化碳(CCl4) 3、 CCl4与H2O比较有何异同?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 萃取和分液

高一化学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蒸馏、萃取、分液

高一化学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
材料一中,根据曲线纯纯碱时,可以先将混合物 在较高温度下溶于水形成浓溶液,然后冷却到一定温度,由 于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急剧下降,因此大量纯碱晶体析 出,而氯化钠不会析出,再过滤可得纯净的纯碱晶体。材料 二中,乙二醇和丙三醇沸点相差很大,可以用蒸馏法分离。 材料三中,Br2 和 I2 在溶解性方面很相似,因此可以用 CCl4 从溴水中萃取 Br2。如果提出 Br2 后,水还有颜色,说明 Br2 没有被萃取完全,可再进行萃取直至水呈无色。
解析
D 项中萃取剂的密度不一定比水大,只要符合溶质
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水大,且不溶于水即可。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将体积比为 1∶2 的四氯化碳和碘水在试管中充分混合后 静置。下列图示现象正确的是 ( D )
解析 面。
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 且密度比水大, 则四氯化
碳与碘水按体积比为 1∶2 充分混合后,四氯化碳层在下
答案
(1)①C
②A
(2)①萃取
四氯化碳
分液漏斗
②再进行萃取,直到水呈无色,将各项分离出来的含溴的四 氯化碳溶液合并
; 大热汇 大热汇 ;
额,全从人族身上找补出来?”鞠言低沉の声音,响彻全场.在鞠言呐番话说完之后,现场の各族强者们,也都悄然の闭上了嘴巴.不得不说,鞠言の呐个质疑,是问到了点子上.针对精怪族发现黑波洞呐份功劳,议会决定多给予精怪族两个混沌秘境名额,呐当然能够.但呐两个名额,全部从人族の身 上弄出来,呐就有些说不过去了.之前,由于议会对名额の分配没有牵扯到其他族群の利益,所以大家也都没多说哪个,或者说没有多少人琛思过呐样の分配是否合理.可现在人族の成员,当场就提了出来,大家就是不愿意琛入多想,那也是不行了.次席议长,顿事显得尴尬了.他想占住道理,可现 在他该怎么反驳鞠言の质问?当着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蒸馏萃取和分液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蒸馏萃取和分液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蒸馏萃取和分液实验一:蒸馏萃取
1.实验目的
蒸馏萃取是指利用溶剂之间的不相溶程度来将混合物按溶剂的不同性质分离的一种分离方法,它能有效地分离溶剂中有机溶剂中的混合物,是有机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手段之一
2.实验原理
蒸馏萃取是指利用溶剂的不相溶程度来将混合物按溶剂性质分开的一种分离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分离出溶剂中有机混合物的各分子物质。

蒸馏萃取主要是利用溶剂热容、沸点及溶解度的不同原理分离混合液体组分。

在混合液体中,有两种溶剂,比如油和水,它们具有不同的热容,沸点和溶解性,它们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分别按自己的特性单独汽化或溶解,从而达到分离混合物的目的。

3.实验材料
(1)蒸馏收集瓶一只;
(2)蒸馏烧瓶及烧瓶装置一个;
(3)搅拌器一个;
(4)分液漏斗一个;
(5)水、油、溶液混合物等。

4.实验步骤
(1)将烧瓶附属装置安装好,把蒸馏收集瓶与烧瓶先用垫片固定在烧瓶装置上;
(2)将混合液放入烧瓶中,加水混合;
(3)将烧瓶用灯火煮沸,并保持煮沸状态;
(4)当混合液在烧瓶中煮沸时。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充满奥秘和趣味的学科,在高一阶段,我们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高一化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化学实验安全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安全是首要问题。

要了解实验室的安全规则,比如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不能将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等。

还要知道常见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如易燃、易爆、有毒等。

2、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用于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2)蒸发: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加热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过热导致液滴飞溅。

(3)蒸馏: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温度计的水银球要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冷凝水要“下进上出”。

(4)萃取和分液: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另一种溶剂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分液则是将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操作。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单位是摩尔(mol)。

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与 0012kg C-12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 602×10²³。

2、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单位是 g/mol。

在数值上,摩尔质量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3、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224L/mol。

4、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是 mol/L。

三、物质的分类1、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可以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可以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仪器:分液漏斗,带铁圈的 铁架台,烧杯
现象: 液体分层 上层液体显( 浅黄 )色 下层液体显( 紫 )色
【分析讨论】
1、上层液体中的溶剂是( H2O ),下层液体 中溶剂是( CCl4 ) 2、碘单质(I2)在哪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 四氯化碳(CCl4) 3、 CCl4与H2O比较有何异同?
同: 都能溶解碘单质( I2);都不与 碘单质( I2)反应。 异: CCl4与H2O互不相溶;碘单质在 CCl4中的溶解度大。
[问题] ①温度计作用? 控温显示加热范围 如:自来水蒸馏时 温度≈100℃
②产物收集方式? 冷凝收集 ③自来水蒸馏后蒸馏 烧瓶内物质? 在100℃难于挥发的 杂质。
[注意事项] ①所盛液体不超过蒸馏瓶球部容积的 2/3 , 加热时,不能将液体蒸干。
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下沿。
③蒸馏瓶内要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液体暴 沸。
2、蒸馏和萃取 (1)蒸馏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用加热 的方法将沸点低的物质变成气态挥发分离出来。
对于液态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可用蒸馏和萃取的方法。
【实验1-3】制取蒸馏水(除去Cl- 等杂质)
实验步骤 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 加AgNO3后有白色沉 滴入几滴AgNO3(硝酸银)溶液 淀生成,再加稀硝酸, 白色沉淀不溶解,证明 和几滴稀硝酸。 样品含有Cl2、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 烧瓶中的水变成水蒸气, 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按 水蒸气经过冷凝管后变 图1-4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 成液态水,流到锥形瓶 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 里。 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 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3、取少量蒸馏出的液体加入试 加AgNO3和稀硝酸,没 管中,然后加入几滴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经 和几滴稀硝酸。(得到的液体 蒸馏冷凝后得到的液体 没有Cl中含有Cl-吗?)

1.1.3《蒸馏、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1.1.3《蒸馏、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教学设计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三课时:蒸馏、萃取和分液)【引入】在海滨浴场嬉戏,偶尔喝上一二口海水,你会感到又咸又苦;用海水浇灌普通的农作物,不用多久农作物就会被“腌死”。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讲解】海水中溶解了大量的盐类。

海水的平均含盐量可达35‰左右,也就是说,在1立方千米的海水里大约含有3500万吨的盐类物质。

人们日常的饮用水的含盐量仅在0.5‰左右,而工农业用水的含盐量也不能超过3‰。

人类面对着浩瀚无比的海洋,难道就不能把海水变成淡水吗?【过渡】神话中的观音菩萨有一种高超的本领:只要把手中的杨柳枝条轻轻一甩,就可以把海水变成甘露。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能不能把海水变成淡水呢?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把海水变成淡水的“法宝”。

【讲解】亚里士多德的实验【投影】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做过一个当时看起来十分有趣的实验:他把咸水放在半封闭的容器里,然后加热将咸水烧开。

随之,他惊奇地发现,水蒸气中已不再含有盐分,凝结成的水珠也不再有咸味。

亚里士多德曾在实验记录中写到“通过蒸馏,先使水变成蒸汽继而使之变成液体状,可使海水变成可饮用水”。

这个实验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海水淡化试验,亚里士多德所采用的方法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蒸馏法。

【投影】海水淡化工厂【思考】大家想一想蒸馏是不是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如果是,那么是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过渡】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除了过滤、蒸发外,还有其他很多方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两种新方法:蒸馏和萃取【板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蒸馏和萃取(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板书】活动一、认识蒸馏【交流】蒸馏的原理:对于液态混合物,利用液体—液体(或液体-固体)中各组分沸点不同,给液体混合物加热,使其中的某一低沸点组分蒸发再冷凝成液体,以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的操作过程。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1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萃取和分液教案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1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萃取和分液教案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中学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敬重和促进学生的特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将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学问、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实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别、提纯和溶液配制等试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试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试验,记录试验现象和数据,完成试验报告,并主动进行沟通。

二、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⒈知道什么是分液,初步学会分液的基本操作,理解其适用范围。

⒉知道分液漏斗与三角漏斗、长颈漏斗的区分,了解分液漏斗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学会运用分液漏斗。

⒊知道什么是萃取、萃取剂,初步学会萃取的基本操作。

⒋学会应用萃取和分液操作从碘水中提取碘。

(二)过程与方法在化学学习和试验过程中,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觉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索的实力,提高自主学习实力,擅长与他人合作。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试验探究中,体验试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加化学科技活动的热忱,渐渐形成将所学的化学学问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分液、萃取(二)教学难点:萃取四、设计思路教材“萃取”这部分内容实际包含萃取和分液,另外教材是通过从碘水中提取碘试验来介绍萃取和分液。

以往我们都是依据教材这种编排来介绍萃取和分液,最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二者还是不能理解,常常混淆二者的区分与联系,也不会将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现改为通过问题探究和试验探究学习新学问,先学习分液,再学习萃取,最终学习从碘水中提取碘。

这样就使得难点得以分解,而且学生能将新旧知实很好的联系起来。

在学习每个学问点时,先让学生做探究性试验,在试验中发觉问题、思索问题,再由试验上升到学问点的学习。

这样就更加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也因此更加简单理解每个学问点。

五、仪器、药品铁架台、烧杯、铁圈、分液漏斗(球形、锥形)、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四氯化碳、碘水、油水混合物。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蒸馏和萃取》课件最新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蒸馏和萃取》课件最新课件PPT
蒸馏和萃取
3. 蒸馏法——液体互溶,但沸点不同
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使低沸 点组分蒸发再冷凝,分离出来的实验方法。
适用: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 发的杂质。
例如:制备高纯度的酒、炒菜时油水相遇会 飞溅
实验室通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含有的Cl等杂质来制取蒸馏水。
组装:从下往上从左往右
酒精、苯、CCl4、煤油都是有机溶剂,有机溶 剂之间大都能互溶,与水不互溶;碘(I2)和溴(液 溴)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碘(I2)溶 于有机溶剂,其溶液呈紫色;溴溶于有机溶剂
溶液呈橙色。
D
1)下列能用分离漏斗分离的是( )
A. 液溴和CCl4 C. CaCl2和Na2SO4溶液
B. 酒精和煤油 D. 苯和蒸馏水
②分液时,要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 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以使漏斗内外空 气相通。
③漏斗尖嘴处紧靠烧杯内壁
④分液时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口 流出
思考与交流
萃取剂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水和四氯化碳溶液互不相容,不反应
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不反应。
单质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 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实验1-3
实验步骤:
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 滴加硝酸银溶液后,
来水,滴加几滴稀硝酸和 有不溶于硝酸的沉淀
硝酸银溶液。
生成
2、往烧瓶中加入约1/3自 加热一段时间,水开
来水和几粒沸石,连接装 始沸腾,冷凝管末端
置后开始蒸馏。
开始有冷凝水流出。
3、取少量蒸馏得到的 加入稀硝酸和硝酸 液体于试管中,滴加几 银后,无沉淀产生 滴稀硝酸和硝酸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实验方法-蒸馏、萃取和分液一、蒸馏1.蒸馏实验原理:蒸馏是利用液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沸点不同指把液体加热至沸腾,使液体变为蒸气,再重新冷凝成液体的过程。

2.实验室制取蒸馏水(1)下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图(注意各仪器的名称):((3)实验结论:自来水中含有Cl,蒸馏水中不含有Cl。

(4)实验注意事项:①蒸馏装置的连接顺序是由下到上、由左到右。

②圆底烧瓶中所盛液体体积一般应介于其容积的1/3~2/3之间,不可将溶液蒸干。

③蒸馏时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少量碎瓷片或沸石是为了防止液体暴沸。

④冷凝管中的冷却水从下口进(填“上口”或“下口”),从上口出,这样操作的好处是能使冷凝管中的冷水充满且冷水的流向与气流方向相反,气流由上至下所处温度越来越低,冷凝效果好。

⑤圆底烧瓶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

(5)实验装置的改进:①温度计的作用是控制收集沸点不同的馏分。

②温度计水银球要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相平。

思考:①制取蒸馏水不使用温度计是因为水的沸点是100℃,加热至沸腾即可。

②蒸馏与蒸发有何联系与区别?(可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仪器、实验目的等角度进行分析)蒸馏的目的是使液体中的某些组分挥发再冷凝收集,而蒸发的目的一般是提取溶液中的溶质,通常不再回收挥发出来的组分。

4.蒸馏操作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分离液体混合物,当液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有较大的差别时才能达到较有效的分离。

(2)测定纯物质的沸点。

(3)提纯,通过蒸馏含有少量杂质的物质,提高其纯度。

(4)回收溶剂,或蒸出部分溶剂以浓缩溶液。

二、萃取和分液1.萃取和分液的原理:(1)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

加入的溶剂称为萃取剂。

萃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分液是利用分液漏斗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

分液操作一般与萃取结合使用。

2.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1)装液: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CCl4),改好玻璃塞。

实验现象:溶液分层,上层为橙黄色溶液,下层为无色油状液体。

(2)振荡: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这两种液体充分接触。

(3)静置: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分层,上层为无色的水层,下层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显紫色。

(4)分液: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打开,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沿烧杯壁流下,待下层液体流尽时,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3.萃取分液的操作注意事项:(1)分液漏斗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2)振荡时,要不时旋开活塞放气,以防止分液漏斗内压强过大引起危险。

(2)分液时,要将漏斗下端管口紧贴烧杯内壁,使液体顺利流下,防止液体飞溅。

(3)下层液体要从下口放出,恰好流尽时及时关闭活塞,防止上层液体流出。

(4)上层液体要从上口倒出,保证上层液体尽量少地沾附下层液体。

4.萃取剂选择的三原则:①萃取剂与水(原溶剂)互不相溶;②萃取剂与原溶剂、原溶质不发生反应;③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5.常用的三种萃取剂:汽油、苯、四氯化碳。

汽油、苯的密度比水小,萃取I2后显紫色,且位于上层;CCl4的密度比水大,萃取I2后显紫色,且位于下层。

6.例1.(蒸馏原理)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倍也”。

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可用于分离(B)l4和水B.酒精和水C.食盐水和泥沙D.硝酸钾和硫酸钠解析“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倍也”说的实验操作是蒸馏,蒸馏可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由此进行判断B正确。

例2.(萃取分液原理)2.1.在盛有溴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汽油、四氯化碳和酒精,振荡后静置,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①加入的是CCl4,②加入的是汽油,③加入的是酒精B.①加入的是酒精,②加入的是CCl4,③加入的是汽油C.①加入的是汽油,②加入的是酒精,③加入的是CCl4D.①加入的是汽油,②加入的是CCl4,③加入的是酒精解析汽油能萃取溴水中的溴,但汽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溶液分层,上层呈橙红色,下层呈无色;四氯化碳能萃取溴水中的溴,但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溶液分层,下层呈橙红色,上层呈无色;酒精和溴水能互溶,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溶液不分层,溶液仍为橙黄色。

2.2.青蒿素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为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丙酮、氯仿和苯中,在甲醇、乙醇、乙醚、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为156~157℃,热稳定性差,青蒿素是高效的抗疟药。

已知:乙醚沸点为35 ℃,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之一是以萃取原理为基础的,主要有乙醚浸取法和汽油浸取法。

乙醚浸取法的主要工艺如图所示:(1)对青蒿干燥破碎后,加入乙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主要有烧杯、___________,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3)操作℃的主要过程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B.加95%的乙醇,浓缩、结晶、过滤C.加入乙醚进行萃取分液(4)在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操作时,为使液体顺利滴下,应进行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分液后漏斗内剩余的液体从分液漏斗的________(填“上口”或“下口”)倒入烧杯。

答案:(1)溶解青蒿素(2)漏斗、玻璃棒蒸馏(3)B(4)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上口解析:(2)操作℃是过滤,故需要的仪器还有玻璃棒、漏斗,操作℃是利用沸点不同分离乙醚和青蒿素,故操作为蒸馏。

(3)依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A项青蒿素不溶于水,C项加入乙醚后分液得到的还是混合液,不是精品;B项,根据题中信息可知,青蒿素可溶于乙醇,故粗品中加95%的乙醇溶解后,经浓缩、结晶、过滤可以除去不溶的杂质,得到精品,故选B。

(4)在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操作时,为使液体顺利滴下,应平衡内外大气压,故应进行的具体操作是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分液漏斗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变式训练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C)A.萃取B.过滤C.蒸馏D.蒸发解析由信息可知,蒸令气上,则利用互溶混合物的沸点差异分离,则该法为蒸馏。

A.分液B.用水萃取C.蒸馏D.重结晶【解析】由图表可知,常温下乙醇、乙二醇为互溶的液体,沸点相差比较大,所以可以用蒸馏的办法进行分离,故答案选C。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蒸馏自来水可以制得蒸馏水B.蒸馏烧瓶使用前一般不需要检漏C.冷却水从冷凝管的下口进入,上口流出D.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待蒸馏的液体中解析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而不能插入待蒸馏液体中。

4.检验实验室存放的蒸馏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可选用的试剂是(C)A.硝酸银溶液B.稀盐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C.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D.稀硫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解析检验氯离子的试剂是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硝酸酸化的目的是排除碳酸根等离子的干扰。

5.已知乙酸乙酯(C4H8O2)是一种无色液体,不溶于水,密度小于1g·mL-1,沸点约为55 ℃。

要从水与乙酸乙酯的混合物中将乙酸乙酯分离出来,下列方法中最简便的是(B)A.蒸馏B.分液C.过滤D.蒸发解析乙酸乙酯与水不互溶,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最简便。

6.下列各组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是(B)A.碘和四氯化碳B.水和四氯化碳C.酒精和水D.汽油和植物油【解析】A. 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A项不符合题意;B. 水和四氯化碳不互溶,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B项符合题意;C. 酒精和水可以互溶,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C项不符合题意;D. 汽油和植物油可以互溶,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

7.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分液漏斗使用前要检验它是否漏水B.萃取剂要求不溶于水,且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C.注入碘水和萃取剂,倒转分液漏斗反复用力振荡后立即分液D.若用苯作萃取剂,则分层后上层液体呈紫红色解析萃取剂(如四氯化碳、苯等)应不溶于水,且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若用苯(密度比水小)作萃取剂,分层后上层液体呈紫红色。

为防止漏液,使用前要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加入碘水和萃取剂振荡后,需静置分层再分液。

8.下列物质的分离原理与溶解度有关的是(D)A.蒸馏B.过滤C.升华D.萃取【解析】A.蒸馏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分离的,与溶解度无关,故A不选;B.过滤是利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液体可通过滤纸,固体不能,与溶解度无关,故B不选;C.升华与物质熔沸点有关,加热转化为气态可分离混合物,故C不选;D.萃取是利用溶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而进行分离,与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关,故D 选;答案选D。

9.屠呦呦受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设计了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案(乙醚微溶于水)。

该方案未涉及的分离方法是(C)A.过滤B.分液C.蒸发D.蒸馏【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案为用冷水浸泡青蒿,过滤得到青蒿绞汁,再用乙醚乙醚萃取青蒿绞汁,然后分液得到提取液,提取液经过蒸馏后可得青蒿素的粗品,则提取过程中没有未涉及的分离方法是蒸发,故选C。

10.为了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溴化钠,常用方法是往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发生反应:2NaBr +Cl2=2NaCl+Br2,然后加入苯或四氯化碳,经振荡、静置、分液,可得到氯化钠溶液。

下列分析判断中不正确的是(C)A.加入苯或四氯化碳的操作叫萃取B.苯层在上层或四氯化碳层在下层C.可以用酒精代替苯或四氯化碳D.氯气单质置换出了溴单质解析由2NaBr+Cl2=2NaCl+Br2可知,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有单质溴生成;用苯或四氯化碳可萃取反应后溶液中的溴,苯的密度比水小,苯层在上层;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四氯化碳层在下层。

酒精与水混溶,不能作萃取剂。

11.关于物质的分离提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蒸发操作可以从溶液中分离得到可溶性固体溶质B.将待过滤的液体直接倒入漏斗中,且使液面低于滤纸边缘C.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不能伸入液面以下,只需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D.选用分液法分离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植物油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解析过滤时,要将待过滤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漏斗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