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乳制品配方单因素试验设计(调制乳)(精)
(完整版)乳制品工艺实验方案

实验一原料乳检验实验目的:了解生鲜乳的采集和保存的方法,掌握乳新鲜度测定、乳的密度和比重、乳中杂质度、乳的细菌污染度等测定方法。
实验项目1、乳的新鲜度测定1.1感官鉴定正常乳应为乳白色或略带黄色;具有特殊的乳香味;稍有甜味;组织状态均匀一致,无凝块和沉淀,不粘滑。
评定方法:1.1.1 色泽检定:将少量乳倒入白瓷皿中观察其颜色。
1.1.2 气味鉴定:将少量乳加热后,闻其气味。
1.1.3 滋味鉴定:取少量如用口尝之。
1.1.4 组织状态鉴定:将少量乳倒入小烧杯内静置1h左右后,再小心将其倒入另一小烧杯内,仔细观察第一个小烧杯内底部有无沉淀和絮状物。
再取1滴乳于大拇指上,检查是否粘滑。
1.2 滴定酸度的滴定1.2.1 原理乳挤出后在存放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分解乳糖产生乳酸,而使乳的酸度升高。
测定乳的酸度,可判定乳是否新鲜。
乳的滴定酸度常用吉尔涅尔度(°T)和乳酸度(乳酸%)表示。
吉尔涅尔度(°T)是以中和100ml乳中的酸所消耗的0.1mol/L氢氧化钠的毫升数来表示。
消耗0.1mol/L氢氧化钠1毫升为1°T,即消耗0.1毫克当量氢氧化钠为1°T。
乳酸度(乳酸%)时值乳中酸的百分含量。
1.2.2 仪器药品0.1mol/L草酸溶液、0.1mol/L(近似值)氢氧化钠溶液、10毫升吸管、150毫升三角瓶、25毫升酸式滴定管、0.5%酚酞酒精溶液、0.5毫升吸管、25毫升碱式滴定管、滴定架。
1.2.3 操作方法1.2.3.1 标定氢氧化钠溶液,求出氢氧化钠的校正系数(F)取0.1mol/L草酸(H2C2O4.2H2O)溶液20ml于150ml三角瓶中,加2滴酚酞酒精溶液,以0.1mol/L (近似值)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为红色(1分钟不褪色),并记录其用量(v)。
)(1.0)(1.0ml N ml N F 体积(近似值)氢氧化钠的草酸的体积= 在本操作中v20=F 1.2.3.2 滴定乳的酸度取乳样10ml 于150ml 三角瓶中,再加入20ml 蒸馏水和0.5ml0.5%酚酞溶液,摇匀,用.1mol/L (近似值)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微红色,并在1分钟内不消失为止,记录0.1mol/L (近似值)氢氧化钠所消耗的毫升数(A )。
乳制品实验指导书

乳品方面的实验内容一、Mozzarella干酪(干盐法新工艺)1、工艺流程原料乳的验收→过滤、离心净化→标准化→巴氏杀菌→冷却→加发酵剂→预酸化→加凝乳酶→凝乳→切割→加热收缩→排乳清→堆叠→粉碎加盐→热烫、拉伸→成型→冷却→真空包装→成熟→检验→出品2、工艺要点(1)原料乳新鲜牛乳,色泽风味正常。
总乳固体含量不低于11.0,酸度不高于18˚T,不含抗菌素和其他杂质。
(2)过滤净化,标准化目的是除去乳中杂质,使乳脂率调整为3.0%,C/F=0.76。
(3)杀菌采用低温巴氏杀菌(63℃×30min),以杀灭原料乳中绝大多数细菌,杀死病原微生物,灭活乳中的部分酶类,使蛋白质适度变性,便于凝乳。
(4)加发酵剂、凝乳酶,凝乳将杀菌后的原料乳冷却至36℃,并按原料乳量的0.5%加入由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组成的混合发酵剂,搅拌均匀,酸度达0.20%(21~22˚T)时加入由2%食盐水溶解的1%凝乳酶溶液,添加量由凝乳酶活力决定,一般加入3ml酶液/1000ml牛乳。
搅拌5min后凝乳,大约30~40min凝乳形成。
(5)切割、搅拌、热缩当凝乳达到一定的硬度后开始切割。
用干酪刀将凝块切成1.7cm 的小方块,在原温度下保持5min,再缓慢搅拌10~15min,将温度在15min内缓慢升高至38℃,并进行缓慢的连续搅拌,以促进凝块的收缩。
(6)当干酪槽的乳清pH达到6.3时开始排乳清,乳清分两次排除,第一次排除一半,搅拌5min,然后排除所有乳清。
将干酪粒堆酿1h20min,堆酿期间每隔15min将凝块上下翻转。
(7)干盐法加盐将堆酿后的凝块切碎,分两次加盐。
第一次加盐后搅拌1min,老熟4min;再第二次加盐,搅拌1min,老熟4min。
(8)热烫、拉伸将干酪粒装入带轧辊的混合机中,加入63℃左右8%的食盐水,保持水温不变。
此时干酪粒温度达到58℃左右,凝块可拉成丝状。
(9)冷却、包装将干酪装入模具,放入5~10℃水中使其硬化。
典型乳制品配方设计注意事项重点

典型乳制品配方设计注意事项一、注意所使用原辅材料的卫生性、安全性和营养易消化性卫生性和安全性是主体原料最重要的属性,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大量乳制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广大消费者的乳制品安全意识显著提高。
因此,加强乳制品成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安全防护与监督控制,保证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乳制品是所有乳制品生产者首先必须牢记的原则。
所有乳制品生产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政府和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采取积极措施,严格控制和消除各种污染源,保证生产卫生安全的乳制品,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营养和易消化性是人们对乳制品最基本的要求。
自然状态下的食物原料有时会含有某些有害的或有毒的成分,这时应该对这些成分进行鉴定并研究其性质和作用方式,以便采取适当的加工处理方法将它们除去或消除其危害性,保证乳制品的营养功能。
改变乳制品中营养素的含量,尤其是降低乳制品的热量或提高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是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营养功能提出的新要求。
但是这些添加的成分必须均匀地分散于产品中,而且性能稳定,同时不得影响乳制品的风味和外观。
易消化性是指乳制品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程度,乳制品只有被消化吸收后,才能成为人体的营养素。
在乳制品加工过程中去粗取精不仅是为提高乳制品的营养价值,也是提高乳制品易消化性的重要措施。
但是乳制品加工必须适度,否则会造成营养素的流失,甚至可能会引起疾病。
二、主要原料的量化原则对主体原料的量化,其实也是对辅料的量化过程。
在乳制品配方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倒推法,先设定主体原料的添加量,在此基础上确定其他辅料的添加量,对于主体原料在食品所占的具体比例,要在最终配方设计完成才能确定。
对主体原料的量化原则,要体现产品特点,以标准为准绳。
其中的关键是处理好主体原料与辅料的比例问题。
三、注意乳制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的合理使用1.防腐剂食品防腐剂就是指能够抑制或者杀灭有害微生物的物质,使食品在生产、贮运、销售、消费过程中避免腐败变质。
防腐剂可以分为化学防腐剂和生物防腐剂。
乳制品配方工艺

纯牛奶稳定剂(HBT-00101、104)一、产品特点:※提高纯牛奶体系的稳定性,防止纯牛奶的脂肪上浮。
※消除鲜牛奶的异味、水感等不良风味。
※使纯牛奶口感和风味更加醇厚,增强奶香味,提高纯牛奶品质。
二、原材料配比:三、工艺流程:※将部分鲜奶加热到60-80oC,加入稳定剂,边加边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将溶有稳定剂的鲜奶加入到剩人的牛奶中,搅拌约10-15分钟※用换热器将牛奶加热到65-75oC后均质处理,均质压力18-20Mpa※超高温处理(135oC,3-5秒)并用换热器降温到4oC以下※无菌包装※依不同的包装于不同条件下贮藏高钙奶稳定剂(HBT-0106)一、产品特点:高钙奶稳定剂是以微晶纤维素为主要成分,辅以其它食用胶体复合而成。
适用于UHT 及二次灭菌产品的高钙牛奶。
高钙奶稳定剂加入牛奶中起到如下作用:1、形成热稳定的网络,在低粘度下起到悬浮稳定的作用。
2提供光滑,细腻,饱满的口感。
3.稳定蛋白质,提供很强的乳化稳定的功能。
二、参考配方:三、参考工艺*将稳定剂与单甘脂或HBT-00106溶于约30-50倍65-70度的热牛奶中,经高速搅拌后,使其充分溶解。
*将乳钙加入到溶解好的稳定剂中,搅拌均匀。
*将剩余牛奶加热到65-70度加入到上述奶液中,搅拌均匀。
*均质。
(25MPA/5MPA)*UHT杀菌*无菌灌装*冷却并于4度还原奶稳定剂(HBT-002010)一、产品特点:*防止产品脂肪上浮,蛋白质沉淀。
*提供产品稳定、均一的结构。
*消除还原奶的水感,氧化味等异味。
*增加奶香味,提高还原奶的品质,使其具有与鲜牛奶一样的口感。
二、原材料配比:二、工艺流程:*奶粉用50-60度的热水溶解,保温静置至少30分钟,使奶粉充分水合。
*将稳定剂慢慢加入到牛奶中,变加边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均质(60-70度,16-18MPA)。
*无菌包装。
*冷却于4度以下冷藏。
三、原料(全脂奶粉)要求:*脂肪、蛋白质含量符合国家标准GB5410-1999要求*还原酸度〈18T并且冲调性好。
燕碎功能性乳饮料的制作工艺研究

I FOOD INDUSTRY I 119燕碎功能性乳饮料的制作工艺研究文 简叶叶 李庆旺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粉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稳定剂添加量对燕碎乳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
在考查某一因素变化时,其他因素固定值分别为燕碎与水质量比0.01:6.5、全脂乳粉添加量15%、白砂糖添加量5%、稳定剂CMC 添加量0.3%。
单因素试验设计见表1。
1.3.4正交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本文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选择燕碎颗粒与水质量比、全脂乳粉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稳定剂CMC 添加量,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此确定燕碎乳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并将正交试验结果与单因素试验最优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1.3.5感官评定燕碎乳饮料感官评价标准依据本文研究以燕窝碎末(简称“燕碎”)为原料,加乳粉、白砂糖、稳定剂含量等对燕碎功能性乳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燕碎功能性乳饮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燕碎颗粒与水质量比为0.01:6.5,全脂乳粉添加量为12%,白砂糖添加量4.5%,CMC 添加量为0.25%。
该工艺配方条件下所制备的燕碎功能性乳饮料香气协调、色泽良好、质地均匀、口感顺滑、甜度适中。
燕窝药食两用,含有丰富的活性糖蛋白和钙、铁、磷、碘及维他命等多种天然营养素和矿物质,易被人体所吸收,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天然补品,有增强免疫力、滋阴补肾、清热健脾、润肺养颜、提高婴幼儿智力和延年益寿之功效。
其具有不寒不燥的特性,实为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进补佳品。
由于燕碎无法再成燕盏,导致其商品价值较低,利用率低下,造成了较严重的原料浪费。
事实上,燕碎和燕窝的营养价值并无明显区别。
因此,本文以燕碎为原料,对其进行加工、合理利用,通过对燕碎乳饮料加工工艺进行优化,制备出了一款色泽良好、质地均匀、口感顺滑、甜度适中的燕碎乳饮料。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试剂燕碎(原产马来西亚);蔗糖;全脂牛乳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 )。
1.2仪器与设备奥豪斯电子天平(Pws6201zH /E );高速搅拌机(均质机)。
典型乳制品配方单因素试验设计(含乳饮料)(精)

果汁复合型含乳饮料配方设计的单因素试验1材料及方法1.1 材料与设备1.1.1 主要材料提子、蛇果、红枣(去心),购于淮安市淮海路苏果超市,新鲜、无霉变、无病虫害;乳粉,购于淮安市淮海路苏果超市;纯净水,由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提供;白砂糖,江苏白玫糖业有限公司;1.1.2 仪器与设备九阳果汁打浆机,南通市万川贸易有限公司;JY5002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有限公司;DS-1组织捣碎机,上海精科有限公司;DK-S28型电热恒温水浴锅,江苏省金坛市环宇科学仪器厂;调配罐、均质机、灌装机,江苏金荣机械有限公司。
1.1.3试剂高锰酸钾、果胶酶、硅藻土,上海昊岳实业有限公司;柠檬酸,山东省中创柠檬生化有限公司生产;Vc,上海华顿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
1.2 工艺流程1.2.1提子汁生产工艺流程提子→挑选→清洗→破碎→除梗→加热→压榨→杀菌→冷却→酶处理→过滤→调配→提子汁→备用1.2.2蛇果汁生产工艺流程原料选择→清洗→破碎→护色→榨汁→澄清、过滤蛇→果汁→备用1.2.3红枣汁生产工艺流程红枣→选果清→洗浸提→过滤红→枣汁→备用1.2.4 复合型含乳饮料生产工艺流程提子汁、蛇果汁、红枣汁、辅料→调配→均质→脱气→灭菌→热灌装、封口→冷却→入库→成品→检验出厂1.3 操作要点1.3.1 提子汁的制备(1)挑选、清洗:要求提子八成熟左右,成熟度过低没有提子的风味,过高贮藏加工过程中易出现腐烂,加工时要及时挑去腐烂果、不成熟果等。
提子清洗一般先采用0.03%的高锰酸钾,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2)破碎、除梗:提子清洗之后,立即进行破碎与除梗,便于榨汁,减少果梗带来的异味。
(3)加热:将破碎后的提子浆加热至60℃左右,维持1 h,软化果肉,有利于果皮与果肉中色素的溶出和榨汁。
(4)压榨、杀菌:热处理后的果浆应尽快榨汁,压榨后的果渣加入适量水进行第二次榨汁,两次汁液混合后立即进行巴氏杀菌(80℃左右),避免在后续加工过程中果汁发酵,杀菌后将果汁冷却至40℃进行酶处理。
典型乳制品配方单因素试验设计(凝固型酸奶)重点

气味
奶香味和香蕉香味均香气不明显,且有其他少量不良气味
有乳酸菌发酵而成的酸奶的奶香味,和水果的清香味
有不良滋味,且过酸或过甜,口感粗糙
口感
口感细腻,些许沙粒感
口感细腻爽滑,无砂质感,有香蕉的柔软润滑感,无不良滋味
奶味不足,有涩味,甜味不温和
滋味
奶香浓郁,但有涩味,酸甜协调
奶香浓郁,酸甜协调,滋味清新,不甜腻
然后打浆,分别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其褐变变化。得出结果为热烫温度越高,护色效果越
好。在 100℃时褐变得到明显抑制。是由于 100℃时,香蕉条中心温度达到使多酚氧化酶失
活的临界值。
(3)热烫时间的影响:将香蕉去皮后侵入沸水中热烫不同时间,打浆后静置,观察褐
变情况,经过1h、3h、8h、24h后发现香蕉中的多酚氧化酶经100℃ ,8min热烫后即可
1.6.1 香蕉浆制备的操作要点
(1)热烫的处理:由于含有多酚氧化酶,在加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褐变,为保证产品
的外观色泽良好,必须进行护色处理。由于多酚氧化酶在 75℃下 5min 会钝化,所以经过
热烫处理即能有效抑制褐变。
(2)热烫温度的影响:香蕉去皮后浸入温度 75℃,85℃,90℃,100℃热水中热烫 5 min,
失活,达到良好的护色效果,且香蕉果肉经热烫后变得更软,易于进行打浆。香蕉经过沸
水热烫8 min后,色素溶于水中,打浆后颜色呈乳黄色,并非香蕉的亮黄色,考虑到其与所
制的酸奶颜色相似,符合制作要求,故不需加入色素。
(4)加入护色剂的处理:加入护色剂是为了防止香蕉在后续加工过程中发生褐变的现
象,影响食品的感官品质。研究发现加入复合护色剂比单一护色剂效果更好。本次选用加
(1)混合 将白砂糖、新鲜牛乳和添加剂互相混合,搅拌均匀并过滤除杂,然后加入香蕉浆混合 均匀,此过程要确保添加剂完全溶解和分散。 (2)均质 将混合均匀的原料在50℃,压力20MPa压力下进行均质。 (3)灭菌 采用95℃灭菌8 min。 (4)接种及灌装 待其冷却至40℃左右时接入发酵母种。 (5)发酵 放入4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约6 h制备完成。 (6)后熟 然后放入4℃冰箱冷却后熟24 h。 (7)成品 后熟时间结束后,取出产品,即为成品。 1.7 原辅材料添加量单因素试验 将香蕉浆、白砂糖、芒果块等按基本工艺参数比例混合,使其达到最佳品质。因此通 过以下方法分别试验各因素最佳添加量。 1.7.1 香蕉浆添加量对香蕉芒果凝固型酸奶品质的影响
典型乳制品配方单因素试验设计(冰淇淋)(精)

番茄冰淇淋配方设计的单因素试验1.材料及方法1.1 材料与设备1.1.1材料原料:新鲜番茄(购于淮安农贸市场)鸡蛋(购于淮安农贸市场),奶油、香精、色素(购于淮安乐天玛特超市)、复合稳定乳化剂(上海昊岳实业有限公司),活性炭、白砂糖(购于淮安乐天玛特超市)。
1.1.2设备HTJY-130-7型打浆机,上海锐派机械有限公司;YJGY-150-30型高压均质机,天津市特斯达食品科技有限公司;SLG-3型电动搅拌机,上海瑞兹机械有限公司;JBL-25型冰淇淋机,广州金佰利电器厂;2-13T/H夹层冷热缸,武汉显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接种箱:南京优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基本配方在前期多次试验的基础上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本文番茄牛奶冰淇淋的基本配方为,全脂奶粉8%,番茄汁20%,糖粉13%,植脂末8%,复合乳化稳定剂0.5%,净化水补充至100%。
1.3 制作工艺流程和主要操作要点1.3.1 番茄汁的制作工艺流程选料→筛选→去杂→清洗→破碎→浸提→过滤→重复过滤→浸提→打浆1.3.2工艺流程原辅料→预处理→搅拌混合→糊化→杀菌→均质冷却→老化→凝冻→灌装成型→硬化成品冷藏 1.3.3番茄汁的制备应选择新鲜、成熟度适宜、颜色鲜红、无病无害、无农药污染物、表面光滑、香昧浓郁的蕃茄制浆,用水果洗洁精洗去附着在蕃茄表面的杂质,将清洗修整后的蕃茄果实送入破碎机中挤碎,用打浆机进行双道或三道打浆.然后进入胶体磨细磨.再进行真空脱气处理,以除去在加工过程中混入的空气。
真空脱气的条件为真空度0.08MPa。
1.3.4奶粉复原先将净化水加热,后将称取好的全脂乳粉和乳清粉,奶粉与水的质量比为1:6,加入到55~60℃的净化水中,需缓慢加入,同时要不断地搅拌,以防结块,静置,备用。
1.3.5混合老化和凝冻将以上浆料与牛奶按比例混匀,将杀菌好并冷却至室温的混合料液倒入冰淇淋机中进行老化,大概30min左右。
1.3.6杀菌与均质为使杀菌效果更好,同时又降低因加热而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选用高温瞬间杀菌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材料及方法 1.1 主要材料
香蕉,购于江苏商联超市;德国德亚纯牛奶,购于苏果超市;白砂糖,江苏白枚糖业 有限公司生产;可可粉和软化水,均由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发酵食品生产车间提供 和制备。 1.2 仪器与设备
电子天平;GYB60-GS 型均质机;JYL-350A 型九阳料理机;电磁炉,胶体磨,手提式 灭菌锅。 1.3 工艺流程
香蕉去皮抽丝→护色打浆→过滤→香蕉浓浆 蔗糖和乳化稳定剂→部分鲜奶(水浴预热) → 调配→均质→杀菌冷却→灌装 可可粉→煮沸加热
1.4 操作要点 1.4.1 可可粉的预处理
将可可粉溶于热水中,煮沸 30 min 后放置到恒温箱内保温。可可粉含有大量的芽孢, 经过加热保温后,可可粉杀菌更加彻底,口感也更佳。 1.4.2 香蕉的护色
4
条件下,选择可可粉的添加量分别为 0.4%、0.8%、1.2%、1.6%,确定可可粉的最佳添加量, 结果如图 2 所示。
图 2 可可粉添加量与产品感官评分值的关系 由图 2 可知,在香蕉浆的最佳添加量为 1.5%,配方中鲜奶和乳化稳定剂的添加量为 34%、0.06%的条件下,可可粉添加量为 1.2%时,产品感官评分最高,为 82 分,即风味最 佳。由此得出结论,1.2%是可可粉的最佳添加量。 2.5 鲜牛奶添加量的确定 在香蕉浆、可可粉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 1.5%、1.2%,乳化稳定剂为 0.06%的条件下, 选择鲜奶的添加量分别为 30%、32%、34%、36%、38%,确定鲜奶的最佳添加量。
离心管的重量 X1,加入 40g 的样品后,放入离心机中 3000r/min 离心 20min,将离心
管中清液倒出,称其重量为 X2。沉淀率用下式计算:
沉淀率=( X2-X1)/40 * 100%
三份样品进行平行测定,取三次平均值即沉淀率。
2.结果与分析
2.1 香蕉护色及护色剂的选择 香蕉含有多酚氧化酶,打浆后易发生酶促褐变反应。本实验采用常见的 3 种护色剂,
包括柠檬酸、抗坏血酸和半胱氨酸为护色剂主要原料,对香蕉浆进行护色处理。
2
表 2 护色剂对香蕉浆的护色效果
护色剂
用量/%
放置 48h 后褐变情 况
抗坏血酸
0.4
++
柠檬酸
0.4
++
半胱氨酸
0.4
++
抗坏血酸+柠檬酸
0.2+0.2
+
抗坏血酸+半胱氨酸
0.2+0.2
+
柠檬酸+半胱氨酸
0.2+0.2
+
抗坏血酸+柠檬酸+半胱氨酸
在香蕉浆、可可粉、鲜奶和乳化稳定剂的添加量分别为 3%、1.2%、34%和 0.06%的基 本条件下,选择香蕉浆的添加量分别为 0.5%、1%、1.5%、2%、2.5%,确定香蕉浆的最佳 添加量,结果如图 1 所示。
图 1 香蕉浆添加量与产品感官评分值的关系 由图 1 可知,在香蕉浆、可可粉、鲜奶和乳化稳定剂的添加量分别为 1.5%、1.2%、34% 和 0.06%的基本条件下,香蕉浆添加量为 1.5%时,产品感官评分最高,为 88 分,即风味最 佳。由此得出结论,1.5%是香蕉浆的最佳添加量。 2.4 可可粉添加量的确定 在香蕉浆的最佳添加量为 1.5%,配方中鲜奶和乳化稳定剂的添加量为 34%、0.06%的
1.5.2.1 理化检验
(1)蛋白质:按 GB/T 500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
(2)酸度:按 GB 541334-2010 规定的方法测定。
1.5.2.2 卫生指标
配制型含乳饮料的卫生指标应符合 GB11673、GB16321 和 GB/T5009.46 的规定。
1.5.2.3 沉淀率的测试方法
0.1+0.2+0.1
-
空白
3
注:“+”表示褐变程度,“-”表示没有发生褐变,下同。
+++++
由表 2 可知,3 种基本护色剂复配使用,护色效果最佳。本实验采用 0.1%抗坏血酸、 0.2%柠檬酸和 0.1%半胱氨酸为护色剂,保持产品最佳色泽。
2.2 乳化稳定剂的选择 本实验采用卡拉胶、黄原胶、海藻酸钠和蔗糖酯为乳化稳定剂的主要原料。通过四因
6.29
5.93
6.19
6.03
k2
4.70
5.01
5.23
4.70
k3
6.11
6.15
5.67
6.36
R
1.59
1.14
0.96
1.65
由表 3 可知,沉淀率越小,代表产品的稳定性越好。由此可知,乳化稳定剂卡拉胶、 黄原胶、海藻酸钠和蔗糖酯的最佳比例为 1:2:1.5:1.5,此时的沉淀率最小,产品的稳定性最 好。 2.3 香蕉浆添加量的确定
7.35
2(2.0)
2(1.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5)
4.14
3(3.0)
3(2.0)
3(2.0)
7.37
1
2
3
5.12
2
3
1
4.32
3
1
2
4.65
1
3
2
5.32
2
1
3
6.58
3
2
1
6.43
17.79
18.58
18.1
3
K2
14.09
15.04
15.69
14.1
K3
18.33
18.45
17.01
19.07
k1
口感、组织形态进行综合评定,百分制,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评分标准见表 1。
表 1 产品感官评定标准表
项目 色泽
评分标准 色泽均匀,呈棕红色或棕黄色
分值 20
气味
特有的乳香气味,且具有香蕉和可可独有的香味,协
调适宜,无异味
20
口感
甜度适中,口感顺滑
30
组织形态
质地均匀细腻,无明显沉淀
30
1.5.2 产品质量检测方法及标准
1
在温度 60℃,压力 20MPa 的条件下进行均质。均质不仅打碎脂肪球,还可改善蛋白质 的亲水性。产品香味浓郁,口感滑爽。
1.4.6 杀菌冷却 杀菌产品采用采用 95℃,5min 灭菌。既可无凝块,无杂质,又略比牛奶粘稠,允许有
少量可可沉淀。
1.5 产品质量指标检测方法
1.5.1 感官评定指标
邀请 10 名有经验的专业感官评价员。由这 10 名评价员根据香蕉可可奶的色泽、气味、
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找出 4 种添加剂的最佳比例,结果见表 3。 表 3 乳化稳定剂比例正交试验结果
试验号
1 2 3 4 5 6 7 8 9
K1
A、卡拉胶
1(0.5) 1 1
2(1.0) 2 2
3(1.5) 3 3
18.86
B、黄原胶 C、海藻酸钠 D、蔗糖酯 沉淀(%)
1(1.0)
1(1.0)
1(1.0)
香蕉中含有多酚氧化酶,易发生酶促褐变,导致产品色泽不佳。本实验拟用柠檬酸, 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三种常见护色剂对香蕉浆进行护色处理。 1.4.3 乳化稳定剂
本实验拟用常见 4 种乳化稳定剂卡拉胶、黄原胶、海藻酸钠和蔗糖酯。通过正交试验 获得复配乳化稳定剂最佳配比。 1.4.4 调配
向部分鲜奶中加入香蕉浆,可可粉,乳化稳定剂等主要原料,同时添加水,蔗糖,甜 炼乳,香蕉粉,蜂蜜等物质,并用 75℃热水进行溶解。预热将料液预热至 70℃,再以提高 产品的均质效果。 1.4.5 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