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首唐诗的不同译文看诗词翻译的意境传达

合集下载

一语译透丰富含义的古诗

一语译透丰富含义的古诗

一语译透丰富含义的古诗
1.白日依山尽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翻译:夕阳依山缓缓沉落,滔滔黄河朝大海汹涌。

如果你想看到千里之外的风景,你必须爬上更高的城市建筑。

2.葡萄酒夜光杯,想喝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多少人?唐·王翰《凉州词》
翻译:酒宴上盛满了甘醇的葡萄酒,正要畅饮时,琵琶也立刻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你喝醉了,躺在沙场上,请不要开玩笑。

古来有多少人能回到家乡打仗?
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过去,王谢堂前燕飞进了普通人的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翻译: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的破墙是夕阳斜挂。

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普通人的家中。

4.烟笼冷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译文:浩瀚的寒江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明月的清辉洒在白沙渚上。

晚上,我把船停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道亡国之恨小米离之悲,竟在对岸唱着淫秽之曲《玉树后庭花》。

5.折戟沉沙铁未售,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跟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
翻译:赤壁的泥沙里埋着一块未锈的断戟。

磨完之后,我发现这是赤壁之战的遗迹。

如果不是东风方便周瑜,恐怕曹操赢了,二乔被关进铜雀台。

从不同的来角度欣赏古诗

从不同的来角度欣赏古诗

从不同的来角度欣赏古诗1,月下独酌四首(之一)【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简析:“花间一壶酒”,多么美的情境啊,有花,有酒,美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才会更快乐,可是,“独酌无相亲”,情绪一下子暗下来,花与酒,一下子变成刺眼的孤独。

但是李白是怎样的潇洒之人啊,没有人陪我,我可以举杯邀请月亮与我共饮啊,我还可以对着我自己的影子,这样不是就有三个人了么?多热闹啊!但是,月亮并不懂得如何饮酒,影子也只是盲目跟随着我的一举一动。

还是不满足啊,还是遗憾啊!怎么办呢?好吧,暂时就让月亮和影子陪伴着我,人生在世,当及时行乐啊!我唱歌,月亮也被我感动了,徘徊不前;我跳舞,影子在地上转动,变得零乱,好像在与我共舞。

此时此刻,多么热闹多么开心啊!醒着的时候,我们三人一起作乐;醉过之后,三人各自散去。

我们彼此可以永远结成忘情的好朋友啊!但愿有一天可以在渺渺天上仙境共舞翩跹~~~这是多深的孤寂啊!然而他全诗不着一字孤独寂寞之词。

诗,就该是这样含蓄的、极致的美好。

一个有诗性的人,也不会是脸上挂着孤独,嘴里叫着寂寞的。

前不久,看到有资料上的一道物理题:诗人李白月下独自饮酒,即兴赋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中三人,除本人外,另两人由光现象产生的。

其中一人是______,形成原因_______,另一人是_____,形成原因________。

显然,命题人对诗歌的理解有问题:他置诗人邀请来的“明月”于不顾,想当然地把在昏暗的环境里的诗人在酒杯里的倒影呼唤了出来。

我想醉眼朦胧的诗人未必会看到这个藏在酒杯里的“小朋友”。

2,《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简析: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解析理解诗意与意境》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解析理解诗意与意境》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解析理解诗意与意境》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

对小学生来说,背诵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帮助他们领略诗意与意境。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解析几首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理解其中蕴含的诗意与意境吧!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让人不禁想起故乡的景色,勾起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展现出农民的辛苦和勤劳。

每一粒米饭背后都是农民辛勤的汗水。

3.《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和追求。

登高望远,展望千里美景,希望能够更上一层楼,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4.《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象,表现了春天醒来的生机勃勃和万物复苏的场景。

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和美好。

5.《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早晨离开白帝城的场景,展现了壮美的自然景色和旅途中的风景。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旅行途中的感慨。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背诵古诗词可以帮助小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感悟诗意与意境。

通过解析古诗词,小学生可以领略其中的美丽意境,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促进情感和思维的发展。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魅力与情感吧!。

唐诗中的意境描写原文与解析

唐诗中的意境描写原文与解析

唐诗中的意境描写原文与解析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的意境描写更是让人为之陶醉。

本文将通过选取几首代表性的唐诗,分析其中的意境描写,并对其进行解析。

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静夜和月光为背景,通过写景描绘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诗人把床前明月光与地上的霜联系在一起,将月光的明亮和霜的凉意融为一体,使读者感受到了夜晚的清寂和冷凉。

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更加深了诗中的忧思之意。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河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进取的精神。

诗中的白日、山、黄河和海流等意象,将人与自然相融合,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则寓意着人们永不满足于当前的成就,要不断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3. 《寻隐者不遇》 -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以仙山隐者为背景,通过描述诗人寻找隐者的经历,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诡谲的氛围。

诗中的“松下”、“此山中”以及“云深不知处”等表达了诗人苦苦追寻但却无法找到的隐者,给读者留下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4. 《夜泊牛渚怀古》 - 杨万里牛渚西江夜,开轩拂云端。

宝奁沉冷处,凝絮暗飞乱。

寂历江村住,春生野水寒。

每对星辰坠,由来有不完。

这首诗以夜晚泊船牛渚为背景,通过描写江水、云雾和宝奁等形象,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诗中的“宝奁沉冷”、“凝絮暗飞乱”等意象,给人一种寂寞和凄凉的感觉。

最后两句传达了无尽的星辰与诗人生命的短暂之感,使人欲加寄托于自然,感慨生命的无常。

以上几首唐诗通过精妙的意境描写,展现了诗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意境描写不仅独具美感,更是让读者感悟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鸣。

它们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形象,创造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使人们在阅读中获得身心愉悦。

总结起来,唐诗中的意境描写通过丰富多样的笔墨,创造出丰富、深邃又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唐诗三百首译文及赏析

唐诗三百首译文及赏析

唐诗三百首译文及赏析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华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三百首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是对唐代文化艺术的最好诠释。

这些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以下是部分唐诗三百首的译文及赏析。

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赏析:太阳落山山已无,黄河水入大海流。

想要看尽万里情,高登一楼更精神。

这首诗以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沧桑和壮丽的自然景色,通过登楼望远的景象,揭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

2.《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及赏析:春天醒来不知天,到处听到鸟哭声。

昨夜风雨吹门外,花儿落下多少情。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早晨,通过描绘春天的醒来与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内心的思考。

3.《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赏析:窗前明亮月如光,怀疑地上覆霜霜。

举头望见高悬月,低头怀念故乡乡。

这首诗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思乡的心情。

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冷冽的寒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译文及赏析:花间一壶酒,独自喝,无同伴。

举杯邀明月,与影成三人。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人在花前独自饮酒,借喻着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思考。

酒、明月和影子成为了作者与自然对话的桥梁。

5.《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赏析:太阳落山山已幕,黄河水流进大海。

想看尽万里情况,再爬登一楼更开怀。

这首诗通过描绘日落山幕,河水流入大海的景象,表现了人们对广阔世界的探索和追求的精神。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这些诗歌不仅是对唐代社会生活、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的反映,更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些诗歌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卓越的艺术价值以及优美的语言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经典唐诗翻译及赏析

经典唐诗翻译及赏析

经典唐诗翻译及赏析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唐诗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唐诗翻译及赏析篇1长相思·其一李白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美人,借以寄寓个人政治理想。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簟,凉席。

帷:窗帘。

青冥:青云。

渌水:清水。

关山难:关山难渡。

摧:伤。

(l)“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深秋怎样的特点?(3分)(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1)从听觉、视觉、心里感觉的角度写出深秋凄冷的特点。

(角度答出2个即给2分,深秋特点1分)(2)诗人直抒胸臆,以“长相思,在长安”“思欲绝”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政治理想的渴望和追求(1分);但天长水远、关山难度,用比喻来表明要实现个人美好的政治理想是多么的艰难,(1分)所以“空长叹”“魂飞苦”“摧心肝”,因而又感到无奈、悲苦、愤懑(2分)。

(可以从充分抒发感情的角度阐发,意思对即可。

考生把“美人”视为李白所追求的理想人物,再做类似分析,更好。

)3、“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答:从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两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而“簟色寒”则暗示出其人因寒意而不眠。

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表现孤栖者的落寞之感。

4、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中“孤”字的艺术效果。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1、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唐代: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鉴赏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

“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

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

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说得很中肯。

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古诗十五首(译文与鉴赏)

古诗十五首(译文与鉴赏)

古诗十五首1、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现代译文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鉴赏这首北朝民歌,虽然仅有三十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

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

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

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民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

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

2.回乡偶书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教学 第20卷 1999年第1期 (总第79期)从几首唐诗的不同译文看诗词翻译的意境传达王天明 (广东民族学院)(一)意境是诗歌之魂,译诗而不传达意境,就好比画龙而不点睛。

然而,有意识地在诗歌翻译中研究推敲如何传达意境,对部分译者来说似乎还是个未曾考虑的问题,他们满足于表层信息和基本内容的传达,因而和原诗比较起来,译文的美学价值就大打折扣。

在翻译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还有待深入,笔者浅陋,尚无系统理论可言,这里只能就诗论诗,发表一些管窥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诗词翻译的意境传达,是一种软信息传达。

它不包含在文字的表层信息中,甚至也不包含在句子的深层信息中。

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信息,往往从整体篇章的主信息和谴词造句的特色中透露出来。

它似乎看不见,摸不着,玄妙难测,但却又实实在在,有声有色。

在好诗中,人们常可以强烈地感觉它的魅力和震憾心灵的力量。

意境大体可分为景境,情境和理境。

而这三境又往往相互渗透,水乳交融。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它创造了一种空远宁静,幽僻孤寂的景境,但其中何尝不溶进了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何尝不析晶出了作者的不随波逐流的生活理念?又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园”末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它创造了一种浓郁的怅惋感叹之情境。

然而,其中蕴含的哲理之境,分明已跃然纸上。

诗歌翻译,既要传达其主意境,也要传达其交融之意境。

译诗的质量和水平,常常在这种意境传达中体现出来。

但是,要规纳出可普遍遵循的传达意境的办法,恐怕是难而又难的,因为意境原本就扑朔迷离,更何况对它的感受和理解又千姿百态,因人而异。

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有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由于理解和感受的差异,译文的差异也很大。

以下是三种译文:译文1.In the vast w ilds the sky descends totouch the treesA s brigh tening w aters bear the moonto m e.(汉英对照《唐诗一百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百首”)译文2.In the w ilds,trees are seen above thesk ies.O n clear w aters,the moon seem snearer in our sigh t.(《唐诗二百首英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以下简称“二百首”)译文3.O n boundless p lain trees seem totouch the sky,In w ater clear the moon appears sonigh.(《唐诗三百首新译》,出版社同“一百首”,以下简称“三百首”)唐诗的意境,“天低树”中的“低”字与“月近人”中的“近”字表现得特别传神,因为作者・13・以拟人的手法把近景的写生变成了一幅活动的画面。

以上哪一译更接近这一景境,读者自可体会。

怎样才能尽量准确地传达原诗的意境美?首要的问题自然是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一个完全不具有诗人气质和诗歌修养的人,连原诗的意境都不能体会,还谈何传达?反复地颂读和吃透原诗,也是准确地品味其意境的前提。

一首真正的好诗,其内涵常常深如海洋,缺乏探索精神,自然无从收获。

有了准确的理解,然后才是使用译入语言的表达问题。

为了具体说明诗歌翻译中的意境传达,本文拟对三首唐诗的不同译文进行分析比较,也许能窥视其中玄机之万一。

(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朴实无华,语言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古代的英雄已一去不复返,后代的好汉却还未降生。

天地茫茫,日月悠悠,孑然一身,何其孤独!诗人创造了一种天高地阔,却寂寞茫然的悲怆情境,其渲泻之感情,如大漠狂飙,如沧海巨澜,如高天雷霆,力贯万钧。

这也正是它能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

气势和力度,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译文的意境传达,自然不能离开这一点。

“一百首”译文如下:Upon A scendi ng the Parapet at Y ouzhouBefo re m e,unseen are the ancients,Beh ind m e,unseen tho se to com e,T h ink ing of th is infinite universe,A lone,in m y so rrow,I shed tears.语言朴实,句法短促,但用词欠力度,故原诗磅礴的气势表达不够。

“古人”和“来者”并非指普通人,译成“ancien ts”和“tho se to com e”影响意境表达;用“infin ite un iverse”译“天地悠悠”,表达了空间的广度,却忽略了时间的无限,这也有损原诗的意境。

“二百首”译文如下:An A scen t to Y ouzhou TablelandT he ancients,w ith their know lege and w is2 dom,have passed aw ay.But the moderners,w ith their creativeness—w here are they?A s I contemp late,fo r a better w o rld,bound2less room,I find m yself alone,of all m en,w eep ing ingloom.由于句子过长,就显得软弱无力;句法结构略显花俏,与原诗沉凝、洗练、干净的风格不能统一;译诗还增加了过多的东西,不集中,当然也难以有气势;每句插在中间的介词短语用词未免太实太露,有失诗境。

“三百首”译文如下:On Cli m bi ng Y ouzhon Tower W here are the sages of the past A nd tho se of future years?Sky and earth fo rever last. L onely,I shed sad tears.译文用词洗练朴实,句子短促有力,尤其末两句,已成滚滚奔腾之势,传达了原诗的情境;以“sages”译“古人”和“来者”,也更符合原诗含义,此译甚佳。

为就教高明,笔者也试译了此诗:Heart-Rendi ng Song at Y ouzhou TowerN o h isto ry2m akers of yo re,N o r w o rld2shapers ever mo re.Infinite are ti m e and universe,W hy so lonely am I to po re out of heart tears and so re!为了创造出一种排山倒海的感情力度,译文首先注意了句法;第三句尽量短促有力,不拖泥带水;最末一句较长,使句法有所变化,但同时在中间停顿处押韵,使其长而不・23・软,能压住阵脚。

其次,在用词上也尽量表达意境:用“h isto ry2m akers”和“w o rld2 shap ers”来译“古人”和“来者”,意在加重其分量,以达到衬托出诗人高大形象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和后文强烈的感情相平衡。

“怆然而涕下”光用“tears”来译,总觉力量不够,用“po re ou t of heart tears and so re”就强有力得多,且能深化内涵。

“yo re”和“ever m o re”不是常用词,但在这里入诗自然和谐,还能表现诗人的超凡不俗。

(三)柳宗元诗“渔翁”:“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牟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苏东坡赞这首诗有“奇趣”,奇就奇在它创造了一种特别清新、有声有色、脱俗不凡的意境。

全诗以景境为主,又融入了几分高傲孤寂的情怀;勾勒了渔翁独来独往于空灵的大自然之中的形象,以象征自己孤高的人品。

诗歌前四句中“清湘”,“楚竹”等词平中见奇,尤其“牟乃一声山水绿”句,可为神来之笔。

它与前文配合,动静有致,声色相辅,创造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隽永境界。

后两句写渔翁“中下流”后,回首从远处望刚才汲水燃竹处的天空,“无心”之云正随舟相逐,“无心”两字,借用陶潜“归去来辞”中“云无心而出岫”句意,故散发出一种带点哲学意味的淡淡的惆怅;这一切如此之美,岩上的云却依然“无心”,即使“相逐”,也非“有意”。

综上所述,可知此诗以景境为主,情理兼容。

译文要传达的也就是这种情、景、理结合的空灵出世的意境。

“一百首”译文如下:A F isher manIn the evening a fisher m an shelters against W est C liff.Early he draw s clear w ater,and m akes a fire of bam boo.By sunrise,h is s moke vanished,no one is seen.A s h is song rings out,w aters and mountainsshow green.F rom m idstream,he glances backw ard to thedistant sho re:A bove the cliff,the carefree clouds give chase.译文句式和用语皆嫌平板,因而空灵不足。

“牟乃”本是划桨时的象声词,却译作“h is song”,意趣殊异,且用“as”引出,无论表时间还是原因,都难以与后句发生逻辑联系,而此句却是意境传达的关键。

最后一句的“无心”译作“carefree”,“无忧无虑”,“逍遥快乐”,与原诗的哲理情趣大相径庭,且译古诗词而无韵,恐怕只能算译出了一半。

“二百首”译文如下:F isher m enF isher m en are lodged fo r the nigh t...O n the w est,w here cliffs overhang.Fo r fuel,they’ve bam boo from Chu.A t mo rn,they’ve w ater from X iangjiang.A t sunrise,w ith the fog dispersed,N o t a single soul can be seen.A ll’s silence but sp lash ing of oars.M ountain stream s are a stretch of green.I look back at the ho rizon.To m idstream,it has moved its base.I no tice clouds above the cliffs...F lying fast,as in a m ad race.首先,江上渔翁被译成复数,可以说是对此诗的成诗背景根本缺乏了解,结果破坏了原诗清高不群的情调,完完全全违背了原诗的情境和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