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
目前NSAIDs是全球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之一。
目前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水杨酸类:最常用的是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它的疗效比较肯定,但副作用也十分明显.阿司匹林的制剂目前多为肠溶片,用于解热镇痛时,一般每次0.3~0.5克,每日3次,饭后口服.用于抗风湿时,每日3~4次,每次1.0—1.5克.要密切注意其副作用.(2)丙酸类:市场常见的品种有:布洛芬,芬必得,萘普生等.芬必得是布洛芬的缓释剂,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易于接收.萘普生的半衰期较长,为14~16小时,每日服用1~2次即可.用法为:布洛芬每次0.4~0.6克,每日3次;芬必得每次0.3~0.6克,每日2次;萘普生每次0.5~0.75克,每日1~2次.(3)吲哚类:有吲哚美辛(消炎痛),奇诺力(舒林酸)等.此类药物抗炎效果突出,解热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类似.本类药中,以消炎痛抗炎作用最强,奇诺力的肾毒性最小.用法:消炎痛每日口服3次,每次50毫克;奇诺力每日2次,每次0.2~0.4克,老年人及肾功能不良者应列为首选.(4)灭酸类:有甲灭酸,氯灭酸,双氯灭酸和氟灭酸等.临床上多用氟灭酸,每日3次,每次0.2克.(5)乙酸类:以双氯芬酸钠,即扶他林为最常用.用法:每日3次,每次50毫克.它不仅有口服制剂,还有可以在局部应用的乳胶剂以及缓释剂,可以减轻胃肠道副作用.它的疗效肯定.(6)喜康类:有炎痛喜康等,因其副作用很大,近来已很少使用.(7)吡唑酮类:有保泰松,羟基保泰松等.本药因毒性大,也已很少用.药理作用编辑本段1、解热作用特点:降低发热者体温,对正常者无影响。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NSAIDs通过抑制COX影响AA代谢,减少了PGs合成,这是其抗炎、镇痛解热作用的主要机制。由于其同时抑制了正常生理需要的PGs,导致其特有的副效应。作为重要的炎性介质,PGs在炎症过程中起诸多方面的作用,如扩张血管、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组胺及缓激肽类的致痛和组织肿胀作用等。因此,抑制PGs生成及其作用的发挥,可有效地抑制炎症。PGs的正常分泌对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以及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又是必需的。若PGs分泌减少,可引起胃肠道内碳酸盐水平降低,上皮细胞表面磷脂颗粒减少及粘膜缺血,从而降低粘膜的防御能力。在肾脏,如肾单位PG减少可引起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致排钠减少而水钠潴留,并导致肾损伤或加重原有的肾脏病变。由于上述副效应的存在,而影响到 NSAIDs的临床应用。由此可见,欲达到治疗目的的 NSAIDs药理作用,不应是抑制PG的产生而应是阻断PG的致炎作用。多年来,临床药理学家通过改变药物结构、给药途径及剂型等减少药物副作用,并已获一定效果。1990年Needleman实验研究人员发现,体外人体单核细胞和体内鼠腹膜巨噬细胞在细菌内毒素激活下,合成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COX,即把原来的COX命名为COX-1,新的COX命名为COX-2。
吲哚美辛 →PGF代谢物
磷脂酶A2 12-脂氧酶
磷脂────→花生四烯酸 ─────→ 12-HPETE→12-HETE 改变细胞的趋活性和趋向性
↑ 15-脂氧酶 →8.15-LTB4
皮质类固醇 ─────→ 15-HPETE→14.15-LTA4
→14.15-LTB
COX-1广泛分布于PG合成细胞的内质网中,为正常细胞的组分蛋白。COX-1催化生成的PGs对维持维持胃肠道及其他组织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作用。COX-1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稳定水平,但当受到某些激素或生长因子激发时,水平可提高2~4倍。
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

对乙酰氨基酚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适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解热 、镇痛作用。它适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与 其他解热镇痛药相比,对乙酰氨基酚的胃肠道反应相对较小,安全性较高。
其他解热镇痛药
多种药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适用于不同症状和需求。
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 出血、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应饭后 服用,减少胃肠道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应遵循医嘱,按剂量使 用,避免长期大量使用。
非甾体抗炎药与某些药物合用可能产 生相互作用,如抗凝药、利尿药等, 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与禁忌症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如抗凝药、利尿药等,合用 时应告知医生。
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 抗炎药
• 药物概述 • 解热镇痛药 • 非甾体抗炎药 • 药物应用与注意事项 • 药物安全性评价
目录
Part
01
药物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和发 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解热镇痛药的一种,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和 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PGs)的合成,发挥抗炎、镇痛和退热作用 。
联合用药需谨慎
避免与其他药物随意联合使用, 以免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解热镇痛药之一。
吲哚美辛
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疾 病。
吲哚美辛是一种强效的抗炎药,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和其他炎症性疾病。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 成来发挥抗炎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多,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使用。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的使用原则

非幽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的使用原则
1.剂量个体化。
应结合临床对不同病人选择不同剂量,老年人应慎用,尤其对于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血小板减少或出血性疾病以及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应视为相对禁忌。
如使用,宜用半衰期短的药物。
阿片类药物是NSAIDs 安全有效的替代镇痛药物。
2.一般来说,中小剂量NSAlDS有退热止痛作用,大剂量才有抗炎作用。
3.通常选用一种NSAlDS,如使用一周后效果不佳,即应考虑增加剂量;在足量使用2~3周后仍无明显效果,则更换另一种,待有效后再逐渐减量。
如连续使用两种NSAlDS都无效,应不再使用同类药物。
4.不推荐同时使用两种NSAIDS,因为疗效不增加,而副作用增加。
5.在选用一系列NSAlDS后,如未出现有突出疗效,可选用便宜和安全的药物。
6•有2~3种胃肠道危险因素存在时,应加用预防溃疡病的药物或考虑改用对乙酰氨基酚、三水杨酸胆碱镁和双水杨酯。
7.具有一种肾脏危险因素时,选用合适的NSAlDS(如舒林酸)
或考虑改用对乙酰氨基酚,有两种以上肾脏危险因素时,避免使用NSAlDs0
8,用NSAlDS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如B受体阻断剂可降低NSAlDS药效;应用抗凝剂时,避免同时服用阿司匹林;与洋地黄合用时,应注意防止洋地黄中毒。
9.原则上,任何NSAlDS均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避免毒性反应,确需长期者,应避免使用非选择性NSAlDS,老年人首选CoX-2抑制剂,用前需评估心血管风险。
10.长期应用时应注意监测基础血压、大便隐血、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
解热镇痛抗炎药非甾体类抗炎药

血酶原血症、VK缺乏者禁用。
3.水杨酸反应 剂量过大(5g/日)出现,有头痛、头
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障碍,严重者出现高热、 脱水、惊厥、意识模糊或昏迷。立即停药,碱化尿液。
4.过敏反应 可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过敏性休克。偶见‘阿司匹林哮喘’
吲哚衍生物
吲哚美辛 indometacin (消炎痛)
药理作用
环氧酶抑制作用强于其它药 具有显著地抗炎解热镇痛和抗风湿作用 用于前述疗产效不显著的病例。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多,发生率高 胃肠道反应(诱发加重溃疡)、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抑制造血系统、过敏反应等
W. JIN
保泰松 phenylbutazone
解热镇痛作用较强 抗风湿作用很弱(对中枢环氧酶的 抑制强于对外周环氧酶的抑作用)
非那西丁
不良反应
非那西丁的代谢产物可引起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应用可起肝毒性
对乙酰氨基酚
对氨苯乙醚
吲哚美辛(indomethacin,消炎痛)
〔作用及应用〕抑制环氧酶作用强,抗炎、解热 作用显著,对炎性疼痛效果明显。用于急性风 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不易 控制的癌性发热。
药理作用 抗炎抗风湿作用强而解 热镇痛作用弱。
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
尼美舒利(nimesulide)较高的选择性抑制 COX2,抗炎作用强。
抗痛风药
痛风 嘌呤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尿酸盐结晶沉积于组
织中导致炎症发生
别呤醇 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
选择性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抑制剂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药理学作业B20085132 尹和英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onsterio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多数兼具消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用于炎症、发热和疼痛的对症治疗。
在我国,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的第二大类药物。
第1节概述炎症是机体对各种炎性刺激引起组织损害而产生的一种基本病理过程。
对于炎症的治疗,早期人们多使用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物,这类药物能有效控制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有效消除炎症造成的功能性障碍。
但长期使用该类药物易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等并发症。
水杨酸的临床应用始于19世纪末,阿斯匹林(1899)、保泰松(1949)、吲哚美辛(1963)等相继介绍到医学领域。
自1952年保泰松用于临床后,国际上首次提出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这一概念,在其后的二三十年间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优良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的NSAIDs,如目前仍在临床广泛使用的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长期以来,人们对NSAIDs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1964年Vane. J.R等人发现阿斯匹林具有阻断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酶(prostaglandins synthetase,PGs)的作用,并于1971年证实, NSAIDs的共同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而减少或阻断前列腺素(PGs)的合成实现其抗炎作用。
PGs前身是结合在细胞膜磷脂中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因此,为便于理解NSAIDS的药理作用,首先应了解AA代谢。
一、花生四烯酸代谢与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花生四烯酸是20个碳的不饱和脂肪酸,绝大多数结合在细胞膜磷脂中,细胞内外游离的AA浓度很低。
当细胞膜受到某种刺激(如炎性刺激)时,膜磷脂由磷脂酶A2和磷脂酶C系统催化水解而释放出AA,AA经环氧酶(COX)和脂氧酶(lipoxygenase LOX)两条途径氧化成不同的代谢产物。
解热镇痛和非甾体抗炎药

C H3
2-(乙酰氧基)苯甲酸
2-(acetyloxy)benzoic acid
理化性质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 酸;易溶于乙醇,可溶于氯仿和乙醚,微溶于水。 本品遇湿、酸、碱、受热及微量金属离子催化易水解成水 杨酸和乙酸;前者在空气中见光或遇氧气可自动氧化生成 醌型化合物,由淡黄色、红棕色最后变成黑色,故本品应 密封、防潮、避光保存。
aspirin的水溶液加热放 冷后,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 呈紫堇色。
此法可区别阿司匹林和水杨酸。 (水杨酸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 即呈紫堇色)
临床应用
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和消炎抗风湿作用。
临床上用于:感冒发烧; 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和痛经等; 是风湿热及活动型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 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预防和治疗血栓形 成和心肌梗死; 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可用于治疗痛风。
2.1 吡唑酮类非甾体抗炎药
在5-吡唑酮的吡唑烷环上引入一
个酮基可形成3,5-吡唑烷二酮,
O
抗炎作用明显增高。
N
ON
1949年瑞士科学家合成了具有吡
O H 唑烷二酮结构的药物保泰松,其抗
炎作用强,但解热镇痛作用弱,被
羟保布泰宗松 ((11996416))
视为治疗关节炎的一大突破,但长 期用药会对肝、肾及造血系统有不 良反应,应用日益减少。
解热镇痛和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是全球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解热 镇痛药以解热、镇痛作用为主,多 数兼有抗炎和抗风湿的作用。非甾 体抗炎药以抗炎作用为主。多数具 有解热、镇痛作用。
作 用 机 制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都是通过抑制环 氧合酶(COX)或脂氧化酶(LOX)以阻断前列 腺素类(PGs)或白三烯类(LTs)化合物的合成
布洛芬药物原理

布洛芬药物原理
布洛芬是一种非处方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来发挥抗炎、镇痛和退热作用。
布洛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酶活性,特别是环氧化酶2(COX-2),阻断花生四烯酸(一种炎性介质)的代谢,
并抑制发炎过程中的前列腺素生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退热。
布洛芬通过选择性抑制COX-2以及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可
以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血管通透性和充血,从而减轻组织肿胀和疼痛。
此外,布洛芬还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抑制脑内的COX-2,减少脑内前列腺素生成和释放,从而发挥
镇痛和退热作用。
布洛芬在人体内迅速吸收,并在血液中达到峰值浓度。
它通过与蛋白质结合,主要在肝脏代谢,并通过肾脏等途径排除体外。
然而,虽然布洛芬对于缓解疼痛和发挥抗炎作用非常有效,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风险。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消化不良、恶心等,还可能引发胃溃疡和出血。
此外,长期大剂量使用布洛芬还可能对肾功能造成影响。
因此,在使用布洛芬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上的用药指导进行合理使用,并避免超量或长时间使用,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
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扑热息痛、非那西丁、保泰松、氯诺昔康、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
药理作用
1. 解热作用:NSAIDs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解热作用,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的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
解热药仅是对症治疗,体内药物消除后体温将会再度升高,故对发热病人应着重病因治疗,仅高热时使用。
2. 镇痛作用:NSAIDs产生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对各种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对慢性疼痛如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牙痛等效果较好。
在组织损伤或炎症时,局部产生和释放致痛物质,同时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
前列腺素提高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对炎性疼痛起放大作用。
同时PGE1、PGE2和PGF2α是致痛物质,引起疼痛。
NSAIDs的镇痛机理是:①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②抑制淋巴细胞活性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分化,减少对传入神经末梢的刺激;
③直接作用于伤害性感受器,阻止致痛物质的形成和释放。
3. 消炎作用:大多数的NSAIDs具有消炎作用。
NSAIDs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白细胞的聚集,减少缓激肽的形成,抑制血小板的凝集等作用发挥消炎作用。
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疗效肯定.
4. 对肿瘤的防止作用:NSAIDs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均有抑制作用,与其他抗肿瘤药物有协同作用。
如阿司匹林解热作用较强,而镇痛作用若,保泰松有抗炎解热作用,仅有微弱镇痛作用,朴热息痛只有解热作用,而无抗炎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的品种很多,包括:
①水杨酸类的阿斯匹林;
②吲哚衍生物类的吲哚美辛(消炎痛);
③吡唑酮类的安乃近,保泰松;
④2-芳基羧酸类的布洛芬(芬必得),萘普生;
⑤邻氨苯甲酸衍生物的双氯芬酸(奥湿克、扶他林);
⑥昔康类的吡罗昔康(炎痛喜康);
⑦其他类的萘丁美酮。
甾体类抗炎药主要是指皮质激素类药物,因其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即它们都为甾体...甾体类药物虽然有极好的疗效,但长期使用可引起水盐代谢和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严重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