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社会学中的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布尔迪厄与场域理论

布尔迪厄与场域理论

布尔迪厄与场域布尔迪厄是继福柯之后, 法国又一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大师,他和英国的吉登斯、德国的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和著述在国际学界广受重视,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学者的注意。

布迪厄称得上学术杂家, 他的社会学中融入了人类学、教育学、哲学、艺术、语言学、历史、文化学等诸学科的内容, 可谓包容丰富、错综复杂。

一般认为, 场域理论是他的基本理论, 在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布尔迪厄是享誉世界的法国社会学家,他在1990年出版《实践的逻辑》一书中,提出了他最关心的理论问题:在人为地分裂社会科学的对立之中,最根本也是最要命的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绝大部分的社会学家只选上述两元对立的其一。

为了化解上述两元对立,布尔迪厄提出了场域、惯习和实践的概念,并且用场域和惯习来解释实践。

场域的概念与特征场域是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这样定义场域:“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架构。

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他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利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利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同源关系等)。

”在布尔迪厄看来,场域有其自身的特征。

首先场域是一个永恒斗争的场所。

其次,场域具有相对自主性。

任何一个场域,其发生发展都经过了一个为自己的自主性而斗争的历程,这也是摆脱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控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场域自身的逻辑逐渐获得独立性,也就是成为支配场域中一切行动者及其实践活动的逻辑。

布尔迪厄喜欢用“场”这样的一个概念来阐释传媒权力的运作。

如果说传媒与政治、经济等诸权力构成了的是一个宏观意义上的权力场,那么,社会行动者个体进入这个权力场就可视为微观意义上的建构。

社会学视阈下的译者显身意识与口译研究的DI范式综述

社会学视阈下的译者显身意识与口译研究的DI范式综述

社会学视阈下的译者显身意识与口译研究的DI范式综述宋维【摘要】自上世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社会学理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框架三个方面给翻译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可能。

与此同时,社区口译研究随着社会分工更精细化的发展逐渐走向深入。

本文试图从社会翻译学的角度探讨和阐述译者的显身意识和口译研究的话语互动范式(D I范式)兴起之间的必然联系。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社会学翻译;场域;译者显身;DI范式【作者】宋维【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9一、引言1972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霍姆斯(James S.Holmes)宣读了“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探讨了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之争,被视作翻译学科的独立宣言[1]。

也是在该文中,霍姆斯发出了对建构社会翻译学的呼吁。

最先提出用社会学的规律和方法来研究口译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安德森(R.Bruce,W.Anderson)。

他在1976年发表的《译员的角色视角》(P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Interpreters)一文中指出,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角色及行为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有紧密关系[2]。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乔治城大学的Roy(1989)和瑞典的Wadensjo(1992)提出了“话语互动范式”的口译研究路径,为口译研究注入了新活力。

Roy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对话口译中话轮转换(turntaking)的研究,凸显了译员在互动过程中的作用;Wadensjo基于Bakhtin的会话理论框架(dialogic theoretical framework)证实了译员在交际中非“隐形人”,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与会话进程的控制者。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

应用举例
布迪厄场域理论在翻译社会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以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 响和翻译场的形成为例进行说明。
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资本对于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译者 的教育背景、语言能力、文化认知等都会对翻译产生作用。例如,拥有丰富文化 资本的译者能够在翻译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 的文化习惯。相反,文化资本相对较少的译者可能会在翻译中出现文化误解或偏 差。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 理论释解
01 引言
03 理论释解
目录
02 概念阐述 04 应用举例
目录
05 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 响
07 总结
06 翻译场的形成 08 参考内容
引言
翻译社会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主要翻译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作用。传统 的翻译研究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然而,随着 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翻译社会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翻译社会 学的发展过程中,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次演示将探讨布迪厄 场域理论在翻译社会学中的应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明末清初传教士科学翻译与知识 分子身份认同
在明末清初时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教士科学翻译 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翻译,传教士们不仅将西方科学知识引 入中国,也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的方式。他们的翻译使得中 国知识分子可以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中,提高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 化素养。
参考内容二
场域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学术界具有广 泛的影响力。本次演示将对布迪厄场域理论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基本概念、原 则和方法,以及在文化研究、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

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_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1

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_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1
主义之间的对立。所谓主观主义,就是将社会和
世界看作是个体的经验和认识的结果,例如存在
主义、现象学、人种方法学等;而客观主义,则抛
开个体,认为客观环境独立于个体,将现象看作
是客观结构所决定的,例如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布迪厄认为这
两种思想都走了极端,主观主义不考虑客观环境
物理场,其中的粒子受到场中“引力和斥力的作
用”,是“关系的系统”(Bourdieu, 1992: 106),
研究的焦点是“客观关系的基本作用而非粒子本
身”(ibid.: 106-107)。也就是说,他将社会空间
根据作用和功能分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结构系统,
这些系统由处在其中的“粒子”,即“参与者”
象征暴力(symbolic violence) 等概念,本部分将
围绕布迪厄社会学的三个中心术语,联系其他各
种术语,并结合翻译研究,讨论布迪厄的理论框架
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2.1 场域
人是社会的人,而社会中的人又有地位的不
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纷繁复杂:误解、冲突、
争名夺利、合作、特立独行等等。为了系统地解
理论框架和主要概念进行概括梳理,并探索其社
会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
2. 关键词解读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术语繁多,但最为核心
的是三个主要术语:场域、资本和惯习(Bourdieu
& Wacquant, 1992: 120)。此外,他的理论里还有诸
如信仰(doxa)、幻象(illusio)、利益(interest)、
注的是客观的社会结构,而场域之中如何产生这些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包括其理论核心、代表作品以及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影响。

布迪厄,法国社会学家,以其实证主义社会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背景涵盖了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论核心——场域理论之上。

他认为,社会现实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场域构成的,每个场域都代表着一种权力关系。

这些场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

在场域理论的基础上,布迪厄提出了著名的“惯习”概念,即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布迪厄的代表作品包括《实践理论大纲》和《社会学家的使命》。

在这些作品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思想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领域。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影响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场域理论和惯习概念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时,他的思想也强调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他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细致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

他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视角和范式的出现。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他的理论核心和代表作品展示了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对我们深入探讨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引导我们进一步揭示社会现实的奥秘。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思想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也逐渐得到。

关于社会翻译学的总结

关于社会翻译学的总结

社会翻译学的建构与现状最近在图书馆看杂志,看了《中国翻译》上的两篇关于构建社会翻译学的论文。

认真仔细地读完后,我觉得里面的内容很新颖,并使我对翻译研究的趋势和视角有了新的了解。

所以对其中的要点进行了摘录,供大家学习。

第一篇论文题为“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

该文作者对布迪厄的社会学研究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之后,对其中的三个关键词————场域,资本,惯习,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此后转笔进入翻译的社会学研究,指出了翻译的场域,翻译与资本以及翻译与惯习,深入探讨社会学研究理论成果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其研究内容涵盖了患于法国的艺术,教育,语言,消费,文化品位,宗教,科学等话题。

其中他的社会学理论近些年来常被翻译研究者拿来用于进行翻译研究。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三个核心术语:场域,资本和惯习。

所谓场域是指具有自己独特运作法则的社会空间,研究的焦点是各个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商业场域,它以人脉和管理经验为规则;科学场域,它以理工科学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经验为运作规则。

不同的场域相对独立,但彼此之间还存在着互动,比如,商人的产品需要专家的推荐,科学家的实验成果可以获取经济利益或者需要赞助。

新的场域往往是在和邻近场域的借鉴与互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场域所处的社会空间也是一种场域,即权力场域,是一种元场域,指在社会中具有分配资本和决定社会结构的能力的结构空间。

所以,场域主要有三个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规则;相对独立;权力场域处于支配地位。

所谓资本主要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人们在各种社会空间之中所处的之所以地位不同,是因为在特定场域中拥有的资本不同。

三种资本可以相互转化:经济资本投资教育可以获得文化资本文凭;文化资本文凭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好工作获得经济资本;因为文凭和经济基础可以进入高级社会圈建立人际关系,形成人脉,即社会资本。

(最新整理)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最新整理)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的全部内容。

读了布迪厄书,自己感兴趣的是他的场域理论,由于其理论的模糊性难以把握其要义,以下是我的一些基本想法,求教于方家。

场域具有以下内涵:第一,场域是一个关系网络.布迪厄曾指出:“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

”又说:“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这种关系是独立于行动者意志的客观存在,又与行动者所占位置、所掌握的资本和行动者的禀赋及其采取的策略有关.这种关系网络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运作规律,构成对行动者行动的限制性制约条件,当然只对置身于该场域的行动者才有意义。

如果不归属该场域,这关系网络对行动者不具有意义.为什么呢?这与场域的第二层意思有关。

第二,场域是力的较量场所。

场域是一个场所,它不能被简单为理解空间意义上的场所,它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是静止的,又是动态的;既是固定的,又是在发生/进行的;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场域是“力的较量”场所。

换言之,是斗争、争夺的场所,只有“力的较量",场域才具有意义.而这种斗争、争夺依赖的是行动者所掌握的“力",这种“力”表现为资本最终化约为权力。

如布迪厄曾指出:“一种资本总是在既定的具体场域灵验有效,既是斗争的武器,又是争夺的关键,使它的所有者能够在所考察的场域中对他人施加权力,运用影响,从而被视为实实在在的力量,而不是无关轻重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力”在斗争中相互较量,也会相互转换。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译者惯习研究以《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译者惯习研究以《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译者惯习研究以《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一、概述本研究旨在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译者惯习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影响。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特别是其关于惯习、场域与资本的论述,为我们理解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

通过运用这一理论工具,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剖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惯习、所处的翻译场域以及所拥有的资本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通过对译者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风格进行细致的分析,揭示译者惯习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作机制。

同时,本研究还将关注译者惯习与翻译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自身资本来应对各种挑战。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译者惯习的理解,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研究也将有助于推动翻译学科的跨学科发展,促进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互融合。

1.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概述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是一种深刻而广泛的理论体系,它对社会现象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洞察力的解析。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社会实践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不仅受到其主观意愿的驱动,更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塑造。

在布迪厄的理论框架中,社会实践被视为一种具有模糊逻辑和主观性的行为方式,它不同于简单的主体指向客体的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多重关系和互动的复杂系统。

这种实践逻辑反映了人们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行动策略,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结构本身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布迪厄还提出了“惯习”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和思维模式。

惯习既是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实践。

它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主观性,是理解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社会结构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由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动态网络。

这些关系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经济关系,也包括文化、符号等非物质层面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翻译研究 中的布尔迪厄 场域理 论
拉 图尔明确表明“ 行 动 者 网 络 理 论 和 社 会
在《 实 践 感 一 书 中布 尔迪 厄 提 出 了场 学 研 究 中 的 社 会 网 络 毫 不 相 干 ” ( i b i d. : 的 应 用 忽 略 了 如计 算 机 辅 助翻 译 工 具 和 先 域的概念并将 其定义为“ 在各种位 置之 间 3 6 9 ) 。 严 格 意 义 上来 讲 , 行 动 者 理 论不 是 一 前 翻 译 记 忆 这 些 因素 的 影 响 , 资 深 译 者 会 存 在 的客 观 关 系 的 一 个 网络 , 或一个构型” 种 理论而 是一种 方法 , “ 一 种 网 络 追 踪 活 受 到 先 前 翻译 实践 中逐 步 内化 的 翻 译 规 则 ( 布 尔 迪厄 , l 9 9 8 : l 3 3 一l 3 4 ) 。 具 体 到 翻译 场 动 ” ( i b i d . : 3 7 8 ) 。 网络 中的 “ 行动者” 之 间关 的 约束 和 制 约 , 或 之前 译 本的 影 响 , 在翻 译
争 的概 念 以 及 译 者惯 习 已经 在 翻译 研 究 中 者 所 指 的是 其 符 号 学 上 的 定 义 , 一 个 行 为 意 识 行 为的 参 与 者 才 可 能 会 参 与斗 争 获 得 取 得 了丰 硕 的 成 果 并 对当 代 社 会 翻 译学 的 体 , 也就 是 能 够 参 与行 动 的 物 体 , 或被 赋 予 更 多 资 本 , 所 以 布 氏所 讨 论 的 参 与 者 指 的 发 展 产 生 了很 大 的 促 进 作 用 。 相 比 于 前 者 能 动性 的物 体 。 ( L a t o u r , 1 9 9 6 : 3 7 3 ) 。 非人 的 是 有 思 想 的 人 类 和 机 构 代 理 人 。 这 样 就 忽 在 翻 译 研 究 中 的广 泛 应 用 , 行 动 者 网 络 鲜 行 动 者 通过 有 资 格 的 代 言 人 来 获得 主 体 的 略 了 非 人 类 、 无 意 识 的 参 与者 , 而 这 一 点
域, 主 要 是指 在 某 一 社 会空 间 内 , 由翻 译者
系 是不 确 定 的 , 行 动 者 和 网 络相 互建 构 , 网 选 词 等 方 面 受 到 限 制 。 译 文 本 身 或 者 其 相
相互 关 系 网 络 所表 现 的各种 社 会 力 量和 因 络 由行动者构成 , 每 一 个 行 动 者 就 是 一 个 应 的 原 文 都 可 以 被 认 为 是 潜 在 的 行 动 者 。 素 的 综 合体 。 根 据 布 尔迪 厄 的 观 点 , 在每 个 结 点( n o d e ) , 结点之间经通路链接, 共 同 编 从 这 个 角度 来 讲 , ANT是 少 数将 非 人 类 因 子场域 中, 处 于 不 同 位 置 的 行 动者 负 载 着 织 成 一 个 无 缝 之 网 ・ 行 动 者 网 络 是 通 过 翻 素 纳 入 行 动 者 研 究 范 畴 的 模 式 之 一 。 虽 然
少 在 翻 译 研 究 中涉 及 , 随 着 近 些 年 被 引 进 地 位 、 资格 和 权 利 以 致 可 以 共 同 营 造 一 个 却 正是 行动 者 网 络 理 论 所 强 调 的 , 即 将 非
翻 译研 究 , 逐 渐 得 到 了翻 译研 究者 的关 注 。 相 互 协 调 的 行 动之 网 。 人 类 物 看 做 特 定 网 络 中 的 潜 在 和 必 要 的 例 如 布 尔 迪 厄 场 域 理 论 在 翻 译研 究 中 “ 网络 ” 也非我们所 理解的社 交网络 。 参 与者 。
2 翻译研究 中的行动 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 ANT) 中的 “ 行 动 者
是 通过 场 域 中 参 与 者 无 休 止 的竞 争 得 到 增
强或削弱。 “ 场 域 中的 竞 争 ” 是 布 尔 迪 厄 场
“ 行 动 者 理 论 中的 行 动 域 理 论 的核 心 观 点 之 一 。 因 为 只 有 有 思 想 进 一步 探 讨 。 布 尔迪 厄 的场 域 理 论 、 权 力 斗 包 括人 和 非 人 类物 。
关系和作 用决定 了场 域结 构” ( B o u r d i e u a n d Wa c q u a n t ,1 9 9 2 :9 9 ) 。 而 这些 力量关 系 U
学 文化 转 向 后 的 又 一 新 发 展 , 社 会 学 理 论 和 方法 被 日益 广泛 地 应 用于 翻 译研 究 以 从 更广阔的社会 、 文 化 层面 对 翻 译 本 体 展 开
翻译 活 动 的解释 力 。
关键 词 : 场域 惯 习 行动者 网络 翻译研究 中图分 类号 : G 2 5 4 文 献标识 码 : A 翻 译 社 会 学 研 究 方 法 是 近 些 年 继 翻 译 互 动 关 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章编号 : I 6 7 3 - 9 7 9 5 ( z o 1 3 ) I I ( b ) - 0 I 2 2 - 0 2
4 1 0 0 0 0 )
摘 要: 本文讨论分析 了场域理论 和行 动者网络 理论夏其 在翻译研 究 中的应用 , 分 别从二者 在翻译研 究中研 究对 象的适 用层面和 研 究内 容 的涵盖层 面进行 对比研 究 。 翻译 研 究中两个 理论核 心概 念 的有效 结合 , 能够更加全 面透彻 地分析各 种复杂的翻译现 象 , 大大增强 了对
20 1 3 NO 3 2
Ch l na Ed uc at i on l nn ov a tI on H er a l d
理 论 前 沿
翻译 社 会 学 中的 布 尔迪 厄 场 域 理论 与 行动 者 网络 理 论 对 比研 究
裴 慧 慧
( 湖南大学 外 国语与 国际教育学 院 湖 南长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