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57钢的显微组织评定
《1Cr17Ni2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

《1Cr17Ni2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的工业应用中,金属材料作为主要的结构支撑和功能材料,其性能和特性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其中,1Cr17Ni2钢作为一种重要的合金钢,因其良好的耐腐蚀性、高温强度和加工性能等优点,在机械制造、汽车、石油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因此,对1Cr17Ni2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对于理解其性能特点、优化其加工工艺以及提高其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1Cr17Ni2钢的显微组织研究1. 显微组织概述显微组织是金属材料性能的基础,它决定了金属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对于1Cr17Ni2钢而言,其显微组织主要包括铁素体、碳化物以及少量的其他相。
这些相的形态、大小、分布和数量等特征,都会影响其力学性能。
2. 显微组织观察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可以观察到1Cr17Ni2钢的显微组织。
其中,电子显微镜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其微观结构,如晶粒大小、相的形态和分布等。
这些观察结果对于分析其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1Cr17Ni2钢的力学性能研究1. 力学性能指标1Cr17Ni2钢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强度、硬度、韧性、塑性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材料在受力时的抵抗能力、变形能力和破坏能力等。
2.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通过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硬度试验等方法,可以测试出1Cr17Ni2钢的力学性能指标。
其中,拉伸试验可以测试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等;冲击试验可以测试其抗冲击性能;硬度试验则可以快速检测其硬度等性能。
四、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1Cr17Ni2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铁素体的大小和分布会影响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其次,碳化物的形态和分布会影响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此外,其他相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对材料的整体性能产生影响。
因此,优化1Cr17Ni2钢的显微组织,可以有效提高其力学性能。
五、结论通过对1Cr17Ni2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显微组织对其力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1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
• 晶粒度报告 (1)铁素体钢,除用渗碳法显示奥氏体晶粒度外,其它方
法应报告如下内容: • 试样热处理的温度及时间 • 显示晶粒边界的方法 • 晶粒度级别数
(2)奥氏体钢 • 晶粒显示方法 • 晶粒度级别数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
(3)铜和铜合金 • 晶粒显示方法 • 晶粒度以毫米为单位按平均直径报出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方法
• 试验记录 • 试样编号、钢种、炉批号、规格、检验项
目及评定结果,如照相时应注明放大倍数 和浸蚀剂。 • 金相组织评定原始记录单.doc
C%≤0.35% 900℃±10℃加热 C%>0.35% 860℃±10℃ 加热 保温最少30min,空、水冷。
• 试样加热温度保持必要时间后,降温到730℃±10℃,保温
10min ,淬油或淬水,抛光,浸蚀,通过沿晶界分布的铁
素体网显示奥氏体晶粒。
• 显示铁素体组织和铁素体晶粒的常用试剂:
a:4ml硝酸+96ml乙醇
• 试样制备:
• 在交货状态的材料上切取,建议试样尺寸 • 圆形:φ10mm~φ12mm;方形: 10mm× 10mm • 切取试样应避开剪切、加热影响的区域 • 晶粒度试样不允许重复热处理。 • 渗碳处理用试样应除去脱碳层和氧化层。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
• 铁素体网法:适用于亚共析钢,碳含量为0.25%~0.60%的 碳素钢和合金钢
半级,必要时应注明系列字母,如1A、3B。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方法
• 显微组织评定原则: 1、评定含碳量小于或等于0.15%低碳退火钢中的游离渗碳体,
是根据渗碳体的形状、分布及尺寸特征确定 2、评定含碳量0.10%~0.30%低碳变形钢中的珠光体,要根
铁碳合金显微组织观察实验报告

铁碳合金显微组织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熟悉铁碳合金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特征。
2、掌握根据铁碳相图分析不同成分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及室温组织。
3、学会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并识别各种铁碳合金的显微组织。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1、金相显微镜。
2、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试样(如工业纯铁、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亚共晶白口铸铁、共晶白口铸铁、过共晶白口铸铁等)。
3、金相砂纸、抛光机、腐蚀剂(如 4%硝酸酒精溶液)等。
三、实验原理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是指在极其缓慢冷却的条件下所得到的组织。
根据铁碳相图,铁碳合金在室温下的平衡组织由铁素体(F)、珠光体(P)、渗碳体(Fe₃C)三种基本相组成。
工业纯铁的含碳量小于 00218%,其显微组织为单相铁素体。
亚共析钢的含碳量在 00218%至 077%之间,其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
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珠光体的含量逐渐增多。
共析钢的含碳量为 077%,其组织全部为珠光体。
过共析钢的含碳量在 077%至 211%之间,其组织由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组成。
亚共晶白口铸铁的含碳量在 211%至 43%之间,其组织由珠光体、二次渗碳体和莱氏体组成。
共晶白口铸铁的含碳量为 43%,其组织为莱氏体。
过共晶白口铸铁的含碳量大于 43%,其组织由一次渗碳体和莱氏体组成。
通过对不同成分铁碳合金的显微组织观察,可以确定其成分,并分析其性能。
四、实验步骤1、制备试样取样:从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材料上截取合适尺寸的试样。
镶嵌:对于尺寸较小的试样,采用镶嵌的方法将其固定在镶嵌材料中,以便后续的磨制和抛光。
磨制:依次使用不同粗细的金相砂纸对试样进行磨制,每更换一次砂纸,应将试样旋转 90°,并将上一道砂纸的磨痕完全去除,直至试样表面平整、光滑,且磨痕方向一致。
抛光:将磨制好的试样在抛光机上进行抛光,直至试样表面光亮如镜,无任何磨痕和划痕。
2、腐蚀试样用酒精清洗抛光后的试样表面,去除表面的油污和杂质。
钢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实验报告

实验七钢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显微组织一、实验目的1. 观察碳钢经不同形式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特征。
2. 了解热处理工艺对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钢经退火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基本上与Fe–FeC相图中的各种平衡组织相似,3但在快速冷却条件下的显微组织不能用铁碳相图来加以分析,而应由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或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来确定,如图7-1所示共析钢奥氏体等温曲线。
随着冷却条件的不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不同类型的转变。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转变的组织特征及性能如表7-1所示。
图7-1 共析钢的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珠光体型组织它包括有粗片状珠光体,如图7-2所示;索氏体(细片状珠光体),如图7-3所示;屈氏体(极细片状珠光体),如图7-4所示。
它们都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它们之间在组织形态上的差别只是片层厚薄不同。
在珠光体型组织中层片越细,强度及硬度则越高,而塑性和韧性则越好。
贝氏体组织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在珠光体转变区以下,Ms点以上的中温转变产物。
它是由一定饱和度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两相混合物,但其金相组织形态不像珠光体组织那样成片层相间排列。
根据过冷奥氏体的转变温度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上贝氏本组织呈暗灰色羽毛状特征,其显微组织如图7-5所示;下贝氏体,组织呈黑色竹叶状特征,其显微组织如图7-6所示。
a—光学显微组织b—电子显微组织图7-2 珠光体的显微组织a—光学显微组织b—电子显微组织图7-3 索氏体a)光学显微镜500X b)电子显微15000X图7-4 屈氏体500X 500X图7-5 上贝氏体图7-6 下贝氏体马氏体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叫做马氏体,它是淬火所得到的组织。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可依马氏体含碳量的高低不同而形成两种形态。
一种是板条状马氏体,其显微组织如图7-7所示,主要出现在低碳钢,故又称为低碳马氏体;一种是针状马氏体,其显微组织如图7-8所示,主要出现在高碳钢,所以又叫高碳马氏体。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方法课件

在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失效原因分析 通过对失效材料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材料的 微观结构和性能变化,找出失效原因,为预防措施提供依 据。
失效模式识别 通过显微组织观察,识别材料的失效模式,如韧性断裂、 脆性断裂、疲劳断裂等,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失效预防措施 根据显微组织评定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失效预防措施, 如改进工艺参数、调整材料成分、加强产品检测等,提高 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渗碳体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而铁素 体和奥氏体则相对较差。
02
显微组织评定方法
金相显微镜观察法
总结词
金相显微镜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显微组织评定方法,通过光 学显微镜观察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分析其结构、形态和分布。
详细描述
金相显微镜观察法利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率放大能力,观察 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包括晶粒大小、形态、相组成等。通 过对不同区域的组织观察和比较,可以对材料的性能和工艺 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估。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 方法课件
目 录
• 钢的显微组织基础 • 显微组织评定方法 •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标准 •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实践 •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应用 •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展望
contents
01
钢的显微组织基础
钢的显微组织组成
01
02
03
04
铁素体
一种常见的显微组织,具有较 低的强度和韧性,但良好的塑
04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实践
钢材显微组织的制备
切割钢材样品
使用金相切割机将钢材切割成 适合观察的尺寸,确保样品表
面平整、无划痕。
磨平样品
将切割好的样品进行粗磨和细 磨,去除表面的杂质品
使用抛光机对样品进行抛光, 使表面更加光滑,减少观察时 的干扰。
钢的非平衡组织特征与性能分析

钢的非平衡组织特征与性能分析一、实验目的1.观察常用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2.掌握热处理工艺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熟悉常用钢典型热处理组织的形态及特征。
二、实验内容概述碳钢经退火、正火可得到平衡或接近平衡组织,经淬火得到的是非平衡组织。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等温转变的组织及性能列于表6-1中。
表6-1各组织的显微特征:1)索氏体(S):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其片层比珠光体更细密,在高倍(700倍以上)显微放大时才能分辨。
2)托氏体(T):也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片层比索氏体还细密,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也无法分辨,只能看到如墨菊状的黑色形态。
当其少量析出时,沿晶界分布,呈黑色网状,包围着马氏体;当析出量较多时,呈大块黑色团状,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其中的片层(见图6-1);3)贝氏体(B ) 为奥氏体的中温转变产物,它也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
在显微形态上,主要有三种形态:上贝氏体是由成束平行排列的条状铁素体和条间断续分布的渗碳体所组成的非层状组织。
当转变量不多时,在光学显微镜下为与束的铁素体条向奥氏体晶内伸展,具有羽毛状特征。
在电镜下,铁素体以几度到十几度的小位向差相互平行,渗碳体则沿条的长轴方向排列成行,如图6-2。
下贝氏体是在片状铁素体内部沉淀有碳化物的两相混合物组织。
它比淬火马氏体易受浸蚀,在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如图6-3)。
在电镜下可以见到,在片状铁素体基体中分布有很细的碳化物片,它们大致与铁素体片的长轴成55~60o 的角度。
粒状贝氏体是最近十几年才被确认的组织。
在低、中碳合金钢中,特别是连续冷却时(如正火、热轧空冷或焊接热影响区)往往容易出现,在等温冷却时也可能形成。
它的形成温度范围大致在上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上部,由铁素体和它所包围的小岛状组织所组成。
4)马氏体(M ):是碳在a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马氏体的形态按含碳量主要分两种,即板条状和针状(如图6-4、6-5所示)图6-1 托氏体+马氏体 图6-2 上贝氏体+马氏体图6-3 下贝氏体 图6-4 回火板条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一般为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的淬火组织。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方法课件

钢材的夹杂物评定
01
夹杂物
钢材中的夹杂物是指存在于钢材内部的非金属杂质,如氧化物、硫化物
、硅酸盐等。
02 03
评定方法
通过金相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钢材的显微组织,根据GB/T 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进行评定。
评定结果
根据夹杂物的数量、大小、形态和分布情况,将钢材分为不同的等级, 如高、中、低夹杂物等级别。
04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实践
CHAPTER
钢材显微组织的制备
切割钢材
使用金相切割机将钢材切割成 适合观察的尺寸。
磨平表面
使用金相磨抛机将钢材表面磨 平,以便更好地观察其显微组 织。
抛光处理
使用抛光布和抛光剂对钢材表 面进行抛光,以去除表面划痕 和不平整度。
蚀刻处理
使用蚀刻剂对钢材表面进行蚀 刻,以突出显微组织中的不同
在材料研发中的应用
钢的显微组织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显微组织评 定可以深入了解材料的内部结构,为新材料的研发提供理 论依据。
在材料研发过程中,通过显微组织评定可以预测材料的力 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从而优化材料的成分和工 艺参数,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
显微组织评定还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热处理工艺对材料性能 的影响,为新工艺的开发提供支持。
定量分析
使用图像分析软件对钢材的显微 组织进行定量分析,测量晶粒大 小、面积百分数等参数。
相组成分析
通过衍射斑点或电子衍射花样分 析钢材的相组成,确定各相的晶 体结构和相对含量。
织构分析
使用X射线或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对钢材进行织构分析,确定其晶 体取向和织构类型。
05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应用
上海材料研究所金相培训资料之钢显微组织评定(PPT 36张)

评级图:二个系列、六个级别 A系列:含碳量0.15~0.30% 钢的魏氏织 B系列:含碳量0.31~0.50%钢的魏氏组 织
第四节 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方法
(GB/T224-2008)
脱碳层的专业术语
部分脱碳:钢样表层碳含量低于材料规定的含碳 量的下限,但碳含量高于在铁素体中的做大溶解 度。 完全脱碳:钢样表层碳含量低于碳在铁素体中的 做大溶解度。 总脱碳层深度:完全脱碳深度+部分脱碳深度。 有效脱碳层深度:从产品表面到规定的碳含量或 硬度水平的点的距离,规定的碳含量或硬度水平 以不因脱碳而影响使用性能为准(产品规定的碳 含量最小值)。 铁素体脱碳层深度:表面完全脱碳层的深度。
不在同一直线上夹杂物的评定
二条夹杂物纵间距≤40μm、横间距≤10μm应视为一条夹杂物
超大尺寸夹杂物的评定
1)在100×下的 71mm×71mm范围内夹杂物 2)单独指明超大夹杂物的长度或宽度 纳入评级
第二节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GB/T6394-2002)
适用范围
测定金属材料晶粒度,以晶粒的几何图形为基础。
试样的制备
在交货状态的材料切取,尺寸:φ10~12mm, 10×10mm
晶粒度的显示方法
铁素体钢的奥氏体晶粒度
渗碳法 网状铁素体法 氧化法 直接淬火法 网状渗碳体法 网状珠光体(托氏体)法
奥氏体钢晶粒度
化学试剂显示法 电解腐蚀显示法
适用范围
测定钢材及零件的脱碳层深度 完全脱碳与部分脱碳
测定方法
金相法:不同部位的五点脱碳层深度;这些测 量值的平均值为总脱碳层深度 硬度法:用0.49N~4.9N试验力,从表面测至 基体平稳处的距离为总脱碳层深度 化学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