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大一下学期文学概论提纲及知识点

大一下学期文学概论提纲及知识点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

1.文学活动系统的构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理论的任务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2.最早的文学理论称为什么? 诗学诗论3.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主要有那些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4从古至今,文学至少有着哪些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西方关于文艺心理方面的有哪些学说?净化说、移情说、心心理距离说、直觉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5.文学话语应包含那些内容?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6. 什么是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的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是什么?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两层含义;分别是: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活动作为蕴藉着话语的活动,主要是指文学性质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

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的话语要有蕴藉的属性;含蓄和含混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艺术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何种性质?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

7. 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是什么?社会生活8. 文学创造就是以什么为原料的生产活动?话语9. 历来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②.主体即“旁观者”③.“移情者”④.主体即“集体人”作家是体现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10.文学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阶段?发生—构思—物化11.什么是艺术发现?艺术发现的特点是什么?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文学概论提纲

文学概论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含答案)一、选择,填空1、文学理论的含义及对象①文学理论含义: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他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具体说,他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范围。

②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文学⒉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⒊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点: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⒋话语蕴藉及典范形态①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②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⒌西方文论㈠直觉①直觉主义文论:以主体观念为基础,由叔本华创始,经尼采发扬光大,到柏格森,克罗齐达到高潮至胡塞尔渐次纳入现象学思路。

②直觉的观象是情感②直觉的机制是表现。

③直觉活动即艺术㈡艺术概括①含义: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片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②艺术概括的规定性:(一)从“个别”到“一般”(二)“个别”与“一般”的统一③艺术概括的作用:艺术概括是实现艺术真实的基本途径㈢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①文学内容和形式之间是相互规定的:一方面,一定的材料和内容要求并规定着相应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文学材料和内容又必须达到充分的形式化,融入文学形式中。

在文学之美的创造中,形式材料和内容的表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㈣构思的各种方式:①综合、②突出与简化、③变形与陌生化、㈤典型:㈠含义: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现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他在叙事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②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㈥意境:①意境概念:是指抒情性作品中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一、文学概论的概念和研究对象1.文学概论的定义和意义2.文学的定义和特点3.文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二、文学起源和发展1.文学起源的理论2.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关系和发展3.文学的历史演进和主要流派三、文学批评与文学评价1.文学批评的定义和分类2.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指标3.文学评价的标准和形式四、文学形式与文学体裁1.文学形式的概念和分类2.文学体裁的定义和特点3.不同文学体裁的研究与分析五、文学与社会1.文学与思想、文化之关系2.文学与社会政治之关系3.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六、文学与心理1.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2.文学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和作用3.文学创作与心理表现的关系七、文学与语言1.文学与语言之关系2.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表现方式3.文学语言的变革与发展八、文学与艺术1.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2.文学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手法3.文学的创新和实验性表达九、文学与个人1.文学与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关系2.文学对个人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影响3.个人创作体验与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十、文学的意义与传统1.文学的传统与当代价值2.文学的文化传承和创新3.文学对人类认识的贡献和影响十一、文学的全球视野1.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创作与传播2.文学的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3.文学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以上是文学概论复习的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删减或拓展。

每个部分可以结合具体的文学理论和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以加深对文学概论的理解和掌握。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文学发展和文学作品风格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文学的定义、分类、发展规律、创作技巧等方面。

以下是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的重点内容。

1.文学的定义:文学是通过语言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和想象力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具有表现和传达人类普遍情感和意义的功能,能够触动读者的感情和思维。

2.文学的分类:文学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包括按内容分类(史诗、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按表现手法分类(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等。

3.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演进规律,包括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启蒙运动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文学流派。

4.文学作品的要素和风格:文学作品包括情节、人物、语言等要素,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在这些要素的安排和表现上有所不同。

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构思方式、叙事手法、语言运用等来理解其风格特征。

5.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情感和文化的表达,在其中可以找到对人类生活、社会问题、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对人类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6.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可以设定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

了解不同的批评方法,可以帮助解析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7.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8.世界文学经典作品:世界文学中有许多经典作品,对于文学概论的学习和理解非常重要。

例如《唐诗三百首》、莎士比亚戏剧集、《圣经》、《童年的故事》、《战争与和平》等都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文学作品。

以上是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的重点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系统学习和理解,可以建立起对文学发展规律、文学作品解读、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扎实基础,提高对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文学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含义?书本P2文章和博学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一切语言性符号2.文学的侠义书本P4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3.文学的广义。

书本P5一切语言性符号4.谈谈文学的现代含义书本P6三大点5.试论述文学的特征。

书本P8-11三点6.文学的四要素。

书本P12宇宙、作品、艺术家、观众7.简述六种文学观念。

书本P12-26有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与言论和文化论等六种8.试论文学属性。

书本P26-31三大点9.文学理论的定义。

书本P34两方面界定10.怎样理解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书本P35普遍适用性与零散性之间的矛盾,两方面11.简述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书本P35-36五种1.什么是文学文本?它有哪些特征?书本P39-42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语言表意系统,包括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散文文本、报告文学文本、剧本文本等形态。

基本特征有五点,不一一列出来了2.简述中西方文学文本层面观书本P42-45中国文学文本层面观:(1)言、象、意三层面说(2)粗、精两层面说西方文学文本层面观:(1)古典两层面说(2)英伽登的文学文本四层面说3.简述英伽登的文学层面观书本P44-454.结合具体实例谈文学文本层面书本P45-49(1)语言层,可以汪曾祺的《受戒》为例(2)形象层,亦可用《受戒》为例(3)意蕴层,可用戴复古的《江村晚眺》为例(4)余意层,可以王维《终南别业》为例(5)衍意层,可用黛玉读《西厢记》为例5.什么是再现型文本?请结合实例谈其特征书本P50-53再现型文本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具有客观性、理智性、细节逼真性等特点。

实例可采用西方的巴尔扎克《高老头》或中国刘鹗的《老残游记》6.什么是表现型文本?结合具体实例谈其特征。

书本P54-58实例如西方雨果之《巴黎圣母院》或中方郁达夫之《沉沦》7.什么是象征型文本?结合具体实例谈其特征。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文学的定义和作用-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体验的创作形式。

-文学的作用:文学可以传递和传承文化,拓宽人们的视野,提供思考和欣赏的机会,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文学的分类和流派-文学的分类: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散文、诗歌和戏剧。

-文学的流派: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散文文学等。

3.文学的语言和结构特点-语言特点:文学语言追求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常常使用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

-结构特点:文学作品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包含引子、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

4.文学的主题和意义-文学的主题:文学作品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主题,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考,并探讨社会、人性、人生等问题。

-文学的意义: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和深入的思考,传递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挖掘人类存在的意义,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5.文学的文化传承和审美价值-文学的文化传承:文学作品承载着文化的传统,传递着历史的经验和智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和美学追求,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激发情感和情绪,提升人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6.文学和社会关系-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文学作品反映社会风貌、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文学作品具有教育、启发、批判和引导的作用,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7.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经典文学导读-中国古代文学:《诗经》、《楚辞》、《论语》、《红楼梦》等-外国经典文学:《哈姆雷特》、《傲慢与偏见》、《麦田里的守望者》等8.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鉴赏技巧-文学批评方法:历史批评、形式批评、主题批评等。

-文学鉴赏技巧:理解作品的背景与文化,分析作品的结构与语言,把握作品的主题与意义,领悟作品的艺术表达与形式。

9.当代文学与文化变迁-当代文学的特点:多元性、观念的碰撞、语言的塑造等-当代文学的主题:社会问题、心理探索、身份认同等-当代文学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文学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三个分支各自具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3、文学活动中的四种要素,指的是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

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5、文学理论有七种基本形态,其主要包括: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6、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7、目前而言,我们的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8、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9、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并回答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10、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就必须解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和当代性等三个问题。

11、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12、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13、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动物的感觉只是自然的生理秉赋。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一、文学作品类型: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定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

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二)理想型文学。

定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而其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

2、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三)象征型文学。

定义: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1、暗示性。

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暗示不同于现实型的再现和理想型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2、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文艺学:⑴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⑵文艺学有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
仅指作品形式,即“肌质”、“隐喻”、“复义”、“反讽”等修辞学因素。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文学创造:是一种复杂而细微的艺术生产活动,目的是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

既指每一作品的具体创造过程,也指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

审美: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有意味的形式: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简答题:
模仿论和表现论的区别:
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3、表现论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几种常见创作过程中的问题:
(一)、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人物成熟时,必然按照自己的性格轨道行进,无法迁就作家的原来的意图。

例:普希金、托尔斯泰、王汶石的创作体会
(二)、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动机暗换打破了原来的构思,有时增加了内涵,人物形象丰富复杂。

例: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经验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可以根据条件自由选取对事物感觉的角度。

人的感觉与对象是自由而多样的关系:功利、伦理、道德、诗意。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动物“按照规律”,而人类“懂得按照规律”。

如人按野兽足迹下套。

人类精神创造的完整性。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1、主体的能动参与,“人化的自然”既使对象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其呈现出人
的本质力量。

如大禹治水、普罗米修斯盗火。

2、人通过“自然的人化”,使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如孔雀开屏、蝴蝶恋花。

3、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尽情展现。

人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体悟自身的存在价值。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1、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
用哲学的原理、方法论来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本雅明《论卡夫卡》,现代荒诞思想的起源。

2、心理学视角:文学心理学
文学活动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的过程。

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来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虚静”说、“滋味”说、“物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象外”说、“意境”说。

《曹禺的创作心理研究》
(2)西方文论: “投射”说、“心理距离”说、“直觉”
3、符号学视角:文学符号学
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

4、信息学视角:文学信息学
文学活动是特殊的信息传播,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或者意象分析。

5、社会学视角:文学社会学
从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①“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
②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

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6、价值学视角:文学价值学
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7、文化学视角:文学文化学
把研究文学活动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创造过程中主客体间的双向运动:
1、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①对创作客体的选择。

鲁迅选择“病态社会”病态人生的主动性。

②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茅盾对革命的观察而创作《幻灭》。

2、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①作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如,鲁迅选择阿Q,与辛亥革命的失败与国民的麻木有关。

如伤痕文学的产生。

②创作过程中不能任意的虚构,而是受到“具体客体”的现实制约。

如《安娜·卡列尼娜》由轻浮浪荡到美丽追求自由令人同情的形象改变。

审美理想的特征:
1、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

是经验之美的最高范型,体现审美主体对美的最高向往和期待。

2、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

集真善美于一身,合知情意于一体。

3、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个人的独特性与倾向性,也是集体无意识的积淀
审美理想的功能:
1、审美理想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

2、审美理想对生活的观照和评价功能体现在作家对生活丑的艺术表现中。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
3、作家对丑的描写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丑的对象是否作出准确的审美评价。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
1、内蕴的真实
1.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2.社会生活内蕴的层次:
真相事理层
历史文化层
哲学意味层
2、假定的真实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变形记》
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
假定与“真”: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
1、主观的真实
文学创造有主体性或主观性
文学提供的“真实”都被主观化、心灵化。

如《西厢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等。

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
2、诗艺性
含义:
文学创造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作用:
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必然要讲究“诗艺”。

假定性情境是在“诗艺”中生成。

没有“诗艺”运用便没有艺术真实。

艺术构思的各种方法:
一)综合
含义:
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托尔斯泰论艺术综合
二)突出和简化
1.突出:
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

实现途径:
A、浓涂重抹:加重让人过目不忘。

B、淡化背景:前台与后景。

2、简化
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比如康定斯基的抽象简化
三)变形与陌生化
1)变形
含义:
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方法:
1、扩大和缩小
2、粘合
3、漫画
4、夸张
5、幻事
2、陌生化
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如曹雪芹写刘姥姥
为什么说文学起源于劳动:
劳动说: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
(1)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

例:中世纪教会控制土地和物质—教堂的锋利尖顶。

大工业生产—人的异化。

(2)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
1、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艺术。

18世纪伟大的德国文学。

19 世纪70至90年代的俄国与文学。

中国春秋时期和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2、精神生产从物质生产独立后,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例:诺贝尔发现炸药对建筑和铁路的作用;
爱因斯坦《相对论》导致核武器从而改变世界;
美学和艺术发展促进人类生活的审美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