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隐喻学的隐喻类型解析话语误解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主要对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喻研究的历史、文献综述、隐喻的概念及分类、隐喻与外语教学和对隐喻的简要评述。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一、隐喻研究的历史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隐喻一向被认定为边缘学科,对其研究也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
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隐喻被看成是润色语言的工具,却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到了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到了20世纪80年代,逐渐重视对隐喻语义的研究,这时,隐喻被赋予新的生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畴中的研究焦点。
(引自赵虹,2006)二、文献综述Saeed(1997)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在词汇、短语、句子、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ia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itartingpoint,terminalpoint,tranfer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隐喻现象

( tr 湖 ̄. 业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 武汉 4 0 6 ) 30 8
摘
要: 隐喻是一种修辞 , 也是一种语 用现 象。隐喻 的理解和接 受就是一个 听者通过共有的认知语境寻找 最佳
关联 的明示、 激活 、 选择 、 推理 , 最终获得 隐喻会话含义的过程。此外 , 关联理 论虽给 隐喻 的理解提 供 了新的视 角, 但
20 09年 l 月 1 第2 卷第1 8 1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 a o inj n o eeo dct n o r l f l gi gC l g f ua o n Heo a l E i
N V2o O.0 9 V 12 . l 0 . 8 No 1
从 认 知 语 用 学 的 角 度 分 析 隐 喻 现 象
C m uiao n ont n 中提 出了 以关 联为原 则 , o m nct nadC gio ) i i 以明
引言 自亚里士多德在 《 诗学 》 《 辞学》 、修 两部著作 中将隐 喻 定格为修辞手段 以来 的两千多年间 , 人们对 隐喻 的研究基本
局 限在修辞学领域内。从 2 O世纪 7 0年代以后 , 随着西方哲 学 的语言学转 向以及符号学 、 知心理学等力量在西方 的兴 认
起 和发展 , 对隐喻的研究也从 原来 单一 的修辞层次发展成 为 哲学 、 心理学 、 语义学 、 语用 学、 知科学 和外语 教学等多层 认
示一推理 (s ni - frne 为理解 模式 的关联 理论 (e . ot s ni eec ) e o n rl e vneter) 而该理论正是在 认知语用框 架下讨论 和研 究 a c o , h y
的语境效果; 交际原则解释 了最佳关 联 , 即在话 语理 解时付 出有效的努 力之后所 获得 的足够 的语 境效果。在同等条件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隐喻与教学的开题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隐喻与教学的开题报告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可以为文本增添多样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色彩。
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隐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语言现象的跨学科领域,它将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略带哲学色彩的自我发现。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是人类智力的表现,它反映了人类思维模式的特点。
而人类的思维过程是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这包括人类记忆、知觉、语言理解和思维等方面。
因此,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的研究密切相关,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隐喻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作用。
二、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类型隐喻是一个比喻或者直喻更为隐晦的表达方式,通过比较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概念,为语言表达增添新意。
隐喻可以分为基于整体的隐喻和基于部分的隐喻两种类型。
基于整体的隐喻是指将整个概念作为隐喻的场景,通过对整个概念的理解来理解具体的表达方式。
例如,“你是我的阳光”一句话就是一个基于整体的隐喻,阳光作为整体被用来描述一种情感状态。
基于部分的隐喻是将概念中的某一部分作为隐喻的场景,通过解析该部分的含义来理解整个概念的意义。
例如,“她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句话就是一个基于部分的隐喻,眼睛作为部分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智慧程度。
三、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隐喻在语言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隐喻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发掘语言的潜力,激发学习者对语言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隐喻可以加强语言教学的记忆效果。
通过比较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激起学习者的好奇心,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的记忆深度,使他们更容易记住重点词汇和核心知识。
再次,隐喻可以促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比较、类比和联想的方式,语言教学可以更加直观、简单地向学习者传达复杂的语言规则和使用技巧,进而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古诗词中隐喻问题

隐喻通常具有暗示性、比喻性、借代 性等特点,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 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隐喻的常见类型
意象隐喻
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景象来暗示抽象的概念、情感 或意义,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象征隐喻
通过使用特定的符号或物品来暗示某种概念或意义, 如“梅是君,竹是臣”。
寓言隐喻
比较研究法
总结词
比较研究法是通过比较不同古诗词中隐 喻的异同点,来探究隐喻在不同语境和 文化背景下的运用和意义。
VS
详细描述
比较研究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不同 古诗词中隐喻的特点和规律,探究隐喻在 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的运用和意义。通 过比较不同古诗词中的隐喻,可以发现它 们之间的异同点,进而探究隐喻与文化、 语境之间的关联,加深对隐喻的理解和认 识。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古诗词中隐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艺术魅 力。
04
古诗词中隐喻问题的研究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献研究法
总结词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和分析前人关于古诗词中隐喻问题的研究成果,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详细描述
文献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古诗词中隐喻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 和经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通过文献研究法,可以梳理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难点和空白点 ,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人类学、 社会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为跨 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指导语言教学和应
用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应 用于语言教学、翻译、文学批评 等领域,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和有效性。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摘要:本篇文章主要将宏观上的认知语言学与微观上的修辞认识相结合,进一步全面了解隐喻的内涵。
隐喻是一种人类的修辞艺术,这背后体现的是人的感觉与语言系统之间的冲突与调和。
关键词:认识语言学;修辞感觉;隐喻;心理分析一、认知语言学概要语言学的发展简史,大体可以概括为20世纪前60年结构主义流派,主要侧重于语言学内部的结构和特点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创新了语言学内部研究的新思路——旨在于解释语言是如何形成的。
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指的是人类认识客观是事物并获取知识的行动,包括直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实现认知”,认知语言学的分类中包括:体验、范畴化、概念化、意象图式、认知模式、隐喻以及转喻、识解以及激活、关联等方式,此篇文章主要从其中的隐喻以及转喻出发并且结合佐藤信夫在其《修辞感觉》中解释的“四种比喻格”的内容,就“比喻”这一行为,修辞学、认知学以及心理学角度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指用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来不同事物概念之间的联系。
这一观念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因为对象过于庞杂,而认知主体的词会储存量又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这种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的经济原则与准确性原则。
隐喻在我们的日产生活中十分普遍,根据L&J(1980)的调查数据显示,语言中有70%的表达方式都是源于隐喻概念。
因此研究隐喻的产生的原因、以及隐喻的类型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最初接触到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论的时候,会让人疑惑为什么只是隐喻,而没有涉及到比喻这一大范畴中的其他诸如明喻、转喻、换喻等修辞手法。
又或者是对“人类使用的日常语言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隐喻。
”这个论述感到疑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正常修辞语境下的“隐喻”和其他手法之间的差别。
二、《修辞感觉》中关于“比喻”的四种辞格(1)直喻一般而言我们理解“直喻”的时候,默认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意义和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同时喻体需要是大众所熟知的,这样才能起到“轻松地去理解”地目的。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一个研究古老语言学以及语言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新兴话题。
隐喻理论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在更大的概念范围内通过引用和比喻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
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关键。
隐喻理论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大师史蒂夫马斯特斯(Stephen C.Mast)提出的观点之上,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比型,拟语型和转喻型。
在他的给出的角度中,类比型表达的是实际的对象,拟语型表达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转喻型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不到未来”时,我们实际上在用转喻将未来比作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用类比或拟语直接表达出来。
自马斯特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来,隐喻理论便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学者则认为隐喻是用来传达非话语内容,例如情绪、情感等。
隐喻理论还被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媒体中隐喻被用于传达对某些事件或行为的论述,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此外,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
具体而言,研究者可以检查语言背景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比喻理解,从而探究隐喻理解对不同社会语言者而言有何影响。
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利用隐喻理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来探讨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隐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并开拓了一条通向更加有效的沟通的道路,而且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从认知隐喻学的隐喻类型解析话语误解

全面的阐述 。他们指 出 , 隐喻在 日常生 活中是无 处不在的 , 我们 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 的 1常概念 系统在本 质上也是 隐喻 的 , 5 1 人 们往往参照 他们 熟知 的 、 形 的、 有 具体 的概 念来 认识 、 思维 、 经
人们顺 利地传递信息 , 完成交 际, 而产生话语误解 , 从 阻碍交际。
理 论 。 ] [。 5。
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 的工具 , 是人类 思维 的载体 和人 类交 际的手段 。从 20 0 0多年前亚 里士多 德的《 论修 辞》 到符号 学的
兴起 , 交际理论均 以代码模式 为理 论基础 。这些理论认 为, 对话
语的理解只是对语言 的解 码和编码 , 但事 实并 非如此 。 ] [l 1 说话
思维是 隐喻 性 的 , 通过 对 比而 进 行 , 言 中的 隐 喻 由 此 而 它 语 来 。] 2 [2 0世纪 7 4 O年代 以后 , 随着西方 哲学 的兴起和 发展 , 隐 对 喻 的研究也从原来单 一的修辞层次 发展成为哲学 、 心理学、 义 语
隐喻思维 , 以帮助人们 来理解和体验未知 的抽象的事物 。 可
他们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的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t  ̄ml fm目 M加 .A  ̄d ud1 oI 瞄 g , n t( ) , S s ∞c E c) d e  ̄i n
本文首先介绍认 知 隐喻学 的发展及其 特点 , 此基础 上探 在
历、 对待无形 的、 以定义 的概 念 , 了不 同概念之 间相 互关 难 形成
基本概念隐喻与诗歌隐喻——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诗歌隐喻的解读

基本概念隐喻与诗歌隐喻——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诗歌隐喻
的解读
高新华
【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1)003
【摘要】认知语言学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基本概念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通过分析基本隐喻与诗歌隐喻的关系,可知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展开的,其展开途径表现为拓展对应关系、增加细节描述、整合多个隐喻和质疑常规隐喻四种.【总页数】5页(P52-55,60)
【作者】高新华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隐喻:诗歌的透视镜——基于现代认知语言学解读英文诗歌 [J], 孙凯元
2.概念隐喻视角下薛宝钗诗歌的隐喻对比研究——以曹雪芹《红楼梦》原著和霍克斯译本为例 [J], 廖治敏
3.从认知视角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的“死亡”概念隐喻 [J], 施春霞;叶少晖
4.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徐志摩诗歌爱情概念隐喻 [J], 方敏
5.概念隐喻视角下的诗歌拟人隐喻翻译研究 [J], 何杰;罗天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认知隐喻学的隐喻类型解析话语误解
作者:黄玉淑, Huang Yushu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刊名: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10,12(1)
1.本文未标出处的例句均来自笔者生活中所积累的话语误解
2.马志强语言交际艺术 2006
3.杨清论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2000(09)
4.阮瑾话语及话语的理解 2002(03)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2002
6.姚蝉莉谈三种隐喻观的比较--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 2005(05)
7.谢章华认知语用学框架下的隐喻分析 2007(02)
8.王彩丽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关系探讨[期刊论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4(07)
9.张倩从认知隐喻看汉语的"爱" 2007(07)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2000
11.余玲丽如何正确理解语语含意 2001(0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nmgnydxxb-shkxb20100114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