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不忘初心,所有的智慧,不过是找回自己

合集下载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篇一: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与行为要统一起来。

以下是王阳明心学的四句话,如果我们能够用心领悟并贯彻于生活中,将会带来好运与成功。

第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这句话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将理论转化为行动,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抛开空谈和理论,勇于行动,将所学所知运用到实践中去。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第二句话是“心即是理”,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心学中“心即是理”的核心思想。

心是人的本性,也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桥梁。

我们应该通过内心的思考和觉察,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行动。

只有通过内心的自我觉察和修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三句话是“致良知”,这句话强调了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良知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是区分善恶、真假的标准。

我们应该积极培养良知,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炼,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只有通过正直和善良的行为,我们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最后一句话是“知行合一”,这句话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

我们应该将所学所知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理论转化为行动。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从而不断成长和进步。

知行合一的人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抓住机遇并取得成功。

总之,王阳明心学的这四句话,如果我们能够用心领悟并贯彻于生活中,将会引导我们走上一条成功的道路。

通过行动、自我觉察、培养良知和知行合一,我们将能够获得好运和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篇二: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它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行为实践的统一。

在王阳明的著作中,有几句话被广泛传颂,如果能够用心领悟并贯彻于生活中,将会带来好运与幸福。

王阳明的智慧三句话

王阳明的智慧三句话

王阳明的智慧三句话引言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敬之,号阳明子,是中国明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提出的”心即理”,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王阳明的智慧三句话,并对其含义进行深入探讨。

一、“知行合一”1.1 知行合一的含义“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观点,简单地说就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这一观点强调人们应该把理论与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只有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王阳明认为,只有知道了道理,并付之于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道理。

1.2 应用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的理念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过去,人们更注重知识的学习,但在实践中往往无法应用学到的知识,结果只是空谈理论而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

而现在,通过知行合一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积极应用于实践中,获得更为深刻和丰富的理解,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1.3 实践中的困难与挑战然而,实践中往往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

我们可能会遇到与理论不符的情况,或者无法立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气馁,而是要坚持不懈地思考和实践,通过不断尝试和反思,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坚持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道理。

二、“存天理,灭人欲”2.1 存天理的含义“存天理”意味着我们要坚守道义,遵循天理。

这是王阳明思想中关于道德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人们应该根据良知和道义去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不应被私利所左右。

只有坚守天理,才能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伦理和道义,从而避免违反天理的行为。

2.2 灭人欲的重要性“灭人欲”强调了对个人欲望的管理和控制。

王阳明认为,欲望是违背道义和理性的根源之一,它使人们偏离正道,追求个人私利。

因此,要想达到道义的境界,就必须灭除个人的私欲,不被欲望所左右。

2.3 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存天理和灭人欲是一对辩证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它们的重要性。

王阳明人生的十大智慧

王阳明人生的十大智慧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名流,他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阳明人生的十大智慧。

一、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识和行动不应该分离,只有将知识融入行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致良知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自己的良知不断进化和提升。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反省和修正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三、格物致知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世界和自己。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才能真正理解世界和自己。

四、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即人的内心本身就是理性的存在,只要认真观察自己的内心,就能找到真理和智慧。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认真观察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和答案。

五、忠恕之道王阳明提出了“忠恕之道”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以忠诚和仁爱为准则,对待自己和他人。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以忠诚和仁爱为准则,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六、知行合一的实践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七、以身作则王阳明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和领袖,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作为领袖和榜样,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八、追求自由王阳明认为,自由是人类的本质需求,人们应该追求自由,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追求自由,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理想。

九、追求完美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完美,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追求。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摘抄及感悟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摘抄及感悟

以下是一些关于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摘抄及感悟:
1.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和判断力。

通过致良知,我们可以发掘和培养自己内心的善良和正直。

3.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句话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定力的重要性。

当我们的内心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时,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4.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王阳明认为私欲是人们心灵的尘埃,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越来越多,影响我们的心灵健康。

5. “格物致知”: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这种方法强调了实践和观察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深入观察,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感悟: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了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通过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理念,他鼓励人们培养善良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时刻反省自己,克制私欲,保持内心的平静。

总的来说,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提供了一种内心修养和自我提升的方法,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阳明心学经典十句

王阳明心学经典十句

王阳明心学经典十句(实用版)目录1.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2.王阳明心学的实践方法3.王阳明心学的意义和影响正文王阳明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的心学理论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王阳明心学的经典十句,它们涵盖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实践方法和意义影响。

1.“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句话强调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人的内心应该保持光明清澈,才能看清世界的本质。

2.“知行合一。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实践方法,认为知识应该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被理解和掌握。

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句话指出了王阳明心学认为的真正困难:克服自己内心的弱点和恶行,而不是外在的困难。

4.“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5.“生死关容易过,可心上的关却难过。

”这句话强调了王阳明心学认为,人的一生中最难的是克服自己内心的困难。

6.“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心学认为人的内心应该坦诚无欺,不能自我欺骗。

7.“人生是虚大梦,韶华白了头,却稍纵即逝。

池中荣,不是我要杀了你,而是你不想好下场,自我毁灭,这样上天就会杀了你,你接受命运。

”这句话强调了王阳明心学认为的人生如梦,要珍惜时光,不能自我毁灭。

8.“第一个说:是为了放松,不是为了否定自己的时间。

”所以时刻会降临。

一个人只有当他在磨一件东西的时候,当他静止不动的时候,当他活动而又静止的时候,他才能站起来。

”这句话描述了王阳明心学的实践方法:通过静心、专注和自我反思,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9.“留言:王守仁,汉族,青年名云,字博安,别名阳明。

浙江省绍兴州余姚县有个人,因在开积山阳明明洞内建了一所房子,故称杨明子。

”这句话是对王阳明的简要介绍,强调了他的身份和成就。

10.“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

王阳明经典语录用心感知生活的美好

王阳明经典语录用心感知生活的美好

王阳明经典语录用心感知生活的美好王阳明经典语录:用心感知生活的美好王阳明是明代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他对于人生和人性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的一系列经典语录,旨在提醒人们用心感知生活的美好。

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通过这些语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王阳明对于人生和美好的理解。

1. "忘掉形势,以身现道。

"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超脱外在的困难和环境,专注于内心的修炼和追求道德的生活。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形势,只要我们心存善意和真诚,就能在艰难中找到美好。

2. "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 王阳明强调心境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美好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意识的清明。

只有当我们不受外界干扰,并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生活的美妙。

3. "知行合一。

" 王阳明认为,只有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真理的美好。

良知的实践是指人们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追求善良和正义。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道德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

4. "存心正道,虚心向学。

" 这句话传达了王阳明对于人们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当我们怀着纯真的心灵,并虚心地学习和探索时,才能从生活中感受到更深层次的美好。

5. "用心感知生命的美好。

" 这句话提醒人们,生命中的美好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和人际关系中。

我们需要用心感知和欣赏自然界的美丽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善良。

通过王阳明的经典语录,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人生和美好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人们需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实践,去发现和感知生活中的美好。

只有当我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生活中,并与外界环境和谐共处时,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美妙。

因此,我们应该用心感知生活的美好,将这些美好珍藏在心底,并通过实际行动去传递和分享给身边的人。

在忙碌和压力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追求。

探索自我王阳明经典语录的智慧箴言

探索自我王阳明经典语录的智慧箴言

探索自我王阳明经典语录的智慧箴言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也是中国伟大的儒家代表之一。

他的经典语录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箴言,通过探索这些箴言,我们可以对自己进行深入思考,拓展自我认知,实现内心的成长与升华。

下面将从几个重要的王阳明经典语录入手,探索其中的智慧箴言。

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他关于人性的重要观点。

王阳明认为,人的知识与行为必须要紧密结合,只有在实践行动中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世界。

这一理念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知,还要将其付诸行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却在行动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这时候,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与所知合一,是否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行为。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知道应该按时完成任务,但却总是拖延。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深入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导致行动与知识不一致的原因,并努力将其改正。

只有通过实践行动,将知识融入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境界。

二、“知行合一”的实际运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上,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实践的检验。

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思考和总结,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在工作中,也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

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任务。

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我们需要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贯彻于日常生活中。

三、“致良知”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致良知”是指通过自我反省,发现并激活内在的良知,使之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

王阳明认为,人们内心都有一种天赋的良知,只要我们通过深入反思,找到其中的真理和价值,就能实现自我完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困惑,而“致良知”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反思自己的个人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我们可以找到内心最真实、最纯粹的声音,从而做出符合良知的决策。

【语录】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

【语录】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

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在时光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智者,他以心为舟,以理为帆,穿越了千年的迷雾,留下了璀璨的心学之光。

他,便是王阳明,一位集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

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世界,聆听那跨越时空的经典语录,感受那份深邃与智慧。

一、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的世界里,知与行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交织共生的双螺旋。

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不仅是对知识与实践关系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人生修行路径的精准指引。

二、致良知良知,是每个人心中那片未被污染的净土。

王阳明强调:“致良知,是在念念之间,存天理,去人欲。

”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纷扰的尘世中,不失本心,不忘初心。

三、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王阳明用这句话,颠覆了传统的认知框架,告诉我们真正的理不在外界,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唯有向内探索,方能领悟宇宙的真谛。

四、事上磨练面对世事纷扰,王阳明提倡“事上磨练”,认为只有在具体事务中,才能真正锻炼心性,提升自我。

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更加坚韧不拔。

五、心无挂碍“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的心学,教会我们如何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物所动,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

六、立志由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深知,志向是人生的灯塔,唯有立下坚定的志向,才能在风雨中不迷失方向,勇往直前。

七、知行并进在王阳明看来,知与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纯粹的知,也没有纯粹的行。

它们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着人生的前行。

八、格物致知“格物”并非简单地观察事物,而是要通过实践,去领悟事物背后的道理,从而达到“致知”的境界。

这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升华过程。

九、心外无学真正的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我们的心中。

王阳明告诉我们,只有用心去感受,用智慧去领悟,才能真正掌握学问的精髓。

十、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不忘初心,所有的智慧,不过是找回自己
十二岁那一年,王阳明问曾经考上状元的父亲:“读书有什么用?”父亲回答说:“读书可以做大官,像我中状元后做官,靠的就是读书。

”王阳明又问:“父亲中状元,子孙世世代代还是状元吗?” 父亲回答:“只有我这一世。

你若想中状元,还是要去勤读书才成。


王阳明笑着对父亲说:“只有一代,这状元没什么稀罕的。

” 后来他向私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什么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事?” 老师说:“读书考上科举最重要。

” 王阳明直言不讳地反驳老师:“读书考上科举恐怕还不是最重要的事,或许读书学做圣贤才是。


“人皆可以为尧舜”,“人要做第一等人,为第一等事。


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就认为,学圣贤就是不以功名利禄为目的,而以成圣当伟人为目标。

当然,那时的王阳明对“读书做圣贤”还只是朦胧地向往,是他的良知的天然呈现,其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将这个“我心”变成天下之公器。

何谓圣人?《中庸》说:“唯天下至圣,为聪明睿知(智)”,谁能做到耳聪、目明、心睿之智呢?唯天下至圣。

在王阳明看来,圣人只是具备了一种才能而已,那就是致良知。

大众不能做到聪明睿智,只是因为不去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中的“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
说的“良知”,既是人的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后来王阳明对“良知”进一步解释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也就是说,“良知”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只要你有良知,就能得道。

道德良知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为非作恶就越大。

所以说,一个人一定要具备一种坚守自己良知和底线的品质。

但你想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则是极为不容易的。

就像苏武牧羊19年之久,历经艰辛,拒绝匈奴的各种威逼利诱,只为守节,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明代于谦有一首著名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当我们要在违背良知与遵循良知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即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应该坚守自己的良知。

坚守良知,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

一、所谓的初心,就是别忘了为什么要出发南朝宋帝国第五任帝刘骏(孝武帝)是个混账皇帝,嗜杀成性,性情尤其卑劣。

宋帝国开国皇帝刘裕,生前在皇宫建了一个小型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的都是他贫贱时期,给人当佣工使用的灯笼
麻绳之类的东西。

刘裕的起心动念很简单:让他的后裔子孙们看到这些物品后能触目惊心,因而能体念祖先创业的艰苦,戒慎恐惧,如履薄冰。

刘骏某次实在闲得无聊,就跑到这个博物馆中,群臣对这些物品都大加赞赏,刘骏却羞愧难当,认定是莫大耻辱。

他命人将这些东西全部烧毁,又指着刘裕的画像道:
“他只不过是个庄稼汉,混到这个地位,实在是有些过分。

”刘裕
刘骏死后,他的继任者比他还凶暴顽劣,最终把南朝宋帝国带进了坟墓。

南朝宋帝国只有六十年,九任皇帝,九任皇帝中,却有六任是暴君,这是个奇迹。

而奇迹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开国皇帝刘裕之后,大多数继任者忘了老祖宗的初心。

东晋时代,门第论高低,刘裕一介布衣,全靠个人打拼,混成了开国皇帝。

他明白这份功业来之不易,能保住这份功业的唯一方式就是,让他的继任者,包括他自己不可忘了他本人走过的路。

这条路是用艰苦奋斗和戒慎恐惧铺就,指引其走过这条路的正是他的起心动念,创建一份功业,为大多数人和子孙后代谋求秩序与幸福。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开国皇帝都有这样的初心,也希望子孙后代能铭记这份初心,绝不能忘
记为了什么而出发,未来的挑战越是残酷,就越是不能忘记初心。

但是,中国帝制时代,任何一个王朝只要经过三代左右,就会危机四伏,进入瓶颈期,运气稍好的勉强通过,比如汉唐宋明清;运气不好的,马上灭亡。

比如秦隋,分裂时代不胜枚举的短命王朝。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建立初心的人的后裔忘记了祖宗的初心,忘记了他祖宗为什么出发,忘记了祖先的功业绝非牢不可破,如果不能保持祖宗的初心,那祖先的庞大功业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危楼大厦!
我们大惑不解的一件事是,那些忘记祖宗初心的后裔们也有后代,难道他们不知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在给后代积累恶报?
一个人忘记祖宗的初心,容易,因为他没有经历过祖宗的艰辛。

人对没有经历过的情境,总是那么漫不经心。

所以,当你苦口婆心的对一个从未经历过苦难的人,大谈苦难,你得到的只能是嗤笑和过耳即忘。

二、当你忘记过去,就注定没有未来!一个忘记祖宗的初心,容易;忘记自己的初心,更容易。

1644年,李自成带着他在浴血中成长起来的大顺兵团攻克北京,这支全部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兵团,一进北京,立即忘了从前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艰苦奋斗的发心起念,开始
奢侈腐败,比他们痛恨的大明王朝还要令人印象深刻。

李自成因贫苦而造反,理想远大,就是为了改善天下劳苦大众和他本人的生活。

在造反的十几年中,他多次被明王朝逼入绝境,仍然坚持推翻明王朝,面对明王朝的招降,他嗤之以鼻,宁可死也不忘初衷。

老天眷顾他,让他数此绝处逢生,终于灭掉明王朝。

但是,他一进了北京,就如同换了个人,什么都忘了,只记得眼前的荣华富贵,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不到一个月,李自成的大顺兵团在满洲人的铁骑下,土崩瓦解。

李自成仓皇逃出北京,逃到他出发的地方。

但再想出发,已不可能,他后来被愤怒的,他一直想拯救的百姓杀掉。

李自成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当你忘记过去,就注定没有未来!
三、初心光明,前途自然光明严嵩年轻时,意气风发,有着干净的理想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后来步入官场,尽全力而向上爬,希望能得到大展宏图的平台,创建夺目的事功,名垂史册,为子孙后代,为天下苍生贡献自己的全部心力。

然而,官场的阴暗和血腥,让严嵩逐渐感受到,凭借一腔热血和干净的理想,不可能爬上高位。

在进行了无数次思想斗争后,他放弃了从前的发心,开始猛攻官场秘籍,谄
媚领导,排挤同僚,最终他爬上了最高枝,也爬上了遗臭万年的金字塔。

人很难铭记初心,因为初心是我们内心最干净,良知最光明时的正念。

这种正念必须要到污浊而复杂的事情上去展现,所以,它必受到阻碍和挫折。

尤其是,你坚持的信仰越伟大,和你同行的人就越少,孤单上路,忍受寂寞和各种各样的打击,纵然是钢铁巨人,也会犹豫最后只能放弃。

但是,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种人,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信念、忍受寂寞和千奇百怪的打击,以最后的事功,回馈自己内心那份执著与坚持相伴风雨的良知!我们称这种人为伟人。

四、所有的智慧,不过是找回自己
不忘初心,不是让你不改初衷,时光在流逝,情境在转移,你不可能画地为牢,永远坚持初衷。

所谓不忘初心,是让你有包容之心,为了你内心深处最恢宏的理想,万物皆备于我。

可以说,不忘初心,是一种人生境界。

你是否能抵达这种境界,取决于你内心的坚定和良知的光明。

你能否抵达这种境界,更取决于你的初心是否和大多数人的良知指令相同。

有些人的初心是发家致富,有些人的初心是普渡众生,这就是境界的高低。

而良知告诉我们,大多数人的境界都是
普渡众生,发家致富的初心并没有错,但太低了。

所以说,不忘初心,必得始终。

但这始终,却有高低之分。

文系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编辑整理转载须授权,侵权必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