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

合集下载

村庄规划方案

村庄规划方案

村庄规划方案引言概述:村庄规划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涉及到村庄的整体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一个合理的村庄规划方案可以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满足居民的需求,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村庄规划方案。

一、人口规模与分布1.1 人口规模的确定在制定村庄规划方案时,首先需要确定人口规模。

这可以通过对现有人口的调查和分析来实现。

根据人口规模,可以合理规划居住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1.2 人口分布的考虑人口分布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求,可以将人口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以便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例如,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1.3 人口增长的预测在制定村庄规划方案时,还需要预测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

这可以通过分析人口的年龄结构、生育率和移民情况来实现。

通过合理预测人口增长,可以为未来的规划提供依据。

二、基础设施建设2.1 道路与交通规划道路和交通规划是村庄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合理规划道路网络,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此外,还应考虑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以提供便利的出行方式。

2.2 水、电、气供应水、电、气供应是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在村庄规划方案中,需要确保供应网络的完善和可靠性。

此外,还应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3 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等。

在规划村庄时,需要合理布局这些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教育、医疗和休闲需求。

此外,还应考虑设施的容量和质量,以确保能够满足未来的需求。

三、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3.1 自然资源保护在村庄规划方案中,需要考虑自然资源的保护。

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 环境污染防治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村庄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规划村庄时,需要考虑减少废水、废气和噪音的排放,以保护环境和居民的健康。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村庄规划是指对村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和设计,旨在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详细介绍村庄规划的要点,包括规划目标、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规划目标村庄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具体目标包括:1. 促进村庄经济发展:通过规划合理的产业布局,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村庄的生活品质。

4. 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村庄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二、规划原则村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实现村庄的综合发展。

2. 可持续性原则:规划应注重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3. 人本性原则: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公平性原则:规划应公平合理,不偏袒任何一方利益,保障居民的公平权益。

5. 可行性原则:规划应具备可行性,考虑到资源、技术和经济条件,确保规划的实施可行。

三、规划内容村庄规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村庄的土地利用,包括农田、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等,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建筑规划:规划村庄的建筑布局和风格,保护传统建筑风貌,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

3. 交通规划:规划村庄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桥梁、交通枢纽等,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4. 环境保护规划:规划村庄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水源保护、生态修复、垃圾处理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5. 公共设施规划:规划村庄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所等,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6. 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村庄的产业布局,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村庄规划是指对农村地区进行合理布局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个良好的村庄规划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保护农村环境,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村庄规划的要点,包括规划的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规划的目标村庄规划的目标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保护农村环境,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实现村庄的合理布局,提高农村的空间利用效率;2. 保护和修复农村的自然环境,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3.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4. 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5. 保护农村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促进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规划的原则村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性原则:规划应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和利益;2. 综合性原则:规划应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实现多方面的协调发展;3. 可行性原则:规划应具有可行性,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实施;4. 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应注重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 参与性原则:规划应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农民的广泛参与。

三、规划的内容村庄规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农村各个区域的用途,包括农田、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等;2. 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以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包括学校、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以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4. 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农田的保护、水源地的保护、生态景观的规划等,以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5. 经济发展规划:包括农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等经济方面的规划,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6. 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包括农村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传承,以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一、引言村庄规划是指对村庄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村庄规划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目标1. 实现村庄的整体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2. 保护和传承村庄的历史文化遗产。

3. 优化村庄的空间布局和交通系统。

4. 提高村庄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水平。

5. 促进村庄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原则1.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村庄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确保规划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2. 可持续性原则:注重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3. 民主性原则: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居民的参与权利。

4. 适应性原则:根据村庄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灵活的规划措施。

5. 公正性原则:公正地分配资源,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正。

四、内容1. 村庄整体规划:包括村庄的总体布局、用地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

2. 村庄建筑规划:包括住宅建筑、公共建筑、文化设施等的规划和设计。

3. 村庄环境规划:包括绿化、水体保护、垃圾处理等的规划和管理。

4. 村庄经济规划:包括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就业等的规划和推动。

5. 村庄社会规划:包括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的规划和提升。

五、方法1. 调研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村庄的现状和问题。

2. 目标确定: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村庄规划的目标和重点。

3. 方案设计: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包括总体布局、详细设计和实施步骤。

4. 参与和沟通:与居民、政府和专业机构进行广泛的参与和沟通,征求各方意见。

5. 实施和监督:按照规划方案,逐步实施,并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六、结论村庄规划是实现村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综合考虑村庄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可以实现村庄的整体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同时,需要注重民主参与和公正分配,确保规划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村庄规划设计知识点总结

村庄规划设计知识点总结

村庄规划设计知识点总结一、引言村庄规划设计是对农村地区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旨在改善农村环境、提升村庄品质、促进农村发展。

本文将总结一些关键的村庄规划设计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

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村庄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规划村庄布局,保留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区,如水源地、湿地等。

其次,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采用节约用地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耗。

此外,要注重水土保持措施,采取防止农田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三、村庄功能布局合理的村庄功能布局是村庄规划设计的核心要素。

首先,要合理划分村庄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农田区、公共服务区等。

其次,要考虑村庄的交通布局,确保交通便利与安全。

此外,还需要考虑村庄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等,以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

四、村庄建筑设计村庄建筑设计是村庄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建筑风格应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其次,要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满足村民的居住和生活需求。

此外,还需要注重建筑的节能和环保性能,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五、村庄公共空间设计村庄的公共空间设计是提升村庄品质的关键。

首先,要注重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为村民提供社交和休闲的场所。

其次,要注重公共空间的绿化和景观设计,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氛围。

此外,还需要注重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和安全性,为村民提供安全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

六、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是村庄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要重视村庄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留和修复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和遗址。

其次,要注重村庄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提供展示和体验农村文化的场所和活动。

此外,还需要注重村庄的文化景观设计,营造具有文化特色和魅力的村庄形象。

七、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是村庄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

首先,要注重村民的参与和意见反馈,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利益。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引言概述:村庄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旨在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功能,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村庄规划时,有一些关键要点需要考虑,以确保规划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村庄规划的要点。

一、自然环境保护1.1 保护生态环境:村庄规划应考虑保护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水源、森林、湿地等。

合理规划村庄的布局,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

1.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村庄时,应根据土地的质量和用途,合理划定农田、居住区、公共设施等用地。

避免过度开发土地资源,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1.3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村庄规划应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2.1 完善交通网络:规划村庄时,应考虑交通便利性,合理规划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提高村庄的交通连接性。

2.2 建设教育和医疗设施:规划村庄时,应考虑到居民的教育和医疗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3 促进文化和体育活动:规划村庄时,应考虑到居民的文化和体育需求,合理规划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设施,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三、经济发展布局3.1 优化产业结构:规划村庄时,应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3.2 发展乡村旅游:规划村庄时,应考虑到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合理规划乡村旅游景点,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3.3 支持农民创业:规划村庄时,应提供创业支持政策,鼓励农民创业,培育农村的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居民居住环境改善4.1 住房建设规划:规划村庄时,应考虑到居民的住房需求,合理规划居住区的布局和建设,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

4.2 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村庄时,应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合理规划公园、商业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4.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规划村庄时,应注重环境卫生管理,合理规划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一、引言村庄规划是指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以提升村庄的发展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为目标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村庄规划的要点,包括规划目标、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和实施步骤等。

二、规划目标1. 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村庄的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提高村庄的发展潜力,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规划村庄的住房、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 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合理规划村庄的绿地、水域、山林等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保留和修复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乡村文化。

三、规划原则1. 综合性原则:村庄规划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适度规模原则: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规划范围和规模,避免过度扩张或者过度密集。

3. 人文关心原则:注重人文关心,尊重村民的意愿和需求,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实现村庄规划与居民的共赢。

4. 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高村庄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四、规划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村庄的发展需求,合理划定不同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农业区等,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2. 交通规划:规划村庄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桥梁、交通枢纽等,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促进村庄的交通流动和经济发展。

3. 公共设施规划:规划村庄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4. 生态环境规划:保护和修复村庄的自然环境,包括绿地、水域、山林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5.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保护和修复村庄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造、文物保护区等,传承乡村文化,提升村庄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五、实施步骤1. 调研和分析:对村庄的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了解村庄的发展需求和问题。

新农村规划设计要点

新农村规划设计要点

新农村规划设计要点一、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农村规划是指对农村地区的发展进行综合性的规划设计,旨在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工作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农村规划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有效整合资源,统筹农村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自然环境保护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保护自然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要点。

保护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农田、保护生态系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新农村规划需要注重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和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确保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三、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新农村规划设计需要注重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农业管理理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

科技支撑还可以帮助农民加强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规划设计需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同时,还需要提升农村通讯、互联网和物流等设施,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五、乡村旅游和文化挖掘新农村规划设计需要注重乡村旅游和文化挖掘,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农村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景区。

通过乡村旅游和文化挖掘,可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六、农民参与和自治新农村规划设计需要注重农民的参与和自治。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他们应该参与农村规划的制定和决策过程。

农村自治可以通过加强村民委员会的权力和责任,培养农民自治意识等方式来实现。

七、产业融合和农民增收新农村规划设计需要注重产业融合和农民增收。

产业融合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民增收可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和农业合作社等方式来实现。

八、教育和医疗服务新农村规划设计需要注重教育和医疗服务。

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可以吸引人才流入农村,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中国城镇化背景。

在过去30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统筹城乡,在均衡、包容、和谐的前提下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发展,成为目前城市和乡村共同面临的课题。

建村如村,而不是建村如城,我们不能像“打造”城市一样去打造一个乡村,也不能在推倒之后像重新竖起一个城市新区一样去毁掉一个原生态的乡村。

乡村建设的大量工作都会在村落更新上发生。

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纠错,才能避免以试错的方式形成高代价成果。

纠错,需要认清在村落更新中文化保护的五大误区:把装修当文化,把造价当原则,把规模当成绩,把工艺当装饰,把更新当开发。

就乡村建设的核心价值来讲,人是主体。

不仅要解决为什么人而建、为什么人而回归乡愁的问题,还要解决什么人来建的问题。

要在村落更新中做好文化保护工作,就需要遵从“有村有人,有房有田,有居有社,有车有行”的四项原则。

“有村有人”,是指可持续的乡村建设,需要有原生居民的持续居住,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带有深深的田园肌理的痕迹,是乡愁不能抹掉的部分。

“有房有田”,是指可持续的乡村建设,除了要保护房子,还要保护生态产业。

“有居有社”,是指除了保护原生居民外,还要保护他们的聚落文化生活,这是居民的凝聚力所在,也是村落的生命力体现。

“有车有行”,是指在一些村落改造中,修路曾经成为第一件大事,路修宽了,汽车进了村,但是少了阡陌交通步行相达带来的邻里关系。

我们倡导田野间的步行健康生活,需要还汽车道给乡间小路。

村落更新的宗旨在于恢复乡村生活活力,进行本土文化的保护;遵循四项原则,建村如村,是回归乡愁的有效途径。

美好环境共同缔造李郇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规划者往往延续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模式,以城市空间理念与建设标准进行村庄规划,强调城市发展意图而忽略群众诉求,导致新旧村落空间分离与规划难以实施。

实际上,村庄规划的本质应是以公众参与为主的新社区规划。

其本身是一种纯农业公共产品,实施有赖于以村民为本位、多方参与互动而凝聚的公众力量。

在村庄发展日趋分散化与去集体化的背景下,村庄规划的核心在于找回农村传统的集体主义、培养村民的自组织能力,让村民持久受益。

在实践中,规划师具有多重身份:引导村民参与规划、表达诉求的引导者,整理需求、挖掘资源、分析研究、制订方案的规划者,联系政府与村民、统筹双方力量的沟通者等。

这种规划模式,我们称之为美好环境共同缔造的新社区规划,源自对人居环境科学的思考。

人居环境科学指出五大系统的产生是人、自然、社会三者互动的结果,强调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应以人为本。

秉承该原则,我们通过以群众参与为核心,实践完整社区建设;以培育精神为根本,形成可持续基础;以奖励优秀为动力,激励群众广泛参与;以项目活动为载体,融合人与社会空间关系;以分类统筹为手段,切合社区发展的新社区规划实践,建立起“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完整工作方法,以此促进政府、规划师与公众形成规划共识,于实施过程形成共建,重建村庄集体含义。

新社区规划重视公众参与,以参与达成共识,将蓝图方案变为具体的行动;以参与促进能动,建立有效的集体组织。

同时,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村庄现状问题为出发点,以村民为主体,通过物质环境建设重构村民、集体、自然的相互关系。

此外,我们强调挖掘地方特色、提升公共空间质量、传承历史文化、举办邻里活动等,促进关系重构。

因而,村庄规划是物质层面的规划,更是社会融合的规划。

新社区规划的案例,其一是厦门市西山社村。

该村属远郊村,城镇化带来了认同感消失、公共空间侵占、环境恶化等问题。

规划中,我们发动村内老党员与企业代表,带动村民参与建设,并以问题为导向拟定规划方案,通过讲解与多次问询,确定最终方案。

在风水塘改造中,村民劝说猪圈主人共同拆除塘侧猪圈,净化水塘,并集资建造名为“和谐亭”的凉亭。

村民还通过共同努力,完成文化庙前的空间建设、房前屋后空间改造、公共空间认养认管等行动,改善村庄整体风貌。

其二是厦门市院前村。

院前村地处城市边缘区,劳动人口大量流失。

村内青年自谋出路,建立农村合作社,与规划师共同努力,发展城市菜地产业,逐渐带动经济。

此外,村民还将传统面线工艺变为旅游产品,促进发展旅游活动,并主动让出空间拓宽街道,院前村的发展蒸蒸日上。

总的来说,美好环境共同缔造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使规划从蓝图导向走向问题导向;从仅重视空间结构,到关注社会关系的重构;从物质规划变为有弹性的行动规划,形成可借鉴、可实施、可见效的新社区规划模式。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郐艳丽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乡村发展速度加快,乡村治理逐渐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引起广泛关注。

近些年,虽然各级政府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大量投入,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城市和乡村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运行机制,按照城市治理方式和自上而下的价值观输送,往往与农村发展、农民意愿背道而驰。

在现实的治理过程中,我们更多关注具有发展旅游潜力的传统村落和有发展工业机遇的特殊村落。

但其实,以农牧业为主的普通村落量大面广,其治理模式的创新对于提升全国乡村整体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以驴皮作为主要生产原料,为保障产品质量,目前采用“公司基地示范村农户”的运作模式,在我国北方第二大驴主产区的内蒙古赤峰市建设养殖基地。

为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从改善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角度建设希望乡村。

近几年华润集团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形式在广西白色和河北西柏坡、湖南韶山、福建古田建立了华润希望小镇,但投资巨大。

作为华润集团的下属企业,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若采用总部运作方式资金难以为继。

因此,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能够利用学科优势,和企业、地方政府共同探索“企业可承受、百姓能满意”的乡村治理模式。

根据企业要求,根据产业基础、整治基础和群众基础,最终确定赤峰市巴林左旗后兴隆地村作为示范案例进行治理模式探索。

该村以农业为主,是我国最普通的乡村类型。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从制度构建着手,确定各参与主体政府、企业、居民和规划师的责任。

随着案例实施的不断推进发现三个转变:一是原有的企业主导模式转变为居民主导模式,即居民本身成为乡村治理真正的决策和实施主体,围绕居民意愿,企业出资金和农业生产技术,政府出政策,大学出思想;二是原有复杂规划转向简单、实用、朴实规划和实施计划,原有的传统一次性商业规划转变为长期指导地方实践的咨询工作;三是技术性的规划转向公共政策,即村民广泛参与村庄规划方案的制订和治理政策的制定。

乡村治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基础是居民富裕,表象是让零乱的生活更具有品质,核心是重塑乡村秩序,路径是乡村权威的确立、伦理社区的构建、人才和财富反流机制的形成。

基于此,我国的乡村治理是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系统性过程,任重道远。

嵌入式建设旅游型美丽乡村韩云峰北京候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总设计师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之一。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创意是灵魂,嵌入式开发是手法,和谐共生是目标。

1992年以前,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郊的镇北堡,是一个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只有几户牧羊人家的150米见方的小堡子,荒凉萧条。

而我们用“出卖荒凉,贫穷就是财富”的创意使得镇北堡成为享誉世界的影视拍摄基地和每年游客量超过百万人次的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嵌入式开发不占用耕地,不破坏生活生产肌理,开发商不能是入侵者,要使开发活动融入当地,而且还要体现时代精神,提升新农村建设。

例如,泰国清迈四季酒店是一个以乡村田园风情为主题的旅游度假村,其度假设施散落在稻田的边缘,巧妙地将农田作为核心景观区保留了下来。

和谐共生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多方共赢。

即开发商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农民也能增加收入,还可助推三农发展。

因为开发强度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之内,一些被破坏的环境也能逐步得到恢复和优化。

索洛瓦度假村位于斯里兰卡哈伯勒内湖地区一个风光秀丽的村庄里。

村庄作为酒店的大背景,基本上没有进行环境上的改动,乡村小道和农户都保留了原汁原味。

融入村庄的酒店给村庄带来了生机,很多村民因为游客的到来而做些日常小生意,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雨林传说”是北京候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正在实施当中的一个乡村旅游开发项目。

项目地位于西双版纳磨憨经济特区,这里存在非常突出的矛盾:一是村民收入水平较低,收入渠道仅限于香蕉等传统作物的种植;二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危机,人们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条件,不得不通过毁林垦荒的方式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原始热带雨林不断被蚕食。

其开发模式是在村寨及其附近,利用废弃的宅基地、自然荒坡地和被毁荒地及非保护性集体林地等,嵌入式地建设精品度假酒店,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我们期望通过乡村旅游开发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条件,在维护当地村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前提下,让雨林生态和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解决老百姓实际生活问题远比“白化、新化”等表面文章更重要。

乡村旅游要为乡村提供造血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经济、发展问题,实现民生福祉,由里及表让乡村焕发活力,而不是穿衣戴帽秀政绩的面子工程。

2014年9月25~26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县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承办的“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赵晖司长,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李卫东副秘书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杨玉经厅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周岚厅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凯副院长参加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各相关科研机构、大学院校和规划设计单位的专家学者、村镇规划工作者5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为了提高研讨会的学术水平、丰富学术交流成果,本次研讨会以“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促进村镇人居环境改善”为主题,从村镇建设与发展、村镇规划理论与方法、村镇规划实践与思考、村镇规划与展望四个方向,面向全国进行了广泛的学术论文征集工作。

从来自全国的286篇投稿论文中,评选出133篇收录入《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学术论文集》,并选出46篇优秀论文进行大会发言。

赵晖司长在《大力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的主题发言中提出,村庄规划已进入新一轮改革的核心范围,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不同类型的村庄要以好编、好懂、好用为标准确定规划内容。

分散型或规模较小的村庄可只编制农房建设规划要求;一般村庄可在编制农房建设规划要求的基础上,编制村庄整治规划;传统村落等特色村庄根据需求编制相应内容和深度的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