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分析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曲式分析 (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曲式分析作者:刘泽媛指导教师:徐冉摘要:热情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伟大的创作之一,这部伟大的作品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
这部作品受到了全世界人们深深的热爱。
《热情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下面我就对每一乐章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乐句结构,节奏节拍进行简要的分析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曲式分析;调式调性;乐句结构分析,节奏节拍分析引言:钢琴奏鸣曲热情是贝多芬创作的奏鸣曲中最为辉煌的作品,从曲式和作曲的角度分析或在乐曲的赏析方面来看,这首曲子感情深厚狂放,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创作曲子的成熟性和严谨性,那紧张热烈的气氛,又反映出贝多芬深深的呼喊和对未来的憧憬。
热情这首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的调式为 f 小调, 速度是很快的快板。
一、呈示部1- 65 小节,( 一) 主部主题: 1- 16 小节, 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开放性乐段。
主部动机: ①由 f 小调主三和弦, 从五音起向下, 配合动感节奏。
②从第 3 小节后半部分到第 4 小节, 由颤音构成一个宁静的短句, 与①形成呼应。
第二乐句的模仿乐句5- 8 小节, 加固了这一深沉的主题音调并加以扩展。
这两个乐句的和声均以半终止停留在属六和弦上,出现命运般的转机。
③旋律在低音比较庄严、沉稳。
12- 13 小节的速度稍慢, 与“命运”, 徘徊后引发了14- 16 小节“火山般爆发”的第四乐句, 这一强有力的下行显露出激情迸发的威力。
( 二) 连接部: 17- 35 小节, 分为两个乐段。
第一乐段17- 24 小节,第二乐段25- 35 小节,为副部做准备, 它是采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并以属音降 E 做持续低音, 力度相对平稳。
( 三) 副部: 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 35- 39; 40- 50 小节) 。
,旋律的进行刚柔并进, 有一种庄严崇高的气氛,使人感到安静舒心。
( 四) 结束部: 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51- 54; 55- 65小节) , 在六连音分解的织体中, 突出了强劲有力的音调。
曲式分析基础知识点总结

曲式分析基础知识点总结一、曲式的基本结构在曲式分析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曲子的基本结构。
一般来说,一首曲子的基本结构由引子、主体和尾声组成。
引子部分是曲子的开头部分,用来引出主题,铺垫气氛。
主体部分是曲子的核心部分,包括主题的展开和发展。
尾声是曲子的结束部分,用来收束全曲。
在古典音乐中,曲式的基本结构常常采取套曲的形式,即由多个乐章组成。
最常见的套曲形式是奏鸣曲式,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乐章组成。
二、曲式的分类曲式可以根据曲子的结构和形式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曲式分类包括小型曲式和大型曲式。
小型曲式是指曲子的结构比较简单,通常只有一个乐章,包括小步舞曲、圆舞曲、波尔卡等形式。
这些曲子通常是用来表达轻松愉快的情绪,结构简洁明快。
大型曲式是指曲子的结构比较复杂,通常包括多个乐章,如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等形式。
这些曲子的结构丰富多变,主题发展丰富,具有比较雄伟的气势。
除了按照曲子的结构和形式进行分类外,曲式还可以根据其内容和性质进行分类,如宗教曲、世俗曲、战争曲等。
三、曲式的特点和发展曲式的特点和发展是曲式分析的重要内容。
曲式的特点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动机和主题发展等方面。
不同类型的曲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波尔卡的舞曲旋律明快,节奏轻快,而交响曲的交响性和发展主题更加丰富。
曲式的发展是指曲子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变化。
一首曲子的发展需要通过对主题和动机的反复、变化和演绎,来展现出曲子的内在魅力和逻辑。
在交响曲中,曲子通常经历引子、主题1、主题2、发展部、再现部、终结部等部分,通过主题的发展和反复,来展现曲子的丰富内涵和变化丰富。
四、曲式分析的方法在进行曲式分析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分析方法。
常见的曲式分析方法包括分析动机和主题的变化、分析和声和旋律的发展、分析形式结构和节奏的变化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曲子的内在规律和美学意义。
除了上述基本知识点外,曲式分析还需要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掌握曲子的内在逻辑和表现方式。
曲式分析的技巧

曲式分析的技巧
曲式分析是对一首音乐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和描述的过程,其目的是理解作曲家创作的意图并解读音乐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曲式分析的常用技巧:
1. 进行主题分析:确定主题和重复节奏,在整个曲式中寻找主题的再现和变化。
了解主题的构成和发展有助于理解整个曲式结构。
2. 标记和比较乐段:将曲式中的不同乐段进行标记,如使用字母、数字或符号。
比较不同乐段的特征和变化,可以发现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3. 确定转调和过渡:注意曲式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调和过渡段落,这些部分通常具有连接前后乐段的功能。
了解转调和过渡的目的和方式有助于理解曲式的整体结构。
4. 确定高潮和转折点:注意曲式中的高潮和转折点,这些部分通常具有突出和引起情感变化的作用。
高潮和转折点的位置和方式可以影响整个曲式的表达和情绪。
5. 考虑曲式类型和形式:根据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如交响曲、奏鸣曲、圆舞曲等),考虑曲式的特点和形式。
了解不同类型的曲式有助于对作品进行更准确的分析和解读。
6. 与作曲家和时代联系:将曲式与作曲家和时代的其他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和联系,了解曲式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的发展和影响。
考虑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观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曲式的意义和内涵。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曲式分析技巧,但需要根据具体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在实践中,通过反复聆听和与他人的讨论交流,逐渐培养对曲式的敏感和理解能力。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概述曲式是音乐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了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发展。
曲式分析是对音乐作品组织和结构的研究,通过分析曲式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以曲式分析的视角对一首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结构和特点。
音乐作品介绍在曲式分析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分析的音乐作品。
这首音乐作品名为《夜的钢琴曲》,是由著名作曲家X创作的一首独奏钢琴曲。
作曲家X在当代音乐界具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常常以独特的曲风和情感表达而著称。
曲式分析第一部分:引子《夜的钢琴曲》以一个缓慢而安静的引子开始,引子部分是音乐作品的开端,通常用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建立起音乐的氛围。
在《夜的钢琴曲》中,引子采用了柔和的琴声和流畅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安静而神秘的氛围,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主题1引子过后,音乐进入主题部分。
主题1是音乐作品中的核心部分,通常具有较为明确的旋律和节奏,是音乐作品中最容易被人们记住的部分。
在《夜的钢琴曲》中,主题1以简单而优美的旋律呈现,节奏感明显,给人一种踏实而温暖的感觉。
第三部分:过渡主题1之后,音乐进入过渡部分。
过渡部分用于引导音乐的发展和衔接各个主题,起到平缓转换的作用。
在《夜的钢琴曲》中,过渡部分采用了变化多样的音乐元素,如快速的音阶、跳跃的音符等,使整个音乐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和变化。
第四部分:主题2过渡之后,音乐再次进入主题部分。
主题2是对主题1的发展和变化,通常与主题1具有某种关联性。
在《夜的钢琴曲》中,主题2在旋律和节奏上与主题1相似,但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入和细腻,给人一种沉思和温柔的感觉。
第五部分:高潮主题2之后,音乐进入高潮部分。
高潮是音乐作品的最高潮部分,通常通过音乐元素的积聚和发展达到高潮效果。
在《夜的钢琴曲》中,高潮部分采用了高强度的音符和强烈的强奏,给人一种紧张和激动的情感体验。
第六部分:结尾高潮之后,音乐进入结尾部分。
结尾通常用于音乐的总结和结束,给人以完整和圆满的感觉。
曲式分析

第一章:绪论.曲式分析的原则:单一原则;并置对比原则;再现原则;回旋(循环)原则;变奏原则;奏鸣原则。
.音乐材料及发展手法:重复;变奏;展开;派生对比;并置对比;模仿;模进;分裂;时值的压缩与扩大;调式对比;音程的扩大、压缩与转位;动机贯穿;旋律的自由发展;织体。
音乐的陈述类型:(1)稳定型陈述:呈示型、结束型、引子型。
(2)非稳定型陈述:展开型、过度型。
动机——音乐作品中最小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题——能代表音乐作品的性格和形象音乐的思维。
音乐曲式结构发展的基本原则:呼应原则;三部性原则(再现原则);起承转合原则;变奏原则;回旋原则。
一部曲式一部曲式的乐段的特点:(1)由多个乐句组成,有完整的旋律,不是零碎的展开:(2)能表达完整明确的乐思,乐段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3)有明确的终止;(4)一般为稳定陈述。
单二部曲式1.单二部曲式——由两个对比又统一的乐段有机结合形成的曲式。
2.单二部曲式的分类:有再现单二部曲式、无再现单二部曲式(对比式和引申式)。
3.有再现单二部曲式(二段曲式)、四句式上下片乐段(四句式的平行乐段)和起、承、转合式乐段的区别:二段曲式比四句式上下片乐段的第一部分的主调收拢使句读划分更为清晰;二段曲式比起、承、转合式乐段,前两个乐句与后两个乐句的对比性及收拢性使乐段感增强,结构层次更分明。
单三部曲式1.单三部曲式(三段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形成的曲式。
2.基本特征:呈示乐段——中段——再现乐段。
A B A图式:(1)a+a'+a(2)a+b+a(3)a+b+c复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各部分的结构模式A B Aa+b+a c+d+c a+b+a(c+d)A B Aa+b c+d+c a+b(c+d)A B Aa b+c+b a(b+c)A B Aa+b+a c a+b+aA B A a+b+a c+d+c aA B Aa+b c+d aA B Aa+b+a c a。
曲式分析分析报告模板

曲式分析分析报告模板引言在音乐理论中,曲式分析是对一首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
通过分析曲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发展和表达方式。
本报告将对一首音乐作品进行曲式分析,以展示这首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并分析其潜在的音乐意义。
选定曲目首先,我们选定了《Moonlight Sonata》(月光奏鸣曲)这首作品作为分析对象。
这是由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它被广泛认为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
曲式分析第一乐章- 速度和动态该乐章采用了A-B-A-Coda的曲式结构。
1. A部分(主题A):这部分以降E大调为基调,采用了轻柔、静谧的音乐语言,展示了悠远、安详的意境。
2. B部分(转调):此部分以步行进行的转调,以D大调为基调。
与A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活跃和明亮。
3. A部分(主题A)的回归:此时A部分的再现更加激动人心,强调了主题A 的重要性。
但与一开始的A部分相比,它的音乐语言更加富有力量和深情。
4. 尾声(Coda):该乐章以一个短小的尾声作为结尾,以加强音乐的完整性和结束的感觉。
第二乐章- 速度和动态该乐章采用了A-B-A的曲式结构。
1. A部分:这部分是一个悲伤和优美的主题,以抒情和柔和的音乐来展现。
它以Cis小调为基调,为整个乐章营造了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
2. B部分:在B部分中,曲调被转移到了E大调,并以更加活跃和乐观的音乐语言进行表达。
这部分增加了音乐的对比度和变化。
3. A部分的再现:整个乐章以A部分的再现作为结尾,给人一种深情回归的感觉。
第三乐章- 速度和动态该乐章采用了A-B-A-B-A的曲式结构。
1. A部分:这部分以F大调为基调,展现了一个轻快而欢乐的主题。
它的音乐语言明亮而活泼,给人一种快乐和喜悦的感觉。
2. B部分:这个部分以D小调为基调,通过更加严肃和内省的音乐语言,为整个乐章增加了一种对比和变化。
音乐曲式分析课件PPT

一段曲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例分析二:肖邦《前奏曲》no.4
一段曲式
里亚多夫《前奏曲》OP.33 no.1
这是一个带扩充的8小节转调乐句结构,这也是最小结构规模的一部曲式。左手十分活跃,旋律化的音型伴奏,丰富了右手非常简单的旋律线条线。
一段曲式
实例分析四:巴托克钢琴小品《保加利亚节奏》选自《小宇宙》
01
全曲除引子和尾声,由四句5小节的乐句构成一个乐段。
2
一段曲式
一段曲式作业
1肖邦《前奏曲》no.2,no3,no.6,No.9(任2首) 2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op.23 no.9 e小调 3格里格《我爱你》 4斯克里亚宾《D大调前奏曲 《bA大调前奏曲 注:标出分析曲目的调性,半终止和完全终止的和声走向,第一小节开始的和弦标记.两段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例如织体手法,和声运用)
乐段结构与一段曲式:
乐段作为较大作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时,称为“乐段”结构。
而用于乐段写成独立作品(或曲目中的一个乐章)时,称为“一段曲式”
一段曲式
和声上必须从本调开始,转调只能在乐段内
部进行,最后必须在本调上完全终止。
结构上(除舞曲与民歌常用方正型以外)器乐曲常用展开方法将曲式扩大,以致出现高潮;
02
全曲结构简明,四句旋律节奏一样,只是音的走向与落音不同,第4句跟第一句进行类似,落音相同,四句音调上有“起承转合”的特点。这首作品分句不靠和声,不靠主题材料的重复,主要是靠节奏,以及每句的长落音。
03
一段曲式
实例分析五:桑桐《东蒙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之六“哀思”
1
第5小节旋律开始跳动幅度变大,由上跳转为下跳,6-7小节是一个叹息式结束,7小节为一个不分句的乐段。下句旋律移到右手,第一乐节延长了1小节,第11小节是一个高潮,最后在主和弦上又延长了2小节,这种重复也是一种发展,运用音区提高,篇幅拉长,加上伴奏织体与句逗之间的连接加密。全曲在羽调上进行,内部没有转调。这种结构重复的手法,常用于民歌主题编写的钢琴小曲,因为民歌本身的短小而致的。
音乐曲式分析

音乐曲式分析音乐曲式是指音乐作品中一段段特定的音乐结构及其排列方式。
通过对音乐曲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发展。
本文将以音乐曲式分析为主题,从基本概念、常见曲式类型以及曲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本概念1.1 音乐曲式的定义音乐曲式是指音乐作品中由一系列乐章或乐段组成的结构和排列方式。
它决定了音乐作品的整体形态和发展,对于作曲家来说,是构建音乐作品的重要指导。
1.2 曲式的组成要素音乐曲式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题、副题、转换段、发展段以及回旋部等。
主题是曲式的核心,负责展示作品的主旋律。
副题则是主题的补充和变化,用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二、常见曲式类型2.1 二段曲式二段曲式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曲式类型之一。
它由两个主题组成,分别标记为A和B,通常以A-B的形式排列。
A节是开场段,而B节则是变奏后的重复段。
这种曲式通常用于简短的音乐作品,如小步舞曲等。
2.2 三段曲式三段曲式是另一种常见的曲式类型。
它由三个主题组成,通常以A-B-A的形式排列。
A节和C节是主题段,而B节是过渡段,连接A节和C节。
这种曲式被广泛运用在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如莫扎特的交响曲等。
2.3 变奏曲式变奏曲式是一种以主题为基础,通过对其进行变化和重复而构成的曲式类型。
它可以是对主题的音调、节奏、和声甚至结构上的变化。
变奏曲式可以展示作曲家的创造力和技巧,常见的变奏曲包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
三、曲式的影响曲式对音乐作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曲式决定了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使作品呈现出明确的层次和发展。
其次,曲式对音乐的表达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曲式类型可能适应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如快速活泼的曲式适合表达喜悦的情感,而慢板的曲式则更适合表达悲伤和思考。
此外,曲式还对演奏者和听众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演奏者来说,了解曲式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结构和意图,从而更好地演绎作品。
对听众来说,曲式的分析可以增强听众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曲式——音乐作品的结构样式。
(音乐的各要素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和时间关系。
)2.曲式分析——以典型的音乐结构为基础,寻找音乐作品结构的共性化特征及规律。
3.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音区、力度、演奏(唱)、调性、调式、和声、织体、复调、配器等(分析音乐作品结构的基本手法)。
4.曲式分析的原则:单一原则;并置对比原则;再现原则;回旋(循环)原则;变奏原则;奏鸣原则。
5.音乐材料及发展手法:重复;变奏;展开;派生对比;并置对比;模仿;模进;分裂;时值的压缩与扩大;调式对比;音程的扩大、压缩与转位;动机贯穿;旋律的自由发展;织体。
6.音乐的陈述类型:(1)稳定型陈述:呈示型、结束型、引子型。
(2)非稳定型陈述:展开型、过度型。
7.动机——音乐作品中最小的有机组成部分。
8.主题——能代表音乐作品的性格和形象音乐的思维。
9.音乐曲式结构发展的基本原则:呼应原则;三部性原则(再现原则);起承转合原则;变奏原则;回旋原则。
第二章:一部曲式1.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结构。
速度、节拍、体裁取决于乐段的长度。
2.一部曲式的乐段的特点:(1)由多个乐句组成,有完整的旋律,不是零碎的展开:(2)能表达完整明确的乐思,乐段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3)有明确的终止;(4)一般为稳定陈述。
3.乐段的内部结构:乐段——乐句——乐节——乐汇。
4.乐段的分类标准:(1)以乐段内部乐句的数量作为划分依据;(2)以句子之间的关系作为依据;(3)以构成乐段乐句的数量2的N次方和句子小节2的N次方为标准,可分为方正型和非方正型;(4)以乐段调性变化和终止作为依据;(5)以音乐结构的陈述方式作为依据,可分为呈示型乐段和中间展开或连接型的乐段。
第三章:单二部曲式1.单二部曲式——由两个对比又统一的乐段有机结合形成的曲式。
2.单二部曲式的分类:有再现单二部曲式、无再现单二部曲式(对比式和引申式)。
3.有再现单二部曲式(二段曲式)、四句式上下片乐段(四句式的平行乐段)和起、承、转合式乐段的区别:二段曲式比四句式上下片乐段的第一部分的主调收拢使句读划分更为清晰;二段曲式比起、承、转合式乐段,前两个乐句与后两个乐句的对比性及收拢性使乐段感增强,结构层次更分明。
第四章:单三部曲式1.单三部曲式(三段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形成的曲式。
2.基本特征:呈示乐段——中段——再现乐段。
(ABA)图式:(1)a+a'+a(2)a+b+a(3)a+b+c3.中部:发展中段(引申型)、对比中段(并置型)。
4.发展中段(引申型)的特征:第二段和第一段之间的对比较少,更多的是第一段主题的延伸发展。
(第二段采用第一段的材料)5.对比中段(并置型)的特征:既有新材料的对比并置,又有第一段材料的引申发展形成的中段——综合性三段曲式。
(第二段完全采用新主题新材料,形成和第一段明显的并置对比)6.再现段:(1)原样再现(2)变化再现:变奏再现、动力再现、减缩再现。
7.动力化再现:引进新的乐思.第五章:复三部曲式1.复三部曲式(三部曲式)——由三个音乐结构部分按照三部性原则结合在一起的,其中至少有一个部分大于或等于二段曲式的结构。
2.复三部曲式的特征:第一部分(首部)——三声中部(第二部分)——插部(插部型中部)——再现部(第三部分)。
3.第一部分:(1)材料:第二部由第一部引申而来,具有流动性。
(2)和声与调性布局:呈示性和声语汇,转调只限于近关系调。
(3)终止式:古典时期,带有完全终止的独立收拢结构。
19世纪中叶,可主调半终止或不完满终止,也可开放或转调结构,结束于半终止或从属调上,形成和声的不稳定性的贯穿发展。
(4)内部结构:一定是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具有方整性、规化性。
4.三声中部:(1)含义:复三部曲式中间部分以完全独立的曲式结构写成。
“Trio”(2)“新主题呈示”是三声中部的重要特征,也是复三部曲式为双主题曲式结构的基础。
(3)特征:1)材料:几乎全新的材料,具有稳定性、歌唱性。
2)和声与调性布局:3)终止式:完全终止收拢于三声中部的起始调。
4)内部结构: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也有乐段结构,每段可独立,界限分明。
5.插部:(1)含义:复三部曲式的中部以不完全独立的曲式结构、无法清晰地划分曲式段落(句读)的方式写作。
(2)特征:1)材料:不断出现新的主题材料。
不断展开中部结构。
2)和声与调性布局:不断转调或移调。
3)内部结构:细分结构多样化。
4)属准备段:6.再现部:原样再现、简单再现、动力化再现。
7.复三部曲式的变体:复三部—五部结构(A+B+A+B+A:第一部分+三声中部+再现部+三声中部+再现部)、双重复三声部曲式(A+B+A+C+A:第一部分+三声中部1+再现部+三声中部2+再现部)。
第六章:变奏曲式1.变奏曲式——当相对独立的曲式结构以变奏手法组合成更高一级的曲式结构。
2.图示:A(主题)+A1+A2+A3......3.结构原则;首先是主题的完整叙述,然后是它的一系列变化重复:A(主题)—A1—A2—A3......(是一种套曲曲式,即由一系列完整的小曲构成)。
4.变奏曲式:(1)按主题数量分:单主题变奏、多主题变奏(二重变奏或双主题变奏或以上)。
(2)按类型分:严格变奏(固定低音变奏、固定旋律变奏、装饰性变奏)、自由变奏。
第七章:回旋曲式1.回旋曲式——不断反复的主题段落中插入不同的段落。
2.插部——主题段落成为主部主题或叠部,中间插入的部分。
3.回旋曲式的分类:古回旋曲式、进但回旋曲式。
4.古回旋曲式(小型回旋曲式、低级回旋曲式):(1)主题比较短小,主部和插部都是乐段;(2)段落较多;(3)段落性比较强,主部总是在主调上的收拢段落,插部带有展开性,经常转调,但一定用终止式收拢。
(4)主部在主调上,各插部在近关系调上,全曲的调性布局是“T—D—S—T”。
5.简单回旋曲式(典型回旋曲式、高级回旋曲式、对比主题回旋曲式):(1)主部结构为二部曲式、三部曲式或乐段,一般第一插部小于主部,第二插不大于主部;(2)有五个段落:a+b+a+c+a(主部+第一插部+主部+第二插部+主部)(3)各插部与主部形成对比,插部间又形成对比;(4)主部在主调上,插部在近关系调上;(5)结构上贯穿对比;(6)有尾声。
第八章:奏鸣曲式1.奏鸣曲式——是由三个音乐的结构部分,按照三部性原则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曲式结构,其中第一部分有两主题,即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副部主题一般在从属调上,两主题一般形成性格上的对比称为呈示部;第二部分主要是第一部分两个主题材料的展开,一般在下属调性方向,称为扎开部;第三部分再现第一部分时,副部主题回到主调上,称为再现部。
2.呈示部:主部(主调)—连接部(属方向调或大小调)—副部(从属调性)—结束部。
3.展开部:引入部分、基本展开部分(下属方向调性或降调方向)、属准备段。
4.再现部:主部—连接部—副部(调性回归“主调”)—结束部。
5.呈示部:(1)主部:1)材料;单一性主题或对比性主题;2)和声与调性布局:呈示性,调性明确、稳定,为单一性乐段,也有转调、离调和调性模进;3)终止式:可能是开放性,也可能是收拢性。
4)内部结构:乐段结构,不完整、发散,也有开放性乐句、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
(2)连接部:1)材料;主部材料、新材料或副部材料。
2)和声与调性布局;不稳定性。
3)内部结构:没有固定的结构模式。
(3)副部;1)材料;全新的对比性材料。
2)含有多个主题,即多主题副部。
6.展开部;(1)一般对呈示部出现的材料进行展开,主要是两个主题性格的展示;(2)有时也会用连接部和结束部的动机展开材料展开;(3)展开在下属调性方向的调上,一般不会稳定在某调上;(4)展开不会利用模进或复调模式等手法,通过不断的离调或转调来充分揭示主题的性格,少数情况下,也会引入新材料,在展开部的开始有时会加入导入部,调性在副主题上,结束时有时出现假再现部,并伴随属准备。
7.再现部:(1)对呈示部的再现,有总结全曲的作用。
(2)不同于三段曲式或三部曲式的再现部。
(3)往往表现为主题展开后的一种升华,最典型的是再现部中的副部主题在保持旋律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调性从从属回归或调性服从。
8.假再现——在再现部出现之前出现主题的片段,而且出现在其他调性上。
第九章:奏鸣回旋曲式1.奏鸣回旋曲式——是因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互相影响而形成的。
2.呈示部:主部(主调,具有歌唱性、方整性和收拢性)—连接部(可省略)—副部(也叫“第一插部”从属调性、从属方向或关系大小调)—连接部(展开性)—主部。
3.展开部(中间插部):三声中部(下属方向调性)。
4.再现部:主部(主调)—连接部—副部(调性回归“主调”)—连接部—主部(可省略)。
5.奏鸣回旋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6.回旋曲式的特征:主部呈示四次(至少三次),副部相当于中间的插部,形成对比性,具有歌舞性,曲式结构清晰。
7.奏鸣曲式的特征:呈示部中主部的再现使呈示部成为收拢性结构,在呈示部中副部在从属调上陈述,在再现部中的副部在主调上陈述,符合奏鸣曲式中双主题调性布局原则。
8.奏鸣回旋曲式与奏鸣曲式的区别:(1)呈示部中主部的再现代替了一般走名曲式的结束部,使呈示部成为一个收拢的三部性结构。
(2)中间部分由插部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展开部,插部的写法类似于复三部曲式中的三声中部,曲式结构段落分明,呈示性陈述。
9.奏鸣回旋曲式与复三部曲式:相似:(1)曲式结构相似,均有三部性特征。
(2)中部部分均为三声中部写法。
(3)回旋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为调性回归的三段式结构,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典型情况也有可能是有调性回归的三段式结构。
相异:(1)回旋奏鸣曲式B部分大多数情况下是新的对比主题,而复三部曲式的B部分往往是发展性或对比度较小的对比性主题。
(2)回旋奏鸣曲式呈示部中B在从属调上,再现部B在主调上,体现了对置、统一的奏鸣原则;而复三部曲式中,第一部分中段与再现部中段调性应该一致。
(3)回旋奏鸣曲式常有连接部,其第人体连接部常较复杂、庞大,甚至形成高潮;而复三部曲式则不同。
10.回旋奏鸣曲式与回旋曲式:相似:(1)主部都是呈示三次或三次以上,当回旋奏鸣曲式再现部省略B1、A时,类似于五部性回旋曲式。
(2)主部往往保持回旋曲主题一般特性:歌唱性、方整性、收拢性、单二部曲式。
相异:(1)回旋奏鸣曲式的连接部有展开性,与各个部分相连;简单回旋曲式连接部极短,且常位于插部与叠部之间。
(2)回旋奏鸣曲式的基本结构是:AB1A+C+AB2A,B1与B2的主题材料相同或相似,调性由对置到统一;简单奏鸣曲式的基本结构是:ABA+C+A,不是五部性结构的回旋曲式,超出的部分的插部与前面插部常有变化,且盗性布局比回旋奏鸣曲式自由,没有严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