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处理及护理常规
一例烧伤患者创面的换药护理与疼痛管理

一例烧伤患者创面的换药护理与疼痛管理一、疾病概述烧伤是由热力、化学物质、电流或放射线等因素引起的皮肤和/或其他组织的损伤。
烧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烧伤的面积、深度和部位。
烧伤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1. 热力烧伤:包括火焰、热液、蒸汽等引起的烧伤。
2. 化学烧伤:由强酸、强碱、磷等化学物质引起的烧伤。
3. 电烧伤:包括触电和雷电击伤。
4. 放射烧伤:由放射线引起的烧伤。
(二)发病机制1. 热力烧伤:高温作用于皮肤和组织,导致蛋白质变性、凝固,细胞坏死。
烧伤的深度取决于温度的高低、接触时间的长短和皮肤的厚度等因素。
2. 化学烧伤:化学物质与皮肤和组织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不同的化学物质对组织的损伤机制不同,如强酸强碱可引起蛋白质凝固和溶解,磷可在空气中自燃,产生高温和氧化作用,引起组织烧伤。
3. 电烧伤:电流通过人体时,产生热能和电能转换,导致组织烧伤。
电烧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电流的强度、电压、接触时间和电流的途径等因素。
4. 放射烧伤:放射线作用于人体时,产生电离辐射,导致组织损伤。
放射烧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放射线的种类、剂量、照射时间和照射部位等因素。
三、临床表现(一)局部表现1. 疼痛:烧伤后,创面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尤其是浅度烧伤。
疼痛的程度与烧伤的深度、面积和部位有关。
2. 红斑:烧伤后,创面会出现红斑,这是由于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引起的。
红斑的颜色和范围与烧伤的深度和面积有关。
3. 水疱:浅度烧伤后,创面会出现水疱,这是由于表皮和真皮分离,组织液渗出引起的。
水疱的大小和数量与烧伤的深度和面积有关。
4. 焦痂:深度烧伤后,创面会出现焦痂,这是由于皮肤全层坏死,蛋白质凝固引起的。
焦痂的颜色和质地与烧伤的深度和部位有关。
(二)全身表现1. 休克:大面积烧伤后,由于体液丢失、疼痛、感染等因素,患者会出现休克。
休克的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烧伤科疾病护理常规

烧伤科疾病护理常规一般疾病护理常规【病室要求】1、保持病室清洁、齐整、安静、舒适、平安。
2、保持病室适宜温、湿度。
病房温度18~20℃,湿度50%~60%;3、病室定时通风,每日2~3次。
【消毒隔离】1、每日催促保洁人员定时用0.1%~0.5%有效氯溶液擦拭病室物品外表和地板、病床、床头柜等。
2、预防交叉感染,嘱病人勿串病房,谢绝探视人员入病室。
3、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4、接触病人前后清洗或消毒双手,进行医治护理操作必须戴口罩、帽子。
5、接触创面的物品须为无菌状态。
6、污物按生活垃圾及污染垃圾分类治理,不得混清,不得随意丢弃。
7、病室内床单、被罩、枕套应保持清洁,污染后随时更换。
8、病人出院后床单位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病情观察】1、紧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体温>40℃或<36℃,马上通知医生,每隔30分钟至1小时测体温并记录。
2、定时观察尿量、尿色、性状、尿比重的变化,休克期尿量应保持在80~100ml/h。
3、定时观察病人神志或精神状态。
4、评估病人创面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5、观察有无消化系统病症。
6、及时了解各种检验结果。
7、评估医治效果。
【根底护理】1、做好晨晚间护理。
2、保持正常皮肤、毛发、口腔、会阴、肛门、指(趾)甲清洁。
3、定时翻身、叩背、按摩每2小时1次。
4、保持床单位清洁、枯燥。
5、胃管的护理〔1〕选择粗细适宜的胃管,固定松紧适宜。
〔2〕鼻饲前要抽取胃内容物,观察食物是否排空,有无出血,推断胃管是否在胃内。
〔3〕每次滴入食物后用温开水冲洗胃管。
〔4〕注意鼻饲饮食的温度与量,温度一般为38~40℃:每次注入量<300ml。
〔5〕胃肠减压的病人注入药物后应夹闭胃管l~2小时,并尽量减少搬动病人,预防呕吐。
〔6〕留置胃管期间,口腔护理2次/天,并进行鼻腔的清洁,滴入石蜡油1~2滴/天,以爱护鼻黏膜。
〔7〕胃管每周更换1次。
〔8〕卧翻身床的病人,翻身前妥善固定,以防脱出。
烧伤的急救护理【共37张PPT】

• 冷疗 热力烧伤后及时冷疗能防止热力继续作用于创面 所有化学烧伤时均应迅速脱去被化学物质浸渍的衣服。
特重烧伤 总面积50%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达20%以上者 ;
静脉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晶后胶,晶胶搭配,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尿量≥40ml/h)
使其加深,并可减轻疼痛,减少渗出和水肿。宜尽早进行 五指自然分开的手掌面积约为1.
• 中度 总面积在10%~29%之间或Ⅲ度烧伤面积10%以 下。
• 重度 总面积在30%~49%之间或Ⅲ度面积在l0%~19%
之间,或烧伤面积不足30%,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全 身情况严重或有休克;②复合伤(严重创伤、冲击伤、放射 伤、化学中毒等);③中、重度呼吸道烧伤(呼吸道烧伤波及 喉以下者)。
• 向病员和陪护做好宣传工作,禁止探视。
•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出病室需换鞋,流动水洗手,病 室内每日进行消毒。
• 穿刺困难者立即准备静脉切开包配合医生行静脉切开术,同 时抽血标本生化常规和配血并准备导尿包,大面积烧伤或危 重病人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 了解烧伤的原因、面积、部位和深度等,对有面、颈深度烧 伤者应备氧气和气管切开包,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术 。
应用抗生素 对大面积烧伤伤员应尽早口服或注射广谱抗生素。
严重者也可伤及皮下和/或粘膜下组织,如肌肉、骨、 了解烧伤的原因、面积、部位和深度等,对有面、颈深度烧伤者应备氧气和气管切开包,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术。
4、口渴症状明显,即使在休克纠正后口渴现象仍然存在,具体原因目前尚不明确。
同一部位的皮肤、因年龄、性别和职业等不同,其厚度也不一 。
1、意识状态多表现为兴奋、焦躁,主要是由于血容量不足,微循环改变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异常,使用镇静止痛药物效果不明显。 是烧伤救治中的突出难题。
烧伤外科护理常规

烧伤外科护理常规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烧伤外科护理的常规方法和步骤,以帮助医务人员有效地进行烧伤患者的护理工作。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正确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遵循以下护理常规,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风险并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护理常规1. 伤口清洁和消毒:- 使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轻柔清洁烧伤伤口,并确保完全清除污垢和异物。
- 使用适当的抗菌溶液如碘酒或氯己定进行消毒。
- 注意使用无菌手套和无菌器械,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 伤口覆盖和敷料:- 选择适合的敷料材料,如无菌纱布或透气性敷料,以保持伤口湿润并防止细菌感染。
- 定期更换敷料,根据伤口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
3. 疼痛管理:-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及时给予有效的镇痛药物。
- 注意监测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4. 液体平衡:- 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液摄入和排出,保持良好的液体平衡。
- 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液体输注速率和种类。
5. 营养支持:- 提供充足的高蛋白质饮食,以促进创伤愈合和恢复。
- 根据患者的消化能力和口服摄入情况,可能需要使用肠内或静脉营养支持。
6. 感染预防:- 严格遵守洗手和无菌操作规范,减少感染的机会。
- 定期监测伤口情况,注意感染迹象,如红肿、渗液等。
- 需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7.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咨询服务。
- 鼓励患者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分享感受和困惑。
8. 康复和床位护理:- 在伤口愈合后,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活动和运动,促进康复。
- 注意定期翻身和卧位改变,以预防压力性溃疡。
结论烧伤外科护理的常规方法和步骤包括伤口清洁和消毒、伤口覆盖和敷料、疼痛管理、液体平衡、营养支持、感染预防、心理支持和康复等。
通过遵循这些常规,我们可以为烧伤患者提供有效和全面的护理,促进他们尽早康复。
烧伤科护理常规简答题

烧伤科护理常规简答题篇一:烧伤科护理常规简答题1. 烧伤后应如何处理伤口?答:烧伤后应立即清洁伤口,使用无菌棉签擦拭伤口。
如果伤口有血肿或肿胀,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敷物进行缓解。
如果伤口深及组织,需要立即就医。
在处理伤口时,一定要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
2. 烧伤后应该穿什么衣服?答:烧伤后应该穿柔软、透气的衣服,避免穿过紧的衣服和裤子。
在烧伤区域附近不要穿戴衣物,以免摩擦伤口。
3. 烧伤后应该如何处理烧伤区域?答:烧伤后应该立即使用无菌的敷料覆盖伤口。
敷料应覆盖伤口和皮肤破损的区域,避免感染。
如果伤口需要缝合,应该尽快就医并进行缝合。
烧伤后不要触摸或修剪烧伤区域,以免引起感染和伤口裂开。
4. 烧伤后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答:烧伤后应该避免活动受损部位,以免加重疼痛和肿胀。
烧伤后应该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以免伤口裂开。
烧伤后应该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避免感染。
如果疼痛严重,可以服用止痛药,但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
5. 烧伤后如何康复?答:烧伤后的康复过程因人而异,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伤口康复:烧伤后需要对伤口进行积极的康复处理,包括清洁伤口、使用敷料、缝合伤口等。
伤口康复期间,避免过度活动伤口部位,以免加重疼痛和肿胀。
- 疼痛缓解:烧伤后可能会感到疼痛,可以使用止痛药缓解疼痛。
但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
篇二:烧伤科护理常规简答题如下:1. 烧伤科护理常规概述烧伤科护理常规是指烧伤患者在烧伤治疗过程中所需的一系列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这些措施旨在保护患者的皮肤和身体健康,促进伤口愈合。
2. 烧伤科护理常规的主要内容(1)烧伤患者的日常护理:包括保持清洁、干燥、温暖和舒适的环境,穿戴合适的敷料和防护设备,避免摩擦和刺伤皮肤。
(2)疼痛管理:给予患者适当的镇痛和抗炎药物,控制疼痛,避免疼痛加重。
(3)皮肤修复:根据烧伤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皮肤修复。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敷料覆盖、皮肤移植、烧伤植皮等。
烧伤处理及护理常规

烧伤科一般护理常规1、立即将病人送清创室,评估伤情,了解致伤原因,伤口处理经过、尿量、转运过程,准备清创器械灭菌物品,配合医生对病人进行早期处理、清创。
2、根据烧伤病人的病情安排病床,准备床单位。
3、病室需有消毒、隔离设施,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室温维持在28℃-32℃。
4、了解烧伤的原因、面积、面部和深度等,对有面、颈深度烧伤者应备氧气和气管切开包,观察呼吸情况,必要时配合医生气管切开术。
5、大面积烧伤或危重病人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穿刺困难者立即准备配合医生深静脉置管术,同时抽血标本送生化常规和配血,留置尿管。
6、在病情稳定情况下,清洁健康皮肤,修剪指甲,头面部烧伤剃除毛发。
7、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出病室需换鞋,流水洗手。
病室内每日进行消毒。
向病员和陪护做好宣传工作,禁止探视。
8、讲解胃肠道营养的重要性,根据病情早期进食及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9、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思想情绪变化,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在烧伤早期护理人员要根据受伤后具体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消除其顾虑,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其协助护理人员共同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在烧伤回复期护理人员要注意病员之间的谈话,诱导病员多作乐观积极的谈论,鼓励其加强功能锻炼,帮助致残病人树立战胜伤残的信心。
烧伤休克期护理常规1评估患者,合理安置病人,必要时床边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如:氧气、负压吸引器、监护仪、气管切开包、深静脉置管包等;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休克期内每一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根据病情应随时增加测试次数,熟悉烧伤休克期临床表现,并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异常及时报告医生;3熟悉抗休克的补液知识,掌握补液方法,注意补液的质、量和速度;4输液是防治烧伤休克的最有效措施,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妥善固定,保持静脉管路通畅,躁动患者要做好约束,保证准确无误的完成补液计划; 5尿的监测留置尿管,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液的性质、量,发生少尿、无尿,应先检查尿管是否阻塞、脱出等,排除导尿管因素,再报告医生,记每小时尿量,必要时观察每15分钟或30分钟的尿量,成人尿量不少于30ml/ 小时,小儿每kg体重不少于1ml/每小时成人有血红蛋白尿者不少50-100ml/每小时,尿的PH值维持在7左右;6严密观察病情,熟悉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性休克的症状,不可无原则地满足病员口渴饮水要求;7注意保暖,夏季室温维持26~28度,冬季28~32度为宜;8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做好创面护理,取休克卧位,病情允许,每2小时翻身一次,抬高患肢;9因烧伤的特殊性(48-72小时为休克期),从病人伤后第一各24 小时按每八小时一小计,24 小时一总计,详细记录出入量和病情变化。
烧伤科护理常规参考模板

第四章烧伤整形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烧伤疾病护理常规一、烧伤一般护理常规一、评估1、评估患者一般情况、有无原发疾病及合并症。
2、评估患者创面情况。
二、护理措施1、做好入院介绍及床单位的管理。
2、做好心理护理。
3、保持肢体舒适及功能位,减轻疼痛,做好创面的观察及护理:(一)包扎创面1、注意观察包扎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保持外层敷料清洁,防止污染。
3、保持外层敷料干燥,如渗液过多或浸透应及时添加敷料或更换外层敷料。
4、有高热、疼痛加剧或有臭味时,应通知医生及时检查。
(二)暴露创面1、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保持创面干燥,以烤灯烘烤。
3、已结痂的部位,勿自行剥除痂皮,勿活动过度,以防止痂皮破裂出血。
4、必要时肢体约束,防止抓摸创面。
5、肢体环形烧伤,经常注意末梢循环,躯干环形烧伤应注意观察呼吸情况。
6、会阴部烧伤,双大腿外展,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
三、健康教育1、向患者讲解充分有效的饮食营养对创面恢复的重要性,指导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卫生的食物。
戒烟、酒。
2、患肢抬高,促进血液循环,勿抓摸受压,防止创面加深。
3、烧伤早期渗液过多,勿以卫生纸覆盖创面,可以以消毒棉签擦拭,使创面形成干痂。
四、出院指导1、创面尚未完全愈合,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门诊隔日换药。
2、坚持康复锻炼,持续佩带弹力套,预防后期疤痕产生。
3、定期随访。
二、大面积烧伤病人护理常规一、全身评估1、评估患者一般情况、有无原发疾病及合并症。
2、评估患者有无休克指征。
3、评估患者伤后处理情况。
二、护理措施1、根据病情准备病床及用物。
2、接受病员,如需收治大批病员应立即向领导汇报。
3、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深静脉置管术。
4、保暖,烦躁病员应用保护具。
5、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必要时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术。
6、配合医生行留置导尿,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色、量、透明度。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按医嘱测T、P、R、BP、尿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烧伤诊疗及护理常规

烧伤诊疗及护理常规
概述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它可以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因此,正确的烧伤诊疗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档将介绍烧伤诊疗及护
理的常规方法和步骤。
诊疗过程
1. 评估烧伤程度:根据烧伤的程度,包括一度、二度和三度烧伤,来确定诊疗方案。
2. 预防感染:清洁和消毒受伤部位,以预防伤口感染。
3. 创面处理:根据烧伤程度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包括冷水洗净、覆盖无菌敷料等。
4. 疼痛管理: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以缓解病人的疼痛。
5. 抗生素治疗:对于感染风险较高的烧伤,可考虑使用抗生素
进行治疗。
6. 营养支持:补充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
康复。
护理常规
1.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无菌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 控制伤口温度:避免暴露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中,保持伤口的适宜温度。
3. 注意饮食:提供丰富营养的饮食,包括高蛋白质和维生素,以促进组织修复和恢复。
4. 心理护理:给予病人情感支持,帮助其积极应对病情,缓解心理压力。
5.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伤口,监测伤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本文档提供了烧伤诊疗及护理的常规方法和步骤,但请注意,具体的诊疗和护理方案应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伤科一般护理常规1、立即将病人送清创室,评估伤情,了解致伤原因,伤口处理经过、尿量、转运过程,准备清创器械灭菌物品,配合医生对病人进行早期处理、清创。
2、根据烧伤病人的病情安排病床,准备床单位。
3、病室需有消毒、隔离设施,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室温维持在28℃-32℃。
4、了解烧伤的原因、面积、面部和深度等,对有面、颈深度烧伤者应备氧气和气管切开包,观察呼吸情况,必要时配合医生气管切开术。
5、大面积烧伤或危重病人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穿刺困难者立即准备配合医生深静脉置管术,同时抽血标本送生化常规和配血,留置尿管。
6、在病情稳定情况下,清洁健康皮肤,修剪指甲,头面部烧伤剃除毛发。
7、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出病室需换鞋,流水洗手。
病室内每日进行消毒。
向病员和陪护做好宣传工作,禁止探视。
8、讲解胃肠道营养的重要性,根据病情早期进食及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9、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思想情绪变化,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在烧伤早期护理人员要根据受伤后具体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消除其顾虑,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其协助护理人员共同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在烧伤回复期护理人员要注意病员之间的谈话,诱导病员多作乐观积极的谈论,鼓励其加强功能锻炼,帮助致残病人树立战胜伤残的信心。
烧伤休克期护理常规1评估患者,合理安置病人,必要时床边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如:氧气、负压吸引器、监护仪、气管切开包、深静脉置管包等;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休克期内每一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根据病情应随时增加测试次数,熟悉烧伤休克期临床表现,并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异常及时报告医生;3熟悉抗休克的补液知识,掌握补液方法,注意补液的质、量和速度;4输液是防治烧伤休克的最有效措施,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妥善固定,保持静脉管路通畅,躁动患者要做好约束,保证准确无误的完成补液计划;5尿的监测留置尿管,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液的性质、量,发生少尿、无尿,应先检查尿管是否阻塞、脱出等,排除导尿管因素,再报告医生,记每小时尿量,必要时观察每15分钟或30分钟的尿量,成人尿量不少于30ml/小时,小儿每kg体重不少于1ml/每小时成人有血红蛋白尿者不少50-100ml/每小时,尿的PH值维持在7左右;6严密观察病情,熟悉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性休克的症状,不可无原则地满足病员口渴饮水要求;7注意保暖,夏季室温维持26~28度,冬季28~32度为宜;8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做好创面护理,取休克卧位,病情允许,每2小时翻身一次,抬高患肢;9因烧伤的特殊性(48-72小时为休克期),从病人伤后第一各24 小时按每八小时一小计,24 小时一总计,详细记录出入量和病情变化。
10、健康宣教1)向家属及患者解释烧伤后48-72小时为休克期,体液渗出多,水肿严重,休克期主要是输液补充血容量,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让家属心中有数,以取得合作;2)向家属及患者说明休克期虽然口渴,但必须禁大量饮水,以取得家属及患者的理解,必要时少量多次口服烧伤饮料,若过多、过急可诱发呕吐等不良反应。
严重烧伤感染期1、责任护士对感染期患者的全身症状及创面变化要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2、观察体温变化,弛张或稽留热型或体温36℃以下者提示有可能感染及时报告医生。
高热者先予物理降温,无效再遵医嘱用药物降温,体温36℃以下者给予保暖。
3、观察脉搏、心率、呼吸的变化,注意节律、频率。
脉搏增快在130次/分以上,注意是否有感染存在,特别出现脉搏和体温分离现象时,提示有严重感染可能病情危重,及时报告医生。
4、观察呼吸变化,注意频率、深度。
凡在病程中出现不明原因呼吸困难,表示有创面脓毒症或败血症可能,及时报告医生。
5、严密观察创面的色泽、渗液、气味、水肿、疼痛等情况,随时记录并报告医生协同处理。
6、鼓励病人多进食,少食多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消化食物。
密切观察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便血等,必要时禁食,必要时留取标本,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7、密切观察精神症状。
躁动者注意安全,防止坠床。
8、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协助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发生。
9、保证各种导管通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菌素,控制感染。
10、床边进行严格的消毒、隔离,以免交叉感染。
包扎创面的护理1、注意包扎肢体的功能位及注意观察肢端的血液循环,当包扎过紧会出现肢端发凉、青紫,麻木或剧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2、抬高患肢,减轻水肿,经常变换受压部位,防止创面受压,潮湿;3、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防止污染,敷料渗液多时应及时添加外敷料或及时更换,大腿根部内侧敷料应注意勿被大小便污染,可用消毒卫生纸或凡士林油纱布保护;4、患者出现高热、疼痛加剧、包扎部位有异味时,应通知医生及时检查;5、炎热季节,注意室内通风。
特殊部位烧伤护理常规一、头面部烧伤1、剃净烧伤部位及其周围的头发,使之不与渗出物粘着。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2、烧伤部位应避免长期受压,特别是枕后,要定时改变头部位置,避免因头部水肿,长时间受压而产生褥疮。
3、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及有无声音嘶哑,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应注意呼吸道通畅,备氧气、气管切开包等急救物品。
4、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可采用抬高床头或半坐卧位,以利水肿消退。
5、有颈部烧伤时,颈部应予以过伸位,充分暴露颈部创面。
二、眼的护理1、经常清除眼周围创面的渗出物及眼分泌物,按医嘱正确使用各种抗生素眼药水、眼药膏,防止感染。
2、眼睑烧伤水肿严重使眼睑外翻者,应予以保护,可用抗生素眼膏或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保护。
3、眼睑水肿明显,视物不清者做好预防跌倒/坠床的护理措施。
三、外耳的护理1、避免外耳受压:仰卧时脑后用小枕头,使耳廓悬空。
侧卧时睡在有孔的枕头上或枕在耳廓上部。
2、保持外耳创面清洁干燥,及时用无菌干棉签清除积聚在耳廓内的分泌物。
3、外耳道烧伤时要保持外耳道引流通畅,每日可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滴耳。
四、口鼻腔护理1、保持鼻腔清洁通畅,去除鼻腔尘埃和痂皮,应及时用棉签吸净分泌物。
2、鼻粘膜可涂石蜡油,防止干燥或分泌物粘结阻塞。
烧伤治疗原则1.保护烧伤区,防止和尽量清除外源性沾染。
2.预防和治疗低血容量或休克。
3.治疗局部和全身的感染。
4.用非手术和手术的方法促使创面早日愈合,并尽量减少瘢痕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和畸形。
5.预防和治疗多系统器官衰竭。
对于轻度烧伤的治疗,主要是处理创面和防止局部感染,并可使用少量镇静药和饮料。
对于中度以上烧伤,因其余全身反应较大和并发症较多见,需要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并重。
在伤后24~48小时内要着重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
对于创面,除了防治感染以外,要尽力使之早日愈合、对Ⅲ度者尤应如此。
如能达到这两点要求,则中度以上烧伤也能较顺利地治愈。
(一)创面初期处理指入院后当即处理,又称烧伤清创术,目的是尽量清除创面沾染。
但已并发休克者须先抗休克治疗。
使休克好转后方可施行。
修剪毛发和过长的指(趾)甲。
擦洗创面周围的健康皮肤。
以灭菌盐水或消毒液(如新洁尔灭、洗必泰、杜灭芬等)冲洗创面,轻轻拭去表面的沾附物,已破的水泡表皮也予清除,直至创面清洁。
清创除了小面积烧伤可在处置室内施行,一般均应在手术室内施行。
为了缓解疼痛,先注射镇痛镇静剂。
(二)新鲜创面用药主要为了防治感染,促使创面消炎趋向愈合。
应根据烧伤的浓度和面积选择药物。
1.小面积的Ⅱ°烧伤、水泡完整者,可在表现涂以碘伏或洗必泰等;然后吸出泡内液体,加以包扎。
2.较大面积的Ⅱ°烧伤、水泡完整,或小面积的水泡已破者,剪去水泡表皮;然后外用“湿润烧伤膏”(中西药合制)或其他烧伤膏(含制菌药和皮质醇),或用其他制攻的中西药药液(可以单层石蜡油纱布或药液纱布使药物粘附于创面)。
创面暴露或包扎。
3.Ⅲ°烧伤表面也可先涂以碘伏,准备去痂处理。
注意:创面不宜用龙胆紫、红汞或中药粉末,以免妨碍创面观察、也不宜轻易用抗生素类,因为容易引起细菌耐药。
(三)创面包扎或暴露创面清洁和用药后可以包扎或暴露。
包扎敷料可以保护创面、防止外源性沾染、吸收一部分渗液和辅助药物粘附于创面。
但包扎后不便观察创面变化、阻碍体表散热、并不能防止内源性沾染,包扎过紧可影响局部血运。
暴露创面可以随时观察创面变化,便于施布药物和处理创痂。
但可能有外源性沾染或受到擦伤。
所以这两种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1.肢体的创面多用包扎法,尤其在手部和足部,指与趾应分开包扎。
躯体的小面积创面也可用包扎法,先将一层油纱布或几层药液纱布铺盖创面,再加厚2~3cm的吸收性棉垫或制式敷料,然后自远而近以绷带包扎(尽可能露出肢端),均匀加压(但勿过紧)。
包扎后,应经常检视敷料松紧、有无浸透、有无臭味、肢端循环等,注意有无高热、白细胞明显增多、伤处疼痛加剧等感染征象。
敷料松脱时应再包扎,过紧者稍予放松。
敷料浸透者须更换干敷料,如无明显感染,其内层可不必更换。
如已发生感染,则需充分引流。
浅Ⅱ°烧伤创面包扎后,若无不良情况,可保持10-14日首次更换敷料。
深Ⅱ°或Ⅲ°的创面包扎后,3~4日应更换敷料,以观察其变化,或需作痂皮、焦痂处理。
温度高的环境内不适用大面积的包扎。
2.头面、颈部和会阴的创面宜用暴露法。
大面积创面也应用暴露法。
所用的床单、治疗巾、罩布等皆需经过灭菌处理,病室空间应尽量少菌,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在渗出期,创面上可用药物(制菌、收敛),定时以棉球吸去过多的分泌物,以减少细菌繁殖,避免形成厚痂。
创面尽可能不受压或减少受压,为此要定时翻身或用气垫床等。
在痂皮或焦痂形成前、后,都要注意其深部有无感染化脓,除了观察体温、白细胞等变化,必要时可用粗针穿刺或稍剪开痂壳观察。
3.全身多处烧伤可用包扎和暴露相结合的方法。
(四)去痂深度烧伤的创面自然愈合的过程缓慢、甚或不能自僡。
在创面未愈期间,不但病人痛苦、体质消耗,而且感染可扩展或发生其他并发症。
这类创面自然愈合后形成瘢痕或瘢痕增生症(瘢痕疙瘩),可造成畸形和功能障碍。
为此,应积极处理,使创面早日愈合。
原则上,深度烧伤宜用暴露疗效,在48~72小时内开始手术切痂和植皮。
面积愈大,愈应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及早去除痂壳,植皮覆盖创面。
1手术切痂和削痂切痂主要用于Ⅲ°烧伤,平面应达深筋膜(颜面和手背处应稍浅)。
若深部组织已失活,一并切除。
创面彻底止血后,尽可能立即植皮。
削痂主要用于深Ⅱ烧伤,削去坏死组织,使成新鲜或基本新鲜的创面,然后植皮。
在手、关节等部位的深Ⅱ°烧伤,为了早日恢复功能,也可用切痂法。
此类手术出血较多,在肢体上可用止血带以减少出血,术前应准备足够的输血。
切痂和削痂均要辨明坏死组织层次,否则影响植皮成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