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中心规划-第六章-布局

合集下载

物流配送中心设施布局优化指南

物流配送中心设施布局优化指南

物流配送中心设施布局优化指南第一章物流配送中心概述 (2)1.1 物流配送中心的概念 (2)1.2 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与任务 (2)1.3 物流配送中心的分类与特点 (2)1.3.1 物流配送中心的分类 (2)1.3.2 物流配送中心的特点 (3)第二章物流配送中心设施布局原则 (3)2.1 适应性与前瞻性原则 (3)2.2 经济性与合理性原则 (3)2.3 安全性与环保性原则 (4)2.4 系统性与协调性原则 (4)第三章物流配送中心设施布局影响因素 (4)3.1 市场需求因素 (4)3.2 物流成本因素 (5)3.3 交通与地理位置因素 (5)3.4 技术与设备因素 (5)第四章物流配送中心设施布局方法 (6)4.1 系统分析法 (6)4.2 数学模型法 (6)4.3 经验借鉴法 (6)4.4 创新设计法 (7)第五章物流配送中心设施布局流程 (7)5.1 确定物流配送中心目标与规模 (7)5.2 分析物流配送中心需求与功能 (7)5.3 设施布局设计与方案选择 (7)5.4 实施与调整 (7)第六章物流配送中心设施布局优化策略 (8)6.1 设施布局优化目标 (8)6.2 设施布局优化方法 (8)6.3 设施布局优化策略 (8)6.4 设施布局优化案例 (9)第七章物流配送中心内部设施布局 (9)7.1 仓库布局 (9)7.2 装卸区布局 (9)7.3 办公区布局 (10)7.4 其他辅助设施布局 (10)第八章物流配送中心外部设施布局 (10)8.1 配送线路布局 (10)8.2 交通运输设施布局 (11)8.3 配送节点布局 (11)8.4 环保与安全设施布局 (11)第九章物流配送中心设施布局评价与改进 (11)9.1 评价指标体系 (11)9.2 评价方法与模型 (12)9.3 改进策略与措施 (12)9.4 持续优化与改进 (13)第十章物流配送中心设施布局发展趋势 (13)10.1 智能化发展趋势 (13)10.2 绿色物流发展趋势 (13)10.3 网络化发展趋势 (13)10.4 个性化发展趋势 (13)第一章物流配送中心概述1.1 物流配送中心的概念物流配送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节点,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对物流活动进行集中管理和组织,为满足客户需求提供高效、快速、准确的物流配送服务的基础设施。

7物流配送中心内部布置规划设计

7物流配送中心内部布置规划设计
(b)
3
4
1
8
3
• 布置综合接近程度分值次 高的作业单位 8 的位置。 作业单位 8 与图中已有作 业单位 3 、 4 、 1 的关系密 级分别为A、E、U,重点 考虑较高级的关系,将作 (c) 业单位8布置到图中。
至此,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中,具有 A 级 关系的作业单位对之间的相对位置均已确定
(4) 物流分析 A. 物流过程图
B. 从至表(from-to charts)
C. 成组分析法 当物流对象的品种较多,而物流量的规模较 小时,可以将作业流程相似的物流对象进行 分组归类,根据每一组物流对象及其对应的 物流量画出从至表。
(5)作业单元相关性分析 A.物流相互关系图 我们把一定时间周期内的物料移动量成为物流强 度。对于相似的物料,可以用体积,重量,托盘 或货箱作为计量单位。 SLP中将物流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用符号A 、E、 I 、O、 U 来表示。
第六章 物流配送中心内部布置规划设 计
一、物流配送中心内部布置规划设计概述 1、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与作业区域结构
A、商品展示与交易功能
B、集货转运功能
C、储存保管功能 D、分拣配送功能
E、流通加工功能
捆包
贴标签
切割
E、信息提供功能
¾与物流配送中心功能对应的作业工作区: A、管理指挥区(办公区) B、接货区 C、存储区 D、理货、备货区 E、分放、配装区 F、发货区 G、加工区
d. 分别处理位置相关图中仍未出现的O、U级作业 单位对 最后重点调整 X 级作业单位对之间的相对位置, 得出最终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如图(g)所示。
9
7 4 5 8 3 2 6 (g) 10 1
(8)布置方案的评价和选择

第六章物流配送管理与作业

第六章物流配送管理与作业
一方面配送中心集成了物流和商流活动,是商物合一;另一方面配送中心集成了物流活动的所有功能,可以看作物流活动的缩影,具体有以下功能: 备货功能 是配送的准备工作或基础工作,备货工作包括筹集货源、订货或购货、集货、进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配送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集中用户的需求进行一定规模的备货。备货是决定配送成败的初期工作,如果备货成本太高,会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 储存功能 配送储备是按一定时期的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这种类型的储备数量较大,储备结构也较完善,视货源及到货情况,可以有计划地确定周转储备及保险储备结构及数量。配送的储备保证有时在配送中心附近单独设库解决。 另一种储存形态是暂存,是具体执行日配送时,按分拣配货要求,在理货场地所做的少量储存准备。由于总体储存效益取决于储
2、共同配送
所谓共同配送就是为了提高车辆装载率有效地进行配送,对多个企业共同进行配送。例如多个进货业主设立共同配送中心,并从该中心进货,然后配送中心将所进商品汇总、分类后统一进行配送。 据统计,日本大多数零售业利用共同配送方式,共同配送采用率为55.4%。
微观效益 达到配送作业的经济规模,提高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不需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土地、人力等,可以省企业的资源 企业可以集中精力经营核算心业务(COREBUSINESS),促进企业的成长与扩散 扩大市场范围,消除原有封闭性的销售网络,共建共存共荣的环境
二、配送中心分类
按配送中心的功能分类 储存型配送中心 流通型配送中心 加工型配送中心 按地理区域划分 城市配送中心 区域配送中心 按社会化程度分类 企业配送中心 社会(专业)配送中心 共同配送中心
按服务对象来分 销售配送中心 供应配送中心 按专业化程度来分 柔性配送中心 专业配送中心

高效配送中心布局与物流系统整合方案

高效配送中心布局与物流系统整合方案

高效配送中心布局与物流系统整合方案第一章配送中心布局规划 (3)1.1 配送中心布局原则 (3)1.2 配送中心功能区域划分 (3)1.3 配送中心空间布局设计 (3)第二章物流系统整合策略 (4)2.1 物流系统整合目标 (4)2.2 物流系统整合关键要素 (4)2.3 物流系统整合流程 (5)第三章仓储管理系统优化 (5)3.1 仓储管理系统概述 (5)3.2 仓储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5)3.3 仓储管理系统优化策略 (6)第四章运输管理系统整合 (6)4.1 运输管理系统概述 (6)4.2 运输管理系统整合方法 (7)4.3 运输管理系统优化措施 (7)第五章信息系统整合 (8)5.1 信息系统整合需求分析 (8)5.2 信息系统整合技术方案 (8)5.3 信息系统整合实施步骤 (8)第六章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9)6.1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9)6.2 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9)6.2.1 招聘与选拔策略 (9)6.2.2 培训与发展策略 (9)6.2.3 薪酬与福利策略 (10)6.2.4 员工关系管理策略 (10)6.3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与考核 (10)6.3.1 培训内容 (10)6.3.2 培训方式 (10)6.3.3 考核与评估 (10)第七章设备与设施配置 (10)7.1 设备与设施配置原则 (10)7.1.1 符合实际需求 (11)7.1.2 高效性与稳定性 (11)7.1.3 安全与环保 (11)7.1.4 可扩展性与适应性 (11)7.2 设备与设施配置方案 (11)7.2.1 运输设备 (11)7.2.2 装卸设备 (11)7.2.3 仓储设备 (11)7.2.4 分拣设备 (11)7.2.5 信息设备 (11)7.2.6 辅助设备 (11)7.3 设备与设施维护保养 (12)7.3.1 建立设备与设施维护保养制度 (12)7.3.2 定期检查与维护 (12)7.3.3 加强操作人员培训 (12)7.3.4 完善应急预案 (12)第八章安全管理与环境保护 (12)8.1 安全管理措施 (12)8.1.1 安全教育与培训 (12)8.1.2 安全设施配置 (12)8.1.3 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 (12)8.1.4 应急预案与处理 (12)8.2 环境保护策略 (12)8.2.1 节能减排 (12)8.2.2 废弃物处理 (13)8.2.3 绿色包装 (13)8.2.4 环保设施建设 (13)8.3 安全与环境管理监督 (13)8.3.1 监督机制 (13)8.3.2 监督部门 (13)8.3.3 监督人员 (13)8.3.4 监督与考核 (13)第九章配送中心运营管理 (13)9.1 配送中心运营模式 (13)9.2 配送中心运营流程 (14)9.3 配送中心运营优化 (14)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评价 (15)10.1 项目实施计划 (15)10.1.1 实施阶段划分 (15)10.1.2 实施时间安排 (15)10.1.3 实施组织结构 (15)10.2 项目实施监控 (15)10.2.1 监控指标 (15)10.2.2 监控方法 (16)10.2.3 监控频率 (16)10.3 项目评价与改进 (16)10.3.1 评价指标 (16)10.3.2 评价方法 (16)10.3.3 改进措施 (16)第一章配送中心布局规划1.1 配送中心布局原则配送中心作为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规划需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配送中心的布局规划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即根据物流系统整体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配送中心的位置、规模和功能。

项目五:配送中心布局规划设计资料

项目五:配送中心布局规划设计资料

与仓库的连接点,是仓库进出货的必经
之路。站台的作用是车辆停靠处、装
卸货物处、暂存处。
X
配送中心平面布局设计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5.3 站台设计
一、站台设计概述
2 站台设计的意义
完善的码头规划及设施兴建,将 可大幅提升进出货作业的顺畅性。
X
配送中心平面布局设计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5.3 站台设计
2020/9/24
5
5.2 配送中心设施规划
2、储存区域面积计算
地面储存系统分为地面堆放、单层托盘存 储、累叠托盘和货架存储四种方式。
(1)地面堆放荷重计算法 式中:S—储存区域面积 Q—全年物料入库量
S QT T0 q a
T—物料平均储备天数
q—单位有效面积的平均承重能力
a—储存区域面积利用系数
垂直式:其优点在于占用仓库内部空间较小, 缺点是车辆回旋纵深较深,外部空间需求较大 。
平行式:其车辆回旋纵深较浅,优点为占用仓 库内部空间较小。
2020/9/24
25
5.3 站台设计
三、站台的位置安排
进货口及出货口 混合
进出货口 独立、相邻
低站台与车辆之间的装卸作业不如 高站台方便 。
X
配送中心平面布局设计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5.3 站台设计
二、站台的主要形式
2、低站台
为作业与安全起见,尽量克服车辆与月台之间的间距和高度差
码头升降平台
码头升降平台
配送中心平面布局设计
可移动式楔块
X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5.3 站台设计
二、站台的主要形式
项目五:配送中心布局规划设计
5.1 配送中心布局规划设计

(精品)配送中心规划课件

(精品)配送中心规划课件

第一节
配送中心概述
一、配送中心的含义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流进行 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 流活动。
配送中心指从事配送业务的场所或组织。








按 照 客
供 货
户 要


商 收
求 分






二、配送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配送中心由仓库发展而来。
月销售量(TEU) 1500 250 450 350 450
解:重心法首先要在坐标系中标出各个地点的位置(见图 8-8),目的在于确定各点之间的相对距离。为了方便, 我们也将各点的需求量(物流运作量)标注在点的旁边。坐标系可以随便建立,但必须反映各点的相对距离。在 国际选址中,采用经度和纬度建立坐标是很有用的。
500
d5(25,450):450
400
d4(350,400):350
d3(450,350):450 300
200 d2(400,150):250
100
d1(325,75):15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图 8-8 分店的地理位置分布
根据上面的坐标图和重心坐标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重心的 X 和 Y 坐标,如下: X (325 1500) (400 250) (450 450) (350 350) (25 450) 307.9
总运费: TC Vi Ri (x xi )2 ( y yi )2 ① i 1
使总运输费用TC最小的网点位置,其坐标必须满足

物流配送中心布局规划课件

物流配送中心布局规划课件
以本节所提出的物流策略、规划目标和限制因素为依据,它决定了物 流配送中心预期的功能与规划方向。
1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基本规划条件的确定
1.基本储运单位的规划 2.基本运转能力的规划 3.自动化程度的规划
12
第二节 物流配送中心区域设置分析
13
一.作业区域设置程序
D、基础规划资料分析 E、规划条件设定 F、作业功能规划

A
B
B

A
E
E

C
C
D
26
第三节 配送中心的区域布置规划
27
五.区域配置
1.区域配置逻辑
区域配置逻辑包括下列两种型式: (1)内围式程序: 先决定厂房(或厂区)模板面积的大小与长宽比例,然后在
此范围内配置各相关作业区域。 (2)外张式程序: 先配置各作业区域的相邻关系,完成可行的面积组合型式,
25
(3) ABC交叉分析:
针对年出货量及平均出货天数出货量的高、中、低分类,进行组合交 叉分析,则可得到九组出货类型组,依其出货特性作适当的归并,再 作不同存量水平的规划,其程序与IQ分析的交叉分析相同,所得出货 量分类表如表9-5所示。
表9-5 出货量特性分类表
平均出货天数
出货量



年出货量
(5)决定管理办公区与物流仓储区的关系:一般物流配送中心管理办
公区均采取集中式布置,与仓储区相隔,但仍应考虑配置关系与空间利用的可能方案, 由于目前一般物流配送中心仓储区均采用立体化设备较多,其高度需求与办公区不同, 故办公区布置需进一步考虑空间效率化的运用,如采用多楼层办公室规划、单独利用 某一楼层、利用进出货区上层的空间等方式。

072-物流配送中心布局规划

072-物流配送中心布局规划

五、区域配置
1、区域配置逻辑
(1)内围式程序 先决定厂房(或厂区)模板面积的大小与长宽比例, 然后在此范围内配置各相关作业区域。 (2)外张式程序 先配置各作业区域的相邻关系,完成可行的面积组 合型式,再框出外部厂房(或厂区)的面积范围, 并进行各区域面积的局部调整,以完成各区域面 积的配置。
2、配置方法
(2)ABC分析
依产品别进行年出货量及平均出货天数的出货量ABC 分析,并定出出货量高、中、低的等级及范围。
在后续规划设计阶段,可针对高、中、低类的产品 组作进一步的物性分析,以适当的分类及分组。 可依照出货高、中、低类别,制定不同类别产品的 存量水平,再乘以各类别的产品品项数,即可求 得拣货区储运量的初估值。
(2)商品送货频率估计法
①年运转量计算:将各类产品依单元负载单位换算 成相同单位的年储运总量。 ②估计年出货天数:即为工作天数,依各类产品别 估计年出货天数。 ③计算平均出货单日的储运量:将各产品年运转量 除以年出货天数。 ④估计送货频率:依产品别估计厂商送货频率。 ⑤估算库容量:以平均单日储运量乘以送货频率, 库容量=平均单日储运量×送货频率 ⑥估计安全系数:估计仓储运转的变动弹性,以估 算的库容量乘以安全系数,求出规划库容量,以 满足高峰时期的高运转需求。
(3)ABC交叉分析
针对年出货量及平均出货天数出货量的高、中、低 分类,进行组合交叉分析,则可得到九组出货类 型组,依其出货特性作适当的归并,再作不同存 量水平的规划。
(4)ABC组合交叉分析
出货特性的分析过程,如有足够的分析数据并配合计算机化 的作业进行,可建议将各类产品出货天数加入平均单日出 货量及年出货量,三项因素综合考虑,进行交叉分析与综 合判断,以更有效掌握产品出货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作业需求能力与空间的规划
(2)商品送货频率估计法
在缺乏足够的分析信息时,可利用周转率来进行储 存区储量的估计,如果能搜集产品别的年储运量及 工作天数,针对上游厂商商品送货频率进行分析, 或进一步制定送货间隔天数的上限,则可以此估算 仓储量的需求。
年仓储运转量 仓容量 = 年出货天数 ×送货频次×安全系数
作业程序 主要规划指标参数 平均作业频率 规划值 频率高峰系数 进货 进货车台数 进货厂家数
2014-6-8
调整值 9
10台/日
7
1.3
10
6.1.4空间规划
仓储区的作业空间规划
托盘平置堆码
仓储空间D 平均存货量Q 托盘尺寸(P P) 调整系数 平均每托盘堆码货品量 N
使用托盘层叠堆码
xyz n n x yz
n(a 1) / yz y (b 1) 2 n(a 1) b 1 2 2y z 2 n(a 1) y z (b 1) x n(b 1) z (a 1)
14


2014-6-8
例:假设仓储区布局如图。假设出入口在左下方,已知合 适的系数a与b,且要求存入2000件物品(分3、4、5层 堆放),试确定该仓储区的尺寸。
仓储空间D 平均存货量Q 托盘尺寸(P P) 调整系数 平均每托盘面积堆码货 品量(L N)
使用托盘货架堆码
仓储空间D
2014-6-8
平均存货量Q 货格尺寸 调整系数 平均货格面积堆码货品 量(L N) 11
6.1.4空间规划
一、货架存储方式
仓库的长度和宽度由需要存储的物品数量、存储空间、 货架的排数和列数以及高度决定。 Askin和Standridge在1993年提出了求解该问题的数学 方法,这种方法由货架信息来确定仓库的长度和宽度。 假设需要存储n件物品,只要知道通道参数,就可以很容 易地获得仓库的长度和宽度。 不失一般性,假设货架较长的方向在水平方向。分别用x 、y表示货架的列和行,a、b表示通道系数(通道长度占 ax x, by y 货架长度的比例),则仓库的长和宽分别为
储存空间的影响因素

作业方法 作业环境 物理空间 — 货品 特性 很大 保管货 物量 很大

入出 货量 — 入出库 件数 — 保管 设备 很大
设备
如出库 设备 —
潜在利用空间
作业空间
2014-6-8

很大
很大

很大


很大

很大
很大


很大
25
6.2 配送中心的区域布置规划
15
二、直接堆放方式
物品不易损坏,包装足够承受2~3层的压力,可采用直接 堆放方式。
仓库存取一般要求先入先出(First In, First Out,FIFO) 。如果物品周转速度不快或每次S/R量不足一个货堆时,空出 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物品所利用。这种空间损失称之为蜂窝损 失。 所谓蜂窝损失,就是由于无效利用存储空间而使存储区域 能力损失的百分比。存储区域中没有补占用的空间称为蜂窝 损失空间。蜂窝结构可能是水平的和垂直的。
预估 作业 面积 区域 面 尺 积 寸 验收 区域面积调整比例 作业活 动空间 内部通 道预留 外部通 道预留 扩充空间 预留 宽放 比 尺寸 需求调整 后面积 面 积 尺 寸
2014-6-8
24
6.2 配送中心的区域布置规划
储存空间规划
储存空间 即配送中心中以保管为功能的空间。
储存空间=物理空间+潜在利用空间+作业空间+无用空间
2014-6-8 6
6.1作业需求能力与空间的规划
6.1.1仓储区的储运量规划 其规模计算的原则及方法,包括以下两 种: (1)周转率估计法 仓容量 = 年仓储运转量×安全系数
周转次数
实际在规划仓储空间时,可依商品类别 分类计算年运转量,并依产品特性个别估计 年周转次数及计算总仓容量后加总得之。
2014-6-8 7
2014-6-8 23
6.2 配送中心的区域布置规划
(二).空间需求规划与调整
须针对作业流量、作业活动特性、设备型式、建物特性、 成本与效率等因素加以考量,以决定适合的作业空间大 小及长、宽、高度比例。而由于相关物流仓储设备具有 整数单位的特性,在面积的估算下,通常须作部份的调 整,可能增加设备及作业量的需求,或者修改部份设备 的规格。
21
不可 可 少 少 15 10 10 10
堆叠高度(m) 10 存取设备 入出库能力
2014-6-8
叉车 中
转叉式 双深堆Βιβλιοθήκη 堆垛机 垛机 中 中-小 小配重式、跨立式叉车 小 大 小
6.2 配送中心的区域布置规划
6.2.2 配送中心的区域布置规划
在完成各作业程序及作业区域的规划,并产生主要 物流设备与外围设施的规划选用方案后,即可进行 空间区域的布置规划,产生作业区域布置图,标示 各作业区域的面积与界限范围。其主要程序包括: (1)活动关联分析 (2)作业空间规划 (3)活动关联与区域面积的配置 (4)活动流程的动线分析 (5)实体限制的修正
2014-6-8
16
2014-6-8
17
当通道宽度、堆放层数和每堆的总数确定时,物品堆放该有 多深,以便最大程度利用空间? Kind(1975)提出一个简单的公式求得近似结果,其前提条 件为: (1)物品摆放满足任意摆放规则; (2)补充立即完成,且只有在库存完全耗尽时进行; (3)物品按照先进先出顺序周转; (4)物品平均提取; (5)空的货位可立刻使用。 设Q,w和z表示每堆物体总数、通道宽度和分层数,则货堆 的深度如下: Qw w
2014-6-8 12
X=8 y=6 a=4/8=1/2 B=2/6=1/3
拣货人员从左下
角出入口拣货需要行
走的最大距离为 (ax+x)+(by+y)
出入口
2014-6-8 13
为了使顾客平均单次移动距离最小,有:
min x(a 1) y (b 1) 2 s.t. xyz n x, y为整数
(2) 辅助作业区域设施
办公设施、计算机与计算机外设设施、劳务设施
(3) 厂房建筑外围设施
2014-6-8 20
存储设备的性能比较
比较项目 面积 储存密度 空间利用 存取性 先进先出 通道数 开口储位数 托盘 窄巷式 双深式 驶入 货架 大 中-大 中 小 低 中 中 高 普通 好 好 很好 极好 很好 可 多 1 可 多 1 15 普通 不可 中 2 10 差 驶出 流动 后推式 移动式 AS/RS 货架 小 小 中 小 小 高 高 中 高 高 很好 极好 好 极好 很好 差 普通 可 少 15 10 普通 不可 少 10 10 好 可 少 1 10 极好 可 多 2 4 堆垛机 小 大
(1)年出货量计算 (2)估计各产品别出货天数 (3) 计算各产品平均出货天数的出货量 (4) ABC分析 (如有必要,需进行ABC组合交叉分析 )
2014-6-8 9
6.1作业需求能力与空间的规划
6.1.3能力平衡分析
在完成相关作业程序、需求功能及其需求能力的规划后, 可依作业流程的顺序,整理各程序的作业量大小,将物流中心 内由进货到出货各阶段的物品动态特性、数量及单位表示出来。 由于主要物流作业均具有程序性的关系,因此亦须考虑前后作 业的平衡性,以避免因需求能量规划不当而产生作业的瓶颈。
%

10.03%
10.6 4
2014-6-8
本章主要内容
6.1作业需求能力与空间的规划 6.2配送中心的区域布置规划
设施需求规划与选用 配送中心的区域布置规划
6.3配送中心辅助设施规划
通道空间的布置规划 进出货区的作业空间规划
2014-6-8
5
6.1作业需求能力与空间的规划
确认所需作业区域后,建立完整的作业区域汇总表, 完成基础需求资料分析,据以设定各区域所需功能 及作业需求运转能量。 一般规划物流中心各区需求时,应以物流作业区为 主,再延伸至相关外围区域。而就物流作业区的规 划而言,可依流程入出顺序逐区规划。 另外若相关的信息不够完备,而无法逐区进行分析 规划时,可针对仓储及拣货区进行较详细的需求分 析,再依仓储及拣货区规划的运转能量向前后作业 进行规划。
第六章 配送中心布局规划
2014-6-8
1
附属设施
仓储区
拣选区 仓储区 进出货 站台
通道
进出货 站台
2014-6-8
2
2014-6-8
3
区域
立体货 架区
高位货 架区
就地堆 存区
重力式 货架拣 选区 分拣理 货区 越库直 拨区 出入口 管理区 控制室
项目名称 巷道数 巷道长度 巷道宽度 货架规格 货架高度 货架行数 货架列数 货架数 托盘规格 托盘数 区域面积 通道数 通道宽度 货架规格 货架高度 货架行数 货架列数 货架数 托盘规格 托盘数 区域面积 通道宽度 托盘规格 托盘数 区域面积 通道数 通道宽度 货架规格 货架高度 货位数 区域面积 区域面积 个数 区域面积
指标
推荐方案
10028 6431 5740 19724305 7551244 12173060 5888005 5158005 730000 3909577 1455889 73000 1680000 206080 2473036 494607 1978429
2.1
2.2
投资利润率
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
2014-6-8 22
6.2 配送中心的区域布置规划
(一).活动关联分析
在各类作业区域间可能有不同的活动关系存在, 包括: (1) 程序性的关系:因物料流、信息流而建立 的关系。 (2) 组织上的关系:部门组织上形成的关系。 (3) 功能上的关系:区域间因功能需要形成的 关系。 (4) 环境上的关系:因操作环境、安全考虑上 需保持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