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组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整理。

以下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的部分内容。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被誉为“东方巴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是侗族传统重大节日和宴请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

2.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以祭祀的方式纪念祖先和神灵的传统节日,举行时间在农历三月三日。

活动包括舞龙舞狮、侗戏、侗歌、竹竿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项目,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3. 侗族铜鼓舞侗族铜鼓舞是侗族人民在祭祀、庆典、宴会等重大场合中跳的一种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极富民族特色。

铜鼓舞的舞蹈姿态优美,舞者踏着节奏跳跃摆动,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4. 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是瑶族、苗族和侗族共同的民间舞蹈表演,是一个融合了苗瑶侗三族文化元素的舞蹈形式。

木鼓舞的表演形式活泼多彩,舞者们手拿木鼓,随着节奏欢快起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

5. 瑶族高秧舞瑶族高秧舞是瑶族人民在秋收季节举行庆祝丰收的重要仪式上跳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动作优美、舞姿舒展,具有独特的民俗传统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高秧舞是瑶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

6. 壮族歌仪壮族歌仪是壮族人民在举行婚丧嫁娶、祭祀、庙会等重大民俗活动时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包括歌唱、舞蹈、器乐等多种表演形式。

歌仪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7. 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是壮族、侗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析——以广东乳源县瑶族村寨为例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析——以广东乳源县瑶族村寨为例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析———以广东乳源县瑶族村寨为例王来辉(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广东广州510665)摘要: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广东乳源县瑶族村落通过口头传播、表演艺术、民间宗教信仰、节日活动习俗等方式传播瑶族文化,但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乳源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处于难以传承下去的危险边缘,希望这种现状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对于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保护与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途径;非遗保护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96(2019)04-034-071引言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和传统风俗息息相关,对于生命、生产、生活、信仰的独特理解,成为我们全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保护和传承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法,深入广东乳源县东坪镇雕子塘瑶族新村、游溪镇水源宫八一瑶族新村、大塘镇红新瑶族村、传统村落大岭村等瑶族人民聚居地,与当地瑶族村民及村里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搜集关于“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刺绣、民谣、服装、表演艺术、节日、传统工艺技能等有关的资料,乳源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分析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现状,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2乳源瑶族“非遗”传播方式瑶族没有瑶文字,而是借助汉字帮助传播瑶族文化。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我在这里归类于:口头传播、表演艺术、瑶族民间宗教信仰、节日活动习俗、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这些传播方式,使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的传递下来。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广西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不乏许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本文将围绕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展开介绍和讨论。

一、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1.广西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南部,地处亚热带地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生活着,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色。

2.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传统歌舞、手工艺品、民间技艺、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表现了当地民族的特色,也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概述1.壮族黄姚古镇苗侗族民俗节日黄姚古镇苗侗族民俗节日是广西柳州市黄姚古镇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化节日活动。

该活动以苗族、侗族的传统文化为主题,涵盖了祭祀、表演、民俗游戏等多个方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011年,这一项目成功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瑶族牵草龙传统技艺牵草龙是瑶族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它融合了舞蹈、音乐和工艺制作等多种元素,是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编织、绘画、表演等方式,瑶族人民将草龙制作和表演技艺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瑶族牵草龙传统技艺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壮族壮锣鼓鼓乐壮锣鼓鼓乐是壮族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通过锣鼓的演奏和表演,壮锣鼓鼓乐展现了壮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成为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亮点。

关于瑶族文化的资料 -回复

关于瑶族文化的资料 -回复

关于瑶族文化的资料-回复题目:探寻瑶族文化: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文化遗产摘要: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广东、云南等地区。

本文从民族简介、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全面探寻瑶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并深入分析其对瑶族人民身份认同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一部分:民族简介1. 瑶族的来源和分布:瑶族的历史渊源和分布范围。

2. 瑶族人口和语言:瑶族的人口统计和使用的语言。

第二部分:风土人情1. 居住地环境:瑶族地域特点和区域分布。

2. 传统村落和建筑:瑶族村落的特点和建筑风格。

3. 衣着特色:瑶族人民常见的服饰和饰品。

4. 饮食习惯:瑶族人的饮食文化独特之处。

第三部分:传统习俗1. 祭祀仪式:瑶族人民重要的祭祀活动和仪式。

2. 婚俗和婚礼仪式:瑶族人婚姻制度和婚俗仪式。

3. 舞蹈和音乐:瑶族人民的舞蹈和音乐表演。

第四部分:文化遗产1. 传统手工艺品:瑶族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性作品。

2. 口头传统:瑶族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歌谣。

3. 传统医药:瑶族的传统医药知识和治疗方法。

4. 文学和书法艺术:瑶族的文学作品和书法艺术发展。

最后一部分:瑶族文化对瑶族人民的影响1. 身份认同:瑶族人民对自己族群身份的认同感。

2. 社会生活:瑶族文化对瑶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3. 文化传承:瑶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问题。

结论:通过认真研究瑶族文化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瑶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并加强对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多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瑶族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1.音乐舞蹈:瑶族民间音乐和舞蹈丰富多样,以合唱和舞蹈
最为著名。

他们经常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2.瑶族服饰:瑶族的服饰绚丽多彩,特点鲜明。

男子通常穿
着黑色长衫和长裤,头戴白色头巾;女子则穿着华丽的长
袍和长裙,头戴彩色的头巾和发饰。

3.米酒:瑶族人民喜欢饮用米酒,它是瑶族特有的传统酒品。

瑶族人民认为米酒神圣而美味,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祝活
动中饮用。

4.母系社会:瑶族传统上属于母系社会,家族的继承权和财
产权由母系传承。

女性在瑶族家庭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
威。

5.瑶族婚俗:瑶族有着独特的婚俗习惯。

他们崇尚群居婚制,
即多个夫妻一起生活。

在婚礼上,会进行盛大的仪式和传
统舞蹈,以示喜庆和祝福。

6.瑶族节日: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采玉节、开辟节、按
锦节等。

这些节日是瑶族人民重要的庆祝和祈福活动,通
常会进行祭祀仪式、舞蹈表演和传统的竞技活动等。

以上是瑶族的一些特点和风俗习惯。

瑶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在中国的多民族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瑶族的文化传统是他们保持自我身份认同并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

千年瑶浴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浴

千年瑶浴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浴

千年瑶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浴目前为了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瑶浴),中央电视台连续三天专访贵州从江——瑶浴传承最完善的地点。

各地二十四家电视台集体专访从江,千年瑶浴作为从江瑶浴的一个大品牌倍受媒体关注,经千年的瑶族人民验证,因瑶浴养生的安全可靠,效果独特,瑶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国家保护与大力推广,近来,贵州媒体以及全国各大电视台都对瑶浴的进行了专题报道。

当地政府也积极响应,保护以及宣传文化遗产。

中国人一向把洗澡当作一件大事的。

古人主张:养生修身,顺应自然。

泡浴则能达到“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养神之道,泡浴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泡浴养生,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唐宋为最盛。

唐明皇、杨贵妃游戏华清池,慈禧每日牛奶浴身是中国泡浴文化典型的写照。

泡浴在古时还代表着吉祥和喜庆,凡遇在大喜之事或盛大活动等,古人必先“香汤泡浴”,以表示神圣、庄重和虔诚。

“香汤”,即古人泡浴用的汤水,多由鲜花、天然香物、中草药、牛奶等调制而成,因此中国古泡浴可分为“中药浴”、“花浴”、“香汤浴”、“奶浴”、“雪浴”、“天浴”等,均有香身、洁身、修身、嫩肤、美肤、美体、治疗疾病的功效。

无怪乎古时的皇族后宫、富家小姐、贵妇人对泡浴如此偏好。

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养生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泡浴养生更为众人所青睐。

目前养生盛行,瑶浴为什么能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与汗蒸又有哪些区别呢:首先是区别,汗蒸主要是出汗,依靠电能使室内温度上升,人在里面出汗,电离子的影响可能会使人产生不适,室内一般是密闭的,不透气不能风,一般汗蒸一个室内的人数比较多,这个不利于空气流动。

而瑶浴呢,是以药物浸泡洗浴进入人体微循环,惨透肌肤,达到一个治病强身健体的功效,在洗浴的过程中是一种身体的放松与享受。

长期泡瑶浴的人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出汗排毒:使汗腺分泌加快,加速毒素代谢,通过出汗达到排毒的作用。

◆护肤止痒:可使毛孔打开、排出皮肤毒素、加速色素还原代谢,使皮肤瞬间变得细腻光滑,白皙红润,娇艳动人。

瑶族伞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伞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伞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的《瑶族伞舞》只是瑶师的个人独舞,其舞蹈内容就是高擎五彩凉伞,恭请盘王下界,护佑瑶王后裔吉祥平安。

后来,这种舞蹈有了更多的形式,其中有双人舞、长鼓伞舞、伞龙舞。

在中国舞蹈史上,伞几乎成了一种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道具,它几乎就是中国舞台艺术的一种附丽意象。

然而,同样是伞,同样是舞,同样是由伞这种最普遍的舞蹈语言来叙述和抒发其艺术表证的《瑶族伞舞》,却并不是在舞台上舒展的,而是在恶浪滔天的大海上完成了它的第一个酸楚苦难的造型。

这就牵出了一个跟瑶族“奏铛”如出一辙的传说。

这个传说,说的还是瑶族同胞因为无法忍受封建统治者残酷的欺压而被迫举族迁徙的经历。

在“漂洋过海”时,瑶胞们突然遭遇一场大风大浪,无法靠岸的船只眼看就要被海浪打翻。

无奈中,船上的瑶王子孙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先祖,于是全部跪拜船中,祈求始祖盘王赐伞挡御,并许愿到达彼岸立即还愿。

在叩拜中,海面上渐渐风平浪止,瑶胞们终于平安靠岸,并立即还愿感恩盘王。

在举行还愿的仪式中,瑶胞们将伞看作是盘王施予他们的护身符,于是便跳起了“瑶师”伞舞,以此来感恩盘王。

从《奏铛》和《瑶族伞舞》这两个基本类似的传说中,我们不难颖悟到瑶族曾经历过的一场举族大迁徙的历史事实。

由一段苦难的命运,演绎和派生出《瑶族伞舞》这么一个绝妙的舞蹈艺术,这也是瑶族大迁徙留给我们的一种遥远而又真实的文化影像。

其实,最初的《瑶族伞舞》只是瑶师的个人独舞,其舞蹈内容就是高擎五彩凉伞,恭请盘王下界,护佑瑶王后裔吉祥平安。

后来,这种舞蹈有了更多的形式,其中有双人舞、长鼓伞舞、伞龙舞。

内容也由原来反映民族大迁徙中瑶人持先祖盘王恩赐的宝伞与风雨狂浪搏击的情景,逐步演绎成反映太平盛世,国富民强,文明和谐,瑶族人民愉悦、欢乐的乐神舞。

这样的舞蹈语言,更彰显和接近了当代舞蹈艺术的清新语义。

贵州从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之乡——高华瑶寨

贵州从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之乡——高华瑶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之乡——高华瑶寨高华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翠里乡,距县城60公里,是一个瑶族村寨,村寨四周林海涛涛,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6%。

瑶族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族。

相传瑶族祖先在迁徙的过程中,一直缺医少药,加上瑶族一般居住在高坡上,常年云雾缭绕、湿度大,极易引发风湿、伤寒等疾病。

为了生存,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瑶族人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植物,进行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抵御病毒侵害,形成了重防病、保健、养生、长寿的生活理念,他们独创和保持的一整套洗药浴习俗——瑶族药浴,被视为与著名的芬兰桑拿浴、土耳其蒸汽浴相媲美的世界三大洗浴文化之一。

瑶族药浴以多种植物药配方,经过烧煮成药水,用药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内熏浴浸泡,让药水深入五脏六腑。

洗浴后,可消除疲劳、舒筋活血,祛骨节风寒、杀菌止痒、祛风除湿,消炎镇痛和防治感冒等。

同时可使皮肤得到疏通,富于弹性,达到美容效果。

洗瑶族药浴对治疗妇科病症有特殊疗效,瑶族妇女产后必洗药浴,三天后可下地劳作。

据初步统计,瑶族药浴药方有188种,主要由追风伞、半边枫、九龙藤、血藤、节节草等30多种中草药组成,主治47类疾病。

2008年,从江县瑶族药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华瑶寨人居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风民俗纯朴浓厚。

寨中每家每户门前屋后都栽种着竹林、茶林等各种树木,使用竹筒将山泉引进家中,都有杉树加工而成的浴桶。

每当有客人进寨,乡亲们都会用油茶和药浴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

除盛行瑶族药浴外,还保存有与药浴并称为“瑶族三大文化宝典”的传统造纸、瑶族长鼓舞等传统技艺、舞蹈。

瑶族传统造纸工艺在高华瑶寨一代传一代,一直流传至今,其纸主要有2种,一种是写经书或绣花,用构皮作原料,一种是祭祀用钱纸,其原料是禾把草。

两种纸张制作工艺流程一致。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的一种祭祀舞蹈,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游耕、狩猎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祭祀民间舞蹈,其历史悠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密洛陀在山上时,突然吹来一阵大风, 使她怀了孕,生下九个儿子。她叫儿 子去找树种来育苗造林,然后造了蜜 蜂、蝴蝶、猴子、果子狸、牛马猪羊、 鹰鸟熊巴„„等各种动物,使整个树 林充满生机。密洛陀把收藏的铁交给 儿子,去找铁匠做了斧头、锯子和柴 刀,砍来竹木,割来茅草,择吉日造 了大房。儿子们用轿子拾着密洛陀住 进大房。
因此而出现的相关节日 ——达努节
• 生活在广西巴马、都安、马山、隆安 、平果等 县的布努瑶,他们所崇拜祖神是密洛陀和布洛 西。传说在农历五月二九日,布洛西山和密洛 陀山两座神山忽然各迸出一个人来,女的是密 洛陀,男的是布洛西,两人结成夫妻,成为布 努瑶的始祖。密洛陀造成了天地,和布洛西一 起又造成了森林、房子及人。 因此,每逢五月 二九日这一天,达努瑶人都要过“达努节”, 在节日中祭祀他们的祖神密洛陀。“达努”, 在瑶语中是“永不忘记”之意,蕴含了不忘密 洛陀创世功绩的意思。这个节日又是叫“祖娘 节”、“二九节”、“祝著节”、“瑶年”。

主 要 内 容
密洛陀民族含义
• “密洛陀”是布努瑶交际语词,并且是个合成 词。“密”,意为“母亲”,“洛陀”,意为 “古老”。把两部分合起来,“密洛陀”即是 “古老的母亲”。由于历史的久远,“密洛陀” 早已人名化,专指古代造天造地造万物造人类 的那位女神。此外,布努瑶的爱情歌语言即 “撒露”语言和史歌语言即“分”语言把密洛 陀叫“靶柯?密柱”——“靶”即“妇女”或 “中老年女性”,“柯”即“古老”,“密” 即“母亲”,“柱”即“老朽”。合起来即 “古老的主妇、老朽的母亲”。还有,布努瑶 宗教语言把密洛陀叫“密本洛西?密阳洛陀”— —“密本”、“密阳”,即“母亲”,“洛 西”、“洛陀”,即“古老”,合起来也即 “古老的母亲”。
传承意义,学术价值
• 《密洛陀古歌》是一部集布努瑶的历史、地理、 风俗、信仰、民约于一体,熔布努瑶神话、传 说、故事、歌谣、寓言为一炉的百科经典,其 学术价值为: • 1、《密洛陀古歌》是神话、传说,从历史科学 角度看,神话、传说不能成为判定历史进程的 实据,但它是一个民族童年时代对自己历史的 朦胧记忆,仍不失其历史研究价值。 • 2、《密洛陀古歌》所反映出来的布努瑶人的宗 教信仰以原始宗教信仰为主、自然崇拜、万物 有灵、祖先崇拜的观念贯串整部古歌,有宗教 信仰方面的研究价值。
广西的十万大山 ——梦开始的地方
创世始祖---密洛陀
相传在天地混沌的远古时代,有一座名叫 “密洛陀”的大山。这座大山不断移动, 经过九百九十五年,突然发生一声巨响, 山肚里爆出了一位密洛陀女神。密洛陀远 祖叫“师傅”,师傅死后,密洛陀用师傅 的雨帽造天宫,把师傅的手脚当柱子支撑 天边四个角,把师傅的身体当大柱撑起天 的中央。她造了天又造地。地比天还宽, 就用线把天边和地边连缝起来,使天官紧 绷,隆起像锅盖,大地皱起像平放的榴裙, 突起的成高山,凹下的成河川。
时制母期《过传民类是人《 期向系应密渡说族的造公密 。父民是洛的,社女天密洛 权族以陀痕但会神造洛陀 制社女古迹也的,地陀古 过会子歌。有神讲造是歌 渡以为》所向话的万一》 的及中产以父故是物位中 历母心生,权事母造女的 史权的时 制和系人性主 ,
历 史 背 景

初成地域
• 据专家考证,布努瑶与中国历史上的“九黎”、 “三苗”、“南蛮 • ”有渊源关系,是这些部落的一部分。“九黎” 是史前的一大部落,是古代与黄帝部落联盟、 炎帝部落联盟同时存在的部落联盟,并且被炎 黄部落联盟打败。“九黎”的发源地是中原, 即黄河中下游一带,所以布努瑶的发源地也是 中原。《密洛陀古歌》中密洛陀造人类的地方 是瑶族地名叫“罗立”的地方,有专家学者说 “罗立”在今河南省洛阳一带。所以《密洛陀 古歌》的初始产生地应是中原,即黄河中下游 一带。
产生原因
• 独特的民族历史,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布努瑶在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中,也创造 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密洛陀古歌》就 是布努瑶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布 努瑶民族在她的童年时代,由于对天地万 物等自然现象的认识的局限性,于是产生 了幻想,用虚构的方式来解释他们无法解 释的自然现象,也用传说来叙说民族历史 发展的进程。《密洛陀古歌》就这样以神 话、传说的形式被布努瑶先民用口约定俗 成地创编,反映了布努瑶先民对万物起源、 人类起源的认识。
传承现状
小组合作情况
• 资料搜集:闫国栋,李慧渊,蔡泽 • 资料整合、筛选:许华 • PPT讲解:李燕 • PPT制作:刘瑞雪
பைடு நூலகம்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密洛陀
让时间记住你永恒的模样
兴趣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密洛陀》是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 瑶族聚居区的神话古歌,融神话、创世、 英雄为一体,描述了女神密洛陀开天辟地、 创造人类的壮烈业绩。为了更好的传承中 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参与到联合国科教文 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通 过多年的保护和推广,将巴马泉水女神 《密洛陀》、祝著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 • 2011年5月23日,密洛陀经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密洛陀叫九个儿子造人,他们用 “蜂仔”(蜂蛹)做人身,用蜂焰 捏成人头人脚,控成人样,放到 缸子里。九个月后蜂仔变成了 “人仔”(婴孩)。婴孩吃密洛陀 之奶长大,学会了讲话。密洛陀 叫他们结婚,分散到各地居住。
历史源流
• 瑶族支系非常复杂,一直以来,各界对瑶 族支系划分都没有统一的规范。按“支 系——分支——小支”来划分,瑶族可以 大致分为四大支系16个分支39个小支。四 大支系分别是勉瑶、布努瑶、拉珈瑶、平 地瑶。 • 《密洛陀》是自称“布努”的瑶族第二大 支系的一首创世古歌,千百年来传唱不断, 深受广大的瑶族人民喜爱。由于瑶族历史 上只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这 首古老的歌谣依靠瑶族人民口口相传,世 代流传下来。
庆祝达努节
• 达努节时,布努瑶的族人便聚集在预定的 场地一起跳铜鼓舞,斗鸡射箭,打陀螺, 笑酒等。铜鼓在布努瑶人心目中是祖神赐 予的神物,铜鼓舞便成为节日歌舞中最神 圣的乐舞。鼓声铿锵雄浑,舞姿粗犷剽悍, 非常感人。自然,也少不了丰富多彩的文 娱节目:唱歌、点大炮、武术等等。入夜 后大家跳起了在达努节才跳的兴郎铁玖 舞——一组反映瑶民生活、劳动的舞蹈。 人们一真舞到深夜,最后在老人们集体对 唱的“密洛陀”颂歌中结束,而男女青年 们则各自觅意中人继续他们的情意绵绵的 对唱去了。
• 当时天上有十二个太阳,晒死百样生物。密 洛陀叫儿子们射太阳,先是用长矛戳,但长 矛被烧弯了。后来做了弓箭,并在箭头上沾 上有毒的草药汁,等候在三岔路口。当“骑 着十二匹白马”的十二个太阳朝大地飞奔而 来时,利箭齐发。十个太阳中箭身死,还有 两个慌忙逃窜,躲进了山洞,使得天昏地暗。 这时,密洛陀喝令太阳发光,并警告说: “若再不照人间,把你们全杀光!”两个太 阳战战兢兢地依命而出。但不久,它们又想 “结夫妻”,生育更多的小太阳。密洛陀知 道后,就叫两个太阳分离,一个照白天,一 个照夜晚。照白天的叫太阳,照夜晚的叫月 亮。
• • 传承:过去,《密洛陀古歌》传承形式有以下几个 途径: • 1、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故事内容传承; • 2、通过聚会盘唱的形式,进行史歌语言诗体的内容 传承; • 3、通过举行大还愿祭祀活动,进行宗教语言诗体的 内容传承; • 4、通过祝著节歌手演唱,集体旁听的形式进行传承。 • 在这个21世纪,主要是通过每年举办的祝著节等活 动来维护密洛陀文化的生命和活力;在日常生活当 中,密洛陀文化还有所保留,但多多少少受到了冲 击,正渐渐淡化出人们的生活。
• 密洛陀把铁块放在瓦缸里,九个月后 变成了“铁仔”(人),但铁仔却被老 虎吃掉了。密洛陀便叫儿子们上山除 虎。儿子阿波引诱老虎去打猎,用放 火、滚石方法烧伤和砸伤了老虎。后 来利用老虎嘴馋的本性,引老虎烫死 它自己的孩子和老婆,最后老虎自杀 而死。
• 为了造人,密洛陀先后派出聋猪、长尾鸟和乌鸦 去找个好地方。但聋猪出去拣吃虹则着了迷,没 完成任务,发怒的密洛陀用棍子打它,使它从此 耳聋。长尾乌出去吃饱红果就回来,没完成任 务.发怒的密洛陀用箭射它的屁股,从此它就拖 上了一条长长的尾巴。乌鸦出去玩火,没有完成 任务,发怒的密洛陀把蓝靛水泼到它身上,从此 它身上就黑麻麻的了。最后,密洛陀派老鹰去找 地方。不料,老鹰被密洛陀的儿子哈昂关进岩洞 三年。老鹰用计逃出,回来向密洛陀禀报。密涪 陀给老鹰做了铁嘴和铁爪,用计抓回哈昂,关进 土牢。后来哈昂得到老鼠和穿山甲的帮助逃出了 牢房。
传承意义,学术价值
• 3、《密洛陀古歌》是传授布努瑶生产斗争 知识、生存斗争知识、生活习俗的古老教科 书。 • 4、《密洛陀古歌》是幻想神话与解释神话 的结合体,想象力丰富、有许多独特的故事 和传说,有唱、有诵、有舞、有声、有色、 有形,可以说是布努瑶人的民族文化艺术的 大集汇,是研究布努瑶文化艺术的丰厚资料。 • 5、《密洛陀古歌》保存了大量的语言资料, 特别是宗教语言资料,词汇之丰富、涉及面 之广泛、形式之独特,实属罕见,是研究布 努瑶语言所必需。
瑶大本病开和大成洛生幅《 始事族故继妖地、陀动、密 祖件迁、宗魔山人的的恢洛 母,徙族接怪河类诞诗宏陀 密热的内代兽、万生的的古 洛烈原外、的征物、语气歌 陀地因的密斗服的天言势》 的歌和矛洛争自起地,、以 伟颂经盾陀、然源日讲通浩 大了过和续族灾、月述过瀚 业布等冲寿性害治的了形的 绩努重突及分、理形密象篇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