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包括地理环境、文明起源等。
2. 使学生掌握古印度的三个主要王朝: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
3. 让学生了解古印度的社会制度,包括种姓制度、农村公社等。
4. 使学生明白古印度的思想文化,包括佛教、印度教等。
5.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古代印度的文明起源及发展。
2. 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的建立与兴衰。
3. 古印度的社会制度及其影响。
4. 古印度的思想文化及其传播。
三、教学难点1. 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种姓制度、农村公社在古印度社会中的作用。
3. 佛教、印度教在古印度的兴起与传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古代印度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比较法,分析古印度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的异同。
3.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结合地图,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王朝变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地位,引发学生兴趣。
2. 教学内容:a. 古代印度的文明起源: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文明。
b. 孔雀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巽伽王朝。
c. 笈多王朝的兴衰:笈多家族的崛起、伊斯兰教的传入。
d. 戒日王朝的建立与瓦解:戒日帝国的扩张、曷利沙王朝。
e. 古印度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农村公社。
f. 古印度的思想文化:佛教、印度教的兴起与影响。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古印度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各自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印度庙宇、佛教圣地等,增强对古印度文明的直观感受。
3. 文化传承:探讨古印度文明在现代印度的影响,如种姓制度、印度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等。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古代印度优秀教案

古代印度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掌握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4.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观看视频或阅读教材,让学生对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种姓制度有一个
初步的了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或电子教材,查阅相关资料,自主思考并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深入探讨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种姓制度以及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等问题。
4.教师引导: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和文化。
5.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加深对古代印度文化的
理解。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互动评价:通过课堂互动评价,了解学生对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种姓制度以及佛
教的产生及传播等问题的掌握情况。
2.作业反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期末测试:通过期末测试,全面了解学生对古代印度历史和文化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
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学资料:提供相关教学资料,如电子教材、视频资料等,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教学工具:提供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印度的早期文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代印度的社会特点和文明成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2. 种姓制度3. 佛教的产生和传播4. 印度的早期文明教学难点:1. 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及其影响2. 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第一章: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1.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其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重要性1.2.2 古代印度的气候特点1.2.3 地理环境对印度文明的发展影响第二章:种姓制度2.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发展2.2.2 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及特点2.2.3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第三章:佛教的产生和传播3.1 学习目标:了解佛教的起源、教义和传播过程。
3.2 教学内容:3.2.1 佛教的起源和发展3.2.2 佛教的教义和核心价值观3.2.3 佛教的传播过程和影响第四章:印度的早期文明4.1 学习目标:了解印度的早期文明成果,包括城市遗址、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
4.2 教学内容:4.2.1 摩亨佐-达罗和华氏城遗址4.2.2 印度河流域的文字和宗教信仰4.2.3 印度的艺术文化和科学技术成就第五章:古代印度的农业和手工业5.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印度的农业制度、农业工具和手工业发展。
5.2 教学内容:5.2.1 古代印度的农业制度和农业工具5.2.2 手工业的发展和分工5.2.3 古代印度的贸易和经济特点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对古代印度文明的理解。
3. 试题测试:通过笔试或口试的形式,检验学生对古代印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种姓制度在印度影响深远,根深地固。此制度有什么特点呢?创立此制度的古代印度是一种怎样的文明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3课探究答案。
师:出示材料,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生:关注新闻时事和社会生活,明确本节内容。
自主
探究
师: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由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在印度河流域产生。公元前15000年左右,游牧部落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他们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其相关资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完成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部分。
师:提要求,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发现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决学生所出现的疑难问题。
生:根据题目引导快速浏览教材,标注重要内容。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阅读课本“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结合课本地图《古代印度》和插图《摩亨佐.达罗遗址》。回答问题
【问题1】古代印度文明的地理位置:
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
【教学任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
方法
识读地图《古代印度》,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下面是小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古代印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初中历史教案古代印度

初中历史教案古代印度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和文明成就;2. 理解古印度教、佛教的发展及其影响;3. 熟悉古印度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日常生活;4. 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古印度的历史背景和文明成就;2. 古印度教、佛教的发展;3. 古印度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日常生活。
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古印度宗教的复杂性;2. 学生分析古印度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材第三册;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入古代印度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古印度的兴趣。
二、讲授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和文明成就(15分钟)1. 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2. 印度河流域文明;3. 古印度的科学、哲学和艺术成就。
三、讲解古印度教、佛教的发展及其影响(15分钟)1. 古印度教的起源和信仰;2. 佛教的创立和传播;3. 古印度教、佛教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四、探讨古印度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日常生活(15分钟)1. 古印度社会的分层制度;2. 古印度家庭、食物、服饰等日常生活内容;3. 印度故事和传统节日。
五、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古印度的文化特点和宗教影响,并展开小组讨论。
六、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古印度的历史发展和文明成就,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历史课的教学,学生对古印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古印度的宗教、社会和文化特点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锻炼了分析历史事件和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印度》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二、学情分析
印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近年来电视剧、电影中有关印度的故事不少。
但是学生对于印度文明的产生,种姓制度等并不熟悉。
因此,对于这些,通过让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课中进行史料分析,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充分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3课古代印度;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古代印度》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古代印度及》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
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四、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
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文明遗址名称、种姓制度的内容、佛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等基本史实。
目标2:联系所学,比较亚非文明古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同之处即对古代亚非文明的影响;
目标3:简述印度文明兴起、强盛、衰落的过程;
目标4:识记印度种姓的内容与等级特点,并分析其影响;(重点、难点)
目标5:从佛教产生的背景、教义等方面,分析佛教迅速发展和传播的原因。
(重点、难点)
五、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展示电视剧《西游记》剧照
同学们,《西游记》中唐生师徒要去哪里取真经呢?他们信奉的是什么教派,该教派是如何产生的呢?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文明遗址名称、种姓制度的内容、佛教创立的时间、人物、教义等基本史实。
教师给学生明确古代印度与现代印度的概念,指出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
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观察地图,联系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观察地图,进行合作探讨,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并梳理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进行比较,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知,且了解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
简述印度文明兴起、强盛、衰落的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进行梳理。
教师根据PPT图示进行讲解。
师讲解:早期文明兴起时出现了哈拉巴、摩亨佐·达罗文明,这两个早期文明是古印度早期居民创造的,而不是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是后来的征服者。
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取道今天的阿富汗,侵入南亚次大陆,建立新的国家。
他们往南驱逐古达罗毗茶人,创造了吠陀文化并建立了种姓制度。
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年一约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古印度文明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出示任务:任务四
【合作探究】
PPT出示问题:1.阅读下列材料说出:
材料一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在内部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材料二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 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 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 1年,并交出10头公牛和1头母牛。
(1)古印度社会中存在的等级制度是什么?
(2)材料中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属于哪些阶层,职责和义务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中地位最高和地位最低的分别是哪一阶层,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1: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生2:回答后,老师结合图示进行讲解。
生3:最高的是婆罗门,最低的是首陀罗。
判断依据是杀害婆罗门处罚最重,杀害首陀罗处罚最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师强调:此外,还有一个等外级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PPT出示问题: 2.阅读教材说出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思考分析其对印度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特点
●种姓界限森严
●种姓职业世袭
●种姓实行内婚
影响
●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民之间缺乏团结。
在历史上,为异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
●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阻碍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学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出示任务:任务五
【合作探究】从佛教产生的背景、教义等方面,分析佛教迅速发展和传播的原因。
●社会基础
早期佛教承认种姓制,但是不信奉婆罗门的神,尤其反对婆罗门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因此得到刹帝利和一些吠舍富人的支持,也符合印度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教人消灭欲望,忍耐顺从,以求进入极乐世界,这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统治者拥护:
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它所宣扬的“忍耐顺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因此被统治者所接受,并大力提倡。
老师根据PPT图示进行讲解佛教传播路线
PPT出示思考题,想一想: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石窟有哪些?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图片。
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白马寺。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修建于东汉明帝时期。
1983年,它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3)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古印度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产生了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
在这里产生了种姓制度、佛教。
种姓制度界线森严,对在当今印度社会仍然产生消极影响。
佛教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分别被列为国教。
(4)知识结构
任务六:【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5)互动训练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随堂训练——互动训练,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
学后反思我学到的知识我学到的方法我还要努力的
六、课后作业
请将课后作业栏目——提升检测—《古代印度》发送学生课下完成巩固练习。
七、拓展提升
推荐学生查看学生端拓展提升栏目资源或将教师端教学素材和拓展提升资源推荐给学生,以拓展学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