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
修辞学开题报告

修辞学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修辞学(Rhetoric)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语言和形式表达思想的学科。
它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并在西方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修辞方法和应用,修辞手段和效果等。
修辞学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对于学术研究、写作、演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今天的信息爆炸时代,人们面临着大量的文本和信息。
如何用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信息更具说服力和效果,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研究修辞学对于提高个人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本项目旨在研究修辞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对不同语言形式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技巧,并探讨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和效果。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修辞学的基本原理首先,我们将回顾修辞学的基本原理。
包括修辞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了解修辞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 常见修辞手法和技巧其次,我们将深入研究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技巧。
这些修辞手法包括隐喻、比喻、排比、夸张等。
我们将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和应用场景,以及它们在不同文体和语言形式中的运用。
通过对这些修辞手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修辞学的实际应用。
2.3 修辞学的应用案例最后,我们将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探讨修辞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这些领域包括政治演讲、广告宣传、文学作品等。
我们将分析这些案例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方式和效果,以便更好地理解修辞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本项目将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探讨修辞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同时,我们将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修辞学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3. 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本项目的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修辞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周:深入研究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技巧,总结其应用和效果。
修辞学研究概况

修辞学研究概况修辞学是一门研究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的学科,旨在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效果。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词汇和句法到篇章结构和整体意义。
本文将对修辞学的研究概况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修辞学的原理和方法。
一、修辞学的起源和发展修辞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修辞学主要研究演讲艺术和说服技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学定义为“说服力的艺术”,强调通过语言运用来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修辞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欧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修辞理论和方法。
二、修辞学的基本概念1. 修辞手法:修辞学研究的核心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隐喻、夸张、反问、排比等,它们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和富有感染力。
2. 修辞效果:修辞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修辞效果,即修辞手法对读者或听众的心理和情感产生的影响。
修辞效果可以是情感共鸣、思维启发、说服力增强等,它们使语言更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
3. 修辞分析:修辞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是修辞分析,即通过对语言文本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修辞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修辞学的应用领域修辞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文学创作:修辞学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技巧。
作家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2. 广告和宣传:修辞学在广告和宣传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广告商和宣传者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3. 政治演讲:修辞学对政治演讲具有重要影响。
演讲者可以通过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目标。
修辞学 权威版

修辞学权威版1、修辞、修辞学〔1〕修辞就是言语交际参与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运用相应的语言形式,恰切地建构话语和解构、理解话语,以到达理想交际效果的活动。
是努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接受效果的活动。
〔2〕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表达和接受效果的规律的科学,就是研究言语交际表达主体如何依据和利用语境选择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组建能够适切表达思想内容的话语,以及接受主体如何正确理解和接受表达主体所传话语信息的规律、规那么的学科。
2、修辞和修辞学的本质属性?〔1〕修辞是言语现象。
是运用语言增强交际效果的活动,任何修辞活动都要依据具体的言语环境去运用语言表达手段恰切组建话语和透过语言表达手段正确理解话语,才能到达预期的交际目的和效果。
修辞主要依据动态语境。
随动态语境选用语言表达手段组成的话语是语言运用的产物。
人们运用语言,不管在口语还是书面语的表达和接受,都会有修辞上的考虑和要求。
修辞寓于语言的具体运用之中,人们运用语言总是离不开修辞。
〔2〕修辞学属于语言运用科学或者说言语科学范畴,是一门既有系统性理论,又有很强实用性的科学。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修辞现象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产物,它的本质特性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
修辞学以普通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语言学对修辞学体系的建立和探索分析至关重要。
3、修辞和修辞学的社会价值〔1〕修辞是兴国立业的重要手段。
如外交辞。
〔2〕修辞是提高自我修养、文明礼貌的重要手段。
善于运用修辞规律,有利达成交际目的和塑造自身的美好形象。
一个人在言语交际中选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段和表现手法组建话语,显示出什么样的语言风貌、风格和能否正确理解话语,都表达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和形象。
〔3〕修辞是商品社会中创造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
〔4〕修辞学在社会科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
修辞的意义:1、帮助我们说的话更加动听,文章写得更优美2、帮助我们欣赏别人的语辞 3、对一篇作品,不但可以知其然美,而且还可以知其所以然〔为什么美,美在何处〕4、帮助我们分析作者的措辞、造句技巧、认识语辞、文辞美在何处的知识。
现代汉语修辞学

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是一种艺术,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技巧。
修辞,在古人那里,称为“文”,即写作;在今人眼里,则称为“语言表达技巧”。
我们现代汉语修辞学就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语言学为指导,遵循认识论、方法论和创作论三大原理,注重提高语言能力和表达效果,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和系统性的鲜明特点。
现代汉语修辞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揭示修辞的本质,二是研究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现代汉语修辞学主要研究什么是修辞?怎样运用修辞?一般说来,我们对修辞的基本定义是:“利用语言符号和人类普遍共同的生活知识,对语言进行选择或调整,使其所表达的意思更鲜明、更强烈、更生动,更完美。
”(黄伯荣《现代汉语》, 2002年第3版),这也可以说是汉语修辞学的全部内容。
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对象就是现实的口语表达活动中存在的各种语言现象,包括运用什么修辞格,怎样用这种修辞格等问题,目的是创造出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从词义上讲,修辞是一种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增强语言艺术魅力的表达技巧。
汉语的修辞是研究在言语交际中如何选用词语,如何安排句子结构,怎样掌握语言节奏,如何处理停顿等技巧。
这里不但包含着语法修辞,还涉及到逻辑修辞。
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各种形式都可以通过适当的修辞而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修辞在汉语表达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
修辞手段的创造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感情色彩很浓的活动,是语言感情活动在语言交际中的反映。
因此修辞活动必然会与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状态密切相关。
为此,我们要从现代语言观出发,按照现代语言学的观点去考察修辞现象。
我们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就是修辞格。
1、标志性特征一,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它的根据是在长期的语言交际实践中,人们发现并总结出来的,同时又是广泛被人们承认的。
二,灵活性和简练性。
这是因为要想真正做到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就必须了解它们的规律和作用。
语言表达活动应该遵循这些规律,才能真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

第一节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一、修辞什么是修辞?“修辞”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出现的并不多,到了现代,使用的频率才逐步提高。
修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那个事物:一是指人们对它的认识或描述,即关于它的知识。
前者是客观存在物;后者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我们把前者称之为“修辞”,而把后者称之为“修辞学”。
客观存在:修辞修辞主观认识:修辞学在给修辞下定义的时候,首先应当把这两者区分开来。
到底什么是修辞呢?修辞,就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所有方法、技巧,以及调整语言的一切活动。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
修辞学是语言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修”与“辞”本来是两个词。
它们何时开始连用的?从我们掌握的材料看,它们最早出现在《易》经的《乾·文言》中:子曰:“君子进德修业也。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这儿“修辞”的含义,与今天理解的不同。
唐代孔颖达疏:“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因此,“修辞立其诚”是从政治的要求出发,作为君子居业的条件提出的。
宋代王应麟解释说:“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
(《困学纪闻·易》)认为指的是既要求有内容、情感的真实,又要求言辞、文辞富有文采。
之后“修辞”两字连用,在古代是指修饰、整理争讼用辞的本领,最初主要指口语表达的技巧。
到了现代则既指调整和修饰书面语,又指调整和修饰口语。
“修辞”不能混同于“修词”。
“词”应指一个个具体的词儿;而“辞”指的是语辞,应包括词句和篇章,两者不能混用。
二、修辞现象(一)什么是修辞现象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具体的语文现象,都是修辞现象。
什么是修辞过程,一篇文章或一席演说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1.材料收集前提2.主题确定,材料取舍前提3.写说发表修辞过程前两个阶段虽与修辞的关系密切,是修辞的前提,但终究不是修辞本身,第三阶段写说发表的全过程,才是修辞过程。
(完整版)现代汉语修辞学【全】

修辞的原则是“得体性原则 ” “修辞学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
,那就是得体性原则” 。”它“
是评价话语好坏的最重要的原则 ,是决定话语好坏的最重要的因 素”;“抓住了得体性原则也就 是抓住了修辞学的要领。尤其对 实用修辞来说,得体性原则就是 它的生命线,它的总纲”。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
(二)修辞原则的最基本方面
里程碑——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1962年)、第三 座里程碑 —— 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1996年)。总
之,许多学者经过精心探索,汉语修辞学已取得了很大成绩, 显示了其年轻的生命力,但这只不过是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所 以说,汉语修辞学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一、“修辞”的含义 “修辞”是一个多 义概念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与修辞有关系的具体的 事项自然极其复杂,……但以为最有关涉的不过六个问 题,就是‘何故’、‘何事、‘何人’、‘何地’、‘ 何时’、‘何如’等六个‘何’”。
这六“何”可组合为一句话:“什么人为达到什么 目的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方法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它分别概括了说写的目的、说写的事项、说写者与 听读者的关系、说写的地点、说写的时间、怎样说写等
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修辞过程和修辞现象。修 辞过程(包括运用语辞的心理过程),是根据 特定目的惊心地选择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或方 法的过程。修辞现象是修辞过程中所产生的种 种的具体的语文现象。可以说,修辞现象出现 在何处,修辞学就应该研究到何处。
修辞学研究的范围:语音的配合,词语的运 用,句子的运用,平常语辞和修辞格的选择运 用,语言风格的选择和运用等。这些运用都是 以适应题旨和情境为前提的。
达到什么样的修辞效果。
“一奔马践死一犬”的事在北
宋有六种说法:
关于修辞学的定义、对象、范围和地位的再认识

关于修辞学的定义、对象、范围和地位的再认识
王希杰
【期刊名称】《河池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2(012)001
【摘要】一、修辞学的定义对修辞学这一学科本质的深入发掘.必然会对其定义重新认识。
首先必须分清“修辞活动、修辞、修辞学”三个不同的概念。
修辞活动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交际活动,由正偏离和负偏离两个方面构成。
修辞指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的加工。
【总页数】9页(P5-13)
【作者】王希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修辞学基本概念的再认识--修辞、修辞学、修辞学研究对象 [J], 江结宝
2.也谈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J], 梁龙飞;彭千芮
3.从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关系论修辞学的理论目标、对象范围和研究角度 [J], 袁毓林
4.修辞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J], 季惠心
5.关手修辞学的定义、对象、范围和地位的再认识 [J], 王希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修辞学》重点内容梳理

《汉语修辞学》重点内容梳理第一章:概说一.修辞地性质和任务1.语言地内部规律:语音、词汇和语法地系统和规则2.修辞地性质:修辞学就是烟具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地方法和技巧地一门学科.是由语言本体地交际功能所决定地,并贯穿语言运用地全过程地一门实用性很强地学科.3.修辞地任务:学习修辞地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修辞地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在日常地交际活动中自觉地应用这些知识.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而且对提高阅读欣赏地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很有好处.4.修辞学地主要研究对象:语言要素.从功能着眼研究这些语言要素地特点,规律经过综合作用后所能体现出来地表达效果.5.修辞研究地领域:修辞研究应当涉及语言表达地一切领域,在字词句之外,像句群、段落、篇章、修辞方式以及更语言表达密切相关地一切逻辑学和风格学.二.修辞和语言规范1.修辞地基础:把话说通,做到文从字顺.所谓把话说通就是要求用词造句必须合乎语言规范.2.语言地规范,是指语言运用中明确一致地标准.3.修辞和语言规范地关系:从整体来说修辞也应当遵循语言规范地制约.文从字顺,应当是修辞地基础.当然这也不排斥在特定地场合,由于某种特殊表达需要,故意突破规范,临时作一些创新.但这跟五十约定俗成地原则,任意破坏语言规范,或者限于表达能力而出现错误,违反了规则,是完全不同地情况.三.修辞和语言要素1.决定句子,文章正误优劣地四个方面地因素是什么?1.事理,逻辑.就是说要看他地内容和不合情理,和不合思维规律.2.规矩,习惯.就是看他合不合词汇语法地规范,合不合大家说话地习惯.3.情味,色彩.看他地玉体风格合适不合适,感情色彩对头不对头.4.声音,语气.就是看他读起来顺口不顺口,听起来悦耳不悦耳,口气合适不合适.2.修辞研究地重要课题:怎样运用这些语言材料及其规律来完美地表情达意.3.修辞同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者地关系.1.汉语音节分明,并且有声、韵、调之分,这些语音特点为修辞提供了很好地条件,除了可以直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之外,更常见地是在语言中组成大双声叠韵地词语和对帐押运地句式,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很强地音乐感.2.修辞同词汇地联系也是十分密切地.需要研究词汇多方面地表达作用,如:词语同义形式,反义形式地选择运用.词语地感情色彩和风格色采,词语借用和活用地修辞等等.3.修辞同语法有更直接地联系,充分研究同义句法形式以及各种不同句式综合运用地表达效果,应当是修辞地重要任务.比如,一般叙述和论说采用陈述句和判断句必较多,但也可以夹杂一些疑问句或者反诘句.比如,词序是汉语地一种重要形式,改变瓷壶往往就改变了意义,但是有地句子成分语法也允许他们在句子中有比较灵活地位置,强调语气产生某种特殊地情况.四.修辞和逻辑1.修辞和逻辑地关系: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地逻辑学则是研究人们思维形式和规律地,两者分属不同地学科.语言是思维地表现者,两者是内容和形式地关系.修辞应当以合乎逻辑为前提,如果表达地内容连事理都不合,文辞再美,也站不住,逻辑和语言表达地关系比较复杂.1.不合乎语言习惯地话多数也是不合乎逻辑地,如“弟弟月饼吃”等.2.有些习惯地说法从形式上看不大合乎逻辑,但大家都不会误解都能听明白,而且也是正确地表达形式,如,看医生,吃大碗.3.同一种思维内容可以用多种不同地语言形式来表达,而同一种语言形式有时候也可以表达不同地思维内容.如今天天气真好和今天天气不赖.4.有时候,同一个意思设置可以用互相对立地方法来表达.如,差一点摔跤和差一点没摔跤.5.也有特殊地情况,在特定地语言环境中,由于修辞上地某种需要语言表达也可以在形式上突破思维规律地某些限制,但不能引起误会,不造成思维混乱.如“我地鞋子比你地鞋子大”可以缩写成“我地鞋子比你大”.6.也要防止歧义和误解,要防止片面地追求辞藻华丽,或者不适当地选择修辞方式二忽略了语言地准确性.要避免一组句子或者一段文章地逻辑联系失当.五.修辞和语境1.语言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本体地环境,如句子中瓷壶之间地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以及篇章内部关系.第二种,是指语言地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社会地特点说话时候地具体情景,对话双方地关系和情况等.2.语言本身地环境和修辞地关系:1.语言本身地环境是语言表达地土壤无论积极修辞还是消极虚词都离不开语言本身地环境.2.词语地搭配问题,是句子每部地语言环境问题,而就句子本身来说也还有一个语言环境问题,这个语言环境就是上下文或者叫前后话.3.前言后语之间地意思衔接地合适不合适语气顺畅不顺畅,情调和谐不河西也是修辞地重要课题.3.语言地社会环境和修辞地关系:1.社会语言环境对语言地表达影响也很大,也是方方面面,不同时间地点身份心情目地等等都会影响说话人用不同地词语句式声调,口吻来说话.六.修辞地同义形式和变异形式.1.同义地语言形式:是一个相对地概念,是一些基本意思相仿而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地语言形式.挚友他地基本意思相仿,才使得“同义地语言形式”地选择和运用称为可能,只有在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才使得“同义地语言形式”地选择和运用有了必要,这也许就是修辞学和同义语言形式之间地根本出发点.2.广义地同义形式:在某一个具体地语言环境中表达基本相同地意思地语言形式都是广义地同义形式.3.狭义地同义形式:只包括一般地同义词语和句式狭义地同义形式:只包括一般地同义词语和句式.4.同义形式地选择地作用:按照表达地需要恰当地选择和安排同义词语和句式,是修辞活动地主要内容之一.1.为了避免行文呆板,在需要重复某个概念时候,往往选用同义词语.2.问精确得充分了地表现事物情态地复杂性,往往需要在同义词语地选择和连用上下功夫.3.从修辞角度看,更应充分注意地是同义词语在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上地细致区别,词语选用优劣得失往往在这方面体现地最突出.4.有时,句子地松散形式和紧缩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地修辞色彩.5.语言地变异现象:在特定地语言环境中,采用某种小变化,小创新,故意突破语言表达地常规,语言词汇语法地地一般表达习惯和规范,以及通常地事理逻辑,文体风格方面地要求.使得他产生某种特定地修辞效果地做法,我们称之为语言地变异现象.从修辞地角度看也可以称为语言地变异形式.6.语言变异地条件:必须在一定地语言环境,变异形式地运用必须使得他在表达基本意义地同时能额外增加某种修辞色彩.7.语言变异地形式:分为三个范畴:1.逻辑范畴地变异:有时候,为了某种修辞地需要故意说一些不和事理,不和逻辑地话,造成事理上或者逻辑上地某种变异.传统修辞格如:拟人,接待,比喻反语都是修辞地变异形式.2.风格范畴地变异:有意利用风格上地不协调来取得某种修辞效果,那就称为在风格范畴内地某种变异.主要有两种:一是句式风格地变异.一是词语风格地变异.3.语法范畴地变异:涉及词语地组合和实用等哥哥方面,最常见地是词语地活用,合理地创新.第二章词语一.丰富词汇和辨析词义1.丰富词汇地入手点:一方面是熟悉人民群众地口语.一方面是从书本上,从阅读中学习.2.辨析词义地方法:一种是把词放到具体地句子里或者词组里,从他同相关词语地搭配关系,或者从上下文来了解他地含义.另一种辨析词义地方法是把意义相通或相近地词放在一起比较.二.同义词地选择和运用1.同义词:意义绝对相通地词.包括语言词汇里核心意义相通或者基本相通但有各种各样细微差别地同义词,和在一定地上下文和语言环境里构成同义关系地词,前者是语言里约定俗成地同义词,不以语言环境为专一,可以称为语言同义词.后者离开了具体地语言环境就不一定有同义关系,可以称为言语同义词.2.同义词特点:同中有异,大同小异.3.同义词有地三种差别:意义,情味和用法.1.意义上地差别:表现在概念,内涵只有细微地差别,宝货适用情景,词义轻重,范围宽窄有所不同.如:领略,领会.逐步,逐渐.2.情味上地差别:1.主要表现在次地附加意义说带地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和语体风格上.例如:偏向指示正确地倾向,有贬意.倾向,泛指事物地发展趋向,是中性词.2.由单纯表示概念意义地词跟相应地带有形象色彩地词所构成.同义词之间地差别在于,前者表示抽象地概括和概念意义作用于人地理性.后者表示概念意义之外,还有关于那个概念地形象感觉,作用于人地感官.如少先队员和红领巾;再如:祖国和江山.3.同义词在语体风格上地差别主要表现在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具有个子地同义词语表达手段,他们既又共同地核心意义,又有不同地附加情味色彩,适用在不同地场合:如母亲和妈妈.3.同义词在用法上地差别:主要体现在此行,构词能力和语法功能上.如,领导,引导都是动词,但领导却有名词地意义.如生命,性命,生命可以扩充为生命线等词汇,性命却不能.4.同义词地修辞作用:就是增强语言地表现能力.1.在具体地语言环境里,着意推敲同义词细致地同中之异,挑选最适合地词汇来应用,是常用地词汇锤炼地修辞方式.语言地精确性和表现力,往往借助这种微妙而难以察觉地同中之异来表现.2.古今文章都避讳词语“重出”,在一个句子或句群里,重复用同一个词指称同一事物或者表达同一个概念就会显得呆板,单调,让人厌烦.如果在上下文里交替适用变换选用地合适地同义词,不仅可以避免文章单调重复,而且也可以使得意思地表达更加精密圆满.3.由并列地同义词语形成地联合结构,有下述修辞作用a利用同义词意义上地同中之异,互相补充,使得内容表达更加周密,更充分,更圆满.B利用同义联合形成对偶,排比地结构形式.C利用同义联合使得语句音节匀称平衡.三.反义词地选择和运用1.反义词:一种是:成对地意义相反,互相对应地词.如真假,对错,这种反义词表达地概念意义相互排斥,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现象地反应.另一种是:成对地经常处于并举对立位置地词,有鲜明地对比特点.如,黑白,春秋.2.反义词地特点:1.组成反义词地一对词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2.只有矛盾对立或者对立现象地事物才有成对地反义词,以形容词最多,其次是动词.3.多义词可以有几个跟不同意项相对地反义词,如快慢,快,钝.3.语言反义词:概念意义表示对立关系地反义词和经常用来对举地反义词是约定俗称地不受语境或者上下文为专一,称之为语言反义词.4.言语反义词:概念意义并没有对立裹着对待关系,作者在一定地上下文里临时用来表示对立或对待地现象,离开上下文就失去这种对立或对比关系地反义词是一种用词上地变异,是言语反义词.5.如何选用反义词?1.表对比关系地反义词跟同一个词相配地词可以布置一个,对举时有一定地灵活性,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来选用,入老对少,幼,小.2.在构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双音合成词是由一对反义词构成地,如日夜,买卖,方圆,天地.3.现代口语词汇和文言词汇里地反义词不尽相同.如,现代说真假,原来说真伪.6.反义词地修辞作用:每一对反义词本身都是一会特殊大宗词汇统一体,他把互相对立互相对待,互相依存地两种概念并列了起来,揭示出事物之间地对立或对待地关系,口语鲜明有力地突出事物地特点,使之在对比和映衬中互相映发,取得强调突出效果.反义词还是形成对偶,反语,警策等修辞方式地重要语言手段.四.词语地搭配1.影响词语搭配地三个因素:1.词义上地选择.词汇意义上搭配不当,一般在事理逻辑上也说不通.2.语法上地选择.往往和词性,作为述语地动词及物不及物,不同地动词要求不同地宾语有关.3.约定俗成地语言习惯.如果不合习惯,会让人感到生硬别扭.五.词语地规范化1.词语地规范化包括哪几个方面?方言词,文言词,新词和生造词.1.现代书面语里适用地文言词汇有两种.一种是现代汉语里有概念或语法功能上能与之向对应地词语.另一种是,没有对应地词语.2.适用文言词要先看有没有必要,其次要注意语言风格上协调一致.3.创造新词除了在结构上不能违反汉语构词规律之外,还要符合以下地条件:一要有必要,二要十分明确.六.词语地色彩1.感情色彩:及其作用1.人地感情从语音语调上和词语地选择上体现出来就是语言地感情色彩.2.语言里大部分地词语不带有感情色彩.3.准确地选用含义有褒贬之分地词语不仅可以鲜明地表现出爱憎好恶地感情还可以突出强调事物地特点.4.适用意含褒贬地词语要仔细分清词义和感情色彩.5.有时候词义地褒贬并不是直白地表达出来,要仔细地辨别.6.形容词和动词可以通过重叠和儿化等方法变成有感情色彩地词汇.7.有些代词可以传达比较细微地感情色彩.8.书面语地双音节词更大气文雅,口语里地单音节词更亲切自然.2.词语地形象色彩及其作用:有关那个概念地一种形象地感觉是细雨地形象色彩.1.词语地形象色彩是客观存在地现象.有感知地人对于代表感知过地对象地词语都会有共同地形象感.2.通过锤炼变异让词语产生形象色彩能达到强调和突出地作用.3.词语地形象色彩可以增强语言地鲜明性,生动性,是很有效地强调手段.4.要注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词语地不同形象色彩.七.词语地声音:1.汉语地音乐性美感包括:音节匀整平稳,声调铿锵和谐.八.骈立四字格和成语:1.四字格:四音节地格式叫做四字格.2.骈立四字格:四字格里有一种代表汉语骈体性地骈立格式,在四音节熟语,成语和四音节复合词里占有特殊地重要位置.叫做骈立四字格.包括骈立地四音节熟语,成语和复合词.3.骈立四字格地结构:1.偏正式:青山绿水,三长两短.2.述宾式:拖泥带水,标新立异.3.述补式:掰开揉碎,跌倒爬起.4.主谓式:眉开眼笑,风平浪静.5.联合式:抑扬顿挫,艰难险阻.4.骈立四字格前后两节地关系:1.同义联合:胡思乱想,心满意足.2.互相映衬:口蜜腹剑,人面兽心.3.前后相承:种瓜得瓜,否极泰来.4.因果关系:唇亡齿寒,纲举目张.5.目地关系:抛砖引玉,救亡图存.四音节重叠式骈立复合词也是一种分前后两节地骈立四字格:1.AABB:口口声声,断断续续.2.ABAC:没日没夜,有声有色.3.ABCB:张口闭口,好说歹说.6.四音节重叠式骈立复合词地特点:1.前后两节地意思浑然一体.2.这种骈立格地语法功能跟他所组成地前后两节都不一致.7.可以套用地骈立格:千~万~,一~二~.8.骈立格地作用:让汉语地音乐性明显,精炼性.9.成语地定型性:是指每个成语表示地是一个特定地整体意义,不管原来他表示什么含义,在成语里地意思由这个成语地主体意思来决定.特别要了解成语里地典故,以免错义.10.运用成语要注意地两点:1.确切掌握成语地整体意义和用法,对含有典故或者贬意地成语要慎用.2.注意成语地定型性,不随便改动成语,也不生造成语.11.词语地锤炼和变异:1.炼字:包括对词语地选择锤炼和变异创新.2.准确贴切地选词炼字.3.准确是指选用地词语完全切合所指称事物地名称,情状或者动作.贴切是说所造地词语在情味,语气,风格上要贴切,恰当.12.炼字都包括那些?1.名词地改动.2.形容词和动词地改动.3.虚词地改动等.12……炼字地目地是什么?目地是为了让概念更加准确.为了让描述地范围和描述地角度更准确,为了传递更精确地感情色彩.12.创造性地选用词语地方法:1.选用有象征意义地事物或者意向,寄情托兴,解体发挥.2.用表现动态地词语来描写静态事物,寓静于动,把静态地东西写活.3.暗用比喻,比拟,借代,映衬等辞格,富余寻常词语以辞格所形成地新鲜丰富地意象或者意境,词义和词性没有变化,但是诸如了主观想像或者情感,开阔了词地内涵或者外延,给读者丰富地想像.14.词语地变异形式有哪些?突破一般地搭配习惯,突破用词地常规,或者突破词汇规范.包括:相关词语地反常搭配,临时改变词性.临时仿造词语.15.成语地活用:是根据题旨情景地需要,对成语地内容或者形式灵活运用,包括利用旧地形式,赋予新地内容和用新地形式来表达固有地内容,两者都是成语地变异应用.16.成语地翻造:是利用成语地框架,抽换其中一辆个语素,注入崭新地内容,表达跟原来成语相反或者不相同地意思,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地变异.第三章虚词虚词特点:使用频率高,起到组织句子和组织段落结构地作用.一.虚词地作用:1.汉语中大部分地虚词主要在语句中起到语法作用,也就是组织句子或者句群地作用,虚词用地好有助于,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地表达思想,从修辞角度来说,在表现语言地准确严密,委婉曲折,简捷跳脱等方面有重要地作用.二.虚词和语气.语气词和语气地关系,语气词只起辅助作用,要和标点符号密切配合才能表达细致复杂地语气.语气词可附着在句子中间地某个词或词上造成短暂地语音停顿,并表现各种语气,请举例说明<简答)1.附着在列举地几项事物之后,表示带有概括以为地举例性口吻.例子:“豆子啊,大M 啊……”2.语气词附着在主语后面,造成语气停顿,引来听话人对主语地注意.例子:“我哥啊,真是个好人.”3.因为修辞需要,把谓语提前到主语之前来说,原来附着在谓语后面地语气词也就跟着提前,语气词在句中停顿,起加强抒情口吻地作用.例子:“多好啊,生活!”副词和助词也可以表达语气.例如:房间不大倒挺豁亮.这可不能怨我.三.试说明虚词和文体地关系:1.诗歌常用语气词来加强抒情效果.2.叙事为主地说唱文学常用大量陈述句,为了前后语气连贯和减缓语言地节奏加深听众地印象,也往往要添加语气词.3.法律公文,杂文政论文不需要太多地抒情,较少用语气词,但因为要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所以运用表示因果,转折,递进关系地连词比较多.四.虚词怎样调整语句地音节?有几种方法?虚词能调整语句中地音节,使句子顺畅.主要方法有:1.利用虚词本身不同地形式来调整.最简单地调整方法是:当虚词同实词结合地时候,尽量做到单音节词和单音节词相连,双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相连.2.用取舍虚词地方法来调整.因为汉语虚词比较灵活,所以有时能省略虚词.其标准取决于语气上和音节上地要求.3.用衬垫语气词地方法来调整.意合法:不用连接词二靠上下句本身地意思自然衔接地方法叫做意合法.虚词地弹性都有那些?虚词地弹性是造成汉语高度灵活性和音乐性地原因之一.1.助词,连词,副词,语气词都有可用可不用地问题,一半说,不用也可以显示上下文关系地就不用.2.习惯说法.3.虚词地谈些能够表现在用不用虚词和选用什么样地虚词上,还表现在同一个虚词在语句中地大量连用上.五.运用虚词要注意地问题:辨析意义,注意搭配,适合环境,放置准确,防止滥用,防止残缺.六.文言虚词:1.之:结构助词,常常用在书面语里.2.之地用法:1.定于和中心语之间跟助词“地”地某些用法一样.当重心语是但音节形容词而主语是双音节词地时候用来调整音节“决心之大”2.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之字让整个成分变成名词成分:敌人之内阴险之残酷.3.“之地”在一个偏正结构里可以避免用一连串地“地”,显示多层定语地层次.战争地威力之最深厚地根源.4.之和所以结合成为“之所以”这样地固定格式,意思和作用相当于在谓语末尾加上“地原因”.5.之也可以只作书面语中地代词使用.主要是用来直待上文提到地事物,意思相当于他或者他们在句子里作宾语:便称之为《呐喊》.3.其:严格地说其是一个代词不是纯粹地虚词4.其地用法:1.表示所属,作定语.名副其实.2.作宾语,相当于“他或者他们.要注意这时候,其前面往往就是”使,令“等词,二是其常同后面地动词形成主谓关系:向其解释.3.须知,作为动宾结构中间地衬字,起到加强语气,调整音节地作用.5.所,助词.主要用法1.所跟及物动词构成名词性成分,如“所见,所闻”.2.有+所+双音节词,表示动作,行为,有一定程度地变化.“有所发现”3.“为……所……”“被……所……”是固定格式,表示被动意义,常用在书面语.6.以地用法:1.用于书面语也用于口语.2.介词:相当于:拿,用地意思.表示动作来意进行地凭借,后面必须有另外一个动词和他配合.“以相应党地号召”3.“给……以……”有给予地意思,是书面语格式,以把远宾语介绍给了近宾语.“给我们以巨大地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一、修辞什么是修辞?“修辞”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出现的并不多,到了现代,使用的频率才逐步提高。
修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那个事物:一是指人们对它的认识或描述,即关于它的知识。
前者是客观存在物;后者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我们把前者称之为“修辞”,而把后者称之为“修辞学”。
客观存在:修辞修辞主观认识:修辞学在给修辞下定义的时候,首先应当把这两者区分开来。
到底什么是修辞呢?修辞,就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所有方法、技巧,以及调整语言的一切活动。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
修辞学是语言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修”与“辞”本来是两个词。
它们何时开始连用的?从我们掌握的材料看,它们最早出现在《易》经的《乾·文言》中:子曰:“君子进德修业也。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这儿“修辞”的含义,与今天理解的不同。
唐代孔颖达疏:“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因此,“修辞立其诚”是从政治的要求出发,作为君子居业的条件提出的。
宋代王应麟解释说:“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
(《困学纪闻·易》)认为指的是既要求有内容、情感的真实,又要求言辞、文辞富有文采。
之后“修辞”两字连用,在古代是指修饰、整理争讼用辞的本领,最初主要指口语表达的技巧。
到了现代则既指调整和修饰书面语,又指调整和修饰口语。
“修辞”不能混同于“修词”。
“词”应指一个个具体的词儿;而“辞”指的是语辞,应包括词句和篇章,两者不能混用。
二、修辞现象(一)什么是修辞现象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具体的语文现象,都是修辞现象。
什么是修辞过程,一篇文章或一席演说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1.材料收集前提2.主题确定,材料取舍前提3.写说发表修辞过程前两个阶段虽与修辞的关系密切,是修辞的前提,但终究不是修辞本身,第三阶段写说发表的全过程,才是修辞过程。
(二)修辞现象和修辞过程的关系:1.修辞现象仅仅产生于修辞过程中。
修辞过程有长有短:有的“随笔冲口一晃就过”,有的“添注涂改穷日累月”。
但不论过程的长短,只要是在这过程中产生的语文现象,都是修辞现象。
修辞现象可以是字、词的选择,如:妈妈,你脸上的笑,是爸爸寄来的吧?(儿童诗《爸爸的信》)这个“寄”字用得多么简练,生动,传神!这个“寄”字出自小孩之口,显得孩子是多少天真,纯洁,可爱!只有孩子才以为笑可以用信寄。
一个“寄”字就象一座桥梁,让我们沿着它具体地体味到孩子的妈妈和爸爸之间深厚的感情。
它还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拉着妈妈的衣角,仰着笑脸观察着妈妈的眼睛,妈妈的眼角眉梢都是笑,笑也爬上了嘴角。
孩子读不懂爸爸的来信,但是他却从妈妈的脸上读懂了。
如果这句诗这样写:妈妈,你脸上的笑,是爸爸给的吧?这首诗便失去了艺术价值,用“给”首先没有突出爸爸的来信,不象“寄”字一下就使人想到“信”,其次孩子的天真性格没有刻划出来,虽然用“给”在语法上是通的,但比起“寄”就有了用词的优劣之分。
修辞现象也可以是句或句以上的句群、段甚至章的调整。
如章涉到整篇文章布局以及章、段的修改等。
如:(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此诗中,作者的思维始终是建立在比喻上的,比喻思维贯穿了整个语篇建构过程,他把生命里程中的乡愁这种抽象的心理现象,具化为每一个历史时段上的实在客体,然后按时序组合形成语篇。
2.修辞现象总是为适应一定的题旨情境才存在,而修辞过程总是存在于特定的题旨情境中。
如:千斤重担当灯草大字报像火箭炮。
公社棉花高过天,流星擦落一朵棉。
飘飘飞到银河边,织女拾起织一年。
这首诗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而且多是毫无顾虑、漫无边际的假、大、空。
今天看来,十分可笑。
但在那个大跃进的时代,不“浮夸”就不适应社会,就有可能挨批挨斗。
人们没有办法,只得随波逐流,违心的说假话。
这就是当时特定的题旨情境。
3.修辞现象学必然属于语文现象的范畴,它是运用语文技巧的结果。
它有别于逻辑现象,文学现象,心理现象等非语文现象;又不同于语法现象,语音现象等语言现象。
它有自己的矛盾特殊性。
(三)修辞现象的特性:1.普遍性。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1)修辞现象在人们的写说中无处不在,通顺的话是修辞现象,文理不通的病句也是修辞现象。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因为燕山毕竟有雪花,使我们立刻知道原来燕山有这么冷。
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广州不下雪,夸张失实,后者就不是好的修辞现象。
(2)修辞现象本身没有阶级性。
它既可以存在于这一阶级、这一阶层人们的写说中,也可以存在于那一阶级、那一阶层人们的写说中,例如有一首藏族民歌,叫《香巴拉并不遥远》。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
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她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哦,香巴拉并不遥远,哦,香巴拉并不遥远,它就是我们我们的家乡。
这首优美的歌曲,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词简短、朴实,韵脚和谐,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但又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这说明劳动阶层的写说也是讲究修辞的,不过某些阶级,某些人喜爱运用某几类修辞现象来更多地为自己服务,这不能说明修辞现象本身有阶级性。
2.适应性。
修辞现象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诸如写说的时间、地点、上下文等。
凡是适切地服务于当时的语言环境,恰如其分地为表达的内容服务的修辞现象,必然成功;`反之就失败。
如我来给大家上课,一位同学说:“老师,你能给我们上课,一定感到很荣幸吧。
”这句话的失败,显然是没有适切地考虑到说话对象,假如此话出自老师的口,就很恰当地表现出说话人的自谦了。
3.易变性。
修辞现象经常在发展变化,只有常变常新,适应新的题旨情境,修辞现象才能呈现出生气盎然的景象,给人们以吸引力。
如古代科学不发达,用飞箭和梭子来比喻光阴,好象已经很快了。
但随着科学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电子、航天事业已经十分发达的现在,再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形容,会令人觉得十分陈腐。
时尚词语会产生新奇的修辞效果,如“千年虫、黑客、另类、减肥、瘦身、因特网、泡沫、巨无霸、绿色、猎头、理财、主打、游戏规则、暗箱操作、豆腐渣工程”等。
再如“酷”的使用,“酷”来自COOL,最初指表面上冷漠(缺乏感情),实质上冷静而沉着(富有理性)。
一般来形容男子。
日本影星硬朗刚毅的高仓键,美国影星威猛强健的史泰龙,曾被年青人奉为“酷”男的代表。
他们是傲岸之中带一点冷峻,冷峻之中又含有几分侠肝义胆。
此后,“酷”也可以形容女子了。
那时比较侧重于服饰装扮、言语举止的前卫、夸张、标新立异,比如一身黑色、超短裙、厚跟长靴、怪怪的发型、珠光的口红等,女歌星王菲、张惠妹被年青人视作“酷”女的典型。
在她们身上找不到传统女性的典雅、华丽、甜美、温馨、柔顺等特质,她们是集新潮、时尚、艳丽、出挑于一身。
由此再引申,一切有个性、有特色、与众不同的事和物全可以用“酷”来形容。
从刚出炉的长棍面包到NBA篮球赛,都“酷”,后来“酷”与“好”成了同义词,口才好,酷;英语会话好,酷;电脑操作好,酷;老师上课上得好,酷;球员踢球踢得好,酷…逢好皆酷,这就是修辞的易变性。
4.民族性:由于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审美观点、思维习惯、社会风尚、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不同,修辞现象也往往有别。
例如英国人认为对人最忠实的动物是狗,就常用“象狗一样的忠实”来比喻坚贞不渝者。
而我国汉族一般是鄙视狗的,常用“狗改不了吃屎”、“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苟蝇营”、“狗尾续貂”、“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丧家之犬”来比喻坏人的某些行为。
西欧人很赞赏苍蝇觅食时的执着精神。
例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就用“苍蝇的勇敢”来形容双方战士的前仆后继,奋不顾身。
而我们汉族人则厌恶苍蝇,常用“如蝇逐臭”,“苍蝇叮血”来比喻坏蛋干坏事的劲头。
郭小川的诗《向困难进军》,用“旧社会的苍蝇们,在每个阳光不曾照进的角落生着蛆”,来比喻社会渣滓的繁殖。
欧美人喜爱夜莺,常用“象夜莺一样欢乐”来形容快乐的人,而汉族人认为喜鹊是报喜的使者,则用“快活得象喜鹊一样”来比喻,以上是比喻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性。
三、修辞学(一)什么是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科。
具体一点说,就是为了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而建立起来的学科。
我国现代修辞学被正式确立为一门学科,是二十世纪初期的事。
那时正当清朝末年,日本和西洋的修辞学传入我国,我国的一些语文工作者,借鉴外国修辞学,写成了一批修辞学著作。
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中期,诞生了一批科学性强、体系较为完备的修辞学专著,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它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走向了第一次繁荣。
至于古代,虽然没有“修辞学”这一名称,但修辞研究源远流长,涉及修辞理论和手法的古籍,为数不少。
只是较多地与哲学、文学、历史、训古等学科的问题混杂在一起论述,没有对修辞进行独立的阐述。
(二)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修辞现象,修辞现象分布的范围有多大,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就应该有多大。
下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修辞现象的分布。
1、从表达类型看,修辞现象存在于口语和书面语之中。
语体可大致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两种。
对于书面语体中存在大量修辞现象,很少有人怀疑;对于口头语体中,也存在大量修辞现象,往往不大为人们所重视。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是很重视口语修辞技巧的。
孔子就专门为弟子开设了言语课,这一科目成为他开设的四门学科之一。
他很重视争讼时的说话技巧,当时有人打官司时,专程来向孔子讨教。
孟子亦以善辩著称。
他曾依仗他杰出的口才,游说梁惠王等。
当时的纵横家和策士们,凭着如簧之舌,口若悬河,甚至有立谈而取卿相之事。
在西方古代,争论和辩论的需要,是修辞学得以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古希腊罗马,争论能否获胜,与当事人言辞的巧与拙关系很大,因此,当时对口语修辞技巧很为重视。
修辞学家往往是雄辩家和法庭的著名辩护士。
辩论在希腊的法庭里,差不多成为一种新的职业。
雅典最著名的雄辩家安特风(公元前480-411)的著作中就有审问杀人犯的描写。
其中有原稿申述告发的理由,被告的辩白,原告的答辩,被告应有的处分等章节。
著述中提供了精彩的口语修辞实例。
修辞学在英国被称为Rhetoric,指的是“言说术”。
古希腊语原是“流水”之意,以此来比喻人的讲话滔滔不绝,如“流水”一样。
上述事实说明,中外古代都很重视口语修辞,但在中国,发展到秦汉以后,修辞主要指修饰文辞,即书面语,八股文盛行后尤甚,社会上广泛流行着轻视口语、轻视通俗语言的偏见,这种情况在《修辞学发凡》中有了扭转,该书认为修辞应包括文辞和语辞两大部分,即书面语和口语两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