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的辩证施护要点

合集下载

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文档 (3)

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文档 (3)

消渴病中医辨证护理常规消渴病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病机为禀赋不足,阴虚燥热,多与血瘀密切相关。

病位主要在肺、胃、肾。

主要指西医糖尿病。

一、护理常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

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临证护理】1、做好病情观察,观察神志、血压、视力、舌脉、皮肤、口渴程度,进食量,血糖变化。

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测体重。

2、口渴时可用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时可用大黄,玄参泡水服或指压长强,大横等穴。

3、多食者可食新鲜蔬菜以增加饱腹感,宜食山药、木耳等益气养阴食品,适当增加运动量。

4、多尿,腰膝酸软者可用艾灸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

5、注意用眼卫生,指导足部保健按摩穴位及方法,保持口腔、皮肤、会阴及足部卫生,防止感染。

【饮食护理】1、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年龄,体力活动程度,计算出每日的总热量,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量。

2、注意饮食调护,平衡膳食,忌肥甘厚味之品,定时定量进餐。

【用药护理】1、严格按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

2、胰岛素治疗者指导其胰岛素注射方法、存储方法、注射部位及不良反应。

3、中药汤剂宜偏温凉服用。

阴阳两虚患者宜温服。

【并发症护理】1、酮症:如出现神昏、烦躁不安、呼吸有烂苹果味、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紧急配合处理。

2、低血糖:如出现大汗淋漓、饥饿、心悸、头晕等,及时给予糖果、饼干、果汁等口服或静脉推注50%GS,监测血糖。

【健康指导】1、调畅情志,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

2、坚持饮食、运动疗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运动方式3、遵医嘱用药,定期病情监测。

外出时携带诊疗卡及糖果、饼干。

4、慎起居,避免疲劳,顺应四时变化增减衣物,保持口腔、会阴等清洁卫生,注意足部自我按摩保健。

中医关于“消渴”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消渴”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消渴”的辨证要点
一、辨病位
消渴如有典型“三多”症状,可根据其程度的轻重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消,病机分别为肺燥、胃热、肾虚。

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自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如临床三消症状不明显,可从体质和主症特点详辨病位所属。

二、辨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常以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

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且常见耗气津伤,脉络瘀阻。

此外,本病亦有初起即见脾气亏虚者。

三、辨本症与并发症
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的本症表现,但其显著程度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临证当注意细心分析辨别。

多数患者先见本症,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

少数中老年患者,本症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为线索,确诊为本病。

消渴病中医辨证施护及并发症护理_2022年学习资料

消渴病中医辨证施护及并发症护理_2022年学习资料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四倦怠乏力-3-起居有-进食补-病情稳定-遵医嘱-时,避-中益气-者适量 -艾灸-免劳累-类食物-动,循序-渐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五肢体麻木、疼痛、肢冷-进食活血化-给予足部中药-双下肢穴位-瘀食物-泡 以祛风通-络,活血通脉-按摩-遵医嘱耳穴-遵医嘱穴位-贴压-贴敷涌泉穴-耳穴埋豆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厨-四特色技术-个-中药泡洗:适用于下肢麻、凉、痛者,遵医嘱-选用活血通 止痛之剂。,水温以~℃为宜,时-间~分钟,严防烫伤(详见附景)-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 选择耳-穴(详见附录)。-可以-有痛的感觉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穴位贴敷:遵医嘱选择手三里、足三里、涌泉等穴位,首次贴-敷小时左右即可, 后每日一次,每次保留小时,周为一疗程-详见附录-。-.中药保留灌肠:适用于消渴病合并肾脏损害者 遵医嘱选用解-毒泄浊之剂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艾灸:适用于阳虚者,遵医嘱取肺俞、脾俞、大椎、神阙、足三-里、关元等穴位 -穴位按摩。-来屈肘
一饮食指导-≤食盐摄入量限制在天以内-限盐者不超过克-≤胆固醇摄入量<天-,脂肪占总能量心-≤ 白质占总能量的-厨-≤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
四、健康指导-肝胃郁热证:宜食开郁清热之品,-如苦瓜、黄瓜、-丝瓜、芹菜、-莲子、银耳等。-食 方:苦瓜山药烧豆腐、凉拌黄瓜、丝瓜炒蘑-菇等。-胃肠实热证:宜食清利胃肠实热之品,如芦荟、马齿 、苦瓜、-朵等-麦、燕麦片等。食疗方:凉拌马齿苋、冬瓜炒竹笋、苦-丁-脾虚胃热证:宜食补脾清胃 之品,如山药、粟米、高粱、菠-菜、赤小豆、鱼肉等。食疗方:山药芡实瘦肉饮等。-上热下寒证:宜食 上温下之品。如白萝卜、狗肉、党参、鲜-芦根等。食疗方:白萝卜汁等。
四、健康指导-阴虚火旺证:宜食滋阴降火之品,如甲鱼、老鸭、莲子、百合、-银耳、茼蒿、枸杞子、桑 等。食疗方:菊花茶、枸杞茶、银耳-莲子百合饮等。-.气阴两虚证:宜食益气养阴之品,如瘦肉、蛋类 鱼肉、山药-等。食疗方:皮蛋瘦肉粥等。-阴阳两虚证:宜食温益肾阳、补肾滋阴之品,如牛肉、羊肉、 虾仁、韭菜、猪胰、干姜、黑豆、黑芝麻等等。食疗方:韭菜炒-虾仁、香菇木耳汤等。

消渴辩证施护

消渴辩证施护

消渴(糖尿病)辨证施护辨证施护:□肺热津伤(上消):辩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洪数。

治疗: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施护:(1)患者宜安置在背阴的环境内,室温不宜过高。

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室内通风时间不宜过长。

(2)烦渴多饮者,可用鲜芦根或花粉泡茶代茶,可常饮茅根汤、金银花露、地骨皮露。

(3)保持大便通畅。

多食粗纤维的蔬菜,必要时口服麻仁丸等润肠通便药物。

(4)饮食上注意忌辛辣燥热之品,火锅,羊肉等。

□胃热炽盛(中消):辩证:多食善饥,口渴,尿多,大便干燥,形体消瘦,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疗: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施护:(1)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经络瘀阻,蕴毒成脓而发疮疖、痈疽,应保持皮肤清洁。

①卧床不起者,定时给予变换体位,擦洗、按摩受压部位,勤换内衣裤。

②有皮肤破损、溃疡等,应积极处理。

以防伤口经久不愈。

(2)做好饮食指导,努力劝其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以保证饮食总热量得到控制,限制高热量饮食。

限制火锅等辛辣之品。

□肾阴亏虚(下消):辩证: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头晕耳鸣,口干唇燥,腰膝酸软,乏力,或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或细数。

治疗: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施护:(1)控制热量及饮水量的摄入,注意食疗的作用。

多饮者,可进食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之汤料。

(2)内热灼盛,耗伤津液,则使口舌生疮,故患者应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银花水、淡盐水、5%的苏打水交替漱口,必要时用清热解毒漱口液、抗霉菌漱口液漱口,以防止口腔感染。

出现口疮时要及时处理。

(3)注意休息,起居有规律。

根据体力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50岁以上以及糖尿病病史5年以上者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项目。

□阴阳两虚:辩证: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怕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疗:温阳滋补,补肾固摄。

施护:(1)减少活动,严重者卧床休息。

中医消渴病的临证施护

中医消渴病的临证施护

02
饮食应以低糖、低脂、高纤维为主,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
避免食用高糖、高脂和刺激性食物。
调整情绪
03
消渴病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通过听
音乐、练书法等方式调节情绪。
季节变化时的特别关注
春季注意防风保暖
春季气候多变,消渴病患者应 注意防风保暖,避免感冒等疾
病的发生。
夏季注意防晒避暑
患者用药依从性教育
重要性教育
让患者了解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的重要性,以及不遵医嘱用药可能带 来的严重后果。
用药指导
向患者详细介绍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用药时间等,确保 患者能够正确使用药物。
提醒与监督
护理人员应定期提醒患者用药,并询问用药情况,对于存在用药困难 或遗忘用药的患者,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和监督。
理措施。
护理配合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
观察病情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和用药反应,及时向医生提供准确的 信息,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护理
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 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提高治疗 效果和生活质量。
消渴病患者需控制饮食,护理人员应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 食计划,并监督患者执行。
预防为主,调护结合
预防为主
消渴病的护理应以预防为主,通过健 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降低 消渴病的发生风险。
调护结合
在消渴病的治疗过程中,护理应与治 疗紧密结合,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护理 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患者自我管理与教育
患者自我管理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包括饮 食控制、运动锻炼、血糖监测等,提 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辩证施护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辩证施护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辩证施护消渴病消渴病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病机为禀赋不足,阴虚燥热,多与血瘀密切相关。

病位主要在肺、胃、肾。

主要指西医糖尿病。

一、护理常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

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临证护理】1、做好病情观察,观察神志、血压、视力、舌脉、皮肤、口渴程度,进食量,血糖变化。

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测体重。

2、口渴时可用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时可用大黄,玄参泡水服或指压长强,大横等穴。

3、多食者可食新鲜蔬菜以增加饱腹感,宜食山药、木耳等益气养阴食品,适当增加运动量。

4、多尿,腰膝酸软者可用艾灸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

5、注意用眼卫生,指导足部保健按摩穴位及方法,保持口腔、皮肤、会阴及足部卫生,防止感染。

【饮食护理】1、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年龄,体力活动程度,计算出每日的总热量,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量。

2、注意饮食调护,平衡膳食,忌肥甘厚味之品,定时定量进餐。

【用药护理】1、严格按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

2、胰岛素治疗者指导其胰岛素注射方法、存储方法、注射部位及不良反应等。

3、中药汤剂宜偏温凉服用。

阴阳两虚患者宜温服。

【并发症护理】1、酮症:如出现神昏、烦躁不安、呼吸有烂苹果味、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紧急配合处理。

2、低血糖:如出现大汗淋漓、饥饿、心悸、头晕等,及时给予糖果、饼干、果汁等口服或静脉推注50%GS,监测血糖。

【健康指导】1、调畅情志,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2、坚持饮食、运动疗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运动方式3、遵医嘱用药,定期病情监测。

外出时携带诊疗卡及糖果、饼干。

4、慎起居,避免疲劳,顺应四时变化增减衣物,保持口腔、会阴等清洁卫生,注意足部自我按摩保健。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或沉细。

2.肝肾阴虚证: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痛。

两目干涩,舌脉: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或沉细。

3.脾肾亏虚证: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腰膝酸软,口干不饮,大便不实,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兼证1.痰瘀证(贯穿于疾病始终)症状:舌色暗,舌下静脉迂曲,瘀点瘀斑,脉沉弦涩。

2.湿热证症状:兼见尿频、急迫、灼热、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水肿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观察排尿的次数和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和生命体征变化。

3.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肾、内分泌等穴,耳部水肿患者禁用。

(二)皮肤瘙痒1.着柔软棉织品,避免化纤、羽绒、羊绒等织品,沐浴或泡脚时水温40℃以下。

2.修剪指甲,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

3.遵医嘱给予中药涂药。

4.遵医嘱中药药浴,药液温度在40℃以下,药浴时间要短,以20分钟为宜。

5.遵医嘱中药熏洗,皮肤破溃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

2.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的影响。

3.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

(四)恶心呕吐1.保持口腔清洁。

2.舌面上放鲜姜片,以缓解呕吐。

3.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遵医嘱艾灸,取膈腧、胃腧、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

(五)头胀肢乏1.定时血压监测,高血压危象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立即报告医师。

2.保持大便通畅,勿屏气或用力排便。

顺时针按摩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太阳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脑干、神门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消渴的辩证施护精讲课件

消渴的辩证施护精讲课件

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辣椒、生姜、大蒜等,消渴患者也应避免食用,以免 刺激胃肠道和加重消渴症状。
06 运动康复在消渴辩证施护中作用
运动处方制定原则和方法
个体化原则
根据消渴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制 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循序渐进原则
初始运动强度和时间应适当,逐步增加运动负 荷,避免运动损伤。
持之以恒原则
消渴的辩证施护精讲课件
• 消渴病概述 • 中医对消渴病认识 • 消渴辩证分型与施护方案制定 • 药物治疗在消渴辩证施护中应用
• 饮食调养在消渴辩证施护中重要 性
• 运动康复在消渴辩证施护中作用
01 消渴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消渴病主要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三种类型。
临床表现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 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 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VS
施护方案
滋阴固肾。可给予枸杞、山药、黑豆等滋 阴补肾之品,同时保持皮疗在消渴辩证施护中应用
中药汤剂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汤剂治疗
根据消渴辩证分型,选用适当中药汤剂进行 治疗,如阴虚火旺型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等。
01
均衡摄入各种营养 素
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满足身 体的基本需求。
02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 入
如燕麦、豆类、蔬菜和水果等, 有助于改善肠道环境,减轻消渴 症状。
03
控制总热量摄入
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 划,避免过量摄入热量,以减轻 消渴症状。
药膳推荐及制作方法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遵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中药汤剂 根据证型予温服或温凉服;中西药之间间隔 30分钟以上。 1.汤剂类: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气 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者宜温凉服;阴阳两 虚证者宜温服。 2.口服降糖药注意服用时间、方法及不良 反应。
五、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二)注射用药: 1.中成药制剂建议单独使用,如需联合给 药,应考虑时间间隔或中性液体过渡。 2.滴速不宜过快,孕妇及哺乳期慎用,有 出血倾向者禁用丹红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 。 3.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胰岛素治疗者注射方法、部位正确,观 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消渴的辩证施护
消渴的定义
定义: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 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首见于《内 径》。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 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 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 作用缺陷所引起。
消渴的病因病机
本证主要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所致。 1. 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运 化功能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 2. 情志失调: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 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3. 劳欲过度:素体阴虚,复因房室不节,劳欲过度, 损耗阴精,导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而发为消 渴。
四、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 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 ,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 泌、糖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食疗方:乌鸡汤、 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3.病情稳定者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4.遵医嘱艾灸,取穴足三里、关元、气海,或穴位贴敷肾俞、脾俞、 足三里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消渴的病因病机
2. 气阴两伤,阴阳俱虚:本病迁延日久, 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甚 则表现肾阳式微之候。 亦有初起即兼有气虚或阳虚者,多与患者 素体阳虚气馁有关。临床上少见。
3.阴虚燥热,常见百证百出:如肺失滋润, 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 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盲、 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 成脓,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内炽, 炼液成痰,痰阻经络,蒙蔽心窍而为中风偏瘫。 阴损及阳,脾肾虚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成水肿。若阴精 极度耗损,虚阳浮越,可见面红、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目眶 内陷、唇舌干红、息深而长等症。最后可因阴竭阳亡而见昏迷、 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危象。此外,消渴发病常与血瘀有关。 《血证论· 发渴》篇说:“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 水 ……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 是以发渴。可以认为,阴虚燥热,是消渴血瘀的主要原因。阴虚 内热,耗津灼液而成瘀血,或病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阳虚则 寒凝,亦可导致血瘀。
六、健康指导
(六)糖尿病足的预防 1.所有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足部检查,包括足有否畸形、胼胝、溃 疡、皮肤颜色变化;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皮肤温度以及有否感 觉异常等。 2.预防关键点:定期检查、识别是否存在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教育 患者及其家属重视足的保护;穿合适鞋袜,鞋底较厚而鞋内较柔软, 透气良好;去除和纠正易引起溃疡的因素。 3.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下列教育:注意足部卫生,洗足水温在37~ 40℃,洗后擦干,尤其注意擦干趾间;不宜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直接 暖足;避免赤足;勿自行修剪或用化学制剂处理胼胝;穿鞋前先检查 鞋内有无异物或异常;干燥皮肤可以使用油膏类护肤品。 4.定期足部穴位按摩,如涌泉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等。 (七)自我监测 1.学会自我规范监测血糖、血压、体重、腰臀围等,养成良好的记录 习惯。 2.每3个月检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每6个月检查肝肾功能、 血脂、尿微量蛋白等。 3.每年至少筛查1次眼底及外周血管、周围神经病变等。
四、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七)皮肤瘙痒 1.指导患者洗澡忌用刺激性强的皂液,洗后皮肤涂抹润肤露,穿棉质 内衣,避免搔抓、热水烫洗;修剪指(趾)甲;瘙痒甚者,遵医嘱予 以清热燥湿洗剂,如苦参、苍术、黄柏、白花蛇草、连翘等煎汤外洗 ,亦可涂尿素乳膏防止皮肤干燥。 2.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及海鲜之品。 (八)腰膝酸软 1.适当食用枸杞、黑豆等固肾之品。食疗方:韭菜炒虾仁,山药芡实 瘦肉饮。 2.操练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 3.指导患者按摩腰背部及气海、关元穴、涌泉穴。艾灸肾俞、关元、 气海、三阴交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 泌、糖尿病点、肾、胰等穴位。 5.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六、健康指导
(三)生活起居 1.环境温、湿度适宜,顺应四时及时增减衣物。 2.起居有常,戒烟限酒。 3.保持眼、口腔、会阴、皮肤等清洁卫生。 4.建立较完善的糖尿病教育管理体系,通过糖尿病健康大讲堂 、小组式教育或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为患者提供生活方 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 (四)情志调理 1.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增强其与慢性疾病作 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态。 2.鼓励家属理解支持患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开展同伴支持教育, 介绍成功的病例,鼓励参与社会活动。 4.应用中医七情归属,了解患者情志状态,指导采用移情易性 的方法,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改变其不良习性。
四、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 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 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 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 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 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 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 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 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 青紫,苔黄,脉滑数。
四、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五)肢体麻木、疼痛、肢冷 1.进食活血化瘀食物,如黄鳝、木耳等。食疗方:洋葱烧黄鳝。 2.给予足部中药泡洗以祛风通络,活血通脉。 3.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涌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 泌、糖尿病点、脾、足等穴位。 (六)视物模糊 1.注意视力变化,定期检查眼底,减少阅读、看电视及使用电脑,宜 闭目养神,饮用菊花茶或银杞明目汤等。 2.按摩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位以辅助通络明目。 3.遵医嘱予珍珠明目液滴眼或中药眼部雾化以改善症状。 4.评估跌倒高危因素,落实防跌倒措施。
三、常见证候要点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 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 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 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 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 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 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 无力。
五、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三)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适用于下肢麻、凉、痛者,遵医嘱选用活血 通络止痛之剂。水温以37~40℃为宜,时间20~30分钟, 严防烫伤。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耳穴。 3.穴位贴敷:遵医嘱选择手三里、足三里、涌泉等穴位, 首次贴敷2小时左右即可,以后每日一次,每次保留4小时 ,4周为一疗程。 4.艾灸:适用于阳虚者,遵医嘱取肺俞、脾俞、大椎、神 阙、足三里、关元等穴位。 5.穴位按摩 6.中药保留灌肠:适用于消渴病合并肾脏损害者,遵医嘱 选用解毒泄浊之剂。
六、健康指导
3.脾虚胃热证:宜食补脾清胃热之品,如山药、粟米、高粱、菠 菜、赤小豆、鱼肉等。食疗方:山药芡实瘦肉饮等。 4.上热下寒证:宜食清上温下之品。如白萝卜、狗肉、党参、鲜 芦根等。食疗方:白萝卜汁等。 5.阴虚火旺证:宜食滋阴降火之品,如甲鱼、老鸭、莲子、百合 、银耳、茼蒿、枸杞子、桑椹等。食疗方:菊花茶、枸杞茶、银 耳莲子百合饮等。 6.气阴两虚证:宜食益气养阴之品,如瘦肉、蛋类、鱼肉、山药 等。食疗方:皮蛋瘦肉粥等。 7.阴阳两虚证:宜食温益肾阳、补肾滋阴之品,如牛肉、羊肉、 虾仁、韭菜、猪胰、干姜、黑豆、黑芝麻等等。食疗方:韭菜炒 虾仁、香菇木耳汤等。
消渴的病因病机
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 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 病变的脏腑着重在于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 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 布,则胃失濡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可灼伤 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亦可上 炎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常可同时存在, 多饮、多食、多尿亦常相互并见。—阴虚热淫。
三、常见证候要点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 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 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 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 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 ,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 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 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