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2015

合集下载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王建 设 朱启 镕
过 【 关键 词 】 肝 炎病 毒 , 乙型 ; 疾 病 传播 ,垂 较 研 究 发 现 联 合 免 疫 的 保 护 效 果 优 于 单 失败 因宫 内感 染 引起 。 去 认 为产 时 感染
直 ; 预 防
I e r ton o h r s i s o f he atts B nt r up i f t e t an m s i n o p ii v r r i us f om ot er t bi s m h o ba e .WANG i ns , J a he
用 疫 苗 ,保 护率 可 达 8% 以 上 。 0
是 母 婴 传 播 的 主 要 途 径 , 宫 内感 染 所 占 而
曾有 担 心 主 被 动 联 合 免 疫 短 期保 护 比例 较 低 。 年 发现 宫 内感 染 的 比例 并不 近
效 果 虽 好 , 但 会 影 响 主 动 免 疫 的 长 期 效 象 以往 想 象 的那 么 低 。 产胎 儿肝 脏 或血 引 果 , 影 响 长 期 保 护 率 。 而 大 量 长 期 随 访 资 液 的 HB 感 染 标 志 检 出 率 可 达 4 %。我 V 0
Z HU Qio g rn . [ y wo d ] Ke r s He a ii B v r s Di e s p t s iu ; t sae
料 已证 明这 种 担心 是多 余 的 。有 文献表 明 院 自 l 7 9 8年 开 始 对 HB Ag 阳性 母 亲 的 s 联 合 免疫 组保 护性 抗体 持 续 时间较 单用 疫 婴 儿 进 行 随 访 , 以 出 生 时 外 周 静 脉 血
苗 组 相 同 或 稍 长 , 说 明 联 合 使 用 HB g 不 HB Ag 阳性 并持 续 阳性 6个月 以上 为宫 I s

乙肝母婴阻断

乙肝母婴阻断
HBsAg(-),HBsAb(+)且<100mU/ml,成功但应答反应较弱,需2-3岁时加强
接种1剂;
HBsAg(-),HBsAb(-)或HBsAb<10mU/ml,未感染、无应答,需再次全程接
种后复查;
HBsAg(+),HBsAb(-),预防失败,6个月后复查HBsAg仍(+),可确定失败,
2次HBIG(出生12小时 内及间隔3-4周后)及 尽快进行第1针疫苗, 1-2个月后0-1-6方案 (即4针疫苗)
后续监测
在生后7~9个月时检 测血清HBsAg和HBsAb 水平,均阴性则再次 接种3剂疫苗,间隔2 个月
HBsAg(+)
重组酵母疫苗10ug (或重组CHO疫苗20ug)
HBsAg(-)
HBsAg(+)
重组酵母疫苗10ug (或重组CHO疫苗20ug)
12小时内HBIG 100在生后7~9个月时检 200IU联合0-1-6方案 测血清HBsAg和HBsAb (12小时内、生后15 水平 天HBIG联合1-2-7方案) 无需后续检测血清 HBsAg,但推荐检测 HBsAb水平
HBsAg(-)
+ +/+
HBcAb
+/+ -
临床意义
HBV感染,传染性强 HBV感染,有传染性 HBV感染,有传染性 HBV感染,有传染性,可能变异 HBV感染潜伏期,有传染性 HBV感染已恢复,有保护性抗体 HBV感染已恢复,有保护性抗体 HBV感染已恢复,有保护性抗体或接种疫苗 HBV感染已恢复,无保护性抗体 HBV感染已恢复,无保护性抗体 HBV非感染者,易感人群
乐玮琳 2015.5
目的
解读化验单,分辨感染或胎传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临床分析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临床分析
H e g阳性不仅是 乙肝病毒宫内感染 的危险因素 , BA 也是新生儿 乙肝病毒 慢性感染 的主要危险因素。刘一 萍等 报道 , 孕妇既
往携 带 H s g且 分娩 时 H e g阳性 与 宫 内感 染 的关 系具 有 统 BA BA 计学 意义 。 H I 一 种 IG 型 的抗 体 , 盘 中具 有 F 受 体 的滋 养 细 BG是 g 胎 c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对计数资料进行率 的 x 检验 。
自孕 2 0周起能将母 体内 IG型的抗 体转运 给胎儿 。H I g BG 实验组 15例孕妇共分娩 15名新 生儿 , 中新生儿 出生 胞 , 8 8 其 降低母 体 外周 血 中 乙肝 病毒 浓 时外周血 HBA ( 并 H V N s g +) B D A(+) 1 , 者 0例 另有 2例 H — 直接 中和母体 游离 病毒 颗粒 , B
3 8例孕妇在 知情 同意的情况下 , 3 随机分 为两组。
组为 试 验组 15人 , 8 分别 在 孕 3 2周 、 6周 、 O周 时 给 予 绒毛毛细血管 内皮 细胞感 染 , 3 4 导致 胎儿 受感 染。 因 H e g是 BA 血中 乙肝病毒 复制活跃 、 病毒 浓度 高、 染性 强 的标 志。孕妇 传


20 08年 l 第 3卷 O月
第 5期
6 5 8
[ 文章编号]17 -7 8 2 0 ) 50 8 -2 6 37 6 ( 08 0 -6 50
乙 肝 免 疫 球 蛋 白 阻 断 乙 型 肝 炎 母 婴 传 播 的 临 床 分 析
黄 章 ( 西防城 港 市第一人 民 医院感染 内科 ,30 1 广 582 )
开 始 在新 生 儿 中推广 乙肝 疫 苗 免 疫 注 射 以来 , 型 肝 炎 在 我 国 乙

母婴乙肝阻断实施方案

母婴乙肝阻断实施方案

母婴乙肝阻断实施方案母婴乙肝阻断是指通过对孕妇和新生儿进行乙肝病毒的筛查和预防性干预措施,来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母婴乙肝阻断实施方案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孕妇乙肝筛查和管理。

1. 孕妇乙肝筛查。

所有孕妇在孕期首次产检时应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筛查。

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应进一步进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认病毒携带者的状态。

2. 孕妇乙肝管理。

对于已确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以降低病毒载量和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同时,孕妇应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联合接种,以提高新生儿的 passively acquired immunity。

二、新生儿乙肝预防接种。

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的第一剂,并在接种完第一剂疫苗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接种完第一剂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接种后续的疫苗剂量,以建立起有效的主动免疫。

三、母婴乙肝阻断效果评估。

1. 孕妇和新生儿监测。

对于孕妇和新生儿进行乙肝病毒的定期监测,以了解孕妇和新生儿的感染状态和病毒载量情况。

对于有乙肝病毒感染迹象的孕妇和新生儿,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2. 效果评估。

定期对母婴乙肝阻断实施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乙肝病毒感染率、母婴传播率等指标的监测和分析。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阻断措施,以提高阻断效果。

四、母婴乙肝阻断宣教和宣传。

加强对孕妇和新生儿乙肝阻断相关知识的宣教和宣传,提高孕妇和家庭对乙肝阻断的重视和参与度。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对母婴乙肝阻断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阻断合力。

母婴乙肝阻断实施方案的有效实施对于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和母婴传播率具有重要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阻断论文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阻断论文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阻断【中图分类号】r 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501- 011 母婴传播在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的重要性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1.25亿,慢性乙肝患者2000多万,30%~50%的感染者是通过[1]母婴传播感染的。

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所生出的孩子如果不采取免疫阻断,将有60%以上会感染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病毒的时间是发展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重要相关因素。

宫内感染者几乎10%发展为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期感染为90%,<2岁使感染为70~80%,3~5岁时为35%~45%,6~14岁时为25%,免疫力低下的成人为3%~5%,这些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25%以上将死于与之相关的肝脏疾病如重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虽然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起到极大的控制作用,但仍有10%左右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未得到阻断,由此估计每年将增加10万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新生儿,同时由母婴传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一人群多数将终身携带乙型肝炎病毒,这又将造成新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因此对母婴传播的阻断是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的重要环节。

2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途径2.1 宫内传播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感染了母亲的乙型肝炎病毒。

应用分子杂交法在引产胎儿肝、脾、肾、胎盘等组织中均检出hbv-dna,证明宫内感染的存在。

近年研究证明,hbv宫内感染率为9.1%~36.7%。

多数学者认为hbv宫内传播有二条途径:血源性和细胞源性途径。

血源性途径是指当发生先兆早产、胎盘早剥、羊膜腔穿刺、羊膜腔感染等情况时,引起胎盘微血管破裂,胎盘屏障被破坏,致使母血进入胎儿使其感染。

细胞源性途径是根据胎盘组织各层细胞的hbv感染率由母面向胎儿面逐渐降低,同时进入胎儿循环最后一层细胞的hbv感染与宫内感染有非常显著联系,认为在胎盘内可能存在自母面向胎儿“细胞转移”的过程。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版)解读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版)解读
我区主要是根据市方案并结合我区预防艾滋病、梅毒和
二 与2011年工作方案比较
方案框架对比
2011年
工作策略
2015年
工作目标
加强政府领导,落实部门责任 开展社会动员,促进广泛参与 充分整合资源,提高干预效果 扩大覆盖范围,促进常规服务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能力建设
工作任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孕产妇检测与咨询服务 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保健服务 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服务
2011年
2015年
HIV抗体检测
HIV抗体检测
试验方法
初筛试验 确证试验
结果判读
阴性 阳性
试验方法
筛查试验 补充试验
结果判读
无反应 有反应
孕产妇梅毒检测
未明确推荐筛查检测首选 方法
孕产妇梅毒检测
提出有条件地区推荐应用梅 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进 行筛查
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技术
2011年
2015年
HIV感染孕产妇抗病毒用药方案
三 核心要点
(一)工作目标
总目标
为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 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最大程度减少疾病母婴传播,降低 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对妇女儿童健康影响,提高妇女儿童 健康水平。
具体目标
检测率达95%以上,孕期检测率达90%以上,提高孕早 期检测比例。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92%以上,所生 婴儿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93%以上。
根据HIV感染孕产妇CD4+T淋 无论HIV感染孕产妇CD4+T淋
巴细胞计数,给予其:
巴细胞计数,药物方案:
预防性抗病毒药物方案 治疗性抗病毒药物方案
齐多夫定(AZT)+拉米夫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及小儿乙型肝炎治疗的进展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及小儿乙型肝炎治疗的进展

为现有 的阻断措施 所无 能为力 , 这种 乙肝病毒 的多态性 及免疫 逃避株 的可能存在 而导致 免疫 失败。另有 研究表 明有些 宫 内 感染 的“ 高危婴儿 ” 与其 白细 胞介素 Ⅱ(L一2 分泌能 力低 下 、 I ) I型细胞 因子分泌 不足 、L一2膜受体 表达 不足有 关。此外这 I 类婴儿在 T细 胞水 平存在 一定程 度 的免 疫耐 受而且特 异性杀 伤 性 T淋巴细 胞的功能影 响了这类婴 儿对免 疫阻断的反应。 从 19 年起 国外 开 始“ 98 乙肝 病毒 治疗性 疫 苗 的研究 , 即
组提 出的产前阻 断措施 : 凡肝 肾功能正 常的孕 妇 .玎 g阳性 } A 无症状携带者在孕期 7 月(8周 ) 每 4周肌注“ 个 2 起 乙肝免疫 球 蛋 白” H I 2 0 ( BG)0 国际单 位 , e抗原 ” 阳性或 H V D A阳 如 也 B N
性者肌注 40国 际单 位 到临产 至少 肌注 3次 , 种“ 0 这 产前 阻
断” 与产后 的 主被动联台免疫 ” 相结台可使新生儿宫 内乙肝 病 毒感染率减少 8~9 而 使 高危 新 生儿 的免 疫 阻 断效 果 ( %, 即
“ } 阳转率 ”达 到 9 %以上 。 抗 ms ) o
对免疫阻断失败 的高危新 生儿 , 有研 究表 明 , 其所感 染 与
的 H V发生“ 区” B s 基因变异现象有 关 , 这种变异株 的生存 能力
用乙肝病毒某 些基 因片段表 达的多 肽加 上不 同的佐剂 配制 的
人期慢性 乙型 肝炎 , 内传播可能与胎盘屏障破裂时通过 胎盘 胎
的母血漏人胎儿 血 中有 关。这 类受宫 内感染 的高危婴 儿 是免
疫阻 断措施 失败的主要人群。

女性乙肝患者怀孕阶段怎么阻断病毒传播

女性乙肝患者怀孕阶段怎么阻断病毒传播

女性乙肝患者怀孕阶段怎么阻断病毒传播?【摘要】女性在怀孕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看看自己是否适合怀孕。

那么,女性乙肝患者怀孕阶段怎么阻断病毒传播?【关键词】乙肝, 乙肝病毒传播, 北京261医院, cik细胞免疫专家指出,对于急性乙肝患者,一定要在医院治疗,治疗调养数月的时间,等肝功能检查指标恢复正常,体力恢复就可以怀孕。

对于慢性乙肝患者,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病情程度。

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长期检查肝功能正常,B超检查没有显示肝硬化,就可以考虑怀孕;如果是乙肝炎症处于活动阶段,肝功能异常,体力不好,这时候要尽量避免怀孕,因为这时候怀孕具有很大风险性,会加重肝炎症状,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安全。

女性乙肝患者怀孕阶段怎么阻断病毒传播?乙肝病毒传播绝大多数发生在胎儿期和围生期,母婴围生期传播,又称垂直传播,有宫内传播、产程中传播、分娩后感染三种。

所以专家建议,乙肝患者在孕前、孕期、分娩、产后均需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最重要的是产后立即给新生儿采取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方法。

一、乙肝患者怀孕前: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咨询肝病专家,听从专家建议。

二、乙肝患者怀孕期间:1、定期检查;2、健康的生活方式;3、适量运动。

比如:孕产妇需提高自身的健康防治知识。

孕期应增加营养,避免过度疲劳,还要加强身体锻炼,运动一定要适度,应避免腹部碰撞造成的挤压和震荡。

重视定期的产检和肝脏检查,检查频率:每隔4周检查1次,怀孕28——35周期间,每隔2周检查一次,35周以后每周检查1次。

三、乙肝患者分娩期:1、孕妇能量补充及时,尽量减少体力损耗;2、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轻症患者指征选择分娩方式,重症患者保守治疗一到两天后,采用剖宫术进行分娩。

需要方式产道损伤,减少新生儿产伤、窒息及羊水吸入,减少母婴传播。

四、乙肝患者产后护理:产后需让新生儿迅速脱离污染环境。

导致母婴传播的因素包括婴儿暴露于宫颈分泌物及产妇的血液中,因此,新生儿娩出后应立即用流动温水清洗,使其尽快脱离污染环境,减少受感染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选择性的抗病毒预防治疗势在必行?Interruption of mother-to-infant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time to include selective antiviral prophylaxis?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在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以及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区域广泛流行。

在抗HBV疫苗普及使用之前,围产期或儿童期是病毒进入人体的主要时期。

生命早期发生的HBV感染,会显著增加其演变成为慢性病的可能性。

反复的母婴垂直传播或儿童期水平传播,会使得病毒感染模式不断加强。

HBV疫苗的使用,可以减少HBV的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或水平传播。

并且在某些国家,对于HbsAg阳性母亲产下的婴儿,可联合应用HBV免疫球蛋白。

HBV疫苗可以防止80%~95%的病例传播,并且已经降低了儿童期HBV感染的发病率。

胎儿在宫内感染HBV并不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尤其在先兆早产引起宫内胎盘渗漏发生时,宫内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经胎盘传播也可能发生,但概率小于疫苗预防失败导致的感染。

尽管应用了HBV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仍然会存在HBV传播的风险。

该风险与母亲血中病毒复制指标密切相关;有研究资料表明,如果母亲血中HBV DNA浓度超过108拷贝/ml(或2×107 U/ml),尽管应用了HBV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病毒由母亲传播给婴儿的可能性会达到10%甚至更高。

虽然更进一步的资料不多,但仍表明HBV的母婴传播也许并不会仅因为使用了疫苗而阻断,但是如果联合使用了核苷或核苷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则有可能预防HBV的传播。

这种方案与抗病毒治疗在预防HIV母婴传播中发挥的作用类似。

有学者对拉米夫定(胞嘧啶核苷类似物)和替比夫定(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在减少HBV母婴传播方面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一项安慰剂对照的随机试验显示,母亲应用拉米夫定可以降低HBV向婴儿传播的概率[9]。

拉米夫定的给药期为妊娠32周至产后4周。

在积极治疗组,HBV DNA的平均浓度由基线的7 log10拷贝/ml降低了2 log10 拷贝/ml。

包括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在内,所有的婴儿都接受了HBV 疫苗和HBV免疫球蛋白。

当所有的孩子长到1岁时,拉米夫定治疗组的孩子中HbsAg阳性率为18%,而安慰剂组的孩子中阳性率为39%。

值得注意的是,该时间点存在失访,失访率在安慰剂组为31%,拉米夫定组为13%。

Han等[10]进行过有关替比夫定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研究对象为190例HBeAg阳性、妊娠晚期HBV DNA浓度超过1×6 log10 拷贝/ml的女性,这些受试者被分入替比夫定组和安慰剂组,替比夫定的使用剂量为600 mg/d。

婴儿在出生后的24 h内,同时应用了HBV 免疫球蛋白200 U和HBV疫苗20 μg。

出生后第4周及第24周追加使用HBV疫苗20 μg。

替比夫定的应用起始于孕20~32周,至少持续至产后4周。

替比夫定治疗组母亲的HBV DNA浓度从治疗前的8.19 log10 拷贝/ml降至2.35 log10 拷贝/ml,相应的安慰剂组从7.96 log10 拷贝/ml降至7.8 log10 拷贝/ml。

分娩时替比夫定治疗组的母亲有30%血清中HBV DNA检测为阴性,而安慰剂组仍能检测到。

基于意向性治疗分析,在婴儿出生28周时,治疗组中2.1%的婴儿为HbsAg阳性,安慰剂组中的比例为13%。

产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情况在两组中相似。

没有证据支持暴露于替比夫定会导致婴儿先天畸形率增高。

医生应如何评价妊娠期间的HBV治疗?核苷及核苷类似物对母亲和胎儿产生的效果都值得关注。

妊娠期间降低HBV DNA浓度的治疗需要多方面权衡,既要考虑治疗可能处于非活动状态的高病毒血症的母亲会带来的风险,也要考虑防止母婴传播的获益。

治疗应以不能对妊娠产生不利的影响为原则,同时不能增加先天畸形风险以及对婴儿造成毒性反应。

依据肝病的严重程度,许多孕妇不需要立刻进行抗病毒治疗。

对于大部分HBV低水平复制的母亲而言,给予婴儿疫苗可以防止病毒传播。

在妊娠期和产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风险会有轻度的增加,但是死亡很少见。

对于HBV DNA浓度高(>2×107 U/ml)的母亲,仅在孕晚期给予抗病毒治疗并在产后1~3个月内中断治疗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抗病毒治疗的目的仅仅是抑制母体的病毒复制并且尽可能减小病毒传播的风险。

新生儿应联合使用HBV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产后短暂的治疗中断被认为是安全的,但是密切的监测十分必要,因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仍然有可能发生。

符合核苷及核苷类似物使用指征的母亲,产后可以继续抗病毒治疗。

对于接受上述药物治疗的孕妇,应权衡整个孕期持续用药的副作用和停药的风险(以及诱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妊娠期抗反转录病毒注册(Antiretroviral Pregnancy Register)记录了关于妊娠期使用核苷及核苷类似物治疗HBV安全性的详细数据。

建立这个注册机构的目的是确定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致畸性。

数据来自12652例出生前暴露于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活产婴儿,其中大多数为母亲感染HIV接受了三联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有文献回顾提示,对于在孕早期或之后的任何时间接受了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母亲的活产新生儿,先天缺陷的发生率与参与国家的一般人群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同时,没有资料显示某种治疗方案更易致畸。

关于恩曲他滨和替诺福韦治疗,已对大量孕早期暴露的婴儿进行了监测,具有足够的统计学效能检出总体先天缺陷风险高出普遍人群至少2倍。

同样,对孕早期暴露于拉米夫定婴儿的监测,也足以检出1.5倍的风险升高。

然而,截至目前尚没有存在这类关联的报道。

干扰素α在妊娠期是禁用的。

然而,该注册资料并没有提供有关先天畸形具体特征的充分资料。

美国FDA基于动物实验的结果,建立了一套关于药物致畸性的分级系统。

恩曲他滨、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被归为B级药物;这意味着,动物研究并没有显示这三种药物对胎儿的不利影响,但在人类孕妇中的试验资料不足。

阿德福韦、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被归为C级药物,即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胎儿有严重的副作用,但是在人群中并未进行类似的观察。

FDA的分级系统并没有考虑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存在于母乳中所带来的风险。

对于核苷及核苷类似物抗HBV的作用,大部分妊娠期用药的资料是有关拉米夫定和替诺福韦的。

关于阿德福韦及恩替卡韦的资料很少。

单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会使病毒耐药率增高,而单用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的耐药率较低。

后两种药物因为不易引起耐药而在各种国家和国际性指南中被广泛推荐使用。

不过,目前还没有关于妊娠期使用恩替卡韦安全性的可靠数据。

核苷及核苷类似物在哺乳期使用的安全性也应关注。

母乳中能够检测到HBsAg。

由于没有资料显示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与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之间HBV感染率的差别,美国儿科学会推荐HBsAg阳性的母亲仍然可以母乳喂养。

关于婴儿在哺乳期暴露于核苷及核苷类似物的影响还知之甚少。

一项在哺乳期恒河猴中进行的药动学研究中,替诺福韦在乳汁中被检出,但峰值浓度只有2~3 μmol/L,大致等于血清浓度的2%~4% 。

有关拉米夫定的数据表明,婴儿从乳汁中每日摄入剂量的中位值相当于婴儿每日推荐剂量的2%。

近期来自科特迪瓦的资料显示,乳汁中替诺福韦的中位最高浓度是14.1 μg/L,中位最低浓度是6.8 μg/L。

以体重3 kg的母乳喂养新生儿为例,其通过乳汁摄入的替诺福韦剂量为4.2 μg/d,仅相当于替诺福韦用于预防新生儿HIV传播推荐剂量的0.03%。

关于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正式的推荐指南[19],但有些相关的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首先,降低病毒载量可以减小外周血HBV DNA高浓度母亲传播给孩子的概率。

在高病毒血症但病情进展缓慢的时期,部分孕妇会希望能够将抗病毒治疗推迟到产后进行,并且依靠主动和被动免疫来防止疾病的传播。

采用这种治疗方案有必要在孕晚期检测HBsAg及HBV DNA的浓度,并且应就产后预防失败的风险向孕妇充分说明。

其次,在孕晚期采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止围产期的病毒传播。

治疗应该在产后早期停止,即产后4~12周内,此时妊娠期的免疫干扰将不太可能引起潜在的乙肝恶化。

第三,孕晚期什么水平的病毒血症应该考虑治疗?资料表明,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在至少10%的孩子中失败。

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浓度界值为1×108拷贝/ml(2×107 U/ml)。

第四,在更多深入的临床研究完成之前,只有曾进行过妊娠期评价的核苷及核苷类似物可以使用,即替诺福韦、拉米夫定、替比夫定。

大量的注册资料支持,使用替诺福韦可以强效抑制HBV。

然而,还没有临床试验评估替诺福韦预防围产期传播的作用。

如果要使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可能需要进行基因型分析,以评价短期治疗的耐药性。

第五,需要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是HBV阳性母亲在整个妊娠期接受治疗的主要原因。

对于符合治疗指征的孕妇和已在治疗的孕妇,继续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前提是现有注册资料支持这些药物的使用。

后续资料或对比性试验可能会支持应用恩替卡韦。

然而,如果已经应用了这种药物,则需要决定是否继续使用或者换用替诺福韦。

最后,妊娠期意外事件以及胎儿发育缺陷(包括骨骼生长),应该被重视并监测。

没有证据表明母乳喂养应该被禁止。

所有HBV阳性的女性,尤其是那些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的,应该在妊娠期和产后密切监测疾病的恶化。

乙型肝炎的治疗是疾病控制的组成部分;疫苗接种使慢性肝炎发病率降低。

要完全阻断母婴传播,以及加速发病率的下降,选择性抗病毒预防治疗可能也是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