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指南
乙肝母婴阻断

四、乙肝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性传播
母婴的传水平传播
母婴的传播途径
血源性:胎盘渗透 发生率妊娠头6个月内约为 5%,后3个月及近分娩时为25%~76%。 早期流产而保胎成功的HBsAg携带者母亲对 胎儿的感染高于无流产者。
细胞源性:胎盘感染---蜕膜细胞到绒毛毛细
血管内皮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感染 生殖细胞感染
卵泡和精细胞中可检出HBVDNA
影响母婴传播的主要因素
母亲HBV感染状态:高水平复制 地坛医院乙肝母婴阻断失败组HBV DNA
为7.89±2.12 (log) ,显著高于阻断成功组
(6.14±3.42)(t=2.13,p=0.034)。
母亲HBVDNA>1000MEg时,有25%-40%的阻 断失败
全程免疫后,检测抗体 (抗-HBs)滴 度,如低应答或无应答,首先要考虑是 否HBsAg阳性。 HBsAg和抗-HBs均阴性,可以重新接 种一个(或两个)全程免疫,或用不同 种乙肝疫苗交替使用,如酵母疫苗不产 生抗体,换用CHO疫苗。 正确接种6针乙肝疫苗后不产生抗—HBs 者<5%
乙肝免疫球蛋白
五、HBV的母婴阻断
母婴阻断的重点时期:围生期是乙肝母 婴传播的主要时期 胎婴儿感染率在妊娠早、中期约为 5%,妊娠晚期及分娩时为25%~76%。
世界卫生组织
1991年提出全球儿童应接受乙肝疫苗注射。
1992年世界卫生大会提议1997年前各国把 乙肝疫苗纳入免疫扩大计划。
1999年全球有超过90个国家把乙肝疫苗纳 入本国的免疫计划。
母婴阻断整改措施_母婴传播整改措施

母婴阻断整改措施_母婴传播整改措施母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亲传播给胎儿或婴儿的一种传播方式,其中以乙肝病毒(HBV)和艾滋病病毒(HIV)的母婴传播最为常见。
为了有效阻断母婴传播,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整改。
本文将针对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母婴传播,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
一、完善孕前和孕期保健服务1. 加强孕前健康教育:普及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基础知识,提高备孕夫妇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倡婚前检查和孕前咨询。
2. 提高孕期保健服务质量:加强孕期保健服务,确保孕妇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孕期感染。
3. 推广乙肝疫苗接种:鼓励孕妇及其家庭成员接种乙肝疫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二、加强新生儿免疫预防1. 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确保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并按照0、1、6月的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
2. 推广乙肝免疫球蛋白应用:对于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
三、加强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母婴阻断治疗1. 早期诊断:加强对孕妇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筛查,确保早期发现感染。
2. 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载量高的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3. 定期监测: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孕妇进行定期监测,确保治疗效果。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支持1. 普及母婴传播知识: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母婴传播的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防范意识。
2. 消除歧视:倡导社会消除对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为母婴阻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政策,为母婴阻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母婴阻断整改措施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从多个层面进行完善和整改,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保护母婴健康。
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项目知识宣传内容

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阻断项目知识宣传讲稿主讲人:穆伟一、艾滋病:(一)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性传播、血液和母婴传播. (二)WHO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策略:1.青年和育龄妇女HIV感染的初级预防。
2.预防HIV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3.预防HIV感染妇女的孕产期传播:○,1主动为孕产妇提供HIV相关检测和咨询服务(PITC);错误!确保HIV感染妇女能够得到产前保健和预防母婴传播综合服务错误!知情选择终止妊娠(孕早期)错误!继续妊娠者,为HI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选择抗病毒用药方案及咨询服务○,5安全分娩,避免产时感染错误!为新生儿提供安全喂养的支持与咨询,随访等服务(三)PICT(医务人员主动提供HIV咨询服务)咨询服务流程:目标人群:育龄夫妇核心人群:婚前保健人群孕妇、产妇、母亲 0—2岁儿童相关人群:男性青少年流动人口危险行为人群。
1。
基本情况登记:记录所有接受生殖保健服务、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特别是孕期来接受检测孕产妇的信息。
记录是否提供HIV咨询、检测。
可建立独立记录或在门诊日志中增加相关信息。
基本信息包括:住址、孕周、初诊、复诊、咨询、检测、联系电话等。
2。
提供PMTCT基本信息至少提供如下信息(知情同意的最低限度):妇女较男性更易感染艾滋病感染爱滋病;初期可能没有症状,通过HIV检测可以发现艾滋病;可以母婴传播;及早得知感染状况,可以尽早采取措施,预防传给孩子;预防母婴传播主要方法有:服用抗病毒药物、住院分娩、人工喂养;国家的相关政策.特别询问:您怀孕后体重是否减轻或未增加?是否有过发热?持续时间(1个月)?腹泻过没有?持续的还是间断的?多长时间(1个月)?是否反复多次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是否来自高发地区?3。
危险行为评估:通常围绕艾滋病传播途径,对发生危险行为的可能性逐一进行评估.经性:了解性生活的情况,包括性活动的频度、方式;性伴的数量及性伴的背景;是否使用安全套、是否患性传播疾病等经血:有无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否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是否接受血及应用血制品;有无接受如纹身、剃须、医学治疗、职业暴露的机会。
三病母婴阻断工作流程规范

三病母婴阻断工作流程规范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三病母婴阻断工作流程规范是指在孕妇怀孕期间、分娩时以及新生儿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操作,有效地阻断三种疾病的母婴传播,保障母婴健康。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 ppt课件

母婴传播机制及其危险因素
生产时HBV母婴传播的风险包括婴儿暴露于宫颈分泌物及产妇的血液中。 经胎盘的传播(宫内传播)也是导致发生HBV母婴传播的原因之一,因 为即使新生儿接受了免疫接种也不能阻止这部分感染发生。
Xu DZ, Yan YP, Choi BC, et al. Risk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a case– control study. J Med Virol 2002; 67: 20–6.
Wong S, Chan LY, Yu V, et al. Hepatitis B carrier and perinatal outcome in singleton pregnancy. Am J Perinatol 1999; 16:485–8及围生 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有升高的 趋势,但妊娠期间HBV的病毒复制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0.0650
0.3079 0.0325 0.2797
Xu DZ, Yan YP, Choi BC, et al. Risk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a case– control study. J Med Virol 2002; 67: 20–6.
母婴传播机制及其危险因素
目前大家公认多数的围产期母婴传播均发生在出生或邻近出生时期,而 新生儿接受疫苗接种阻止了80-95%的母婴传播。
Xu DZ, Yan YP, Choi BC, et al. Risk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a case– control study. J Med Virol 2002; 67: 20–6.
母婴阻断工作制度与流程

母婴阻断工作制度与流程一、引言为了降低艾滋病、梅毒、乙肝等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保障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健康,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母婴阻断工作制度与流程。
本文详细介绍了母婴阻断工作的制度要求和实施流程,以期为我国母婴阻断工作的推广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母婴阻断工作制度1.成立母婴阻断工作督导小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母婴阻断工作督导小组,负责对辖区内母婴阻断工作进行定期督导,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实施。
2.孕产妇健康管理: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等病毒母婴传播的咨询和检测服务,确保孕产妇及时了解自己的感染状况,为她们提供生育指导和干预措施。
3.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应配备专业人员,负责试剂管理和检测工作。
确保检测工作准确、高效,并对检测结果保密。
4.医务人员培训:定期对村级医务人员进行母婴阻断知识培训,提高她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5.信息管理: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和上报母婴阻断工作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完整,不得泄露侵犯他人隐私的信息。
三、母婴阻断工作流程1.宣传与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等病毒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人群的防范意识。
2.孕产妇筛查:对孕产妇进行艾滋病、梅毒、乙肝等病毒筛查,及时发现感染者,为她们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
3.阻断措施:对确认感染艾滋病、梅毒、乙肝等病毒的孕产妇,根据病情实施阻断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剖宫产等。
4.随访与关怀:对实施阻断措施的孕产妇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和阻断效果,为她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5.资料整理与上报:将母婴阻断工作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按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四、总结母婴阻断工作是降低艾滋病、梅毒、乙肝等病毒母婴传播风险的重要措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母婴阻断工作制度与流程,确保母婴阻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群的防范意识,为我国母婴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丙酚替诺福韦在乙肝母婴阻断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预防母婴传播是其重要干预方法,丙酚替诺福韦作为一种新型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具有肝脏靶向性强、外周血暴露量低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而在乙肝母婴阻断中的应用仍有限。
本文就丙酚替诺福韦的特点,丙酚替诺福韦对婴幼儿和孕妇的影响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丙酚替诺福韦;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阻断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501(2023)05-0578-05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5.013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感染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MTCT )、性传播,其中母婴传播在我国是主要的感染方式。
多数指南推荐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 )作为乙肝母婴阻断的一线治疗[1-3]。
虽然TDF 耐受性良好,但有研究报道,长期使用TDF 治疗可能会增加低磷血症、肾功能不全、骨密度减少、范可尼综合征等风险[4-7]。
我国于2018年批准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TAF )用于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 ,CHB ),目前TAF 已被日本、欧洲、美国等的医学协会推荐为慢乙肝的一线治疗[8-9]。
TAF 作为替诺福韦(tenofo-vir ,TFV )的另一种新型核苷酸药物,从理论上讲,TAF 对乙肝母婴阻断的安全性比TDF 要高,但目前TAF 用于乙肝母婴阻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数据相对较少。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丙酚替诺福韦在乙肝母婴阻断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1丙酚替诺福韦简介TFV 是一种无环核苷磷酸盐,可通过磷酸化在体内发挥抗病毒作用,其前药主要包括TDF ,TAF 和艾米替诺福韦。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2021年)

践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现有的数据[13 -
表明, ] 14
TAF
用于妊娠
疫接种:
期HBV 母婴阻断的效果和安全性良好。TAF 有望成为妊娠期 ① HBsAg 阳性母亲的低体质量儿或早产儿:于出生12 小时内
抗病毒阻断HBV 母婴传播的新选择。
尽快完成联合免疫,即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 μg/0. 5 ml +
婴传播项目要求所有孕早期孕妇,均应筛查艾滋病、梅毒和乙 期,建议于妊娠24 周复查HBV DNA,若仍低于检测下限,则无
肝 。筛查 [18]
HBV
血清标志物应包括HBsAg
和乙肝表面抗体
需干预。
收 基DO稿 金I:日 项10期.目3:9:26深092/1圳j.-is市0sn1医.-103疗001;卫修- 5生回25日“6三.期20名:2210”.20工13-.程0001高7-层30次医学团队项目 通信作者:刘窦((2S志晓0Z1S华光7MZ,,2Xzd0ho11iu09hx21ug01a@1l0i2u0s01@j1-))1;h2o6国s.pciot家aml.;“or十g 三五”科技重大专项
供了有利时机。为进一步规范我国HBV 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 (1)若HBV DNA 阳性,出现丙氨酸转移酶(ALT)显著异
管理,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于2017 年组织专家编写并发表了 常,≥5 × 正常值上限(ULN),排除导致ALT 升高的其他相关因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2-3](以下简称“流程”)。 素(如药物和脂肪肝等),或诊断为肝硬化者,经感染病或肝病
肝炎战略》(2016—2021),这一战略提出到2030 年消除病毒性 常规孕期保健服务,并了解其丈夫有无HBV 感染;若孕妇
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包括到2030 年在2015 年数据的基 HBsAg阳性,表明存在HBV 感染,需详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孕晚期应用HBIG无预防母婴传播的作用:有学 者提出,HBV感染孕妇在孕晚期应用HBIG可预防胎 儿的宫内感染,但相关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对 照组新生儿免疫预防后的保护率仅55%~85%, 明显低于公认的保护率,提示对照组没有正规预 防;(2)诊断标准不正确,夸大了宫内感染率;(3) 部分研究自身前后的结果存在矛盾。另外,孕妇 使用HBIG后,新生儿体内并无抗一HBs[1]。;大 猩猩实验和HBV感染者肝移植后预防再感染的研究 提示,孕晚期每4周注射200~400 U的HBIG不可能 降低HBV病毒量”[5];我国也有报道指出该方案 并不能减少母婴传播[6-7]。因此,对HBV感染孕 妇在孕晚期不必应用HBIG。
• HBe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经正规预防后,仍 有5%-15%发生慢性HBV感染[7-9]。虽然, 有报道在妊娠中、晚期用拉米夫定或替比 夫定治疗可减少母婴传播[10-12]。但这些 研究有的病例数很少[10],有的对照组新 生儿可能没有正规预防[11],也有经治疗 后仍发生母婴传播的情况[10-11.13]。因 此,目前尚不能将孕妇HBeAg阳性进行常规 抗病毒治疗手段以作为减少母婴传播的适 应证
• HBV母婴传播,即HBsAg阳性孕产妇将HBV传给 子代,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和分娩后,而垂 直传播(分娩前的宫内感染)感染率<3%[1], 多见于HBeAg阳性孕妇。
• 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即HBsAg、乙型 肝炎表面抗体(抗HBs)、HBeAg、乙型肝炎e 抗体(抗-HBe)以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 ),可判断有无感染或有无免疫力,其临 床诊断的意义见表1。
• 采取上述正规预防措施后,对HBsAg阳性 而HBe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保护率为98 %~100%,,对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 妇的新生儿保护率为85%~95%[7-9]。如 果不使用HBIG,仅应用疫苗预防,总体保 护率仅为55%~85%。
四、HBV母婴传播的预防
• 2.早产儿的免疫预防: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 熟,通常需要接种4针乙型肝炎疫苗。HBsAg阴性 孕妇的早产儿,如果生命体征稳定,出生体质量 ≥2000 g时,即可按0.l、6个月3针方案接种,最 好在l~2岁再加强1针;如果早产儿生命体征不稳 定,应首先处理相关疾病,待稳定后再按上述方 案接种。如果早产儿<2000 g,待体质量到达2000 g后接种第1针(如出院前体质量未达到2000 g,在 出院前接种第1针);l~2个月后再重新按0、l、6 个月3针方案进行[16]。
性”,其新生儿如不采取免疫预防,均有
感染的可能性
二、慢性HBV感染者的孕期管理
• 1、妊娠时机:慢性HBV感染妇女计划妊娠前, 最好由感染科或肝病科专科医师评估肝脏功 能。肝功能始终正常的感染者可正常妊娠; 肝功能异常者,如果经治疗后恢复正常,且 停药后6个月以上复查正常则可妊娠。
• 抗病毒治疗期间妊娠必须慎重。干扰素能抑制胎儿 生长,使用期间必须避孕。核苷(酸)类似物中, 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对胎儿发育有不良影响或致畸 作用[2],妊娠前6个月和妊娠期间忌用。替诺福韦 和替比夫定属于妊娠用药B类药[2],孕中晚期使用 对胎儿无明显影响。拉米夫定属于C类药,但妊娠 早、中、晚期用于预防HIV母婴传播时,不增加新 生儿出生缺陷[3]。尽管如此,如在使用任何抗病 毒药物期间妊娠,须告知患者所用药物的各种风险, 同时请相关医师会诊,以决定是否中止妊娠或是否 继续抗病毒治疗。
四、HBV母婴传播的预防
• 随访的适当时间是第3针疫苗后1个月(7月龄)至 12月龄;如果未随访,12月龄后仍需随访。7月 龄时机体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答反应最强,抗HBs滴度最高,检测结果有:(1)HBsAg阴性,抗 -HBs阳性,且>100 mU/ml,说明预防成功,应 答反应良好,无需特别处理;(2)HBsAg阴性, 抗-HBs阳性,但<100 mU/ml,表明预防成功, 但对疫苗应答反应较弱,可在2~3岁加强接种1 针,以延长保护年限;
表1 HBV血清学标志物及其临床诊断意义
• 表一倒数二三行为无保护力
HBsAg阳性、表明病毒在复制,有传染性;HBeAg阳 性是病毒复制活跃、病毒载量高的标志、传染性强。抗HBs是中和抗体,血清抗-HBs水平≥ 10mIU/ml即具有保 护力。
。
• 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水平, 可反映病毒载量的高低。然而,30%左右 的孕妇HBsAg阳性而HBsAg阴性者(俗称 小三阳),甚至少数HBeAg阳性者(俗称 大三阳),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即所 谓“HBV DNA阴性”,但血液中仍有HBV, 具有传染性。因此,孕妇HBsAg阳性时, 无论其HBV DNA水平高低,甚至是“阴
• HBV感染孕妇的新生儿母乳喂养:虽然,HBV感染孕妇的乳 汁中可检测出HBsAg和HBV DNA[20],而且有学者认为乳头 皲裂、婴幼儿过度吸允甚至咬伤乳头等可能将病毒传给婴 幼儿,但这些均为理论分析,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 即使无免疫预防,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新 生儿的感染率几乎相同[21]。更多证据证明, 即使孕妇HBeAg阳性,母乳喂养并不增加感染 风险[22]。因此,正规预防后,不管孕妇 HBeAg阳性还是阴性,其新生儿都可以母乳喂 养,无需检测乳汁中有无HBV DNA。
• 孕妇HBsAg阳性时,无论HBeAg是阳性还是 阴性,新生儿必须及时注射HBIG和全程接 种乙型肝炎疫苗(0、1、6个月3针方案)。 HBIG需要在出生后12 h内(理论上越早越好) 使用,其有效成分是抗-HBs,肌内注射后 15~30 min即开始发挥作用,保护性抗 _HBs至少可以维持42~63 d,此时体内已 主动产生抗-HBs,故无需第2次注射HBIG。 如果孕妇HBsAg结果不明,有条件者最好给 新生儿注射HBIG。
• 4.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随访:健康孕妇的 新生儿,无需定期检查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 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需随访乙型肝炎血 清学标志物,且选择适当时间,目的在于明确 免疫预防是否成功,有无HBV感染,以及是否 需要加强免疫。
•
• 检测脐带血或新生儿外周血中HBsAg和HBeAg, 阴性也不能排除母婴传播,因为HBV感染的潜 伏期较长;阳性也不能确诊宫内感染或围产期 感染,因为HBsAg、HBeAg以及相关抗体可通过 胎盘进入胎儿。此外,新生儿接种疫苗后2~3 周内也可出现血清HBsAg阳性[23]。因此,对 无肝炎症状的新生儿,不建议在6月龄前检测 HBV血清标志物。
• 以下因素也是孕妇抗HBV治疗需要慎重的理 由:(1)核苷(酸)类似物不能清除病毒,停 用后病毒将回复到原有水平,甚至更高, 甚至诱发严重肝功能损害;(2)长期服药, 会加重经济负担,且使病毒变异而产生耐 药以及其他副作用;(3)85%~95%的HBeAg 阳性孕妇即使不抗HBV治疗,其新生儿经正 规预防后也可得到保护;(4)抗HBV治疗通 常从孕中、晚期开始,对孕早中期的宫内 感染无效。
• HBsAg阳性孕妇的早产儿出生后无论身体状 况如何,在12 h内必须肌内注射HBIG,间 隔3~4周后需再注射一次。如生命体征稳 定,无需考虑体质量,尽快接种第1针疫苗; 如果生命体征不稳定,待稳定后,尽早接 种第1针;1~2个月后或者体重达到2000 g 后,再重新按0、l、6个月3针方案进行接 种[16]。
• 预防成功后,无需每年随访。对HBe_Ag阳性母亲 的子女,隔2~3年复查;如果抗-HBs降至10 mU/ ml以下,最好加强接种1针疫苗;10岁后一般无需 随访。
表1 HBV血清学标志物及其临床诊断 意义
• 4.孕期抗病毒治疗的问题:孕妇体内高水 平HBV是发生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降 低病毒量可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sAg阳性 但HBeAg阴性时,其新生儿经正规预防后, 保护率已达98%-100%[7-9]。因此,对 HBeAg阴性的感染孕妇,无需使用抗病毒治 疗以预防母婴传播。
表1 HBV血清学标志物及其临床诊断 意义
• 总之.对HBeAg阳性孕妇是否需抗HBV治疗 以降低母婴传播,还有待于更多设计严谨、 严格对照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 此外,HBV感染者孕期肝功异常并不增加 HBV母婴传播的风险[8-9],分娩后多数孕 妇肝功能将恢复正常。因此,不能对肝功 能异常者进行常规抗HBV治疗,应严格掌握 抗HBV治疗的适应证。
四、HBV母婴传播的预防
•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措 施,乙型肝炎疫苗的有效成分是HBsAg,诱导 人体主动产生抗-HBs而发挥作用。接种第1针 疫苗后,多数抗-HBs仍为阴性或低于检测值 下限;接种第2针后1周左右,抗-HBs才转为 阳性[17],即开始接种后35~40 d对HBV有免 疫力;接种第3针可使抗-HBs水平明显升高, 延长保护年限。
• (3)HBsAg和抗-HBs均阴性(或<10 mU/ml), 说明没有感染HBV,但对疫苗无应答,需 再次全程接种(3针方案),然后再复查; (4)HBsAg阳性,抗一HBs阴性,高度提示 免疫预防失败;6个月后复查HBsAg仍阳性, 可确定预防失败,已为慢性HBV感染。
四、HBV母婴传播的预防
• 新生儿全程接种后抗-HBs阳转率高达95%~ 100%[8.18],保护期可达22年以上[19]。人 体主动产生抗-HBs后,具有免疫记忆,即使 抗一HBs转阴,再次接触HBV,机体也能在短 时间内产生抗-HBs[19],因此,非高危人群 无需加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四、HBV母婴传播的预防
• 1.足月新生儿的HBV预防:孕妇HBsAg阴性 时,无论HBV相关抗体如何,新生儿按“0、 1、6个月”方案接种疫苗,不必使用HlBIG。 见表2。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
• 临床指南(第1版)
•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 学纽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是HBsAg阳性。母婴传 播是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故强调 对婴幼儿的预防。所有孕妇均需产前筛查 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俗称乙肝两对 半),如果孕妇HBsAg阳性,其新生儿是感 染HBV的高危人群,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外, 必须在出生后12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 白 (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