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语言学共时与历时研究
浅析索绪尔的共时与历时

浅析索绪尔的共时与历时作者:贾攀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对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区分是索绪尔在语言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本文主要探讨了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和特点、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关系以及确立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意义。
【关键词】: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导语“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F. De Saussure)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杰出的语言学家,是全球公认的现代语言学之父。
《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一、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及特点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因此,它跟其他一切研究价值的科学一样,具有内在二重性。
所以他把所有的语言现象分为共时性现象和历时性现象两类,在语言学研究过程中,共时和历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关语言学的静态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有关演化的一切都是历时的。
同样,共时态和历时态分别指语言的状态和演化的阶段。
”[1]并提出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指出“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相反的,历时语言学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
语言的共时研究〔synchronic study 〕和历时研究〔diachronic study 〕又称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
共时的描写以一个固定的时间(通常,但非必须,是现在)为它的观察角度,关注的是同一时期语言系统中各项共存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单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研究语言的价值等等。
大多数的语法书就属于此类型。
索绪尔的历时语言是在语言的历史过程中研究语言。
历时语言学关注的则是在时间上彼此代替的各项连续要素间的关系,更多的研究语言中要素的类比、交替、粘合等变化现象。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系统本身,历时语言学研究与语言系统本身无关的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影响过这一系统。
语言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概论名词解释1.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科学。
分为普通语言学和具体语言学:前者研究人类语言存在和发展规律;后者研究具体语言存在和发展规律。
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2.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的理论部门,又称为“一般语言学”。
从人们研究各种具体语言的成果中,概括出人类语言存在和发展的一般理论。
对具体语言的学习和研究有重大意义。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为形成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3.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的一种符号体系,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构成。
社会因素是它的本质因素。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这个工具的过程和结果,它具有个人特色,因此言语除了具有社会因素外,还具有个人因素。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
4.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又称静态语言学,是由索绪尔创立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从一个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发展。
用交叉方法,区别两种语言或语音是否相同,或同语言两种词是否完全相同。
历时语言学又称演化语言学,是集中研究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所经历的变化。
主要研究语言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所经历的种种变化,采用正视法和回顾法来研究问题。
二者的原理方法互相对立,共时语言学相对来说具有重要性。
5.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
6.语言融合:语言融合,也称为“语言替代”或“语言换用”。
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长期密切接触以致渐渐趋向融合,由这种情况导致的最常见的语言就是“语言融合”。
语言融合并不是指产生“混合语”,而是指相互接触中的一种语言排挤代替了其他语言,即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成为趋向于融合的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交际工具,而其他语言则由于无人使用而消亡。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是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共时语言学主要研究一种语言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的规律,而历时语言学则关注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一种语言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现象和规律。
它关注的是语言的静态状态,即某一时期内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共时语言学通过对一种语言在某一时期内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揭示语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共时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被看作是一种规则系统,通过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元素的组合和变换来构建意义。
与之相对应的是历时语言学,它研究的是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历时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动态变化过程,即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语言变化。
历时语言学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语言形态、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语言的演变规律和语言变化的原因。
在历时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被看作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现象,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在语言研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共时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对一种语言在某一时期内的分析和描述,揭示语言系统的规则和特征。
历时语言学则关注语言的演变和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语言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语言的历史变化和语言变化的原因。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在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使用了各种方法和工具。
共时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和词汇学等,通过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分析和描述,揭示语言系统的规律和特征。
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语言比较、语言变迁和语言历史等,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语言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语言的历史变化和语言变化的原因。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和语言使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共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一种语言在某一时期内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的规律,从而提高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效果。
“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

摘要:摘要:历时分析是十九世纪语言学家最感兴趣的分析方法。
而共时分析是结构主义者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一书中同时用到了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方法,详细论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复调性,指出其是对欧洲小说传统的创新性继承。
关键词:关键词:巴赫金;历时性;共时性在19世纪,历时分析法是许多语言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方法。
“共时性”与“历时性”分析,是分别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的维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视角。
前者侧重于以特定社会经济运动的系统以及系统中要素间相互关系为基础,把握社会结构;后者侧重于以社会经济运动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基础,把握社会形态。
运动通过静止表现出来,相对静止中有永恒的运动。
因此,共时性与历时性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而这两种分析方法被巴赫金用来分析和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得出了“复调小说”之概念,蜚声学界。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认为, “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观察的一个基本范畴, 不是形成过程, 而是同时共存和相互作用。
他观察和思考自己的世界, 主要是在空间的存在里, 而不是在时间的流程中。
由此便产生了他对戏剧形式的深刻爱好。
所有他能掌握的思想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 他都力求组织在同一个时间范围里,通过戏剧的对比延伸地铺展开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其他西方作家的作品的这一特点以及巴赫金对这一特点的论述对欧洲小说传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通过文学理论层面上的分析,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进行了论述,将历时性分析和共时性分析相结合,来共同揭示作为艺术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做出的小说形式上的创新,达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展现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来”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巴赫金开章明义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列举了以往批评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成果,肯定其优点与长处,分析其缺点与不足。
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共3篇

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共3篇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1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早晨是一天开始的时刻,而晚上则是一天结束的时刻。
正因为如此,我们会用“早—晚”作为时间的对比来表示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时段的范围。
但是,尽管这两个词表达了相对位置关系,它们却不是完全对称的,这一现象可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进行考察。
一、共时考察共时是指同一时刻或同一时间段的不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早—晚”这组反义词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尽相同的。
以时间为例,当我们说“早上7点”时,表明这一时刻处于一天的开始状态,但是“晚上7点”则并不意味着一天的末尾阶段,这取决于当天日出和日落时间的变化。
在夏季,晚上7点还是白天,而在冬季则会已经黑暗下来。
因此,虽然“早—晚”二者组成了一对反义词,但是它们所表达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再以气温为例,我们常用“早晚温差”来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早晨气温较低,晚上气温较高,这种现象在春秋季节尤为常见。
但是,在夏季由于日间气温过高,晚上渐渐清凉,早上反而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段,同样不对称。
总之,虽然“早—晚”二者都可以表示时间先后的关系,但是它们在表达的信息上有着不同的侧重。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达。
二、历时考察历时是指时间序列中不同时刻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早—晚”这组反义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所包含的内涵也可能存在差异。
以古代为例,我国黄帝时期遵循夏历,以冬至为年末,再加上闰月的规定,一年可以持续366天。
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依据阳历节令和四时圆轮,每一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举办时刻和仪式,相信“早—晚”这样的反义词在这个时期所表达的含义一定与今天不同。
而在现代,人们对时间的认知更加精细化,精确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科技的发展表现在各类表和手表日益准确,网络时钟也随处可见,甚至有人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语言学的种类

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一般所说的语言学,主要是指理论语言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论语言学又分普通语言学和专语语言学(具体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是在具体语言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面又分普通语音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词汇学等分支学科。
专语语言学以个别的、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
探讨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规律。
从是静态研究还是研究语言的历史看,又分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的发展历史,是纵向研究,比如汉语史研究,共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在某一时代的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规律,对之进行客观的描述,是横向研究。
如描写语言学,又分描写语音学、描写语汇学、描写语法学等分支学科,现代汉语就是共时语言学。
一、传统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
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
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
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名词解释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名词解释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你知道吗,这就好比是一幅画和一部电影!共时语言学呢,就像是一幅定格的画,它专注于某个特定时间点上语言的状态。
比如说,现在大家都在说的这些话,这些表达方式,就是共时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啦。
就像你看一幅美丽的画,能一下子感受到那个瞬间的色彩和构图。
哎呀,这不就是我们平时说话交流的样子嘛!“嘿,你吃了没?”“今天天气真好呀!”这都是共时语言学要研究的内容哟。
那历时语言学呢,就如同是一部讲述语言演变的电影啦!它要追溯语言从古至今的变化历程。
你想想,语言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呀,它就像一条河流,一直在流淌、变化着。
从古老的语言慢慢发展到现在我们使用的语言,这中间经历了多少变迁呀!好比说,古代的某个词和现在的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历时语言学感兴趣的地方。
就好像看一部历史剧,看着角色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是不是很神奇呢?
咱再打个比方,共时语言学像是给语言拍个快照,而历时语言学则是记录语言成长的纪录片。
共时语言学关注的是当下的语言现象,而历时语言学要挖掘的是语言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这两者可太重要啦!只有知道了语言现在是什么样,又知道它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这样的,我们才能真正
理解语言的本质呀!所以呀,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都是语言学领域里超级重要的部分呢!别小瞧它们哟!。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之浅析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之浅析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之浅析摘要: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
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语言学的基础课程,无论是研究汉语还是英语、法语、日语,索绪尔的理论都是重要依据。
对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区分是索绪尔在语言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1916年,由巴利和薛施蔼等人在巴黎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在语言学界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力。
这本书的编写者都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全名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学生,他们根据索绪尔1906年到1911年间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课程时同学们记的笔记以及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和资料编写而成,并分别在1922年和1949年出版第二、第三版。
随后这本书被翻译成德、西、俄、英、日等国文字,并于1980年出版中文译本(高名凯译,岑麟祥、叶蜚声校注)。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各个高校的语言学相关专业的必读书目,也是现代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的主要依据,普通语言学的许多重要原理都是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区分了两对根本的范畴: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廓清了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即共时的语言学。
一、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和特点在语言学界崇尚历时研究的时期,索绪尔提出了共时观与历时观。
在当时的天文学、地质学、法律和政治制度等领域,虽然没有将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明确区分开来,但这两种研究方法已经在这些领域并存了。
当时一般的研究者都以历时研究作为研究方法,但是作为历时语言学的发起者之一的索绪尔却透过历时性看到了共时性。
他说:“先是必须在语言和言语之间进行选择;现在我们又处在两条道路的交叉点上:一条通往历时态,另一条通往共时态。
”而所谓的共时语言学也就是研究语言的共时态的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又称静态语言学,是区别两种语言或语音是否相同,或同一语言的两种词是否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