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用”之《大公报》-文档资料
著名新闻人王芸生的系统介绍

报人——王芸生我作为一份民间报纸的发言人,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才有独立的发言权,我才有资格说真话,对国民党才能嬉笑怒骂。
同时,待国共双方都必须一样,是我一贯的原则。
王芸生(l901一1980),原名德鹏,天津人。
,“芸生”这个名字是进天津《商报》当总编辑时介绍人信口说出来的,他将之解释为:“芸生者,芸芸众生之谓也。
”他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我国卓越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
王芸生1901年9月26日出生在天津郊区,早年家贫,曾在天津当学徒。
他酷爱读书,尤其对报纸有兴趣,早年曾在《益世报》副刊发表过《新新年致旧新年书》。
1925年五卅运动中,24岁的王芸生和天津各洋行的青年员工发起组织"天津洋务华员工会",被推为宣传部长,主编工会的周刊,因鼓动爱国情绪,进行反帝宣传而受通缉,1926年3月被迫停刊,南走上海,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都副秘书长,同时与共产党人先后主办《亦是》、《猛进》等周刊与《和平日报》。
1926年底回天津,任国民党天津市党部宣传部副部长,经常给《华北新闻》写社论。
1928年,天津《商报》请他担任总编辑。
从此,这个茶叶铺的小伙计、洋行职员、职业革命者,终于正式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
王芸生是《大公报》的总编辑,在《大公报》的历史上,王芸生算是第二代人物,比起《大公报》的创始人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来,他算是晚一辈的人,但由于王芸生前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研究《大公报》的消亡,王芸生最有代表性。
《大公报》的前3位创始人,除张季鸾1941年逝世外,其余两位都离开了大陆,留下来的王芸生,成了这一代报人中一个失望的典型。
提起王芸生,马上都会联想到《大公报》,人们称他与《大公报》,“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可见王芸生与《大公报》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王芸生1929年8月22日应《大公报》总编张季鸾之请进入《大公报》,成为一名职业新闻记者,从此他的一生就和《大公报》。
1935年他一跃成为《大公报》编辑主任,仅在张季鸾、胡政之之下。
张季鸾的“四不”方针

除 了坚持报 馆保持 经济的独 立性之
季 鸾之 后 主持 《 大公 报》 笔政 、 写得一 手 激 情洋溢好 文章 的 王芸生 , 就 是在和 张
季 鸾打 了一 个时期 的文字 交道之后 , 被 后者揽 到《 大公报 》 来的。王芸生既无文
外, 张 季 鸾 也 坚持 保 持 自身 品性 的 独
战, 功 在 国 家 。 惊 闻逝 世 , 悼 念 同 深
… …
” 蒋介 石 、 周恩 来等 国共要 人 , 亲往
丧礼 吊奠 。中 国报 业 史上 , 有很 多报 业
伟人 , 如 王韬 、 梁启超 、 于右任 、 戈公 振 、
张 季鸾等 等 , 但 就观 察敏锐 、 立论 磅礴 、 专 业精 神 与 爱 国精 神 , 并 在 国 内国际发
立 。在 张季 鸾主持 笔政 的三 十余年 间, 他 最为痛恨的就是 贿赂 行为 。在 军阀互
作 中具 有很 强的可操作性 。张 季鸾也 一
直 力 图践 行 这 一 办报 宗 旨。
争 的混乱 时代 , 有人 赠送 近 万元 给 张季
鸾, 他拒 不接 受 ; 又有某位政要请他 出任
某部部 长 , 也 遭 到 了他 的拒 绝 。 其 后 , 张
务 的原 则 , “ 不 盲” 则主要 从 编辑 主体 角
因素。 只有 经济 的独 立 , 才能真 正做 到
言论的独立。
度 阐明 了 实践 中应 规避 的情 形 。 “ 四 不” 方针表 达 了一名合格 的新 闻工作者对新 闻工作执 行标 准 的感悟 , 它不仅在 精神
上 追求 办报 的 独立地位 . 而 且 在 新 闻 工
凭, 又无背景 , 是 因为写 文章 同《 大公删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1.《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内容和评价内容:不党:(1)各国都有党派,中国也有。
承认党派但是不与任何党派有关联。
但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原则上等视各党,纯粹以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偏见与成见。
(2)以国家利益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一视同仁。
不卖:(1)不以言论做交易。
保证言论的独立,不为金钱左右。
(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质的资助。
不私:(1)没有任何私人所途,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民众的喉舌。
不盲:(1)一知半解,为之盲信;随声附和,为之盲从。
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感情冲动,不是详求,是为盲动。
(2)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对事理调析透彻,遇事头脑冷静,明辨是非,实事求是。
评价:四不方针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界实际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本身发展的理论总结。
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否定了以金钱为背向的奴才报纸,同时也区别于商业报纸的“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方针。
2.《大公报》文人论证以报立言(文人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主要途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基本目的:参政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资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起始于北宋,盛行南宋,隐现于明清。
(3)始发包括邸吏,使臣,中级官员,从使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多为中枢部门公开“朝廷机事”。
(5)读者范围广。
(6)手写或者印刷。
原因:(1)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据有一定生命力的。
(2)首先是以民间报纸的身份出现的,打破了官翻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突破了朝廷对内容行的限制;突破了对编辑内容的审查(自采自编);突破了朝廷的传报,抄写之后直接售卖(突出商品性)。
(3)其编发者主要动机在于获利,因为突破了官报作为政府宣传品的范畴,成为商品走向。
(4)敢于刊登朝廷不愿意刊登的信息,也敢于根据民意,民心编造不利于朝廷的事件。
民国时期《大公报》三巨头

民国时期《大公报》三巨头◊王小梅《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张颇 有影响的报纸。
它创刊于1902年,“文 革”开始后不久停刊。
本文所说的《大公 报》,指民国时期的《大公报》,即1926年以后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
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是接办的主 力,社内社外视为《大公报》的三巨头。
1926年,英敛之(英若诚的祖父)创 办的天津《大公报》难以为继,决定停 刊。
早有建立新闻托拉斯设想的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建新记公司盘购,股本总额5万元,由吴鼎昌一人投资,胡、张作为人力股,不负盈亏。
当时发行量不 足2000^,每月亏损4000多元;次年5月发 行6000份,收支才得平衡。
此后,三巨头 锐意经营,《大公报》声誉日隆。
吴鼎昌( 1884—1950),字达铨,青 年时留学日本,辛亥前中商科进士,任翰 林院检讨,以后从事经济工作,成为金融 界知名人士。
盘购天津《大公报》时,他是盐业银行总经理兼“小四行”联合机构 主席(“小四行”指盐业、中南、大陆、金城四家银行,以与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行相区别)。
作为新记《大公报》社长,他白天主持金融业务,晚上与胡、张议时局,写社评。
他们三位一体,大事 共同商定,小事各负其责,自行作主。
以社评为例,论财政者多吴氏手笔,论外交 者多为胡氏之作,论内政者又多出张氏之 手。
张季鸾写得最多,但社评主要论点实 为三人讨论结果。
他们三人还订立君子协 定,三年内不兼任政治上有酬的职务。
这 与《大公报》续刊时公开提出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主张和道德准 则有关。
不过吴鼎昌本人是国民党员,与 胡、张不同。
1935年底,吴弃商从政,继 陈公博为实业部长,便辞去《大公报》社 长之职。
1948年底,作为总统府秘书长,他登报声明辞去董事,与《大公报》脱离 一切关系。
应该提到的是,抗战胜利后,建议蒋介石邀约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就 有吴鼎昌。
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吴看出蒋 有意抛弃他,赶紧辞职,到香港做了寓 公,直至195_8月逝世。
蜀中才女 薛涛

蜀中才女薛涛巴蜀文化延绵久远,包罗万象,神秘而灿烂。
无论是巴蜀的人,还是巴蜀的食物,还是巴蜀的景物,都会让你流年忘返。
只要你来过,就不想错过。
巴蜀之最应属巴蜀的人了,其个性特征鲜明,长相俊美,更有饱读诗书者,如李白,杜甫可谓是耀眼明珠。
形容巴蜀人,用“蜀人从容,巴人明快,瑰宝陆离,人文荟萃”最好不过了。
在古代蜀人中,我最敬爱的女诗人还是薛涛,严格的说,薛涛并不是真正的蜀籍人,但她的大半部分人生都是在蜀中度过,说她是蜀中人应该也不为过吧!薛涛自小随父亲入蜀,她年幼时就也显露出她才女的风采。
据说她八岁那年,她父亲薛郧看庭中有一棵梧桐树开得茂盛,便以“咏梧桐”为题,口占“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两句,让薛涛来续答,试她才华。
薛涛应声而吟:“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父亲听了,除了讶异她的才华,更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女儿今后恐怕会沦为一个迎来送往的风尘女子。
薛涛后来果然成了官妓。
薛涛做的是官妓,比起和她齐名的李季兰,放浪无忌,不是妓女,犹过妓女,倒更多一份庄重高贵。
她的才情美貌名动蜀中,历任蜀中节度使都对她既爱慕又尊重。
最先赏识薛涛的是名臣韦皋。
韦皋听说薛涛诗才出众,且出身不俗,是官宦之后,就把她召来,要她即席赋诗,薛涛即席写下一首《谒巫山庙》—— 乱猿啼处访高唐,一路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尤是哭襄王。
朝朝暮暮阳台下,雨雨云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韦皋看过赞叹不已,传阅给席间众宾客,大家也都叹服。
薛涛这首诗写的是过巫山神女峰,《谒巫山庙》的情景。
其实这样的诗不算特别出奇,只不过自从宋玉的《高唐赋》以后,巫山云雨已经成了男女欢爱的代言,薛涛却偏偏写出了点惆怅怀古的味道,大有凭山凭水吊望,感喟世事沧桑的味道。
尤其最后一句“春来空斗画眉长”更隐隐指责前人沉溺女色,这样的立意出自女人之手已是不易,出自一个官妓更是殊为难得。
所以薛涛的诗好,后人赞:“工绝句,无雌声。
”是有道理的。
《大公报》《泰晤士报》辛亥革命报道对比分析

媒介观察130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一、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起义,随后在全国各地都爆发了革命。
二、研究意义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成功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报纸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从报纸入手研究这段历史对深刻认识辛亥革命有重要意义。
清末时期报纸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报纸成为文人议论朝政的一大阵地。
与此同时,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对中国的政治事务格外关注,报纸成为他们在华引导舆论的主要方式。
分析和比较中外媒体对辛亥革命的报道文本,能用更全面的视角去解析这段历史,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三、《大公报》与《泰晤士报》的概况(一)《大公报》的概况《大公报》由英敛之于1902年在天津创刊,在创刊号上英敛之发表的《〈大公报〉序》中,说明了报纸“大公”一名意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办报宗旨是“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由此奠定了《大公报》“以公正之心来启迪百姓,评击时弊”[1]的言论立场。
《大公报》一直以来以“敢言”著称,言论激切,成了“清末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大型中文报纸”。
作为《大公报》主笔的英敛之,曾经是康梁维新改良运动的一分子,一直坚持保皇立宪,从1902年《大公报》创刊一直到1912年都由他主持,《大公报》俨然已经成为英敛之发表政治言论的重要阵地。
(二)《泰晤士报》的概况《泰晤士报》作为英国一份极负盛名的报纸,曾一度是发行量最高的报纸,在国际上影响深远。
范长江与《大公报》

范长江与《大公报》范长江,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无产阶级新闻战线上的杰出战士。
从1935年5月到1938年10月,范长江在《大公报》社工作达 3 年之久, 发表文章共150 篇左右。
那么,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胡霖唯才是举, 长江进入报馆范长江是怎样进入报馆的呢?从1933 年下半年开始, 还在北大哲学系读书的范长江就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大公报》、《益世报》投稿, 内容以文化教育为主。
1934 年, 中国地质学会在北平开年会, 许多专业记者只对会议作简单报道, 而作为业余通讯员的范长江却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学术讨论会的情况, 受到《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胡霖,字政之)的赏识。
胡政之唯才是举,1934 年下半年,他让《大公报》社驻北平办事处的杨士焯找到范长江,要长江专门为《大公报》写稿,不再向其它报纸投稿,每月由报社付给他15 元固定稿费, 而不再按稿计酬。
随后, 胡政之还到北平约长江谈话, 内容还是杨士焯说的那些,其目的是要观察长江一番。
事后,他对杨士焯说:“此人才华很高……”。
由于稿费能解决长江当时的生活困难, 他同意了这个条件。
从此, 新闻记者成了长江的固定职业, 他正式登上了新闻舞台。
胡政之对范长江所说的关于“诚”的话, 是在1935年4月末。
那时《大公报》已同意了长江的西部考察计划, 长江随同四川工商团一同前往天津,然后南下。
在天津,长江前去大公报馆拜访胡霖,向他表示感谢, 也向他请教。
胡将自己曾在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举办新闻讨论周期间书面发言的主要内容, 向长江说了一遍。
一句话, 就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个“诚”字。
后来的新闻实践教育了范长江, 他懂得了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正确的政治认识”, 他说: “没有正确的政治认识,等于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
新闻工作变化最大, 等于交通工具中的飞机, 如果没有了定向乱飞一阵,非闯祸不可!” 1935 年5月,范长江进入报馆。
长江成名、成熟, 《大公报》影响扩大长江在《大公报》工作时期,既是他的成名期, 也是他的思想发生质的飞跃的时期。
秋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3课 北伐战争同步练习(含解析) 中华书局版-

《北伐战争》同步练习◆选择题1.“战场上,担架抬下来的多是共产党员。
2.中国近代史上,国共曾两次携手,为实现民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4.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示意图,关于这次战争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B.国共两党进行合作,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是前提条件C.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了全国D.讨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历史时期,有6.孙中山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这个军官学校”是指黄埔军校B.“这个军官学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C.创造的“革命军”后来进行了北伐战争D.创造的“革命军”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7.歌谣“国共联手为革命,荡平军阀8. 电影《西安事变》中周恩来和蒋介石见面时分别称对方为“校长”和“周主任”,这源于他们曾共事于()9. 如图所示的学校创建于1924年,关于这所学校的表述,正确的是10.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综合题黄埔军校从1924年5月成立到1926年春,招收学生5期共7400多人,为中国革命培训了大批军官,对于后来建立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战争起了重要作用,并为中国共产党造就了一批军事骨干力量。
周恩来等根据列宁创建红军的经验,在军校中建立党团组织,成立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并建立了一套政治工作制度。
这些对于革命军队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并为中国共产党从事军队工作创造了初步经验。
——《友报》材料二张、杨在蒋被扣以后,立即向国内发出了抗日救国8项主张的通电,并打电报给陕北中共中央,请他们马上派代表前来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才是用”之《大公报》
《大公报》是中国“有报纸以来最善于利用人的报纸,它集合了全国的智慧、劳力,为它效力”[1]366。
一、“三驾马车”开道:各尽其才团结敬业
“三驾马车”以“大公”为宗旨,不仅彼此亲密合作,而且都具有“公而忘私”的敬业精神。
吴鼎昌有言:“我们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办报,更不为某一个派系而办报,也绝不为某一个个人而办报,我们是为了人民全体的利益而办报。
”胡政之表示:“本报系团体事业,我从来未当私人产业来办,也没有做过私人如何享受的打算。
”张季鸾也说:“私的最露骨者是谋私利,这是束身自爱的报人都能避免的。
其比较不容易泯绝者是私于所亲,私于所好,而最难避免者为不自觉的私见。
”正因为如此,他们能以“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相互勉励,并坚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坚持独立办报,成为当时报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1]325
“三驾马车”的敬业精神令人首肯心折。
报界同仁徐铸成在《报海旧闻》中曾评价胡政之“如果把报馆比作一部机器,他真不愧是一个出色的机匠,时刻注意机器的运行,及时加油,拧紧每一颗螺丝,并竭力设法改进机器的性能与效率”[2]219。
作为《大公报》的灵魂张季鸾,著名报人、书法家于右任评价他是“恬淡文人,穷光记者,呕出心肝……日日忙人事,时时念国仇”,
认为“先生之名,中外宣扬”[1]393-395。
毛泽东赞曰“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推崇他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蒋中正赞曰“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1]290-291,“先生文字报国,誉满天下”[1]394。
二、“开国五虎大将”掌门:前任元老经验丰富
在新记《大公报》的筹备和创刊过程中,除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位领导运筹帷幄之外,还有五人功不可没,被称为“开国五虎大将”。
他们是王佩之、李子宽、金诚夫、何心冷、杜协民。
他们都是胡政之旧部,有着丰富的管理才能和办报经验。
上述“开国五虎大将”为《大公报》的创办和日后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默默无闻的贡献,是《大公报》忠实的掌门人。
正是《大公报》热情、诚恳与“海纳百川”的气度,使《大公报》精英云集,享誉中外。
如:
杨刚:新记《大公报》记者、文艺副刊主编、驻美特派员,作家、《傲慢与偏见》第一个中译本译者,新中国成立后任周总理办公室主任秘书、人民日报社副主编。
萧乾:他主编的《大公报》的副刊《文艺》是20世纪30年代北方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文学阵地,1939年至1942年任《大公报》驻英记者,二战后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和波茨坦会议――见他的欧战特写集《南德的暮秋》。
彭子冈:发表过访宋庆龄、宋美龄、郭沫若和《毛泽东先生
到重庆》等名人的专稿,号称“重庆百笺”,解放后任人民日报记者,曾出访苏联、印度、芬兰等国,1954年任《旅行家》杂志主编。
还有诸多名流,如“徐铸成、王芸生、曹谷冰、李纯青、吕德润、王文彬、孟秋江、张高峰、梁厚甫、曾敏之、朱启平、黎秀石、费彝民、陆诒、潘际炯、蒋荫恩、唐纳、金诚夫、赵恩源、梁羽生、杨历樵、张琴南、罗承勋、唐振常、戴文葆、陈凡、孔昭恺、徐盈、高集、杨奇、金庸、谭文瑞……”[1]378,可谓群星璀璨,光照千古。
四、社评、副刊、专栏:名家荟萃各显千秋
《大公报》的社评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主要是张季鸾主笔,之后有王芸生、徐铸成、杨历樵、马季廉、张佛泉、王志莘、潘仰尧、李纯青等加入。
尤其是张季鸾、王芸生、徐铸成三人的社评朴实、犀利、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出笔神速、立论深刻、敢言善言,堪称“社评三绝”。
张季鸾“文笔犀利、议论精辟”,有“三骂”的美名(一骂吴佩孚,二骂汪精卫,三骂蒋介石。
张季鸾还因骂袁世凯和段祺瑞而两次入狱)。
[3]50-53“王芸生极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激情,敢于说真话,甘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怕得罪权贵。
他的文风真挚、开朗、富于热情,所写文章常能打入读者心坎,动人心弦。
”[4]21如他为骂孔祥熙和国民政府写的社评《拥护修明政治案》、痛骂重庆灯红酒绿却不顾河南灾民惨状的社评《看重庆,念中原》、大骂
国民党贪官和奸商的社评《为国家求饶》等。
毛泽东赞誉张季鸾、王芸生撰写社评用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形式方法”。
徐铸成执笔的社论“气势澎湃,说理精辟,颇有张季鸾笔意”[4]23。
如他以《大公报》名义加入《文汇报》写的社评《淞沪之战6周纪念》(希望读者学习19路军的爱国精神,共救国家的危亡)和《告若干上海人》(对民族败类作最后的警告)等可以说振聋发聩、大快人心。
五、结语
《大公报》社评主笔王芸生在介绍林徽因主编的《大公报小说选》时有过这样的评述:“读者也许奇怪,居然有那么多南北文坛先辈看这个日报刊物,连久不执笔的也在这里露了面。
其实,这正是老实的收获。
同时,读者还会带着不少惊奇,发现若干位正为人注目的‘后起之秀’,原来他们初露锋芒是在这个刊物上。
这不稀奇,一个老实的刊物,原应是一座桥梁,一个新作品的驮负者。
”[1]352“老实”,就是说实话、说真话,就是做事待人认真真诚。
《大公报》正是秉承着“老实”的报格成为一个个新人、一篇篇新作品的“桥梁”和“驮负者”的。
1941年4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考虑到中国《大公报》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决定把该院一年一度的“荣誉奖章”(1941年度)授予中国《大公报》。
这说明,中国《大公报》在世界新闻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1]345这地位的获得离不开《大公报》全体报人的齐心协力和勤奋努力甚至是流血牺牲,也
离不开《大公报》“唯才是用”“选贤任能”的“伯乐情怀”。
“士为知己者用”,当年“南北文坛先辈”及初露锋芒的“后起之秀”能齐聚《大公报》实视《大公报》“为知己”者也,也是《大公报》能蜚声中外、永垂青史的人力资本。
[本文为“2013年湖北省教研项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下的地方院校新闻专业与地市级媒体协同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