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画故事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素材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素材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1、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

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

8厘米。

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348年-409年)绘制(宋摹),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2、唐·阎立本《步辇图》《步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约601年~673年)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

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3、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唐宫仕女图》,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中国历史故事-张择端如何创作出《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如今在哪儿?

中国历史故事-张择端如何创作出《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如今在哪儿?

中国历史故事-张择端如何创作出《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如今在哪儿?《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标志性画作,是画中瑰宝。

这本画作无论是从其本身的艺术水平,还是他表现的世俗景象,乃至于他的现实意义,都十分的重要。

张择端今山东诸城人氏,早年游学京都,后来供职于翰林图画院。

我们知道张择端是《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在于“石渠宝笈三编本”金代人张著所作的的一个跋文,里面是对《清明上河图》作者现存最早的记载。

“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

”然而《评论图画记》现已不存于世。

在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中,并没有记载有张择端这个人。

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张择端当时进入翰林院的时间还不长,编者还没有来得及将他收录其中。

总之张择端是《清明上河图》作者已经确认。

《清明上河图》选取了清明这样一个节日,以全景式构图的方式,将北宋京城汴京的繁荣景象表现出来。

作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在这之前,中国的人物画大多数都是宗教形象和贵族生活,涉及底层人民的少之又少。

然而张择端这幅宏伟巨作,却将焦点聚集于平常老百姓,聚焦于世俗生活。

这个意义,可以说是绘画史上划时代的。

最令人感慨的是,张择端本人还出自于宫廷画师,专供皇室贵族,是“院画”之人。

《清明上河图》最成功的不在于他篇幅巨大,而在于在篇幅构图如此宏达的同时,他的细节描绘也是那么的生动传神,以至于大家站在这幅画的面前,好似穿越回了那个繁荣的时代。

张择端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是北宋末年宋金对峙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虽然表面上一片升平,但是内里已经酝酿出了一场大动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张择端是如何创作出这幅画作的呢?首先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交通发达,商业贸易繁荣。

虽然一直受到外租侵略,但是本地的经济却一直傲视全球。

名画背后的故事

名画背后的故事

名画背后的故事名画是艺术史上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然而,每一幅名画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或让人感动,或让人思考,或让人震撼。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名画背后的故事,感受艺术的力量。

1.《蒙娜丽莎》——达·芬奇《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名画之一,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杰作。

这幅画以其神秘的微笑和逼真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然而,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却更加引人入胜。

据说,《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为了纪念他已故的母亲而创作的。

达·芬奇的母亲在他年幼时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他用这幅画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光影效果,达·芬奇将母亲的形象永远地定格在了画布上。

2.《星空》——梵高《星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画以其独特的色彩和浓烈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然而,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却是悲伤而动人的。

梵高在创作《星空》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的精神状态非常不稳定。

他被送进了一家精神病院,而这幅画正是他在那里创作的。

梵高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自由和美的追求,他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倾注其中。

《星空》中的星星和月亮象征着希望和梦想,而画中的村庄则代表着他对现实世界的渴望。

3.《吃午餐的人》——毕加索《吃午餐的人》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的杰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立体主义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然而,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却是关于战争和痛苦的。

这幅画描绘了一群吃午餐的人,他们的脸部被扭曲和变形,象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破坏。

毕加索在创作这幅画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期,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痛苦。

通过这幅画,他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4.《吼叫》——爱德华·姆克《吼叫》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姆克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激烈的笔触和强烈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然而,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却是关于孤独和绝望的。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历史典故-作文素材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

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

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

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

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1)装裱匠以假易真《清明上河图》,最先由宋徽宗收藏于北宋宫廷,公元免费范文网免费范文网1126年九月,金兵掳走了徽钦二帝,洗劫了宫中宝物。

《清明上河图》却流传于民间,元灭金后,画第二次进入皇宫。

元代至正年间,宫中有个装裱匠,用临摹本把真本换出,卖于某真定守,后又卖给武林(杭州)的陈彦廉,陈怕事败,又急于用钱,就卖给博雅好古寓居北京的杨准。

(2)汤装裱恩将仇报据清代顾塑公的《消夏闻记》载:太仓王(yu)家里收藏有《清明上河图》,严世蕃知情后,强行索要,王(yu)不愿,就请一高手(即黄彪)复制一本送去,早先王(yu)巡抚两浙时,有一姓汤的裱画师,生活十分困难,王(yu)把他带回家中做事,后又推荐给严世蕃。

当王(yu)的仿本(清明上河图)送到严家时,汤裱画恰在旁边,就对严世蕃说:"这画是假的"。

中国古代画家小故事

中国古代画家小故事

中国古代画家小故事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画家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故事篇一:齐白石努力练习作画齐白石是我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最善长画小虾小虫等小动物,另外,在篆刻方面他也颇有建树。

齐白石年轻的时候,他就很喜欢篆刻。

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就刻好了。

”别的人都以为老篆刻家戏弄齐白石,劝他不要理那老家伙,齐白右却真的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

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却越来越厚。

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他刻的印雄健、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过生日。

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来了很多。

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老人笑吟吟地迎来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家里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

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等着他吃饭。

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

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

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

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精神,齐白石老人的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故事篇二:丰子恺和《护生画集》1928年,丰子恺为祝贺恩师李叔同50寿辰,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李叔同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并回信嘱咐丰子恺,希望他能将此画集续下去,在自己60~100岁大寿时,能够分别再收到画集第2~6集,每集分别画60幅至100幅漫画。

10大名画简介

10大名画简介

10大名画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名画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珍贵遗产,它们不仅代表了艺术家的创作才华,更展示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和社会文化。

下面将介绍十幅世界著名的名画,分别从题材、艺术风格和背后的故事进行简要介绍。

1.《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代表作品,艺术史上极具影响力。

这幅画的主题是一个神秘的女人,她微微带笑、目光迷离,给人一种神秘而令人沉醉的感觉。

达·芬奇通过精湛的技巧描绘了这位神秘女性,使画作具有无穷的魅力。

2.《星空夜》《星空夜》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夸张的线条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幅画中,星星在漫天飘落,天空弥漫着神秘的光芒,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梵高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狂热热爱。

3.《卡哇依的午后》《卡哇依的午后》是塞尚的代表作品,他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色彩搭配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画中的卡哇依女人坐在草地上,眼神深邃,给人一种优雅和神秘的感觉。

这幅画作被誉为现代派的奠基之作。

4.《自由引导人民》《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品,他通过夸张的线条和强烈的颜色展现了他鲜明的个人风格。

在画面中,自由女神手持法国三色旗,引导人民冲向胜利,给人一种强大和激情的感觉。

这幅画作代表了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高峰。

5.《吉尔伽美什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一组古代巴比伦的壁画,它描绘了古代文明的兴衰和英雄的悲壮命运。

这组壁画通过浓重的线条和神秘的色彩表现了古代民族的壮丽和神秘。

这组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7.《达芬奇密码》《达芬奇密码》是达·芬奇的代表作品之一,他通过神秘的构图和复杂的符号展现了他非凡的艺术才华。

在画中,达·芬奇描绘了一个神秘的密码图案,给人一种神秘和挑战的感觉。

这幅作品被视为世界油画的经典之一。

8.《牧歌》《牧歌》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极简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表现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画中,牧歌女神手持竖琴,吟唱田园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感觉。

二战中名画《蒙娜丽莎》颠沛流离的逃亡故事

二战中名画《蒙娜丽莎》颠沛流离的逃亡故事

二战中名画《蒙娜丽莎》颠沛流离的逃亡故事1939年8月28日六点整,整个巴黎仍笼罩在沉静的睡意里,一辆破旧的卡车带着巴黎人最珍爱的蒙娜丽莎走上了颠沛流离的旅程。

法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艺术品逃亡拉开了序幕。

早在希特勒上台的1933年,因为有一战的前车之鉴,时任法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的雅克若雅敏感地嗅到了战争的气息,他和巴黎各个博物馆馆长们开始酝酿将博物馆内的艺术品分期转移到外省隐蔽的计划。

远离巴黎的中部和西部乡村是隐藏艺术品的最好地点,特别是卢瓦尔河谷地区,一共有大大小小三百多座城堡,大多隐藏在遥远的乡村,被森林和河流包围着,它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成为了艺术品的最佳避难所。

8月28日,第一批艺术品转移从卢浮宫开始。

提前几天,卢浮宫的工作人员就开始打包需要运送转移的五十幅名画,达芬奇的巨作《蒙娜丽莎》在第一批运送名单里。

工作人员对它特别呵护,不仅在它的画框左边标注了三个红点,还用厚厚的天鹅绒将它紧紧地包裹起来,放进一个特制的框,再放进一个双层白杨木匣子里才装上车。

经10个小时的颠簸,到达香波堡。

9月2日,在法国巴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更多艺术品向外省转移。

经过4个月的努力,5446箱来自卢浮宫和巴黎其他博物馆的艺术品,分成51个车队199辆卡车分批转移到外省,隐藏在法国西部和中部的11个修道院和城堡里。

远离巴黎的喧嚣,香波堡主管皮埃尔舒默尔和巴黎的博物馆馆长们一起陪伴着《蒙娜丽莎》度过了最初的宁静岁月。

但他们总是不无担心:因为香波堡太独立显眼了,这无异于空袭的活靶子;城堡的建筑结构也有问题,但每一个房间都只有木制百叶窗,没有牢固的铁窗或玻璃窗,尽管有门,但是门上却没有锁。

即使香波堡存在诸多无法克服的问题,但为了让隐藏在这里的艺术品安全完好地度过香波堡的生活,主管皮埃尔舒默尔和博物馆的馆长们下了不少功夫,除了每日观测空气湿度,他们还让工人挖出了两条沟渠以方便在遭遇火灾时快速引水。

8月,一批德国军人抓住了香波堡的50个人质,要求皮埃尔舒默尔交出隐藏在城堡里的《蒙娜丽莎》,那些德国军人并不知道,《蒙娜丽莎》早在1939年的11月就被装在大篷车上离开了香波堡,它接下来的一站是萨尔特省的卢维涅城堡,然后冒着德国飞机随时扔下炸弹的危险一路向北,停留在了阿韦龙省的洛克帝尤修道院。

中国历史故事-《唐宫仕女图》作家张萱简介 张萱代表作

中国历史故事-《唐宫仕女图》作家张萱简介 张萱代表作

中国历史故事-《唐宫仕女图》作家张萱简介张萱代表作张萱是唐朝长安人氏,是唐代时期著名的画家,以善画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人物刻画生动入骨,真切反应了唐朝贵族生活的富丽堂皇和唐朝开放文明的世俗风气。

后世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唐宫仕女图》,就是张萱和另一位画家周昉的杰作,虽然二人合力完成了这幅图画,但是周昉个人画技在张萱之下。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张萱与杨升、杨宁同时任史馆画直,以善画贵族妇女和鞍马游乐之景而著称。

他经常画骑在马上的达官贵人,以及屏风、帷幛、宫苑男女等,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对这些人物的把握在宫廷画师中名列前茅。

张萱画人物,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描摹,而是有他自己的特色。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张萱的画作在一干画师中脱颖而出,青史留名。

张萱画仕女的时候,非常喜欢用朱色晕染耳根,画婴儿的时候,绘出婴儿稚嫩外貌的时候,也不忘点出活泼的神采。

在画贵族游乐的时候,不仅布局巧妙,人物生动形象,还能为花蹊竹榭,点缀皆极妍巧,注意环境和色彩对画面气氛的烘托和渲染。

他十分擅长勾画草图,画的草图结构匀称、布局精当。

不管是亭台花树,还是竹鸟小奴,亦或是仕女歌舞都能各尽其态、各得其位,共同构成富丽安乐的太平盛世之景。

在绘画《长门怨》的时候,他依据李白诗句表达的意境构建整幅图的基调。

他没有画低头垂泪的宫女,没有画表情哀怨的妃嫔,而是充分运用梧桐和飘落的秋叶,点染出一片肃杀凄凉,从而表现出宫中旷女的哀怨与凄愁。

他留下的《贵公子夜游图》、《宫中七夕乞巧图》、《望月图》等作品,在白娟上精心描述贵家公子的闲适和宫中怨女的幽思,画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甚至远远超过画中人物本身。

相比于形,张萱更注重于情,注重于意境。

这也是周昉与张萱同为那个时代绘画人物的代表画家,但是周昉却逊色于张萱的地方。

作为一名宫廷画师,靠绘画吃饭,以绘画为生,绘画成为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张萱本人所画的作品绝对不少。

不过可惜的是,无论是著名的《捣练图》还是《虢国夫人游春图卷》还是其他不出名的画作,并没有留下原本,今世所存都是后世仿摹的作品,实在可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名画故事敦煌的艺术甘肃敦煌,位处“丝绸之路”中西交通的枢纽之地,随着中西交流和佛教的发展,石窟艺术也因之而繁荣。

自从乐僔和尚发现“圣地”,开掘莫高窟之后,鸣沙山东麓南北长约一千六百米的悬崖峭壁上,被历代贵宦巨商和佛教信徒们争先恐后地开窟造像,到唐代武则天时,已多达一千多个石窟,所以莫高窟又名“千佛洞”。

这一千多个洞窟,由于自然风化加上人为的破坏,到本世纪初被重新发现时,只剩下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二千多尊彩塑和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

即便如此,敦煌莫高窟,仍然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中历史较早的北朝壁画,内容主要描绘的是佛组出世前经历的佛本生故事,以及佛出世成道后的说法场景。

佛本生故事内容丰富,有鹿王本生、萨垂那本生、须达那本生等故事,宣扬佛家忍让、善良与因果报应思想。

故事以连续的场面展开,从左右向中心发展,构思完整。

壁画画面厚重朴拙,线条粗放,有大片颜色的平涂,可看出汉墓壁画和印度阿旃(zhan)陀壁画的双重影响。

伎(ji)乐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壁画中所表现的《伎乐天》,为西魏飞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幅。

它采用装饰手法,将两位飞天巧妙地布置在龛沿转角与背光之间的几何形中,飞天衣饰飘带随风而起,翩翩起舞,给说法图画增添了妩媚活泼的气氛。

莫高窟开掘在砾岩悬崖上,砾岩石质粗糙松脆,无法雕刻,因此莫高窟中的佛像均由泥塑,再施以彩绘。

从各个不同年代洞窟中的塑像来看,莫高窟的彩塑经历了由稚拙到成熟,由兴盛到式微的几个阶段。

早期北朝的彩塑,主要仿效西域和印度的佛像式样,以后逐渐汉化,无论形貌、体格和服装都带上了汉民族的特色。

到了唐代,几乎完全成了汉化佛像,其艺术水准也达到了顶峰,人物神情体态刻画之精彩,肌肤质感表现之精当,妆銮(luan)彩绘之精湛,都令后代雕塑家仰之弥高。

张大千胆大妄为1941年,张大千西去敦煌,研习敦煌壁画。

张大千率弟子在第二十号洞窟临摹时,他发现,在斑驳龟裂的壁画后面,隐隐约约似有颜色和线条。

张大千断定,在表面这层画的后面,一定还藏着至今尚不为人所知的更早的画。

经过一番协商,张大千决定打掉现在所见的这一层画。

在动手之前,张大千先把表面这一层壁画临摹下来。

谁都知道,打掉了表面这层画,也就永远毁掉了这层画,须知,这也是极其珍贵的五代时期的壁画啊!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的消息,震惊了全国!不过,张大千的估计却不错,在将表面这层画敲去剥落后,出现的果然是一幅幅敷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

张大千的破坏,发现了盛唐壁画。

张大千率领弟子在敦煌两年多,全部花费达五百根金条之巨。

在此期间,张大千自己一个人先后临摹了二百七十六幅敦煌壁画。

曾有许多人向他求画,以卖画为生的张大千,终其一生,却没有出售其中的任何一幅。

事情过去已半个多世纪,可对张大千当年的举动,人们依然争论不休,有人赞同其破坏的举动,毕竟发现了盛唐壁画。

有人却指其胆大妄为,对属于公众的宝贵文物,个人根本无权力自行其是。

第一幅卷轴画中国现存最早的卷轴画,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隋唐之前,中国没有卷轴画,只有岩画、石刻画、绢画、壁画等等,而其中壁画为绘画大宗。

自隋代始,卷轴画开始出现。

卷轴画便于创作、收藏、观赏,逐渐流行,画家的创作天地更为广阔了。

隋代展子虔所作绢本设色《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展子虔,渤海(今属山东)人,历北齐、北周,至隋为隋文帝所重,曾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展子虔擅壁画,影响最大的是山水画,《游春图》即是他的代表作。

此画表现的是游春主题,以近似记实的手法展示了远山近树,画中的山、树、人物、水波、屋宇,皆用线描。

色彩山梁用石绿,略施淡赭,在山后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明丽可人,花用粉点,树敷浓绿,人物与屋宇则染以白粉和朱红,愈见轻快显目。

整幅画风格细腻,情调委婉丰富,咫尺之内,备千里之趣。

《游春图》素有“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之评,人与自然配景的大小比例合理,成功地表现了自然山水辽远开阔的空间感,一改过去绘画中“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比例,成为卷轴山水画兴起的代表作,并对后世山水画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得图改居名展子虔《游春图》,流传辗转一千多年,最终为张伯驹所得。

张伯驹在北京弓弦胡同有一所宅院,原为慈禧太后心腹太监李莲英的旧家。

李莲英得宠于慈禧,在清末权重一时,这所宅院是模仿颐和园中的排云殿规模建造的。

屋子建成后,慈禧还曾亲临其地游玩。

张伯驹听说,展子虔《游春图》为北京著名书画铺玉池山房收购,连忙赶去,玉池山房老板开价八百两黄金!张伯驹手中没有黄金,于是就将弓弦胡同宅院卖给辅仁大学,将所得美元换成二百二十两黄金,然后再让夫人潘素变卖了一件首饰,总共凑成二百四十两,才从玉池山房得到了这件国宝。

得此图后,张伯驹非常高兴,即将自己所居改名为展春园,自号“春游主人”,并将自己的艺术欣赏所得,辑成《春游琐谈》七集(第七辑集成而未印)。

解放后,张伯驹将此画献与国家。

此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好好先生”张伯驹张伯驹是个精绝的艺术家和鉴赏家,张伯驹更是个好人。

有趣的是,张伯驹曾自号“好好先生”。

这仍然得自于他的收藏。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留传下一幅书法手迹《张好好诗》,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此手迹为张伯驹所得,他大为高兴,因此而自号“好好先生”,并请名篆刻家陈巨来刻一印:好好先生。

“好好先生”为一典故,相传出于三国司马徽。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有一则记事述其来历。

司马徽不管什么人、什么事,不假思索都说:“好,好”。

某日,有人来司马家,告说自己的儿子死亡。

司马徽答道:好。

来人惊骇莫名。

司马徽妻子见他如此不通人情,气愤地指责他。

司马徽看看妻子,答道:“你说的,很好。

”司马徽身处乱世,如此“好好先生”,是他一时的韬讳应对之策。

但张伯驹自号“好好先生”是雅趣和玩笑,不过,他却是个对国家、对艺术有贡献的真正的“好好先生”。

但使永存吾土张伯驹一辈子醉心于古文物,一生经手的古代书画无数,自己积年收藏了不少价值连城的珍品,花费了他大量的钱财和精力。

比如:陆机(261—303年,西晋文学家、书法家)的《平复帖》是目前存世最早的书帖之一,价值很高,因为陆机的书体预示着草书由章草向今草的演变。

这幅帖是张伯驹用四万大洋从溥(pu)心畬(she)的手里买下的。

最终以此价结算还是便宜的,溥心畬最初要价是二十万大洋。

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询《伯远帖》三帖墨迹的《三希堂帖》、李白《上阳台帖》和唐寅《蜀官妓图》,当时从袁世凯庶务司长郭世五手里卖出,开价二十万大洋。

张伯驹一时凑不到这么多钱,只能先付六万大洋订金,把《三希堂帖》退还郭,买下了后二件珍品。

还有,范仲淹手书《道服赞》,张伯驹是用一百一十两黄金购得的。

张伯驹曾感慨道:“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

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

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

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唐代韩斡(wo)的《照夜白图》,就是溥心畬在1936年卖给了外国人。

当时我在上海,想办法阻止都来不及。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人搜刮中国文物就更厉害了。

所以我从三十岁到六十岁,一直收藏字画名迹。

目的也一直明确,那就是我在自己的书画录里写下的一句话——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1956年,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将家中收藏的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范仲淹《道服赞》卷以及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和元赵孟頫(fu)《千字文》等珍贵书画悉数捐献给了国家。

《夜宴图》的故事五代十国之时,北方有个韩熙载,很有学问,诗书文章,名震一时。

韩熙载父亲出了事,他怕受牵连,趁着战乱,逃奔到江南,自此在南方安身,以后任职南唐的中书舍人。

韩熙载生活豪奢放荡,先后蓄妻妾四十多人,朝廷给他的薪俸,都被妻妾分走,最后反弄得自己难以应付。

他穷极无聊,有时便故意身穿破衣,撑着根拐杖,背着一篓,扮成乞丐的模样,到各处已独立门户的妻妾家求食,不以为耻为难堪,反是以此为乐。

此后,韩熙载又被罢官。

可南唐李后主看重他的才华,想加以重用,又怕他生活不检点,名声不好,不能称职。

李后主不知道他的日常生活究竟如何,便派画院待诏顾闳中等人到他家去暗中窥探,“目识心记,图绘以上”,把他夜里饮宴作乐的情景描绘下来,报告自己。

于是,顾闳中便画下了《韩熙载夜宴图》。

以上是一种传说。

另一种传说这样的:当时南北对峙,北方的后周时时南侵,威胁着南唐的安全。

李后主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加紧内部防卫,对北方南来的官员百般猜疑。

韩熙载是北方南下的,但他原本就不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对逃离的北方也没有好感,于是他为了保护自己,免被他人怀疑,就故意在生活上放浪形骸,装成一个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放心。

果然,自顾闳中画下这张《夜宴图》后,李后主也就真对他放心了。

《韩熙载夜宴图》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人物画杰作之一。

画中描绘了韩熙载家中举行夜宴时的情景,全图以屏障等物作间隔,分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等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五个场面,刻画了四十六个不同人物的形象。

其中韩熙载是全画的中心,在五个场面中反复出现,表情、动作各不相同,作为豪华酒宴的主人,他或则注目凝神,或是沉郁寡欢,反映了他矛盾苦闷的内心世界。

其他人物的描绘,也都细腻精工,充分表现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这幅画中得到了圆满的表现。

此画除人物外,家具、器皿和乐器等物的描绘均细致精微,线条劲健洗练,色泽匀净富丽,是研究中国画史以及工艺美术史和音乐、舞蹈的重要形象史料。

弃房买画张伯驹曾卖房买名画,张大千也曾有弃房买画的壮举,而且巧的是,两张都是从北京著名书画铺玉池山房购得的名画。

差别只在于,张伯驹是将已有住宅卖掉买画,张大千是将打算买房的钱不买房改为买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张大千打算在北京定居,其时正巧有一家清王府房屋出售,他看了很是满意,便与房主谈妥价钱,交付了定金。

就在此时,张大千从古玩商那里得知一惊人消息,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已被北京玉池山房收购!《韩熙载夜宴图》乃国画之粹,一向藏于宫廷,为历代帝王藏品。

末代皇帝溥仪将此画带至东北长春伪满宫中,不久,《夜宴图》即流于宫外,想不到,时隔不久,《夜宴图》又辗转流落到了北京。

当日晚上,张大千在学生萧允中陪同下前往玉池山房。

玉池山房掌柜马霁川见张大千师徒光临,拱手相迎。

张大千与马掌柜交谊甚厚,开门见山便问此画。

马掌柜道:“您来得正是时候。

”边说边从一个紫檀木大立柜中取出一个用锦缎包裹的包袱,轻轻将其放在写字台上,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三层锦缎,一件尺余高的手卷呈现在张大千眼前。

张大千立刻决定买下此画。

马掌柜开价五百两黄金,张大千不加思索就答应了。

马掌柜相信张大千的人品,也怕节外生枝,当下就让张大千挟着名画离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