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的MRI诊断

合集下载

超声对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

超声对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

超声对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
戴学宇;张晨雪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
【年(卷),期】2014(11)B08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淋巴管瘤的声像图特点。

结果:5例为囊状淋巴管瘤,2例为海绵状淋巴管瘤。

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淋巴管瘤诊断敏感性高,是其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总页数】1页(P125-125)
【关键词】高频超声;腹股沟区;淋巴管瘤
【作者】戴学宇;张晨雪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超声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1
【相关文献】
1.超声检查对胎儿颈部水囊状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评价 [J], 赵芝芝;赵天娇
2.超声在腹部淋巴管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J], 程艳;王静;余铖;方凌云;谢明星
3.彩色超声对患儿体表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 [J], 姚彩芳
4.腹部超声在成人原发性腹部淋巴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J], 王红霞
5.超声在诊断小儿颈部淋巴管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李丽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淋巴组织磁共振表现

淋巴组织磁共振表现

淋巴组织磁共振表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淋巴组织磁共振(MRI)是一种无创检查技术,常用于评估淋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淋巴组织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它们在维持免疫功能和排除体内废物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MRI检查,可以观察淋巴组织的形态、大小、密度等特征,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淋巴组织在MRI中的表现。

淋巴组织的MRI表现通常取决于其解剖位置和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淋巴组织呈现为均匀的信号强度,与周围组织区分明显。

在MRI图像中,淋巴组织通常呈现为稍高信号的T1加权像和高信号的T2加权像,这与其含水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有关。

淋巴组织的MRI表现在不同疾病状态下会发生一些特征性改变。

在淋巴结炎、淋巴瘤等炎症性疾病中,淋巴组织可呈现为增大、水肿、信号改变等特征。

在淋巴瘤等恶性肿瘤中,淋巴组织常呈现为异常强化、肿块等征象。

通过MRI检查可以准确识别这些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MRI技术在淋巴组织的评估中具有一些独特优势。

MRI无需使用有害的放射线,对患者无损伤,可以重复检查,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

MRI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可以清晰显示淋巴组织的微细结构,有助于诊断各种淋巴系统疾病。

MRI对于评估淋巴组织的血液灌注和功能状态也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动态增强MRI技术,可以观察淋巴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评估其功能状态。

这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很大帮助。

淋巴组织在MRI中的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组织结构、疾病状态、功能状态等。

MRI技术在淋巴组织评估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提供准确的解剖信息和功能信息,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未来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其在淋巴组织评估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并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第二篇示例:我们来说说淋巴组织的正常磁共振表现。

正常的淋巴组织在MRI上呈现为均匀、低信号的结构,这与其细胞成分和含水量密切相关。

四肢深部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诊断

四肢深部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诊断

四肢深部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诊断【关键词】血管瘤血管瘤是软组织中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大量新生血管所组成,约占软组织肿瘤的7%[1]。

它是由胚胎期的成血管细胞进展而来,其中含有多种非血管成份,如脂肪、纤维等。

软组织血管瘤好发于四肢,绝大多数发生于青年或青青年。

位置表浅的血管瘤,如位于皮肤或皮下,临床依照其特点性皮肤颜色改变和体检多能明确诊断,但位置深的软组织血管瘤,如发生于肌肉内、肌间隙和滑膜,临床体检难以发觉。

随着影像技术专门是MRI技术的进展,深部软组织血管瘤的定位、定性正确率正在慢慢提高。

本文对18例经手术病理证明的四肢深部软组织血管瘤的MRI征象进行回忆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式一样资料搜集本院2001年7月至2020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明的18例四肢深部软组织血管瘤(12例发生于下肢,6例发生于上肢),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10~55岁(平均岁);反复疼痛、触及肿块11例,局限性疼痛5例,无明显病症2例。

术后病理结果:海绵状血管瘤13例,蔓状血管瘤3例,血管畸形2例。

方式术前均经MRI检查。

采纳德国SIEMENS Avanto 磁共振扫描仪,层厚4mm,层距4 mm,膝关节线圈,成像序列为自旋回波(SE)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部份患者加用STIR序列,部份加脂肪抑制序列,全数病例增强扫描,作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

其中3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

2 MRI表现13例血管瘤位于肌间隙中,5例位于肌肉内。

18例血管瘤病灶长轴均与肢体长轴走向一致,病灶形态不规那么,边界欠清楚,信号不均匀,未见明显包膜,T1WI呈等高混杂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

如图1~3。

4例病灶中央和/或边缘见T1WI 及T2WI高信号,加脂肪抑制序列后部份呈现低信号,提示脂肪成份,加脂肪抑制序列后未呈现低信号,提示血肿。

3例病灶中央和/或边缘见T1WI及T2WI低信号,提示钙化或含铁血黄素沉着。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征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征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征姚振威;冯晓源【摘要】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25例(7例男性,18例女性;平均年龄50.6岁,范围28~74岁).采用1.5T或3.0T超导系统(GE Signa)MRI 检查,包括T1WI、T2WI和增强后T1WI扫描.结果:病灶大小2.5~6cm(平均4.30cm),右侧17例,左侧8例.T1WI上24例病灶相对于白质呈低信号,仅1例呈高信号.T:WI上22例呈显著高信号,2例呈混杂信号,1例呈显著高信号伴部分流空信号.注射对比剂后10例呈显著均匀强化,其余15例呈显著不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者均表现为增强扫描第二时相强化范围扩大.16例为累及鞍内的横向不对称哑铃形肿块,7例为球形肿块(其中2例可见小部分伸入鞍内),2例为分叶状肿块累及鞍旁和鞍内.所有病例均不伴邻近颞叶脑组织水肿,颈内动脉被推移或包绕.结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MRI特征为鞍旁肿块或鞍旁累及鞍内的肿块,呈横向哑铃形或球形,境界清楚,T2WI呈显著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显著均匀强化或不均匀进行性强化.【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10(016)003【总页数】4页(P185-188)【关键词】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作者】姚振威;冯晓源【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非常少见,且主要见于海绵窦区。

正确的术前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Meyer等[1]和Momoshima等[2]报道术前误诊率为66.7%~87.5%。

不正确的术前诊断通常导致外科手术方案欠妥当,术中易大量出血。

本文收集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重点分析其MRI特征。

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术前误诊率。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它主要发生在皮肤和黏膜、软组织等部位,尤其是在头颈部、四肢和躯干等部位。

临床上,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病理特征可以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影像学征象和病理特征两个方面对血管淋巴管瘤进行探讨。

一、影像征象1. B超B超检查是血管淋巴管瘤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在B超图像上,血管淋巴管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可见颗粒状、片状或斑点状高回声,有时可见血流信号。

在血管淋巴管瘤囊壁呈现不规则增厚,囊内可见不均匀、点状或片状无回声。

B超检查还可以观察到血管淋巴管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其是否侵犯邻近组织。

2. CTCT检查是对血管淋巴管瘤进行定性和定位的重要方法之一。

血管淋巴管瘤在CT图像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晰,部分病灶可见出血、坏死等变化。

对于颅内血管淋巴管瘤,CT增强检查可以显示病灶的血供情况,明显强化的部分提示病灶内有大量血管成分。

CT检查还可以观察到病灶的大小、形态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放疗等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二、病理特征1. 血管淋巴管瘤的组织学特征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由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扩张形成的肿瘤,组织学上主要分为毛细血管型、淋巴管型和混合型。

毛细血管型血管淋巴管瘤以毛细血管为主,其内皮细胞和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和血栓形成。

淋巴管型血管淋巴管瘤以淋巴管为主,其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生,可见淋巴管壁增厚和瓣膜形成。

混合型血管淋巴管瘤则具有毛细血管型和淋巴管型的双重特征。

2. 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于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血管淋巴管瘤的内皮细胞可表达vWF、CD31、CD34等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淋巴管型血管淋巴管瘤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可表达D2-40等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还可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其组织学类型,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四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分析

四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分析
( TCH)S st mp o e t e d a n s i l v l .Me h d : e M RIa p a a c s o h TCH n 1 a e r e i we n S O a o i r v h ig o tc e e s t o s Th p e r n e ft eS i 9 c s swe e r v e d i t i wo k Al c s s we e c n ime y o e a i n a d p t o o y hs r. l a e r o fr d b p r t n a h l g .Re u t : 9 c s s i cu e i e c s s i p e i n 4 o s l 1 a e n l d d fv a e n u p r1 s mb a d 1 c s s i o rl . Oft e 1 a e ,i a e r a e n u l mp ,sx c s s we e p mp n f r cu p ,a d t e o h r a e n l we i mb h c s s c s s we e c v r o s cu 9 I s i a e r a i i m l m s n h t e o t r x d c u p .I h c s fc v r o sc u s h r r i a e n i ta u c l ra d fv a e n r r — wo we e mi e l m s n t e 1 a eo a e n u l mp ,t e e we e sx c s s i n r m s u a n ie c s s i a e 1 fc i n t s e I h c s s h r r i h a e t w i n lr g o h o d ra d t r e c s sl e t e c s i e a to i u . n t e 1 a e ,t e e we e eg tc s swih l s 1 o sg a i ft e b r e n h e a e i h y tc l- n k so s in .Th i a p n f r cu s we ea l o a e h a e a t n ts u .wh c p e r d t r u u i t n b o d v s e e sx p m i i m l mp r 1 l c t d i t er r f c i i s e o n o ih a p a e o t o s dl i l o e s l ao wi o tv s u a l w od p e o n n B t f t e mi e l mp r o a e n t e r r fc i n ts u .wh c h we t u a c lr f h o v i h n me o . o h o h x d c u s we e l c t d i h a e a to i s e ih s o d

[骨肌病变]“淋巴管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骨肌病变]“淋巴管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骨肌病变]“淋巴管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
收藏)
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由扩张的及内皮细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结缔组织所共同构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内含淋巴液、淋巴细胞或混有血液。

按照构成组织的淋巴管腔隙大小,可以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淋巴管瘤。

【临床表现】
50%~65%患者出生即发病,属先天性淋巴管发育畸形。

发生于表浅部位,表现为水泡状或丘状隆起;发生于深部软组织者,表现为柔软、无痛性肿块,肿块较大时,压迫邻近器官,出现压迫症状。

淋巴管瘤可以生长很大造成畸形,甚至引起死亡。

【MRI表现】
(1)呈长T1、长T2信号,其内可见低信号间隔(图1)。

(2)增强扫描无强化。

(3)合并出血、感染或手术后,病变信号强度可增加。

图1淋巴管瘤
A.轴位T1WI ;
B.轴位T2WI压脂;
C.冠状位T2WI压脂;
D.矢状位T2WI压脂。

左前臂皮下包绕肘关节走行的不规则混杂信号灶,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内夹杂少许短T1脂肪信号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本病根据临床表现、透光试验及穿刺抽吸等,不难诊断,一般不需进行影像学检查。

深部病变需用MRI显示病变大小、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2.鉴别诊断需要与血管瘤鉴别,后者可见流空信号,增强扫描血管瘤有明显均匀强化。

淋巴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淋巴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淋巴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马立恒;张朝晖;陈应明;孟悛非;肖萍【摘要】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ifferent pathologic types of lymphangioma on MRI. Methods: The MRI images of lymphangioma in 44 patients confirmed by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lesions were scanned in transverse, coronary and sagital plan, 30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contrast enhancement MRI after plain scan.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the appearances of MRI of different pathologic types of lymphangioma were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of the different pathologic types of lymphangioma were analyzed. The features analyzed on MR images included the shape and extent of the lesions, the encasement of vessels, the signal intensity in lesions, unilocular or multilocular, the thickness of the sept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rast enhancement. Results: On MR images, the lymphanigoma appeared as irregular(38/44), ill - defined(30/44), and vessel encasement signs(17/44) in lesions. Some large lesions produced space - occupying effect. There was no statistic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fferent pathologic types of lymphangioma. Compared with the adjacent muscles, 24(54.5% ) lesions appeared as isointenstiy or hyperintensity (24/ 44) on T1 WI and more distinct hyperintensity on T2WI. Thirty- one lesions were confirmed as cystic lymphangioma pathologically which demonstrated cystic nature: with thin or fine septa and fluid - fluid level in some lesions, nonenhancingor mild cystic or septal enhancemen after Ⅳ contrast administration. Seven cases were cavernous lymphangioma which appeared as multilocular of different size with thick septa or papillar convex that appeared as distinct enhancement. Six cases were hemolymphangioma which appeared as multiple septations of varying thickness,none of them demonstrated fluid-fluid levels. After Ⅳ contrast administration, the cystic wall and the septa showed distinct enhancement. Sometimes, it was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the hemolymphagioma from the cavernous lymphangioma.Conclusions: There are characteristic MRI features in different pathologic types of lymphangioma. MRI is a valuable method to differentiate the cavernous lymphangioma and henolymphangioma from the cystic lymphangioma. However, it might be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the cavernous lymphagioma from the hemolymphangioma.%目的:探讨淋巴管瘤不同病理学类型的磁共振表现特点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淋巴管瘤的MRI检查资料,所有病例均行矢、冠、轴三平面扫描,其中30例于MRI平扫后行常规增强扫描.以病理学所见为参照,分析各病理类型淋巴管瘤的MRI表现特点并统计分析不同病珲类型淋巴管瘤发生部位的差异.MRI征象分析包括:病变的形态、累及范围、有尤包绕血管、内部信号特点、有尤分房、分隔厚薄情况及强化特征.结果:MRI上淋巴管瘤的形态多为不规则状(38/44),边界不清(30/44),部分见血管包绕征(17/44).较大者产生占位效应.小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管瘤发生部位的差异无显著性.与邻近肌肉组织相比,24个(54.5%)病变表现为T<1'>WI上等或高信号、T2WI上更高信号区,较具特征.囊状淋巴管瘤31例,病变内可见液-液平面,分房大,分隔细、薄,增强扫描旱轻度或无强化;海绵状淋巴管瘤7例,表现为分房多,大小不一,分隔厚或有乳头状突起,增强扫描显示分隔及乳头明显强化;血管淋巴管瘤6例,MR表现为分房大小不一,分隔厚薄不一,内未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明显强化,难与海绵状淋巴管瘤鉴别.结论:淋巴管瘤不同病理学类型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MRl对于鉴别囊状淋巴管瘤与其他两类较具价值,而海绵状淋巴管瘤有时难以与血管淋巴管瘤鉴别.【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11(017)002【总页数】5页(P155-159)【关键词】淋巴管瘤;磁共振成像【作者】马立恒;张朝晖;陈应明;孟悛非;肖萍【作者单位】澳门镜湖医院放射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淋巴管瘤是淋巴系统变异引起的脉管源性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发病部位广泛,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多样[1],文献多为个案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1 卷 第 2 期 2012 年 6 月(313-319)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Vol.21, No.2 Jun., 2012
蒋丽华, 陈孝柏, 岳云龙, 等. 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的 MRI 诊断[J].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2, 21(2): 313-319. Jiang LH, Chen XB, Yue YL,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nging diagnosis of limbs lymphangioma[J].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2, 21(2): 313-319.
3.4
鉴别诊断
海绵状淋巴管瘤需与下肢海绵状血管瘤、单纯下肢淋巴水肿及 K-T 综合症相鉴别。下
[4-5]

搜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 10 例,回顾性分析其 MRI 表现,评价 MRI 检查对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搜集我院经影像学检查和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 10 例,男 7 例,
女 3 例,年龄 11~62 岁,平均约 36 岁。10 例中,4 例因发现下肢肿物伴患肢肿胀进行性 加重就诊,其中 1 例为外伤后出现局部肿块,其余 3 例均无明显诱因;1 例肿物切除术后复 发;4 例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进行性肿胀,尚难触及肿瘤边缘;1 例伴有淋巴管炎。2 例皮 肤表面伴有色素沉着,2 例皮肤伴有乳头状增生,1 例皮肤表面伴有表皮囊泡样改变。1 例 表面皮肤伴有紫红色表浅静脉充盈。所有病例均进行了 MRI 检查。 MRI 检查采用 GE Signa Excite HD1.5T 超导型 MR 扫描仪。患者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位 于 8 通道相控阵体线圈内,均采用冠状位 T2-WI 脂肪抑制序列、常规轴位 T1-WI、T2-WI 及
3.3
MRI 检查的临床意义
MRI 能准确显示淋巴管瘤的发病部位、形态和范围,清楚显示本病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
系及明确瘤体内容物的液体性质,以便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 文献[12],文献[13]和本组资料显示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复发率较高,应用 MRI 进行 术后随访也很有价值,根据病变范围和是否吸收、消散可鉴别术后组织间隙内渗液与肿瘤 复发。MRI 被认为是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
2
结果
病变范围:本组 10 例,累及大腿及双髋部 3 例;2 例病灶自大腿向上累及盆腔及下腹 部;累及小腿及大腿者 3 例;仅累及小腿者 2 例。 骨质改变:本组 10 例中,有 3 例伴随有骨质改变,其中,1 例 CT 平扫显示右胫腓骨远 端及右足诸跗骨不同程度受累,跗骨间关节间隙及右踝关节局部间隙模糊不清,MRI 呈混杂 信号;1 例右侧股骨、双侧髂骨、耻、坐骨及骶骨受累,以右侧髂骨明显,可见圆形点状和 蚯蚓状长 T1 和长 T2 信号,边缘清楚(图 1~图 2) 。
Hale Waihona Puke T1-WI 显示双侧股骨头可见囊状 低信号(白箭) Fig.1 T1-WI shows the cystic lower signal of the two fermonal heads (white arrow)
图1
与图 1 同部位,T2-WI 压脂显示 病灶呈高信号(白箭) Fig.2 The same part of figure 1, T2-WI flair shows the higher signal (white arrow)
图6
图7 Fig.7
病理镜下显示大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管腔,大小不等,管壁较 薄,管腔壁内衬单层扁平内皮细胞(HE × 100) The image of microscope about carvnous lymphangioma shows lots of lumens. They are round or difform, inequality of size and the wall thin with unilayer ancipital endothelial cells
316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21 卷
病理学所见:术中见皮下组织中有大量的串珠状白色增生物,质地中等,增生物膨大 部分切面可见淋巴液溢出,取局部组织送病理。镜下可见大量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管腔影, 大小不等,管腔壁衬以单层扁平内皮细胞,管壁薄,分布在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内,呈网 格状。管腔内多数无血细胞成分,少数可见少量血细胞(图 7) 。
3
3.1
讨论
淋巴管瘤的病因及组织病理学
淋巴管瘤系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引起原始淋巴囊不能向中央静脉引流,淋巴结构异常
[1-6]
或未能与正常引流通道建立联系,隔离的淋巴管或淋巴囊异常增生扩大所致
。也可以继
[1-4]
发于手术、外伤等引起的淋巴管损伤,导致淋巴液引流不畅最终发展为本病。组织学上通常根 据异常淋巴管的大小,将其分为单纯性淋巴管瘤、囊性淋巴管瘤和海绵状淋巴管瘤三类
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的 MRI 诊断
蒋丽华,陈孝柏,岳云龙,赵丽君,段永利,傅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放射中心,北京 100038)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的 MRI 表现, 提高对本病的 MRI 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 10 例,该 10 例病例均进行了 MRI 检查,2 例进行了 CT 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下肢 海绵状淋巴管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下肢软组织增生肿胀、呈网格样改变,并可见迂曲扩张的 淋巴管影。病变累及范围常常比较广泛,并可累及临近肌肉及骨骼组织。结论:MRI 检查对 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确定病变范围及有无肌肉、骨骼受累,对于制定手术方案 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海绵状淋巴管瘤;磁共振成像 文章编号:1004-4140(2012)02-0313-07 中图分类号:R 445.2 文献标识码:A
图5 Fig.5
T1-WI 显示双侧臀部及背部增厚 皮下组织中蚯蚓状低信号影 T1-WI shows lower signal like earth worm in hibateral fundament and incrassate subcutaneous tissue in back
与图 5 同层面,T2-WI 显示双侧 臀部及背部增厚皮下组织中蚯 蚓状高信号影 Fig.6 Same part of picture5, T1-WI shows higher signal like earth worm in hibateral fundament and incrassate subcutaneous tissue in back
[1-6]
: ① 单纯性淋巴管瘤多见
于皮肤与黏膜;② 囊性淋巴管瘤多发生于颈部、纵隔和后腹膜等多个区域;③ 海绵状淋巴 管瘤多见于上肢、腋部,多为迂曲、扩张的较大淋巴管组成,聚集呈蜂窝状结构,有沿组 织间隙延伸、包绕的倾向 根据文献的报道
[7-9]
,常与邻近组织分界欠清。 及本组资料显示,海绵状淋巴管瘤主要分布于四肢皮下组
[4]

也有将海绵状淋巴管瘤混有血管瘤者单独分为血管淋巴管瘤 。本组 10 例经病理证实均为 海绵状淋巴管瘤,其中,9 例无明显诱因,诊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的海绵状淋巴管瘤,另 1 例虽然有外伤史,但海绵状淋巴管瘤发生的部位在外伤部位的近心端,应与外伤无直接关 系。并且,该病例直接淋巴管造影显示有原发性胸导管出口梗阻。 有学者认为前三种类型其实是同一种病变不同时期的表现
3.2
影像学表现
病灶均表现为患肢皮下软组织明显肿胀并增生、增厚,脂肪层增厚,可见网格状结
构,病变呈弥漫分布或者局限性分布。弥漫分布者病变部位呈环形增厚,病变范围广泛, 可向上或向下沿肢体长轴累及邻近组织;局限性分布者常位于肢体的一侧皮肤,可见局 限性的包块。病变均呈大片长 T1 长 T2 信号,其内可见索条状的分隔,提示水肿的软组 织内由纤维索条分隔。软组织内可见弥漫迂曲走行线状长 T1 长 T2 异常信号,为扩张迂 曲走行的淋巴管,此为海绵状淋巴管瘤的特征性表现 平面。 弥漫者常侵及临近组织,骨质受累时,可见正常骨质信号不同程度地消失,被片状长 T1 长 T2 信号代替,边界不清,关节间隙模糊不清,可合并关节积液;邻近肌肉及肌间隙也 可受累,病变肌肉可较对侧萎缩变薄,正常信号消失。在 T1-WI 和 T2-WI 均为混杂信号,
[11]
;淋巴管扩张到一定程度可呈囊
样改变,MR 上表现为病灶局部可见类圆形长 T1 长 T2 信号,边界清楚,部分可见液-液
2期
蒋丽华等: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的 MRI 诊断
317
在冠状和矢状位呈条状或串珠状长 T1、长 T2 信号,间以蜂窝状或网格状结构影。Gd-DTPA 增强扫描,淋巴管结构无强化,但皮下组织内可见网格状强化影。
图2
T1-WI 显示右侧大腿后内侧皮下多发 类圆形低信号(白箭) Fig.3 T1-WI shows multiple lower signal of the medial subcutaneously in right leg (white arrow)
图3
与图 3 同层面,T2-WI 上病灶呈高信 号(白箭) Fig.4 Same part figure 3, T2-WI shows the higher signal (white arrow)
图4
肌群及肌间隙改变:MRI 显示,10 例中有 5 例伴随着肌群及肌间隙受累表现,4 例肌肉
2期
蒋丽华等: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的 MRI 诊断
315
信号不均匀,其中 2 例病变部位肌肉较对侧萎缩变薄,另 1 例肌间隙内可见异常信号环绕 肌肉周围。 下软组织改变:本组 10 例病灶均可见皮下软组织明显肿胀、增生和增厚,脂肪层 增厚,可见网格样结构,其内可见弥漫迂曲走行线状长 T1 长 T2 异常信号,此为本病的 特征性表现。 病灶局限者局部可见边界清楚的包块, 以长 T1 长 T2 信号为主 (图 3~图 4) 。 病变弥漫者,在 T1-WI,皮下软组织病变边缘清楚仅 2 例,其余均不清楚,在 T2-WI,6 例边缘清楚,4 例边缘不清楚。在 T1-WI 和 T2-WI 均表现为混杂信号,大多数显示为条 状或串珠状长 T1、长 T2 信号,并可见沿组织间隙延伸的蜂窝状或网格状影,皮下纤维 组织间隙可表现为海绵状(图 5~图 6) 。4 例 Gd-DTPA 增强扫描图像,可见条索及网格 状强化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