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精选】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

【精选】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四章“民间歌曲”中的第二节“孤独的牧羊人”。
详细内容包括了歌曲的背景介绍、旋律分析、歌词解读、演唱技巧以及相关的民间音乐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的旋律、歌词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对民间音乐的认识和兴趣。
3. 通过学习歌曲的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歌唱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旋律的掌握、演唱技巧的运用。
教学重点:歌曲背景、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歌唱表现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PPT课件。
学具:歌词单、五线谱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牧羊人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孤独的牧羊人”。
2. 背景介绍: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作者及歌曲在民间音乐中的地位。
3. 旋律分析:引导学生听辨歌曲的旋律特点,如:节奏、音阶等。
4. 歌词解读:讲解歌词中的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
5. 演唱技巧:示范并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如:呼吸、共鸣等。
6.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练习,让学生扮演牧羊人,演唱歌曲,增强体验。
7.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的难点,如旋律跳跃、节奏变化等,并进行讲解。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独立演唱歌曲,并进行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孤独的牧羊人》2. 歌曲背景、作者、歌曲地位3. 旋律特点、歌词解读4. 演唱技巧、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熟记《孤独的牧羊人》的歌词,独立演唱歌曲。
2. 答案:正确演唱歌曲,注意旋律、节奏、歌词的准确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后了解其他民间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如合唱、民族乐器演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孤独的牧羊人(节选)-苏少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节选)-苏少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简介《孤独的牧羊人》是一首经典的钢琴作品,作曲家为法国作曲家夏尔·瓦朗丁(Charles-Valentin Alkan),笔名“维耶那老人”。
这首曲子包含了传奇和浪漫的元素,是夏尔·瓦朗丁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苏少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中的节选作为讲解对象,为读者介绍该曲的基本情况和演奏技巧。
曲式《孤独的牧羊人》由主题和变奏构成,共10个小节。
其中,主题由8个小节组成,变奏则由2个小节组成。
该曲主题雄浑、阳刚,旋律简单易记,容易取得听众的认可。
变奏部分则以速度的变化、和弦的转换和节奏的改变等手法,把主题展开、发挥、深化。
演奏技巧1. 节奏的把握《孤独的牧羊人》的节奏主要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组合,需要把握得当。
在演奏时,要注意节奏的延长和加速,做到有度有规。
2. 手指的灵活性由于该曲要求左手同时进行音符和和弦的演奏,因此左手的灵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练习时,建议采用“分解和弦、反复练习”的方法,加强左手在演奏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发挥表情《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曲子虽然音乐简洁,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在演奏时,要抓住曲子中的重点,发挥出曲调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流程第一节:主题部分(一、二小节)1.讲解主题部分的曲式和旋律特点;2.指导学生练习主题部分的节奏和音符;3.分段教授主题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的演奏技巧。
第二节:变奏部分(九、十小节)1.讲解变奏的意义和作用;2.演示变奏部分的节奏和速度的变化;3.指导学生练习变奏部分的和弦和音高变化。
第三节:整体练习1.整体练习主题和变奏;2.强化左手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左手的灵活性;3.指导学生发挥曲子中的情感和意境。
总结《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曲子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时,我们应该细心地倾听学生的演奏,认真指导,并及时纠正他们的弹奏技巧和表现力。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曲子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
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课题:《孤独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学习大跳音程的演唱,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正确的声音演唱。
2、初步了解“Yodel”的特殊演唱形式,学习“YODEL”曲风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3、歌曲《孤独的牧羊人》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教学重难点:歌曲中的大跳音程非常多,在通过前面对音符音高的一系列铺垫后,让学生能用正确地方式演唱音程跨度大的歌曲。
教学过程:一、模唱《雪绒花》前两句旋律1.师:音乐课开始时,老师先给同学们演唱一段旋律。
(师用A哼唱)2.师:好听吗?你们也一起来哼唱。
用U哼唱。
(生用U唱)3.师:怎样才能唱得更好听,你有什么秘诀?生:放松、微笑、带上想象。
师:老师再教同学们一招,大牙松开,把声音送到身体外面去。
(生唱,在升高半个音唱)二、引出歌曲《孤独的牧羊人》1.师:同学们美妙的歌声引来了一位牧羊人,他也唱起了动听的歌曲。
2.(播放歌曲)师带学生配上摆头动作,全体一段,女生一段,男生一段。
3.揭题。
师:这是一首美国歌曲,叫《孤独的牧羊人》。
谁来说说牧羊人的歌声带给你什么感觉?生:快乐、轻松、自在。
三、学谱子1.师:让我们用歌声来体会一下快乐、轻松的感觉吧!2.学唱谱子555 555 ︱54 43︱5555 5555︱56 5︱5555 6567︱1—︱先打节奏,念“打”。
再填入音高唱。
3.师:唱了几句谱子,有没发现这首曲子的音符有什么特点?生: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4.师:这是一种很有名的唱法,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介绍“Yodel”唱法。
5.师:有些年轻人非常执迷于这种唱法,经过不断的练习,成为了“Yodel”唱法的高手。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Yodel”高手的演唱。
(播放)6.师生接唱谱子。
师:我们一起来配合唱谱子,你们唱前面一段,我唱后面部分。
四、念歌词1.师:我们一起来玩RAP,就是说唱。
我来说,同学们接唱。
2.配上爵士节奏说唱。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欣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感受音乐所带来的丰富情感体验。
2、通过听赏模仿,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和强烈的节奏,能够准确的模唱“约德尔”唱法的衬词,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
3、通过教师有效的层层递进的引导,感受并能够通过聆听演唱、使用小乐器、模仿和偶戏方式表现音乐。
二、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方式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
2、学习2/4 X X │ 0X X0 │的节奏与“约德尔”唱法。
三、教学难点1、通过多种方式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并学唱“约德尔”唱法的衬词。
2、通过模仿和使用偶戏表演,记住歌曲中的音乐角色并完整表演。
四、教学准备音乐多媒体课件、提线偶人、打击乐器、头饰、黑板贴五、教学过程(一)电影故事导入(2分钟)1、暖场音乐《DO RE MI》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这个电影吗?(PPT呈现,电影《音乐之声》)生:看过师:看过这个电影的同学举举手呢。
生:举手师:好,这么多同学都看过这个电影呀,那,让我们来回忆回忆这个电影。
【ppt】(配点《音乐之声》电影里的背景音乐)(电影讲述的是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那里一个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位年轻的实习修女叫玛丽亚,她性格开朗,喜欢唱歌。
一天修道院的院长对玛丽亚说:当地有一位退役的海军军官,几年前妻子去世,现在需要一位家庭教师帮他管教他的7个孩子。
当玛丽亚到达家里以后,发现军官对他的孩子实行军事化管理。
他不让孩子们欢笑和唱歌,孩子们心情非常压抑。
玛丽亚用自己的爱心和音乐感染了这一群失去母爱的孩子。
她带孩子们四处去郊游,感受大自然。
并在上校离开家的时候教孩子们唱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上校的回来,歌声也深深地打动了上校。
(二)聆听欣赏(29分钟)1、完整欣赏视频(5分钟)(注意老师搬小凳子坐下来一起观看)过渡:电影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这部电影中的一首插曲,名字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故事《孤独的牧羊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复述故事内容。
(3)通过故事,使学生理解孤独的含义,并学会关爱他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运用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故事中角色的情感。
(3)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孤独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情,懂得与人分享快乐与忧愁。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
2. 人物关系的理解。
3. 孤独感受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心理。
2. 学会关爱他人,体会孤独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故事《孤独的牧羊人》文本。
3. 角色扮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故事《孤独的牧羊人》的封面。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基本情节。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故事分享(1)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故事中最感兴趣的部分。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选择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2)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角色的情感。
5.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孤独的感受。
(2)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故事主题,强调关爱他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复述故事内容。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讨论中的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投入,是否表现出关爱他人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曾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它已“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了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游戏的情景。
歌曲为表演唱。
歌曲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是歌曲显得十分轻快而富有活力。
歌中的衬词“来咿奥都”课视为牧羊人的歌声,使歌曲更为会写有趣。
演唱时常要用提高嗓音、假声突然翻离的方法。
这是瑞士约德尔山歌的旋律风格和演唱方式。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处于学习最蓬勃时期,需要拓宽知识面,也已有一定的音乐积累,具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大致能从节奏、旋律、情绪、速度等音乐要素来理解音乐作品。
但对外国民歌的风格特点还不甚了解。
不过本首歌曲节奏明朗、曲调欢快,学生比较敏感与青睐于这类音乐作品,所以它很好的迎合了学生的口味和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角色互换法来引导学生感受“约德尔调”的风格。
三.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孤独的牧羊人》,接触瑞士约德尔山歌,感受体会其风格之美。
欣赏一系列欧洲音乐作品,增强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与流派的体验与学习,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开拓学生音乐视野、提高认为素养。
2、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歌曲简介,激发学生用准确、清晰而俏皮的声音来演唱《孤独的牧羊人》,能简单了解构成约德尔山歌作品的音乐要素。
3、过程方法目标:设情景教学法贯穿始终,构建一个学习氛围;用启发联想法,激励学生多思维;用活动激励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学唱歌曲的方法,练习用准确、清晰而俏皮的声音演唱,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约德尔山歌。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有真假声交替的演唱歌曲及唱准大跳音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像一条船,承载着我们在历史的长河里航行;音乐是一座桥,沟通你们彼此的心灵。
创设情境:音乐采风,乘着歌声的翅膀去欧洲。
1、说一说:你认识这几位音乐巨匠吗?【背景音乐:《欢乐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2、连一连:请把音乐家的代表作品连线贝多芬欢乐颂莫扎特渴望春天舒伯特小夜曲3、品一品:连续播放代表作品片段提问:为什么欧洲会产生这么多著名的音乐家?结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等奖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等奖1、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等奖1、初步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在演唱过程中感受衬词重复演唱的趣味,体验音乐欣赏活动带来的的快乐。
2、理解“孤独”的含义,知道人在孤独时可采用唱歌、跳舞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感到快乐。
3、积极参与“牧羊人和小羊”的游戏,用好玩、幽默的音色与牧羊人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孤独的牧羊人》音乐磁带、图谱、打击乐器。
第一课时活动过程:一、理解“孤独”的含义,尝试用积极的方法排解孤独。
1、你们知道什么是“孤独”吗?你们有过孤独的时候吗?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在孤独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快乐?(引导幼儿说出和朋友玩、跳舞、唱歌等多种方法排解孤独,体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3、“有一位牧羊人,每天独自一人站在山顶上放羊,他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让我们一起来听。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旋律欢快、活泼、诙谐的风格。
1、欣赏英文歌曲,感受牧羊人的情绪。
“听了这首歌,你们觉得牧羊人是孤独还是快乐呢?从哪里听出来的?”2、欣赏教师演唱歌曲,发现并感受衬词。
“歌里到底说了些什么?我用中文来演唱,你们听一听,歌曲里什么地方最有趣、最幽默?”“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最有趣、最幽默?”“这个有趣的地方是我们平时很少听到的,是外国民歌中一种特殊的演唱方式。
”3、玩“牧羊人和小羊”的游戏,学唱衬词。
“我做牧羊人,你们做调皮的小羊,来学我唱歌,看哪只小羊学得最像。
”三、再次欣赏教师演唱歌曲,分辨不同的衬词演唱方法。
1、教师演唱,引导幼儿发现歌曲中衬词的不同。
“我们再来听一听,歌里的‘咿噢嘟咿噢嘟咿噢’,唱得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2、发现衬词高低唱法的规律。
“什么时候唱得高,什么时候唱得低?”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歌里的‘咿噢嘟咿噢嘟咿噢’有的高、有的低,先唱高的再唱低的。
”3、对比不同人物的音色。
“歌里除了牧羊人的歌声,还听到谁的声音?”师幼共同小结:“歌里还有王子、行人、旅店的客人、饮酒的人、小姑娘的声音。
[第六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
![[第六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e144f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3.png)
[第六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教学内容:《孤独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能用富有弹性,颗粒感的巴乌声吹奏《孤独的牧羊人》表现出乐曲活泼,诙谐的情绪2、熟练的运用双吐音的技巧以及八度大跳的手指技巧教学重点:快速又平稳的吹奏乐曲,并能演奏得清晰,有乐感教学难点:熟练运用双吐音和八度大跳的手机技巧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
检查自学内容1、抽选几位学生演奏自学曲子《保尔母鸡》2、请学生评价同学演奏得情况。
3、讨论需要纠正的乐句4、全体学生一起吹奏《保尔母鸡》二.学习新课(一)导入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大家熟悉的曲子《孤独的牧羊人》。
我们再重温这首经典的作品。
一边聆听一边随旋律律动2、播放原曲《孤独的牧羊人》,师生随音乐律动。
(二)学习新课1、请学生跟钢琴伴奏唱歌谱2、师:你们觉得哪一句比较难唱。
3、引导学生找出八度大跳的地方4重点唱八度跳跃处5、师:我们试一下在巴乌上吹奏八度大跳。
感受手指动作的要领6。
学生自由练习八度跳跃处7请学生回答手指上的要领8师:吹奏八度大跳时,手指按孔和手指离开孔都要迅速轻巧,有弹性。
9。
学生再次练习八度大跳10师:我们放慢速度吹奏全曲11学生完整吹奏全曲12、师:哪些地方吹得不清楚呢,是什么原因13、引导找出需要双吐音的地方,并强调十六分音符一定要用双吐音才能吹得清晰。
14、学生练习双吐音15再次放慢速度吹奏全曲。
三.小结,作业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让大家再一次感受到吹奏快速的乐曲时双吐音的重要性。
而且,手指更加灵活是以后吹奏更有难度的曲子的一个基础。
希望同学们课后多练习,下节课能听到你们用原速清晰,流畅的演奏这首《孤独的牧羊人》。
有时间的同学还可以练习《清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少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苏少音乐八上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年级:八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题:孤独的牧羊人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能用弹性的声音和幽默、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了解音乐剧和约德尔调特点。
3、通过欣赏、演唱接触欧美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领略其独特的艺
术魅力,激发对世界优秀文化了解的愿望和兴趣。
4、学会小组内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分角色表现歌曲,尝试自己设计歌曲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告知学生今天要选出金牌团队和表现优秀的同学,请每一位同学都要努力。
二、视频导入
观视频《孤独的牧羊人》
思考:作品中的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情感体验
三、新歌教唱
1、第一遍聆听听出歌词的演唱顺序
2、第二遍聆听生谈谈自己对歌曲印象最深的一句
?生自由谈谈,师小结。
?找出衬词有几处?哪几处是相同的?
?唱一唱,用手画画旋律线,体会旋律的特点
3、师生共同完成歌曲的演唱
师演唱主体部分,生演唱衬词部分。
要求生思考主体部分旋律有何共性。
4、生完整演唱歌曲师适时纠正
5、主体部分有几个角色?他们在做什么呢?
四、拓展与延伸
再次观看视频《孤独的牧羊人》
1、看看歌曲的演唱声音有何特点?
2、了解约德尔调的特点
3、了解音乐剧
五、活动与创造
尝试自己设计演唱形式
六、总结
七、评出金牌团队以及优秀表现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