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及其相关参数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者:周珊珊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5年第10期【摘要】2007年Felker等的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值越高,临床预后越差,首次提出了RDW是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这一研究结果点燃了人们对于RDW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的兴趣。

随后众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明,RDW 值增高与慢性心衰、致命性及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展示了RDW这一血常规检查中的基本参数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临床应用中的新前景,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RDW是反映红细胞系统代谢状态的指标,许多因素如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都可能影响RDW的值,所以RDW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确切作用还存争议。

【关键词】RDW;心血管疾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反映红细胞大小差异性的一项参数,用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来表示,它反映红细胞体积的离散程度。

在肝脏疾病、营养不良、骨髓转移瘤、炎症性肠病患者等方面,RDW值也可以升高。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RDW增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临床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死亡率明显相关,并认为RDW增高可以作为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

RDW作为全血细胞分析检测中的一项指标,技术成熟,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即使是在一些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医疗机构也可以实施。

关注RDW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评估中的潜在作用,合理应用该项指标,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准确评价、及时千预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RDW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有望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与拓展。

一,RDW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AS)是以动脉血管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主要病变特征的一种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RDW增高,反映了慢性炎症可能是其共同的病理过程,炎症反应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机制与血流动力学因素产生的剪切冲击等影响可能不尽相同,对血管壁的影响范围也可能更为广泛。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贫血现象。

红细胞压积(HCT)是一种反映血液中红细胞比例的指标,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红细胞压积常常偏低,与心衰程度呈正相关。

红细胞压积的监测方法有多种,且可作为评估疗效的指标。

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也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红细胞压积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红细胞压积、心衰程度、临床意义、监测方法、疗效评估、患者预后1. 引言1.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压积的重要性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和水肿。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贫血,而红细胞压积(Hct)是反映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Hct值是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反映出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和氧输送情况。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压积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Hct值可反映患者的贫血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红细胞携氧能力受限于Hct值,因此Hct值的变化与患者氧输送能力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高Hct值可能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有关。

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红细胞压积变化对于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疾病评估和治疗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进一步揭示红细胞压积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以及红细胞压积在心力衰竭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对红细胞压积进行监测和分析,我们旨在寻找红细胞压积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潜在价值,探讨其在诊断、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在心血管疾病预后判定中的应用进展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在心血管疾病预后判定中的应用进展
决定 因素 ( 高的左 心室舒 张末 期压 、 慢 的左 心 室 增 缓 舒张压 ) 混 交 设 计 的方 式 去 除 后 , 果 表 明 B P 用 结 N ( .5 , r=008 P<00 1能 够 独 立 的预 警 R W。 调 .0 ) D 查结 果表 明 , 心病 患 者 B P增 高 与 R W 增 高是 冠 N D
R W似乎是一个强大 的未来冠心病风险的独立 预 D 测 因子 。尹超 群等 _检测 了 13例实 行 了导管 插人 5 J 1
术 的 C D患 者 的血 浆 B P和 h.R 、 D 来 源 于 A N sC P R W
立预测因子进行评估 。使用 Cx o 分析预测 R W 和 D 1 生 存率 之 间 的关联 性。在急 性 心衰 患者 中, 年 R W 通 常 升 高 , 且排 除 了与 营 养状 况 、 血 史 或 D 并 输
A.aa 等 对一个专科 诊所 20 年至 20 1 ir Nj 01 08
年 的患者进 行全 面 评 估 , 括病 史 , 声 心动 图 , 包 超 血
相关性; 而将影响 B P的因素包括年龄、 N 性别 、 体重 指数 、 肾小 球 率 过 滤 、 红 蛋 白及 B P的血 液 动力 血 N
独立相 关 的 , 经 元 介 质 激 活 也 许 是 联 系 R N 增 神 D
液检查 。采 用 Cx分 析评 估 R N 与 N . r N o D T po P之 B
间 的多变 量 关 系及 各 种 原 因 的 死 亡 率 。 18 患 07例
者中位数( 四分位间距 ) 随访时间为 5 个月 (9 6 2 2—6 个月 ) 年龄 7 , 2岁 ( 4 8岁 ) 7 % 为男 性 ,0 为 6 —7 ;4 7%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力衰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力衰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力衰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功能异常,心脏无法满足机体对氧气和营养的需要,导致丝状器官及全身器官出现缺氧的一种疾病。

心力衰竭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可以反映其贫血程度和缺氧情况,因此,RDW成为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综述RDW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RDW是血液生化指标之一,是血液中不同大小的红细胞数量的衡量标准。

RDW值越高,表示红细胞的大小差异越大。

RDW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RDW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有关。

研究发现,RDW高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较高。

一项对500名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RDW高的患者死亡风险是RDW低的患者的两倍。

一个meta分析,总结了30项不同疾病领域的研究发现,RDW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2.预测心血管事件的风险RDW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有关。

一个对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RDW每增加1%,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10% ,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优良指标。

3.预测住院的时间RDW与住院时间的长短有关。

一个对594名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RDW高的患者住院时间长,RDW每增加1%,患者住院日数增加10%。

4.评价心肺运动负荷试验的预后RDW与心肺运动负荷试验的预后评价有关。

一个对心肺运动负荷试验的研究发现,RDW 高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功能受损,RDW是评价运动负荷试验预后的指标之一。

5.预测心力衰竭发生的风险RDW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有关。

一个对3,033名健康人群进行的研究发现,RDW的升高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RDW是预测心力衰竭发生的指标之一。

总之,RDW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来预测患者的死亡率、心血管事件风险、住院时间,评估心肺运动负荷试验的预后以及预测心力衰竭发生的风险。

随着人们对RDW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技术的不断改进,相信RDW在心力衰竭的应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廖琳【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4(000)007【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CV)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2 to December 2012, 1300 patients with the preliminary diagno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479 patients with the diagno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CU, preliminary dia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which a total of 946 people. Us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142 cases with complete data inquiry and check up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e collected a total of 1892 patients including 33 death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3,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compare normal and increased rate of RDW-CV. Results RDW-CV of the patients and RDW-CV of examin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is significantly (P<0.05). RDW-CV increase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RDW-CV of the normal patien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Patients with the increase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 RDW-CV gradually increased.Conclusion RDW-CV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prognosis, high RDW-CV levels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predictor of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王钢;华琦【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测定血液循环中红细胞体积大小是否具有均一性、形态可变性和大小变异性的一个指标,常结合红细胞平均体积用于诊断贫血。

研究表明RDW升高可以在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及诊断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本篇综述介绍RDW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The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 is a measure of the variation of red blood cell (RBC, also known as erythrocytes), which is typically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to diagnose anemia. Recently,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n increased RDW is a strong and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rognosi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Although the mechanism is still unclear, nevertheless, RDW is an easy, inexpensive, and routinely reported test which might supply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informationfor patients with CVD.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omising progress in RDW applicati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总页数】5页(P156-160)【作者】王钢;华琦【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相关文献】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J], 朱成宝2.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J], 王志富;张玉平;王治平3.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血脂异常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J], 刘雯;李亚东;彭红梅;沙银中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J], 朱成宝;5.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J], 郭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MPK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AMPK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AMPK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刘宇坦;刘怡希;李为民【摘要】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能感知并调节细胞的能量状态,被称为“细胞能量调节器”.AMPK还能在整体水平通过细胞因子和激素,如瘦素、脂联素等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研究表明AMPK活性紊乱与高血压、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此文阐述了AMPK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关系,以期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途径.【期刊名称】《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3(040)002【总页数】4页(P97-100)【关键词】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能量代谢;心血管疾病【作者】刘宇坦;刘怡希;李为民【作者单位】4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是一种在真核细胞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能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尤其当细胞内发生能量信号变化时[1]。

AMPK激活后,可以加速分解代谢途径(脂肪酸氧化、葡萄糖转运和糖酵解),抑制合成途径(糖异生、蛋白质合成、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合成),以降低能量消耗,维持能量的储存。

AMPK通过影响线粒体生成、蛋白质合成及分解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

对细胞周期调控和蛋白质合成的基础性作用意味着其广泛参与诸如糖尿病、肥胖、肿瘤、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并将成为可能的治疗靶标。

本文详述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 AMPK的结构和分布AMPK是由起催化作用的α亚基及在维持三聚体稳定性和作用底物特异性方面起重要调节作用的β和γ亚基构成的三聚体蛋白。

每一亚基又拥有由不同基因编码的多种同分异构体(α1、α2、β1、β2、γ1、γ2、γ3),它们的不同组合赋予AMPK 全酶不同特性。

α亚基中的数个位点(苏氨酸172、苏氨酸258及丝氨酸485等)均可被磷酸化。

α亚基的C末端用于与β和γ亚基的连接。

β亚基相当于支架的作用,并含有一些位点用于翻译后修饰,可能与异构体的亚细胞定位有关[3]。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 综 述
3 9 3
红 细 胞 分 布 宽 度 在 心 血 管 疾 病 中 的 应 用 进 展
1 2 3 王 志 富 张 玉 平 王 治 平

中 图 分 类 号 文 献 标 志 码 文 献 编 号 ( ) R 5 4 1 A 1 0 0 6 2 0 1 7 0 5 3 9 3 0 4
长 治 医 学 院 学 报 第 卷 第 期 3 1 5 V o l . 3 1 N o . 5 年 月 2 0 1 7 1 0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Z H I M 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O c t . 2 0 1 7
; ; ; 关 键 词 红 细 胞 分 布 宽 度 心 血 管 疾 病 诊 断 预 后
( ,高 ( 红 细 胞 分 布 宽 度 的 患 者 冠 状 动 脉 狭 窄 程 度 更 加 严 重 r e d c e l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 i d t h R D W ∹ = ) , 主 要 用 于 贫 血 的 诊 断 及 鉴 别 诊 断 但 最 近 研 ; ) 。 , 在 多 因 素 分 析 中 发 现 R D W 0 . 1 9 0 ∢ = 0 . 0 0 2 R D W 究 表 明 、 、 、 与 急 性 冠 脉 综 合 征 房 颤 心 衰 高 血 ( ; : ) 是 冠 脉 狭 窄 程 度 R D W ⦠ ∹ = 4 . 8 0 9 5 %2 . 4 1 9 . 5 7 ~ 、 、 、 肺 动 脉 高 压 外 周 血 管 疾 病 缺 血 性 心 肌 病 和 缺 和 压 ( ; 评 分 S Y N T A X ⦠ ∹ = 2 . 2 8 9 5 %: 1 . 4 5 ~ [ ] 1 , 且 高 3 血 性 脑 血 管 疾 病 的 发 病 及 预 后 具 有 相 关 性 ) , , 的 独 立 预 测 因 素 即 值 越 高 冠 脉 病 变 . 6 0 R D W [ ] 7在 在 这 些 疾 病 近 期 和 远 期 愈 后 的 预 测 中 具 有 的 。 等 一 项 共 纳 入 复 杂 程 度 可 能 越 严 重 R D W L i [ ] 2 。 重 要 的 参 考 价 值 , 名 患 者 的 回 顾 性 研 究 中 发 现 水 平 与 孤 4 1 4 R D W 立 性 冠 状 动 脉 扩 张 ( 行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检 查 发 现 冠 状 在 冠 状 动 脉 疾 病 中 的 应 用 1 ∹ ⇌ , , 并 且 局 部 冠 状 动 脉 扩 张 即 动 脉 狭 窄 程 度 3 0 % < 部 冠 状 动 脉 是 前 后 连 续 冠 状 动 脉 ) 倍 以 上 之 与 冠 状 动 脉 疾 病 发 病 及 严 重 程 局 1 . 5 1 . 1 R D W 。 间 具 有 相 关 性 度 的 关 系 [ ] 3 与 冠 状 动 脉 疾 病 预 后 的 关 系 . 2 R D W 年 等 发 表 了 关 于 在 1 2 0 0 9 L i i G R D W p p 高 被 发 现 与 急 性 冠 脉 综 合 征 的 愈 后 具 R D W 。 诊 断 中 的 潜 在 作 用 在 对 名 因 急 性 胸 A C S 2 3 0 4 , 十 分 重 要 的 关 系 对 患 者 较 差 的 愈 后 具 有 一 定 的 , 发 现 被 诊 断 为 急 性 冠 有 痛 入 院 的 患 者 中 检 测 R D W , 见 作 用 特 别 是 在 冠 心 病 患 者 长 期 死 亡 率 的 预 测 脉 综 合 征 的 名 患 者 的 中 位 数 值 明 显 高 预 4 5 6 R D W [ ] [ ] 8 9 1 0 , 具 有 重 要 价 值。 等研 究 了 ( ; 于 非 急 性 冠 脉 综 合 征 患 者 U a r e l 2 5 0 6 y 1 5 . 1 % v s 1 3 . 5 % ∢ < 中 , 因 急 性 行 急 诊 的 患 者 并 且 发 现 高 ) , 并 且 认 为 高 在 急 性 冠 脉 综 合 征 的 诊 名 S T E M I P C I 0 . 0 1 R D W 患 者 相 较 于 正 常 的 患 者 在 住 院 期 间 死 断 中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 , D W R D W ⦠ ∹ = 3 . 6 9 5 %: 2 . 8 7R [ ] [ ] 1 1 4 率 更 高 等 ( ; ) 。 同 样 等在 一 项 包 括 ) 。 7 . 6 % v s 3 . 6 % ∢ 0 . 0 0 1 G u l < 4 . 5 1 S k e l b a k k e n 2 5 亡 ~ j 进 行 一 项 纳 入 名 或 患 者 前 瞻 名 参 与 者 的 研 究 中 发 现 与 发 病 的 也 3 1 0 N S T E M I U A 6 1 2 R D W A M I , 的 且 连 续 随 访 超 过 年 的 研 究 发 现 高 是 风 险 具 有 线 性 相 关 性 每 增 加 则 发 生 性 , , 3 R D W R D W 1 % 床 较 差 预 后 的 十 分 重 要 的 预 测 因 子 该 研 究 特 。 的 风 险 会 增 加 ( , A M I 1 3 % ∹ = 1 . 1 3 9 5 %: 临 [ ] 5 现 高 相 较 于 低 的 患 者 在 随 访 年 , ) 。 等在 行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患 者 的 发 R D W R D W 3 1 . 0 7 1 . 1 9 I s i k ~ 死 亡 率 明 显 升 高 ( ; ) ; 同 时 回 顾 性 研 究 中 发 现 高 水 平 与 冠 心 病 发 病 具 内 , 1 9 % v s 6 % ∢ 0 . 0 0 1 < R D W 也 发 现 高 与 心 血 管 病 死 亡 率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 ; ) 。 有 相 关 性 R D W 1 4 . 4 % v s 1 2 . 5 % ∢ 0 . 0 0 1 < ( , ) 。 相 关 性 , 水 平 不 仅 与 冠 心 病 的 发 病 相 关 而 且 与 的 ∹ = 3 . 2 9 5 %: 1 . 3 7 . 7 8 ~ R D W [ ] 1 2 等在 分 析 胆 固 醇 与 复 发 事 件 的 名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及 冠 脉 病 变 的 复 杂 程 度 具 有 相 关 性 。T o n e l l i 4 1 1 1 [ ] 6 , 例 的 研 究 中 发 现 基 线 水 平 与 心 肌 梗 死 患 等在 一 项 纳 入 了 名 被 诊 断 为 病 R D W B e k l e r 2 5 1 的 死 亡 率 及 再 次 发 生 急 性 冠 脉 综 合 征 事 件 之 间 , 者 或 的 患 者 行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检 查 发 现 N S T E M I U A 并 按 值 将 分 为 级 。 ( 关 性 R D W R D W 4 ≤ 作 者 单 位 ( ) 长 治 医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长 治 市 人 民 医 院 心 相 1 0 4 6 0 0 0 2 、 、 和 1 2 . 8 % 1 2 . 9 % 1 3 . 8 % 1 3 . 9 % 1 4 . 7 % ~ ~ ≥ 血 管 内 科 长 治 医 学 院 附 属 和 平 医 院 心 血 管 内 科 3 ) , 发 现 高 组 较 低 组 具 有 更 高 通 信 作 者 ( : ) E m a i l c z h w a n z 1 6 3 . c o m 1 4 . 8 % R D W R D W @ p y y g 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及其相关参数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血细胞分析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检测指标,是发现某些全身性疾病早期迹象的重要检测手段。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及其相关参数是血液系统疾病鉴别诊断的经典指标,红细胞及其相关参数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靶器官损害、诊疗及预后关系密切。

本文对RBC、Hb、HCT、RDW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简要综述。

标签: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分布宽度;心血管疾病红细胞是目前公认的有效的心功能危险分级指标,是多标志方法的客观指标。

反映红细胞情况的参数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浓度(Hb)及形态学参数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指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1-2]。

近年来红细胞以其特殊生物学特征及重要临床价值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话题[3-4]。

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RBC和Hb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指标,血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经由细胞中的Hb来完成的,而红细胞中的MCH和MCHC能较为充分的反映出血红细胞中Hb的含量和浓度。

Hb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主要结合肺部的氧,并运输至身体的各个组织部位,担负着为人体供氧和运输废物的重任[5]。

RBC和Hb水平不仅是血液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也是其他系统疾病诊疗的参考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最常用、最重要的指标[6],对了解病情、明确诊断、协助诊疗具有重要作用。

Groenveld等[7]通过meta分析发现,贫血是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Hb水平随心功能下降逐渐降低,贫血发生率升高,且Hb与LVEF 呈正相关,认为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或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8]。

老年人是HF的高发人群,病情往往呈慢性进行性发展[9]。

积极预防,及早发现预后不良的患者是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10]。

叶梁等[11]研究证实,贫血与低蛋白血症是提示老年患者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的简单有效指标。

王玉秋[12]研究显示,及时纠正贫血,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Ⅱ、白细胞介素10及白细胞介素4的水平,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和预后。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可为临床医师提供病情评估、协助诊疗的直观的科学依据。

2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占血液细胞总数的95%,是决定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而HCT是红细胞影响血液黏度主要的决定性因素[13],红细胞压积水平升高可导致血黏度增加,增加血管壁的剪切应力,损伤血管内皮,刺激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因子,导致扩张/收缩血管因子失衡(如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分泌失衡),促进了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 coronary flow,SCF)的发生[14-15]。

研究发现,镰状细胞性贫血[16]、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17]、血栓[18]、炎症[19]、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常伴红细胞压积水平升高,则血液黏度升高,增加血液外周阻力,致使心、脑血管有效血容量减少,研究证实,HCT与冠心病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死亡率密切相关。

3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血细胞分析仪根据红细胞体积的直方图导出,反映血液循环中红细胞形态可变性的客观指标,体现红细胞体积大小的离散趋势,RDW越高,循环中红细胞大小差异就越明显。

MCV是根据仪器测量上万个红细胞体积后计算的平均值,反映总体红细胞体积的变化。

既往临床上常用RDW联合MCV来诊断或鉴别诊断各种不同类型的贫血等。

近年来发现RDW的升高可能反映了炎性反应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的破裂及血栓形成的全过程,炎性应激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展,而RDW的升高与经典的炎症因子IL-6有密切联系,IL-6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RDW 已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反映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的标志物。

国内外有文献表明,冠心病患者RDW水平越高冠脉病变越严重,发生冠脉急性事件的可能性越大,推测认为RDW是预测心肌梗死后短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指标。

随着研究的深入,RDW与心肺疾病的诊断、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相关,被用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患者中再住院率及全因病死率的预测等方面。

RDW-CV的升高与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动脉硬化、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症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死亡率和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是心血管事件风险性的重要预测因子。

心血管疾病患者机体RDW水平越高,临床预后效果越差。

4 总结随着研究的进展,基本确认了红细胞及相关参数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联,且检测方法廉价、方便,是直观的筛查项目,进一步研究红细胞及相关参数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探讨其机制与意义,为临床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对疾病的诊疗、预后、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1]许开祖,林丽明,林金秀,等.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18(7):254-256.[2]张晨光,沈琪琳,张秀明,等.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的变化[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3):214-216.[3]Zhang Y,Li W,Yan T,etal.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J].J Hua 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11,29(3):387-390.[4]foley RN,ParfreyPS,Sarnak MJ.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ronic renal disease[J].J Am Soc Nephrol,2013,9(12uppl):S16-23.[5]刘成玉,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杨志钊,黄福达,缪丽韶,等.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J].检验医学,2009,24(9):676-678.[7]Groenveld HF,Januzzi JL,Damman K,etal.Anemia and mortality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am Coll Cardiol,2008,52(10):818-827.[8]陈晓军,汪晓华,戈睿佗.慢性心力衰竭血红蛋白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6):151-152.[9]李小宇,秦俭,梁潇,等.119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0):1045-1047.[10]Polito A,Esposito C.Early and late failure of tissue engineered pulmonary valve conduits used for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12,41(6):1320-1325.[11]叶梁,陈志强.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对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6260-6261.[12]王玉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a,AngⅡ,Hb,IL10,IL4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22):27-29.[13]Alen LA,Felker GM,Mehra MR,etal.Validation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s a prognostic marker in heart failure[J].J Card Fail,2010,16(3):230-238.[14]Salazar Vázquez BY,Martini J,Chávez Negrete A,etal.Cardiovascular benefits in moderate increases of blood and plasma viscosity surpass those associated with lowering viscosity: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evidence.Clin Hemorheol Microcirc,2010,44(2):75-85.[15]Salazar Vázquez BY,Cabrales P,Tsai AG,etal.Nonlinear cardiovascular regulation consequent to changes in blood viscosity.Clin Hemorheol Microcirc,2011,49(1-4):29-36.[16]Bowers AS,Pepple DJ,Reid HL.Optimal haematocrit in subjects with normal hemoglobin genotype(HbAA)sickle cell trait(HbAS),and homozygous sickle cell disease(HbSS)[J].Clin Hemorheol Microcirc,2011,47(4):253-Z7260.[17]Shibata J,Hasegawa J,Siemens HJ,etal.Hemostasis and coagulation at a hematocrit level of 0.85:functional consequences of erythrocytosis[J].Blood,2003,10l(11):4416-4422.[18]Piagnerelli M,Boudjeltia KZ,Vanhaeverbeek M,etal.Red blood cell rheology in sepsis[J].Intensive Care Med,2003,29(7):1052-1061.[19]Rauch U,Osende JI,Fuster V,etal.Thrombus formation o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J].Ann Intern Med,2001,134(3):224-2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