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转移途径有哪些
结直肠癌转移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机制研究

结直肠癌转移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机制研究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
临床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转移有密切关系。
转移是肿瘤形成远处转移灶的关键过程,因此,深入研究结直肠癌转移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1. 肿瘤转移的概念肿瘤转移是指肿瘤细胞通过血管、淋巴管等静态传播方式跨越组织屏障,并在远离原发灶的目标器官产生远处转移灶。
严格来说,只有在形成了远处转移灶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称之为“肿瘤转移”。
2. 结直肠癌转移的传播途径结直肠癌的转移可以通过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两种方式进行。
其中,淋巴转移是最常见的一种途径。
这是因为结直肠癌与肠道周围淋巴结的直接接触性质决定了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在淋巴转移过程中,癌细胞首先进入邻近淋巴系统,然后再通过淋巴回流进入远处淋巴结,并在那里进行增殖、存活、侵袭和形成远处转移。
3. 转移抑制分子针对结直肠癌转移过程中产生的信号通路,目前已经鉴定出了一些有效的细胞分子,能够对肿瘤转移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中,转移抑制因子(TIMP)是一类蛋白质,它们可以抑制酶类蛋白质的活性,进而抑制癌细胞的迁移和侵犯。
此外,针对其它的蛋白质、活性因子也有相应的转移抑制分子,如转移抑制蛋白(TIP-1)、转移结合蛋白1(HABP1)等。
4. 癌干细胞的转移能力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了一些有关肿瘤干细胞的新进展。
肿瘤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它们对于维持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显示,癌干细胞具备较强的转移能力,其主要是通过中介肿瘤微环境的恶化和改变,而实现对远处器官的定植和迁移。
5. 转移相关蛋白质和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中,许多蛋白质和信号通路被鉴定为与结直肠癌肿瘤转移密切相关。
其中,转录因子Slug和Snail是调节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的重要分子。
此外,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1(IL-11)等因子也被认为与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密切相关。
结直肠癌远处转移途径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d o i:10.3969/j.i s s n.1671-8348.2023.24.025结直肠癌远处转移途径的研究进展*马骏1,2,何臻一1,2,李攀1,2综述,王彤敏1,2ә审校(1.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昆明650504;2.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二科,昆明650034)[摘要]转移是癌细胞从原发病灶向周围组织和远处器官扩散的过程,远处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㊂了解恶性肿瘤的侵扰㊁转移发生机制,对遏制肿瘤的发展有重要意义㊂肿瘤远处转移主要经淋巴管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途径,最终导致癌细胞在远处器官的侵袭和增殖㊂传统观点认为,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癌细胞首先会转移至引流区淋巴结,经淋巴管系统扩散导致远处转移㊂然而近年实验结果和临床数据提示,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结直肠癌存在不经过淋巴结转移而导致远处转移这一重要途径㊂本文就结直肠癌远处转移途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提供新思路㊂[关键词]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血管;血行转移;综述[中图法分类号] R656.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8348(2023)24-3813-05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 p a t h w a y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MA J u n1,2,H E Z h e n y i1,2,L I P a n1,2,WA N G T o n g m i n1,2ә(1.S c h o o l o f M e d i c i n e,K u n m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K u n m i n g,Y u n n a n650504,C h i n a;2.T h e S e c o n d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e n e r a l S u r g e r y,t h e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K u n m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t h e F i r s t P e o p l e sH o s p i t a l o f Y u n n a n P r o v i n c i a l,K u n m i n g,Y u n n a n650034,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M e t a s t a s i s i s t h e p r o c e s s b y w h i c h c a n c e r c e l l s s p r e a d f r o m t h e p r i m a r y l e s i o n t o s u r r o u n d-i n g t i s s u e s a n d d i s t a n t o r g a n s.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 i s o n e o f t h e m a j o r c a u s e s o f d e a t h i n p a t i e n t s.U n d e r s t a n d-i n g t h e m e c h a n i s m o f i n v a s i o n a n d m e t a s t a s i s o f 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s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p r e v e n t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u m o r s.T h e 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 o f t u m o r i s m a i n l y t h r o u g h l y m p h a t i c s y s t e m a n d b l o o d c i r c u-l a t i o n s y s t e m,a n d e v e n t u a l l y l e a d s t o t h e i n v a s i o n a n d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c a n c e r c e l l s i n d i s t a n t o r g a n s.T h e t r a d i-t i o n a l v i e w i s t h a t c a n c e r c e l l s o r i g i n a t i n g f r o m e p i t h e l i a l t i s s u e w i l l f i r s t m e t a s t a s i z e t o t h e l y m p h n o d e s i n t h e d r a i n a g e a r e a a n d s p r e a d t h r o u g h t h e l y m p h a t i c s y s t e m l e a d i n g t o 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H o w e v e r,r e c e n t e x p e r i-m e n t a l r e s u l t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s u g g e s t t h a t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d e r i v e d f r o m e p i t h e l i a l t i s s u e m a y l e a d t o 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 w i t h o u t l y m p h n o d e m e t a s t a s i s.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e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 p a t h w a y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n e w i d e a s f o r t r e a t m e n t.[K e y w o r d s]c o l o r e c t a l c a r c i n o m a;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l y m p h a t i c m e t a s t a s i s;l y m p h n o d e b l o o d v e s s e l s;h e m a t o g e n o u s m e t a s t a s i s;r e v i e w传统病理学认为,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癌(c a r c i n o-m a)主要经淋巴结转移进行远处转移,而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肉瘤(s a r c o m a)主要经血行转移进行远处转移㊂关于结直肠癌的远处转移起因,主流观点认为淋巴结转移是导致远处转移的关键,其主要途径是原发肿瘤的癌细胞侵袭原发灶引流区淋巴管进而侵入淋巴管系统,并进一步侵入血管,经血行转移扩散至远处器官,这是T NM分期系统的基础,也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必须清扫引流区淋巴结的基本原理[1-2]㊂然而临床数据发现,清扫结直肠癌引流区淋巴结并不总能提高患者生存率[3-6],甚至部分患者淋巴结病理检查呈阴性,仍可发生远处转移[1,7-8]㊂这提示结直肠癌可不经过淋巴结而直接转移至远处器官㊂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灶测序研究也提示结直肠癌存在不经淋3183重庆医学2023年12月第52卷第24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60370,81760292);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2011F B219,2018F E001(-128)]㊂作者简介:马骏(1995-),住院医师,硕士,主要从事肿瘤免疫研究㊂ә通信作者,E-m a i l:t o n g m i n420@163.c o m㊂巴结的远处转移途径㊂本文就有关结直肠癌转移途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㊂1肿瘤转移的发病机制肿瘤的发展是达尔文式的进化过程㊂不同突变的肿瘤克隆细胞需通过免疫逃逸和克服微环境障碍等机制成功存活,使得驱动突变在细胞群体中不断积累㊂这将产生不同突变共存互补的多亚克隆病灶,使病灶获得更强的生长优势和侵扰性[9-11]㊂肿瘤发展的晚期阶段就是转移克隆不受控生长㊂2癌症转移途径恶性肿瘤转移机制:(1)细胞黏附分子使肿瘤细胞之间的黏附力减小;(2)癌细胞与基底膜紧密附着;(3)癌细胞外基底膜降解;(4)癌细胞以阿米巴运动通过被溶解的基底膜缺损处游出㊂转移潜力大的亚克隆上述能力更强㊂2.1肿瘤侵入淋巴管系统的机制随着肿瘤的进展,肿瘤细胞相较于周围正常细胞可分泌更多的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 G F)-C和V E G F-D,局部诱导肿瘤组织引流区生成更多且更宽大的淋巴管[12-16]㊂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是癌细胞通过引流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开放和对引流区淋巴管管壁的浸润破坏,侵入淋巴管腔,进而汇入淋巴结,最后经过淋巴管系统进入血液循环㊂传统观点认为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路径是由原发灶的解剖位置开始,经淋巴管系统由远心端至近心端的方向发展[15,17]㊂临床上据此将结直肠癌引流区淋巴结分为 肠旁组淋巴结 中间组淋巴结 中央组淋巴结 3组㊂2.2肿瘤侵入血液循环的机制肿瘤的增殖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18-20]㊂相较于淋巴管管壁,血管管壁结构具有连续的基底膜及紧密连接的内皮细胞,这使肿瘤细胞更难以侵入血液循环[21-23]㊂血行转移大致步骤是癌细胞增殖且分泌生长因子,促进周围血管的生成,侵扰并穿过细胞外基膜和血管基底膜,最后进入血液循环[24-27]㊂2.3结直肠癌可能存在其他的转移途径回顾性研究提示40%~63%的结直肠癌转移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提示结直肠癌可不经过淋巴结而导致远处转移[28-30]㊂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器官是肝脏㊁肺脏,转移路径分别是经门脉系统转移和经腹部淋巴管流入胸部静脉转移㊂而据研究统计,在60%的结直肠癌患者中,肝脏是主要或唯一转移器官,肺脏转移临床上相对少见㊂此外,临床中常发现淋巴结阴性患者出现同时性肝转移等远处转移[31]㊂而传统观点认为结直肠癌主要转移途径是淋巴管系统转移,这与上述统计结果相矛盾[11,32]㊂2.3.1新的肿瘤转移途径模型近来流行的单克隆播种转移理论受到了严重挑战,已有多个研究组对肿瘤的转移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究,出现新证据支持多克隆播种转移[33-34]㊂N A X-E R O V A等[35]通过追踪单个高度变异的D N A区域确定亚克隆的起源,分析原发结直肠癌病例中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进展关系㊂其研究发现35%的病例中远处转移与淋巴结转移共同来自原发灶某一亚克隆,65%的病例中远处转移并非与淋巴结转移共同来自原发灶某一亚克隆,提示结直肠癌可不经过淋巴结转移而导致远处转移,且此过程可经原发灶和远处器官之间的血源性通路传播㊂由此MA R K OW I-T Z[32]根据N A X E R O V A的研究提出假说,存在两种导致机体共存远处转移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1)原发肿瘤经淋巴结转移再扩散至远处器官;(2)原发肿瘤分别直接转移至远处器官和区域淋巴结㊂由此提出原发肿瘤亚克隆转移模型:(1)原发灶亚克隆可经淋巴结转移进而导致远处转移;(2)原发肿瘤的某一亚克隆可分别直接转移至淋巴结和远处器官;(3)原发肿瘤中不同的亚克隆可分别直接转移至淋巴结和远处器官[32],见图1㊂目前结直肠癌80%的转移复发可在术后24个月内发现,该模型适用于结直肠癌短期内多发转移的情况[32]㊂目前已有多个研究组通过相关方法再次佐证该结果[11,36]㊂a:原发灶某一亚克隆经淋巴结转移导致肝脏转移;b:原发灶某一亚克隆分别经两个不同的途径直接转移至淋巴结和肝脏;c:原发灶内多个亚克隆分别经不同途径转移至淋巴结和肝脏㊂图1结直肠癌转移模型为进一步明确肿瘤的转移途径,P E R E I R A等[37]利用光转化检测追踪细胞的方法进行小鼠模型实验,发现在肿瘤细胞扩散到引流区淋巴结之前,血液中就可检测到光转化循环肿瘤细胞㊂再次实验预先切除小鼠区域淋巴结,接种肿瘤细胞,定期切除原发肿瘤后仍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和肺部转移灶㊂为了证实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血管的联系,P E R E I R A等[37]使用活体多光子显微镜,实验发现淋巴结中的肿瘤细胞向淋巴结血管定向迁移,并在淋巴结血管内移动㊂B R OWN等[38]进一步行小鼠模型实验,预先结扎传出淋巴管,将相应的淋巴结接种肿瘤细胞,定期仍可检测到肺部转移灶㊂上述研究进一步提示:(1)原发肿4183重庆医学2023年12月第52卷第24期瘤可通过淋巴结转移进而转移至远处器官,也可不经淋巴结而直接扩散入血管,进而转移至远处器官;(2)肿瘤细胞可通过侵入淋巴结血管,进而转移至血液循环,此路径可作为肿瘤细胞早期进入血液循环的通道㊂而传统观点认为淋巴管系统内的肿瘤细胞需经传出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㊂2.3.2 重建结直肠癌亚克隆转移路线为了避免因多个不同亚克隆出现在同一转移灶或同一亚克隆出现在不同转移灶,导致难以分析转移途径的情况,多个研究组通过综合分析肿瘤亚克隆的方法,进行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测序研究,重建肿瘤细胞转移路径[39-40]㊂根据上述新的测序方法,Z H A N G 等[41]对1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将肿瘤转移网络分为5个层次:原发肿瘤㊁肠旁淋巴结㊁中间组淋巴结㊁中央组淋巴结和肝转移㊂传统观念肿瘤转移途径即 原发肿瘤ң肠旁淋巴结ң中间组淋巴结ң中央组淋巴结ң肝转移㊂研究进一步发现3种转移途径:层次间顺序转移(即传统观念)㊁层次间跨越转移(癌细胞跳过某个或某些层次转移)㊁同层次内转移(癌细胞在同一层次内转移),见图2㊂这初步证实了MA R K OW I T Z 提出的转移模型,且发现转移路径以层次间顺序转移为主㊂目前多项研究挑战传统观念肿瘤转移途径,进一步佐证了新的肿瘤跳跃转移模型[42-43]㊂V A N WY K 等[44]通过医学数据库收集资料,研究提示血管浸润为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甚至造成淋巴结阴性的结直肠癌发生远处转移㊂张成海等[45]收集分析了140例淋巴结阴性的结直肠癌肝转移且不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病例,提示脉管浸润是淋巴结阴性伴同时性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10)㊂其认为远处转移的基本途径是经过血液转移至肝脏㊂主要由解剖学特点造成,结直肠癌可侵犯浸润脉管,经门脉系统转移至肝脏,此过程的发生甚至可早于淋巴管系统转移㊂黑色箭头:层次间顺序转移;蓝色箭头:层次间跨越转移;紫色箭头:同层次内转移;粉色箭头:经血液循环和淋巴结血管转移㊂图2 机体共存多种肿瘤转移途径示意图3 小 结尽管目前医疗手术水平已经提升,原发病灶和引流区淋巴结已可以完全切除,仍有不少淋巴结阴性的结直肠癌病例出现术后远处转移㊂多项研究提示结直肠癌细胞存在除传统转移模式之外的多种转移模式:(1)不经过淋巴结而直接远处转移;(2)在淋巴管系统中不完全按肠旁组淋巴结㊁中间组淋巴结㊁中央组淋巴结㊁更近端淋巴结的进阶顺序进展扩散,可跳过某一组或某些组淋巴结而转移;(3)可通过侵入淋巴结血管导致早期进入血液循环㊂作者认为结直肠癌的转移途径可总结为层次间顺序转移㊁层次间跨越转移及同层次内转移㊂因此,对于术后病理检查提示有脉管浸润或淋巴结血管浸润的患者,即使淋巴结阴性也应警惕结直肠癌的肝转移风险㊂结直肠癌转移机制的新发现将有助于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㊂参考文献[1]Z H A N G X ,HU Y ,D E N G K ,e t a l .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g n o s t i c n o m o g r a m s t o p r e d i c t o v e r a l l s u r -v i v a l a n d c a n c e r -s p e c i f i c s u r v i v a l i n s yn c h r o -n o u s m u l t i p l e p r i m a r y c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b a s e d o n t h e S E E R d a t a b a s e [J ].J C a n c e r R e s C l i nO n c o l ,2023,149(15):14057-14070.[2]S L E E MA N J ,S C HM I D A ,T H I E L E W.T u m o rl y m p h a t i c s [J ].S e m i n C a n c e r B i o l ,2009,19(5):285-297.[3]S L E E MA N J P ,N A Z A R E N K O I ,T H I E L E W.D o a l l r o a d s l e a d t o R o m e R o u t e s t o m e t a s t a -s i s d e v e l o pm e n t [J ].I n t J C a n c e r ,2011,128(11):2511-2526.[4]Z HO U Y Y ,Z H A N G Q W ,HU A N G J ,e t a l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m p h a d e n e c t o m y m i gh t n o t i m -pr o v e s u r v i v a l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r e s e c t a b l e m e t a -s t a t i c c o l o r e c t a l a d e n o c a r c i n o m a o f T 4s t a ge ,pr o x i m a l l o c a t i o n ,p o o r /u n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r N 3/N 4s t a g e s :a l a r g e p o p u l a t i o n -b a s e d s t u d y[J ].J C a n c e r ,2018,9(14):2428-2435.[5]P I N D A K D ,P A V L E N D O V A J ,T OMA S M ,e ta l .S e l e c t i v e v e r s u s r o u t i n e l y m p h a d e n e c t o m y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l i v e r m e t a s t a s i s f r o m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c o h o r t s t u d y [J ].B M C S u r g,2017,17(1):34.[6]B R A D A T S C H A ,K O R N P R A T P ,B A C H E R H ,e t a l .T h e v a l u e of l y m ph n o d e d i s s e c t i o n i n t h e s u r g e r y o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l i v e r m e t a s t a s e s 5183重庆医学2023年12月第52卷第24期[J].A n t i c a n c e r R e s,2016,36(6):2993-2997.[7]吕强声,徐美荣,方庆安,等.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多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5,12(5):395-397.[8]刘世宇,温世春.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9):40-41.[9]G I E S S L E R K M,K L E I N H E I N Z K,HU E B S C-HMA N N D,e t a l.G e n e t i c s u b c l o n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o f t u m o r c l o n e-i n i t i a t i n g c e l l s i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J E x p M e d,2017,214(7):2073-2088. [10]D E A N G E L I S M L,F R A N C E S C A N G E L I F,Z E-U N E R A,e t a l.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s t e mc e l l s:a n o v e r v i e w o f e v o l v i n g m e t h od s a n dc o n c e p t s[J].C a n c e r s(B a s e l),2021,13(23):5910.[11]P U C C I N I A,S E E B E R A,X I U J,e t a l.M o l e c u-l a r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l y m p h n o d e s a n d d i s-t a n t m e t a s t a s e s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p r i m a r i e s i n c o l o r-e c t a l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J].N P J P r e c i s O n c o l,2021,5(1):95.[12]马晶,李益民,聂春生,等.大鼠原发性结肠癌淋巴管的形态结构[J].解剖科学进展,2004,10(1):30-33,36.[13]C A S L E Y-S M I T H J R.A r e t h e i n i t i a l l y m p h a t-i c s n o r m a l l y p u l l e d o p e n b y t h e a n c h o r i n g f i l a-m e n t s[J].L y m p h o l o g y,1980,13(3):120-129.[14]W E R N E R J A,S C HÜN K E M,R U D E R T H,e ta l.D e s c r i p t i o n a n d c l i n i c a l i m p o r t a n c e o f t h e l y m p h a t i c s o f t h e v o c a l f o l d[J].O t o l a r y n g o l H e a dN e c k S u r g,1990,102(1):13-19. [15]R E Z Z O L A S,S I GMU N D E C,H A L I N C,e t a l.T h e l y m p h a t i c v a s c u l a t u r e:a n a c t i v e a n d d y-n a m i c p l a y e r i n c a n c e r p r o g r e s s i o n[J].M e d R e sR e v,2022,42(1):576-614.[16]L I C Y,B R OWN S,M E H R A R A B J,e t a l.L y m p h a t i c s i n t u m o r p r o g r e s s i o n a n d i mm u n o-m o d u l a t i o n[J].I n t J M o l S c i,2022,23(4): 2127.[17]G I L L O T L,B A U D I N L,R O U A U D L,e t a l.T h ep r e-m e t a s t a t i c n i c h e i n l y m p h n o d e s:f o r m a t i o n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J].C e l l M o l L i f e S c i,2021,78(16):5987-6002.[18]A U Y E U N G K K,K O J K.A n g i o g e n e s i s a n d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 i n m e t a s t a t i c t u m o r p r o g r e s-s i o n: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 n o v e l t h e r a p e u t i c a p-p r o a c h o f c o l o n c a n c e r[J].C u r r P h a r m D e s,2017,23(27):3952-3961.[19]F O L KMA N J.T u m o r a n g i o g e n e s i s:t h e r a p e u t i ci m p l i c a t i o n s[J].N E n g l J M e d,1971,285(21): 1182-1186.[20]A N D R I O L O L,C A MM I S O T T O V,S P A G N O L I A,e t a l.O v e r v i e w of a ng i o g e n e s i s a n d 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 i n c a n c e r[J].W o r l d J M e t a a n a l,2023,11(6):253-265.[21]H A N M,S U N H,Z H O U Q,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R N Am e t h y l a t i o n o n t u m o r a n g i o g e n e s i s a n d c a n c e rp r o g r e s s i o n[J].M o l C a n c e r,2023,22(1):198.[22]Y A O X,Z E N G Y.T u m o u r a s s o c i a t e d e n d o t h e-l i a l c e l l s:o r i g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r o l e i n m e-t a s t a s i s a n d a n t i-a n g i o g e n i c r e s i s t a n c e[J].F r o n tP h y s i o l,2023,14:1199225.[23]F E N G Y,L U O S,F A N D,e t a l.T h e r o l e o f v a s c u-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c e l l s i n t u m o r m e t a s t a s i s[J].A c-t a H i s t o c h e m,2023,125(6):152070.[24]C A O Y,O R E I L L Y M S,MA R S H A L L B,e ta l.E x p r e s s i o n o f a n g i o s t a t i n c D N A i n a m u r i n e f ib r o s a rc o m a s u p p r e s s e s p r i m a r y t u m o r g r o w t ha n d p r o d u c e s l o n g-t e r m d o r m a n c y o f m e t a s t a-s e s[J].J C l i n I n v e s t,1998,101(5):1055-1063.[25]Z H A N G L,C H E N Q R,M I X S O N A J.A n t i a n-g i o g e n i c g e n e t h e r a p y i n c a n c e r[J].C u r r G e-n o m i c s,2000,1(2):117-133.[26]C H E N Q R,Z H A N G L,G A S P E R W,e t a l.T a r g e-t i n g t u m o r a n g i o g e n e s i s w i t h g e n e t h e r a p y[J].M o l G e n e t M e t a b,2001,74(1/2):120-127.[27]T U G U E S S,K O C H S,G U A L A N D I L,e t a l.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s a n d r e c e p-t o r s:a n t i-a n g i o g e n i c t h e r a p y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o f c a n c e r[J].M o l A s p e c t s M e d,2011,32(2):88-111.[28]N A G T E G A A L I D,S C HMO L L H J.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w h a t i s t h e r o l e o f l y m p h n ode m e t a s t a-s e s i n t h e p r o g r e s s i o n o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N a t R e v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H e p a t o l,2017,14(11):633-634.[29]V A N G E S T E L Y R,D E H I N G H I H,V A NH E-R K-S U K E L M P,e t a l.P a t t e r n s o f m e t a-c h r o n o u s m e t a s t a s e s a f t e r c u r a t i v e t r e a t m e n t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C a n c e r E p i d e m i o l,2014,38(4):448-454.[30]WR I G H T F C,L AW C H,L A S T L D,e t a l.B a r r i e r s t o o p t i m a l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l y m p h n o d e s6183重庆医学2023年12月第52卷第24期i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s p e c i m e n s[J].A m J C l i nP a t h o l,2004,121(5):663-670.[31]R AM S E R M,WA R S C H K OW R,V I E H L C T,e t a l.T h e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p r e s e n c e of i s o l a t e d t u m o u r c e l l s a n d b o n e m a r r o w m i c r o-m e t a s-t a s e s i n s t ag eⅠa n dⅡc o l o n c a n c e r-ch a l l e n g-i n g t h e t h e o r y o f a 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 p a t h w a y o f t u m o u r c e l l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J].W o r l d J S u r g, 2022,46(3):680-689.[32]MA R K OW I T Z S D.C a n c e r b y p a s s e s t h e l y m p hn o d e s[J].S c i e n c e,2017,357(6346):35-36.[33]T A L MA D G E J E,F I D L E R I J.A A C R c e n t e n-n i a l s e r i e s:t h e b i o l o g y o f c a n c e r m e t a s t a s i s: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J].C a n c e r R e s,2010,70(14):5649-5669.[34]F I D L E R I.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c a n c e r m e t a s t a-s i s-t h e s e e d a n d s o i l h y p o t h e s i s r e v i s i t e d[J].N a t R e v C a n c e r,2003,3(6):453-458. [35]N A X E R O V A K,R E I T E R J G,B R A C H T E LE,e t a l.O r i g i n s o f l y m p h a t i c a n d d i s t a n t m e-t a s t a s e s i n h u m a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S c i-e n c e,2017,357(6346):55-60.[36]W E I Q,Y E Z,Z HO N G X,e t a l.M u l t i r e g i o nw h o l e-e x o m e s e q u e n c i n g o f m a t c h e d p r i m a r ya n d m e t a s t a t i c t u m o r s r e v e a l e d g e n o m i c h e t e r-o g e n e i t y a n d s u g g e s t e d p o l y c l o n a l s e e d i n g i n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m e t a s t a s i s[J].A n n O n c o l,2017,28(9):2135-2141.[37]P E R E I R A E R,K E D R I N D,S E A N O G,e t a l.L y m p h n o d e m e t a s t a s e s c a n i n v a d e l o c a l b l o o dv e s s e l s,e x i t t h e n o d e,a n d c o l o n i z e d i s t a n t o r-g a n s i n m i c e[J].S c i e n c e,2018,359(6382): 1403-1407.[38]B R OWN M,A S S E N F P,L E I T H N E R A,e t a l.L y m p h n o d e b l o o d v e s s e l s p r o v i d e e x i t r o u t e sf o r m e t a s t a t i c t u m o r c e l l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i n m i c e[J].S c i e n c e,2018,359(6382):1408-1411. [39]R E I T E R J G,MA K O HO N-MO O R E A P,G E-R O L D J M,e t a l.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m e t a s t a t i c s e e d i n g p a t t e r n s o f h u m a n c a n c e r s[J].N a tC o mm u n,2017,8:14114.[40]E L-K E B I R M,S A T A S G,R A P H A E L B J.I n-f e r r i ng p a r s i m o n i o u s m i g r a t i o nhi s t o r i e s f o rm e t a s t a t i c c a n c e r s[J].N a t G e n e t,2018,50(5): 718-726.[41]Z H A N G C,Z H A N G L,X U T,e t a l.M a p p i n gt h e s p r e a d i n g r o u t e s o f l y m p h a t i c m e t a s t a s e s i nh u m a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N a t C o mm u n,2020,11(1):1993.[42]B A O F,Z H A O L Y,B A L D E A I,e t a l.P r o g-n o s t i c i m p a c t o f l y m p h n o d e s k i p m e t a s t a s i s i ns t a g eⅢ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C o l o r e c t a l D i s, 2016,18(9):322-329.[43]S O N G B,WA N G L,C H E N Y,e t a l.T h e s i g n i f-i c a n c e o f s k i p l y m p h n o d e m e t a s t a s i s i n c o l o r-e c t a l c a n c e r[J].A n t i c a n c e r R e s,2023,43(9): 4169-4177.[44]V A N WY K H C,R O X B U R G H C S,HO R G A NP G,e t a l.T h e d e t e c t i o n a n d r o l e o f l y m p h a t i ca n db l o o d v e s s e l i n v a s i o n i n p r e d ic t i n g s u r v i v a l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n ode n e g a t i v e o p e r a b l e p r i m a r y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C r i t R e v O n c o l H e m a t o l,2014,90(1):77-90.[45]张成海,苏向前,崔明,等.淋巴结阴性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6,43(5):183-187.(收稿日期:2023-04-22修回日期:2023-09-29)(编辑:冯甜)7183重庆医学2023年12月第52卷第24期。
直肠癌及其转移PPT课件

病因及危险因素
病因
直肠癌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但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等 多种因素有关。
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家族史、慢性炎症性 肠病、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 和饮酒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直肠癌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 变、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诊断
直肠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肠镜检查、病理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其中,肠 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并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是确诊直肠癌的金标准。
体重下降
由于肿瘤消耗体内营养,患者 可能出现体重下降。
发热
肿瘤坏死或继发感染时,患者 可能出现发热。
并发症
01
02
03
肠梗阻
肿瘤增大可能阻塞肠道, 导致肠梗阻,表现为腹胀、 腹痛、呕吐等。
肠穿孔
肿瘤侵犯肠壁可能导致肠 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 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肌紧 张等。
肝转移
直肠癌容易转移至肝脏, 表现为肝区疼痛、黄疸等。
02
直肠癌的转移途径
局部浸润与扩散
直肠壁内浸润
癌细胞沿直肠壁内淋巴管、血管及神经周围间隙浸 润,累及肠壁各层。
邻近器官浸润
癌细胞可突破浆膜层,直接侵犯邻近器官如前列腺 、膀胱、子宫、阴道等。
盆腔内浸润
癌细胞脱落种植于盆腔内,引起盆腔内转移。
淋巴道转移
01
02
03
04
直肠上淋巴结
位于直肠上动脉周围,收纳直 肠上部的淋巴管。
直肠癌及其转移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直肠癌概述 • 直肠癌的转移途径 • 直肠癌转移的临床表现 • 直肠癌转移的诊断与评估 • 直肠癌转移的治疗策略 • 直肠癌转移的预防措施
直肠癌局部转移规律与直肠癌术式变革

直肠癌局部转移规律与直肠癌术式变革作者:刘鹏来源:《中外医疗》 2013年第2期刘鹏新化县中医院,湖南娄底 417600[摘要] 目的探究直肠癌局部转移的规律与直肠癌术式变革。
方法以直肠癌转移规律为关键词于CNKI上检索到2006-2011年相关文献80 篇。
通过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途径是淋巴转移,这也是直肠癌复发以及致死的重要原因。
对于该病症的临床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
结论医患理念不断提升,随着对于直肠癌的局部的转移规律的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到变革手术方式以提升患者治愈后的生存质量,将患者预后的伤害降到最低限。
[关键词] 直肠癌;局部转移;淋巴;术式变革[中图分类号] R735.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1(b)-0188-02直肠癌患者直肠组织细胞发生恶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现今对于该病症的临床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但随着对于直肠癌的局部的转移规律的的不断探索和总结,手术治疗水准不断提升,医患理念不断提升,由单纯帮助病患根除病症以延长患者的生命,到变革手术方式以提升患者治愈后的生存质量,将患者预后的伤害降到最低限。
1 研究现状淋巴引流于1895年就经Gerota学者分成了主要的三个途径:以直肠上动脉直达肠系膜下动脉再次经腹主动脉根部的一种上方途径为主;另一种为经直肠中动脉引流,此为侧方途径,最后一种为经直肠下动脉由肛门皮下直达腹股沟淋巴结,此为下方途径[1]。
此三种途径方法得到了医学界较大的认同,同时学者Miles[2]在这三种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淋巴扩散途径与直肠癌的具体位置无具体关联。
对于侧方途径中的淋巴引流,以肛提肌为主要位置。
因而具体手术中,需要先将肛提肌做好切除后,再行对侧方的淋巴结采取清扫处理。
这种术式得到了广大学者的支持认可,学者Vellimin[3]经研究证实了侧方淋巴管的重要性,同时其仅对直肠中襞的下半部分直肠淋巴结有所引流,在此学术观点发表后,又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性研究,证实了可能会出现个例的转移途径不是经上述三种途径,但这种情况发生较少。
直肠癌转肺腺癌,现在用口服药,治疗方法

直肠癌转肺腺癌,现在用口服药,治疗方法直肠癌转移至肺腺癌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积极的治疗措施。
下面介绍一些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治疗方法1.化疗:化疗是治疗直肠癌转移至肺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
化疗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的方式给予患者。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5-FU)、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等。
化疗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治疗期间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避免感染。
2.放疗:放疗是治疗直肠癌的另一种方法,可以通过高能射线或粒子束来杀死癌细胞。
放疗通常是与化疗一起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放疗会对身体组织产生一定的伤害,因此需要控制放疗的剂量和治疗时机。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直肠癌和肺腺癌的常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直肠癌和肺部手术切除相应的癌细胞。
手术后需要进行恢复训练和合理的饮食,避免感染和切口裂开等风险。
4.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药物干预调节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靶向治疗需要对肿瘤进行基因分析,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靶向治疗的药物副作用较小,但需要长期治疗,并且药价较高。
二、注意事项1.营养均衡:直肠癌转移至肺腺癌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需要特别注重饮食和营养摄取。
患者应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高蛋白食物,合理搭配饮食,减少脂肪和糖分的摄入。
2.保持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减轻身体疲劳感,对身体恢复和治疗均有益处。
但是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选择轻松的锻炼方式。
3.规律作息:生活规律作息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身体压力。
患者应该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4.积极心态:积极心态可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和治疗效果,减轻身体疲劳感。
患者应该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情感支持,避免情绪低落和孤独感。
5.定期检查:直肠癌转移至肺腺癌需要进行定期的医学检查和随访。
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并定期进行血液检查、输液治疗等辅助治疗。
如有出现新的症状或疾病,请及时就医治疗。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3年)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3年)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3年)【引言】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尤为突出。
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晚期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影响患者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为了指导医生更好地处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特制定本指南。
【概述】本指南以综合循证医学理念为基础,结合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旨在提供规范化的诊断和综合治疗策略。
【诊断】1. 影像学检查1.1 乙状结肠镜检查:通过乙状结肠镜对结直肠癌进行组织活检,以确诊病情。
1.2 腹部超声和CT扫描:用于评估肝转移的位置、数量和大小,并与其他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
1.3 核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含铁血黄素的病灶检测敏感,可用于进一步评估肝脏的转移病灶。
2. 肿瘤标志物检测2.1 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结直肠癌患者常常有一定水平的AFP和CEA升高。
2.2 其他标志物如CA19-9、CA242等的检测也可辅助诊断。
3. 组织学检查3.1 组织学形态学:病理学家根据病灶的异型性以及组织学表型等特征,提供肝转移的诊断依据。
【综合治疗】1. 外科手术1.1 肝转移手术: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合并肝脏局限病灶的患者,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1.2 辅助治疗:对于无法实施肝转移手术的患者,化疗和放疗等辅助治疗措施可降低肝转移病灶的负荷,提高手术可行性。
2. 化学治疗2.1 毒副作用监测:在化疗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及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
2.2 靶向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个体化选择靶向治疗药物,以提高疗效。
3. 放射治疗3.1 肝转移放射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放射治疗可作为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3.2 放射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应密切监测患者在放射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处理。
4. 靶向治疗4.1 分子靶点的筛选:根据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癌症的几种转移途径

癌症的几种转移途径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的部位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并再次增殖成为肿瘤病灶,这个病灶也就称为转移灶。
一般来说,肿瘤发生转移往往提示肿瘤进入了偏晚的期别,给治疗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那么肿瘤到底是如何发生转移的呢?各种转移方式又各有什么特点呢?肿瘤转移主要有直接浸润、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和种植转移等几种途径:1.直接侵润直接侵润即是指肿瘤细胞直接侵入周围临近组织,从而引起肿瘤的增大和扩散。
在几种肿瘤转移途径中,直接侵润由于肿瘤只累及周围的组织,所以往往这种转移是最容易预测的。
虽然大都在预料之中,但是直接侵润也会引起相当麻烦的后果,比如直肠癌直接侵入膀胱,肺癌局部侵润食管等等。
这种情况往往难以手术或者需要联合脏器切除,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对局部组织受累情况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2.血行转移众所周知,人体中遍布着错综复杂的血液循环系统,仿佛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将营养和氧气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分。
当肿瘤细胞侵入了这样的血管中,也会随着血液循环快速转移到距原发灶较远的器官,进而生根发芽,生成新的肿瘤转移灶,进而引起相应的危害。
由于血行转移的肿瘤细胞常沿着血流方向进行传播,就像是高速公路上从一站到下一站,因此各器官肿瘤的血行转移部位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由于循环系统的复杂性,在高速公路之间可能还存在着难以统计的乡村小路,因此血行转移的预测难度要大大高于局部侵润。
3.淋巴转移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淋巴系统”这个词,但是对其真正含义却较少理解。
实际上身体中除了遍布着由心脏、血管等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还存在着一套由淋巴结、淋巴管等组成的四通八达的淋巴系统,其主要起免疫防御的作用。
与血行转移相似,肿瘤细胞也可通过进入淋巴循环而发生转移,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其实更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区域淋巴结的受累,偶尔也会出现远处淋巴结构的转移。
4.种植转移顾名思义,种植转移是指某些肿瘤细胞能够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形成一个转移病灶。
直肠癌肝转移诊治指南解读ppt课件

05 直肠癌肝转移诊治指南展 望
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
早期诊断
01
研究更准确、无创的早期诊断方法,提高直肠癌肝转移的早期
发现率。
个体化治疗
02
针对不同患者的基因、分子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新型治疗手段
0中的
应用。
未来发展目标与挑战
随访
指南强调了定期随访的重要性, 建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随访计划,以便及时发现 复发和转移。
指南实施建议与注意事项
实施建议
临床医生应熟悉指南内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给予相应处理。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 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护理。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病机制涉及肿瘤细 胞通过血液和淋巴管循环的播散、肝 脏微环境的改变以及肿瘤细胞与肝脏 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病因
直肠癌肝转移的病因可能与遗传、环 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具体 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其中影像学检查包括超 声、CT、MRI等,病理学诊断则依赖于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
推动多学科合作
促进肿瘤内科、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的合作, 共同提高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诊治水平。
提升患者信心
为患者提供科学、全面的信息,帮助患者树立信 心,积极配合治疗。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直肠癌肝转移诊治指南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癌转移途径有Fra bibliotek些直肠癌转移途径有哪些
• 众所周知,当直肠癌发展至中晚期时, 就很容易发生癌细胞扩散转移严重影响治 疗的效果与预后情况,那么直肠癌转移途 径有哪些呢?一起看看新桥CTC生物治疗 中心专家的详细讲解。
专家指出:直肠癌转移的途径主要以 直接浸润、经腹膜蔓延或种植转移、淋巴 转移、血行转移、神经鞘转移最为常见。
神经鞘转移
• 神经鞘转移主要是直肠癌患者经过手术后复 发因神经周围有癌细胞侵犯所致,若是发生神经 鞘转移其预后情况非常的糟糕。
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直肠癌的 转移途径已有了简单的了解,希望对大家能有帮 助。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如有发现直肠癌一定要 及早进行治愈,切莫等到发生转移后才采取治疗 措施,错过治愈的时机。
淋巴转移
• 淋巴转移是直肠癌发生转移的主要途 径,发生淋巴转移后就会出现只有要淋巴 结的地方,癌细胞都可以生长。并且它也 是直接影响直肠癌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法 以及预后情况好坏的重要因素。
血行转移
• 血行转移则是直肠癌发生远处转移的 主要方式,癌细胞可通过血流转移至患者 全身各个部位,以肝转移最为常见。
•
直接浸润
• 直接浸润直肠癌最出早现的转移途径之一, 主要是指癌灶边缘在肠壁内向周围蔓延, 一般是以由浅入深、纵轴、环形三个方向 转移最为常见,一般横向蔓延比纵向快, 且直接浸润的速度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 浸润越深,发生淋巴及血道转移的机会也 就越高。
经腹膜蔓延或种植转移
• 经腹膜蔓延或种植转移不算是远处转 移移,因为癌细胞转移一般是在腹腔内。 一般早期是在原发肿瘤附近的腹膜上有散 在的癌结节,显示腹膜下有淋巴管扩散, 晚期腹膜广泛扩散转移后,可至大网膜和 腹腔内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