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对黄中习对联翻译的研究
从“三美”原则小议黄中习对联英译

在该例 中, 原 文 上 下 联 各 有5 个汉字 , 语法结构简洁。 译 文 中 ,首 先 。译 者 选 用 了最 简 洁 的 单 词 再 现 了原 对 联 的 基 本 意 义 。 马力 , 即马的力气 , 人心, 即将 人 的真 正 想 法 都 基 本 译 出 。 其次, 译者选 用的单词 m i g h t 和m i n d 有着相 同的元音/ a i / . 在 一 定 程度 上 . 读 起 来 比较 押 韵 . 体 现 了“ 音美 ” 原则。 最后 , 译 文 的
做 到“ 意 关”, 其次是“ 形 美 和音 美 ” 。 关键词 : “ 三 美” 原则 对 联 英译
一
4 3 7 1 0 0 )
顺 畅。 至 于 两 句 译 文 的 语 法 结 构 都 是 典 型 的对 称 和 平行 结 构 : “ 名词主语+ 谓 语 系 动 词+ 表语 形 容 词+ 状语副词” 。 平 行 结 构 能 够 把一 些 相 似元 素有 逻 辑 性 地 连 接 起 来 ,因此 平 行 结 构 在 英 语 中经 常被 运 用 。 这样 , 名词对名词 。 形 容 词对 形 容 词 , 副词 对 副词 , 中 国对 联 的 “ 形美” 也 基 本 得 到 了 再 现 。总 之 , 该 对联 的 翻 译 基 本 上 成 功 地再 现 了 “ 三美” 原则 。
在该例 中, 关 于 原 文 对 联 意义 的 表 达 , 译 者 采 用 了先 把 原 语 通俗 化 的做 法 翻译 . “ 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 意 思 就 是 很 多 事情 跟读 书相 比 , 价值就变得微不足道。 译 者 的 翻译 直 取 原 对 联的核心 意思 , s ma l l 和a l l 形 成 强 烈 的意 义 对 比 , 做到 了“ 意 美” 。 此外. 原 文 上 下 联 形 式 上并 没 有做 到 真 正 的对 仗 , 在 翻 译 时, 译 者 却 巧妙 地 把 原 文 中 暗 含 的对 仗 译 了 出 来 , T h e w o t r h o f
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ContentContents sAcknowledgements................................................................................ (I)Abstract............................................................................................................... ......................................II 摘要........................................................................................................................... ...........................IV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1Introduction to the thesis (1)1.2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search (4)1.3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5)1.4Research Methodology (6)1.5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6)Chapter Two On Skopos Theory (8)2.1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8)2.1.1Reiss and her text typology (9)2.1.2Justa Holz-M?ntt?ri and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11)2.1.3Hans J.Vermeer and Skopostheorie (12)2.1.4Christiane Nord’s principle of loyalty (13)2.2Basic concept and rules of Skopos theory (15)2.2.1Basic concept of Skopos (15)2.2.2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17)Summary (20)Xu’’s Translation Theory (21)Chapter Three Literature Review on Xu3.1Illustration on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theory (21)3.1.1“Three beauties”theory by Xu Yuanchong (22)3.1.2“Three transformations”theory by Xu Yuanchong (24)3.1.3“Creative translation”theory by Xu Yuanchong (26)3.2Intention,criterion,and objective on Xu’s poetry translation (28)3.2.1Intention of translating CCPs by Xu Yuanchong (28)3.2.2Criterion of the translated poems (29)VI3.2.3Objective of Xu’s speci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0)3.3Comments on Xu’s English versions of CCPs (32)3.3.1Rhymed translation (32)3.3.2Option of“formal resemblance”and“spiritual resemblance” (34)3.3.3Perfect poetry translation (34)Summary (36)Xu’’s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in Skopos Theory·37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Xu4.1Essentials of Skopos theory and connection between Xu’s theory and Skopos theory (37)4.1.1Essentials of Skopos theory (37)4.1.2Connection betwee n Xu’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Skopos theory (39)4.1.3Xu’s translation purpose (40)4.2Case study of Xu’s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41)4.2.1Case study of Xu’s poetry translation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kopos theory (41)4.2.2Comparative analys is of Xu’s poetry translation (43)4.2.3Verse translation to achieve its skopos (46)4.3Comment on Xu’s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50)4.3.1Popularization and traditionality (51)4.3.2Practicality and applicability (51)4.3.3Aesthetics and artistry (52)4.3.4Literariness and creativity (53)4.3.5Systematicness and competition (53)4.4Comment on Mr.Xu Yuanchong (55)Summary (56)Chapter Five Expansion of the Study (57)5.1Expansion in translating English poetry (57)5.2Expansion in translating other English literary works (59)Summary (60)Chapter Six Conclusion (62)Bibliography (64)Appendix (68)VII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Introduction to the thesisAt present,we are on the threshold of a new century of the boom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mong our magnificent ancient cultures,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ms,with their unique beauties,strongly attract more and more eyes of the east and west.To introduce this gem of our literature to the western world is a very significant way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Out of this common expectation,even since the sixteenth century,a large number of master translators of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their great efforts in providing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CCPs).However,due to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the poetic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is not all easy matter.“Translated verses of poor quality not only severelyaffect the spread of Chinese ancient culture,but also affect the rea ders’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ms”(Mu Shixiong,2004:1).Thus the translators have much heavy responsibility on their shoulders for presenting better translated works to their readers.Mr.Xu Yuanchong,the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Chinese translators,has translated a lot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and devotes himself to transmit Chinese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statu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orld.According to his own practice,he has established his series of translation theory,which should be summarized as“Art of Beautification,Creative Translation Being Like Competition”,in Chinese means“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every Chinese character has its implied meaning,which can be explained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The theory of“three beauties”is the ontology and destination in his poetry translation,which can be also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prose and fiction.Mr.Xu Yuanchong argues that the beauties of the sound,form an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poems should be transmitted in translating poems.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1。
《目的论视角下的元曲的英译对比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的元曲的英译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元曲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元曲的英译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元曲英译的不同版本,探讨其翻译策略和效果。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理论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效果。
在元曲英译中,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应当充分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本文将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元曲英译。
三、元曲英译的版本对比(一)译本选择本文选取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元曲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许渊冲的译本和汪榕培的译本。
这两种译本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且在翻译策略和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
(二)对比分析1. 翻译策略许渊冲的译本注重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采用了意译和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加贴近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而汪榕培的译本则更加注重保持原作的韵味和节奏,采用了直译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在形式上更加接近原作。
2. 翻译效果从翻译效果来看,许渊冲的译本在传达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元曲。
而汪榕培的译本则在保持原作韵味和节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得译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目的论视角下的元曲英译启示通过对两种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首先,翻译元曲时应当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加贴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心理。
其次,应当在保持原作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同时,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使得译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应当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作韵味和节奏的保持,以体现元曲的艺术特点。
五、结论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元曲英译本。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效果会对元曲的英译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三美”原则小议黄中习对联英译

从“三美”原则小议黄中习对联英译作者:张心虎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8期摘要:本文以黄中习编写的《中华对联研究与英译初探》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翻译例子,略谈了“三美”原则在黄中习英译对联中是如何再现的,并指出对联的翻译首先要做到“意美”,其次是“形美和音美”。
关键词:“三美”原则对联英译一、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了解中国的同时,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传统和深厚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其在音形义上面的美学效应和独特的文化元素,中国对联也有着许多翻译价值。
然而,目前中国对联翻译研究仍然落后于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对中国对联翻译实践或系统研究作品还没有受到广泛关注。
由黄中习编写的《中华对联研究与英译初探》是对中国对联翻译研究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与其他书籍相比,这本书更加系统和全面。
该书的第一部分,着重讲了中国对联的历史、分类、审美特征等;第二部分主要关于中国对联翻译的经验和策略,其中包括了150副由该书作者翻译的对联。
因此,本篇论文主要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出发,分析该书中对联翻译的英译策略与技巧。
二、“三美”原则在黄中习英译对联中的体现著名的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在针对诗歌翻译时提出“意美、形美、音美”三美原则。
对联的文字特点和语言习惯与诗歌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此标准也适用于对联的英译。
由于英汉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系的不同,我们能否在将对联译成英文的同时并使其达到达意、表形、表音的三美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
本文从三美原则出发,以黄中习编写的《中华对联研究与英译初探》为对象,具体论述了“三美”原则在黄中习英译对联中是如何体现的。
例1百业兴旺五谷丰登All dealings are booming right here.All crops are abundant over there.在此例中,原对联词性相对,对仗工整,言简意赅。
目的论视角下湖南景点楹联英译研究——以湖南岳麓书院为例

2 目的 论 简 介 . 2 1 理介 绍 。 .原 目的论 是 德 国功 能 翻译 理 论 的核 心 内容 。它 的发 展 大致 经 历 了 三 个 主要 阶 段 : 首先 , 斯 ( e s提 出 以对 等 为基 础 的 莱 Ri) s 翻 译 研 究 , 现 有 些 译 文 无 法 实 现 完 全 等 值 , 是 , 提 倡 译 发 于 她 者应 该 优 先 考 虑 译 文 的功 能 特 征 而 非 对 等 原 则 。接 着 , 斯 ・ 汉 J 费 米 尔 ( as .e e) 行 动 理 论 为 基 础 , 文 本 的 目的 ・ H n V r r以 J me 以 (k p s 为 第 一 准 则 创 立 了 功 能 派 的奠 基 理 论 : 译 目的 论 , S oo ) 翻 强 调 翻译 的 目的和 译 文 的功 能 。 后 , 斯 曼 特 瑞 重 点 研 究 了 随 霍 翻 译 过程 的行 为 , 与 者 的 角 色 和 翻 译 过 程 发 生 的 环 境 : 德 参 诺 则 提倡 “ 能 加 忠 诚 ” 则 。这 几 位 学 者 的著 作 和文 章 最 终 奠 功 原 定 了 以 目的论 为核 心 的 功能 派 翻译 理 论 在 德 国乃 至世 界 翻译 界 的 地位 。 翻译 目的 论 主 要 有 三 大 原 则 : 目的 原 则 ( k p s ue 、 S o o l) 连 R 贯原 则 ( o ee c ue 和 忠 实 原 则 ( ie t R l ) C h rn e l ) R Fd ly ue 。三 者 的关 i 系 为 忠实 原 则 服 从 于连 贯 原 则 , 而这 两 者 都 必 须 服 从 目的原 则 。 换 言之 , 目的 原 则 是 核 心 原 则 , 实原 则 以连 贯 原 则 为前 忠 提, 当发 生 冲 突 时 以 目的原 则 为 准 。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外事活动中中国习语的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外事活动中中国习语的翻译作者:张雨荷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07期【摘要】众所周知,目的论是指导笔口译实践的重要理论。
习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经常在外事活动中为中国领导人所引用。
然而,由于文化障碍的存在,外国人常常无法真正理解和领会其中的含义。
运用目的论原则处理这些习语则能准确有效的翻译这些成语。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外事活动中习语的翻译通常会根据目的论三原则来对中国习语进行翻译。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外事活动中的习语翻译提供指导。
【关键词】目的论外事翻译中国习语翻译策略外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中国国家领导人经常在外事活动中发表演讲,引用各种习语,而由于文化差异,这些习语很难进行翻译或者口译。
而国内国外的研究人员也研究了在记者招待会等大型场合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难点。
而本论文将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外事活动中的中国习语翻译。
首先介绍了外事活动以及中国习语的定义和特点,其次介绍了目的论。
后说明了目的论三原则的应用并就外事翻译中的习语翻译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外事翻译的定义及特点国家领导人在外事活动中发表演讲,口译人员将他们的讲话译成目的语。
然而,由于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演讲者在演讲中传递信息时也会有所偏差。
“信息传递是即时进行的,传递的信息也是松散的,语言组织也是即时进行的”。
“外事活动中的翻译往往传达出中国政府的外交态度及外交观点,这也决定了外事翻译的独特性:高度的政治性、词语的准确性以及引用各种习语”。
二、中国习语的定义及特点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习语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是一种在结构上与意义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多民族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语言精炼,含义深刻且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同时,习语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
《辞海》中对习语做出广义界定为:“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由四个字组成。
《2024年从目的论看《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范文

《从目的论看《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篇一一、引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凤还巢》作为一部经典的汉族传统剧目,其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令人赞叹。
而在将其译成英文并传播至全球的过程中,隐喻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旨在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凤还巢》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进行深度分析,以揭示其高质量的翻译实践和背后的策略。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根据翻译的目的、受众及其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这一理论为本文分析《凤还巢》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提供了理论框架。
三、《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分析1. 隐喻的识别与理解在《凤还巢》中,隐喻被广泛运用,以传达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译者首先需准确识别并理解原文中的隐喻,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
这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汉语功底和敏锐的文化洞察力。
2. 翻译策略的选择在英译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隐喻,译者需根据目的论的指导,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这包括直译、意译、音译加注等。
直译可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内涵,音译加注则有助于保留文化特色并解释含义。
3. 文化因素的考虑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凤还巢》中的隐喻也不例外。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充分考虑文化因素,以使译文在英语语境中同样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转换技巧。
四、《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的高质量体现1. 准确传达原文含义《凤还巢》英译本在隐喻翻译上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含义,使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深层内涵。
这得益于译者对汉语的精通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
2. 兼顾修辞效果与文化特色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效果,又充分考虑了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使译文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3. 注重译文的整体效果《凤还巢》英译本在处理隐喻翻译时,注重译文的整体效果,使整部作品的翻译呈现出和谐统一的风格。
从目的论角度探讨汉英翻译策略

决定 翻译方 法( R e i s s& V e r m e e r .1 9 8 4 .1 0 1 ) , 这项原则有利
摘 要 :目的 论 是 功 能 翻译 理 论 中最 重 要 的 理 论 。本 文 首 先介 绍 了广告 翻 译 特 点 , 并 对所 选 广 告 译 文 作 宏观 结 构 上 的调
整 。进 而 以 目的 论 为依 据 , 通 过 对 结 构 上调 整后 的广 告 汉 译 英 翻 译 实例 的 具体 分析 , 总 结 出翻 译 方 法或 策 略 必须 由译 文预 期 目的或 功 能 来决 定 , 因此 要 采 取 灵 活 的 翻 译 策略 。 .
翻译 目的 , 根据翻译 目的选择 翻译方法 。以文本 目的为翻译
过程第一准则的 目的论是功能派 的主要理论 。以 目的论为 指导 , 广告语篇的翻译应着眼于以一下几点 。
( 一) 语 篇 宏 观 结 构 上 的调 整 论广告汉英 源自译 的策略 。 一、
广 告 翻 译 特 点
本文所选 的是五粮液酒的广告。笔者认为 , 译文广告宏 观结构对具有不 同语 言 、文化 背景 的受众对于该广告接 受
群体对 广告 包括广告语篇本身产生兴趣之后 ,广 告才会使 这 些消费者对商品产生深刻印象 ,从而最终 提高 消费群体 购买商品的可能性 。译者在翻译广告类语篇 时应 根据译文 预期要达到 的 目的或功能 ,使用符合译语 文化观念 的语 言 结构和表达方式 ,使译文语言 对译语接 受者发挥 良好 的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目的论视角对黄中习对联翻译的研究
张艳茹
【摘要】:对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广受喜爱。
对联由上下两句组成,上句叫上联,下句叫下联,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对应、讲究平仄、内容关联,具有很大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也因此具有很高的翻译价值。
尽管翻译对联会遇到很多困难,而且有的对联可译性不强,但这都不影响对联的翻译价值。
目前,中国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文化也颇受欢迎,这是对联走出国门的大好时机。
然而,国内有关对联写作、收集和赏析的资料甚多,有关对联翻译的资料却相对较少,对联翻译还有待更多学者加入,深入研究。
黄中习的《中华对联研究与英译初探》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本详细研究对联翻译的专著,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黄中习对联翻译的文章,因此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对象,从目的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之所以选择目的论是因为对联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也是有目的的,其目的就是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读者了解、接受甚至喜欢对联,这个目的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和结果。
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通过举例分析,作者认为黄中习的对联翻译基本符合目的论,并总结了一些翻译策略:翻译中可以采用首韵、腹韵、尾韵、英雄双行体、平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联的特征;对联意思的传达要重于形式;原对联中的专有名词、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词以及与对联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等信息可以通过注释向读者解释。
【关键词】:目的论;黄中习;对联翻译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H315.9
【目录】:
∙摘要4-5
∙Abstract 5-9
∙Introduction 9-12
∙0.1 Research Background 9-10
∙0.2 Research Purpose 10
∙0.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0-11
∙0.4 Research Questions 11-12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12-23
∙ 1.1 Literature Review of Skopos Theory 12-18
∙ 1.2 Literature Review of Chinese Couplet Translation18-23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23-30
∙ 2.1 Brief Introduction to Skopos Theory 23-25
∙ 2.2 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25-30
∙ 2.2.1 Skopos Rule 25-27
∙ 2.2.2 Coherence Rule 27
∙ 2.2.3 Fidelity Rule 27-28
∙ 2.2.4 Relationship of the Three Rules 28-30
∙Chapter Thre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Couplet Translations by Hua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30-44
∙ 3.1 Overview of Chinese Couplets 30-33
∙ 3.2 Skopos of Chinese Couplet Translations 33
∙ 3.3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Couplet Translations Based on Skopos Rule 33-36 ∙ 3.4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Couplet Translations Based on Coherence Rule
36-41
∙ 3.5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Couplet Translations Based on Fidelity Rule41-44 ∙Chapter Four Strategies Conclude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Couplet Translations by Huang 44-53
∙ 4.1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Chinese Couplet Translations by Huang44-48
∙ 4.1.1 Assonance and Rhyme 44-46
∙ 4.1.2 Parallelism 46-47
∙ 4.1.3 Priority of Meaning over Form 47-48
∙ 4.2 Other Strategies Conclude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ouplet Translations by Huang 48-53
∙ 4.2.1 Alliteration 48-49
∙ 4.2.2 Heroic Couplet 49-50
∙ 4.2.3 Notation 50-53
∙Conclusion 53-55
∙Bibliography 55-59
∙Acknowledgements 59-60
∙About the Author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