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第十二章 论证
2021年自学考试《普通逻辑学》知识点 4

2021年自学考试《普通逻辑学》知识点41、论证:就是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2、论证的组成: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的。
(1)论题:是通过论证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它所要回答的的是“论证什么”的问题。
论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科学上已被证明的判断,对于这类论证,其目的主要是在于宣传真理,使人们确信某个论题的真实性,另一类论题使科学上尚待证明的判断,对这类论题的论证,其目的在于探索论题的真实性。
(2)论据: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它使使论题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按照,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
可作为论据的判断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已被确认的关于事实的判断,另一类论据是表述科学原理的判断(包罗定义、公理、定律、原理等)有些论证是分层次的,在确定某一判断(论题)的真实性过程中,如果引用的论据(第一层论据)本身还不是很明显真实性的判断,就要引用其他判断(第二层论据)对这些论据进行论证。
如此类推,还可以有第三层论据、第四层论据等。
在一个论证中,只能有一个论题,论据一般有多个。
(3)论证方法:是指论据和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的问题。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3、论证与推理的关系:论证推理论题前提论据结论论证方式推理形式(1)联系:推理是论证的工具,论证是推理的应用,任何论证都要借助于推理才能进行。
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题相当于推理的结论,论证方式相当于推理形式。
其结构上的关系如图::(2)区别:1、二者认识过程不同,论证是先有论题后找论据,再用论据对论题进行论证,推理则是先有前提后得结论,2、二者要求的重点不同,论证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的真实性推断出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因此,论证的重点主要放在论题和论据的真实性上,特别强调论据必需真实,推理只强调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推理形式本身并不要求前提真,所以,任何论证都要用推理,但并非任何推理都要用论证,这是论证和推理的最根本区别,3、二者逻辑结构的繁简不同,论证的结构通常比力复杂,它往往由一系列的推理构成的。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第⼀章绪⾔第⼀节“逻辑”的含义⼀、逻辑的词源1. 逻辑⼀词源出于希腊⽂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着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辞、秩序和规律。
⾔语是这⼀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词·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 ;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词。
·其后,逻辑⼀词的含义就⼀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词传⼊中国·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
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根之转”.·严复翻译的时间⼤约在19世纪末 ;·再过⼗多年后,由章⼠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逻辑究竟研究什么?⼆、什么是逻辑?1. 逻辑是⼀门和⽅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的⽅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门讲道理的学科。
逻辑总是和语⾔相关。
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
p22. 三个⽅向的推理追寻历史:⼀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的原因,案件、历史、⽂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
⼏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节逻辑历史简述⼀、古典逻辑1. 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
2. 亚⾥⼠多德创⽴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着,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着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具论》⼀书。
逻辑学第十二章 论证

15
文法学院11/12学年第1学期
逻辑学原理
第三节 反驳及其方法
一、反驳及其构成 1.概念:反驳就是引用一些已知为真的命题,以确定某个命题虚
假或某个论证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 有人主张办一切事情都要看本本上怎么写的,这是思想
僵化的表现。如果一切都要从本本出发,那么本本上没有写 的,我们就什么事情也不能办了。那样,社会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4
文法学院11/12学年第1学期
逻辑学原理
2.论据:用以确定论题真实性或正当性的那些命题,是证明论题 是否真实或是否正当的理由、根据。
一个论证过程 中,论题只有一个,论据则没有明确的规 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组,根据需要而定。由于论据 是论题真实性的根据,所以依据必须是真实的判断,人们一 般用科学理论中的公理及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定理和法律规范 等命题来担任论据。
18
文法学院11/12学年第1学期
逻辑学原理
一位药剂师走进一个书商的铺子里,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 来说:“这本书有趣吗?”
“不知道,没有读过。”书商回答说。 “你怎么能卖你自己未读过的书呢?” “难道你能把你自己药房里的药都尝一遍吗?”
19
文法学院11/12学年第1学期
逻辑学原理
例1: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的文化经典与传统仍在生存和 延续。在美国,总统手按着《 圣经》 宣誓就职,小学生每周 都要手按胸口背诵“一个在上帝庇护下的国家”的誓言。而 在中国,小学生早已不再读经,也没有人手按《 论语》 宣誓 就职,中国已成为一个几乎将文化经典与传统丧失殆尽的国 家。 为使题干成立,下面哪一项是必须假设的?
多。
23
文法学院11/12学年第1学期
《逻辑学》PPT全套课件

、
效的。
演
例1、所有金属都是导体,所有铁都是金
绎
属;所以,所有铁都是导体。(前提真, 形式有效,结论真)
推
例2、所有金属都是导体 ,所有塑料都是
理
金属,所以,所有的塑料都是导体。(前
的 有
提假,形式有效,结论假)
例3、所有金属都是导体,所有人体都是 导体; 所以,所有人体都是金属。(前
效
提真,形式无效,结论假)
传
逻辑
统
法国的亚诺德和尼柯尔《波尔-罗
逻
亚尔逻辑》
辑
英国的穆勒(Mill)《逻辑体系》
的
发
展
三 、 现 代 发逻 展辑 的 兴 起 与
17世纪末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 把推理变成逻辑演算
英国逻辑学家布尔建立了“逻辑代 数”
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命题演算和 谓词演算的思想
罗素和怀德海《数学原理》中建立 了这两个演算系统,使数理逻辑成 为一个新学科
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
1、肯定否定式:(小前提肯定一个选言肢, 结论否定另一个选言肢)
要么 p,要么q p
所以,非 q
((p∨q)∧p) →¬q
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
2、否定肯定式: (小前提否定一个选言肢, 结论肯定另一个选言肢)
要么 p,要么q 非p
所以, q
((p∨q) ∧¬ p) → q
如:所有学生都是认真学习的。 所有植物都是呼吸空气的。 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所有XX都是XX 所有S是P
一 、 思 逻维 辑内 形容 式与 思 维 的
又如:1、如果天下雨,那么地 上湿。
2、如果摩擦,那么就会
生热。
如果怎样,那么就怎样。
逻辑学中的论证

强调实际论证中的语境、修辞、 论辩等非形式因素,研究如何在 实际论证中提高说服力。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根据已知 的一般原理推出特殊的结论。
归纳推理
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通过观察 和实验等手段,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或原则。
论证的有效性与说服力的区别
有效性
指论证的结构和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规则,是否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说服力
指论证的实际效果,即能否有效地说服听众接受结论,这涉及到语言、情感、 语境等多方面因素。
03 论证的评估
评估论证的标准
清晰性
准确性
相关性
充分性
论证的表述应清晰明确, 避免含糊不清或歧义。
论据和结论都应准确无 误,不能有错误或误导
性的信息。
论据应与结论直接相关, 支持结论的成立。
论据应足以支持结论, 不能出现逻辑上的跳跃
或漏洞。
证据的可靠性
可信度
证据的来源和提供者应具有可信 度,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
靠性。
完整性
证据应完整无缺,不能有遗漏或篡 改。
可验证性
证据应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验证, 而不是孤证或不可重复验证的信息。
推理的合理性
符合逻辑规则
推理过程应符合逻辑规则, 不能出现逻辑错误或悖论。
排除其他可能性
推理过程中应排除其他可 能的解释或因素,确保结 论的唯一性和确定性。
常见的论证谬误类型
偷换概念
以人攻击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论证者故意将两个不 同的概念当做一个概念使用,或者用一个 概念偷换另一个概念。
通过攻击论证者的个人特征或动机,而非 其论证的内容,来进行反驳。
《逻辑学》新大纲--汉语言文学

《普通逻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逻辑学课程编号:010132001总学时:24学分:1。
5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1。
课程性质:《普通逻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中的必修课。
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抽象性,公式、符号、图、表颇多;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处处都含有思维方法、演算技巧的应用。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解决思维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力量,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2。
教学目的:逻辑学是现代基础学科的重要门类,包括逻辑的应用、演绎逻辑、一般逻辑、归纳逻辑、方法论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推演技巧,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以及初步具有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知识.3。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4.教学方式:开展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大力采用互动、启发、探究、讨论、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5。
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
期末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小测验占总成绩的20%。
6。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材:普通逻辑编写组。
《普通逻辑》(第五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主要参考书目:[1] 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
[2] 何向东主编.《逻辑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3]刘新友,田宏第主编《普通逻辑自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9.[4]何应灿主编《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5]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
[6]王海传等编著.《逻辑学》。
逻辑学基础教程课后练习题答案汇总

逻辑学基础教程课后练习题答案汇总逻辑学基础教程课后练习题答案汇总⽬录第⼀章绪论 ............................... 2 第⼆章词项与概念 ......................... 3 第三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上) .............5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下) (7)第五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上) (9)第六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下) (12)第七章谓词逻辑初步 ...................... 14 第⼋章模态逻辑及其推理 .................. 15 第九章逻辑基本规律 . (16)第⼗章归纳逻辑 .......................... 18 第⼗⼀章论证 ............................ 19 第⼗⼆章谬误 (20)1《逻辑学基础教程》练习题参考答案第⼀章绪论⼀、填空题1(逻辑学研究思维是暂时撇开(具体内容),专门研究(形式)。
2(任何⼀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逻辑常项)和(变项)。
3(逻辑常项是指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
判别逻辑形式的类型的唯⼀依据是(逻辑常项)。
4(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决定形式逻辑是⼀门(⼯具)性学科,它是没有(民族、阶级)性的。
⼆、单项选择题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B)A(思维的内容 B(逻辑常项C(逻辑变项 D(语⾔表达形式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B)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 B(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 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3(“任何改⾰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部是改⾰者,所以有些⼲部不是思想僵化的”。
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B)A(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B(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C(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D(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三、指出下列各段⽂字中个“逻辑”⼀词的含义1(“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答:前⼀个“逻辑”是指逻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论证方式

逻辑学论证方式论证方式有:演绎论证、归纳论证、直接论证、间接论证。
论证的主要方法有:1、事实论证也叫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2、道理论证道理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
3、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4、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
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扩展资料:关于间接论证的注意事项:1、只有论题的矛盾判断才能作为矛盾论题。
论题的反对判断不能作为矛盾论题。
因为,我们由一个判断的反对判断是假的,不能必然推出这个判断是真的。
2、在利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从否定后件“q”进而否定前件(矛盾论题)“p”时,必须注意,如果p则q 是否真正成立。
只有在“如果p则q”真时,才能由否定“q”进而否定矛盾论题“p”。
很多逻辑读物讲到反证法。
所谓反证法就是间接论证。
因为反证法就是由证明矛盾论题是假的,进而证明论题是真的。
3、间接论证是根据排中律(即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是假的)进行的。
论题与矛盾论题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根据排中律,既然矛盾论题是假的,那么论题必然是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2
p3
p4
c
P1……Pn=前提 A , B=假设或隐含前提 C=结论 i=归纳推理 d=演绎推理 f=谬误(错误推理)
i
P5 + A P7 P6 + P8 f P9+ P10+ B
d c
i
论证的终点
在对话式论辩中,论证的终点有明确标志,即论点的维护者放弃论点, 或论点的质疑者不再提问时,论辩就结束了。此外,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在论点的主张者不得不得出与该论点矛盾的命题时,或论辩者处于粗暴无 礼的状态时,论辩就该结束了。 在叙述式论证中,对论点及其理由的质疑不是即时的,论证的终点仅 由论证者单方决定。但是,终点的决定也不是一厢情愿的。论证何时结束, 取决于论证所针对的听者或读者的某些情况。 从理论上说,任何人对某个论点的质疑不可能是无穷的,除非他是一 个绝对的怀疑论者。因为,绝对的怀疑论者将使得一个论证陷入“ 恶的 无限性”。我们的任何论证 ,总是做给那些有一定知识、有理性的人的 。 无论他的知识是多是少,是深是浅,我们总可以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出发, 引导他们合乎逻辑地达至某个合理的结论。了解了他们与我们的共同知识 总汇之后,就可以将论证的最底层的论据放在他们不臵疑的知识中。因此, 论证的终点就是论证达到了这样一步:论证针对的对象可能不再对论证提 出质疑。因此,论证所针对的对象不同,终点就不同。
结构
论证的主要构件包括论证标志词、论点、理由和论证方式。 论证标志词:因此;所以;可见 ;我们认为 ;可以推断 ;这样说来 ; 结论是;简而言之;显然;其结果;我们相信;很可能;表明;由于; 这就是为什么; 因为 ; 理由是 ; 举例说来 ; 支持我们的观点的是 ;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说的缘由 论点(论题):我们打算让别人相信或接受的主张。论证的最终目标。 论点可以是一个描述的(事实的)主张,也可以是规范性(价值的)主 张。前者表明,论证者认为世界是怎样的;后者表明,论证者希望世界 是怎样的。从理论上说,什么样的陈述作为论点是没有限制的。一个论 证的论点具有唯一性。 理由(论据):一个或一簇支持论点的陈述。对论点有支持作用的理由 多多益善。理由应具有“四性”:相异性(论据与论点不同)、论证的 一致性(论据不与论点矛盾)、论据的一致性(论据之间的一致)和相 关性(论据与论点有关联)。本身不需要论据加以支持的理由是“基本 论据”或“基本前提”。
扩展的结构
在大多数语境中,论证基于它所关涉的双方具有共同的知识背景, 而在陈述中省略了对某些信息的表达。当然,不能排除,某些论证者 为了掩盖他所使用的可疑的前提而有意不提本该明确陈述的前提。当 我们发现了理由与论点之间的差距,即从已表达出的前提向结论的有 效过渡还缺乏某些环节时,就应分析论证的假设或隐含前提。 不应该兴建核电站,因为它污染环境 小张是个赶时髦的人,所以小李不喜欢他 例1的结论要成立,必需有一个价值假设“环境保护比效率优先” 例2的结论要成立,也需补充隐含前提,如“小李不喜欢赶时髦的人” 假设的某些特点: 第一,隐含性;第二,论证者先行承认或视为理所当然;第三,影响 论证的结构与论点的确立;第四,摧毁论证往往要揭露假设并予以批 判;第五,它有时会有潜在的欺骗性。 如何发现论证的假设 弄清论点;考虑理由和结论之间的差距;寻找支持理由的信念
论证方式:论证方式是理由对论点的一种支持关系,这种关系通过某种 推理形式来体现。因此,论证方式本质上是推理关系。由于论证的理由 是多个,而每一理由对论点的支持关系可能不同,所以,在一个论证中 有多种论证方式,而且,论证方式要比经典逻辑中的推理形式丰富。
p
也可写成论点在后的形式
q1 r1 r2 r3
构
定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与 他人达成一致以便共同行动。达 成一致的理性方式是说服。说服 依赖论证。
论证就是为某个主张提供理由。 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为相信某命题提供根据的操作(Operation)行为。 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是由信以为真的命题集出发,为相信另一命题为真 提供支持(support)的程序(procedure)。 通过论证,为一命题提供正当理由支持,使之获得一定的可信度。
如何补充隐含前提 1.判断论证者会视为理所当然的那些陈述可依据三个来源:论证本 身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对论证语境的了解;我们在该论证之外对作者 信念的了解。 2. 补充那些能够增强推理的陈述作为隐含前提。 3. 不能补充仅仅使已陈述的推论具体化的前提。如,“小张是个赶 时髦的人,所以小李不喜欢他”的隐含前提不能是“如果小张是个赶时 髦的人 ,那么小李不喜欢他” 4. 假若有若干满足1-3标准的前提,则应补充使论证成为最强的那 个前提。如,“小李不喜欢某些赶时髦的人”就不如“小李不喜欢赶时 髦的人”。而当多个满足1-3标准的前提具有同等强度,并且都使得论 证可以成为合理的时,应补以最弱的前提。 但无论如何,应该首先保证补充真的隐含前提。
证 ¬ p 假设:p( ¬ p的矛盾论题) p r∧¬ q q ∧¬ r ¬ r ∧¬ q r ∧q + s
¬ ( r∧¬ q) ¬(q ∧¬ r) ¬ (¬ r ∧¬ q) ¬ ( r ∧q)
¬ p
教科书p346例的结构分析 上帝不存在 假设:上帝存在 p 上帝存在就意味着上帝全能q、全善r(和全智) 那么,就有四种可能的组合:上帝善而不能;能而不善;不善不能; 善而能。而且,世界上有邪恶存在s 但每一种组合都不成立,所以,假设错误,即上帝不存在¬ p。
q2
q3
q4
r1 r2 r3 q1 q2 q3 q4
p=论点 q1 q2 q3 q4=理由(论据) q2 q3 q4=基本论据 q1 =非基本论据 q1 =子论题 r1 r2 r3=子论据
p
((r∧¬ q) → ¬ (r∧q )) ∧ (r∧q ) (( p∧¬ r) →¬ (r∧q ) )∧( r∧q ) ((¬ r ∧¬ q) →¬ (r∧q ))∧( r∧q ) ((r ∧q) → ¬ s ) ∧s
重构论证(将论证整理为标准结构) 一个论证的基本标准结构是 p ,因此,c 包括一个基本 多个基本前提 前提的论证 组合支持结论 r1 r2 r3 P P1 + P2 + P3 + P4
有非基本前提、 并列多个理由的 论证
p1
c c 包括隐含前提,标明推论关系,加上评 估结果的论证结构 P1 + P2 + P3 + 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