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七章 行刑思想概述

合集下载

砍头、杀头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砍头、杀头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砍头、杀头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人类历史上,"砍头"和"杀头"都是特定的刑罚方式,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此有不同的解读和应用。

这两种刑罚都被视为极其残酷和严厉的惩罚方式,旨在对罪犯施以死刑并给予公众警示。

本文将从砍头和杀头的历史背景、执行方法、起源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砍头的过程中,刽子手使用刀具把犯人的头颈切断,这种刑罚起源于古代社会,并在一些文化和地区一直沿用至今。

而杀头的方式多源自中国古代的斩首刑罚,通过刀具或其他工具执行,常常在公开场合进行。

砍头和杀头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触目惊心的恐惧和恐怖氛围。

砍头和杀头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

在一些文化中,砍头被视为对罪犯的严厉惩罚,同时也被用作一种公众示众和恐吓的手段。

杀头作为一种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刑罚方式,在中国古代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常常与权力、公义和社会秩序等价值联系在一起。

本文将分别从砍头和杀头的历史背景、执行方法、起源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砍头和杀头的异同进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残酷刑罚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也可以思考砍头和杀头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和影响,并且反思这种极端刑罚是否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警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共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首先对砍头和杀头这两个话题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这两种行为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了整篇文章的脉络和阅读导引。

2. 正文部分分为砍头和杀头两个小节。

2.1 砍头部分主要探讨了砍头的历史背景和执行方法。

在历史背景部分,将从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角度,介绍砍头在社会中的出现和演变。

在执行方法部分,将详细讨论砍头的具体方式、器具和过程,以及与砍头相关的文化、宗教和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2.2 杀头部分着重介绍了杀头的起源和文化意义。

首先,将追溯杀头行为的起源,并介绍一些与发展脉络相关的重要事件和社会背景。

东汉秋冬行刑的立法及其思想嬗变

东汉秋冬行刑的立法及其思想嬗变

东汉秋冬行刑的立法及其思想嬗变作者:陈鸣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年第03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8关于秋冬行刑的论述颇多,但是系统地讨论东汉有关立法、立法争论、立法背景的著述却不多见,文章试图抓住东汉一朝注重对司法时令立法的特征,系统考论东汉一朝有关秋冬行刑的立法变革、立法论争论以及背后的思想观念。

其中反映出的立法与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对今天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秋冬行刑;永平旧典;元和二年D929A011906关于两汉尤其是东汉秋冬行刑的问题,前人已多有研究。

清末沈家本在其《历代刑法考》中按时间顺序辑录了重要的史料①,此外孔庆明的《秦汉法律史》②、《中国法制通史》第二卷《战国秦汉卷》中《司法则时》一节③、王凯石《论中国古代的司法时令制度》④、蔡万进《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研究》第八章《〈奏谳书〉与汉代奏谳制度》⑤等论著在制度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观念等方面多有论述。

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抓住东汉重视司法时则立法的特征,梳理出相关立法变革的线索及相关理论争论,厘清一些模糊的概念,说明事件背景。

大体上讲,东汉关于秋冬行刑的立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先是明帝永平年间对王莽暴政的纠正,第二次就是汉章帝元和二年的改革,最后则是和帝末年法制的崩坏,这些都将在下文中阐明。

一、王莽暴政与永平旧典1. 王莽暴政与春夏斩人王莽于地皇元年(20年)正月下诏:“方出军行师,敢有趋欢犯法者,辄论斩,毋须时,尽岁止。

”“盛夏斩人于都市”引起了极大的怨愤,结果使得“百姓震惧,道路以目”。

⑥该项法令说是实行一年但后来却延长了,老百姓怨声载道,王莽却以为效果显著,到了当年七月,王莽又下书:今胡虏未灭诛,蛮僰未绝焚,江湖海泽麻沸,盗贼未尽破殄,又兴奉宗庙社稷之大作,民众动摇。

今夏一切行此令,尽二年止之,以全元元,救愚奸。

⑦根据诏书,法令实行延长至地皇二年年末。

即使如此,王莽仍强调此为“一切”之法,即临时性法律,却因为形势需要被不断延期了。

刑法总论讲义3

刑法总论讲义3

第三节
一、犯罪的理论分类 (一)重罪与轻罪
犯罪的分类
(二)自然犯与法定犯
自然犯是指在侵害或者威胁法益的同时明显违 反伦理道德的传统型犯罪,如强奸、杀人、放火 等。
法定犯是指侵害或者威胁法益但没有明显违反 伦理道德的现代型犯罪
对认定故意的意义:
主张自然犯故意不需要违法性意识,法定犯 的故意则要求具有违法性意识。
第一章 刑法概说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 一、刑法的概念
犯罪、刑事责任、刑罚
(二)刑法的地位
刑法是独立的法律? 刑法是公法?
二、刑法的渊源
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三、刑法的分类 (一)国内
1.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2.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二)其他名称 少年刑法
经济刑法
消防刑法 军事刑法
环境刑法

2。犯罪的实质概念:是从犯罪的本质特征 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涉及犯罪的法律特 征。 例如1922年《苏俄刑法典》第6条规定: “威胁苏维埃制度基础及工农政权在向共 产主义制度过渡时期所建立的法律秩序的 一切危害社会的作为或不作为,都被认为 是犯罪。”这就是犯罪的实质概念的立法 例。

犯罪的实质概念不满足于对犯罪的法律 界定,而力图揭示隐藏在法律背后的社会 政治内容。犯罪的实质概念不是把犯罪当 作一种单纯的法律现象,而是首先把它视 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与社会的关联上揭示 犯罪的性质。由于犯罪的实质概念突破法 律形式理解犯罪,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回 答了一种行为为什么会被刑法规定为犯罪 这一具有实质意义的问题


犯罪构成具有以下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这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在犯罪构成中的体现。 2.任何一种犯罪都可以由许多事实特征来说明, 但并非每一个事实特征都是犯罪构成的要件,只 有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决定意义而 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事实特征,才是犯罪 构成的要件。

第一章 刑法概说、第二章 刑法学说

第一章 刑法概说、第二章 刑法学说
刑法学总论
杨志琼 东南大学法学院
﹡刑法的入门知识
(一)犯罪 犯罪主体(什么样的人)
犯罪犯罪主观方面(在什么样的心理下) 构成犯罪客观方面(做了什么事情)
犯罪客体(侵害了什么法益) 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犯罪预备—未遂—中止—既遂 共同犯罪: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罪数形态:一罪、数罪 排除犯罪性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二)刑罚 主刑: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 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罚金、没收财产
最高立法机关通过修正案的方式来修改刑法具有重 大的意义,是我国刑事立法技术逐步成熟的表现。因 为,当立法机关需要废除一个刑法条文的时候,只需 要通过修正案的方式宣告某个条文无效;而当需要修 改或者补充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修正案的方式(例如 某条之一、之二)来实现,这样,既可以保持刑法典 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统一性,还可以不改变刑法条文 的序号。例如,只要不是重新制定刑法典,刑法第 232条就永远是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刑法第263条就 永远是抢劫罪的规定,这不仅有利于司法机关适用刑 法,还有利于国民学习和遵守刑法。
3 形式刑法:从外形或者名称上(形式上)便可得知其
为刑法的法律,如刑法典与单行刑法。
实质刑法:是指外形或名称上不属于刑法,但其内容
规定了犯罪与刑罚的法律或者条款,如附
属刑法。
4 刑事刑法:既规定侵害法益又违反伦理道德的犯罪及
5
其法律后果的刑法。(刑事犯)
行政刑法:是指行政法律中的罪刑条款的总和,即为
3、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 年版;
4、李立众主编:《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 法总成(第十版)》,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5、陈兴良:《刑法的启蒙》, 法律出版社

论中国古代的死刑制度(刘瑞)

论中国古代的死刑制度(刘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生学期论文科目:中国法制史论中国古代的死刑制度摘要:死刑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是人类社会应用最久的刑罚。

死刑剥夺的是犯罪人的生命, 能够彻底消灭犯罪人的再犯能力,具有不可纠正性。

本文在本文中尝试从文化视角,从死刑的特征、古代死刑的罪名、执行方式、复核制度及死刑存废争议等方面解读中国古代的死刑问题。

关键词:死刑、犯罪、死刑复核、死刑废除引言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也叫生命刑,它是历史上最古老、性质最严厉的刑罚。

从古老状态到中世纪一直被任意的使用着,同时也受到各代统治者的青睐,成为他们维护权力的最高法宝。

而现今世界上,已有为数不少的国家完全废除了死刑,还有数量的国家虽未废除但也对其进行了限制—或从法律上,或从实践上。

废除死刑制度已成为全世界死刑政策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我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于2010年8月28日至9月30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修订对我国死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首次减少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

本文在本文中尝试从文化视角解读中国古代的死刑问题,立足中国国情阐述死刑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一、死刑概述1.1死刑的由来死刑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是人类社会应用最久的刑罚。

早在自由刑和罚金应用以前很久,死刑就存在了。

《说文解字》释“死”为“澌也,人所离也”;“澌,水索也”。

《方言》释“澌”为“尽也”;《辞源》释“澌”为“解冻时流动的冰,事物破灭溃散也称作澌灭”。

死刑的产生有可能与原始的活人祭祀、血亲复仇等活动有关,它可能用来处罚那些触犯了传统禁忌的罪人,以平息神灵的愤怒;或被用作复仇手段,以安定社会秩序,等等。

1.2 死刑的特点作为刑罚方式中最古老的一种,死刑具有许多其自身特有的特点。

1.2.1死刑剥夺的权利具有平等性。

死刑剥夺的是犯罪人的生命。

生命是每个人都平等拥有的,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执行死刑都会导致犯罪人生命的消灭。

对不同的犯罪人执行死刑不会因为财富占有或者其他原因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第七章监狱的行刑思想政策和原则

第七章监狱的行刑思想政策和原则
第七章
监狱的行刑思想、 政策和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论述了我国监狱的行刑思想、政
策和原则,有助于了解我国监狱行刑思 想、政策和原则的内容,掌握其在改造 罪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国监狱行刑政策、原则的历史背景
以及基本内容
第一节
我国监狱的行刑思想
一、新中国监狱的行刑思想
(一)党和国家的行刑思想形成的基础
3、惩罚罪犯是我国监狱各项工作前提和保 证 4、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是我国监狱工作辩证 统一
二、监狱工作政策
(一)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政策 (二)劳动生产与政治文化技术教育相 结合政策 (三)严格管理与教育、感化、挽救相 结合政策
(四)人道主义政策
1、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是社会主义 人道主义政策的集中体现。 2、要把罪犯当公民看待。 3、要为罪犯创造一个改恶从善、悔过自 新、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的环境氛围。
(五)区别对待政策
1、管理上:根据罪犯的犯罪性质、年龄、 刑罚种类,同时考虑犯罪手段,行为方式, 对罪犯分管分押。
2、教育上:对罪犯分类教育和个别教育。
3、劳动上:在组织罪犯劳动时,要根据罪 犯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安排劳动项目,规定 劳动任务。
4、奖惩上:奖罚分明,充分发挥奖励的激 励和制约作用。
1、理论基础 2、实践基础
(二)党和国家行刑思想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党和国家行刑思想的内容
2、新中国监狱行刑思想的表现形式 (1)法律形式 (2)工作方针形式 (3)政策形式
二、其他有关行刑思想
(一)传统中国的行刑思想
(二)外国的一些行刑思想
第二节
我国监狱的工作 方针和政策
一、监狱工作方针
(一)“三个为了”的提出 (二)“两个结合”方针

刑法视角下的《檀香刑》参考资料

刑法视角下的《檀香刑》参考资料

浅析《檀香刑》中刑罚描写的意义莫言的小说一向充满对惨烈刑罚的描写,尤其是在《檀香刑》中,他将刑罚放到主要位置,前后描述了七次行刑过程,分别使用“斩首”、“腰斩”、“阎王闩”、“凌迟”、“檀香刑”等刑罚。

莫言为什么要描写这些血肉横飞、惨绝人寰的酷刑呢?首先,关于刑罚应该这样来理解,“刑罚带给人的是一种极端体验……相对和平、美好等人类理想来说,暴力、刑罚理应受到批判,但见诸文学作品时,我们不应该停留于社会伦理层面,而应该透过刑罚,以刑罚为中介去探讨人性、历史、政治等问题,去探索它的深刻意义与美学追求。

”我认为莫言是试图通过刑场背后的历史文化,实践对人的本质思考。

首先,莫言在《檀香刑》中成功地塑造了刽子手赵甲的形象。

莫言以一个刽子手的眼光来探询人性的黑洞,确实是一个独特的视角。

本文首先试图从文本和文化的双重视角中探析《檀香刑》刽子手赵甲这一人物,从而思考刑罚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本质所具有的意义。

先来看,莫言对赵甲的身世一段描写。

其中写到赵甲还不满十岁时,第一回遇见京城执行任务的行刑队就对刽子手这个职业十分仰慕。

“我不错眼珠地盯着他们,一颗心完全被他们的风度迷住了。

我也想做一个可以不动声色地砍下人头的人,他们冷酷的风度如晶莹的冰块,在我的梦想中闪闪发光。

”在这里,我们看到,童年的赵甲就已经产生了一种从恶的心理。

卡西尔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的,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

可以这样理解,“人性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

”所以赵甲的“本质”确立首先就规定于当时的中国的文化。

而中国的文化又是存在于中国人不断创造文化的劳动中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赵甲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员,对他的文化本质以及这种本质的建构的探析,不仅对于了解中国的刑罚文化,而且对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中的某些方面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行刑》的文体学分析

对《行刑》的文体学分析

E x a mp l e l :
He wa s a Hi n d u , a p u n y w i s p o f a ma n ,w i t h a s h a v e n h e a d a n d v a g u e l i q u i d e y e s . He h a d a t h i c k 。s p r o u t i n g mo u s t a c h e . a b -


此处也是省略句。 完整形式是 T h a t i s mo a t d i s a g r e e a b l e ! 此 句 是 为 了 强 调 屠 杀 者对 殖 民地 人 民死 于 绞 杀 的 不耐 烦 和 抱 怨 从词汇上看 . 作 者 使 用 大 量 具 体 性 的 形 容 词 或 动 词 来 代 替 笼 统 的 词 。烘 托 气 氛 的 段 落 更加 真实 。死 囚 被执 行 绞 刑 的具 体
恶行 径 。
2 0 1 3 年 第 1 期 ( 总 第 1 7 1 期 )
对《 行刑》 的文体学分析
石家庄 0 5 0 0 0 0 )
二、 在文学作 品中 。 作 者 对 句 子 结 构 的 安 排 是 其 体 现 文 章 主 题 和 追 求 某 பைடு நூலகம் 艺 术效 果 的主 要 途 径 如 果 我 们 在 阅读 文 章 时 能 注 意 观 察 文 章 的 结 构 和 艺 术 效 果. 就 能 提 高 我 们 欣 赏 文 章 的 能力 。 从 句 法 层 面 上 讲 。句 子 可 被 定 义 为 句 法 上 一 个 独 立 的 单 位 。从 书写 层 面 上 讲 , 句 子 仅 是 一 个 以 大 写 字母 开 头 以 句 号 结 束 的单 位 。 1 . 总的来讲 , 《 行刑》 的句 子 较 短 , 简单句 、 并 列句居 多 , 复 杂 句较 少 。 整篇文章给人一种节奏感 , 单 纯 的 叙 述 风格 . 给 人 一 种 真 实 感 ,这 种 单 纯 的 叙 述 风 格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简 单 句 、 并 列 句 的运 用 2 . 在句子层面上 . 我们还可 以发现 句子 多以松散 的形式 出 现, 且 有 这 样 的特 点 : t l l 介 词 短 语 的运 用 ( w i n 1 , l i k e , u n d e r ) 。 i n g分 词 短 语 的 运 用 , 同位 语 的 运 用 。 这 几 种 用 法 通 常 是 对 主语 或宾语进行补充说明 , 使 我 们 对 人 或 事 有更 多 、 更 细 的 了解 。 3 . 介 词短 语 或 名 词 短 语 单 独 成 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监狱工作方针的沿革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为了指导监狱的刑 罚执行工作正确实施,惩罚与改造罪犯任 务的顺利完成,先后为监狱工作制定了四 个方针,即“三个为了”的方针;“两个 结合”的方针;“改造第一,生产第二” 的方针;“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 为宗旨”的方针。
1、 “三个为了”的方针

“三个为了”的监狱工作方针的内容: “为了改造他们、为了解决监狱的困难、 为了不让判处徒刑的反革命分子坐吃闲 饭。”
4.“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 旨”的方针
①“以改造人为宗旨”是监狱工作的总体性要 求 ②“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是我国监狱实现监 狱工作宗旨的根本途径
二、监狱工作政策及其含义



我国的监狱工作政策主要包括: (一)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政策 (二)劳动生产与政治文化技术教育相结合 政策 (三)严格管理与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 政策 (四)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政策 (五)区别对待政策
1.社会连带思想 社会连带思想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 利益关系是密切联系的,是祸福与共的。罪犯之 所以犯罪,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还包括社会的因 素。因此,社会负有将罪犯作为社会中的成员而 施之以关怀的责任,不应仅是将罪犯进行监禁, 隔离于社会。 2.教育刑思想 教育刑思想认为:刑罚不是一种单纯的报应手 段。监狱对罪犯执行刑罚是使罪犯改过迁善,最 终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刑罚本身是一种教育, 监狱对罪犯执行刑罚的过程也是对罪犯进行教育 的过程。
3.行刑个别化思想 行刑个别化思想源自于刑罚个别化,其代表人 物菲利认为,应以罪犯的人格作为刑罚的执行根 据,才能实现刑罚执行的目的。随着罪犯分类制 度的发展与完善,行刑个别化思想得到普通的认 可。世界上许多国家监狱把行刑个别化作为监狱 行刑的原则之一。
第二节 我国监狱的工作方针和政策
一、监狱工作方针的沿革及涵义

2.党和国家行刑思想的表现形式

党和国家行刑思想的表现形式包括: (1)法律形式。 (2)工作方针形式。 (3)政策形式。
二、其他相关的行刑思想



(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行刑思想 奴隶社会——出现对罪犯进行教化的行刑思想理念 这种对罪犯教化的思想理念表现为:在指导思想上提出“明 于五刑,以弼五教”(《尚书· 大禹谟》),明刑弼教的罪犯教 化观;在方法上确立了“明刑耻之”(《周礼· 秋官· 大司寇》) 的罪犯教化手段;在场所上以,“以圜土聚教罢民”(《周 礼· 秋官· 大司寇》,把圜土作为对罪犯教化的机构场所。对罪 犯教化的思想发端于夏朝,形成于周朝,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 末,二十世纪初。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刑罚的运用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如提出“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等观念。
第七章 监狱行刑思想、政策和原则
第一节 我国监狱的行刑思想 Nhomakorabea一、党和国家的行刑思想

(一)党和国家的行刑思想形成的基础 1.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的理论基础。
(二)党和国家行刑思想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党和国家行刑思想的内容 毛泽东关于改造罪犯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 (1)罪犯是可以改造的。 (2)绝大多数罪犯是可以改造好的。 (3)改造罪犯需要一定的条件。
2、“两个结合”的方针
“两个结合”的监狱工作方针的内容: “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劳动生 产与政治教育相结合。”
3.“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
“改造第一,生产第二”这一监狱工作方针的 基本内容是: 监狱对罪犯进行改造,不仅是由我国社 会的制度、监狱的性质所决定,而且是刑 罚执行过程中一项法定活动。


(二)外国一些行刑思想的借鉴 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初期,以约翰· 霍华 德和杰里米· 边沁为代表人物的狱制改革运动从英 国发起后,在欧洲大陆、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爆 发了一场影响世界的狱制改革运动。这场狱制改 革运动导致了近代监狱制度的产生、发展,同时 在行刑方式、行刑内容等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历史 变革。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一些行刑思想得以产 生、发展和完善。
第三节 我国监狱的行刑原则

一、惩罚和改造相结合

二、教育和劳动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