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教学实录)
5下2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激趣,导入新课师:我们先看一幅图片,看到这种荷花,想到什么词来形容它?生:这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
生:这是一朵亭亭欲立的荷花。
师:说得很好,在800多年前,南宋的大诗人杨万里,在杭州的西湖的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的时候,也看到了西湖的荷花,心里非常的高兴,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我们一起来把他读一下。
生:(生自由大声读课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图片的出示,既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同时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古诗师:这首诗,有几个字我注上了拼音,大家读一下,注意一下这些字的读音。
生:(生齐读加拼音的字)师:大家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字。
好的,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要学会准确地断句,大家再读一遍,看怎么停顿?生:(生再自读课文)师:一起读一下,注意停顿。
生:(生齐读课文)师:请哪位同学读一读。
生:(一生大声地读课文)师:注意题目中的停顿也要处理好,再请一位。
生:(一生再认真地读课文)师:好的,刚才两位同学朗读中的停顿处理得很好。
我们也来一起读一读。
生:(生再次自读课文)师:这首诗还是比较好懂的,请大家先自己找一找,看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
生:四时同。
师:谁能理解?生:(积极地)四季相同。
师:哦,就是指与四季相同。
生:(不解地)毕竟师:哦,“毕竟”不懂,我们先看一看题目中的净慈寺(简介净慈寺),那么在课文中的“毕竟”可以理解为倒底。
刚才我们同学提到的“四时”就是指四季,那么三四句中有没有?生:(疑惑地)接天莲叶。
师:四个字都不懂吗?生:接天?师:什么叫“接天”?生:连接着天?师:哦,就是与天相接。
比如说我们远眺,就能看到地与天相接。
后面一句呢?生:别样红?师:谁能理解?生:就是不一样的红。
师:哦!就是不一样的红,别样我们现在已经很少用了,这是宋代一种俗语,特别的意思就叫别样,比如说特别好,就说我今天别样好。
那么我们整首诗的意思,大家再读一读,边读边理解。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1教学实录 苏教版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1教学实录苏教版(课前,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师:好啊,课前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诗歌。
古诗可以读、吟、唱、咏,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一位诗人,这个人叫——生:贾岛。
师:读过这首诗吗?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生:读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
(一女生读得很精彩)师:你读得字正腔圆。
可以按照我们今天这样来读,两句,实际上就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
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
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
你看,第一句,闲是几声?(生:二声。
)居是几声?生:一声。
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闲-居-。
下面师生一起读:少邻并。
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像模像样读。
(众掌声)师:一会再试着读。
刚才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敲”字。
我把“敲”字画了红色的。
有同学知道推敲在这里的故事吗?生:当时贾岛在想到这首诗的时候,不知道用“推”好还是“敲”好。
他经过反复斟酌以后想到“敲”能突出夜色的静,然后就把“敲”列到古诗的第四句里了。
师:但他这灵感来自于一个人给他的建议,这人是——生:这人好像是韩愈。
……(课件出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用古人最基本的方式读。
(平声读得长,仄声读得短,并加手势指导)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
但你发现没有,贾岛的这首诗是《寻隐者不遇》。
刚才是——生答《题李凝幽聚》,都是拜访人。
但是有一点,李凝见没见到咱不知道,反正人敲门了。
不过这位隐者他就真的没有见到。
贾岛却偏偏把它写下来了。
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想必吟成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
它就会引发大家的思考。
为什么他要把这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老师就读了一些诗。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诗词两首》ppt教学课件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 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 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相接, 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 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 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 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宝贵的精神 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 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 写一两句诗。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南宋 爱国词人______。写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 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 目,题意是“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路上”。
下面是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 的一项是( )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宫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进大观园
xià n
岭上景色: 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 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 声声蝉鸣。 岭下景色: 清风送来一阵阵稻花的清香,传来一片青 蛙的叫声,使人觉得仿佛是在争说丰年。 天气变化及词人愉快的感受: 遥远的天边星辰稀疏,在山前下起了轻微 的阵雨。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 “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1.背诵古诗。
2.同学们课外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 文 ,读一读。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西湖六月的风光到底和别的季节不一样。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 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 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 艳丽鲜红。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 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 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 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 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 美。
5下2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古诗两首》执教时间:2010年4月6日执教班级:孙庄镇仁桥小学五(1)班执教老师:刘小祥教学过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玩对对子的游戏,看谁对得又好又快?我出“天”,你对——生:我对“地”。
师:我出“山高”,你对——生:我对“水长”。
师:我出“上有天堂”,你对——生:我对“下有苏杭”。
师:苏州、杭州真美,杭州最美在哪里?生:杭州最美的地方是西湖。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杭州西湖的两首诗。
这两首古诗分别是——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十三课《古诗两首》。
(板书课题)。
谈起西湖,我们不得不谈起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就是苏轼。
师:你对苏轼了解多少?生:他还有一个名字叫苏东坡。
师:他叫苏轼,号东坡。
生:苏轼,字子瞻。
师:还有吗?生:他是宋代的大诗人。
师:我们知道唐宋有八大家,其中他们家是人才辈出,有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还有苏轼,一共三人。
苏东坡现在是西湖最好的一张名片,他曾经在杭州做了五年的通判,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这个职务。
在杭州期间他还筑了一道堤,今天我们叫他“苏堤”,将来我们到杭州可以去看一看被称为杭州一大风景的苏堤。
在杭州期间他留下了很多的诗词书画,今天让时光倒流900个年头,一起到杭州西湖,随着诗人一起去感受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
师:(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起来把题目读好。
师:题目比较长,该怎样读正确呢?生:题目中包括了时间、地点、事情。
师:真聪明,这样就把节奏读出来了。
谁来把题目读一下。
生:(生饱含感情地读题)师: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呢?生:这是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写的生:时间是六月二十七日,正值夏季,地点在望湖楼师:“书”什么意思?“醉书”又怎样理解?生:书是写,醉书是指喝醉酒时所写。
【由对对子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初步认识诗与词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阅读名家有关这两首诗词的赏析文章;西湖荷花图。
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词的资料,大致了解诗与词的异同;搜集描写夏季景色的诗词。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课时划分: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课件吟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感受其中之美。
2、结合课文链接了解词与诗的不同。
3、明确:“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4、释课题:夜行黄沙道中: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5、出示课件简介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称“词中之龙”,亦有作品写农村生活小景,清新可爱。
著有《稼轩短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重点指导“见”的读音,并理解其意。
3、学生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三、品读课文,理解句意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借助字典和注释逐句理解词意。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4、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地名)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林。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⑤见:同“现”。
5、教师小结: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
骤雨初来,雨滴已经洒向山前。
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啊!四、深入课文,体会意境,悟诗情:1、师: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
《29古诗两首》名师教学实录多篇

《29古诗两首》名师教学实录多篇《29古诗两首》名师教学实录1题西林壁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讲解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生汇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9.诗词两首课文讲解l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来源:学。
科。
网]清风半夜鸣蝉。
[①你对这两句诗有什么体会?]【知识点详解】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景表达在“惊鹊”和“鸣蝉”两个词上;静景表达在“明月别枝”“清风”上。
一个“惊”字,把半夜“明月”“清风”下的寂静景色描画得令人悠然向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②如何样明白得这两句诗?]【知识点详解】②如此写既有嗅觉所感,又有听觉所闻。
寥寥几笔,就把田野上下的景致绘声绘色地勾勒出来了。
层次分明,静中有动,真切感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③“七八个”“两三点”这些数量词的运用好在哪里?]【知识点详解】③“七八个”“两三点”这几个数量词的巧妙运用,道出了“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适气氛和乡土气息相吻合。
[来源:学.科.网]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
[④“见”字的运用好在哪里?]【知识点详解】④“见”是显现的意思,使人有别开生面之感。
词人正想避雨时那家茅店就显现在眼前了,这种乐趣专门是难得。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看起来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看起来在谈论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飘浮,闪耀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浙淅沥沥的小雨。
诗人急忙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见过的土地庙邻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突然显现在他的眼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如何说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yǔ]四时同。
[①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到西湖景色之美吗?]【知识点详解】①能。
尽管诗人没有具体描画西湖美景,但能从他赞扬的语气中感受到。
西湖六月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这是诗人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更强化了西湖之关。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碧”和“红”两个词好在哪里? ]【知识点详解】②诗人用“碧”“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莲叶无边无际看起来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 29 诗词两首》教案_11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诗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过程与方法: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词意境。
感受中国古诗词之美、语文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根据预习卡要求认真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导课: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诗词,感受中国传统诗词的神奇魅力!(书写课题)下面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美吗?你看到了什么?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六月中旬的一个早上,旭日东升,晴空万里,从西子湖畔的净慈寺走出来两位风度翩翩的读书人,一位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另一位是他的好友林子方。
当两位来到西湖堤岸,看到满湖碧绿的荷叶,娇艳的荷花,杨万里心情大好、诗兴大发,随即口占一绝,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写景名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范读、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学习提示一思考:1、对照注解理解诗意,向大家介绍在你面前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2、你最喜欢哪一句?理由?(请同学们拿出预习单,同桌交流,指名回答1。
)是的,满湖的荷叶青翠欲滴,满湖的荷花,格外美丽,所以作者高声吟诵:(毕竟西湖六月中,·······)满湖的荷叶无边无际,满湖的荷花娇艳无比,所以作者高声吟诵:(毕竟西湖六月中,·······)(指名回答2)“无穷碧”“别样红”形成鲜明对比。
那是什么样的碧啊?(提问)是一望无边的绿,是无边无际的绿,是接连天际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就在这满眼的绿色中出现了一抹红,那是什么样的红呢?(提问)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教学实
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
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 (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 (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
3.交流学习情况.
(1)交流学习上阙.
师:你最喜欢哪句词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
了.(齐读上阕)
(2)交流学习下阙.
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
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
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
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 (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
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
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课后题)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
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
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 (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