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文艺复兴-佛罗伦萨-伯鲁乃列斯基

合集下载

文艺复兴早期

文艺复兴早期
穹窿坐落于高达55米的鼓座之上,八边 形对边跨度42米,拱矢高度超过30米, 呈柔和的尖拱形状。由伯鲁乃列斯基所 设计。
伯鲁乃列斯基( 1377年-1446年4月15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颇负盛 名的建筑师与工程师,他的主要建筑作品都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根据他的熟 人兼传记作者安东尼奥·马内蒂的说法:伯鲁乃列斯基“得以享有埋葬在圣母 百花大教堂的殊荣,在世时已经雕好一个大理石胸像,以这样一个辉煌的墓志 铭作为永恒的纪念。”
平面图
剖面图
立面图
正立面墙面门窗 的处理
优雅前墙设有壁柱, 通过外廊墙面壁柱之间凿 带有半圆形窗户;门框上 部有三角形檐饰。
内部的墙壁
内部墙面白色, 但是壁柱,檐部,券 面等都用黑色,突出 疏朗的构架。
内部的穹顶
内部的穹顶由 12根骨架券组成, 构架和骨架券使大 厅显得得格外轻盈, 尺度也很亲切。
他的建筑生涯是在1434年回到佛罗伦萨以后开始的。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品, 有圣十字教堂中的修士见习所和麦迪奇礼拜堂,明显地受到伯鲁乃列斯基 的影响。 1446年伯鲁乃列斯基死后,他继任佛罗伦萨大教堂圆顶工程监督。在佛罗 伦萨宫的设计上对伯鲁乃列斯基的革新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15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的建筑师们企图将该城市的建筑风格加以总 结时,由伯鲁乃列斯基创造而由米开罗佐发展的建筑形式便成了一种传统。 16世纪艺术家们提出「回到米开罗佐」,说明他的名字与该城市特殊风貌 的密切联系。
西北向视点
——大教堂正面
顶是世界上第 一座大圆顶,穹顶高30多米 ,最大直径45.52米。
伯鲁乃列斯基设计并建 造于1420年到1434年间,这 位巨匠在完成这一空中巨构 的过程中没有借助于拱架, 而是用了一种新颖的相连的 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 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圆顶呈 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 空隙,上端略呈尖形。

布鲁内列斯基和文艺复兴

布鲁内列斯基和文艺复兴

布鲁内列斯基和文艺复兴【内容摘要】本文借布鲁内列斯基的建筑圣母百花大教堂拱顶,来解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和布鲁内列斯基所建圣母百花大教堂拱顶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布鲁内列斯基文艺复兴圣母百花大教堂拱顶1. 生平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1937-1946.4.15),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出身于手工业工匠,钻研过当时先进的科学特别是机械学,精通机械、铸工,在透视学和数学等方面都有过建树,在雕刻和工艺美术上有很深的造诣。

经过刻苦努力,他掌握了古罗马、拜占庭和哥特式的建筑风格。

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颇负盛名的建筑师与工程师。

2. 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

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

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对建筑的比例有强烈的追求,例如必须是3和2的倍数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反对哥特式建筑。

3. 布鲁内列斯基——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1401年,伯鲁内列斯基因参加佛罗伦萨圣乔凡尼洗礼堂设计新的青铜大门的竞赛失利,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罗马,一面靠制作钟表和珠宝为生,一面致力于研究古罗马的废墟,他胸怀两大志向,一是恢复古代优秀的建筑形式,一是找到建造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方法。

为了设计穹顶,他在罗马逗留几年,潜心钻研古代的穹顶技术,测绘古代遗迹。

经过罗马考察的积累,布鲁乃列斯基还重新发现了早先为希腊、罗马人所知而在欧洲中世纪被湮没的直线透视结构原理。

1417年,圣母百花大教堂艺术保管室与羊毛工会理事会联合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会议,讨论在教堂中殿上方升起穹顶的方法。

布鲁乃列斯基提出完全不需要那样庞大的“拱鹰架”或者沙堆就可以把穹顶升上去的设计,固执的执事羞辱他是疯子,他详细地解释了自己的方法,却仍不能说服理事会把任务交给他。

02-文艺复兴-佛罗伦萨-阿尔伯蒂

02-文艺复兴-佛罗伦萨-阿尔伯蒂

圣安德烈教堂
更重要的,当然也是更具有影响 力的是大约于1470年设计的圣安 德列亚教堂,在这里他将注意力 转向传统的拉丁十字平面,并在 立面上用了一个神庙前立面与一 个凯旋门的组合形式。
在这里,他不仅创造了一个新 的立面设计,也放弃了伯鲁乃 列斯基使用的中堂一侧廊型的 巴西利卡式教堂,而使用了一 种拉丁十字平面的筒形拱顶覆 盖的中堂,和一些交替布置的 礼拜堂及两侧的支撑结构的处 理。因而,其主要轴线的方向 是与伯鲁乃列斯基不同的,因 为居于主导地位的中堂的东西 轴线被两侧交替布置的侧开间 的十字交叉轴线所抵消。这样 的处理的目的是要建造一个巨 大的比以前所建造的更高的、 更壮丽的筒形拱顶。
维特科威尔知道这一目标是通过在立面上使用罗马凯旋门的手法而达到的。他既用了罗马君士坛丁凯旋门, 也用了在里米尼本地的奥古斯都凯旋门的手法。这样的结果是,使最初向西凸现的陵墓被置于一个凯旋门下, 使其看起来像是一个为死者而设的纪念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种Trionfo della Fama,同时也充当了 教堂立面的一种古典的样式。
这种集中式平面的形式是一个新创,在伯鲁乃 列斯基的较早的经验中还不曾有这种希腊十字 的形式,阿尔伯蒂无意是从罗马陵墓或早期基 督教的殉道者圣祠中找到他的灵感的。位于拉 韦纳的加拉·普拉奇迪亚陵墓,提供了一个明 显的原型。在圣塞巴斯蒂亚诺教堂中神庙前立 面的古典类型,适合于在十字形平面设计中, 将柱式直接用于外墙表面上。现在的教堂没有 显示出这一特点。但是,维特科威尔却能证明, 在立面上应该有6个壁柱,而按照阿尔伯蒂的理 论,这座建筑应该置于一个高起的平台上。
由实施建筑师马泰奥·德帕斯蒂所获的奖 章中可以看的到,原始方案中也包含了一 个像万神庙一样的巨大的穹隆,也许是为 了增加一种耸入半空的荣耀感。

第八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第八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历史演进
盛期:
文艺复兴盛期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位于罗马的坦 比哀多神堂,设计师为伯拉孟特。
圆形平面集中式构图,直径6.1米,周圈16棵 陶立克柱廊高3.6米,建筑总体高度14.7米。 集中式的形体、饱满的穹顶、圆形的构图加上 一圈柱廊,使得建筑的体积感突出,富有光影变化 的层次。建筑浑然一体,完整而不乏变化,是欧洲 纪念性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对后世影响极大。
人物关系:
市民阶层分化
(异端)
(脱离)
新兴资产阶级
(武器) 古典思想文化 失去鲜活祥和 的市民气息, 走向刻板高傲
教会
(依附/被利用) 封建制度 新潮流建造了 大批的府邸和教堂
市民大众
斗争中贯穿了新潮流 开始了新的高峰
历史演进
早期: 最初形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代表人物:伯罗乃列 斯基。代表作品: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巴齐礼拜堂等, 风格简洁、纯净。
正中一个直径10.9m的穹顶,左右各有一段筒形拱, 同大穹顶一起覆盖一间长方形的大厅(18。 2mXl0.9m)。后面一个小穹顶,覆盖着圣坛 (4.8mX4.8m);前面一个小穹顶,在门前柱廊正中 开间上。廊子进深5.3m。
巴 齐 礼 拜 堂(1430~1461年)
同环境和谐,融合在修道院建筑中
(1430--1444)、米开朗其罗(美第琪府邸)---横向三 段式,三层不同块石墙面,檐部按古典比例,是建筑高度的1/8 (第三层高度8M)
b、美第琪府邸
墙垣仿照中世纪佛罗伦萨市政厅(PalazzoVecchio, 1299~1314)的样子,全用粗糙的大石块砌筑。但是,处 理得比较精致;底层的大石块只略经粗凿,表面起伏达 20但砌缝仍有8cra宽。三层光滑而不留砌缝。它的形象很 沉重。为了求得壮观的形式,沿街立面是屏风式的,同内 部房间很不协调

第8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第8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佛罗伦萨主教堂
标志着意大利文艺 复兴建筑史的开始
8.1.春汛---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佛罗伦萨主教堂标 志着意大利文艺复 兴建筑史的开始。

形制及建造过程
①坎皮奥----平面大体还是 拉丁十字的,但东部却是 一个以歌坛为中心的集中 式的形体 ②伯鲁乃列斯基 1420年 动工,1431年封顶
文 特 拉 米 你 尼 府 邸
②珊索维诺 考乃尔府邸 圣马可图书馆
维晋寨巴西利卡
维尼奥拉和帕拉第奥
①帕拉第奥----意大利晚期文 艺复兴的主要建筑师 帕拉第奥母题:一种构图 形式,在由两棵柱子所限 定的开间的中央按适当比 例发一个券,把券脚落在 两棵独立的小柱子上,小 柱子距大柱子1米多,上 面架着额枋。
美第奇府邸
建筑师: 这些知识分子建筑师给新建筑潮流以理论的说 明;并且借鉴古人著作,总结劳动者的实践经 验,对建筑学本身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探 讨了各种构图的规律,制定了柱式及其组合的 量化法则,对建筑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出现了建筑学术著作的高潮。 阿尔伯蒂、达· 芬奇、 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帕拉第奥

巴齐礼拜堂 1420年 ----伯鲁乃列斯基
① 其形制借鉴了拜占廷的。正中是一个穹顶,左右各有 一段筒形拱,后面一个小穹顶,前面一个小穹顶 ②它的内外部形式都由柱式控制,在主立面上,突出中央, 在文艺复兴建筑中比较常见 ③巴齐礼拜堂同环境很协调
巴齐礼拜堂
巴齐礼拜堂穹顶
二.文艺复兴中期----转向宫廷 (15世纪中后期)
8.7.圣彼得大教堂和它的建造过程
背景 大教堂的设计和建造过程 ①伯拉孟特----希腊十字 ②拉斐尔----拉丁十字 ③米开朗琪罗----恢复伯拉孟特的方案 ④马代尔诺-----拉丁十字

【外国建筑史】02-文艺复兴-佛罗伦萨-阿尔伯蒂

【外国建筑史】02-文艺复兴-佛罗伦萨-阿尔伯蒂

与圣米尼亚托教堂不同,这个立面总的 看来有一种无法更动的比例关系,对长 宽高的尺寸做任何改动都回破坏整体的 平衡。这一构图简单到了极点并不足怪 ,——本来它就是一个方块置于两个方 块之上,这一比例关系决定了立面各细 部的比例。
马拉泰斯塔教堂
大约在同时,阿尔伯蒂开始了在里米尼的圣弗 朗切斯科教堂的工作,要将这座教堂重塑成 为里米尼的独裁者西吉斯蒙多·马拉鲁威的最大成就,无疑在于他的关 于比例方面的理论贡献,特别是在第三书的一段论述中, 维特鲁威将建筑与人体的比例等同起来看待。这种思想, 即人体形式对于所有比例的权衡具有根本重要性的思想, 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础,并使文艺复兴建筑与哥特建筑有 了显著的区别,同时,以其所暗示的宇宙的整体和谐,最 终引导出那些潜在于由帕拉蒂奥及其他人所使用的比例体 系中的精确的具有音乐感的和谐。
明晰的几何图 案用两种不同 色调的石头构 成。
这项设计固然部分有赖于前人设计的建筑,但面对各种选择,阿尔伯蒂宁愿模仿佛罗伦萨 著名的罗马式建筑。他站在整个佛罗伦萨市的立场上来追求“谐美”。
立面的第一层建在早年 的工程的基础上,尖拱 暗示的垂直线由雄伟的 拱门两侧各四个纵向的 条块以及巨大的立柱向 上延伸。然后纵向的线 条被饰以方形图案的横 向宽带所平衡(即对立 物的和谐)。这一横向 宽带对下层而言是楼顶 间,对上层而言则是底 座。建筑的上层围绕哥 特式立面特有的圆花窗 而建,但又模仿了罗马 神殿的式样,四根壁柱 支撑起一条刻有铭文的 檐部,檐部上面冠以人 字墙。上层的两侧是两 个涡螺,或反向曲线, 在这里首次使用,以遮 蔽高高的中堂与侧堂低 矮的单坡顶形成的不和 谐。在此后的几个世纪 里,这一设计为后来的 建筑师反复使用。
文艺复兴之二(佛罗伦萨) 阿尔伯蒂及其影响
阿尔伯蒂及其影响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四、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四、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四、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1.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穹顶:伯鲁乃列斯基设计,穹顶平面为八角形,外壳为双层,中空可上人。

其综合运用了哥特式骨架券结构、伊斯兰叠涩砌筑、古罗马集中式构图并加以创新,体现了独创的精神和技术的进步,是文艺复兴的第一朵报春花。

2.佛罗伦萨育婴院:伯鲁乃列斯基设计,育婴院是一座四合院,正面向安农齐阿广场的一侧展开长长的券廊,券廊开间宽阔,连续券直接架在科林斯柱式上,轻快明朗,廊子的结构是拜占庭式的,逐间用穹顶覆盖,下以帆拱承接。

第二层虽然窗子小墙面大,但线脚细巧,墙面平洁,同连续券风格很协调,虚实对比强,立面构图明确、简洁、比例匀称,尺度宜人。

3.巴齐礼拜堂:伯鲁乃列斯基设计,形式借鉴了拜占庭建筑,正面一个直径10.9m的帆拱式穹顶,左右各有一段筒形拱,同大穹顶一起覆盖一间长方形的大厅。

正面是一进深5.3m的科林斯柱式门廊,正中跨度较宽,做成券状,上有一小穹顶。

4.吕卡第府邸:原来是市长美狄奇的府邸,有米开罗卓设计。

府邸围绕活泼的内院呈合院式布局,平面为长方形,由起居和对外两部分组成。

立面为“屏风式”,处理精致,分为三层,底层重块石,砌缝很宽,二层平整石块,砌缝较宽,三层严丝密缝,使整个建筑显的端庄稳重,但是这样的立面处理却不适合居住功能。

5.坦比哀多小教堂:伯拉孟特设计,集中式构图,纪念碑式造型,穹顶统率整体,平面为圆形,柱廊开敞,虚实对比强烈,体积感极强,整个教堂比例和谐,形象饱满,体现出雄伟壮观。

其极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对世界影响极大,例如:英国圣保罗大教堂,法国巴黎万神庙,美国国会大厦等。

6.手法主义:文艺复兴晚期建筑中出现的形式主义潮流。

追求新颖尖巧,堆砌壁龛、雕塑、涡卷等,玩弄诡异的光影,不安定的体型和不合结构逻辑的起伏、断裂或错位,用毫无意义的壁柱、门窗、线脚等在立面上做出虚假的图案,檐部和山墙几经曲折,券顶龙门石意外地向外滑动,弧形的和三角形的山墙套叠在一起,等等,表现出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对古典世界的重新发现和对古代遗迹的全面考察,为建筑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激励他们尝试各种新颖的形式。

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特点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生在14世纪的意大利。

所谓文艺复兴(Renaissance)其实就是古代学术的复兴,而这个运动的思想性实质,则是人文主义。

他们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以现实的“人”为中心,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提倡“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提倡“人权”,来反对“神权”;提倡“人道”,来反对“神道”。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了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____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____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为了恢复古典建筑的单纯性和实现美学理想,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的伟大创新――肋拱和尖形穹顶(尖券)技术,而在宗教和普通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和桶形拱顶要素。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和拱券,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

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这场建筑复兴的运动是从佛罗伦萨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的圆顶开始的。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文艺复兴之一(佛罗伦萨)
填空
文艺复兴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第一个完全的集中式穹顶建筑物是佛罗伦斯的圣玛丽亚布道所,设计者是伯努乃列斯基。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历史开始的标志为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名词解释
文艺复兴:见文艺复兴建筑大神整理P2
伯努乃列斯基:杰出的雕刻家、工艺家,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建筑的奠基人,恢复了以柱式为基础的古典建筑设计方法,并推陈出新,创造出佛罗伦萨新建筑形象,建
筑作品轻快、明朗、简洁、典雅,并始终同市民文化保持密切的联系,代表
作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育婴堂、巴齐礼拜堂等。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
(见文艺复兴建筑----大神整理P2)
把罗马穹隆技术和哥特式结构知识结合起来
育婴堂
(见文艺复兴建筑----大神整理P3)
风格简洁,比例关系明确,给人一种轻巧雅致的感觉,这种风格通常被称为早期文艺复兴风格,或古典风格;
恢复了古代的柱式准确的比例感,而不是与古代样板形式上的类似;
灰色石块与白色墙壁形成朴素的反差,古朴的轻快感,不受多余的装饰物的干扰。

圣洛伦佐教堂
伯鲁乃列斯基的两座拉丁十字教堂中的第一座,与紧随其后的圣灵教堂,为后人提供了巴西利卡式教堂的标准模式;
古典原型的回归,这种和谐主要得益于其数学的应用;
细部处理上的“古典主义”,如在科林斯式柱子上用了精确的柱头,以承托半圆形拱券。

圣灵教堂
内部空间在整体上服从于在平面处理中所使用的同一数学原则,而将古典主义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细部的处理变得更加具有体量感与雕塑感——亦即更为贴近罗马帝国时的建筑原型。

大教堂的采光亭
从风格的意义上说,伯鲁乃列斯基作品中的厚重感及罗马式特征的加强,大约是在他生命终结前的最后十年中才形成的。

大教堂穹隆顶的巨大任务,是通过在其上附加一个采光亭,并在鼓座标高以下加了一个装饰性的拱形厅才得以最终完成的。

圣洛伦佐教堂的老圣器收藏室
方形主空间构成,上部是圆形的穹顶,从室内看去,这个穹顶呈半球形,外观则由一个鼓座与一个圆锥形屋顶组成,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平面与角的组合,种线性而非立体的效果。

巴齐小礼拜堂
(见文艺复兴建筑----大神整理P3)
平面显示出比老圣器收藏室具有更加对称的优点;
东西轴线上,设置了较小的穹顶空间(即圣坛与入口两个空间),在两个翼廊所构成的南北轴线上,则以筒形拱的形式做平衡处理;
敞廊所显示的罗马式的厚重感。

圣玛利亚·德·安杰利教堂方案
表明伯鲁乃列斯基在集中式平面的穹顶问题上最后的态度为一种纯粹的罗马式词汇;
导向伯拉孟特的新圣彼得大教堂的集中式平面的长长的发展链环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归尔甫宫
伯鲁乃列斯基是第一位在宫殿的正立面上使用壁柱的人,阿尔伯蒂发展了这一思想;
对佛罗伦萨宫殿建筑发展贡献是通过他对米开罗佐的巨大影响,而间接实现的。

第一次对透视法进行科学研究
新圣玛利亚教堂楼梯
剧场装置
伯鲁乃列斯基的继承者——米开罗佐
美狄奇府邸是于1444年开始建造的,建筑宏大的尺度感,由巨大高悬的飞檐托饰式檐口中的纯熟至极的乡土气所造成的十分简单质朴的三层立面,而得到极大的增加。

庭院的内立面转角交汇于一根单柱上,上部的窗户位于拱券上部的中央,因而,到转角处就会彼此离的太近,设计中缺乏某种建筑学的精细与微妙。

能力卓著的建设者和规划者,他设计的圣马可图书馆,他在山上的圣米尼亚托教堂的克罗切菲索祭坛,以及其中的各式柱子,都显示出他有很强的优势。

圣米尼亚托教堂的克罗切菲索祭坛,1448
圣马可修道院(女修道院),1437-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