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1

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1
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1

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王妮

(辽宁社会科学院沈阳110031)

摘要:感觉统合理论是一套集理论与技术于矫治儿童学习障碍的学说。由于社会发展,儿童的生存空间与以往相比,大为改观,相当程度上剥夺了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需的刺激,因而造成孩子后天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目前,国内的的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区感觉统合失调的流行率、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感觉统合训练的疗效等方面。

关键词: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失调,神经生理过程

近年来,国内引进了感觉统合训练新技术,用于某些儿童特殊问题的矫治。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了解甚少。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存在问题的孩子却越来越多,孩子们越来越弱不禁风了!经过不断地研究与探求,人们逐渐找到了问题的原因,那就是高度的都市化生活与现代小家庭制度的不断扩大导致了问题的出现。生性好动的孩子们,渐渐失去了传统的生活环境,缺少了交互式的生活方法,缺少了在游戏中成长、在自然中学习的过程;人们越来越发现,梦想中活泼可爱的宝宝并不如愿,或笨手笨脚,或说话困难,或反应迟钝,或顽皮无度,或注意力不集中,孩子们出现了学习上的障碍!事实上,这就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恶果!

一、认识“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观念的形成,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研究人员从神经生物发展的角度,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自我组织的过程。后来,赫博(Hebb)(1949)通过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的脑部,随着感觉与动作系统的交互作用,塑造、组织了神经系统的联结,并进而发展出有功能性的行为(如:思考、知觉、观念构成等)。这种神经系统的塑造及组织是环环相扣、持续进行的过程:前一步的过程影响着下一步的信息的传递,从而决定了与外界互动的行为方式。因此,感觉统合在正常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自我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早期感觉与动作经验,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认知。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爱尔斯(Jean A yres)博士于1969年继续发展了这一观念,并提出感觉统合失调的理论。她强调幼儿自出生后,很自然地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主动去探索环境,这些感觉器官包括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以及视觉和听觉;而中枢神经系统会将环境控索过程中所接收到的各种感觉信息予以整合、处理,这一神经生理过程就叫做“感觉统合”,使孩子对周围环境有清楚的认识,并且表现出适应行为反应。经此过程,孩子们的生理及心理

便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如果此过程出现障碍,就被称为“感觉统合失调”,孩子的成长与学习会受到影响,连带导致行为问题。

二、感觉统合理论研究进展

珍·爱尔斯博士提出感觉统合理论之后,终其一生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共完成临床实验研究报告50篇,系统地阐述了感觉统合失调的神经生理机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矫治的原理及方法,并制定了检测量表。她的工作使全世界儿童深受其益。1976年,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她创立了爱尔斯诊所,现在该诊所已发展成为“感觉统合国际中心”(Sensory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SII),主要开展诊断、治疗、教学及科研究工作。1982年,台湾神经科医师郑信雄先生远赴美国,到爱尔斯诊所学习感觉统合技术,他是接受爱尔斯指导的唯一华人。之后,他将感觉统合训练带入台湾。1992年,台湾学者陈文德教授将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引入祖国大陆,与北京医科大学合作,在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成立了感觉统合研究中心,并由专攻儿童学习失常问题的留美学者王玉凤博士主持。至此,感觉统合训练开始在中国大陆开枝散叶。

任何一位从事儿童临床工作的学者或医师都感觉到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如感觉统合训练这样被迅速接受和推广。短短20年的时间,感觉统合研究及其实践已遍地开花。目前,我们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发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感觉统合文章有193篇之多,大家比较集中并且研究的比较成熟的领域有:各地区感觉统合失调的流行率、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感觉统合训练的疗效、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感觉统合失调流行率的研究

在我国,对儿童感觉统合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和科研院所。中国地域宽广,民生民情差异很大,所以各地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不尽相同。各地区的流行率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刊登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有37篇,综合各地区的调查结果汇

从上表的数据可见,北京、福建的失调率偏高,接近50%,南阳、珠海、宁波、广东的失调率偏低在20-30%左右。从男女失调比率来看,多数研究都证明男孩的失调比率远高于女孩,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这提示失调存在性别差异。

(二)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

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智力水平一般在平均水平或平均水平以上,但由于失调,其智力水平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造成学习或运动障碍,学习成绩差,可谓“高智商,低成就”。感觉统合明显异常的患儿在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0-12岁之间)将会因为一连串严重挫折,造成情绪上或习惯上害怕学习和拒绝学习的态度,不仅影响学习且易继发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乃至社会问题。

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任桂英,1997)研究指出:对北京市城区1994名学龄儿童进行了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台失调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行为问题儿童中,有76.1% 伴有感觉统合失调,其中34.2% 属严重的感觉统台失调,均明显地高于非行为同题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贵阳市1 030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研究(杨国珍等,2002)显示:行为问题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73.52%,无行为问题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2.44%,两者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84.75,P<0.O1)。

感觉统合失调的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分析(曹秀菁,2003)研究指出: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伴有行为问题的比率(男46%,女51%)明显高于感统正常儿童(男11.3%,女10.0%)。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的关系研究(都萍,2001)结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之间关系密切,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越差,越易发生行为问题。预防与早期干预儿童感觉统台能力发展不足,可以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学习成绩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李丹,1998)结果:感觉统台功能正常组在与失调组语文、数学2门主课平均成绩上差异分别有显著和极显著性意义( p〈0. 05和p〈0.01),提示儿童感觉统台失调发生率高,对儿童学习、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应引起学校、家长及全社会的重视。

(三)感觉统合失调原因的研究

面对如此严重的感觉统合失调问题,大家都在探讨造成失调的原因,并希望能借此提出早期干预的办法。

南阳市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研究(马丽霞,2003)指出: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是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多分布于学习成绩差者。感觉统合失调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密切,如拒绝和偏爱,平时孩子由非父母照料,家庭支持系统差和居住环境恶劣,父母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父亲年龄偏大和母亲年龄偏小等都对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发育造成负性影响。

武汉市小学生感觉统合失调调查(张岚杨等人,2001)发现:武汉市小学生感觉统台失调情况与家庭因素关系密切,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期望值及家庭生活水平是影响感觉

统合失调率的因素。

上海市幼儿大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分析(马士薇等,2002)表明:感觉统合失调与母孕期有先兆流产、贫血关系密切。感觉统合失调与母亲文化、父母养育态度及家属中的某些因素关系密切。

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任桂英,1997)研究指出:感觉统合失调与母孕期不良因素、围产期不良因素、未经过爬、父母年龄及文化、儿童的性别和智商等因素有关。

我们曾在2004年8月份,完成了《沈阳市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分析》研究。其中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母亲的生产年龄等不利因素与失调比率有显著相关。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总体上是综合性的,与先天的神经生理结构有关,与生产方式有关,与早期成长经历有关,与父母的特征有关。尤其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育类型、对子女的期望、抚养方式、居住条件与失调显著相关。

(四)感觉统合训练疗效的研究

目前国内这一训练理论和技术在北京、呼和浩特、上海、广州等地都得到了应用和研究,也取得良好的效果。国内的感觉统合训练研究发现,对有前庭平衡功能协调不良儿童训练后,其身体的协调性、注意力、情绪的稳定及多动行为都有改善,其中以身体的协调性改善最明显;对孤独症儿童的动作协调性、注意力、情绪稳定及触觉过分防御行为方面有改善;在语言量和表达能力,与人交流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任桂英和王玉凤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训练的显效率为83.3%~91.5%,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感觉统合训练能明显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身体运动协调性、注意力集中、情绪的稳定,并提高学习成绩。从疗效的影响因素来看: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与感觉统合失调的严重程度有关。他们治疗最好的是触觉过分防御组,而孤独症组疗效最低。田万生和任庆霞的研究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有普遍的疗效,单项触觉防御的儿童改善较快较明显,而前庭失衡和本体感不良的儿童效果慢且不明显;一般高智商的改善比较快,而智商9O分以下的一般都很吃力;疗效与家长合作与否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家长合作的改善比较快。

感觉统合的提出与实践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无论在其发祥地美国,还是世界各地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与接受。与我们邻近的日本,有感觉统合学会组织,专门从事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国外各大学有职业治疗系和复健系,其学者们对此不断研究,很多的科研院所以及医院也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加盟。手段也日趋现代化,并已逐渐形成研究分析的电脑体系。

随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繁荣,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化生活正向着国际主流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推行,大都市的独生子女从其出生之日起,便生活在感觉统合可能失调的阴影之下。加强对感觉统合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其理论与实践意义深远!

主要参考文献:

1.A yres A Jean, Sensory Integrati on and the Chil d, Western Psychologi cal Servi ce, Los Angeles, U.S.A. 1980 2.Carol Stock K ranowi tz, M.A.:The Out-of-Sync Child

3.Bill R.Gearheart:Learning Di sabili ties,Times Mi rror/Mosby College Publishi ng,1985

4、王妮、袁宇宁:浅释感觉统合失调特殊教育2003 03:1-2

5.何正慧、王凤等:感觉统合训练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199804:165—166 6.李旭东、李悦等: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进展,中华儿科杂志200103:573—574

7.张旭光、杨晋蜀等:分娩方式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影响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06:41 8.唐洪丽、李海浪等: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神经心理学变化初探,江苏医药200108:598—599 9.胡淑珍、朱晓玲等:南昌市769名学龄儿童感觉失调调查分析,江西医学院学报200104:107—108

10.刘淑华、徐丽君等:感觉统合治疗的可行性及其疗效的影响因素,现代康复200109:78—80 11.刘淑华、程毅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现代康复200014:16—17 12.任桂英、王玉凤等:感觉统合治疗481例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06:353—355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王妮 (辽宁社会科学院沈阳110031) 摘要:感觉统合理论是一套集理论与技术于矫治儿童学习障碍的学说。由于社会发展,儿童的生存空间与以往相比,大为改观,相当程度上剥夺了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需的刺激,因而造成孩子后天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目前,国内的的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区感觉统合失调的流行率、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感觉统合训练的疗效等方面。 关键词: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失调,神经生理过程 近年来,国内引进了感觉统合训练新技术,用于某些儿童特殊问题的矫治。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了解甚少。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存在问题的孩子却越来越多,孩子们越来越弱不禁风了!经过不断地研究与探求,人们逐渐找到了问题的原因,那就是高度的都市化生活与现代小家庭制度的不断扩大导致了问题的出现。生性好动的孩子们,渐渐失去了传统的生活环境,缺少了交互式的生活方法,缺少了在游戏中成长、在自然中学习的过程;人们越来越发现,梦想中活泼可爱的宝宝并不如愿,或笨手笨脚,或说话困难,或反应迟钝,或顽皮无度,或注意力不集中,孩子们出现了学习上的障碍!事实上,这就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恶果! 一、认识“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观念的形成,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研究人员从神经生物发展的角度,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自我组织的过程。后来,赫博(Hebb)(1949)通过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的脑部,随着感觉与动作系统的交互作用,塑造、组织了神经系统的联结,并进而发展出有功能性的行为(如:思考、知觉、观念构成等)。这种神经系统的塑造及组织是环环相扣、持续进行的过程:前一步的过程影响着下一步的信息的传递,从而决定了与外界互动的行为方式。因此,感觉统合在正常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自我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早期感觉与动作经验,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认知。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爱尔斯(Jean Ayres)博士于1969年继续发展了这一观念,并提出感觉统合失调的理论。她强调幼儿自出生后,很自然地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主动去探索环境,这些感觉器官包括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以及视觉和听觉;而中枢神经系统会将环境控索过程中所接收到的各种感觉信息予以整合、处理,这一神经生理过程就叫做“感觉统合”,使孩子对周围环境有清楚的认识,并且表现出适应行为反应。经此过程,孩子们的生理及心理

儿童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永骏 (石河子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新疆,832000)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美国临床学家Kanner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研究者对自闭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自闭症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从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自闭症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和分析了自闭症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是美 国的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1]他将一组行为特异的儿童命名为“early infantile autism”(早期婴儿自闭症)。他发现这些儿童有着极度的孤立,强烈的要求保持同一性,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对刺激的过度敏感,自发性活动类型的局限性。但是却有着超常的记忆水平,良好的认知能力。[2]但是仅凭对11个儿童的临床观察就得出自闭症的特点是不科学的。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自闭症诊断标准列为如下4项:1.在各种情景下持续存在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缺陷,不能用一般的发育迟缓解释。2.行为方式、兴

趣或活动内容狭隘、重复。3.症状必须在儿童早期出现。4.所有症状共同限制和损害了日常功能。[3]对自闭症更精确的诊断提供了帮助,但是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依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自闭症的病因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多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诸多早期研究聚焦于社会认知来寻找自闭症的病因[4],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医学,生物学等角度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1生物学因素 2.1.1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者通过MRI,ERP和HC(超声)的技术检验发现2到4岁的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比正常肥大20%),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5]Courchesne等人通过研究推测自闭症儿童脑区的过度增长可能与脑神经元数目过多有关,而过多的神经元可能会阻碍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脑区之间的所构成的网络是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基础,自闭症儿童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与此相关。[6] 1.1.2遗传因素 自从Folstein等(1991)认为自闭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 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 %[7],一些学者也随之做了相似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自闭症可能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因素。 2.2营养因素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受众心理的关注及营销策略、传播方式的使用 文献综述 姓名:王丹 20090257 曾艳 20090261 杨斯琦 20090259 唐梦佳 20090256 余颂庆 20090260 张文 20090262 吴霜 20090258 班级:市场营销03班 指导老师:杨代福 时间:2012-03-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事实上,这种广告模式由来已久,也并非中国特色。植入式广告源于欧美,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植入式尚处萌芽阶段,负面问题频发,饱受舆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式广告不但比传统硬广告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快速收回投资成本、降低商业风险急加速媒介产业循环的好方法,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其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使商业片的植入式广告快速的进入其下一个发展阶段成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营销手段、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心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我们。 【正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研究现状 植入式广告于上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萌芽、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相对于传统传播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以商业片植入式广告为代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植入式广告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体系依据研究 关于植入式广告所依据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张金海在《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植入式广告在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引人注目,体现了现代广告逐渐将目光放在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关注,而巧妙地利用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理论,则可以将这种关注的社会化效果扩大;而吕善锟在其论文《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依据》中则明确提出,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比传统的商业广告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正在于其运用了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模仿理论等。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丁 也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 【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 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张勇锋(2008)通过对《旅游新报》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量”和“质”上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曹劲松(2010)指出,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刘毅(2007)认为,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BBS、博客和维客四类网络言论传播渠道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途径。曾润喜、徐 晓林(2010)以新浪网新闻《村官疑因考试领先公安局长之子被设套成逃犯》为研究样本,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网络舆情受到新闻刊发时间的影响,与信息获取便捷度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网络舆情事件涉及地区的影响,与互联网普及率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使用媒介类型的影响,互联网网民是主体,手机网民逐步增加;网络舆情的网民态度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指向党政机关和整个社会,呈现一边倒趋势。 三、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 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就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学术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李雯静、许鑫、陈正权(2009)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从指标设计、分类、构建等方面,在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的工作流程中,按照主题将信息分门别类,统计、计算出若干指标值,对舆情进行横向、纵向的监测和评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舆情工作者对舆情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及态势预测。 郑魁、疏学明、袁宏永(2010)根据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的需求,将中文分词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提出基于ICTCLAS分词技术的网络舆情热点信息的自动发现方法,并通过1个突发事件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该方法读入新闻文本并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从词频表中去除停用词,合并多单位关键词得到突发事件热点信息关键词列表,对网络信息及时进行检索,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柳虹、徐金华(2011)提出了一个包括舆情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特征提取、VSM生成、热点发现算法和评价指标等几个部分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并通过实验比较了两种算法:K-means方法和SVM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VM对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 刘毅(2006)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认为内容分析法在网络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上,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描述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2)推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的意图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3)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黄晓斌、赵超(2009)研究了文本数据挖掘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文本挖掘的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文本总结、趋势预测等。文本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网络舆情进行描述;(2)对网络— 0 6—

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作业

儿童远程班感觉统合理论与应用课程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7分,共42分) 1、简述各类感觉系统及其作用。 答:①触觉是指通过分布在全身皮肤上多种不同的感受器,提供外界物质的材质,形状,体积,温度以及感受疼痛,压力等方面信息而产生的感觉。其作用是:触觉防御保护系统,触觉辨别系统。 ②前庭平衡系统,前庭觉是指在受地心引力作用及个体躯体移动刺激形成的感觉。其作用是:感知重力感和身体平衡感。 ③本体感觉,又称深层感觉,是感受个体身体所处的空间位置,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感觉。其作用是:感受运动状态,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促进运动发展,提高行为的表现力。 ④视觉是外界物体的影像刺激视网膜后,将光能转化成视觉神经冲动所产生的感觉。其功能是:提供空间定位的信息;提高对物体的感知效果。 ⑤听觉是内耳接收器接受到空气中的声波刺激后,传到脑干听觉中枢整合处理而产生的感觉。其作用是: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基础;提高对事物的感知效果。 ⑥嗅(味)觉,是挥发性的物质分子或可溶性组织分子的刺激嗅核或者味蕾所引起的感觉。其作用是:保护个体生存;养成饮食喜好;影响情境记忆。 2、简要说明您对感觉统合的理解,并尝试对其进行简单评价。 答: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

统”。 感觉统合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感觉统合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品质;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影响个体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影响其他人的正常生活。 3、根据您所掌握的知识,请对爱尔丝博士所提出的“感觉统合理论”与蒙特梭利所提出的“感官教育理念”的异同进行简单评述。 答:感觉统合和感官教育都注重大脑和身体的协调作用,关注个体各种感觉和感觉之间的统合。 感官教育属于感觉统合,是包含关系,感觉统合是视、听、嗅、触、关节、肌肉、前庭等的整个系统;感官教育是针对视、听、嗅、触等的感觉器官进行综合性的训练。 4、何为感觉餐其主要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答:感觉餐是一种为了符合或满足孩子对某些感觉的特殊需求,而事先设计或安排好的针对性的活动方案。 目的是:为了在孩子所处的环境中,给孩子提供"恰当"的感觉输入,满足并维持神经系统最佳的觉醒度与表现度的感觉需求,预防感觉或情绪负担,从而帮助孩子在每一天的活动中更加专注或更具技巧性。 作用是:适当的感觉餐可以强化适当定向与回应感觉的能力,也有助于减低保护或感觉防御反应,避免消极情绪和行为影响社会交往与人际互动;一些类型的感觉活动与每天的"饮食主餐"相似,会使孩子非常有能量并获得满足,这些活动可提供运动、深层触觉压和繁重的工作,也对神经系统起到最明显且持续的冲击作用。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发展现状分析。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

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体现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写不足与缺陷。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09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10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社情民意的实时镜像,辅助政府决策参考,同时管理好网络平台,建立政民沟通的公信通道,构建网络和谐舆情,是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二,对网络舆情治理主要问题的解决路径的研究。针对政府网络治理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使政府构建网络和谐舆情的探讨越来越多,如张勤和梁馨予的《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孙柏瑛和李卓青的《政策网络治理: 公共治理的新途径》、黄颖和陈水生的《网络治理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为例》、李小梅和李尚敏的《论“网络治理”模式下中国政府角色的新定位》等文章中均有体现。 第三,基于我国的发展情况,我国学者给出来如下的政府治理模式: 政府层面上: (一)、理念上的转变。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首先政府要以战略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

1、在家道中落后,鲁迅“逃异地”“走异路”,()年,来到远离家乡的(),进了新式学堂,开始接受“西学”教育。 2、鲁迅二十年代出版的小说集()与(),以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郭沫若的短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 4、在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有一类作品是他体验了人生以后创作的,如();又一类作品,则是作家为了写小说而去体验人生,如()。 5、屠维岳是茅盾长篇小说()中的人物。 6、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电》三个中篇。 7、1923年初,老舍在天津南开中学校刊上发表的短篇习作(),可以说是他的处女作。 8、1951年,老舍被北京市政府授予()的光荣称号。 9、沙子龙是老舍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0、《雷雨》中的()被认为是《雷雨》悲剧结构中最不和谐的一个音符。 11、沈从文于()年离开湘西,独自来到北京,开始了新的人生道路。 12、张天翼1928年11月写的(),标志着他的创作“走向新的路”。 13、赵树理的创作具有即时性、()和()的特征。 14、钱钟书创作的散文集有()。 15、1944年8月,张爱玲第一本小说集()出版。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8分) 1、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因接受了新思想而被家乡的群众视为异类、一个“吃洋教”的“新党”是() ①狂人②吕纬甫③魏连殳④涓生 2、()是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小说。 ①《药》②《白光》③《明天》④《祝福》 3、()是属于鲁迅前期的杂文。 ①《二心集》②《热风》③《三闲集》④《花边文学》 4、郭沫若的诗剧《女神之再生》取材于神话故事() ①凤凰涅槃②天狗吃日③后裔射日④女娲补天 5、在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历史剧中,不是取材于战国时期史实的历史剧是() ①《屈原》②《南冠草》③《虎符》④《筑》 6、茅盾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创造》写于() ①作者1916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后不久 ②文学革命初期的1921年 ③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 ④大革命失败后的1928年 7、茅盾《子夜》刻画的“海上寓公”形象是() ①曾沧海②冯云卿③范博文④李玉亭 8、小说()被称为巴金的成名作。 ①《雾》②《可爱的人》③《家》④《灭亡》 9、巴金小说中的(),可以看作《家》中高克定型的延续和发展。 ①枚少爷②姚国栋③杨老三④周伯涛 10、()不属于老舍刻画的“理想国民”形象。 ①李景纯②赵子曰③马威④瑞全

关于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关于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研究的现状与 问题 "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及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概述,指出了我国在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论文关键词〕感觉统合理论;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失调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爱尔丝(Ayres)博士根据脑功能研究、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结果,首先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爱尔丝认为,感觉统合是人体将各部分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作出反应。从神经发育模式上看,人的高层次的学习技术如认知、语言、注意、机能性行为等有赖于对多种感觉输入的加工能力的发展。因此,感觉统合是每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须有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无法发展。任何原因使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则整个身体不能协调有效地动作,导致感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低下、交往沟通困难、情绪障碍等多方面问题。 爱尔丝以感觉统合理论为基础,开发了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方法与

器材,运用对儿童前庭、本体感和触觉有刺激功能的游戏运动,来训练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促进其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功能正常发挥,改善儿童的学习成绩、运动协调和语言方面的功能。同时,她还成功地设计了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并在美国成立专门机构开展此项研究,推广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此后,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先后在欧美、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与普及,有的将感觉统合训练列入幼儿园基础教学内容。另有研究者先后用这种方法治疗儿童学习困难、孤独症等,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一、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及研究的现状 大陆学者将台湾奇德儿脑力开发训练方案进行改良,从1994年开始,一些重要学术刊物陆续登载介绍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与研究方面的文章,对使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进行测试的结果进行研究并撰写报告。同时,也出现多篇关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及原因分析的文章,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问题。研究显示,感觉统合训练的显效率为86%至94.5%,能明显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显著改善率为62.34%~65.41%)、身体运动协调性(87.43%~96.25%)、注意力(82.37%~96.41%)、情绪稳定性(58.15%~94.50%)、学习成绩(62.24%~74.14%)。另有研究报告介绍,感觉统合训练涉及大脑、心理、身体三个方面,不仅是生理上的功能训练,也是重要的心理训练,其改善率为87.2%~97.4%,显著改善率为59.1%~79.5%;对行为问题改善的显效率为71.4%~93.3%,显著改善率为42.8%~63.3%;对注意

网络舆情综述

浅析网络舆情综述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正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的时代。作为拥有4亿网民听众的网络舆论正式踏上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的地位,而从2012年底至2013年2月初这一小段时间内各类网络舆情的井喷式爆发与其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更是证明了网络舆论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舆情对于地方税务局来说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认清其发挥影响力的实质与应对方式。本文旨在立足于专家人士对舆情最新解读与理论,分析探讨面对网络舆情时各部门占据主动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舆情的优势寻找拓展纳税服务新途径。 一、网络舆情综述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网络舆情的出现与发展 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到我国以来,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全新媒体形式。这种建立在数字技术与网络通讯基础之上的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电视、博客、播客、微博、网上论坛、手机移动信息平台、对话链、虚拟社区、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等。而形式的广泛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则为其吸引来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庞大人群受众。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

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与此同时,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以手机终端为主的微博用户及地区论坛应用方面出现较快增长,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 网络舆情,是“由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1],换言之,网络舆情就是针对某一社会现象,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传播形式公开表达的具有针对新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而当这种讨论趋向于统一时就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正面或者负面的社会力量,并有效影响着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向从而改变社会现实现象。总是,在网络传播成为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的背景,一旦社会出现突发敏感事件,公众舆论会迅速集聚在网上,网络舆情事件也就随之形成。 2013年3月有人微博发表题为“孙志刚十年祭”的文案,在重新提起2003年广州孙志刚案的同时更是对网络舆情发展十年过程的总结。从2002年的4580万至2012年底的5.64亿,最近十年来网民规模迅速扩大是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的主体因素。随着互联网进入以博客、RSS、P2P、社交网(SNS)、即时通信(IM)等为主导的Web2.0 阶段,网民可以就任何关键字设立专门的论坛,任何对此事件或话题感兴趣的网民都可以到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互联网技术“为网络舆论兴盛准备了技术条件” [2]。随着参与社会事件讨论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舆情开始逐渐受到各

现代文学研究科学方法的反思

【内容提要】一 现代文学研究对于所谓科学方法的追求早已成为不言而喻的目标。这甚至被认为是现代文学研究区别于传统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文学研究中科学方法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以及文学研究中科学方法是否有自己适当的范围的问题实际上并未得到很好解决。新时期以来对西方文学研究新方法的广泛吸收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对中国现代以来文学研究中的所谓科学方法的反思势在必行。 有关“现代”(modern)的话语来自西方。因此,要讨论现代文学研究科学方法的问题,也应当从西方文学研究说起。按照韦勒克在《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的概念》和《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两文中的说法,西方现代文学思想的发生,始于19世纪初德国施莱格尔的《戏剧艺术与文学讲演录》、史达尔夫人的《论德意志》、歌德的《谈话录》,以及英国柯勒律治的《文学传记》、华滋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版序言》和雪莱的《诗辩》等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论文。在这些文论中,对于文学的理解从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再现转移到对主观思想情感的表现。这实际上预示着现代文学研究主体性的开始。而现代文学研究方法的发生,则是从现实主义开始的,包括法国作家尚夫勒里1857年出版的《现实主义》论文集,以及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和左拉的《戏剧上的自然主义》等,而且左拉该文算得上现实主义方法的一个典范描写:“自然主义意味着回到自然;科学家们决定从物体和现象出发,以实验为工作的基础,通过分析进行工作,这时候他们的手法便意味着自然主义。相应地在文学方面,自然主义是回到自然和人;它是直接的观察、精确的剖解、对存在事物的接受和描写。” ①概括地说,这种现实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实证的方法,而这正是现代文学研究科学方法的开始。 此外,韦勒克在他的《近代文学批评史》一书中还提到,法国批评家圣伯夫是科学批评的创建者。这主要是因为圣伯夫的思想深受孔德实证论的影响,着重于对文学现象背后的相关因素的考察,主张文学批评的任务就在于发掘和研究有关文学家、文学史的种种确实的、可以实证的事实。圣伯夫还在他评论泰勒《英国文学史》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了文学研究应该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我们这些主张在文学中应用自然科学方法的人,按照各自的局限,来应用这个方法;我们这些同一门科学的工作者和服务者,都在争取使这门科学尽可能的准确,因此就让我们继续拒绝那些模糊概念、空泛言词的诱惑,观察、学习和检验那些以不同理由而著称的作品所具有的各种情况,以及天才所表现的无限变化的形式。”②除圣伯夫外,西方19世纪文学研究中自觉追求科学方法的代表人物大多都集中在法国,其中最重要的有泰勒和左拉。泰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历史学家,著有《拉?封丹和他的寓言诗》、《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等。其中特别有影响的是他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提出著名的“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论。泰勒确信这些要素之间有着某种逻辑上的因果关联,而且人是可以发现和揭示这些关联的。这正是对于文学的一种实证研究。所以,泰勒在西方批评史上实际上有两大贡献,一是他是某种社会学文学论的创建者,二是他也是实证的文学研究方法较为自觉的实践者。左拉与泰勒大体上是同时代人。但也许由于时代风气使然,左拉在追求所谓科学批评方面比泰勒走得更远。左拉的批评著作最重要的有《戏剧上的自然主义》、《实验小说》。左拉在《实验小说》中把小说比作医学,并借此表达了一种追求“科学真理的严密性”的理想。左拉试图证明:如果实验方法可以获致物质生活的知识,它也应当获致感情生活和智力生活的知识。这只是同一道路上的程度问题,这条道路从化学通向生理学,接着又从生理学通向人类学,通向社会学。实验小说就是目标。正是抱着这样的理想,左拉把文学看作是一种类似实验报告之类的东西。上述西方文论对于所谓科学性的追求,反映出近代以来的一种倾向。西方现代以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为标志的所谓科学方法,不过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二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江苏科技信息June 2013 ■ 杨菁赵岩 摘要: 文章收集、整理了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的不足及展望,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危机管理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是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新兴的学科,随着网民数量的大量增加,该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本文收集、整理了该研究方向上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1.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的预警研究,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互联网对舆情的影响或网络舆情展开。Savigny和Heather认为,当代社会舆论总体上由大众媒体促成,并通过沟通系统创造出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工具,与传统的媒介相比对公众舆论 有重要作用。Christen等通过实验比较了地方、国家和互联网新闻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Kobayashi和Tetsur通过调查互联网的应用对日本舆论的影响,认为互联网是公众获取和理解政府政策的有效工具。除此之外,各国政府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信息及一些商业行为进行管理规范,如美国在9.11后发布的《爱国者法案》和法国的《信息社会法》等。可以看出这些研究虽然与网络舆情有关,但并没有专门以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作为研究对象,仅仅从管理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 还有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则主要偏重于危机事件的应对及决策,大多从群体决策理论框架和批判理论角度出发。从20世纪初开始,学者们就将群体思维用于解决群体讨论、群体决策、群体成员人际关系等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以网络为媒介形成的虚拟社群,其讨论方式、决策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很像一个 小群体,所以出现了许多以群体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行为的论文。另一些学者的研究以批评理论为工具,探讨网络传播群体中成员的社会背景及性别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其关注的重点多是不平等和压迫现象。还有一些文献集中于公众舆情对一任政府及政府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政策评论及影响上,如:对伊拉克和海湾战争的民意研究、对克林顿政府的民意研究等。 2.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和完善的转型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也迫在眉睫,受到各学者的广泛关注。 理论体系方面,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较多问题,如信息的过度控制导致舆情泛滥;应急准备不足,对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舆情监测分析手段落后;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引导缺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发展中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MS1008。内蒙古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非均衡发展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NJSZ12047。 作者简介:杨菁,内蒙古工业大学,讲师,博士。赵岩,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 战略研究 12

学习障碍研究文献综述

学习障碍研究文献综述 一. 学习障碍研究的背景 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学习障碍儿童在各年龄段都有一个相当稳定的比例。国外调查资料表明,学习障碍儿童人数占学龄儿童总数的4%~6%,在某一项或多项功课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有13%。国内杭州地区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在校学生中有17%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可见,相当数量的学习障碍儿童的存在,严重地困扰着教育的发展,尤其影响着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 西方研究者对学习障碍的研究历史悠久。从1896年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我国在真正含义上的研究始于本世纪80年代末。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科研意识的提高,此项研究已越来越引起各界都在进行广泛的研究。为帮助学习障碍儿童摆脱困难,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对学习障碍的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 纵观学习障碍研究的发展线索,从渊源上看,最早起源于医学界。1896年摩根发现词盲现象,从医学角度确定学习困难的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研究者对成因的认识由大脑器质性损伤转向轻微脑功能失调;对诊断与矫正的研究由阅读困难向感知——运动障碍;研究角度由医学逐渐转向心理学、教育学。60年代以来,研究进入整合时期,主要侧重于临床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一方面涉及到诊断界定,另一方面涉及到矫治和干预。在学术界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特殊教育家柯克(S.A.Kirk)和教育心理学者罗伯特和威廉特。70年代以来,研究出现了学派林立的局面。在世界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有三个:1.美国官方教育部门对概念做了界定及提出了确定学习障碍的基本方法;2.美国南加州大学珍·爱尔丝博士提出了感觉统合观点;3.台湾学者认为学习障碍的确定包括“筛选和诊断”两个步骤(何华国,1976)。80年代以来,世界学术界对诊断与矫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