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说他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精选18篇)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精选18篇)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精选18篇)马克思主义篇1最近阅读了《马克思传》。

这是一本传记,主要是先了解马克思的人生,重新认识马克思。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

读了这本书后,激起了我对了解马克思的兴趣,进而拜读马克思更多作品的欲望。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

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

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

人有优缺点,马克思同样不可避免。

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

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

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

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了。

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

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上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

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

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

马克思: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留下的疑问: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晚年他自己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意思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所希望的界限,理论的发展已经超出马克思本人的范畴,直接点就是马克思本人并不希望看到后来标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行为方式。

追溯这段历史,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究竟谁是真正地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又是什么?学习的途径决定了马克思中国化有多少部分忠于原著。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大概有三种途径。

一是,留日学生学习和翻译日文版的马克思原著与从日本共产党那里得到马克思主义。

这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比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完成的。

通过这一途径学到的马克思主义通常意义上比较简单、缺乏系统化的。

二是,去苏联学习。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到建国后与苏联决断前的较长时期。

著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团体就是出现在这个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所能接触的马克思主义是被斯大林严重篡改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不是原本意义上的思想,应用在中国固然会出现严重问题。

三是,彻底跟苏联闹翻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从马克思的原著学习马克思主义。

由学习途径的改变,我们大概可以窥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微妙变化。

而这一微妙变化往往带来的是时局的激烈动荡。

时局动荡引起的惊涛拍浪,受难最深的是底层广大劳动人民。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思想。

这一就符合马克思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如,某杂志抢先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又代表着什么呢?也许这个时候,我们该去详细总结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

本文是基于马克思的原著及前苏联解密档案等的思考。

第一国际到第四国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像一棵树。

萌芽到茁壮成长为参天古树,有几段重要历史进程值得我们去关注。

如今五花八门、门派繁多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棵树上的枝枝叶叶。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马哲课演讲稿马克思主义之我见马克思何许人也?一提起马克思,我脑海里第一印象是“大胡子”。

我从小到大都接触到不少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但是却没有时间拜读过其任意一本著作,惭愧不已!我个人是非常崇拜马克思的,但是我也说不准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我认为马克思很多观点都是对的。

比如唯物辩证主义,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等等。

马克思主义影响我的主要是在哲学和社会范畴,至于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学理论我可是一窍不通的了。

比如唯物辩证主义。

在我现在看来,这种看待事物的方法,是多么的自然,多么的合理。

但是我同时也知道,这只不过是我生活在的这个时代早已经广泛的接受这种哲学思想而已,在当时马克思的那个时代,那肯定会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新看法。

至于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方法啊!不仅很好的展现了世界和谐统一的大道理,也为我们对待这个世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高中时我特别讨厌上思想政治课,觉得一天到晚对着那些无聊的理论,都快让我吐了。

直到高一的时候,老师上哲学部分的内容,我才突然觉得这部分的知识是多么的有趣!哲学,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很多自然科学的渊源。

我还非常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社会发展的看法。

他说资本主义终将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终将走向共产主义,我对这点是坚信不疑的。

我经常和我爸争论的一个主题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自哪个更好的问题。

我爸总是觉得像美国那样的资本主义世界比社会主义世界更好,而我总是反驳说那是因为中国起步晚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必将超过美国。

对于现在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各种问题,我个人认为重视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阵痛,大众不必过分担忧埋怨;不过从辩证的角度看,也正是有了大众对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担忧和埋怨,社会才有了前进的动力。

提起马克思,不能不说一下恩格斯。

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友谊,用“管鲍之交”来形容也不为过。

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以前学历史的时候就在想,怎么恩格斯总是一如既往的支持马克思呢?后来才渐渐想明白,原来是两个志同道合的拥有伟大抱负的青年的携手合作。

马克思b

马克思b
一、马克思的爱情故事
马克思生于一个德国犹太家庭,少年时改信基督教,并彻底地与犹太人划清了界限,成为一个与希特勒相似的激烈的反犹太分子,他咒骂犹太人的脏话比泼妇骂街更胜十分,是个地地道道的“犹奸”。他青年时屡屡酗酒闹事而被收审处罚,且负债累累,又从不打工挣钱,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父亲死后,母亲度日艰难,不能再满足其贪欲,老马大怒,宣布与其母断绝关系,转而追求大他四岁的贵族女郎燕妮,遭到燕妮家人的激烈反对。但老马登龙有术,终赢得芳心,娶了燕妮,同时得到一笔丰厚的嫁妆,财色双收。更让老把海伦的肚子搞大,燕妮才发觉,于是火山爆发,一场大闹,之后更是冲突不断,让老马非常头疼。
老马一生既然从未打过工挣过钱,又不能喝西北风,只得靠乞讨度日,让海伦从她娘家弄钱。海伦母亲去世时,给海伦留下一大笔遗产,海伦叔叔去世时又捞到一笔钱,老马喜出望外,立即搬到上流住宅区,很神气了一段时间。但坐吃山空,钱越来越少,只得搬回贫民区,不久又没米下锅了。幸好有好友恩格斯相助,每年给他300英镑,成了他的衣食父母。300英镑对一般普通人家已绰绰有余,但却不够老马的花销,还得不断地向恩格斯要,有时竟伤了和气。
马克思最恨资本家,说凡是资本家都是喝工人血的,资本的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是马克思一家连同他的理论都是靠资本家养活的,先是靠燕妮家的施舍吃软饭,后来靠恩格斯。恩格斯本人就是个资本家,经营着好几家纺织厂。一边喝着工人的血,一边把血又输进马克思身上。马克思号称是无产阶级的导师,但一生中从未去过一家工厂实地考察体验一下工人阶级的实际生活状况,只是闭门造出一个乌托邦的奇妙理论,为祸人间100多年。至于他如何抄袭,纂改,编造数据已见到有专文评论,兹不赘述。据马克思说他自己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换句话说,他的那套理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
恩格斯的女友玛丽去世时,恩格斯很悲痛,写信给马诉说哀思。不料老马回信时仅敷衍式地安慰了老恩一句,马上开始诉苦,说生活困难,要老恩寄钱来。老恩很愤怒,两人就翻了脸。过了好几天,没米下锅,老马扛不住了,只得去信沉痛检讨自己,同时哭穷,老恩不记前嫌,寄给他100英镑,解了燃眉之急,老马也从此学乖,嘴巴变得甜多了。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制定——再读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制定——再读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



跨越“ 卡夫丁峡谷 ” 理论与 自 “ 称 马克思主义者” 的教{ J I
18 8 1年 2月 1 6日, 国“ 动解放社 ” 俄 劳 马克 思 主义小 组 的积 极 活动 家查 苏利 奇 给 马克思 写 了一封信 , “ 说 马克思 的《 资本论 》 在俄 国极受 欢迎 和该 书在 革命 者关 于 土地 问题及 农村 公
解上产 生了一些非常困惑的观点。因此, 我们现在再读马克思《 给维 ・ ・ 伊 查苏利奇 的信》 探讨跨越 ,
“ 卡夫 丁峡 谷 ” 论 的制 定具 有 重要 意 义 。 理
关键词 : 跨越“ 卡夫丁峡谷” 理论 ; 资本论》的发展道路 ; 《 自称“ 马克思主义者”
中 图分 类 号 : 8 1 A 1 文 9 0 O l 0 0 59 20 )4一 l4一l
社 的争论 中所起 的作用 。她 说 :你 比谁都 清楚 , ‘ 这个 问题 在俄 国多 么为 人 注意 …… 特别是 为 我们 的社会 主义党所 注意 ……最近 我们经 常可 以听到 这样 的见 解 , 为农 村公 社是 一 种古 老 认 的形式 , 历史 、 学社会 主义 , —总 之 , 切 不容 争辩 的东西 , —使 它 注定 要灭 亡 。鼓吹 这 科 — 一 —
作者简介 : 冯景源 , 中国人 民大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教授 。

< 东南学术) 0 9年第 4期 20
法, 给我们的帮助会是多么大。 ” 为什么对《 资本论》 道路 的理解成为一个 主要问题 了呢?这 是 由于新 的历史 情 况决定 的。 自 16 年 沙 皇进行农 奴 制改革 以后 , 国社会 发展 的进程 出现 81 俄 了新 情 况 , 即农 村公 社 如何发 展 的问 题 。从 16 8 1年 到 18 8 1年 近 2 0年 的 时 间 内 , 国基 本 上 俄 有六 种观 点 。这 些 观点有 着根 本不 同并 相互 论 战。一 种 是 泛斯 拉 夫 主义 。它 是 l 9世纪 以来 历代 沙 皇政府鼓 吹 的大俄 罗 斯沙 文主 义的变 种 , 图建 立 一个 由沙 俄统 治 的 跨 欧 、 、 三 洲 企 亚 非 的大斯拉 夫帝 国 。泛斯拉 夫 主义借 沙 皇的农 奴 制改 革 , 过农 村 公社 实 现 斯 拉夫 民族 争 夺 世 通 界 霸权 的计划 。沙 皇的农 奴制 改革 很有 迷惑 性 。著 名 的革 命 民 主 主义 者赫 尔 岑 曾受 到 影 响 , 认 为农 村 公社 可 以通过泛 斯拉 夫 主义获 得新 生 ; 政府 主义 者 巴枯 宁成 了这种 主义 的吹鼓 手 。 无 第二 种是 自由派 经 济学家 的观 点 , 为 首先摧 毁 农村 公 社 以便 过 渡 到 资本 主 义制 度 。它 的代 认 表人 物是 自由派 经 济学家 银行 行长 茹科 夫斯 基 , 公 开发 表文 章 恶毒 攻击 《 他 资本 论 》 。第 三 种 观点是 以车尔尼 雪夫 斯基 为代 表 的革命 民主 主义者 。他 和 赫尔 岑 不 同 , 为应 该 “ 展 它 ( 认 发 指 农村公 社—— 引者 ) 所特有 的历史 条 件 , 可 以不 经受 资 本 主 义制 度 的一 切 苦难 而 取 得 它 的 就 全部成果。 第四种观点是以米海洛夫斯基 、 ” 巴枯宁、 特卡乔夫等人为代表 的无政府主义 民粹 派 。它 代表 小资 产 阶级 的利益 , 把无 产 阶级在 俄 国的 出现看作 是 “ 历史 的 不幸 ” 他 们 提 出“ ; 到 民 间去 ”企 图发 动农 民推 翻沙 皇制 度 , 为农 民是 天 生 的革 命 主 要 力量 ; , 认 民粹 主义 坚 持英 雄 史观 , 他们把 自己视为 精英 , 以又称 为 “ 所 民粹 派 ” 。他们 否 认政 治 斗争 的必 要 性 , 张采 取个 主 人恐怖 手段 , 过刺杀 沙 皇政府 的 官员就 可 以过渡 到社会 主义 。对 于这 一类人 , 了进一 步 阐 通 为 述 下 面 的问题 , 我们这 里着 重指 出 以下两 点 。第 一点 , 民粹派 ” 理论 家米 海 洛夫 斯 基在 《 “ 的 祖 国纪事 》 发表 了《 尔 ・ 上 卡 马克 思在 茹 柯 夫斯 基 的法 庭 上 》 文 , 毒 攻击 《 本论 》 “ 一 恶 资 为 历史 哲学” 。第 二点 , 无政府 主 义者 巴枯 宁 混 进 了第 一 国 际 , 立 秘 密 组织 , 养扩 大 自己的 亲信 建 培 分 裂 国际 。马克 思和恩 格斯 同他 进 行 了坚 决 的斗 争 。17 82年 在 海 牙 代表 大会 上 巴枯 宁被 开 除 国际 。这 说 明 , 国的无 政府 主义 的 问题 已经成 为 了国际 的问题 , 的追随者 回到 国内继续 俄 他 进行 活 动 。第 五种 , 自称 马克思 的“ 是 真正 的学 生 ” 所 谓 “ 克 思 主义 者 ” , 马 的观 点 。他 们坚 持 的是《 资本论 》 的发 展道 路 。第六 种就 是 以查 苏 利奇 为 代表 的 “ 劳动 解 放社 ” 克思 主 义小 组 马 等 人 的观点 。他们 想革 命 , 是缺 乏正 确 的理 论指 导 。 以上 观点 , 但 除泛 斯 拉 夫 主义外 , 基本 上 就 是两 种观点 , 以《 本论 》 即 资 的发 展道 路 为标 准分 为赞 成 和不 同意 两 种观 点 。查苏 利 奇他 们 之所以要请教马克思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所谓马克思的“ 真正的学生” “ 、马克思主义者” 坚

完整准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完整准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完整准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015-06-08赵家祥马克思曾针对一些歪曲其思想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严正声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恩格斯也说过:“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

”我们应坚持这些论述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原原本本地研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此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规避几种不正确的解读方式我国学者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总体上是端正的,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总体上科学有效。

但毋庸讳言,当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需要努力规避的不良倾向。

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这一点与苏联学者的影响不无关系。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搜集、整理、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这是必须承认的。

但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在一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了不符合甚至违背经典作家原意的解读,对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了不准确的阐释,没有很好地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倾向比较突出。

苏东剧变以后,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很多方面克服了苏联学者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苏联学者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较为深远,不同学者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评价也不尽一致,一些消极因素至今仍影响着我国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

全盘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西方学者在研究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有益的研究方法,也提出了诸多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不正确的研究方法,有些持敌对态度的西方学者甚至恶意攻击和歪曲马克思主义。

我国有的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的功过是非研究不够、辨别不清、判断有误,把其中一些错误观点和研究方法当作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加以接受,甚至大加渲染、极力模仿和提倡,言必称“西马”。

丁弘马克思为什么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丁弘马克思为什么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丁弘马克思为什么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丁弘:马克思为什么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为什么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读《莫将龙种变跳蚤》后国俊同志:感谢你和兆丰同志的关怀,寄来《莫将龙种变跳蚤》一文,说是征求意见稿,嘱我提出意见。

认真拜读之后,我认为他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为过。

他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都会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文章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而且抓住了问题的焦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打开思路的锁钥。

马克思在晚年,给自己已经是政治活动家的女婿拉法格说:“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认为必要时,五次转述马克思的这句话。

可见,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文章抓住这个问题,讲述马恩的历史,故事许多,我领会概括起来是三个意思:一、马克思认为自己的理论还没有整合成为什么“主义”。

恩格斯晚年继续从事大量工作,他认为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他们是谦虚的、实事求是的。

二、许多流派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对此反感。

自己申明“我自己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这如同鲁迅先生所说:你们“不要拉着大旗当虎皮!”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是:列宁最后还是建立了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盛行的、僵化的教条主义大本营,这是马克思后的马克思主义”。

然后又有所谓和中国情况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其实,马恩早分析过,党内必然有路线斗争,宗派斗争,最后是权力斗争。

都需要武器,都需要理论权威为我所利用。

“马翁”显然是最佳人选。

大家侈谈马克思主义,但是真诚读马克思的又有几人?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坦言:“我没有看过《资本论》。

”这可能是好事。

他没有受到主观抽象出来的剩余价值学说的思想禁锢,有利于摆脱毛泽东的“阶级斗争为纲”。

毛泽东说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马克思假如活着,他对此会怎么说呢?三、马克思的理论是不断创新、自觉反思、与时俱进的过程。

越到最后,越有突破,甚至说:揆诸实际情况,原有的想法是错的。

《马原》习题之二(原理及综合应用部分)(修订版)

《马原》习题之二(原理及综合应用部分)(修订版)

《马原》习题之二(原理以与综合应用部分)一、论述题1、怎样看待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试分析之。

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与其意义。

3、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5、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其实质6、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7、试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与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5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4)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共同点与不同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曾说他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导读]马克思曾说过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恩格斯多次引用这一说法:马克思谈到七十年代末曾在一些法国人中间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时也预见到会有这样的学生,当时他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恩格斯如何看“马克思主义”
“主义”一词本是中性的,是指思想、理论、学说和信仰。

最早出现“马克思主义”的称呼是在19世纪60至70年代,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在马克思的名下冠以“主义”用以表示马克思的理论是“泛斯拉主义”、“泛日耳曼主义”、“俾斯麦主义”来贬低、攻击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质。

到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的“马克思派”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存在着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

在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一些国家的先进工人和社会主义者为了肯定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开始从褒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

3月18日《纽约人民报》发表《一个德国社会主义者》的悼念文章,提出“尤其要感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谢尔盖·舍维奇在《马克思与俄国社会主义者》一文中说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俄国的普及比德国还早”。

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考茨基于同年4月6日在维也纳出版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真理》第7期上发表悼念马克思的文章,其中有三处提到“马克思主义”。

文中说:“巴枯宁
先生,无政府主义的这位权威人物打算与马克思主义者方面所进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相对立,从事制造革命”,“我们自己阵营里的反对者,现在也已聚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周围。

今天在马克思主义阵营里可以找到马克思的最顽强的反对者”。

马克思曾说过他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之后,恩格斯多次引用这一说法:“马克思在谈到七十年代末曾在一些法国人中间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时也预见到会有这样的学生,当时他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可见,马克思本人并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提法。

他更愿意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新唯物主义”、“共产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

恩格斯在1886年8月18日《给奥古斯特·倍倍尔的信》中开始正面采用“马克思主义”,他说:“我可以断言:激进主义即褪了色的老牌法国社会主义在议院中的胜利,将意味着马克思主义首先在巴黎市参议会中的胜利。

啊,要是马克思能够看到,他的关于民主共和国现在无非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行决战的战场这一论点,正在法国和美国得到证实,那该有多好啊!”随后,“马克思主义”被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广泛应用。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深刻内容的概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狭义的只适用于理论的制定者,它是用来教育人的,使别人也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在这里,“主义”和“理论”是有区别的。

在法国当时的议会中,打着社会主义旗帜的有两个党团:社会主义党团(它包括各不同的社会主义党派,也包括法国工人党),一个是激进派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党团。

前者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后者以蒲鲁东和勃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激进派是从资产阶级共和派中分裂出来的。

他们之所以打着社会主义旗帜,是为了争取工人的选票,好到内阁中争坐总理和部长的位置。

德卡兹维耳事件使他们的阴谋破产,蒲鲁东等人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资产阶级的性质也暴露了出来,大批工人纷纷脱离了激进派。

拉法格参加的“常务委员会”“就成了那些脱离激进派工人的理论教师”。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信仰,那些不一定精通理论而是把一定理论的结论作为信仰或信念去进行实践的人,也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德卡兹维耳煤矿事件在议会斗争史上“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事情:议院里成立了工人党。

”工人党只有三个人,而这三个人是激进派推选进议会的。

这三个人脱离激进派转到工人党方面来,并成立了议会的工人党党团,是因为理论引起的信仰的转变。

法国工人党的党章是马克思写的,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信仰的。

这是理论向实践者个人精神层面的转变。

理论转变为精神,它就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生活。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中的理论创新者。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路,反对教条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是实践中的动力和勇气。

马克思晚年制定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就是一
个典型。

马克思晚年的这一理论,为他的后继者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的空间。

在这种信仰的作用下,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是一种品格;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则是完善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应无产阶级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亲身参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活动及工人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就是对一般原理,它的实际运用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的理论,为他的后继者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