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电影 发展史

中国电影 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1896-1905年电影传入中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形式,直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

这部影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2. 初步发展时期:1905-1934年随着《定军山》的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

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放映业逐渐发展起来,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34年,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诞生,该影片被民国著名电影人厉麟似等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

3. 抗日战争时期:1934-1949年战争期间,中国电影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这些电影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歌颂社会主义、反映工农兵生活为主题,注重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期的电影作品包括《白毛女》、《铁道游击队》等。

5. “文革”时期:1966-1976年“文革”期间,中国电影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挫折,许多电影工作者受到迫害和打压。

然而,“文革”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的电影作品,如《活着》、《芙蓉镇》等。

6. 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性情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小花》、《黄土地》、《霸王别姬》等。

同时期的电影市场也日益繁荣,中外合作拍摄的影片也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等几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一、拓荒时期(1905年—1931年)。

中国电影前辈将西方的电影艺术移植到中国,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京剧《定军山》的几个折子,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

1913年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问世之后,开始有电影摄制机构出现,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的《孤儿救祖记》有了丰厚的票房收入,吸引了一批投资者对民族电影的关注,相继成立了电影企业,1925年在上海就有100多家,后明星、联华和天一三家初具规模。

拓荒时期的中国电影带有浓厚的纯娱乐性和纯商业性,出现了混乱、变幻不定的局面。

二、民族电影探索时期(1932年—1949年)。

这时期的电影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电影创作转向现实生活,面向劳苦大众。

左翼电影运动蓬勃兴起,《三个摩登女郎》、《大路》、《渔光曲》、《新女性》、《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等都是这时期的优秀影片。

还有一些影片反映现实生活,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很好,《八千里路云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万家灯火》和《乌鸦与麻雀》等都及时地表达了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下民众的痛苦与呼声,奠定了民族电影的基础。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现状分析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2024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642亿元,创历史新高。

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增长为电影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质量与类型提升:中国电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武侠片和农村题材,涌现出一大批评论与审美价值俱佳的电影作品,逐渐获得国际认可。

例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和口碑成功。

3.电影技术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电影制作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使用3D、IMAX、VR等新技术,使观众获得更加震撼的观影体验。

4.投资热潮持续:中国各大互联网巨头和地方政府纷纷投资电影产业,增加了电影制作和宣传的资金,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

同时,电影联合制片、跨界合作等新模式也不断涌现。

二、趋势分析1.全球化竞争加剧:中国电影市场吸引了全球电影巨头的目光。

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在中国上映,并与中国电影公司进行合作。

这种全球化的竞争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电影制作水平的提高。

2.优质内容持续需求:中国电影市场仍然存在观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

投资者和电影公司应注重提升电影质量和内容的创新,在不断提高观众的精神层次上下功夫,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3.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的融合: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为电影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线视频平台已成为电影传播的重要渠道,许多新型电影公司也依托互联网平台推广、发行电影。

未来,互联网和电影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呈现出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向。

4.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院线放映,线上和线下渠道的融合也开始成为电影发行的新模式。

通过与电商平台、影视公司合作,电影公司可以更好地实现影片的推广和销售。

此外,电影公司还可以拓展衍生品、影视剧、动漫等领域,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多元化发展。

2024年中国影视产业持续繁荣发展

2024年中国影视产业持续繁荣发展

2024年中国影视产业持续繁荣发展2024年,中国影视产业迎来了持续繁荣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在2024年这一年,中国影视产业不仅拥有了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精良的制作技术,还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国际认可。

以下是对中国影视产业在2024年持续繁荣发展的分析和展望。

1. 产业规模的扩大在2024年,中国影视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人口红利。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电影观众,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电影市场之一。

同时,随着中产阶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电影娱乐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中国影视产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电影制作水平的提高在2024年,中国影视产业的制作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

越来越多的国内制片公司投入到电影制作中,引进了一流的制作设备和技术人才。

同时,中国电影人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并与国际制作公司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制片方在剧本创作、导演执导、演员表演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这些努力使得中国影视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3. 产业链条的完善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电影制作水平的提高,中国影视产业的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完善。

在2024年,中国影视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

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使得整个产业更加健康有序地运转。

此外,电影衍生品的开发和营销也逐渐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产业链条的完善不仅推动了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还为创作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4. 电影市场国际化进程加速中国影视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在2024年进一步加速。

中国电影通过参加国际电影节、与国际电影公司的合作以及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推广等方式,逐渐走出国门。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并受到了全球观众的认可。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



吴贻弓

电影导演,1982年独立执导 了《城南旧事》并大获成功。 其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深 沉、含蓄、细腻、淡雅的风 格中透视着中国的美学观念, 并重视电影语言的表现力。 代表作有《巴山夜雨》、 《少爷的磨难》、《海之魂》 等。


黄建中

电影导演。 1979 年任 电影《小花》的副导 演; 1991 拍的电影《过年》 是我国第一部同期立 体声故事片。 代表作有《西厢红 娘》、《中国妈妈》、 《山神》、《龙年警 官》等。

代表作有《代号美洲豹》、 《菊豆》改编自刘恒的《伏羲伏羲》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妻妾成群》 《秋菊打官司》、49届威尼斯“金狮奖” 《活着》、 《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 《十面埋伏》、 《满城尽带黄金甲》(《雷雨》)、


《千里走单骑》、《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 《金陵十三钗》、《归来》等。



蔡楚生

蔡楚生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 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 电影的奠基人”。 《渔光曲》这是我国影片首次 在国际上获奖。 与郑君里合导的作品《一江春 水向东流》创建国前票房最高 纪录,被誉为中国版的《乱世 佳人》。


孙瑜

电影编剧、导演。他的作品注重 文学性和镜头画面的意境,被誉 为“诗人导演” 代表作《故都春梦》改编自张恨 水《啼笑因缘》
吴永刚

1934 年编导其第一部 影片《神女》,被誉 为“达到了中国默片 的最高峰”。
1980 年 导 演 的 影 片 《巴山夜雨》(与吴 贻弓合作),获得了 第一届中国电影“金 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第三代导演

中国电影发展

中国电影发展

《渔光曲》
变革时期(1932-1937
影片评价 影片以现实的题材、动人的情节、通俗的手法和精炼的技 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连映84天,创当时影片卖 座最高纪录。影片的主题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之一。 《渔光曲》显示了蔡楚生导演艺术技巧的成熟和他艺术风格的 进一步形成。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结合上,画面造型的美感追 求上以及对待意境界的营造上,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影片 表现手法质朴,却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开头和结尾尤为动 人,前后对应地配以清新真挚的主题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 效果。 轰动效应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公映后,连映3个月,造成 轰动效应。主题歌《渔光曲》十几万张唱片一抢而空。 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 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从而使 本片编导蔡楚生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电影艺术家。 数十年前拍摄的这部黑白故事片,居然令中外电影观众如 此陶醉,并至今魅力不减,时间证明,《渔光曲》确实是我国 电影史上一部颇有建树
王朔电影年 1988
四位大导演分别将王朔小说改编成电影 这 股王朔热称为王朔现象 《玩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米家 山 《轮回》(根据《浮出海面》改编), 黄建 新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根据同名小 说改编 ), 夏刚 《大喘气》(根据《橡皮人》改编,叶大鹰
第五代导演
• 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 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 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代表人物:陈凯歌 吴子牛 田壮壮 张艺谋 冯小刚 崛起标志 1984年陈凯歌的《黄土地》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起初,电影只是作为一种工业娱乐形式引入中国,并在短时间内广受欢迎。

然而,由于各种政治和社会的因素,中国电影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起伏和波折。

本文将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回顾。

191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电影走过了摇摇晃晃的初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电影主要以故事片和纪录片的形式呈现。

虽然影片制作技术相对落后,但中国电影工作者通过自主尝试和学习外国电影的经验,逐渐掌握了电影制作的基本技术。

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环境的变化,1950年代至197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创作受到了进一步的政治干预,许多作品都倾向于宣传和宣传共产主义理念。

这段时间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国荣等人,他们的作品深入人心,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然而,由于社会和政治的变化,197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段低迷期。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下,电影工作者开始尝试新的创作风格和技术手段。

一些更加开放的题材和故事开始出现,其中一些作品具有挑战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浮现的导演如张艺谋和陈凯歌等人继续拍摄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199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化的制片业开始崛起,中国电影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文化产业。

伴随着这一发展,中国电影开始不断尝试新颖的题材和风格,包括喜剧、动作片、爱情片等。

同时,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也获得了更多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奖项,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

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产业逐渐从单纯的制片业转向了综合性文化产业。

电影产业的学术研究和市场变现的手段更加完善,包括电影学院的设立、电影市场的开放等。

新的科技手段,如3D、4D等技术的引入,也对中国电影制作带来了新的突破。

同时,中国电影的全球化发展也日益成为现实,中国影片作为文化产品开始进军国际市场,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电影的萌芽期。

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亮相。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是由外国人带进来的,主要用于娱乐和展示。

然后,1905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电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彩色电影等阶段。

这个时期的电影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狂流》、《中华儿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逐渐与世界接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开始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成长成熟时期。

电影从消遣娱乐工具变为反映生活、审视现实文化的严肃艺术。

电影主要内容题材:民族存亡的反帝反封建主题。

抗日战争烽火、关注生活揭露黑暗、封建文化批判、社会人生思考。

承担启蒙教化、推动社会变革使命。

主要电影事件及运动:左翼电影运动:1931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除演出外加盟电影公司活动,提出电影要面向工农大众。

1932年中共领导下的地下电影小组成立,夏衍为组长。

推动了中国电影的成熟发展。

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马路天使》、《夜半歌声》、《十字街头》《新女性》、《渔光曲》等。

抗战及战后的现实主义电影:抗战胜利后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高峰期。

涌现大批体现时代精神、批判否定功能极强的作品。

《万家灯火》、《丽人行》《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

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二代导演:沈西苓、郑君里、史东山、袁牧之、沈浮。

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创作追求,以艺术的真实展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弊端。

2、银幕形象丰富典型。

3、艺术观念的自觉,电影语言的丰富。

多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烘托、渲染、音乐的有机构成。

连续叠化、俯仰镜头、段落长镜头等。

4、细节与人物心理刻划。

软电影(软性电影):与左翼电影相对立的理论派别。

主张艺术至上,反对在电影中塞进“革命、奋斗”生硬的意识形态说教。

批评左翼电影重内容轻形式、阶级斗争化。

以对民族、社会有利与否为标准。

代表人物:刘呐鸥、黄嘉谟、穆时英等。

孤岛电影运动:37年到41年上海处于孤岛时期,在租界当局管辖下,电影业复苏,出产大量神怪武侠片、古装片、时装片。

孤岛时期最优秀的电影剧作《乱世风光》。

一.建国到文革前十七年电影: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三家国营电影制片厂:东北、北京、上海。

1956年,北京电影学院成立。

1958年,北京电影资料馆建立。

1956年调整文艺政策,“双百”方针,建国后电影创作的第二次高潮。

1957年反右斗争,电影创作陷入低谷。

1958年大跃进,思想的禁锢。

建国十周年国庆献礼片。

《难忘的1959年》。

60年-61年反右倾扩大化。

电影生产的徘徊。

1962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周恩来“尊重艺术民主和艺术创作规律”的讲话。

电影创作的第四次高潮。

六十年代(62-65年)新中国电影创作的第四次高潮。

特点:1.题材广泛。

记录历史风云;歌颂新民主主义革命英雄;歌颂新生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2.艺术上的民族性。

从古典诗歌、戏曲、小说、绘画中吸取营养,讲求情节的完整性,叙事简单明了,含蓄平淡,注重意境和气氛的烘托。

1960年《刘三姐》《红旗谱》《革命家庭》1961年《暴风骤雨》《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枯木逢春》1962年《甲午风云》《停战以后》《李双双》1963年《早春二月》《小兵张嘎》《红日》《冰山上的来客》1964年:《英雄儿女》《兵临城下》《阿诗玛》。

1965年《舞台姐妹》《烈火中永生》《早春二月》第三代导演:北影-成荫、崔嵬、凌子凤、谢铁骊、水华。

上影-郑君里、谢晋、白沉、鲁韧八-严寄州、王苹长影-王炎、王家乙、沙蒙二.文革时期电影(1966-1976)文化专制主义与电影艺术的凋敝。

三突出原则与假大空内容。

政治理念的简单表现。

文革后期(1973-1976)电影主要内容:表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主题先行电影;较受群众喜爱遭四人帮攻陷的电影;四人帮炮制机的阴谋政治电影。

三.新时期电影恢复之年(1976-1978)。

批判极左路线。

转折之年(1979)。

揭示现实矛盾,书写人性、人情。

振兴发展之年(1980-1983)。

历史反思、心灵探索。

题材风格多元化,艺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深化与探索(1984-80年代末)。

第五代导演的艺术探索,电影形态与语言的创新。

新时期电影繁荣振兴的标志:1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代”的辉煌。

2电影制片厂的增加,建立健全电影机构。

政府奖励机制的建立奖。

3创作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

4电影观念、理论的更新。

影像本体观念,反戏剧化电影。

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新时期电影创作概况1伤痕电影与反思电影:控诉极左路线对人权人性尊严的践踏。

《苦难的心》、《苦恼人的笑》、《泪痕》。

反思文革、反右斗争乃至整个历史文化,呼唤人性、人道。

政治批判与文化批判。

《天云山传奇》《芙蓉镇》。

2改革开放题材电影:表现改革中新旧势力的较量、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以及改革带来的生活变化、喜悦心情。

《祸起萧墙》、《花园街五号》、《野山》。

主人公的挑战性格、开拓精神,挑战保守势力与惰性文化的英雄。

3军事题材电影:由重情节、重场面渲染的表现模式转入内心,着重刻划人物性格命运。

生活化、非战事化。

《小花》、《高山下的花环》。

史诗性的军事题材电影。

重大战役与重大历史事件。

纪实性与戏剧性的结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气势磅礴。

《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大决战》4乡村题材电影改革后农村生活新气象、新观念和新生活方式,喜剧形式。

《月亮湾的笑声》《花开花落》。

新中国农民的气质品格,勤劳、坚韧、善良、敦厚。

《内当家》《咱们的牛百岁》。

对封建道统、宗法制文化的批判,悲剧氛围。

《乡音》《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5名著改编电影:水华《伤逝》、凌子凤《骆驼祥子》《边城》、桑弧《子夜》。

谢晋电影“谢晋电影是政治生活时代人的命运的艺术揭示,揭示了那个时代人生命运的主要内容,从朴素真诚的时代氛围中超越而出,担当触及人性命运的泛时代职责。

谢晋电影难能可贵地描述了个体精神世界的浪漫光彩,对于命运拨弄中的个性性格塑造,具有超越时代限制的借鉴意义。

1977《青春》、1979《啊,摇篮》1980 《天云山传奇》、1982《牧马人》1983《秋瑾》1985《高山下的花环》、1986《芙蓉镇》。

谢晋电影特点:1深刻的历史担当,使命与忧患意识。

取材人们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题材开掘处理的深刻性。

2强烈的情感、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

表现人性人情,以苦难坚贞、真诚正直唤起同情。

道德情感的净化升华。

3人物性格的鲜明、生动、丰满。

4史诗品格。

视野开阔,大背景,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审视关怀。

第四代导演:六十年代前期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科班电影人,又称“学院派”。

有坚实的专业基础,文革中被耽误、文革后崛起的中年电影导演、电影工作者。

吴贻弓《城南旧事》《巴山夜语》张暖忻《沙鸥》《青春祭》滕文骥《生活的颤音》《锅碗瓢盆交响曲》黄健中《小花》《良家妇女》杨延晋《小街》《苦恼人的笑》阐述第四代导演的电影观念。

理论锋芒针对泛意识形态化电影,呼唤电影的艺术性。

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介绍六十年代以来世界电影语言的发展,借鉴西方现代电影语言。

影象本体,与戏剧化电影告别。

第四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突破人性禁区,对人的尊重。

人的价值、合理欲望的表现。

还历史人性以本来面目。

2追求纪实美学风格,摒弃戏剧化、情节化结构模式,追求艺术性和思想哲理意蕴。

3个性化的创作。

第五代导演:创作主体是北京电影学院1978级学生,八十年代初走上影坛,以饱满的情绪力量、冷峻深刻的文化反思、高度个人化风格、富于挑战性突破性的电影语言开创了“中国新电影”。

代表人物: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周晓文等。

第五代导演创作特点:1历史文化反思与强烈的忧患意识。

开掘历史文化底蕴,反思愚昧落后、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扭曲禁锢。

在严酷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下,剖析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文化寓言。

将民俗内容纳入电影表意系统,突出历史文化意识和民族特点。

影片画面、构思成为深刻的文化阐释。

3新的电影美学形态。

打破戏剧化叙述模式,探索电影艺术自身的表意功能。

追求电影化,发挥影象造型功能,构图、光影、运动、音响音乐的运用造成强大的视觉与心理冲击力。

4隐喻象征手法。

包含深刻所指的象征符号,通过暗示、引申、别解调动观众联想、思考。

“第五代导演超过了父兄一辈,在充分把握电影形式在现代发展阶段上诸种艺术可能的基础上,用以含纳对历史现实的独立思考,展开独特的社会叙事和人格刻画,从而使电影成为文化的载体,达到历史批判、历史沉思的境界。

”不以生活就范某种政治概念或思想意念,而是让生活带着本身的盐腥味,并深深凝结着艺术家主体的人生体验和思考,质朴而富于力度地予以表现。

追求画面造型力度和象征性。

四.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电影创作格局1主旋律电影。

传达国家意识形态,与政治方针政策结合紧密,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和政治道德教育。

“泛情化”策略,用伦理情感包装意识形态。

2体验写实电影。

“后五代”都市凡人题材,简单的生活道理,平淡的叙事,深刻真切的体验。

3商业电影娱乐电影。

以娱乐功能为主。

第六代导演:也称新生代,指60-70年代出生,80年代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学习,90年代崭露头角的电影人。

更具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

主要导演有张元、王小帅、管虎、贾璋柯、娄烨等。

主要作品:《北京杂种》《周末情人》《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非常夏日》《洗澡》。

宣言书《中国电影的后黄土地现象》。

第六代电影的特点1凡人当下题材,强烈的社会边缘意识。

城市故事、边缘化的人。

2青春絮语。

当代青年历史转型期的情感纠葛、困惑焦虑体验。

(状态电影)3.个人化自由表达,原生态展示。

有关第六代导演评价“第五代导演关注的东西集中在某些认识上,而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关注曾面更广。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十分谨慎、华美,灯光场景都十分丰富,但过于传统、学院化。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过于理想化,而第六代导演作品中的人物更真实,行为更有普遍性。

第六代导演与第五代比较A内容题材:历史情怀、乡土故事、文化批判;当下体验、城市故事、青春絮语。

B叙事视点:集体启蒙叙事、群体焦虑、民族焦虑;个人自由表达、个体感性焦虑。

C叙事风格:象征模式,内涵层大于叙事层;结构模式,内涵层小于叙事层。

D镜语运用:静态长镜头;频闪、短镜头切换、MV手法。

反叙事、后蒙太奇。

戏仿与拼帖,散乱难辨的结构。

“反叙事”与“后蒙太奇”:1反叙事:对故事原有秩序进行重新组织建构或作特殊展示,无序拼接、非逻辑组合、片断化叙事。

2后蒙太奇:剪接不再构成联系和意义,有意识瓦解意义。

镜头混杂、闪电般切换、莫名其妙组接、毫无逻辑的替代。

影象游戏。

香港类型片的发展武侠功夫片喜剧片鬼怪灵异片王家卫电影特点:1、人物符号化---人物充满变化,都有不安定感,但人物常有执着的情感态度。

人物典型单纯,突出某方面的特点。

2故事母题---对人物关系的流离,注重人物关系的单向性,充满让人绝望的单向感情。

3多重叙事,游离的视点---人物随时以日记的方式出来说话,表现人的一种孤独4、独特的时空观---强调实践的期限和空间的距离5、影像风格---充满变化、运动的镜头,音乐风格性并且同画面搭配很有特色,MV 式的剪辑方式,用超广角镜头强调人的空间感,突出挤压感与人物相符,显现人物心理的压抑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