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药资源调查研究方法
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方法

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方法一、野外考察调查法野外考察调查法是指到自然条件下的山林、草地、河滩、田野等地调查搜集中药资源及其分布情况、产量、质量等相关资料。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药材资源调查、分布状况及其生长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采用该方法时需要注意避免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建立科学的采样、标本处理和保存方法,并在考察中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二、市场调查法市场调查法是指到药材市场、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等场所进行调查研究,获取中药资源产量、价格、质量、种类等相关情况。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中药市场调查、药材市场价格变化及其市场流通环节等方面的研究。
在采用该方法时需要注意遵守市场规则和商业机密,避免误导和偏误,保护商业机密和商业利益,并注意做好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
三、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调查法是通过查阅和分析中药有关的文献资料,如药材鉴定书、中药资源论著、历代中药大辞典、民间传统医学文献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中药资源调查、药材鉴定、生产工艺与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在采用该方法时需要细心、耐心、准确地查阅和分析文献,避免片面和主观臆断,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四、现代技术手段调查法现代技术手段调查法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GPS技术、激光扫描技术等获取中药资源的信息和数据,通过数学统计和计算机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中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中药产业发展的规划与决策等方面的研究。
在采用该方法时需要关注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和应用前景,适当结合其他调查方法,保证数据及结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五、传统知识调查研究法传统知识调查研究法是指通过民间传统医学及相关文化中的传统知识和技术,对中药资源的调查和研究。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中药的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传承和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在采用该方法时需要深入了解和尊重当地社会文化、民族习俗和传统知识,保护和利用好传统医学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
总之,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方法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和层面综合考虑,保证数据可靠性和结论正确性,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校验的方法与探讨

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校验的方法与探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省上报的数据与日俱增,这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提出可很高的要求。
为保证这些数据的质量,数据库系统需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检查和验证。
数据校验是确保普查数据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该文从数据校验的必要性、原则、方法、内容和创新优势等方面入手,全面的介绍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校验功能,并探讨了进一步完善数据校验方法的设计和构想。
标签:数据校验;数据库;中药资源;普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已有22个省开展了试点工作,各普查队上报的数据与日俱增,这对数据库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中存储了海量的数据,包括空间数据、野外调查数据以及影音数据等,数据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都急需校验。
传统的人工校验方法耗时耗力,且准确性难于控制,只有通过科学的校验方法,才能为后续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因此,数据校验作为控制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成为中药资源普查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环节。
本文全面的介绍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校验方法,进而提出深入完善数据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构想,为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数据质量提供保障[1]。
1 数据校验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1.1 数据校验的必要性普查数据是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中药资源数据汇总分析,以及中药材质量研究等工作的科学基础。
然而,未经校验的原始普查数据存在大量失真信息,究其原因可分为技术性失真和非技术性失真两类[2]。
技术性失真是受某些客观条件限制所致,如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到位、工作方法或统计方式不当以及缺乏有效的校验手段等,所造成的数据信息与实际情况脱节的现象。
技术性信息失真可视为无意中产生的误差,此类情况在原始普查数据中普遍存在。
而非技术性失真是人为编造或修改信息造成的。
在普查工作中无论出现哪种情况,均会使整个工作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受到影响,不利于普查成果的开发与利用。
《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4301789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修读学期第六学期学分 2 学时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先修课程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中药资源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自然科学,是在生物学、农学、林学、中药学、地理学、化学和管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跨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中药资源的构成与分类;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和道地药材;中药资源的调查;中药资源的化学成分;中药资源评价; 中药资源的开发与与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的保护;中药资源的管理等内容。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1. 握中药资源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 中药资源的调查方法步骤及调查手段;3. 中药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结构特点;4. 常见中药材资源品种的种植、加工、分布;5. 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与利用;6. 本学科的研究的意义及现代研究的进展。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学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总学时讲授实践第1章绪论 4 4 0第2章中药资源的构成 6 6 0第3章我国的中药资源 6 6 0第4章中药资源调查 2 2 0第5章中药资源的化学成分 6 6 0第6章中药资源评价 2 2 0第7章中药资源开发利用 2 2 0第8章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4 4 0第9章中药资源管理 4 4 0(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类型和基本属性;2.掌握中药与中药资源;掌握中药资源的属性;3.熟悉中药资源的地位和作用;4.了解中药资源学科的形成和发展;5.了解中药资源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样地总记录表
草本与木本的调查记录表
乔木调查记录表
7.3 野生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
一、 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是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的主 要内容,分为踏查和详查两种方式。 踏查也称概查,是对调查地区或区域进行 全面概括了解的过程。 详查是在踏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具体调查 区域和样地上完成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和贮量 调查的最终步骤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野生药材资源储量的调查
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调查是药用植物资源
调查的重要内容。
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
主要包括:样地地理坐标、样地与样方号、样方面积、
调查地点、调查时间、群落类型,以及样方内植物的高
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利用部位生物量、物候期、
生活力、生活型、胸径、冠径等。
7-1 中药资源的准备工作
技术准备
制定技术方案:
外业调查技术方案→编写野外调查实施细则→编制 各种记录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编制工作日程表
7-1 中药资源的准备工作
技术准备
确定取样调查方法:
取样调查的精度和误差,取样单位和
取样方法,标准样方调查
1、线路调查
2、样地调查
常用样地调查取样方法:
典型取样法
T1:可采收年限 T2: 该植物的更新周期
• 例如在黑龙江小兴安岭某地对柞树--兴安 杜鹃群落中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huricum L.)的蕴藏量作调查。 • 共设置20个样地,每个样地10m2。经 样地实测每10m2中平均有49丛兴安杜鹃, 每丛可采湿叶0.19公斤,则每10m2约可 产湿叶49×0.19=9.31公斤。根据林相 图,借用透明方格片计算出该地区柞树-兴安杜鹃群落的总面积为4.5公顷,则 兴安杜鹃总蕴藏量(湿重) 4.5×1000×9.31=?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一、课程说明、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 , , , , , ,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在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规律和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经济效益的优化技术,合理安排中药资源的采收、加工和综合利用等,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提供质优量足的中药材原料,培养学生既具有深厚中药资源理论功底,又具有一定实践操作的技能。
, , . , , , ,.、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掌握中药资源和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
掌握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掌握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方法。
掌握药用植物的资源化学和植物化学分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药材的品质形成及影响因素。
掌握道地药材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变迁与发展。
掌握《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材规范化种(养)植(殖)的技术要求及认证标准。
掌握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方法和途径。
了解中药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 , . . . . , , . ‘’ . . .、学分:、学时:、性质:必修课、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教材:郭巧生主编《药用植物资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年月;周荣汉、段金廒主编《植物化学分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年月。
主要参考书:段金廒、周荣汉主编《中药资源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年月;王文全主编《中药资源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年月;周荣汉、段金廒主编《植物化学分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学时)[基本内容].中药资源的概念、范畴、特征及作用.中药资源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中药资源学的范围和任务.中药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药资源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基本要求].掌握“资源”、“中药资源”、“中药资源学”的含义;掌握中药资源的特征。
中药鉴定学资源调查方案

泽泻资源调查邓丹(贵州大学农学院07中草药学号:070901110232)1.项目的立项依据1.1研究目的和意义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既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也是人民卫生保健事业,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本文对泽泻进行资源鉴定调查,为泽泻的鉴定和品种、质量及其新药源的寻找和扩大,提供了基础。
1.2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1.2.1该药材概述【拼音名】Zé Xiè【英文名】Oriental Waterplantain Rhizome, Rhizome of Oriental Waterplantain【别名】水泻、芒芋、鹄泻、泽芝、及泻、天鹅蛋、天秃、禹孙【来源】药材基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isma orientale (Sam.) Juz. [A. plantago-aquatica L. var. orientale Sam.]1.2.2本草考证1.《本草衍义》;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
张仲景曰,水蓄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
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
《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涩,诚为行去其水。
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
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2.《医经溯洄集》: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
愚谓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
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亦不待乎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
唯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原,原既有滋,流岂无益?且泽泻虽咸似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故五苓散用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
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之功。
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第一章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要用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中药资源学:指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式、蕴藏量、品质、保护盒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及动态规律,更合理的开发中药资源,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不断提供优质优量的中药材原料。
传统中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以传统中医药理论阐述药理药效和指导临床用药,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加工炮制方法及使用形式的天然药物和人工加工产品。
民间药: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或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应用地区局限,缺少医药理论指导及统一加工炮制工艺。
民族药: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使用的天然药物及加工品,多数均有各自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
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药物。
中药资源的特征?(1)中药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2)可再生资源是中药资源的主体(3)中药资源与多种资源并存(4)中药资源具有多用性(5)中药资源具有可解体性(6)中药资源具有国际性。
●第二章我国的气候:我国形成强烈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特点,东部地区季风性显著,西部地区大陆性强烈,温度和降雨变化大。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地球陆地表面,由矿物质。
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疏松表层,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北方钙土:甘草、枸杞、麻黄、苦豆子。
盐碱地:罗布麻。
酸性:肉桂、黄连、槟榔。
碱性:甘草、枸杞。
)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高山土壤,水成土壤。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
我国植被类型及特点:荒漠,草甸,沼泽(森林沼泽,灌木沼泽,草本沼泽)森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灌丛:高寒灌丛,落叶灌丛,常绿灌丛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中药资源与土壤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质地、酸碱度、水分状态和肥力水平等均与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也对药材的产量具有一定影响(1)不同土壤类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2)土壤酸碱度土壤的化学成分和土壤生物对某些药用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作用(3)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分状态,其中所含化学成分种类含量和比例,施肥等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要用活性成分的形成和积累有一定作用。
中药资源调查_2

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时间;病虫害发生种类、时间
和危害程度,使用农药的种类、浓度和时间等。 另外,中耕、除草、修枝、摘蕾等措施也在调查之列。
●采收加工调查 入药部位、采收时间、产地加工方法等。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六页。
②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调查内容
药用植物的生产发育状况直接影响到药材的产量和质
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
●熟悉当地情况。关键是要了解植物的生态环境和分布情 况。
●采集工具。标本夹,吸水草纸,枝剪(手剪和高枝 剪),铁镐,海拔表(或卫星定位仪),地质罗盘 (测定坡向和坡度),卷尺,野外记录本,号牌,扩 大镜,镊子,解剖针,铅笔,望远镜,小纸袋,采集 箱,防雨工具,麻绳等。
●标本及样品的采集 采集带繁殖器官的标本。 草本植物最好采全株,尽量保全性状的完整性。 雌雄异株植物需采集雌株和雄株。
第九页,共四十六页。
●水分条件:年平均降水量;各月平均降水量;干旱 期和降水集中期;冬季积雪时间及厚度;年平均相对 湿度;最低月和最高月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蒸发量 ;最低月和最高月平均蒸发量等。
●光照条件:年平均辐射强度;各月平均辐射强度;
年平均日照时数;各月日照时数等。 ●灾害性天气情况:暴风发生天数、每次持续时间及 强度;冰雹发生月份、每年平均发生次数、危害程度 等。
野外采集应有现场记录。记录最为重要的内容,如植 物名、生境(山坡、林下或沟边等)、海拔、花果颜 色。标本号一定与记录号一致。书写工具应为铅笔。
第十八页,共四十六页。
药用植物标本采集记录
中文名
拉丁学名
采集地点 生境
科名 (省、市) 县
乡、村、山)
海拔
(M)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中药资源调查研究方法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医药。
保健、轻工、化工等各方面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多。
世界各地使用天然药物的发展趋势,也促进厂中国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但是,有些地方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对药用植物、动物进行掠夺式的采集和猎捕,忽视了动物。
植物的生长和增殖规律。
也有很多地区盲目砍伐森林,不适当地开垦农田,破坏药用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
这些人为原因,导致了某些中药资源种类的枯竭,减弱了资源的再生能力。
资源的再生量跟不上需要量的增长,供需矛盾就会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中药资源和保证药用需要,做到合理地开发利用,摸清全国的中药资源家底已迫在眉睫。
对于一个地区的调查,应该作全面性的综合考察,摸清该地区中草药的种类、分布及蕴藏概况。
此外还根据不同目的和要求,进行单项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如为了提供医药原料进行的中草药采收期、采收方法及蕴藏量的调查,为了引种驯化、扩大药源进行的生物学、生态学、物候学及分布规律的调查,为寻找新品种、新资源进行的专业性调查等。
第一节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一、组织准备任务立项调查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机构人员培训二、物质准备资料查阅和收集---被调查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和农业、林业、牧业等有关资料仪器设备准备和调试三、技术准备(一)制定技术方案技术方案---工作内容工作计划---时间和路线(二)确定取样调查方法取样调查的精度和误差标准差是一组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的一种测量观念。
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例如,两组数的集合{0, 5, 9, 14} 和{5, 6, 8, 9} 其平均值都是7 ,但第二个集合具有较小的标准差。
1.线路调查:即在调查范围内按不同方向选择几条具有代表性的线路,沿着线路调查,记载药用植物种类、采集标本、观察生境、目测多度等。
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粗糙,但可以窥其全貌,适宜于大面积的,特别是药用植(动)物产量较少,分布又不均匀的地区。
2.样地调查:在调查范围选择不同地段,按不同的植物群落设置样地,在样地内作细致的调查研究。
样地的设置是按不同的环境(包播各种地形、海拔、坡度、坡向等)拉上工作线,在工作线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样地。
在样地内对药用植物的株数、多度、盖度(郁闭度)及每株湿重、风干后重量等分别作测量统计。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取样方法。
1.点状取样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图8-4)。
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
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
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2.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
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
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400 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4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 m。
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1 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最小样方面积:样方面积扩大10%,而植物种类数量增加不超过10%。
对具有某种特征的总体进行调查时,样方的数目不得小于30个。
第二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区域性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调查•样方生长地域生态环境观测•样方中药用植物资源的测定一、区域性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调查(一)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地理环境方面:调查区行政区划的位置山脉、河流、湖泊、交通干线社会经济方面:人口、劳动力状况、教育程度中药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任务中药产业的产值比例、市场经营、保护与更新(二)气候资料的收集二、生态条件调查(一)地形地貌条件(二)土壤条件(三)植被条件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一)药用植物种类及其种群特征调查为了调查确定该地区药用植(动)物的种类和分布,除了就地进行初步鉴定和研究外,还必须采集足够数量的标本和样品,供今后进行深入的分类学、化学、药理学、中草药学研究的需要。
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
种群动态特征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①有多少(数量或密度);②哪里多,哪里少(分布);③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④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任何一种生物在一定空间中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种群的大小;在单位面积或空间中的个体数目,则称密度。
盖度(coverage)指的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后来又出现了“基盖度”的概念,即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对于草原群落,常以离地面1英寸(2.54cm)高度的断面计算;对森林群落,则以树木胸高(1.3m处)断面积计算。
基盖度也称真盖度。
乔木的基盖度特称为显著度(dominant)。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①种群的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常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
种群的年龄分为三种生态年龄,即3个年龄组: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年龄金字塔实际上就是将种群中各龄级个体按所占百分比作出的图。
它不仅直观地表明了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还可以反映该种群当时的发育阶段。
并且预示着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和动态发展趋势。
一般种群年龄结构愈复杂,其稳定性愈大,适应能力愈强,种群愈繁盛。
●一般根据生育年龄和其它各龄级个体的多少可将年龄结构区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类。
利用年龄分布图(年龄金字塔)能预测未来种群的动态。
图a是增长型种群,其年龄锥体呈典型的金字塔型,基部宽阔而顶部狭窄,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年老的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图b是稳定种群,其年龄锥体大致呈钟型,说明种群中幼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大致平衡,种群数量稳定。
图c 是下降种群,其年龄锥体呈壶型,基部比较狭窄而顶部较宽,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一种数量趋于下降的种群。
●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不论这些新个体是通过发芽、分蘖、分裂、孵化和生产等哪一种方式。
●最大出生率: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繁殖仅受生理因素所制约)的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实际死亡率(生态死亡率):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死亡概率,即多数或部份个体死于捕食者、疾病、饥饿、恶劣气候和砍伐等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影响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一般都以种群中每单位时间每1000个个体的出生或死亡数来表示.从这些特征又可导出次级种群参数,如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二)药材蕴藏量调查药用植物的生物量(biomass):某地区某种药用植物的总量,包括药用部分和非药用部分。
药材蓄积量:某一个地区某种药材的总生物量,即只包括可以入药部分的总量。
药材蕴藏量:某一时期内一个地区某种中药资源的总蓄积量。
植物药材蕴藏量调查重点是分布面积和单位面积蕴藏量的测算。
分布面积的确定是蕴藏量测算的第一要素。
对于一些分布区域比较集中的品种如甘草、阿魏等,采用直接测量法来确定分布面积,这种方法比较易行,误差也较小。
对于大多数分布广泛,而又十分零散的种类则采用间接测量法,即利用大比例植被图、土壤类型图、草场类型图等资料,按照所要调查的品种的生态类型来推定分布面积。
在资料齐全,药材分布区的生态类型比较清楚,并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测算的结果也比较准确。
单位面积蕴藏量的测算,是测算蕴藏量的第二要素。
样方法为测算单位面积蕴藏量的主要方法。
资源分布广泛、群落单一的种类,宜用样方法测算。
根据每种药材的生态类型和药用部位来确定样方的大小和设定样方的数量。
植物药材的样方面积一般为:乔木类10米X10或5X5米;灌木类4X4米或2X2米;草木类2X2米或1X1米。
样方数量(累计样方面积)一般不低于分布面积的1一2%。
不同品种的中药材药用部位往往不同,因而蕴藏量的计算应注意区别不同药用部位,如根、根茎、花、果实、种子、叶、皮及树脂等。
通常采收方法是在单位面积内采集符合药用的植物部位,称重后(鲜)风干(或烘干、晒干),并按干重计算出单位面积内的药材产量。
2)动物药材蕴藏量的调查常用的药用动物调查方法有:路线调查法(也叫条带统计法)、样地数量调查法、活动踪迹统计法等,同时,还可利用捕猎产品或动物药材收购资料推算,以及走访猎人综合分析。
普查中有些药用动物资源蕴藏量的调查就是采用这些方法的。
例如,采用本法调查了甘肃祁连山北麓马麝资源,调查结果是这一区域内有马麝约1.3万只,比1975年下降50%。
第四节资源调查的内作业和资源评价一、室内整理材料的整理包括:标本的整理与鉴定,野外调查数据的整理与统计等,这部分工作一般应该在驻地或就近居民点进行,因为在整理过程中如发现有资料、数据、标本遗漏,可以就近弥补。
经过室内整理和再次补充,就为最后总结工作奠定了基础。
1.中草药资源地图的绘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整理和数据核对,即可着手进行中草药资源地图的绘制。
资源地图是将中草药资源的种类、分布或蕴藏量等科学地、形象地以地图形式反映出来,它为有关部门在统筹安排、计划生产、合理利用及开发更新等方面作参考。
中草药资源地图有两种,一种是地区性的资源地图,另一种是单种的资源地图。
地区性资源地图综合反应某地区中草药的资源情况,它对于了解当地中草药资源相对情况比较便利,同时也适于考查各种药用植(动)物混合分布与单独分布的规律。
其绘制方法是在一定比例尺(一般是1:1000000或1:10000)的地图上把该地区所产的主要药用植(动)物用符号标志出来。
单种中草药资源地图是在地图上用小点或符号表示出中草药的分布。
小点的多少也可以表示蕴藏量。
也可用特殊颜色或线条来标明分布地区的地形、气候或有无开采价值等。
2.调查工作总结:调查总结要提出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前言、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调查队的组成和成员,调查的范围和路线,调查的日期和方法。
调查地区的自然情况,地理位置、幅员、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等。
中草药资源情况,种类、名称、分布、多度、药用部分、化学成分初检、用途、蕴藏量等。
新发现或有重要价值的中草药情况。
对本地区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更新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本章复习题:名词解释:标准样方调查方法药用植物的生物量药材蕴藏量药材蓄积量。